【www.guakaob.com--演讲稿】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刁律师演讲稿《读史何以明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刁梓荣
我不喜欢吃培根,烟熏味太浓,而且太干,牙齿不好咬不动。但是我喜欢培根说的一句话:“逻辑使人善辩,读史使人明智”,但是真的读多了历史书就使人有智慧了吗?其实两者没有必然的关系,我们不少人从小就读历史,记忆了不少人名地名年代事件,但不知道对我们有什么用处,更不要说提高智慧。
古代的帝王精英必须读历史,而且他们觉得读历史很有用处。那么古代的帝王或精英是如何学习历史的呢?他们是否有密而不宣的皇家学习法,台湾历史学家爱新觉罗·毓鋆,他确实出生于帝王之家,在皇宫里面读过书。根据他的回忆:“古代帝王精英们读历史,他们在读到关键之处,会合上书本。想想如果是你怎么办?然后打开书本,看看古人怎么应对?
那我们现在为什么不用这种方法了呢,我想是因为我们现在都是西式教育,工业革命后为了培养工匠的流水线教育。所以用这种思辨的教育不符合效率和标准化生产的目的。
目的不一样,所以方法肯定不一样。结果也是不一样。
我通过一个《史记》里的一个故事来让大家感受一下这个方法。《下邳受书》说的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这个故事表面上很简单,我估计在现在徐州市睢宁县很多人都会说,甚至三岁小孩都会说。但是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只是说:“要尊重老人,约会不要迟到”那就大错特错。我想古人的智慧还没有肤浅到这样,再者这种故事也上升不到司马迁《史记》里面去记载。
说话:张良在刺秦失败后从容散步在下邳的桥上。一个刺客刺秦失败后,被全天下通缉还从容不迫,说明该青年人胆识过人。废话,胆识不过人怎么敢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
当他走到桥上时,有个老人把自己的鞋子丢到桥下,并且说:“小子,下去帮我把的鞋子捡起来”。好,到关键处,把书合上,想象一下如果是你是张良你会怎么办?
------
1-2-3想清楚了,我们来看看张良怎么办?他的反应绝对出乎各位的意料之外,《史记》里面记载张良是“良愕然,欲殴之”。他想把老人家打一顿。这才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嘛,但是张良有没打他?《史记》说的很老实“为其老,强忍,”,看他是个老人家,而且自己因为刺杀秦始皇,现在还是被全天下缉拿,再闹出点什么事情来就完蛋了,所以张良强忍下去帮老人家把鞋子捡起来。
读到这里我也书合上了,你觉得这一幕会是真实的吗?我一开始觉得也很戏剧化。但是你读书要有纵深,首先我们要知道黄石公个人身世,它父亲是秦始皇父亲身边的重臣,因为看不惯秦王过于专政,而隐居,用毕生所学写了《素书》,后人称为《太公兵法》。当然,张良刺杀秦始皇他有没有听到。还用问吗?打个比方说村里来了外地人,你知不知道,你有没有听到路边社的信息,说是因为刺秦失败而来。所以,黄石公和张良虽未见面,但已经互有仰慕,但是已经有英雄识英雄的心理。而黄石公又要把毕生所学的珍宝传授于人,年岁已老,四处物色年轻人。那么,你想一下,他见到张良的时候敢不敢让他去捡鞋子?
书归正传,张良把黄石公的鞋子辛辛苦苦从桥下捡起来的时候,老人家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把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张良,面对这种得寸进尺的老先生,你会怎样?
想清楚了,我们来看看张良是怎么做的,《史记》说:“良业为其履,因长跪履之”。张良长跪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因为他明白老人家要教他的第一个道理:“人生要么就不忍,不然就要一忍到底,非凡之人做事情,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干脆漂亮,忍耐不要忍个半吊子,既然已经帮人捡起鞋子,那么就帮人穿上,何不长跪履之”。
“夫以足受,笑而去,良姝大惊,随目去”。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为什么大惊,高手和高手过招不必长篇大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知道对方的等级去到哪里?泼妇骂街那是下等人干的事情。
所以我们知道刚刚短短的时间内,张良和黄石公有交手三回合,结果是黄石公大获全胜,张良一败涂地。为什么?因为张良这个时候才大吃一惊。
只见那黄石公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老人家对张良说“五天以后我们再来桥上相会,约不约?”张良觉得老人家是个不可小视的人物,跪在地上双手抱拳“大叔我们约”。
五天后,鱼肚白,天刚刚亮,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已经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不高兴怒斥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五日后再来!”说罢离去。
如果你是张良你会怎么想?:“说好五天后相见,又没有约定具体的时辰,我下次早点来就可以啦”。
第二次,张良在鸡叫的时候就出发,张良有点得意,老先生这次肯定在睡懒觉吧?但是老父还是比他先到,再次被告知要五天后才来。两次相会老父还是压着张良打,因为每次都比张良要早到,张良败的一塌涂地。
这里我们要知道,老先生是要把兵书传给张良,带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决定时空的“先后”。所以也很累啊,起得估计很早。
如果你是张良,你还会桥上去吗?如果是我,我肯定一气之下把老人送到精神病医院去-----,但是张良毕竟是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啊,被后人称之为“谋圣”的人。而且他现在毕竟也闲的蛋疼,为了刺秦又散尽了家财。去吧-----
打开书本,你看看他是怎么去的?
第三次,《史记》:“五日,良夜未办半往”。约了第五天见面,张良在四天半夜12点前就到了。此时张良已经在绝对的位置上,因为老父再早也不能说张良迟到,因为我们约定是第五天。张良现在的位置是兵法上说的:“绝对的先”,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对我们做律师应该有启发,我们也要多学会争取绝对的证据和论点。
老父大喜,打开自己真皮的法国原装的LV包,拿出两本书一本《素书》,一本是《金瓶梅》。张良毫不犹豫地拿起《金瓶梅》,翻了几页“哦,是文字版的,我不要,我喜欢看日本画册版的”。所以,张良最后拿走了《素书》,后人称为《太公兵法》。
张良依靠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才学,加上《太公兵法》自此如有神注,帮助刘邦建立400多年年的大汉王朝,那是后话。
学习历史对我们大有帮助,读史可以明智。我们学历史最重要的是可以了解人性,启发智慧。历史上记载了几千年以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面对的各种人生境遇的抉择,只有这样你才了解人性。历史更多的像是厨房里的磨刀石,用历史上的人生磨利我们头脑里的智慧,用古人的人生启发我们的智慧。磨刀石不能用来切东西,刀被磨砺了却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西方的《圣经》里也有一段话,我很喜欢:“已有的事必再有,作过的事必再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有什么事人可以说:“看啊!这是新的”?其实,很久之前已经有了,在我们之前早就有了。以前的事,无人记念;将来的事,后来的人也不追忆”。
所以历史更像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盘,总会发生惊人相似的事件人物。
当你遇到人生的难关的时候,请相信我,你绝对不是第一个碰到这种问题的人。在你的前面有无数的人面对你同样的难关,他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技巧去处理这些难关。当你觉得绝望的时候,请你记得历史上有一个人,他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你觉得人生没有依靠的时候,请你想起历史上有个人,他三岁死了爸爸,十几岁死了妈妈,他从来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完全靠自学成才,最后他成为东方最有学问的人之一,他的学说影响力几千年的东方世界,成为圣人。而西方的圣人出生在马槽里面。但你觉得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请你想起有个年轻人,漫步在下邳的桥上,帮人家穿鞋子,但是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将来可以消灭强秦,成为东方智慧的代表。
只要你用对方法,历史是无穷智慧的宝库,愿大家从历史中启发智慧,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读史何以明智?我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好,我的演讲到此,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