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王勃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小编为大家提供的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少年王勃教案,欢迎参考!

  少年王勃课文原文

  有一年,少年王勃到远方去探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一位姓阎的都督正准备在滕王阁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来参加。

  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王勃写的这篇《滕王阁序》,成了千古传诵的名文。

  [目标预设]

  1、会读会写9个一类生字,会读 5个二类生字。正确区分多音字“都”的读音。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用“胸有成竹”造句。

  2、能正确、流利、比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初步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4、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按事情发展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条理。知道王勃是一个很有才气的人。

  [重点、难点]

  1、以图文对照、诗文对照的形式,理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赣江壮观、秀美的秋景。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胸有成竹、拍案叫绝、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等四字词语的意思,用“胸有成竹”造句。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提到江西南昌市人们就会想起滕(后鼻音)王阁(ppt图)这座楼阁始建于唐代,它巍然屹立在长江的支流——赣江边,是南昌的标志性建筑。它之所以这么出名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有密切的关系。

  2、板书课题:少年王勃(师口述 “勃”的写法。这也是“生机勃勃” 的勃)

  一、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自读课文。说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都有哪些人物?

  2、回答。

  (1)时间:重阳节那天(介绍: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中国的传统节日)

  (2)人物:

  过渡:在《李广射虎》一课时,文章清楚的介绍李广是西汉人。为什么我们这篇文章中没有交代人物生活的朝代呢?那是因为人物太有名了。

  a、王勃,初唐四杰。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写得非常好,大家知道这句诗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他写的,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B、 姓阎的都督(读准“阎”和“都督”)简单介绍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相当于军区司令。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词,先读词再读课文。把文章读准确。带下划线的词尤其要读准确。

  Ppt 探望 南昌 宴会 野鸭 灿烂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邀请 凝望 孤鹜 滕王阁序

  2、正音(1)指名领读,其余跟读。

  (2)重点读好“凝”(鼻音) ;

  四、三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读好重点诗句:

  1、迅速浏览:a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写了怎样一件事?(方法:谁+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样)b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

  2、讨论问题1:少年王勃在滕王阁参加宴会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

  出示:这就是《滕王阁序》里最有名的一句,出示诗句,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自读、指读、齐读)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讨论问题2:这个故事表现了王勃是个什么样的人?快速浏览课文,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夸夸王勃。

  板书:“奇才!真是奇才!”这是阎都督夸奖王勃的话,你们看:这个句子连用了两个感叹号,可见这位都督当时的心情特别激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奇才!真是奇才!”

  4.有谁注意到了课文中都督说话时的动作?你能加上动作夸一夸吗?

  现在你知道“拍案叫绝”的“案”指的是什么吗?(桌子),“绝”在字典中的意思a断绝b没有了c气息终止c独一无二,没有人赶得上用“字义相加法”解释整个词。(拍着桌子叫好,形容非常的赞赏。)

  让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都督这情不自禁的拍案叫绝!

  5.见多识广的阎都督竟然对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这样连声称赞、甚至拍案叫绝,是什么原因呢?

  五、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1、ppt诗 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2、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所描写的景色。

  出示句子:“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1)这句话比较长,谁能读好?按朗读提示练习,指名读,齐读,挑战读。

  (2)(诗句和第三小节同时出示)想一想“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分别是什么意思?明白了意思就能正确地读好这句话。

  A、理解字面意思,联系上文看图理解,(重点讲“鹜”,鸟字底,什么鸟?)

  B、师范读引领读好诗句。

  3、这段话美在哪儿呢?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读出动静结合的意境。

  水天一色展现了宁静的美。这幅画上还有动的鸭和霞, “飞翔”和“飘荡”成就了一种动态的美。那么还有“缓缓”“轻轻”,请读一读这两个词,再放到句子里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让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这是留恋,这是深情。生个别读。

  5、你愿意把这壮美的(绚丽的、宁静的)秋景用朗读送给大家吗?

  6、王勃就这样站在滕王阁上,沐浴着秋风,动情地欣赏着,美美的陶醉着,感受着水天一色、鸭霞齐飞的美景,心潮起伏。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这赣江秋景吧!(齐读)

  7、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难怪,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奇才”的“奇”是少见的,特殊的意思。“奇才”就是指具有杰出才能的人

  六.关注创作过程,捕捉细节,深化“奇才”

  1、王勃的杰出才能还体现哪儿?默读2——4小节,划一划,想一想。

  2、交流1:“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为什么不敢答应?).可是王勃是怎样做的?你还记得吗?

  “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 “让我来试试吧!””(在人才济济的宴会上,自信满满的少年王勃和不敢开口的众人对比显得多么醒目呀!难怪,都督要为他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3、交流2:在写作过程上也能看出(ppt出示第四小节。)齐读。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

  (1)学习“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找字形规律:第三个字都有个“如”,“如”的意思?(好像)这两个词都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解释时先说字面意,再说引伸义。

  (文思如泉: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不断冒出来,形容写作文时很顺畅。)

  (笔走如飞:笔像飞起来一样,形容写作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2)这两个词都说明王勃才思敏捷。

  小结:短短十四字就能描摹出一个高远的意境;饱学之士不敢出声,小小的少年却能胸有成竹的应战;创作时700多字的《滕王阁序》一挥而就,自信从容。难怪“奇才,真是奇才!”

  4、王勃的出口成章、出手成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找一找,想一想。

  (1)“凝望” (目不转睛地看)注重观察。

  (2)“边看边想”,善于想象。

  (3)也离不开平时深厚的积累。所以写作时才做到了“胸有成竹”。这是个成语,预习时查字典了吗?(比喻做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再读一读第四小节你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勃“胸有成竹”?指读,其余学生画句子。

  (正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在写作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所以他才能胸有成竹的说——(生读) 才能胸有成竹的做——

  3、这段话中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将奇才王勃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来读一读这段话吧。

  7.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也因此不朽。齐读最后一段。

  课堂作业:背诵第3小节,指导:

  七、作业:

  1、照样子,写词语。

  例: 笔走如飞: ( ) ( ) ( )

  2、用“胸有成竹”造句。要有“胸有成竹”的具体的表现。

  3、背诵3、4两小节。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7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滕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及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指名读题。

  2.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吗?

  3.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

  4.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

  1.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

  3.出示生字词。

  (1)自生字词。

  (2)正音

  “昌、章”:读翘舌音。

  “诵”:读平舌音。

  “都、督”:“都”是多音字,在这儿读“du”。

  (3)带读,指读。

  4.老师这儿还有文中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

  (1)自读。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5.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文章中,再去读一读。

  6.(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自读,看看在哪儿停顿好?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指读。

  7.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

  经过又怎样?结果呢?

  想一想,文章哪些部分写出了以上问题的答案。

  一、(1-2)二、(3-4)三、(5)

  2.教学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自读第一段,你知道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吗?

  (2)“探望”可以换什么词?

  (3)(出示挂图)简介滕王阁,相机理解“整修一新”。

  (4)当都督请人写文章,众人表现怎样?

  (5)齐读第一段。

  (6)王勃是如何面对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教学生字。

  1.分析字形。

  “诵”:右边是“甬”,不能写成“角”。

  “读、篇”:学习课课后笔顺,并按笔顺描红。

  “突”:下面是“犬”,不能忘记写一点。

  2.指导书写。

  “昌、景”:都含有“日”,写得要扁一些,宽一些,不能写成“日”,其他的生字学生自己说出每个字的关键笔画。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默词:探望、南昌、景色、宴请、文章、千古传诵、文思如泉。

  3.用以上默的词,说说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新授。

  1.教学第3自然段。

  (1)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呢?

  (2)指读第3自然段,其他同学看多媒体画图。

  (3)你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

  (4)(出示)1.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飘荡……

  2.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A. 自己读读句子,意思相同吗?

  B. 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体会到什么?

  C. 有感情地读第2句。

  (5)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2.教学第4自然段。

  (1) 王勃只用一句话就把这美景写了出来。

  (2) 自读第4自然段。

  (3) 齐读诗句。

  (4) 理解诗意。(联系第3自然段的内容)。

  (5) 诗写得如此棒,如此美,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句诗句。

  (6) 他为什么能写么好的诗句?

  他边走边想,想些什么?

  (7) 是啊,他写时才会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一气呵成,做做动作来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8) 还从哪里可以看出王勃写的诗好?请人表演都督的语言、动作。

  (9) 我们也不禁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真是一位奇才!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3.教学第5自然段,齐读第5自然段。

  三、小结。

  有感情地齐读全书。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或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是啊,王勃确实是一位奇才。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3.有感情地齐读全文。

  二、指导背诵三~四自然段。

  1.(放多媒体)读读书,看看景色,把3~4自然段背下来。

  2.自背,同座位互背。

  3.指名背,齐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96010.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