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五年工作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五年工作报告

  各位理事:现将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五年来的工作情况向理事会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五年工作总结

  1、通过编写书籍推动“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研究由于对新天地、田子坊、8号桥、思南公馆等项目有比较多的了解,所以“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成为本中心最先开展的研究项目,也构成了本中心的研究特色。本着文化需要在城市更新中传承与弘扬这一精神,我们编写了五本书。一是《梧桐树下的寻觅》,此书在进行卢湾历史文化讲座、开展旅游线路设计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原卢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饮食文化。二是《城市的复活》,这是一本本中心关于城市更新问题在理论上进行描述和表达的成果。这本书在多次专家研讨、与日本学者和复旦等机构有关人员合作下,借鉴国内外城市更新的成功经验,由点及面地阐述了城市更新中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及成功案例,对上海新一轮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是《柔美的细节》,这是《梧桐树下的寻觅》的升级版,突出海派文化注重细节这一特色,勾勒出原卢湾地区的人文特征与文化品位。四是《寻寻觅觅田子坊》,对田子坊的形态、业态和神态作了全景式记叙,生动反映了田子坊“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五是《经典共时尚一色——黄浦建筑的流金岁月》,对黄浦新老建筑的时代变迁,作了动态性的描述,如实反映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产业的升级换代。此外,还与社科院合作编写了《田子坊画报》,支助朱荣林教授出版了《解读田子坊》一书。目前,还有两本书正在编写中。

  2、以承办主题论坛为抓手,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拓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考2010年以来,我们连续承办了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上海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上海市科普大讲台管理办公室和上海市黄浦区公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主办的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系列性论坛,每年从一个侧面,选择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提高论坛的知识普及度,发挥论坛的科普作用。我们选择的题材有,“低碳、节能与城市生活”,“智慧城市与互联网”,“智慧城市与视听文化创新”,“智慧城市与现代生活方式”,“智慧城市与城市生态”等等,论坛邀请了一批中科院院士、国内及港澳台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有关企业家到会演讲,市政协副主席周太彤、钱景林,市科普基金会理事长左焕琛以及市有关部门和区领导分别出席过论坛。我们组织对命题有兴趣的机构和人员与会,提高互动的实际效果,这样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引起思考,保证了论坛的质量。论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也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

  3、以建设民间智库为目标,认真做好课题调研作为一个从事文化创意研究工作的民办非企业组织,我们有自身的知识积累和长期的工作经验,也具有组织利用社会各方力量的能力,所以我们把建设民间智库作为中心建设的目标。五年来受政府有关部门委托,完成了以下调研报告:一是受原卢湾区现代服务业办公室委托,就“江南智造创意产业集聚区产业文化发展”情况深入调研,形成2万多字的研究报告。报告通过总结新天地、田子坊、8号桥和智造局的成功经验,概括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必须具备的空间载体、产业布局、环境生态、服务管理、政策扶持、人文资源、交通便捷等七个方面的条件,凡是满足了这七个条件,创意产业就欣欣向荣。二是受启东南阳镇政府委托,研究南阳镇“商旅文”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和操作性,所写的研究报告受到启东市政府的重视。三是受市商委和市发改委委托,就上海市“外资制造业企业发展”情况深入调研,完成3万多字的研究报告,其中一个分报告获得他们系统评审一等奖。四是受区商务委委托,先后完成“打浦桥地区区级商业中心规划研究”和“黄浦区治理菜场尾巴实证调研”两篇总报告报告和若干专项分报告,对推动打浦桥地区商业结构调整,完善全区菜市场标准化建设发挥了献计献策的智囊作用。五是受区文化局委托,完成了“撤二建一”后新黄浦文化创意产业的调研,摸清了家底,理清了思路。此外,我们还受委托或自选题目就黄浦区戏曲人才现状及作用的发挥;黄浦区人民检察院新址历史文化对中国司法现代化的影响;八仙桥地区历史文化对商业发展的意义等进行了调研。以上调研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有些在实践中已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4、开好各类研讨会,汇聚各方智慧,深化研究内容研讨会是一种性价比较高,能够形成头脑风暴,与会人员各得其所,有利于研究内容深化的研究形式。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三种途径开好研讨会。一是结合新书出版的发行仪式召开研究会。五年来结合《城市的复活》、《柔美的细节》、《寻寻觅觅田子坊》的首发式,我们就八仙桥地区历史人文的传承与发扬、都市文化发展趋势、虹口音乐谷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等内容召开专题研讨会,借此发挥了所出书籍在特定领域的作用,也扩大了书籍出版的社会影响。二是结合特定内容召开专题研讨会。这类研讨会有利于扩大我们的视野和推进相关课题的深化。五年来,我们分别举办过多次八仙桥研讨会、有关商旅文联动发展的研讨会、关于丹凤楼遗址及其恢复的现实意义研讨会、关于田子坊发展的研讨会、关于江南智造园区文化发展研讨会、江苏启东南阳镇发展研讨会等。三是为推动某一项目反复召开研讨会。例如:推动虹口嘉兴路地区挖掘人文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们召开过两次研讨会;为促进黄浦区检察院新址装修保存历史建筑风貌,我们多次就“建国中路与中国司法现代化”等问题举办研讨会,这些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5、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扩大华夏文化的影响我们通过两个渠道开展国际交流。一是与日本京都大学社会学系西山八重子教授、名古屋大学社会环境学专家黑田由彦教授以及德国和法国的有关专家学者,就城市更新中的文化传承,田子坊的生态意义等城市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展开学术交流活动。日本学者徐春阳深入田子坊实地考察形成的调查报告被编入《城市的复活》。我们还受日本京都大学和名古屋大学邀请,参加了关于城市更新的学术研讨会,向他们介绍上海旧城改造情况与具体做法以及田子坊进行软改造的经验与启示。研讨会后还应邀考察了长浜黑壁地区城市再生项目。二是积极参与国内有关院校举办的关于城市更新的国际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日本立教大学、首尔市立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城市更新中的城市文化:东亚的经验”国际研究会上,本中心所作“新天地、田子坊、8号桥与智造局的模式比较”的演讲有一定的影响,演讲稿被翻译成英文出版。

  6、积极推动虹口区嘉兴路地区的保护性开发为了进一步检验我们在城市更新中的思考,我们考察了虹口区嘉兴路地区的老社区环境,发现这是一个能够很好传承石库门风貌和老上海历史文化底蕴的区域。于是我们不断收集这一地区的历史资料,考察这一地区的人文景观,五年来先后多次与虹口区领导及有关部门沟通,着力推动该地区的保护性开发。几年来分别提供了《关于虹口嘉兴路街道历史文化及其发展前景之研究》、《嘉兴路地块几个单位的简单史料》、《嘉兴路地块的位置、水系及其影响》、《上海人力车夫互助会开创了我国劳动保险的先声》等研究成果以及大批收集的历史资料;与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一起开展《虹口嘉兴地区(音乐谷)历史资源保护利用研究》;2013年举办了由有关专家参与的发展研讨会;《摩都水乡——徜徉上海音乐谷》一书正在编写中;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的《水乡的眷恋(暂定名)》学生绘画集即将出版……。这些努力已取得了初步成果,虹口区委、区政府已高度重视该区域的保护性开发,采取了措施,在人、财、物方面作出了安排,确定了在此建设“上海音乐谷”的规划,并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7、联络各方力量,努力弘扬海派文化我们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从2009年至2014年,连续6年协办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协同策划研讨会主题和主旨发言内容,积极沟通研究中心与有关区委、区政府的关系,拓宽了相互往来的渠道,本中心成员还多次在研讨会上做过发言。同时,我们还和其它院校、社会机构一起通过讲座、交流、互动的形势宣扬海派文化理念,扩大了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在海派文化研究中的影响。几年来,本中心理事还在上海大学分别就“新天地和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以及“文化创意与精彩世博”的题目做了专题讲座。

  8、帮助中小文化创意企业更好地发展。我们参与并出资组建了上海黄浦文化创意企业联合会,在中央政策调整使中小企业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民非组织的中介服务功能,帮助企业克服资金、场地、营销等方面困难,特别是给予文化理念方面的支持,相互协同,寻找发展机遇。我们又与上海社科院品牌发展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在联合会部分企业开展了品牌沙龙活动,推进了中小文创企业的品牌建设。为了帮助企业争取政府资金的支助,我们邀请了部分资金管理部门负责人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使一些项目获得了项目资金的资助。我们还走访了一些企业,参与了一些企业的文化活动;另外,还从运作资金上给了联合会以力所能及的支持。根据中组部关于机关工作人员在社团组织兼职的规定,同时我们也觉得联合会已经具备了企业自身运作的能力,目前本中心成员已全部退出了在联合会的所有兼职,但还将继续关注和支持文创企业的发展。

  9、办好《华夏参阅》,扩大研究成果影响这是我们研究中心唯一的内部简报,共出了期。简报宗旨为社会服务,为政府服务,为企业服务。内容一是摘录有关专家学者观点或对政府提出的意见建议。二是调研报告摘编,把调研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主要措施向有关方面反映,以便引起重视。10、关于中心自身建设的工作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建立以来,在自身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一是在制度建设方面:坚持每周的碰头会,研究安排工作;不断完善中心的财务制度,资金运作正常,较好地完成了政府规定的历年年审工作;每年召开一次一定范围的“务虚会”,敞开思想,交流想法,确定工作思路。二是发挥中心成员作用,做好服务工作:几年来中心成员为华夏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华夏也要为大家出点力,我们参与策划、组织了张载养顾问的田子坊摄影展和张中立理事的陶瓷艺术展,两次展览均得到多方面的好评。

  二、五年工作体会

  五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体会有以下几方面:

  1. 明确职能定位。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的多数成员具有长期在党政机关工作的经历,虽然具有熟悉政府方略、了解社情、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等优势,但是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难免带有国家机关工作行政色彩的特征。而现在这个社会组织是民非企业,它没有国有资产支撑,不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必须适应这样的转变,做到面向企业、面向政府、面向社会,做好中介服务,尽可能避免运作过程中的企业化或者行政化的倾向,这样既可以保持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的民非性质,又可形成自己的服务特点,逐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产生良好的叠加效应。我们感到,明确这样的职能定位非常重要。

  2. 认清研究方向。我们在设计机构研究功能时,认清一个大方向,三个小方向。一个大方向是把海派文化研究作为贯穿工作始终的重要抓手。我们编印的五本书,有一条海派文化主线引领。我们的各种研讨会,也都已弘扬海外文化为主体。三个小方向,一是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例如智造局创意产业研究,又为黄浦区和卢湾区“撤二建一”后的文化创意产业调查。二是商旅文一体化生态研究,例如,打浦桥商旅文化一体化规划研究,启东南阳镇商旅文联动开发研究,又如虹口音乐谷文化产业园研究。三是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先进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研究,等等。这些适用性的基础研究,为研究海派文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资料。

  3. 找准合作伙伴。五年来,我们保持与上海市政协、市科学技术协会、黄浦区科学技协术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等机构的合作。在市区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已连续五年承办“智慧城市”系列论坛,内容贴近科技创新,贴近网络社会,贴近百姓生活,赢得主办方和社会各界好评。同时,我们积极参与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活动,也是连续五年协办海派文化学术研讨会,成为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的稳定合作伙伴。

  4. 依靠社会力量。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获得这些成果,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充分依靠社会力量,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关心下,我们借力而为,乘势发展。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有各界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既有学生,也有学者;既有草根,也有专家,来自方方面面,大家各得其所。我们在人才使用上,贯彻“不拘一格,英雄不问出处”的原则,收到很好效果。特别是我们的各位理事,都能运用各自的资源从人力、财力、舆论、物力等方面给予中心各项活动以大力的支持。

  5. 坚持开门办会。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讨论问题实事求是,不隐瞒观点,是什么说什么,尽可能让对方听明白,并在一定范围内有问必答,有难必助。二是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民间学术交流,不闭门造车,把社会作为广阔舞台,扮好各自角色。三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例行节约,不搞没有实质内容的研讨会、座谈会。项目实施公开透明,经得起检查、检验。

  6. 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五年来,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从无到有,从名不经传到有一定知晓度,离不开全体理事同仁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区属企业集团的鼎力资助,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热忱支持。但是,我们清醒地感到,我们华夏的工作要进一步延续下去,还有一些不足需要研究解决。集中反映在这样几方面:一是硬资源缺乏。这里包括基本运作资金和办公条件的保障。这是困扰当前社会团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瓶颈。虽然这是一个总体坏境的大课题,但是可以结合我们的实践进行一定的探讨。二是中心活动内容的拓展。华夏最初拟有五大功能,即论坛、调研、培训、咨洽、内参。五年下来,有些功能运行可以;有些没有运作;另外还新增了一些内容。接下来需要研究培训、两岸三地互动以及扩大国际交流等的可行性问题。三是办公制度需要健全。作为正式登记的民非企业,我们现在采用碰头会加分散实施的办法,如果业务量有扩大,应该考虑建立正常的值日制度。四是后继乏人。由于缺少固定的经费保障,我们无法招聘固定的年轻人才,只能在退休人员中找寻有兴趣的人员加入,这样华夏研究的可持续发展会受到限制。

  上述问题的解决,有待大家群策群力,希望大家多提建设性意见。

  三、 新五年工作打算

  新的五年对华夏中心来说是一个转折时期:如果上述存在的问题能够有妥善的解决途径,便可以在一批新生力量的参与下争取新的发展;如果继续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华夏中心在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项后将逐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当然,我们希望有前一个结果。未来五年将从以下方面来考虑我们的工作:

  1、以推进“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为抓手,深化海派文化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带来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变,城市更新过程中必须体现文化的传承已被绝大部分人认可,海派文化也逐渐被各方接纳,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独有的魅力。以推进“城市更新和文化传承”为抓手,深入开展对海派文化的研究将作为我们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2、继续办好一年一次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论坛。“智慧城市”的建设是科学技术发展至今城市实现现代化以及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将继续办好一年一次以“智慧城市”为主题的论坛。深化“智慧城市”主题,细化每届论坛科目,选好专家学者,成为既有理念创新,又接地气的大众性论坛。并将论坛主要论点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3、深化民间智库建设,支持文创企业发展。根据力所能及的原则,接受有关机构的委托或自行展开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关的课题,例如以长三角为范围,以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生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时代变迁中的文化现象等。同时,运用两年来参与上海市黄浦文化创意企业联合会的积累,开展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研究。

  4、完善自身运作机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运用社会力量,针对需要多召开一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研讨会,拓展思路,扩大研究领域,把专家学者意见编入《华夏参阅》,进一步提高参阅质量和被利用程度。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49808.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