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自我鉴定】
中级职称自我鉴定
硕士毕业,从事专业工作三年,就可以确认“工程师”职称。嗯,enyu是符合条件的!
申请要填表格,oh,好久没干这事了,“本人对自己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及业务能力的自我鉴定”。百度一下,模板真多呀,稍微改改就能搞定! “ 本人于XX年7月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并被聘为联想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XX年5月,由于工作需要,被调任为厦门毅想通信研发中心有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
在思想上,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在工作上,本人严格履行软件工程师的岗位职责,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很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业务能力强。”
表格的空间有限,原本还想加上一句“本人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争取获得更好的成绩。”,未遂。自任现职以来,本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实践“xxxx”,积极参加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思想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领导。锐意进取,奋发向上,服从领导,听从安排,遵纪守法,团结同志,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积极参加政治、业务学习,按时出勤,早出晚归,注重品德修养,积极履行党员义务,认真履行一级教师职责,辅导、培养年轻教师参加教育教学改革,指导进行教学研究。
认真细致地做好学生工作,举止行为要更加规范,为人师表,言行规范,对学生负责。在工作中,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师生关系和-谐,工作得心应手,许多事情迎刃而解,热爱、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不论论成绩好坏,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关心爱护。因此,
教学成绩突出,学生品德优良,很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所以,赢得了领导和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钻研大纲,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工作中,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己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在辅导学生方面,我积极努力,抓住每一次机会,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奖。xx年寿光市电脑小报评选两人获一、二等奖,xx年电子报刊获寿光市二、三等奖各一人,潍坊市三等奖一人;xx年电子报刊寿光市三等奖一人。
个人在xx年获得寿光市个人网页二等奖;xx年获得潍坊市优秀教学设计二等奖,论文《巧用媒体强化美育》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计算机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优秀奖,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计一等奖;xx年制作的《人有两件宝》网课获寿光市二等奖。【建筑设计中级职称自我鉴定】
晋升中级职称个人总结的延伸阅读:如何写好你的工作总结
一、工作总结的内容 1.基本情况 这是对自身情况和形势背景的简略介绍。自身情况包括单位名称、工作性质、基本建制、人员数量、主要工作任务等;形势背景包括国内外形势、有关政策、指导思想等。2.成绩和做法 工作取得了哪些主要成绩,采取了哪些方法、措施,收到了什么效果等,这些是工作的主要内容,需要较多事实和数据。3.经验和教训通过对实践过程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经验教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4.今后打算 下一步将怎样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准备取得什么样的新成就,不必像计划那样具体,但一般不能少了这些内容。
二、工作总结的特点 总结的经验主要表现在自我性、客观性、经验性三个方面。 1.自我性 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 ,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
幼儿园教师自我鉴定
该同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关心事实政治,努力不懈的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终于幼教事业、热爱幼儿,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水平和能力。 在工作中能吃苦,以集体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迟到、不早退,坚持出满勤,服从领导分配,在不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服从领导分配,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并多次获得演讲,朗诵的一等奖及三等奖。除了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外,还能服从领导分配。担任大班老师工作,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制定教养工作计划,协调班级工作,管理好班级,作好家长的联导沟通工作,担任各科教学时,以幼儿为主体,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积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创造适合幼儿操作与主题活动相适应的环境,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幼儿并为他们所喜欢的学习内容,注重幼儿个性与语言的发展,积极参加教研活动,认真观察、学习和借鉴好的教学形式,逐渐改变老的教学模式,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幼儿为主体,给幼儿自由发展与想象的空间。我以新《纲要》为指导,认真完成教学活动,坚持超周备课,写好效果检查,认真总结工作中的得失。为了更好的投身于幼教改革中去,认真学习新《纲要》,写好读书笔记,学习幼儿教育新观念,认真开展课题研究,在活动中注意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得到良好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培养,为培养幼儿自信开朗,愿意交往合作的性格,尝试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活动中我以集体的形式让每个幼儿都参加,让每个孩子都能尽情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满足他们自信心的需要,活动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该同志 始终以踏实的工作态度,对待每一天,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在幼教这块广阔的土地上以一个主人翁的精神默默的耕耘着,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一)四年的大学生活,师友的严格教诲以及个人的辛勤努力,使我掌握了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了工程造价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对合同管理与索赔及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专业英语阅读、写作、口语、翻译以及计算机辅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使我具备了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四年的班级集体生活和每一次实际工作经历,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从一开始的小的班级联欢活动,到代表管理系参加的校内竞赛,从小小的家教到参加商场的促销以及建设工地的实地实习,这所有的经历无不一点一点地打磨着我,让我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工作,在培养了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的同时也让我逐渐领会了沟通的重要性。
利用暑假期间,多次进驻工地参与施工生产,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质;在校期间还参加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工程造价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签定范文(二)1: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了工程技术、建筑经济、法律法规、经营管理及财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了解工程建设审批及招投标相关程序,能编制招投标文件,熟悉基本的投标报价策略,能协助进行招投标工作;
3:熟悉施工现场的工作、生产环境,了解施工规范,熟悉基本的建筑材料,掌握了测量放线、施工组织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其它建材的检测试验等,能协助完成施工现场的协调管理工作;
4:了解建筑法律法规及合同管理相关知识,了解工程款结算及竣工验收相关程序,能协助进行合同及索赔管理;
5:熟悉施工定额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则,能够进行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及竣工结算的编制工作;
6:懂得质量、进度、成本控制及风险和安全管理相关知识,了解工程监理相关规则和程序;
7:具有一定的经济分析、财务管理及项目融资的基础,能协助进行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8:了解基本的建筑设计相关知识,英语水平良好,熟悉计算机操作,掌握了一般的办公软件操作,熟悉cad绘图、project、神机妙算等软件;
工程管理个人自我鉴定范文(三)大学在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也造就了我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几年的球队精神让我懂得合作的重要,学生会的工作培养了我良好的组织能力.处世不算老成但是机灵,有很好的亲和力,性格热情.专业成绩优秀,虽然经验不足,但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
精力充沛, 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感染力。富有创新精神,不知疲倦的我总想以一颗执著的心,去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四年来,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努力下,我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
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工程管理专业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四)进入大学以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学习,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实践活动,增强个人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
思想上,追求先进,求真务实,乐于进取,积极向上。在校担任学生干部期间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乐于助人,积极开展学生活动,丰富同学课间生活,并自觉协助班干部,系干部策划,组织策划各类文体活动,有一定的工作能力与参与工作的热情。在多次活动中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
学习上,热爱专业,成绩良好,实践经验丰富。本人主动投入实践中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工作中从陌生到熟悉,从不知所措到得心应手.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大量实践经验,建立起较强的责任心,事业心,提高了自己的语言,交际,组织,办事能力以及各方面素质。为日后在真正岗位上的工作建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生活上,性格开朗、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作风踏实,乐于助人。经常参加院系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己,并多次在院、系、班级的文体竞赛中与同学协作取得优异成绩。
五年的大学生活,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时也准确,及时的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与缺点,但相信日后的学习生活中,在实践的磨练中,会扬长避短,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断成长!
工程管理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鉴定范文(五)大学期间在学习专业技能同时也造就了我学无止境的求知精神,四年的团支书生涯让我学会了如何在与人交往,培养了我良好的组织能力。处世不算老成但是机灵,有很好的亲和力,性格热情.专业成绩优秀,虽然经验不足,但接受能力强,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精力充沛, 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强烈的责任感和感染力。富有创新精神.不知疲倦的我总想以一颗执著的心,去打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四年来,通过师友的严格教诲及个人的辛勤努力,我掌握了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熟悉了工程造价的基本规则和原理,对合同管理与索赔及相关的经济法律和法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专业英语阅读、写作、翻译以及计算机辅助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使我具备了从事工程管理专业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四年的班级集体生活和每一次实际工作经历,培养了我良好的团队意识与奉献精神。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
大学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前辈们教我勤奋、尽责、善良、正直;大学培养了我崇德、务实、求是的作风。我殷切地希望为我所从事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 [篇2] 建筑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一) 您赏识的目光,就是我未来的开始:*自信、自强、乐观向上,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踏实认真适应力强,事业性强!
*思想觉悟高,待人真诚热情,易于与人相处,团队精神强;
*工作认真负责,踏实能干,积极进去;
*勤奋好学、诚信肯干、对生活充满激-情。工作认真负责,从大局出发,善于人际沟通,善于组织团队协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处理问题头脑清晰、快捷有效。性格开朗。有创新意识。
* 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能力
* 较强的领导、组织、策划、交际能力
* 适应能力强,沟通能力好,有较好的处理问题能力
* 强烈的成功愿望,喜欢挑战,作严谨细心,精益求精
* 诚恳,守信,好学向上,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讲究团队精神
建筑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二)在工作上,细致入微,认真负责,具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团体的利益,集体意识强。能够与人充分合作,充分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能对察力强、上进心强而且为人随和,易于沟通,能够快速地融入工作群团队及成员给出良好的意见. 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勤奋好学 ,态度端正,目标明确,牢固的掌握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外,还注意各方面知识的扩展,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丰富的大学生活让我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使我对新知识、新事物有很快很好的上手能力. 在生活上,有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充实而有条理,有严谨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作风,为人热情大方,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拥有自己的良好处事原则,能与大家和睦相处.能够吃苦耐劳,具有很好的独立能力.
建筑工程管理个人自我评价范文(三)在年轻的季节我甘愿吃苦受累,只愿通过自己富有激-情、积极主动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并在工作中做出最大的贡献。
作为初学者,我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并且乐于学习、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作为参与者,我具备诚实可信的品格、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作为领导者,我具备做事干练、果断的风格,良好的沟通和人际协调能力。受过系统的经济相关专业知识训练,有在多家单位和公司的实习和兼职经历;有很强的忍耐力、意志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对工作认真负责,积极进取,个性乐观执着,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
作为积极乐观新时代青年,我不会因为自己的大专文凭而失去自信,反而我会更加迫切要求自己充实充实再充实.完善自我石我未来目标.且我相信:用心一定能赢得精彩!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个人简历自我评价范文(四)诚实信用、责任心强、办事效率高;自律能力好、有良好的生活作风;交际能力强、善于沟通、组织能力好、具有创新精神; 兴趣广泛、虚心好学、刻苦耐劳、吸收知识能力强;稳重、乐观、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在您即将读完这份材料之际,有几句话想对您说:我是一个来自广东河源的小伙,那里肥沃的土地给了我强健的体魂,农民的那份朴实和辛勤铸就出我的吃苦耐劳与坚毅不拔的精神。多年来所受的教育与锻炼也使我能够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衷心希望毕业后能为贵公司效力,为贵公司的事业发展贡献我的才智。 不必在乎我曾取得什么,请关注我的未来!谢谢!
建筑工程管理毕业生个人简历自我评价范文(五)本人比较喜欢参加体育锻炼,如跑步、打篮球,有好学精神,拥有与建筑工程管理有关的技能,能很好的使用计算机,应用网络信息等。拥有商务谈判。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能力,善于与人沟通。我有吃苦耐劳精神、乐观向上、兴趣广泛、适应能力强、勤奋好学、诚实守信、勇于迎接挑战、对工作热心负责、一丝不苟、有职业精神。我有意在贵公司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努力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争取为贵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本人计划在毕业两年内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职称,完成人生价值的升华!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 [篇3]本人以诚待人,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对工作充满热情,能学好问,听从领导的安排,适应能力强,踏实勤奋,创新务实,节奏快效率高,对公司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希望在工作中不断的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本人从事工程管理与物业机电设备维保十余年,具备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现场操作经验。熟悉房地产开发项目电气方案、中央空调制冷量等设计要求,且能够独立把控有关工程和机电系统现场施工管理和国家验收规范,独立解决项目工程技术问题。对项目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控制及现场签证等相关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负责工程设计图纸的会审;审查施工单位、维保单位的资质及管理水平。熟悉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尤其是物业前期介入,遗留工程的跟进、工程和设备的接管与验收、收楼等方面(含强弱电系统、bas楼宇自控系统、给排水、通风空调、消防监控、停车场管理、通讯网络等系统、装修工程审核与验收),均积累了丰富经验及管理水平。
工程管理简历自我评价 [篇4]我在校学习期间,接受了工程师和经济师的基本素质训练,打好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外语及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坚实基础。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相接轨,专业方向涵盖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经营、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向。我们毕业可从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相关工作,专业覆盖面宽,从业范围广,社会需求大。
学习中,能很好地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从来没有因为考试的紧张而放松工作,也没有因为工作的繁忙而放松学习,并把学习中的科学原理和技术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生活上,性格开朗、大方,喜欢与人交往,作风踏实,乐于助人。经常参加院系中开展的各项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向上,严格要求自己,并多次在院、系、班级的文体竞赛中与同学协作取得优异成绩。
在实习中,我在公司指导老师的热心指导下,我展开了自己的工作计划。积极参与公司日常管理相关工作,注意把书本上学到的工程管理理论知识对照实际工作,用理论知识加深对实际工作的认识,用实践验证所学的工程管理理论,探求日常管理工作的本质与规律。简短的实习生活,既紧张,又新奇,收获也很多。通过实习,使我对日常管理工作有了深层次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在实习期间,我采用了看、问等方式,对ab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公司业务开展的特点、方式、运作规律。同时,对公司的服务品牌、企业使命以及企业精神都有了初步了解。
通过这四年的求学生涯使我懂得了很多,从那天真幼稚的我,经过那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到现在成熟、稳重的我。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可能存在一帆风顺的事,只有自己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每一个驿站。当然,成绩已成为过去,未来属于自己。
第1篇: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XXXX年XX月,我顺利完成了学业,从XXXX大学XXXX系毕业,并于同年分配到原XXXX市XXXX局工作。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从事XXX与管理工作,1999年8月,我取得了XXXX的资格,并于同月被聘用至今。下面就从专业技术角度,对我这8年来的工作做一次全面总结:
一、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
本人于19XX年7月正式参加工作,当时我被分配至原XXXX市XXX局XX室从事XX工作。工作伊始,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专业知识同实际工作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为了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的要求,我努力学习XX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岗位技能,在短短的半年内,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同事的帮助,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较复杂的XXXX等日常事务工作。
二、政治思想方面
在政治上,我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参加各项政治活动,自觉学习政治理论,尤其注重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修养,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大局意识和组织观念,工作上以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新的岗位上摆正位置,把XXXX的事业、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工作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正派,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工作中吃苦耐劳,积极主动,作风踏实,不推诿扯皮,讲求效率。工作中注意调查研究,勤于思考,工作思路清晰,能把科研管理的一般理论同科研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为本系统制订符合实际的科研发展目标和科研发展措施献计献策。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做到毫不含糊,在XXX事业发展与改革中较好地发挥了一个干部应有的表率作用。
三、组织协调方面
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研究、解决问题,有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注意学习现代科研管理知识,较好地掌握了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的一般规律。作为一名兼职的XXX管理工作者,能协助部门负责人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门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保障。在工作中既充分相信、放手使用分管的科级干部,又注意对他们进行培养,较好地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四、业务能力方面
从参加工作以来,努力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重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并根据XXX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业余时间以不同形式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和水平。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人的专业技术和驾驭工作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为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工作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市XXX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五、继续教育学习方面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土地管理工作,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十分注重继续再教育学习,多次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技术培训,20XX6月,我参加了XXXX市首期高级秘书职业培训,并取得高级秘书专业资格证书。参加工作以来,我积极承担XXX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做到兢兢业业,圆满完成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从不为自己的私事影响正常工作,能够积极的参加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由于工作出色,多次受到局领导的肯定。
六、专业科技成果方面
自参加工作以来,本人积极参与本系统的《XXXX市XXX管理“十五”计划》的编纂工作,先后在《黑龙江环境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安徽日报》《安徽土地》《XXXX报》等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专业论文、信息稿件20余篇次,其中《XXXX现状及其对策》论文已被收录于大型文献《发展之路文集》,并荣获论文评比二等奖,为做好XXX管理的宣传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七、存在的问题
XX管理工作的力作、亮点不多,开拓创新不够,在科研上投入不够,科研管理的决策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重大成果较少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更加努力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努力探索XX保护工作的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勤奋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XXX管理专业技术人员。
第2篇:教师评职称个人总结本人思想进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学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XX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XX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
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XX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XX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XX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XX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三、课外辅导重视实效
本人具有一定的特长,在课外积极辅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小论文等,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故事演讲和历史短剧的排演等活动,同时还辅导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成绩。所辅导的周梦姣同学在XX年获得江苏省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设计大赛一等奖,本人也获得指导一等奖;所辅导的陆文超同学在XX年获得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竞赛电脑动画初中组贰等奖,冯志凌同学获得应用素质初中组三等奖;陆文超同学还在XX年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江阴市预赛电脑动画比赛中获得初中组一等奖,吴琳同学获得初中组二等奖,冯志凌同学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江阴市预赛电子报刊比赛初中组一等奖。
第3篇: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几年来,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所任班级成绩突出,受到学校领导的肯定,我会继续努力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努力奋斗。
第4篇: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总结我自xxxx年取得小学高级教师以来,以“服务学生,培养学生各有所长”为工作宗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团结教师,热爱学生,用知识和智慧尽心尽责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现将任现职以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工作态度方面始终做到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方针政策,热爱教育事业,不忘人民教师根本职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真挚的事业心,务实求真的态度,履行本职工作,并通过政治思想,学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二、教育教学方面本在实际的教育中,积极转变思想观念,探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方式,深入研究理论课和学生实训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尤其近年来职业教育的飞跃发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与时俱进,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经济发展,我把理论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环境,把获得知识结合在实操训练课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目前学生的来源多渠道,思想复杂,素质水平差异很大,给职业教育带来很高的难度,我根据学生的各种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各种教学设备,先进行教材试讲,请同教研组的教师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理想的教案,
在教学中还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但要教书,还要育人,经常深入到学生去,了解各种不同观念,不同要求,不同目的的学生,通过谈心,用我的行动体现我热爱、信任、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和谐的状态,建立起新型的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把学生引导到统一认识,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立志自己成为有用之才,所以必须有一技之长而主动学习。
经过多番努力,终于取得一定的成就,在各项技能比赛中体现出来。2015年学校举行的技能比赛中,我指导的0515班邓桂云、黄梅香分别获得电力拖动交流接触器正反转一等奖和二等奖;指导的066班黄光营、王慧萍分别获得日光灯安装一等奖和三等奖。2015年指导077班卢树全普车实操训练,参加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获得普通车床加工优秀奖;指导077班张焕健数车实操训练,参加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加工优秀奖。xxxx年指导081班莫大腾数车实操训练,参加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获得数控车床加工优秀奖;指导078班覃京理、084班廖辉龙数铣实操训练,参加自治区中职技能大赛分别获得数控车床加工一等奖和三等奖,指导082班谢正模、李金沙普车实操训练,参加中职技能大赛二人都获得普通车床加工优秀奖。
三、教学改革和继续教育方面我积极参加校内组织的校本培训及各项校本教研活动,观摩多节的优质课,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经常和优秀教师、教学骨干进行面对面得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能够将在培训中学到的新理念、新方法
运用到教学中去。我虚心向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汲取他们的经验,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好的效果,我积极参加教研组的教研活动,不论自己或是他人的公开课,我都参加集体备课活动,使教研组的每一节公开课都上得圆满成功,公开课后还参加评课活动,使我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为了进一步丰富自己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我还坚持进修学习,xxxx年xx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学专科毕业学历,xxxx年x月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大学本科毕业学历,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考取了多本技能操作证,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累,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
四、德育教育工作在任现职以来,自觉履行教师职责和职业道德,教书育人,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分清是非,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积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从点滴和细节方面入手,综合评价学生,让学生都能成为一技之长的有用之人,还注重情感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养成严于律己,不断上进的良好习惯,对后进生从不歧视,不放弃,给予他们更多帮助和关爱,找个别谈心,参与他们的活动,引导他们改变厌学情绪,由后进变进步,在班主任工作中,深入了解学生,因材施教,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利用班级干部管理班级。我尊重学生、以诚相待、真诚守信、表里如一,以慈母严父般的关爱去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以“许人一诺,千金不移”的工作
作风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学生铺就通往成功的道路。
总之,我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教学、科研和学生思想工作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使很多学生走进社会后,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得力干将,为社会创造的了不少的财富,使我得到最大的安慰。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继续努力,争取在工作和学校取得更大的成绩和进步。
第5篇:工程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我xx年6月毕业于xx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同年7月就职于xx公司,20XX年9月被姜堰市人事局认定为XXXX。任职期间,我先后担任了怡景花园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两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期间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创新上倾注了满腔热情,在施工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迅速转化成业务能力。
作为所在项目部的技术负责人,我在项目经理和公司技术质量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对技术管理一丝不苟,对工程质量从严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并推行公司《质量手册》及IS090XX《程序文件》,成为集团公司贯标成功后第一个严格依据IS090XX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施工的一线项目部。四年来,在为项目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总之,五年来自己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
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推广使用“四新”技术,营造建筑精品
20XX年3月,我在怡景花园项目部任技术负责人,该工程地下1层、地上24~30层,建筑面积75000m2,建筑平面为U型异型结构,是正太集团进入武汉建筑市场以来承建的最大单体工程。为确保该项目按期保质的完成,公司从各项目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成项目部,并确定了鲁班奖的质量目标。作为该工程的技术负责人,由我牵头,首先着手建立健全项目部的有关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按照项目工程施工方法,以我为首,将工程质量目标分解到各个专业技术岗位,再按照技术岗位的要求施工。作为集团公司当年的贯标试点工程,我依据集团《质量手册》、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先后建立了技术复核制度、工程质量检查制度、隐蔽验收制度以及质量通病控制措施和半成品保护措施等一系列有益于保证工程质量的管理制度。根据本工程平面形状呈异形、测量定位复杂的特点,我制定了地下室施工阶段采用全站仪高精度定位测量、主体施工阶段激光铅垂仪定位测量的施工方法,工程竣工验收后,经质监部门确认,该工程全高99。8m垂直度偏差仅8mm。针对本工程异型柱、异型墙较多的特点,我采用天正建筑CAD电脑放样与现场放样相结合的措施,顺利的解决了异型柱、异型墙施工放线的难题。
本工程地下室底板混凝土浇筑量达9800m3,为大体积砼,施工过程中我采取康铜电偶自动测温技术与蓄水养护相结合的方法,成功的控制了温度裂缝的产生。因防汛期临近,武汉市防汛办规定临长江所有基坑须在5月1日之前回填完毕,因此业主与设计院取消了地下室外墙防水设计、全部采用结构自防水,这给项目部提出了极大的技术难题与施工难题,为确保地下室不渗不漏,我从原材料入手,严把原材料关,确定最优配合比、最优砂石级配比,严格控制砼坍落度与水化热,严把振捣关、严控过振漏振,针对地下室外墙砼养护难的特点,我根据工程施工实际情况大胆采用不拆地下室外墙模板蓄热养护的方法,4000㎡的地下室至今无一处渗漏。为确保混凝土成型质量,模板支撑选用工具式快拆体系,配合使用覆塑竹胶合大模板,保证竹胶模板间隙不大于1mm,接缝高低差不大于1mm,表面平整度不大于2mm,清水混凝土工艺的采用取消了顶棚抹灰工序,既节约了水混用量,又彻底的根除了顶棚抹灰空裂的质量隐患,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经统计,本工程采用了土钉墙深基坑支护、C55高强钢纤维混凝土、冷轧变形扭钢筋、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电渣压力焊连接、自动智能提升脚手架、加气砼轻质砌块、新型屋面防水材料、新型安装管材、屋架轻钢结构、大体积砼康铜电偶自动测温、全站仪高精度测量、计算机应用等多项建设部、江苏省推广的“四新”技术,为工程一次创优成功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20XX年度,该工程荣获首批湖北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奖(结构楚天杯);20XX年度,该工程荣获武汉市优质工程黄鹤奖金奖;20XX度该工程荣获湖北省优质工程楚天杯奖,并被湖北省建设厅评为无质量通病住宅示范工程,同年3月该工程被列为江苏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目前,该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申报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
20XX3月,我担任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该工程为5栋31层框剪高层建筑,面积76258㎡,在积极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完善项目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同时,我严格按照设计施工图、国家规范规程和通用图集的要求施工,并按照创精品工程细部做法要求精心完成每一个分项工程,努力实现创精品工程的质量目标。通过对该工程技术工作的直接参与和控制,使该工程的质量、进度和效益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XX度,该工程被评为湖北省建筑结构优质工程(结构楚天杯奖)。目前,该工程已交工,近期将进行竣工验收的工作。
二、努力钻研专业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
怡景花园工程施工过程中,正值国家施工规范、规程新旧更替阶段,我紧密跟踪新规范的出台,及时购买研读并将之用来指导工程的施工。在担任金色华府项目技术负责人过程中由我牵头组织技术人员攻关,成功的解决了结构转换层2。8m高转换大梁钢筋绑扎、模板支设、脚手架支撑体系、混凝土振捣等多项技术难题。在我指导下,我所属的XX9工程处完成了承建的新华家园D区烂尾楼改造工程中的钢筋除锈、植筋、结构加固等多项技术难题;在我的指导下,我所属的XX9工程处顺利完成了承建的福星商务大厦有粘结预应力钢筋的施工,确保了工程质量和进度。在日常工作中,我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施工现场的技术指导和质量检查验收到施工技术资料的核查和管理,各项工作样样精通,在工作中形成的技术性文件和各种申报资料做得结构严谨、术语规范、见解独特、论断精辟,送到市里交流的技术性文件多次受到市建筑学会的表彰,为企业赢得了声誉。
20XX年12月、20XX2月,我撰写的《全站仪在施工测量中的精度分析》、《福星商务大厦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施工》两篇文章连续在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协会主办的刊物《湖北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通讯》(《楚天工程监督通讯》)上发表,在泰州市第五届施工学术论文交流会上这两篇文章均获二等奖。20XX4月,我撰写的《烂尾楼加固续建工程中的钢筋除锈与植筋处理》一文在泰州市第五届施工学术论文交流会上获一等奖。
三、推行信息化管理,用高科技手段提高项目部的经济效益
我在潜心钻研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努力探索和研究电脑的软、硬件知识,把微软Office系列办公软件、天正AutoCAD系列软件、项目管理软件成功应用于日常施工管理,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努力推进工程管理资料的信息化、自动化:应用Word完成文字处理工作,打印各种记录表格以及文字资料;应用Excel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利用海文、P3、Project等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工程进度控制、成本控制、合同控制,为工程决策提供量化依据;应用智通施工日记、智通项目资料管理等软件完成工程资料的编制和存储;应用PowerPoint制作技术交底、培训用的电子幻灯片,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形式,生动、活泼的讲解施工技术知识和施工构造常识,彻底改变了传统教育培训的方试,使高科技技术、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真正服务于生产和技术质量管理。天正Auto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软件在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施工技术人员彻底甩掉了笨重的绘图板和铅笔手工作图的包袱,使工程绘图、测量放线变得异常轻松。
我通过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积极动手实践,完成了项目部、公司内部计算机局域网的建设,使各个科室的计算机实现了资源共享,除了共享数据以外,还能够共享诸如打印机、扫描仪、刻录仪等硬件设备,节省了大量宝贵资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XX2月,武汉公司抽调我主持了公司网站的开发建设,在注重宣传功能的同时,我指导建立了内部信息平台,实现了公司与各项目部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传送,极大的提高了公司与项目部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成本。在金色华府项目上,我率先采用IP视频监控技术,实现了远距离施工现场的作业面展现和控制,极大的提高了公司与项目部的应急水平与实时控制能力。
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企业技术管理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为此,我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班、技术交流活动。在XXXX任职期间,我前后四次参加湖北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班,使自己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四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
谢谢各位评委!
1
小学挂职学习调研报告
2016年3月,怀揣着憧憬与喜悦的心情,我来到市实验小学挂职学习。在一年挂职学习中,我深受实验小学领导的悉心引领,深入到该校的各职能科室,走进教室、走近老师、走近学生,走进该校食堂,通过与校领导和教师广泛交流、深入课堂听课、参与活动、查阅资料等措施,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增长了见识,感受很深。特别是该校规范的办学,浓郁的书香,鲜明的特色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实小基本概况
市实验小学是XX市教体局直属该校,也是胶州市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验基地。该校占地XXXX平方米,建筑面积XXXX平方米,绿化面积XXXX平方米。该校现有49个教学班,2985名学生,教职工154人。其中专任教师133人,平均年龄34岁;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60人,初级职称86人;大本学历147人,大专学历10人。
该校教育资源配置齐全,硬件一流,师资雄厚。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铺设了全塑胶操场,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舞蹈室、实验室等活动教室,图书及各种仪器齐备。近几年,该校又先后投资100多万元为每一个教室配备了技术更为先进的电视白板,实现了班班通,投资30多万元建成了全市第一家机器人创新教育实验室。同时新建了多功能教室、心理咨询室、陶艺室、网络中心、地下体育馆等,极大地改善了该校办学条件,为全体师生打造了优质的服务平台。
在教体局的正确领导下,全校教职工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理念,凝心聚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搞教育,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学生素质不断提高,社会认同感不断增强。目前,该校已获得全国创造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规范化该校、山东省校本培训先进集体、XX省教学示范该校、山东省绿色该校、低碳山东标杆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国教育报》《XX工人报》《XX都市报》等报刊对该校进行了深度报道,办学经验在2016山东素质教育论坛上得以推广。
二、实小特色明显
(一)和谐文化彰显办学品质
虽然短短一年的时间,但该校在和谐文化引领下所彰显出美丽、温暖、智慧、协作等优良的办学品质,使我印象深刻。
实小有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走进实验小学,满园的绿色触动着每一个人的视觉神经,给人的感觉,这是一所流淌诗意的学校。该校的规划、建筑营造整体美,楼房设计独具匠心,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绿化小品、景点营造环境美。校园内的环境文化建设更是体现了独特的和谐文化氛围,四大主题长廊以及五大专栏,处处彰显着实小人对“和谐”两字的理解,为全体学生开辟了适合成长的阳光地带。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走进教研组参加集备活动,参加全校师德演讲活动,参加各种竞赛表演活动……在这一次次活动中,我真切体会到实小就像一个幸福的大家庭,家庭中每个成员都互相帮助,互相提携。某个教师迅速成长的时候,大家不是嫉妒,而是欣赏;不是打击,而是支持;“成人之美”,而不是“成人之恶”。在某个教师快速发展的时候,他也不是只顾自己,而是支持与帮助更多的教师走向更好发展的境地。
每个教师都努力构建和谐的智慧课堂
该校一直把构建和谐课堂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我50多节听课评课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在过程的实施、情景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把获取知识演绎成师生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创建了生命与生命交流的和谐课堂。
家校之间有一座和谐的桥梁
这一年中,我亲自聆听那富有年级特色的家长会,认真阅读了6期内容丰富的《实小校报》,目睹了隆重的优秀家长表彰活动,接触了积极参加学校管理的家长义工,参与了家长“志愿辅导员”组织开展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所见所闻,让我看到了实小和家长之间的确有一座和谐的桥梁,这座桥梁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实现了成功对接,和谐相容,让每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收获精彩。
在和谐文化的引领下,全体师生在学校的生活是愉快的,充满生机的,富有创造性的,实小不仅仅是校园,也是家园,更是师生成长的乐园。
(二)科技教育增添学校活力
2016年,实验小学机器人社团获得法国国际赛冠军,我有幸见证了该社团夺冠的光辉历程。从青岛市冠军到省冠军,从全国冠军到国际赛冠军,这一系列冠军的背后是学校精心打造科技教育的结果。
该校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以丰富多彩的科技社团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科技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不断彰显科技教育特色。自2016年成立全市第一家机器人创新教育实验室以来,该校又在2016年先后投资140多万元成立了录播教室、3D打印体验中心、科学探究实验室、电子书包教室、航模教室、陶艺室等,将学校崇文楼打造成名副其实的科技楼。在电子书包教室,学生上课可以不带课本、本子、笔就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交流,并且可随时登陆“课堂”,重温学习内容;在3D打印体验中心,师生可以随时体验如何把自己的创意变现实的神奇;录播教室,可以让老师们“足不出户听评课,时时处处搞教研”,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与点赞……
到目前,该校已成立了电脑动画、网页制作、程序设计、机器人、航空航模、陶艺、创新实验等十几个社团,编写了《XX市实验小学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等科技教育校本教材。各种社团的有效开展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航模社团已连续两年取得胶州市航空航模比赛第一名,计算机社团更是取得了十二连冠的骄人成绩……
三、我在挂职学习中学习体会
实验小学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优异成绩,为什么会在广大家长中有这么高的信誉度,在这一年中,我通过参与学习,对比感悟,有了自己的一些反思体会:
体会之一:文化传承使实验小学形成特色。实验小学地处老城区,生源并不被看好,要想整体快速提高育人效果,确非易事。该校秉承“务实、创新、和谐、向上”的校风,“严谨、求实、探索、爱生”的教风,“勤学、好问、乐读、精思”的学风,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优良的传承积淀铸就该校鲜明的办学特色。该校是一所书香文化氛围浓郁的生态式绿色学校,一所独具特色和品味的该校。这一切得益于该校领导对该校雄厚的教育资源的了解和挖掘,对学校文化和人文资源的深层次思考。
体会之二:班子创新务实,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坚强保证。这一年中,我与该校的领导班子解除较多,我发现该校有一支团结协作、创新务实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坚持民主集中,思想上合心,工作上合力,行动上合拍,能够协调各处室充分发挥作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体会之三:教育科研使实验小学特色形成品牌。实验小学颇具影响力的教师队伍、实施的养成教育、创建的智慧课堂、打造的科技教育特色,无不是学校坚持教育教学科研的结果。正是因为学校独居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才使学校显出高质量、示范性。社会各界对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给予较高评价。
体会之四:浓郁书香为实小特色发展夯实基础。该校近三年新进高品质图书5万多册,2016年又新建了180多平方的学生阅览室以及教师阅览室和休闲阅览室。为了发挥图书的使用效率,该校开展了“图书漂流”“好书推荐”“假期图书带回家”等活动,掀起了师生读书的热潮。刘界平校长还采取定时向老师们推荐文章的做法,将优秀文章,包括心理健康、师德修养、读书学习、专业发展、榜样示范等多种类型,写上推荐的话语,印发给每位老师,基本做到每周一文。校长读,教师读,学生读,大家徜徉在书海,追求宁静致远的心灵境界,追寻生命飞跃的审美感受。于是,师生共同成长,学校良性发展,也就有了必然之势。
体会之四: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该校制定的和谐年级组、和谐搭班团队、和谐班集体、和谐学科组、魅力教师等评比细则,从各个层面引领教师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或工作理念,正是这些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或工作理念让全体教师积极投入到和谐实小的品牌创建中。
一年的挂职学习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我已融入实小这个和谐幸福的大家庭,实小的今后,我将永远为之牵挂!祝福实小!
1
一、角色转换的必要性
教师是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角色,这个角色的特殊身份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要求教师在角色行为上表现出与其他的职业不同的特点。传统的教师角色经笔者的总结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楷模的角色。教师是学生的成人榜样,教师对于学生不仅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传递者,更重要的是社会道德准则的体现者。二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书。三是严格管理者的角色。教师不但是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而且还是纪律的执行者。
二、角色转变的依据研究性
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的促进者。
实施研究性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应当借鉴罗杰斯的理论,使教师转变为促进者的角色,充分的信任学生,恰当的指导学生,让其进行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而教师此时促进者角色行为的表现有:帮助学生决定恰当的研究目标,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发展元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平等的和学生一起寻找真理,分享感情。【建筑设计中级职称自我鉴定】
三、角色转变的特点
1、课程改革的建设者。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发展。有些教师认为课程改革是zhèng fǔ 部门和校长的事,领导怎么布置就怎么办,教师是执行者,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教师自觉地研究课程,学习课程,自觉地参与课程改革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因此,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应是被动的执行者,而应是主动的推动者,应当克服被动思想,主动去参与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2、新型师生关系的创作者。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问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3、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指导者。研究性学习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实践,在这一领域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
后现代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多尔认为,课程设计要呈现失衡、关联、情境化的课程结构。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每一节课都是师生激情创造而不可重复的过程;课前设计,已经很难采用以往科学与分析的模式,来完全预知学情。这就要求我们做一个合格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生成,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卷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
4、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是,当教师以一个促进者的角色出现时,并不是一味给学生过度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也注重教育学生遵守一定的纪律和规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强调:“只有对能自律的人,能负责任的人,我们才能说,就按你说的去做吧,那样可能是对的。”教会学生自律并不会妨碍他们创造性的发挥,只会促进他们的发展。在研究性学习中。严格的课堂纪律是研究性教学策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
可见,教师角色转化的关键就在于如何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够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2篇:高校教师职称论文一、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核与绩效
在讨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流传甚广的有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故事。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Gale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来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名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又逼问:“连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作为经济学研究重镇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在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下,迄今培养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看重的是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高绩效水平。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在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均有规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规定得甚为含糊。在一个“教授不愿上讲台”的潜规则下,完成教学量对于那些想晋升的教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其要求则是一种硬约束:一是规定了认定期刊的范围;二是规定了在认定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则不具有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即使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最终能否实现晋升,还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通过量化后所得到
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事实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构成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的内核。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总和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能力总和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则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相互替代性。也不知何时,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成目前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进程中,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许是一开始被采纳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续,乃是因为它能使它产生于其间的组织能够胜过其他组织。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奉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进了我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论文大国。但是,最初的制度发明者们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亦即无数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这种模式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严重内伤。
1.冲击了教学。
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过分强调了科研的绩效,而弱化了对教学的要求,再加之高校的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福利待遇都与教师职称密切关联,因此,这是一种对教师将主要精力配置于科学研究的内在激励。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说教学是不可不承担的,那至少也是可以轻松应付过关的。这就是“科研吃教学”的“教学漂移”现象。就连副教授、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红头文件来保证,我们能否认教学没有受到冲击吗?
2.污染了学术。
由于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可替代性,教师便会追求更多数量的低质量工作绩效,通过低水平工作绩效的数量累加来替代高水平工作绩效。也就是说,教师在此评审模式下,有发表“短、平、快”文章的动力,而没有甘愿坐冷板凳、追求高质量学术创新的意愿。鉴于学习效应,那些高能力的教师也会逐渐采取类似的策略选择。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争相效仿这一行为,就会在共同体内形成一个临界多数,从而———逐渐地———策略行为就被制度化了。面对科研成果的数量要求,有些教师可能会铤而走险,在科学研究中进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而面对广大教师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一些学术期刊为了谋取利润公然贩卖版面,诸多教师为了职称早日晋升,也积极参与这种“钱学交易”之中。上述种种学术浮躁、学术注水、学术腐败行为严重污染了本该神圣的学术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术创造性,使得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严重的不对称。关于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检讨以及所带来的上述不良后果的批评早已频繁见于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高校领导也在公开场合对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表达了极大担忧。但检讨、批评与担忧也仅仅止于口头,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仍然在延续。为什么如此低效的制度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呢?
二、低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续的内在机理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North)认为,一旦无效率的制度选择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走下去,就会陷入一种“自动锁定”的状态,初始的制度设计会不断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与惯性,要想脱身而出就显得十分困难。马修斯(Matthews)也认为,制度惰性在制度的存续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当制度不再符合一个给定环境的要求时,它也会持续下来。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自动锁定或制度惯性?
1.共享的认知系统。
在一种认知下,再怎么强调科研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种认知就是“科研能促进教学”。因为在这种认知下,强调科研也就是强调高校的存在合法性根基———教学。自洪堡引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后,学界一直基于良好意愿不停地做出误读性演绎。似乎没有哪个例子能比下面这条经典引文更能代表长期以来学界对教学与科研之间良好互动的深信不疑了。“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材料不可能给予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后,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意志和商业需求,政府和企业通过给予丰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措施诱导大学利用自身的人才、学科、实验室以及平台优势开展国家和商业所鼓励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相比人才培养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教师带来巨额经济回报,且在学术声誉的积累和传播上比人才培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学教师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会配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研究上。但是,教学是大学的原生功能。可以存在没有科研的大学,但是大学没有教学就不能被称之为大学了。因此,教学是大学作为制度性存在的最基础的合法性来源。但是,正如前所述,科研对于政府、大学和教师个人而言,具有见效快、回报高的优势,基于科研可量化性的科研强激励机制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就司空见惯了。显然“轻教学”行为有损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帕森斯(parsons)强调,“一个组织想要获得合法性,并因此使自己的社会资源诉求能够得到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就必须与更宽泛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大学面临着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要努力向社会呈现自己重视教学的良好形象,比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等这些组织话语为大学提供了审慎的、理性的正式组织结构,是大学捍卫自身合法性的自我标榜,但另一方面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却在实践中将科研置于超越教学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与活动的脱耦”反映了大学合法性和绩效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观点来进行制度化灌输。任何观念在持久性灌输且缺乏外界积极干预和自由批判环境的境遇下,这种观点就会成为共享的认知系统且日益信念化与制度化,以至于偏重科研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和合法的现象,人们也不再把它们与替代性的选择进行比较,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反思与重新评估。倒是国外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皇帝的新装”。
2.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且总是被一系列的评估者所评估(或者是同一个评估者评估不同的方面),并且这些评估者倾向于运用不同类型的、通常不相容的标准或准绳。由于评估意味着竞争稀缺资源的机会,因此,这些稀缺资源的价值,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可能是经费的增加,而对于高校领导而言,可能是政治晋升。我国高校深深地内嵌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环境之中,高校管理仍然表现出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色彩。由于高校的领导都被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他们也因此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格局中,晋升锦标赛引起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高校多维任务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人才培养目标最为模糊,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明晰,高校无法直接确切地证明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教育效果的显示在时间上是终身的,而且高校所起的效果很难与其他作用于个人之上的影响相分离。“在理性原则下(
3.制度非中性。
制度非中性是指同一制度对不同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人或人群所获得的往往是各异的东西,而那些已经从既定制度中获益的个人或集团,无疑会竭力去维护之。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于教授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已逝的梦魇,而对于还需要晋升的教师而言,那才是现实的煎熬。在高校中,尽管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但教授比还没有获得教授学衔的教师更具有地位和话语权,前者在学校的有关学术事务中还是具有很大的参与权的,比如在教师职称晋升方面,教授就发挥着很大作用。由于他们是这种激励制度的成功者,维护其正常运行自然符合他们自身的偏好和既得利益。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维系,一方面有利于教授群体心理平衡,因为这些教授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艰难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既定的利益资源不被耗散,而这种利益资源更主要的来自于对规则的控制以及在学术事务中的话语权。因此,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强烈意愿去支持制度变迁。而对于那些需要晋升职称的非教授教师群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他们没有足够能力去促进制度变迁。
4.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状态。当一个新的制度被创造出来后,由于制度并不能获得专利,其他人可以模仿这种创新并大大降低他们组织和设计新制度的费用,因此,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这个问题暗含的意思是,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因此,可能会持续地出现制度不均衡。改革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不仅需要花费组织和设计成本,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当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已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领导和教师个人“视若当然而接受的现象学过程”的时候,颠覆这种传统在短期内有可能导致科研数量绩效下降,高校和高校领导都将承担预算下降和考核等级降低的不利后果,并且这种后果也会传递给教师个人,毕竟教师的利益和所在高校的声誉密切相关。即便改革成功,新制度所带来的收益又并非为首创高校所独享,在承担全部成本而又不比别人享受更多收益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的改革创新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如何消除这种外部性并弱化“搭便车”问题?这种外部性是不可能消除的,这恐怕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许更为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因为消除外部性的办法,即制度设立本身,就是外部性产生的一个根源。
5.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拉坦(Ruttan)观察到制度变化的供给依赖于两个因素:知识基础和创新成本。拉坦断言,我们拥有的社会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变迁就会干得越好。林毅夫也认为,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组织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制度从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正如当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时,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一样,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正如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变迁的成本一样。由于我们社会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科学知识来设计一项相对完美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一种无奈选择的结果。在一种可以替代现有制度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出现之前,“一旦制度得以确立,即使它们是集体次优的,也会持续存在下去”。但是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具有自我强加的趋势,因为当初对该制度的选择抑制了知识创造和积累的速率,进而造成了有关制度发展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短缺,从而阻碍了制度变迁的步伐。
三、结语【建筑设计中级职称自我鉴定】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方式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而对于高校科研而言,主要是项目制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立项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程序的阙如。其后果是高校往往把科研论文数量作为自己获得项目拨款的一项竞争性指标,因为在科研能力方面,科研论文水平往往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内被同质化了,能说明问题的就剩下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数字的差别,也就是说,数字成了能力的重要表征。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量化学术的弊端,并且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2016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经费支持、干部选拔考核等方面的指标化倾向已然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式。“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因此,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遵守,而与此同时,高校也宁愿相信上级主管部门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政策文本。因此,政府首先要改变和重塑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对于高校的评估考核以及基于其上的经费支持、干部选拔等管理方式要尽量去指标化,并且让这种心智模式在政策文本中得到真实表达,以换取高校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真心支持和信任。而作为高校改革的真正主体,各高校要敢于在合法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创造出符合学术生产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契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尽管制度创新会有风险,但至少一所高校的失败会让其他高校吸取教训,降低其他高校进行创新的成本;倘若创新成功了,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制度创新成果被其他高校所模仿,这同样能够降低其他高校的创新成本,也就是说,任何一所高校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管成功与否,其组织收益都小于社会收益,但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任何一所高校及其领导者都要有一种超脱的姿态以及成为制度创新的关键行动者的意识和准备。总而言之,要想改变高校低效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在的现状,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以高校个体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是基本路径选择。
第3篇: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一、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支持
1。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共性分析从体育游戏理论和快乐体育教学模式两者间的概念定义和特征上,可以发现它们有一定共性,因为两者的功能和特点在其概念中会体现出来。在游戏理论视域下研究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就要结合两者的定义与特征展开分析。体育游戏定义中的自主娱乐号陕乐体育教学模式中“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相契合,二者都提倡创造性思维与身心和谐的发展。
2。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在需要与兴趣为基础上建立的学习动机是体育游戏具备的最大亮点,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去追寻和掌握有兴趣、娱乐性的教学内容,这也是“寓教于乐”理念的真义。我们既要重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知识技能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又要扭转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发挥其活动主体作用。
(2)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不统一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究其根源在于合作学习教学组织形式的缺乏,在教学中系统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不足,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交流。
(3)体育教师仅仅追求“思维的创造”也是目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这种状况背离了体育教育的根本—一运动技能的掌握。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教学的技巧。而体育游戏可以将教学方法隐藏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培养创造的思维,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质。
二、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差别
1。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被教育的客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被过分强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种模式致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自觉性泯灭,主体地位丧失。快乐体育理论认为,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双向多边、复杂的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是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的一种内驱力,也是教师顺利施教的重要保障。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而且有助于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心理上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快乐体育教育理念强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从而达到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目的。快乐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学生自发、自主的学习习惯,为其今后各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戏理论视域下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1、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中由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教学必须在安全的活动环境下进行,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即“健康”成长。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是体育教学的目标,在促进健康的体育教学中,引入娱乐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娱乐”是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才是快乐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将安全、健康、娱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完成体育教学的课程是快乐体育的原则。快乐体育就是在保障基本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达到活跃身心的目的,以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2、以增强体质为基,以完善人格为标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研究发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敏锐和活跃,创新能力可以得到提高。在运动的环境下,受氛围的影响,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社会化的形成可以进-一步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在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要达到符合社会需要的要求,人本身的基本素质也需要提高。现代教育中虽然体育课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但是必须要兼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这也是各科教育的任务。体育课也要在基本的思想上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快乐体育思想融人进来,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把学生带动起来。
3、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选择对于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的制定。学生个体受自身条件、生活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其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很大的个体性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在安排习题的难度与要求上也要顾及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个体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进行了很好的诠释,因材施教,从学生的根本角度出发,选择能够让学生乐在其中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新颖的教学手段,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良好的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于课程本身详尽的认识与了解的基础之上的,以“快乐体育”这一教学模式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新式教学手段,这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入各式体育游戏,以游戏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十分有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学习技巧,进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了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技术技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要偏重游戏本身的趣味性,并制定出相应的灵活的教学方法。
体育游戏的选择要以其自身所蕴含的基础理论为主,并且包含一定的人文知识,还要保证其在运用的过程中不会有所局限。
5、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由其传授学生所需要的体育知识、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但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如果也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一同体验、感受和互动,教学相长,就能让体育教学中的全体参与人员组成一个即时的信息反馈系统。
6、建立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体育学习的过程不但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种师生间情绪、情感的交流过程,是一种行为和态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激发其学习兴趣,使这种兴趣成为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逐渐使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扭转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营造了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建立了良好的生生关系与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基于游戏理论视角,贯彻安全、健康、娱乐三位一体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快乐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要建立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系,建立以游戏理论为辅的体育教学内容,建立教学相长的教学群体,建立以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过程。
第4篇:双师型教师职称论文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机构的主体性质
根据《教育部职称评审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职务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小组领导下进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在本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国务院有关部委根据所属高等学校某些专业的特殊需要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可设立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所属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教师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的直接依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分为四级体制:第一,国家教委负责总体指导;第二,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制定各地的评审政策;第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专门的高等学校职务评审委员会具体负责本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职务评审;第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职院校成立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负责本校教师的相关职称评审工作。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中,第一步是由学院按一定名额比例,学校组织职称评审委员会对本校教师的职称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省职称评审行政部门审核,最后由省教育厅职称评审行政部门进行职称授予。这里先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委员会这一职称评审主体的问题,如果其权力来源是国家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那么其评审主体就是行政主体,其行使的就是行政权,职称评定就是行政职能的完全实施过程。由于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职院校的主体性质是自治团体组织,但实际上是直接受教育行政机关管理和指导的。这里的委托行为实际意义就是行政授权行为,正是中国的这种特殊性才是造成法律混乱运用的根源。但是从法律上认定这种评审委员会评审主体的权力来源,不难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是实际意义上行政主体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那么由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评审部门或评审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更明确的就是行政行为。教师职称的评定实质就是明确的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管理,它不是第三方组织或高校自治团体对教师资质的一种认定。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行为属性分析
判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行为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要根据职称评定行为的整个评审过程和这个过程中评审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来鉴定。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属性
从各级职称名额的确定、评审申报条件,被评审“双师型”教师资格条件的认定,学院行政人员对被评审人员相关材料的审查、评审专家学科结构构成、学术委员会的人员组成程序,学校中级评委、高级评委的民主投票权、最后院务会对选出人员的确定、合格人员上报省教育厅评定、职称授予和认定。这一系列流程都是严格按照省教育行政部门下发给高职院校职称评审条例来操作的,其实质是高职院校行政部门代表省教育厅行使行政管理权,行使的是一种行政法规、规章授予的权力。有明确的授权机关、授权方式和授权范围,脱离了指导的属性。评审主体做出的是明确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双师型”教师,是一种国家统治层自上而下的管理行为,具有公共管理性,其性质是一种行政公务。行政主体依评审条例或省级会议精神将其行政意志通过语言、网站公告、文字、符号等具体的行动来告知相对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一旦取得相对应的职称,一旦授予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因此判定获取职称的这一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因此高职院校“双师型”职称评审的性质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结果属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程序结束后,评审结果都会按时地公示,授予相应的职称聘书,因而具有因教育部门授予而产生与此对应的授权、行为能力和与职称相对应的相关待遇。该教师在高职院校工作中其工作行为都与其职称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因行政部门授予的职称具有证明力,是整个教师群体中明显的身份认知。如果教师在职称行为受侵害时受国家教育行政权力保护,同样职称一旦授予,该教师也承担义务,服从行政部门和学校行政部门对其与职称有关的行为的管理,职称不可依个人的意志随意变更,如果变更要有相应的法定或行政程序,职称的变更或消灭都要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因此判定这获取职称的行为具有法定的确定力。
三、影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教师权利保障实现的因素
(一)法律受案范围的不明确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受案范围分析,那么哪些纠纷属于这类纠纷?在这里从“双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方向来界定。也就是只有同时符合这三方面的纠纷才是研究的受案范围。界定厘清哪些纠纷是属于“双师型”教师被侵权的行为类别可以节约法律成本,提高纠纷解决的效率。
(二)适用法律的不确定性
法律适用方面上,宪法、教师法、民法、行政法、劳动法中都有涉及对教师权力的维护,但具体可依据的相应法条缺失,试用准则模糊、混乱。例如《教师法》和相关规定,教师权益遭到侵害后其法律救济途径只有申诉和仲裁两种,但《教师法》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构做出明确规定,教育部也没有对申诉的受理机关—当地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明确规定,当教师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其申诉、仲裁、行政争议和行政诉讼等维权途径不畅通。
(三)现有维权的方式滞后性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时,具有自身特殊性,这里包括“双师”身份的认同,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的独特性,要求此类教师职称评定时要有专门的适用标准,既要在同专业“双师型”教师之间评定时有区别,又要在全校的各专业教师职称评定时有其合适的区分标准。“双师型”校企合作模式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与发展,属于新事物,教师职称评定中由于评定条例自身的落后、维权途径的单一滞后,都给“双师型”教师遇到不公正待遇时的维权设置了障碍,因此这些新问题需要救济途径、救济方法和评定规则能够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四)科学救济程序设计的缺失
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混乱。在横向程序上,由于对教师权利保障的救济途径具体权限的划定不清,具体法律适用不清等原因,造成申诉、仲裁、诉讼等救济程序设置的现行法律法规对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时的受理、调查、答辩等事项时,缺乏严格的程序性规定。实践中,教育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仍然多采用行政方式,对事件的调查粗糙,不公开进行,对教师申诉的处理往往掺杂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主观判断。另外,对提起申诉控告的缘由,受理机关、时限要求、处理结果的送达和执行等,具体事宜也仍未制定出明确的单项法规或相应的实施细则。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受理申诉或控告后,由于缺乏受理、审理、申诉、答辩、调查、处理的严格程序,势必存在随意性,难以保障教师的申辩权利。而且教育行政部门或人民政府在处理教师申诉过程中,教师和被申诉机构完全是“背靠背”。因此要科学合理地受理纠纷,实施救济的横向和纵向的程序设置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纠纷救济的程序设计
(一)明确受案范围
在此要解决纠纷的类型是针对“双师型”教师这一主体的,所以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纠纷类型,也就是受案范围。
1、“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程序性类型纠纷
教师在职称评定中,对评审的资格审核程序不满;评审委员会组建的专家组成员构成制度不合理;利益相关评审专家、服务人员回避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和提出异议制度;评审程序中出现选票公布程序时间没有明确规定;对科研成果评判送审程序不透明、不科学;对“双师型”教师的评审条件与其他教师项目没有评审制度上的明确区分;不同学科评审程序没有明确的区分标准;参与评审专家专业资质不够或不同学科专家比例不科学;公示时间没有按规定执行;选票制度不科学造成人为操作可能;对同等情况下教师的评审硬件提出特殊苛刻的要求,超出规定以外;变相限制教师的申报职称人数;不同学科之间的教师申报名额比例分配不科学;高职院校学院内部评审程序未经教代会审议通过的,直接由行政部门以发文形式确定等。
2、“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的实体性类型纠纷
“双师型”教师发表的核心论文、非核心论文、论文影响因子等有关论文评价认定引起的纠纷;学校设置门槛限制“双师型”教师从事教学科研活动;“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分配的比例不科学;“双师型”教师年终考核、学期考核引起的纠纷;对不同国家机构组织的奖项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有关出版专著、合著、创作作品、专利、规划教材、精品课程等级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进企业做访问工程师时所产出成果的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对“双师型”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市级、院级教科研项目及课题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不同系部”双师型“教师参与专业建设等级引起的纠纷;学术报告水平层次认定引起的纠纷;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级评定引起的纠纷;对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年度和考核优秀评定中不公引起的纠纷;教师带学生参赛不同等级的成绩评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教师做访问工程师、指导社团数量的判定标准不同引起的纠纷。
(二)程序设计
1、申诉制度
第一,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申诉制度。设置申诉救济渠道、申诉委员会的建立和制定申诉程序,并在学院的教代会上审议、通过,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确保这个通道常规化、合理化。当教师在职称评定中有纠纷存在,可以依程序向教师申诉委员会提出申诉。在教师申诉委员会的人员组成上,应明确各部分人员的比例,保证教师代表数量、由教师代表提名相关专业的异校“双师型”评审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人员监督,确保纠纷解决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要重视校内申诉制度的具体程序性规定,在有效的信息平台上明确申诉程序的详细步骤、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细化各个程序的规定,具有可操作性。第二,纠纷当事人向教育行政机构的申诉。各级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设立相对应的受理部门和处理机制,目前教育行政部门都设有这样的部门,但是不乏存在公正受理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受理部门和人员与高职院校是否存在利益关系的问题,领导和领导之间是否有默契,因为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也受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和指导,两者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受理程序科学设置,公开、透明和回避利益方就显得相当重要。因此建议现有的机构的人员设置应选择第三方辅助机构构成,应该从教育行政各部门抽掉各负责人与本地区或异地相关专业的教育专家共同组建,对纠纷进行民主合议,全程采用公开旁听制度。这里为了维持解决纠纷成本,纠纷提起人应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且将保证金制度化。
2、行政复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复议法中的“行政机关”这一主体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而高职院校是由国家和法律授权,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或公共管理权力,具有法人资格,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高职院校具有行政主体资格。高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带有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高职院校享有授权执法主体资格,在法律上处于行政主体地位。因此,当“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定中权利受到学校有关行政裁定行为侵犯时,可依法向学校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请求撤销行政裁定或重新裁定等,这也是解决纠纷的一条有效出路。行政复议机关受理的范围包括,教师的申诉行政机关不作为或行政裁定不公正、行政程序有问题的纠纷和申诉机关已经进行了处理但教师仍对处理结果不满的案件等。
3、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
作为最终救济方式的设计,采用了仲裁制度与司法救济两选一的方式,即无论行政相对方采用了哪种方式都是对此最终的裁定。
第一、仲裁是仲裁机关根据双方当事人的协议或有关法律规定,对当事人双方发生的争议,以第三者身份进行调解,做出判定或者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
应该是解决职称评审类纠纷的首选,职称评审要求的专业比较强,涉及方面多,中国教育方面的法官也是稀缺资源,仲裁的优势在于其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能独立、公正、迅速地解决争议。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建议组建教育仲裁组织,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非营利性组织,具有自主性、非营利性、非官方性质。其运营的方式通过供应政府教育行政机关教育仲裁服务、机构自身向高校等相关市场需要者提供服务以及通过社会或企业募捐、赞助等方式来维持运营。做到财务和服务公开透明,接受群众监督。“双师型”教师在进行职称评定向该组织申请仲裁时要缴纳一定金额的保障金,防止发生乱申述、无理申诉等现象。在非营利性组织建立纠纷专家库制度,每次处理纠纷时都给予相应的经济费用和根据每次纠纷解决的情况建立解决纠纷专家信用等级制度,建立透明的监督体系,相关专家一经被举报,情况属实便追究其法律责任并终身不得采用。同时在这个仲裁委员会中要建立一个辅助机构,其性质应该是第三方中立的。人员构成应该由两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是,同级别教育行政机关的代表,起到监督仲裁作用;第二部分,是各学科的同行专家组成。起到对相关专业性仲裁提出专业指导意见的作用。仲裁专家和工作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以保证仲裁的公平、公正。仲裁委员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民主合议迅速处理纠纷;当教师未能或不愿通过申诉解决纠纷时,可以在申请仲裁和提起诉讼之间进行选择,除非有法定的事由,本次仲裁是一裁终局。
第二、司法救济制度。
将调解制度作为司法救济的前置程序,如果调解无效就按案件的性质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针对“双师型”教师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形,司法救济在法律层面上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依照《宪法》《行政诉讼法》《劳动法》《教师法》《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等来作为纠纷适用法律法源提起维权诉讼。特别指明“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必须是针对高校不合法的行政行为,如果只是不合理,而不违法的话”,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并且还必须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对于抽象的行政行为,比如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其性质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也不予受理。
第5篇:改善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几点设想一、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中出现的问题,大多数不是职务聘任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人事制度的其他方面改革不配套,使得聘任制出台受到多种制约引起的。阻碍聘任制深化的原因很多,诸如教师收入不高,教师职业缺乏强大的吸引力,一部分教师流失后,优秀的又聘不到,只能退而求其次,形不成竞争力;对教师的工作质量评价难度大,考核往往流于形式,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很困难等。这些具体的原因确实很多,但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两条:
1、理论准备不足目前高校虽已普遍推行教师聘任制,但对教师聘任制的理论探讨跟不上去。实行聘任制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持,理论的滞后延缓了高校实施聘任制的进程,理论准备不足,使得做法上摇摆不定,先搞评聘结合,后又评聘分开,实际上都是以评为核心,聘任却流于形式。理论准备不足,观念难以更新,尽管花样不断变化,但总脱离不了固有的运行轨道。
2、缺乏社会化保障体系的支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对教师包得过多,相对而言,社会承担的责任则较少,因此,人事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在学校,人才的单位所有制情况严重。实行聘任制,逐渐将人才由目前的单位所有变成社会所有,除观念上扭转外,还需要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如失业救济制度、人才市场立法、户籍政策、档案管理制度、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住房制度以及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的到位等等。缺乏上述体系的支持,学校希望不想要的人流出去就成了一句空话,即使学校有权解聘,被解聘人员也只有靠学校“内部消化”,“统筹解决”。同时由于受住房、资金限制,学校难以从校外再聘任合适的教师以填补解聘后的空额,于是学校与教师的双向选择就无法真正实现。
二、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对策针对实施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完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显然应从两个方面人手:宏观上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微观上进一步深化高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向聘任制的完善靠拢。对高校来说要做的主要是第二点。而要做到第二点,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好什么是真正的聘任制和如何从现行管理体制过渡到真正的教师职务聘任制两大课题。
教师职务聘任制是通过双向选择,将学校和个人以聘任的形式相联系,溶岗位责任、权力、利益为一体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是一种打破平均主义,促使优胜劣汰,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竞争、激励的制度。
当前的实际是:一方面人才的单位所有制特征很突出,学校改革(包括职称改革)一时还得不到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教师资源外流,教师个体在外兼职甚为普遍,它又反映了教师对原有人事管理体制的冲击。这两方面都困扰着高校。我们面对现实,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是对校内的专职教师逐步完善职务聘任制;二是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建立开放式的教师聘任体系,使教师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让教师队伍充满活力、体现效益。
1、完善校内教师职务聘任制聘任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实行职务评聘分开制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就是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条件,经过一定的程序及途径向有关部门(机构)提出申请,获取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它不受单位专业技术岗位数额限制。
用人单位根据专业技术岗位的需要,自主聘任具备相应任职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专业技术人员获得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不与工作待遇挂钩,但可以作为竞聘专业技术职务,进行人才交流,参加学术、技术等活动的依据。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后,可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由于评聘分开,打破了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解决了专业技术人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有利于调动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积极性,使竞争者的德、才得以充分的展现,贯彻看能力、看水平、看干劲、看实绩,优胜劣汰的法则,逐步形成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用人机制,使职称工作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地设置岗位设岗工作是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的关键环节。
只有岗位明确,才谈得上聘任。岗位是由承担的任务定的,不是评出来的。设岗的原则应该与学校承担的任务及学科建设相适应,统筹兼顾教师队伍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同时做到结构优化、高效精干。一些高校采用按学科设岗,效果较好,他们将全校的专业按二级学科进行归并,然后分成国家重点学科、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或者省部级重点学科、有硕士授予权的学科和一般学科四类,对每一类学科先确定教授的数量,然后按一定比例配置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按学科设岗,突出了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地位,有利于发挥各种职务教师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在此基础上,学校对每一类教师确定岗位职责,除政治思想外,每年对教学、科研提出质和量的要求,作为检查考核履行岗位职责的依据。
(3)制定考核指标体系科学地评估教师是教师目标管理的重要方面。只有加强聘后的履职考核,在考核中拉开档次,才能解决聘与不聘的问题。考核评估体系包括比较科学、有较高信度的评估指标、便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和认真负责的评估督导组织。
(4)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管理,包括上级对学校和学校对下属二级单位两个层次的包干。依据各单位的教学科研任务,确定编制,核定工资总额,包干使用;在包干定额的范围内,包干单位具有人事、分配的自主权,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运行机制的转换将使高校从学校整体利益出发,自我约束、严格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从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
2、面向社会实行教师职业聘用制教师职业聘用制是高校面向社会、对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择优录用,由校方和拟聘教师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双方职、权、利的一种用人制度。
它的好处是:不受高校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调整人才供求关系比较灵活;扩大了聘用教师的范围,使固定编制教师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强化竞争意识;减轻目前学校住房、医疗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可为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提供宝贵的经验。外聘教师的做法,实际上有的高校已经在做了,如某门课程教师不够,从校外聘请,又如聘请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等,但目前基本上是松散的行为,管理难度较大,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是未纳入聘用制的规范化轨道。我们要把面向社会聘用教师作为教师职务聘任制的一种补充,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证。这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从教师总编制中切出一块作为流动编制,专门用于面向社会聘用教师。流动编制占教师总编制数10至15为宜,聘用的对象是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也可以是研究生、合同期青年教师、离退休的教师等等。在流动编制的使用上,人事部门要转变习惯使用固定编制,人才单位所有的旧观念,树立开放的人才流动的新观念。
(2)在聘用程序上,可以采用建立人才库,高校之间建立供求信息网,或者高校联合召开智力交流会等形式了解信息。每年寒暑假前,校方对应聘人员进行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3)对聘用教师实行严格的合同管理。职务聘用制本身具有强烈的合同契约性质,具有法律的效力,应该增强法制观念,将聘任与受聘双方所承担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以契约的形式明确规定下来,强化合同管理,使聘任制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第6篇:国外大学教师职称论文一、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变迁
(一)澳大利亚大学双轨制时期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自1850年第一所大学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而稳定。到1956年,全国共有9所大学。在随后的20年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到了1976年已经拥有19所大学。20世纪60年代,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马丁委员会)的倡议下,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学院,之后又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这种传统综合性大学和新增高等教育学院并存的双轨制一直持续到1988年。因此,这段时期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被称为澳大利亚大学的双轨制时期。
1、改革背景与动因
在双轨制时期,在惠特拉姆工党政府的改革下,联邦政府承担了将近所有高等教育资金拨款的责任,从而对大学的控制也开始加强。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TertiaryEducationCommission),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的管理和控制,对大学的财政拨款也愈加仔细和慎重。1981年,联邦高等教育委员会认为,各大学分布在高级职称类别的人数过多,如高级讲师系列从1975年的23。9%增长到1980年的29。2%。大学管理层也意识到教师成本是大学最大的支出,教师晋升人数的增多和速度的加快都意味着更多人力资本的支出,当时教师的人工费用占到大学开支的80%。因此,政府和大学对教师职称的晋升和聘任进行了相关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政府对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政策开始进行干预。例如,大学教师实行全国统一的工资标准,改革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在休假时间长度和条件方面更加严格。各大学在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的改革主要有两项内容:第一,在讲师和高级讲师系列增设晋升条件。各大学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实行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结果与晋升评审过程相关联。第二,对各个职称类别(特别是高级讲师和副教授系列)设置定额政策。因此,这一时期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的特点是:60-70年代,教师人数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对大学控制的加强和拨款的日趋严格,教师职称晋升的竞争更加激烈,教师的流动性也减弱,很多教师认为高级讲师系列已经是职业生涯的最顶端。
(二)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变革
1988年,在时任就业、教育与培训部长约翰?道金斯的倡议下,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结束了20年的双轨制。澳大利亚综合性大学与高等教育学院合并,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这就是澳大利亚教育史上著名的道金斯改革。自1988年道金斯改革至21世纪初,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1、改革背景与动因
自澳大利亚形成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后,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计划,向国内学生和海外学生进行收费。同时,联邦政府从财政到教学全面加强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在政府拨款模式方面实行竞争型拨款模式,鼓励大学按照市场机制进行运作。因此,各大学为获得更多竞争性拨款、吸引生源,开始关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并在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商业化、企业化和管理主义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词汇。在这样的背景下,围绕大学企业化运行模式,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相应地进行了改革。
2、改革内容
首先,随着全国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各大学的五级职称体系正式确立起来。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高校合并,澳大利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十年前增长了64%,大学规模的日益扩张导致对教师的数量需求也在增长。在此情形下,各大学在各个职称类型的聘用形式方面,除了终身制教师外,开始聘用合同制教师,并模仿美国大学的聘任体系,即讲师和高级讲师在经过3到5年的合同试用期后,有机会转入终身体系。在教师晋升标准方面,与大部分西方国家相同,主要依据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的成绩与绩效。一般传统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实践中,科研成果往往占更大的比重。教师们也纷纷抱怨,在职称晋升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成果的重视,过于关注科研论文发表的数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学市场化机制的运行和对科研商业化的强调,各大学更加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争取更多的企业资金。在职称晋升评审过程中,科研绩效的优势更加明显。
20世纪90年代,随着澳大利亚大学企业化模式的运行,各大学也和企业一样,在劳资关系方面有着更大的自主权,实施企业协议(EnterpriseAgreements)的方式。企业协议通常由高等教育机构与教师工会代表协商后制定,由教职工投票表决,获得大多数人同意后方能生效。企业协议也必须遵循国家及州的相关劳动法案。澳大利亚大学教师工会(NationalTertiaryEducationUnion,NTEU)在协议修订和捍卫教师权利与福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各大学的企业协议规定了教师聘任、职称晋升政策和教师工资待遇等条款。企业协议一般三年修订一次。各大学如有关于职称晋升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也会在新一轮的企业协议中进行修订。从以上改革内容来看,道金斯改革后的20世纪90年代是澳大利亚大学职称晋升政策变化较大的阶段。一方面,大学职称晋升在制度上更加完善,奠定了五级职称体系和职称晋升的权重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外部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变化,大学开始实行企业化运作模式,在新管理主义思潮和市场化的驱动下,“效率”和“责任”逐渐成为各大学的核心追求。大学在职称聘任和晋升政策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与教师和工会进行三方协商,进而通过企业协议来规定教师的聘任和晋升条件。另外,这一时期的大学为节省开支、降低工资成本,打破了教师终身制,开始聘任越来越多的合同制教师,教师的流动性和竞争性得到加强。
二、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政策也发生了重要变革。教师岗位设置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科研型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外,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这一变化也引发了职称晋升政策方面的改革:澳大利亚各大学调整了相关职称晋升标准,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
(一)改革的必要性与动因分析
1、全球化背景下“教学学术观”理论对大学教学质量关注的推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继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的教学质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滑迹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大学普遍出现。在此背景下,1991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前主席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多元学术观”理论。博耶认为大学里的学术不应仅仅指科学研究,还应包含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ScholarshipofTeaching)。博耶的学术观点特别是教学学术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机构对教学的重视,促使其认可和奖励教师的优秀教学。这场关于教学学术研究的运动也给澳大利亚带来持续的影响。澳大利亚各大学相继成立教学学术中心,重新思考学术职业的内涵,在教学和教师评价及激励制度方面进行相关改革。政府层面也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奖励优秀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21世纪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AustralianLearningandTeachingCouncil,ALTC)的设立则是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史上关注教学质量的分水岭。该机构每年投资2700万,用于支持和提高澳大利亚大学的教学质量。2016年,时任首相吉拉德取消了教学委员会,在澳大利亚zhèng fǔ 部门———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成立了教学办公室(OfficeofTeachingandLearning,OLT),并计划在接下来的四年中拨款5千万澳元资助和奖励澳大利亚大学的优秀教学。
2、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自建立起全国统一的教育体系后,真正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16年,高校学生的入学人数比20年前翻了一倍,从1991年的53万人增长到2016年的122万人,其中三分之一是国际学生。如今,澳大利亚政府正在积极出台一些改革措施,以响应布莱德利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审核报告》中提出的建议。高校将继续大力招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计划到2025年,25岁-40岁年龄段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数占这个年龄段总人口数的40%。学生人数的增加和生源的多元化给大学教学带来一系列挑战。学生作为消费者与社会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对大学的问责也不断加强,从而对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使得大学不得不重新思考教学的重要性,亟须采取措施来倡导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文化。
3、澳大利亚政府对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视
进入21世纪,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重视大学教学质量,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为此,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政策,设立质量保障相关机构。首先,政府通过财政拨款模式改革,对各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设立“教学绩效基金项目”(LearningandTeachingperformanceFund),专门用于奖励教学质量优秀的高等教育机构。该项目通过“课程体验问卷”(CourseExperienceQuestionnaire)和“毕业生去向调查”(GraduateDestinationSurvey)等评教工具,设立一套全国性的教学绩效指标,检测大学的教学质量,从而决定各大学的拨款金额。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始按照学生人数和办学绩效进行拨款,这使得大学之间为争取生源和拨款经费的市场化竞争更加激烈,问责制得到加强,从而对大学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2016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rtiaryEducationQualityandStandardsAgency,简称TEQSA),替代原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AUQA),负责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和管理。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规定,大学注册的条件之一是必须遵循有关教学质量的一些规定,如证明其教师具有一定教学能力和参加教学培训的经历。同时,联邦政府还实施了多样化的教学质量测评工具,以保证和强调大学的教学质量。2016年,澳大利亚设立了“我的大学”(MyUniversity)网站,公布各大学、各专业的教学质量满意度,让学生从消费者的角度知晓大学的教学质量及专业设置情况,为未来学生选择大学提供相关信息依据。这些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也更加督促大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澳大利亚的大学在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为提高竞争性、吸引生源、获得与教学质量相关联的政府绩效拨款,对教学质量的关注已是大势所趋。而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如何认可和激励教学优秀的教师,逆转“科研就是一切”的大学文化,需要在教师评价体系和职称晋升制度方面进行改革,重新思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使得具有教学学术能力以及教学优秀的教师能在职业发展路径上有向上发展的空间。
(二)改革内容
1、设置教学型岗位教师
在教师岗位分类方面,澳大利亚各大学在已有的教学研究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两类岗位外,设置了教学型教师岗位。自2016年起,在终身制教师和合同制教师中教学型教师的数量快速增长。尽管各大学教学型岗位教师的数量并不相同,但在39所大学中,已有14所大学的教学型岗位教师数量超过了10%。
2、制定教学型岗位教师职称晋升政策
随着教学型岗位教师的增多,各大学开始在职称政策方面进行变革,鼓励和认可教学型教师,并和其他两个类型的教师一样,设立了从讲师到教授各个职称类别的晋升标准。如前所述,传统的职称晋升的权重是教学和科研分别占40%,社会服务占20%。但在一些大学新的职称晋升政策中,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比例进行了调整。以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为例,各个岗位类型的权重总的比例是100%,但每一项都必须达到最小比例。对于教学型教师而言,教学占更大的权重,尽管科研的权重至少须达到5%。随着职称级别的提高,相应的科研权重应有所提高。例如,如果申报教授或副教授职称,申报者必须在教学学术研究方面在国内或国际上做出创新和贡献,科研的权重要占到20%~30%。
下文以澳大利亚八校联盟成员之一的昆士兰大学为例,探讨其在教学型岗位职称方面的改革。
昆士兰大学作为各项指标均居于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学,与其他澳大利亚大学相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优秀的教学质量———该校曾多次获得澳大利亚教学委员会颁发的教学优秀奖。2016年,昆士兰大学设立由校长、教学副校长、人力资源部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委员会,讨论教学型教师是否已获得应有的认可和激励机制,并考虑在职称上设立教学型岗位,进行相关职称晋升政策改革。工作委员会的报告建议:教学型教师与教学科研型教师和科研型教师在晋升程序方面应该相同;在晋升过程中,由于不同的岗位类型和职称级别,对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权重也应不同;各类岗位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意愿与绩效考核申请转岗,如从教学岗转到教学科研岗或者科研岗。
在昆士兰大学的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改革中,根据博耶的多元学术观理论,特别强调“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领域的领导能力。在教学型岗位教师职责中,将教学学术、教学实践和教学领导力与传统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称晋升标准相对应。教学实践指的是课堂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对荣誉学位学生的指导;教学学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教学法的创新、教学大纲的创新与设计,以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领导力则是指教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随着职称级别的晋升,对申请人在教学实践能力、教学学术研究水平和教学领导力方面的准则与要求也会相应地有所提高。
昆士兰大学的案例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方面的原则:每一职称级别都有对应的责任与绩效要求,晋升的职称级别越高,责任与绩效要求也会相应增加。例如,在服务(领导力)权重方面,在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是负责本课程的教学;到了高级讲师级别,教师的责任除了课程教学,还需要协调所教年级的课程教学;到了副教授级别,教师的责任扩展到新课程项目的开发和教学大纲的设计。绩效考评方面,随着职称申请级别的提高,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例如,高级讲师级别的绩效考评结果是要求有“较高的成就”;到了教授级别,必须证明在教学学术研究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改革述评
从澳大利亚大学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历史演变来看,每一阶段的变化都与政府的高等教育政策改革密切相关。特别是随着政府拨款模式的改变,在职称晋升条件、晋升名额和教师流动性方面也相应地有所调整。除了联邦政府的法律政策,在澳大利亚作为教师权益代表的高等教育工会组织(NTEU)也对政策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各大学的企业协议中关于教师薪酬、岗位类型以及职称晋升政策的规定需由大学教师工会代表教师与大学进行沟通和谈判。另一方面,教师职称晋升政策的演变也体现了澳大利亚大学特有的文化和企业化管理模式。在新管理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的管理更趋向企业化。如在职称评审中,每位教师都有完整的绩效考评体系,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根据相关学术标准来进行评价和规划具体的目标,形成绩效档案,作为职称评审的参考依据。在同一职称级别,再细分不同的等级,并与教师的薪酬相关联。21世纪澳大利亚大学的职称政策改革体现了各大学在联邦政府督促下对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教学优秀的教师,从而提高了大学教学质量并使学生受益。特别是昆士兰大学的职称转换制度使得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及实际绩效,在职业生涯中进行岗位转换,激励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昆士兰大学在职称晋升中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和领导力,体现了在大学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多样化角色,如学术领导人、教师发展中心专职人员等。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和新技术的影响,澳大利亚高校的职称晋升政策也将会进一步改革。例如,当下备受关注的“大众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将会给高等教育和传统课堂带来冲击,也同样会在大学教师岗位分类和职称政策上带来变化。此外,随着大学管理的精细化和教学质量的需要,澳大利亚一些大学开始设立另一种岗位类型———学术专家。这类岗位不需要教学和科研的考核,主要的职责是服务和领导力,如制定学术政策的科研服务人员以及教学副校长等管理者角色。这些新变化都将导致澳大利亚大学在职称晋升政策方面做出进一步改革。
上一篇:2016单位个人鉴定
下一篇:物业员转正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