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一)
西师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秋天向我们微笑

第一课:秋天向我们微笑

第一课: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嚷”等词的意思。 2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悟“微笑”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或实物等。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文题目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或反映秋景的课件,配以轻音乐伴奏下的画外音,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文题目。

(1) 板书课文题目:秋天向我们微笑。

(2) 齐读课文题目两遍。

(3) 谈谈你读了课文题目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注意区别:袄——妖缨——樱街——衔恼——脑梁——粱“恼”读“nǎo”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上下文理解新词,注意以下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烦恼酿造音符觅食珍藏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5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微笑着向我们走来的秋天,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标示出来。

2想一想:课文哪些诗节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象与丰收的喜悦?课文剩下的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品读重点诗句,欣赏秋天的美丽

1默读1~5小节,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或旁批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试着有感情地读读。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师适时点拨。

如:

(1) 喜欢“秋风抓一把桂子的香气,轻轻地把它们涂掉”,从这里体会到秋天里桂花开放,

给我们带来香气,从“轻轻地”、“抓”、“涂掉”体会到秋风轻柔的特点。

(2) 第2、3节诗:喜欢秋天丰收的景象,从对苹果、葡萄、玉米、高粱的描写中体会到秋天里这些水果和粮食成熟了,尤其欣赏作者拟人手法的运用,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十分生动形象:“嚷”、“穿红袄”、“披紫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苹果、葡萄急着成熟的情态;动词“举着„„乐,红着„„笑”不仅形象地写出了玉米、高粱的成熟,而且表达了作者沉浸在秋天的丰收里的由衷的喜悦。品析“烦恼”、“酿造”。思考:夏天里,玉米可能遇到哪些烦心的事?高粱成熟后可做什么?(联系工具书。)

(3) 第4节诗:喜欢第2、3、4行诗。从“快活的音符”体会到鸟儿们一路欢歌,反应了作者欢乐的心情。从“觅食的小蚂蚁„„蚁巢”可体会到蚂蚁在秋天里忙着觅食准备过冬的勤劳。在这里,注意渗透道德教育。

(4) 第5节诗:喜欢满树的黄叶,从诗句对黄叶的描写中可以联想到黄叶飘落时纷纷扬扬的美景,从“明年春天„„长满树梢”可以体会到春天里,落光叶子的树木又会重新长出充满生机的新叶。

(5) 齐读第1~5节诗。课文题目说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你认为“微笑”是什么意思?她都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6) 拓展:除了诗中介绍的礼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礼物也是秋天送来的?(鼓励尽量说。)能把文中引起你想象的景物画下来,再给画取个名字吗?

(7) 有感情地品读第1~5节诗。注意读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可采取试读——抽生读——点评——再试读——齐读的方式读。

4过渡:你喜欢秋天,我喜欢秋天,他喜欢秋天,我们都喜欢这硕果累累、金风送爽的秋天。这不,一群喜欢秋天的孩子走到了披满黄叶的大树下。请读第6节诗,说说你的感受或想法,谈谈你对“悄悄珍藏”的体会。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欣赏诗句的美、秋天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然后读一读。

2推荐《秋色赋》。

七、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注意启发学生给画取个名字。

3背诵课文。

附:板书设计

秋天带来了香气

果实成熟

动物欢歌

黄叶飘落

„„秋色迷人喜爱之情

(付怀琼)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二)
西师大版四年级全册语文教案

语文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以“放低起点、小步快进、激励自主、成功达标”为原则进行编写的。它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强调学生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融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既注意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注意吸纳与渗透世界先进文化,以体现语文教育的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它注意正确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以突出三个纬度的整合——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体现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一 在多元文化视野中,突出人文情怀与现代意识。

1.贴近儿童心理,激发儿童的审美情趣。

选文内容贴近儿童的经验世界,重视儿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独特的审美情趣。选文力图以儿童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诉说让人感动的故事、让人难忘的体验以及心灵的激荡。这些表述出来的体验和经历,是儿童能够理解的,是符合他们思维习惯和想像方式的 。孩子们的想像是丰富的、神奇的、诗意的,教科书就是要激发他们的审美想像、培养其创新的思维。

2.关注人与自然,了解当代的现实生活。

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新课标要求凸显现代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而了解人与自然,关注现实生活和时代精神,这是促使学生与时俱进,形成开放意识,健康成长的前提。本册教科书中的一些选文,可以说是帮助学生开启一扇通向人与自然,人与现实社会的窗户。它们力图将多样的现实图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了解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他们关注眼前这个无比美丽又极其复杂的世界,热爱大自然,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鼓励他们留意身边的社会和时代风貌,关注自然科学和注重环境保护。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长见识,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立足中国本土,吸收民族的优秀品行。

本册选文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以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厚博大。其中的许多篇目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与深刻的人生哲理,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以期实现语文课程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即“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

4.开阔文化视野,汲取人类的文化智慧。

语文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选文涉及有中国的、外国的;民族的、世界的;传统的、现代的;科学的、人文的等多方面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化积淀的智慧,社会知识的丰富,世界文化的多元,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二 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基础性与发展性。

教材注重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阶段目标,突出年段特点。它与三年级的学习既相联系又有发展,既激励自主又加强指导,体现“放低起点,小步快进”的编写原则。

1.“批读课文”凸现读写目标。

批读文的设置体现了课标对第二阶段目标的读写要求,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的自主性,利用批注,去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领悟作品的内容,并逐步学会自主探究阅读、习作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理解、学会欣赏。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批注的循循善诱中,享受阅读和获取知识的快乐。

2.“课后练习”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在课后练习的设置上,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循序渐进。起初只是要求学生大致能体会到词语在文章中代表的感情色彩,接着要求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逐步上升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希望学生感受到词语的形象和生动,进而去独立寻找课文里较生动的词语和语句。最后,由对关键语句和段落的把握上升到“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课后,还以“自主积累卡”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积累好词佳句,帮助他们建立起自己的词语资源库,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厚积薄发。它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建立起的词语资源具有个性,能体现出他们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审美情趣。

3“积累与运用”内容丰富,不断拓展。

“温故知新”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出一些细微的语言规律。它将有关词义、词性、拟人句、不同表达形式的句式等语言规律,隐藏在具体的语句中,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把握。

“语海拾贝”包含了激励学生阅读的名人语句、独具匠心的广告语、优美的写景佳句、开启非智力因素的名言警句、形象生动的歇后语等,内容囊括了众多语言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就在生活中,启发他们平日留心生活中的语文。

“点击成语”介绍了“惊弓之鸟”“一鸣惊人”“纸上谈兵”“百步穿杨”“夸父逐日”等成语故事,让学生知晓成语的来源,引导学生体悟中华民族语言的丰富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开心一刻”重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幽默,在轻松的氛围中领略生活中的语文常识,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启迪其智慧等。

“自主阅读园地”由原来低段阅读精彩片段,扩展为自主阅读精美的短文。提供一个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的空间。学生们可以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读写知识和信息。

三 在学习方式上,强调综合学习与自主学习。

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因而,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强调侧重于语文实践的综合学习和给学生充分自由空间的自主学习。这两者应当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中。

1.综合学习

教材注意体现过程和方法这一纬度的要求,改变过去语文学习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注意对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

(1)教材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的整合。围绕单元主题,将字、词、句、段、篇等语文知识学习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并注重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课后练习”力求将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实践结合,要求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

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语文能力。此外,本册中的“积累与运用”注重对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梳理整合,迁移拓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

(2)综合性学习中目标、学科、方式的整合。注意将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发展;注意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进行跨学科领域学习;注意将语文课书本的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在生活中学语文,以实现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结合。

2.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综合学习方式中应当由始至终贯穿自主性。教材充分体现“激励自主”的编写原则,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弹性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1)教材富有弹性,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教材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性,给学生随兴学习的空间。课后练习和“积累与运用”中都设计了富有弹性的练习,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利学便教。在每个单元中安排自主阅读园地,给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和爱好进行阅读理解,感悟积累。这样的独立自主,让学生乐于学习,并能体会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2)教材具有伸展性,注重激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教材虽然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蓝本,却不应当束缚学生的想像力。儿童的脑海中有很多成人无法想像的新颖生动的形象。我们要促进学生丰富的想像,而不应当把他们想像的翅膀折断。本册教材除了课文注意选择激发儿童想像力的文章以外,课后练习有许多锻炼学生想像力的设置。这些无不体现出编者对学生想像力的关注,对于学生的想像力的每一次锻炼,无疑都是对他们生命体验的一次拓展、创新能力的一次增强。

1、《秋天向我们微笑》

教学目标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1.自主识字,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烦恼”、“觅食”等生词的意思。

2.品析美的诗句,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丽,产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图片、课件或实物等。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秋天。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情景激趣。出示反映秋天的图片或反映秋景的课件,配以轻音乐伴奏下的画外音,初步感知秋景,激发孩子们对秋天的热爱。

2.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秋天向我们微笑。

(2)齐读课题两遍。

(3)谈谈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生字,读通读准课文。

2.检查生字认识情况,多种形式识记,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3.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4.指名读诗,分组读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5.思考并回答本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自读思考,看看自己从诗中知道了秋天微笑着向我们走来,都带来些什么,自己是否喜欢。

2.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节诗主要写了秋天里的什么景物,讲了它们的什么特点。

3.总结课文大意。

第 二 课 时

一、品读重点诗句,感悟景物特点和秋天的美丽

1.再读全诗,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注意思考,也可旁批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小组交流、补充。

3.全班交流,鼓励补充、争辩。

4.你认为要怎样读才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试读→组内读→抽代表读→点评→再试读→范读→齐读。

教师适时相机指导学生体会这些关键诗句。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秋天的美、诗句的美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除了课文中描写到的景物外,你还知道哪些景物也是秋天特有的?

2.找找描写秋景的文章读读。

3.推荐《秋色赋》。

四、作业

1.指导书写生字,注意扩词。

2.完成课后的“小练笔”,可引导学生先说后写。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2、三棵银杏树

一、教学目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抓住哪几个季节写银杏树的样子,以及

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来介绍它的特点。

3、进行读懂每句话,了解句与句联系的训练,弄清三棵银杏树各长在哪里。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第一自然段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2、品词品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比拟句的好处。

四、教具准备:录像带、录像机、投影机、小黑板、银杏叶、简笔画

五、教学课时:(3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

1、(出示实物:银杏树叶)启发谈话导入课题。

2、引导学生释题。

3、简介银杏树和作者。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课文时思考下面问题)

1、课文是抓住哪几个季节介绍银杏树的样子?

2、课文是抓住银杏树的哪几个部分介绍它的特点的?【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3、用序号标出自然段。

四、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字词。

2、交流讨论思考题。

五、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录像,初步感知银杏树生长的环境。

2、学生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下面问题。

选词填空: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三)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怀有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较熟练地掌握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并能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句的意思,在说话、习作中运用所学的词句。能较工整、正确地用钢笔书写。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初步根据问题提示,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能在课外阅读一些浅显的儿童文学作品,摘录理解的精妙词句,并能和同学进行读后交流。

但本年级有一些学习困难生,语文基础较薄弱,领会能力较欠,在阅读、习作等方面尤其感到吃力。另有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以上学生需着力帮教。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编排了8个单元。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文、“语文百花园”三个部分。课文由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第八单元2篇略读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学会的字,还有课后思考练习题(部分课文后面编排有带“*”号的选做题)和“词语花篮”;略读课文后面安排了要求认识的字及思考练习题和词语花篮。在部分课文的练习题后,还安排有“学习链接”,编排了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士德、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人物简介,以及王安石推敲诗句和云南丽江古城被列入文化遗产等情况介绍。在第一、三单元各安排了一次“指南针”,分别讲了“学习转述”“学习使用资料”。

本册教科书继前七册之后,仍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成长的足迹、秀美的山川、科学与环保、爱国精神、人间真情、故事的启示、人与自然、中外文化。每个专题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可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爱美情趣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激发学生追求理想,崇尚科学,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本册教科书要求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后面的横条里,要求会写的字排在精读课文后面的田字格里。

本册教科书安排了8个“语文百花园”。每个百花园由4—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三个固定的栏目:“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和“语文大课堂”交*安排。“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各安排6次,分别排在第l、2、4、5、6、8单元。“语文大课堂”安排2次,排在第3、7两个单元。

三、学期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科学成就,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增强环保意识,教育学生自觉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从生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启发,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民族自豪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认识190个字,会写2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指定的课文(段落),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12.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1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14.能用普通话交谈,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15.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16.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在阅读的同时,既教给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阅读中,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通过讨论完善问题,提高阅读能力,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课文内涵。

3、大量阅读,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4、在口语交际活动中,力求学生做重点发言人,做讨论的主持人,分辨讨论中的不同意见,与不同意见交流,正确对待反对意见。【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

5、写有根有据(真实)的作文,写有情有意(有中心);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教学难点:

1、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

2、提升独立阅读技能,扩大阅读量,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

3、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写真实、有新鲜感的习作。

五、教学措施:

1、确把握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单元和每篇课文及听说训练、习作训练的教学目标,并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课时教学目标,可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做到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可操作。

2、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并通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和精彩语段。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3、加强阅读训练。认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以段的训练为重点,培养学生读好一段话,继续开展每日一练活动,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在课堂内也尽量减少繁琐、细碎的分析,多给学自主阅读、理解的机会。

4、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根据教材的特点,选择学法指导的时机,教会学生学习。

5、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继续抓好作文训练,在完成作文草稿时,尽可能的采用面批,每周按时完成一篇作文,尽可

能的做到保质保量。

7、继续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这期要继续坚持每天让学生写50个钢笔字,做到正确、规范、匀称、美观,老师要做好示范,无论是上课板书,还是作业批语等都要做到书写规范、美观,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班书写水平进一步提高。

8、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作文评改继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论方式,提高学生习作兴趣。

培优转差措施

对于优生在培养他们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和写字,拓宽知识面;对于后进生张旭等要指导他们克服畏难情绪,指导平时按时完成作业,调动他们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打开思路,不拘形式的自由表达。

六:课时安排:

七:检测安排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四)
四年级语文上册 火烧云 3教案 西师大版

火烧云

教学课型:

诵读课、想读课。

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的整个过程。同时,要强调课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⒈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⒉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积累好词佳句。

⒋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⒌学习作者在观察中善于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⒈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写作特点。

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生字词,梳理清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

⒊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⒋按照一定的顺序分段,概括段意,全面把握课文。

⒌学习仔细观察运用丰富的想象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及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仔细观察生活与大自然,从中发现和体会到更多美好的事物,培养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朗读训练,使学生了解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和特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的发生过程,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搜集云的图片和有关文字材料;火烧云的影像资料。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简单复习上课时内容,开启新知。

⒈复习生字词。

⒉请学生回顾上课时学习的内容,教师可提出问题,巩固学生已学过知识。

⒊谈话导入: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萧红笔下的火烧云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特点。

二、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文章重点,分析细节。

⒈学生朗读是要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知课文。

⒉火烧云上来时是怎样的情景呢?(火烧云上来时霞光万丈,把地上的动物和人的身上多涂上一层金光,显得美丽。)

⒊为什么不直接写火烧云,而要“节外生枝”地去写霞光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霞光可以体现火烧云上来的一个显著特点,为描写火烧云的美丽做好了铺垫。同时,它可以映衬出火烧云的特点,使人对火烧云到底是怎么样的充满想象,充满阅读的兴趣。)

⒋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重点写了火烧云的什么变化?哪些是火烧云的静态描写?哪些是火烧云的动态描写?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色彩和形状,重点写了火烧云的形状。重点分析火烧云形状变化里的动态、静态描写,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作用。)

⒌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火烧云下去时天空变得恍恍惚惚,既像这个又像那个,什么也看不清了;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这样的美景的喜爱之情,它的离去使得作者恋恋不舍。)

三、抓住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⒈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哪两个方面?(课文集中写了火烧云颜色、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⒉指导阅读第1自然段。指名读,教师提问:

⑴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的火烧云?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夏天傍晚时的火烧云,由第1自然段的“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可以看出来)

⑵课文哪里写了火烧云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读出颜色变化多、变化快的词语,知道是通过傍晚阳光透过云层照到人或动物身上呈现出色彩来写的)

⑶学生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霞光的变化多、变化快,从而把握其特点。(五光十色、变化异常等,不强求一致,学生可各抒己见)

⑷指导感情朗读,语气要轻快活泼。

⒊指导自学交流第2—3自然段。

⑴先读课文,再勾画重点词句,用一个词概括,最后朗读,进一步体会。学习时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解决重点、难点。

⑵课文哪些地方下了火烧云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是怎样写的?(讨论后全部汇报交流。先讲火烧云从西烧到东,“好像是天空着了火”,强调了天空一片红艳,再讲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最后讲了“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⑶感情朗读,注意语调的轻快流畅,仔细品味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对“这地方的火烧云„„一会儿„„一会儿„„”等句子的理解以及对重点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推敲,知道准确地写出了颜色的变化多、变化快。

⑷让学生思考用一个词语概括火烧云颜色变化的特点。(“色彩斑斓”、“变化莫测”等均可) ⒋教师引导领悟写“形状”变化的内容(第4—6自然段)。

⑴作者是怎样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的?(作者把火烧云想象成各种动物,先写出它出现,再写样子,最后写它变模糊了,看不到了)

⑵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用投影演示火烧云形状的变化。(读中体会火烧云形状的变化多、变化快)

⑶火烧云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形状变化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一匹马→一条大狗→一头大

狮子→什么也不像)

⒌齐读最后一段。理解“恍恍惚惚”以及“恍恍惚惚”的原因,体会作者逼真地写出了观察火烧云时的真实感受。(感情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无比)

四、教师总结、扩展。

⒈指读全文,谈学完课文的总体收获。

⒉师生一起总结:

⑴作者抓住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想象力,以优美的语句描绘出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的瑰丽多姿,表达了这样的感情?(热爱大自然之情)

⑵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写得那么生动逼真呢?(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作者平时注意观察积累;描写中抓住景物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词准确,表达合理)

五、全班齐读课文,仔细体味全文,把握文章的特点,注意积累优美的词句,尝试课堂背诵课文。

⒈课文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趣。朗读时,可让学生抓住生动准确的词语,边读边想象火烧云变化莫测的有趣景象,把火烧云变化之快、变化之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⒉背诵是积累的一种好办法。指导背诵,要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第2—6自然段要了解记叙的顺序:先写颜色的变化,抓住“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重点词语来练习背;再写形状的变化,先写变成马,接着写马的样子、变化;再变成“狗”“狮子”„„让学生按着这样的顺序来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5 火烧云

变化多 变化快

霞光 五光十色 变化多端

火烧云 颜色 色彩斑斓 变化莫测 热爱自然

形状 千姿百态 瞬息万变

教学探讨与反思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总结方法,指导自学交流,引导领悟重点段落,推敲词语。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养成推敲词句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运用本课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 ,生动准确地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训练写话能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的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西师大版(五)
西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

字词复习

Jiào rǎng hóng ăo hóng yīng fán năo gāo liang niàng zào mìshí (叫嚷) (红袄)(红缨)(烦恼) (高粱) (酿造) (觅食 ) xián jié xián rù tóu rù zhōng yāng chìluǒlǜ yīn qiãn sî wàn lu (衔接) ( 衔入) (投入)(中央) (赤裸)(绿荫)(千丝万缕 ) guŏ rãn āi yō hãn jì pángxiâ gāgā wājuã chéng chè bᾰo lêi (果仁)(哎呦)(痕迹)(螃蟹)(嘎嘎)(挖掘) (澄澈) (堡垒) Xuāntãng àosàng õu rán tíng bó niᾰo niᾰo qūqū

(喧腾) (懊丧 )(偶然) (停泊) (袅袅 ) (屈曲) 句子复习

第一课:秋天向我们微笑

一、秋天向我们微笑着走来,她给我们带来些什么?

1、带来了成熟的水果。2、带来了粮食。

3、带来了黄叶飘落的美景

二、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这是一个拟人句。仿写:香蕉嚷着冷了,要穿黄袄:柿子嚷着冷了,要披橙袍。读了这句话我仿佛看到了苹果、葡萄成熟的景象。

三、玉米举着红乐了,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这是一个拟人句,描写了玉米、高粱成熟的颜色,以及人们欢快的心情。

四、想想秋天还有什么变化,试着用一段话写下来。 秋天的身影,在枫林里翩翩起舞,让枫叶醉红了

脸。我捡起一片藏在书本里,秋天对我眨眨眼,要我帮她保守美丽的秘密。

第二课:三棵银杏树

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型的黄叶落得满地都是。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 等到黄叶落尽,三棵老树又赤裸裸的了。屈曲得很古怪的支干上,偶尔有一两只鹰停在那里,好久好久一动不动,衬着天空的背景,正像一幅古画。

1、“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是一个(比喻句),把(黄叶)比作(黄蝴蝶)。

2、三棵银杏树给人们带来了哪些快乐? 答:银杏树点缀了人们的生活,它的绿荫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行船的人们在绿荫下做饭、休息、“我们”还可以吃到清香可口的白果。

3

4 第三课:海滩上的雕塑

1、我们光着脚丫,跑向金色的海滩。(缩句) 我们跑向海滩

2、挖呀,挖出一条浩荡的大运河!

掘呀,掘出一个澄澈的人工湖!

堆呀,堆出几座大山!

垒呀,垒出新的家园! 这是一个排比句。仿写:种呀,种出几颗小树!垒呀,垒出一个漂亮的城堡!堆呀,堆出万里长城!掘呀,掘出一个清澈的小河!

3、大海一定喜欢我们的雕塑,不然,怎么会把我们的作品收藏?

(换一种说法,意思不变)或者说(反问句改陈述句) 大海一定喜欢我们的雕塑,不然,不会把我们的作品收藏。

积累运用一

1倒映着的美丽身影。(仿写拟人句)

2、积累歇后语

(1)胸口摆天平---称心

(2)哑巴吃秤砣---铁心

(3)九月的甘蔗---甜心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02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