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篇一: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2012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 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 3

第二部分 县域经济十年回顾与展望 ............................................................................................. 6

第一章 综述 ............................................................................................................................. 6

第一节 县域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 6

第二节 全国建设幸福县域实践概况 ............................................................................. 7

第二章 县域经济十年回顾与展望内容 ................................................................................. 9

第一节 社会各界关注与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 9

第二节 2012年省市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县域经济与县域工作的内容 ...... 13

第三节 县域经济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 21

第四节 县域经济是推动“省直管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 ....................................... 22

第五节 绿色发展 建设绿色县域 ................................................................................. 23

第六节 全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县市提出“建设幸福县域 ........................................... 26

第七节“民生”、“发展”和“绿色”在建设幸福县域中最受关注 ..................... 26

第八节 如何建设幸福县域 ........................................................................................... 28

第九节 全国拥有5个以上地理标志的县市名单 ....................................................... 29

第十节 全国市县同名的县域 ....................................................................................... 34

第十一节 全国州盟首府 ............................................................................................... 36

第十二节 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 ................................................................................... 38

第十三节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新模式 ............................................................... 43

第十四节 县域经济面临问题与分析 ........................................................................... 45

第十五节 县域统筹与统筹县域 ................................................................................... 48

第十六节 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 51

第三部分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 52

第一章 评价特点 ................................................................................................................... 52

第二章 指导思想 ................................................................................................................... 52

第三章 县域经济概况 ........................................................................................................... 54

第一节 全国县域经济概况 ........................................................................................... 54

第二节 全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平均规模 ................................................................... 56

第三节 全国县域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差异性 ............................................................... 58

第四章 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 ....................................................................... 58

第一节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概况 ............................... 58

第二节 苏-鲁-浙-辽-闽全国百强县比较 ................................................................... 60

第三节 全国百强县三次产业比 ................................................................................... 60【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第四节 全国百强县的“百强县效应” ....................................................................... 61

第五节 连续十二届全国百强县分析 ........................................................................... 63

第六节 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名单 ................... 65

第五章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说明 ................................................... 68

第一节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体系 ........................................... 68

第二节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 ............................................................................... 70

第三节 县域科学发展评价 ........................................................................................... 71

第四节 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 ................................................................................... 78

第四部分 省市区与县市旗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80

第一节 辽宁省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80

第二节 贵州省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91

第三节 湖北省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98

第四节 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10

第五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16

第六节 江苏省江阴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23

第七节 四川省双流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35

第八节 广东省增城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44

第九节 福建省晋江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54

【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第十节 陕西省神木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65

第十一节 湖南省长沙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73

第十二节 浙江省慈溪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88

第十三节 山东省滕州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195

第十四节 辽宁省瓦房店市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205

第十五节 江苏省沭阳县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 214

第一部分 前言

2002年11月8日,十六大召开,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12月10日,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召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2年12月10日,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发布。

十年来,专家学者研究县域经济,新闻媒体报道县域经济,政府部门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各界关注县域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县域经济十年发展实践值得回顾和总结,县域经济未来发展值得展望和期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十年弹指一挥间,县域经济探索取得了进展,也经历了风雨。

感谢同志们,有您们一直相伴!感谢朋友们,有您们关心支持!

坚持真理,科学探索,追求理想,努力推动县域经济与县域发展更强、更富、更绿、更幸福,建设富裕、绿色、幸福县域。

【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探索不是闲庭信步,探索是积“累”过程。 县域经济十年报告也许是一个句号,也许是一个逗号,也许„„

《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发布

县域经济即将进入统筹推动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郡县治,天下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三农”,县域是“三农”的集中区域。县域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北京中郡县域经济(研究)咨询所与省市区县域经济机构等共同完成了《县域经济十年发展报告》。 报告指出,十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充满活力,成就显著。十八大后,县域经济发展即将进入新阶段,进入“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一、报告指出,十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指导下,在省市区和地市州盟等

政府的推动下,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县域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充满活力,成就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已占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县域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规模从2002年的28.2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21.10亿元,增长了3.29倍,翻了两番;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平均规模从2002年的1.0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61亿元,增长了5.61倍。县域经济成为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

县域经济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县域经济的竞合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奇迹的一个密码,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经济未来长久发展的一个动力。

二、报告指出,十年来,县域经济积极探索特色发展、富民发展、绿色发展和幸福发展的道路。建设幸福县域成为时代主题,全国已有四分之一的县市旗明确提出建设幸福县域。现阶段,在建设幸福县域实践中,“民生”、“发展”和“绿色”成为最受关注的三项工作,对物质和个体感知方面的工作给予了较多关注,对精神和群体感知方面的工作关注比较少。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县域的内涵会更加丰富、更加合理、更加协调、更具有意义。

三、报告指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坚持“公开、客观、可比(采用公开数据、反映客观事实、建立可比坐标)”原则,以“一壮大三提高(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富裕程度、提高绿色指数、提高居民满意度),科学评价助推科学发展”为指导思想。早在2009开始开展反映“强县富民”的“县域相对富裕程度” 评价工作和反映“绿色发展”的“县域相对绿色指数”评价工作。评价指导思想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建设生态文明”和“五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观。

报告发布了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本届评价进一步优化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县域经济质量活力结构,更加强化了强县富民和绿色发展等县域科学发展的等级约束要求,应该讲百强县是综合性的、“质”与“量”统筹的百强县。在全国百强县中,江苏、山东、浙江、辽宁和福建等五省数量最多,各有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江苏百强县强、浙江百强县富、辽宁百强县快、山东和福建百强县正在分化。全国百强县空间分布上,继续存在“辽宁现象”和

“苏北速度”。

十年来,县域经济强县成为区域崛起和区域突破的先锋,是县域经济与县域科学发展的先行者,积极引领着县域经济发展。全国百强县是全国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全国百强县数量不足全国县市旗总数的十八分之一,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却分别占全国县市旗总和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全国百强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全国百强县的三次产业比的平均值为

7.74∶58.73∶33.53,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国民经济第一产业比重2.26个百分点。全国百强县的县域经济实力为县域统筹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城镇化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也比较高。2011年,全国百强县的城镇化率达55.83%,高出全国城镇化率4.56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343元。

四、报告指出,十八大之后,县域经济发展即将进入“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十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经历了“关注县域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县域科学发展”的演进过程。如果说县域经济前十年是以“壮大县域经济”为主要内容、以“县域统筹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十年,那么县域经济后十年将会是以“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以“统筹县域发展”为主要特征的十年。

“县域统筹发展”就是在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上,统筹县域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和生态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县域发展”就是在“县域统筹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统筹县域发展”的工作。县域发展不仅受到“县域本身”因素影响,也受到“非县域”因素约束,特别是“市—省—中央”对县域发展统筹工作的影响,要将“县域”放在“全市—全省—全国”一盘棋中,统筹县域发展,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如果将新时期县域经济发展分成“壮大县域经济与县域统筹发展”的前阶段和“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与统筹县域发展”新阶段,那么,县域经济发展即将进入新时期的新阶段。前阶段是新阶段“量”的积累,新阶段是前阶段“质”的提升,在新阶段里,“量”和“质”要统一。新阶段将会跨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2020年。县域经济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经济形态,壮大县域经济和统筹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史性必然选择。

篇二: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从县域经济走向区域经济

——以甘肃省山丹县发展与空间规划为例

摘要: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而区域经济更具有自然融合的经济的含义,界限比较模糊,往往是跨行政区的自然经济区,经济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经济发展的内在客观联系。本文从县域经济的成就与问题出发,分析县域经济在区域发展中的意义与作用,研究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 发展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又总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的,经济区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不仅对于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而且对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臵,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

我省是一个地区差距非常大的省份,这种地区差距不仅仅表现为不同地区居民名义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最为严重的是许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非常恶劣,加快发展的要素条件匮乏。地区差距的扩大,既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不利于地方的长治久安。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统筹区域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

一、山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区域经济正在打破界限而呈现出新的竞争态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创新

发展能力强的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中,新上项目更加注重规模和综合效益,单纯依靠拼资源和低水平扩张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09年全县GDP达到25.2亿元,人均12828元,比全市平均水平14945元低2117元,居全市第5位,仅高于民乐县。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比重小。尽管通过多年努力,山丹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

24∶42∶34调整为2009年的22∶42∶36,但结构性矛盾仍相当突出。特别是农业比重高出全省7.3个百分点,工业占GDP的比重比全省平均低5.1个百分点。二是产业支撑乏力,缺乏名企名品。工业上,近几年以项目为龙头,注重建设煤炭供应、建筑建材、冶炼化工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但由于受国家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和其它因素的影响,煤炭、水泥、硅铁等主导工业产品还未真正形成集团和规模优势,重工业节能减排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产业结构转型难度加大,后续支撑体系尚未形成;农业上,虽然确立了“两羊(洋)、劳务、油、啤、麻、蜜”七大特色产业,但支柱产业过多过散,特色优势不够明显,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乏力,产业链条还很脆弱。第三产业中,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对二产的发展依赖很大,可以独立发展的旅游等新兴产业才刚刚起步。三是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瓶颈”制约远未突破。境内的省道、县道公路因诸多历史原因未得到及时改造,均已“超期服役”,路面破损严重。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亟需改善。四是财政【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状况拮据,历史债务沉重。2009年县级可用财力1.28亿元,人均财力649元,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一般预算支出高达6.2亿元,主要靠上级补贴和转移支付维持运转;乡镇历史债务负担沉重,部分乡镇运转比较困难。因此,要加快山丹县域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全面、具体、透彻地分析基本县情和经济发展状况,用辨证分析和全局思维的观念来审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坐标,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趋利避害,奋力赶超,力求在加快发展中缩小差距,实现“十二五”确定的目标。

二、如何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结合山丹实际发展县域经济,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不断谋求新突破。

1、重点抓项目,找准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项目建设是县域经济的内生张力源,是发展县域经济的第一突破口,县域经济就是项目经济。要把项目带动战略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战略,以项目调优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牵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要狠抓技术改造,新上一批项目。从我县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发方式粗放化、产品结构初级化的实际出发,引导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资源的深加工、精加工道路,赋予传统产业以全新的内涵,争取年年搞技改,不断上项目,不断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并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中为高新产业开辟发展空间,实现传统产业和高【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新产业的整体对接。二是启动民间资金,催生一批项目。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的转轨,投入不足、企业贷款难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最大制约。突破资金“瓶颈”制约,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启动民间资金。要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的理财观念,以合伙、入股、独资等形式大胆投资上项目、办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筹资难的问题。三是全力招商引资,引进一批项目。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等问题的最有效途径,以东南沿海地区为重点,依托企业进行以商招商,围绕产业进行产业招商,组建队伍进行专业招商,全民动员进行以情招商,主动出击,拓展招商引资领域,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相结合,既要重视引进县外资金,又要盘活利用好县内资金,把各种有效资金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县域经济发展中,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是搞好前期论证,储备一批项目,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分析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方向等信息,准确把握市场趋势,依托自身的产业特点和资源现状,积极筛选、评估、论证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资源型、开发型、造血型项目,既要保持政策紧缩时有项目可调,又能确保政策宽松时有项目可上,并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选择重大项目,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有力保障。

篇三: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2016县域经济税收协调发展调研报告

“税收分析是税收管理的眼睛。”税收分析在推进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税收管理思想和管理目标的转变,要求税收分析不能局限于税收计划完成进度分析,更应该注重从经济税收关系角度认识税收职能和目标实现的关联度。下面就永丰县经济税收协调发展作初步分析与思考。

一、永丰县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概况分析

(一)经济发展概况分析。

以2016年为例,对永丰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概况作如下分析

1.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做大。: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达105亿元,增长12.2%,增幅居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11.56亿元,增长23.8%,增幅居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1%,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2.产业经济结构渐趋合理。呈现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加速、现代服务业发展加速的特点,其中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8家,总数达102家,新增量和总量均列全市第一,成为县域经济的顶梁柱,对壮大财政收入规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幅较大。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增长22.2%,增幅居全市第二。特别是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投资步伐明显加快,极大提升了永丰县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4.工业项目建设进展显著。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4.7亿元,增长14.8%,增幅居全市第二。工业税收完成3.32亿元,增长62.97%,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28.72%。

(二)地方税收概况分析

1.地税收入总量分析:一是地方税收总量增长较快。全县地税收入总量2016年28026万元,到2016年达到52020万元,总量实现两年翻番。二是宏观税负保持持续增长。宏观税负由2016年的4.24%上升到2016年的4.95%,提高了0.71%。

2.地税收入结构分析:一是从税种结构看,营业税主体税种地位不变,耕、契两税成新的增长潜力。2016年营业税占地税收入的比重为43.39%,营业税作为地方税收的第一主力税种地位依然坚挺,同时由于加强了社会协税护税工作力度,耕、契两税成为地方税收增收主力,占总收入比重为19.34%。二是从产业结构来看,三产业对地方税收贡献不一。从统计数据得知,第一、二、三产业对应的地方税收结构分别为:0.3:36.4:63.3,尤其交通运输业、制造业、采掘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更是成为促进地税收入较快增长的主力军。三是从经济性质结构看,非公经济税收成为主力军。股份制企业提供的地方税收份额最大,国有、个体经营和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所占份额下降。2016年股份制公司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47.7%,私营企业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6.4%,国有企业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3.6%,个体经营上缴地方税收所占比重为14.5%。

二、永丰县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关联分析

从以上分析情况看,永丰县域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的关联十分紧密,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 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增长总体协调。近几年永丰县地方税收弹性在3.53-2.56之间,总体表明了地方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正向同步,税收增长快于经济增长。

(二)经济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不断加大。近几年,永丰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经济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越来越大。2016年实现地方税收1.2亿元,从地税成立到迈上1亿元台阶用了16年;而从1亿元迈上5亿元台阶仅用了4年,税收增速呈加快态势,这既与地税部门加强征管是密不可分,但更多的是得力于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地方税收对建筑、房地产等投资性行业依赖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永丰县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建筑、房地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两行业入库地方税收20822万元,占全县地方税收比重为40%。

三、当前永丰县域经济税收发展的问题与不足

(一)高税GDp总量偏小,影响了地方税收总量的提高。在三大产业中,各产业的含税量各不相同,不同产业的含税量存在较大差异,对地方税收来说,第一产业是无税GDp,第二产业属于低税GDp,而第三产业属于高税GDp。永丰县第三产业总量较小、发展滞后、层次偏低、比重不高,为第二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不健全,所发挥的促进推动作用不强,影响了地方税收规模的进一步壮大。

(二)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税收比重过大,给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较大难度。2016年永丰县建筑业、房地产业完成地方税收20822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40%。交通运输业完成地方税收14698万元,占地方税收总额的比重为28.3%。由于房地产和建筑业是非生产型和服务型行业,其产生的税源呈现一次性、不稳定性的特点,加之交通运输业“营改增”政策的实施,这“三业”的税源缺口,将给地方税收的可持续增长带来很大的难度。

(三)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波动加剧,影响了地方税源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永丰县近三年地方税收弹性系数分别为3.53、3.12、2.56,地方税收弹性系数波动较大,2016年GDp每增长1%,地方税收增长2.56%,宏观税负相对偏高,经济税收负担相对加重,如果这种现状长期存在,将会不利于地方经济尤其是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地方税源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四、促进县域经济税收协调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增强GDp的税收能力。经济发展是地方税收的源泉。因此,要在不断加速扩张经济总量的同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着力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一在工业经济方面,主打“三类经济”,即围绕建设好“三个基地”(全省重要的水泥生产基地、全省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全省最大的大理石板材加工基地),主打“石头经济”;围绕创建好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动产业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主打“循环经济”;围绕发挥好品牌和产业基地优势,主打医药食品产业经济。二在农业经济方面,瞄准“多样、精致、高效”农业方向,做大规模、做足特色、做深加工,形成百名大户、千户农庄、万亩产业的发展格局,打造全省知名的现代农产名县。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要加快旅游产业、现代商贸业的发展,强力推进新兴服务业发展,努力构建省级区域性物流中心。四在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应当在继续推进工业核心化战略的同时,注重使非公有制经济在质和量上都有一个实质性的提升,如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扶持有配套的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的科学布局和分工,搞好产业辐射,延长产业链,形成生产要素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合理分工的产业布局,使非公有制经济对县域经济的贡献更好地从地方税收上体现出来。

(二)按照区域统筹发展战略,立足产业集聚集群抓好项目建设,壮大经济税源规模。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税源规模壮大的最重要途径。积极对接昌宁高速的开工建设,广昌到吉安高速的启动,衡茶吉铁路的东延,规划打造“四大重点区域板块”,即新老城区及周边统筹发展区域,藤田、陶唐产城融合统筹发展区域,龙(龙冈)上(上固)君(君埠)旅游产业统筹发展区域和全省知名农产名县统筹发展区域。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保持地方税源可持续增长。一是立足招大引强上项目。围绕我县的资源优势和初步形成的三大产业基础,瞄准国内500强、上市公司、央企、科研院所招商,着力引进固投5000万元以上项目。二是是突出招商重点。在打通连接长三角、珠三角、闽西经济区交通大动脉的基础上,加强形势分析和监测,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三是加大外资引进力度。筛选一批传统优势企业、一批成长型企业、一批服务业企业,重点扶持,促其改造升级、靠大联强、做大做强,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

(四)加大地方税收管控力度,实现经济税源向税收的转化。经济是税收之源,要使经济税源有效转化为税收收入,必须通过强化税收管控实现。一是严格依法治税。坚持“依法征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认真执行各项税收政策,严格组织收入纪律,健全完善“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管理、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横向互动机制,加大税收违法惩治力度,规范纳税行为,大力组织税收收入。二是加强税源监控。加强基础性管理,落实税收管理员制度,进一步夯实征管基础。针对不同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管理,对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行重点监控,对新建、续建重大项目专人跟踪管理,分级监控。加快征管信息化应用进程,进一步整合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流程,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税源调查和分析,研究收入增减变化的情况及原因,分析税收与经济结构关系,准确把握税源变动。三强化社会综合治税。大力落实江西省税收保障办法建立健全以“政府领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司法保障、信息支撑、社会参与”社会综合治税体系,积极构建协税护税网络,形成政府依法管税、税务部门依法征税、纳税人依法纳税、社会各界综合治税的良好局面,形成强大的税收征管工作合力。

篇四: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2016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温家宝在全国金融会议上要求: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在此形势下,金融业承担的任务更重,肩负的责任更大,在履职过程中也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如何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支持县域经济在稳中求进中发展,是值得研究的现实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1、资金需求的矛盾突出。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量和增速。2016年央行先后6次提高存款准备金;3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重启3年央行票据发行;国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宏观调控对县域经济的影响日益显现,贷款增加受到影响,资金需求矛盾突出。一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增长受限。辖内唯一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合意贷款增量监控,无法填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留下的空白,二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增速放缓。2016年我县国有银行信贷增速为17.27%,同比下降8.5个百分点。

2、银行贷款难与企业难贷款矛盾依然存在。一方面,县大项目、产业项目不多,金融与产业的融合度低,对信贷增长支撑不足,银行难以找到符合贷款条件的企业,银行贷款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相对较低、盈利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且管理不够规范、财务信息不够透明、可供抵押的资产少,难以达到银行要求的贷款条件,企业难贷款。

3、存贷比过低,县域资金流出。受该县存款增长“两增两降”(月末、年终高增长;月中、季中就下降)态势的制约,新增存款运用率低。2016年我县存量存贷比49.6%;增量存贷比37.36%。累计流出资金126153万元,仅2016年就流出49271万元。促进县域资金回流与经济发展亟需资金支持矛盾突出。

二、对策与建议

(一)贯彻好稳健货币政策,服务经济发展

金融业充分抓住抓住货币政策定向支持在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房建设、“三农”、中小微企业发展;县列入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央苏区重点帮扶县发展振兴的若干意见》扶持范围和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级行推介贷款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行政策倾斜,增加对县的信贷额度和投放比例。

1、积极开展信贷营销,确保各项贷款的平稳增长。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完善信贷营销的激励和约束办法,在强化贷款责任追究的同时,完善对基层信贷人员和基层分支机构信贷营销的激励机制,合理划分贷款责任,科学进行绩效考核,不把贷款业务“零风险”作为考核目标,既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要用活、用足本级机构的信贷资金和信贷审批权限。继续推行综合授信制度,全面推行对大型企业的综合授信,积极开展对中小微企业的综合授信,进一步扩大授信面。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深入了解中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融资需求,积极参与地方招商引资项目,大力挖掘和培育新的信贷增长点,积极做好优质项目储备工作,确保贷款投入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增长。

2、大力调整信贷结构,积极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金融机构要大力调整信贷存量,优化信贷增量,紧密结合列入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央苏区重点帮扶县发展振兴的若干意见》扶持范围和“赣粤门户”的区域优势,积极介入全县招商引资活动和项目,通过提供优质的结算服务和积极的信贷支持,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金融环境。新增贷款和退出的存量贷款要集中投向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增税的重点项目,投向发展潜力大、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项目,投向招商引资中有市场、有发展前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的优质项目。要努力以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来引导社会投资资金的流动,以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来推动地方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实现政、银、企共赢的局面

3、全面落实信贷“定向支持”的要求。金融机构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以信贷资质培育为手段,以完善创新担保方式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发展服务经济。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照明、钨和稀土精深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全面落实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服务外包、旅游业、家庭服务业等行业发展的支持要求;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新增存款的70%要用于当地,确保“三农”贷款的稳定增加,进一步巩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要确保年新增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总额不低于全部贷款新增总额的1/3;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4、不断简化信贷审批程序。金融机构在确保贷款安全的情况下,要进一步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加快贷款审批速度。流动资金贷款要在企业申请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技改贷款要在60天内完成审批,新上固定资产项目贷款,要在9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对暂不符合授信条件的县域中小企业,可试行预授信制度,即银行先行介入,跟踪提供有关服务,待企业相关指标达到银行授信条件时,银行贷款及时跟进支持。

5、深化信贷资质培育。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深入成长型企业进行实地辅导,帮助企业整章建制,指导企业按财务制度全面真实反映经营年度资产负债及经营成果,全面提升企业信用等级。通过对企业逐户辅导,银行锁定客户、优化信贷品种、启动绿色通道、调整审批授信流程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信贷合作意向和意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支行为单位,每年至少培育2家以上原没有信贷关系的中小企业发展成为信贷合作企业。

(二)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企业上市。坚持“市场导向、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的原则,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储备库,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形成“培育一批、上市一批、改制一批”的上市梯次推进格局,进一步优化我县投融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本市场发展相融合。对已列入上市后备和培育名单的重点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并从资金、利率、服务等方面实施重点倾斜;鼓励有条件的重点上市后备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进行直接融资;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和产业基金投资上市后备企业;鼓励境内外投资机构和个人来崇义设立创业投资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积极探索保险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业务。一方面,创新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特点的保险产品。推动科技保险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信用增强体系,为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提供创新创业风险保障。积极发展信用保险和短期抵押贷款保证保险等新型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保险产品。科学合理地厘定针对中小企业的保险费率,提高保险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保险服务的积极性。制定对中小商贸企业投保国内贸易信用险给予保费补助政策。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宣传,鼓励中小企业集约投保。保险公司要与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合作,为中小企业搭建保单融资平台,进一步降低融资门槛,推动融资便利化。

(四)力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投入稳定增长创造条件。

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完善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正向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人行组织协调、行社主动服务、企业诚信自律“五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机制;二是研究制定促进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建设的正向激励机制,全面清收公务员到逾期贷款,加大金融债权保护力度,切实为金融机构清收、盘活不良贷款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积极营造“守信光荣、违约可耻”的社会氛围,打造“诚信”。

2、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功能,为中小微企业融资创造一个好的环境。一是建立良好的政银企信息沟通机制,通过机制建设宣传国家金融政策、银行信贷产品,掌握企业资金需求情况。建立定期企业融资信息发布制度或召开银企项目对接专题会,促成银企沟通协作。二是政府帮助协调解决相关职能部门的办证问题及中介机构的收费项目及标准问题,对能够办理《房产证》、《土地使用证》、《林权证》的企业及时办理合法有效手续,对职能部门主管的中介机构,企业在办理抵押贷款时简化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

3、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一方面组织各金融机构及时将信贷信息接入征信系统,帮助金融机构防范信贷风险,拓展信贷业务。另一方面加大非银行信息采集力度,丰富企业、个人信用记录,约束和激励社会公众诚信守信;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建设,为全县所有开户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帮助没有贷款关系的企业提高信用意识,增强融资能力。积极探索中小企业通过“建立信用档案—开展信用评级—发放信用贷款”的办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风险自担”的原则,推进信用评级工作,力争使规模以上信用企业实现全评级,为金融机构甄别信用企业、扩大信贷投入创造条件。

(五)努力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金融统计和调查研究分析,密切与政府的信息反馈和沟通,加强同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建言献策。二是做好支付体系运转,大力推进公务卡、农民工银行卡和地方特色银行卡业务,扩大非现金支付覆盖面。三是进一步加强反假货币宣传,打击假币犯罪,继续做好辖内现金供应。四是加快国库信息化步伐,完善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加强风险预测和评价,确保国库资金安全。进一步增强国库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直接办理相关业务范围,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篇五: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2015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意见

为贯彻实施国家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总体方案,加快XX“三次创业”,引导国有商业银行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促使信贷资金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特提出如下指导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强化意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是承载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平台,是民生金融服务的关键和重点。让更多的银行信贷资源用于县域当地,对支持统筹城乡、服务中小、服务民生、服务“三农”意义重大。国有商业银行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责无旁贷。2015年是XX川渝合作示范区具体规划建设的启动年,是筹备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的关键年;同时XX获得了西部承接产业示范区、国家级经开区、部省共建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战略机遇,这些都为县域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目前,XX市行政区划6个,辖内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县域支行17个,分别为工行4家,农行6家,中行2家,建行5家,存贷比低于20%的国有县域支行有6家。因此,加大县域信贷投放,提高县域存贷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刻不容缓。辖内国有商业银行应深入贯彻XX国有商业银行2015年监管工作会议工作要求,加大对县域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推动XX经济全面发展。

二、强化投放,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制订工作方案。各行应结合自身实际,制订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方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扩大县域信贷业务授权,实行县域“双倾斜”,即贷款规模和机构设立向县域倾斜,县域内新增存款应主要用于满足当地经济发展需要,新增存贷比不低于50%,确保存贷比逐年提高;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县域支行实行差别化管理,实行“一行一策”;制订明确的尽职免责条款,对由于市场、政策变化而造成贷款质量下降的,应免除有关信贷人员的相关责任,实行“容忍度”考核;建立适当激励机制以提高县域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二)倾斜贷款规模。各行应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规模,并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规模实行切块管理、适度倾斜,加大对存贷比低于30%的区、县(市)和新设区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信贷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建立贷款发放绿色通道。鼓励建立县域其它类别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批发运用机制,依法合规开展同业合作,稳步发展银团贷款、社团贷款和贷款转让业务,合理调剂信贷资源,实现辖内存款资金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有效利用。

(三)加快机构建设。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地区恢复或增设分支机构。国有商业银行现有的县域网点应保持稳定,原则上不再撤并。新设分支机构要重点在县城、新设区、乡镇、城乡结合部或郊区安排网点。鼓励国有商业银行与各类融资担保公司、金融仓储公司合作,严格控制担保、仓储收费比例,为县域企业提供担保、仓储等增信服务。

(四)创新产品和服务。各行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客户多样化融资需求,开发和推出多元化、结构化融资性产品。积极开展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业机械化设施抵押贷款,探索农民宅基地等为标的的抵押贷款,拓宽农民融资渠道。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需要,改革县域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方式,逐步解决在贷款管理权限、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适当调整县域分支机构的贷款审批权,逐步扩大授权授信额度,信贷审批权在县域营业机构予以公示,在保证核心法律要素齐备的条件下,合理运用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实现县域贷款差别化优惠利率。

(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帮扶。各行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融资帮扶,主动对接有融资需求但是会计制度不够规范的小微企业。从融资、人才、技术等方面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服务,根据实际情况,将企业的传统三张会计报表与企业发展实际相关的的新三表(水表、电表、报关单表)、三品(小微企业主的人品、产品、抵押品)结合,在利率定价、非融资服务收费上给予优惠,减轻企业负担。

(六)积极支持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发展。各行要按照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的要求,积极支持XX经济技术开发区、前锋工业园区、邻水县城南机电工业园、丰禾轻工业园、高滩川渝合作示范园、华蓥广华工业园区、岳池回乡创业园和武胜工业园区建设,加大对以天然气煤炭电力为主的能源行业、以水泥陶瓷和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行业、以丝绸纺织及制衣制鞋为主的轻纺业、以汽车机电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以粮油畜禽产品茶制品饲料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信贷投入,实现信贷资金与XX经济发展战略相匹配,推进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扩大个人消费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和下岗失业担保贷款的规模,大力发展自住购房、购车、装修、旅游、教育等各类消费信贷业务,改善群众生活,促进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七)支持城镇化建设。各行应紧密结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三次创业”总体要求,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新设区和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重视对小微企业、(

三、强化监测,科学设置各类考核指标

(一)加强统计监测。各行应以县域为单位,建立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统计监测制度,科学设置监测评价指标,如存贷比、贷款增减变化、不良贷款、税收贡献等监测指标,并定期进行监测。

(二)加强分析汇报。各行应定期就银行业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主动向当地政府、监管部门和上级行汇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理解。

四、强化考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一)内部考核。各行应对县域支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内容由各行根据本行的实际情况自行制订,考核结果应作为对县域支行领导班子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

(二)监管考核。XX银监分局按季对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县域情况进行监测,年末综合进行考核,考核的主要指标包括:县域存贷比、新增存贷比、不良贷款率等(详见考核办法)。XX银监分局将把考核评价结果纳入对各行高管人员的动态履职考核。对在改善县域金融服务工作成效显着的银行业机构,在市场准入、业务创新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对考核结果为较差的机构进行警示性谈话;对排名末位的县域支行暂停其上级行次年的机构准入事项;对连续两年考核为较差的机构,建议其上级行调整其县域支行主要负责人和分管信贷的副行长。

五、其他

XX辖内其他银行业机构参照本意见执行。

篇六:县域经济三次产业分析
2016县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上下按照“围绕五县思路、实施五主方略、强化五重举措、打造五个xxxx”的总体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县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稳健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

初步核算,今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7477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350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739万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88万元,增长15%。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35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637万元,同比增长13.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0441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41541万元,同比增长39.4%。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冶炼、建材、电力生产与供应、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8%,同比分别增长36.4%、52.6%、26.2%和10.7%。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169万元,同比增长3.1%,农村经济来势向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受粮价稳定上涨和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共完成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其中油料作物3.4万亩,同比增长1.4%;棉花1350亩,同比增长12.5%。养殖业继续呈增长态势。今年发展生猪74.1万头,增长0.2%;家禽出笼426万羽,增长4.9%;羊出栏2.5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6.9%。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较上年同期加快30.8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加快1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增长30.4%,较上年同期加快25.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稳步增长。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9326万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0.6%和5.8%。三是旅游业稳步增长。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四)内需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稳中加快。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581万元,同比增长41.4%,增幅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分别为27.3%、35.3%、40.6%、39.8%和41.4%。其中城镇单位与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0.1%和45.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86万元,同比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1795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零售额14236万元,增长10%。分行业看,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分别达到18.7%和24.9%,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和7.3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341万元,同比增长40.7%,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54万元,增长52.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1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532892万元,比年初新增72449万元。三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1-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0843万元,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8125万元,增长26.2%;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0.2%,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工业、投资始终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上述主要支撑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从生产角度来看,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生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成为制约全县经济增长的主要瓶颈

xxxx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3∶39.0∶35.7,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3.5%,达到三分之一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是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我县工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行业结构方面。全县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电力生产与供应已成为我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冶炼与建材企业总数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9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47%,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1.1%,且大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将被淘汰企业,行业结构不优。同时,我县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制药、装饰新材料)才刚刚起步,成长壮大成为支柱产业仍有待时日。

规模生产方面。首先,企业规模总量不大。在83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财政贡献率上看,没有一家能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大幅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骨干大型企业。其次,企业生产形势堪忧。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短缺、电力供应不足等生产要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已关停或搬迁。另外受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冶炼建材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如龙溪水泥、双龙焊剂、兴发电熔、特种焊材等将进行改制、重组整合或升级改造,年内有可能关停,退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再次,发展后劲不足。全县132家重点财源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21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建项目13个,这些项目中年内可能建成投产的仅有宏宇科技、鸿运服装、深冠华矿冶等3家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经济增长的需要。

国家政策调控方面。国家统计局“十二五”时期,将大力推动统计制度改革,推行“四大工程”建设,我省从今年开始将全面铺开。今年4月和5月,国家、省、市统计局专门组织进行了基本单位核查,我县迎接了省市检查,结果喜忧参半。主要问题是企业生产状况和数据质量。同时,从今年8月开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118家“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2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14家)都将全面实施“一套表制度”,推行联网直报,这些企业将直接向国家和省上报数据,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衔接历史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将成为此次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投资增长项目支撑不足。今年我县132个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8.8亿元,这基本包括了1000万元以上的所有投资项目,即使全部按计划完成,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初计划68亿元相比,仍有近30亿元的差距,,压力不少。另外,部分重大项目开工不足,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影响了项目资金的筹集,土地利用指标紧张,征地拆迁更加困难,制约了部分项目建设,投资后劲受到较大影响。消费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家电下乡”消费空间的逐步饱和,这两大消费热点将进一步降温。另一方面,今年物价呈上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三、对下一步经济工作的建议

(一)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支撑因素分析

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出了部署,xxxx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5%。要实现这个目标,根据生产法进行测算和分析,三次产业的支撑条件分别是:

第一产业增长4%。从今年农业生产形势和历年来全县农业实际情况分析,在不发生重大旱涝灾害和畜牧业生产出现较大滑坡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实现。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2%。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3%,这是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点之一。我们初步测算,实现36.5亿元的工业增加值,至少应完成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30%以上,难度很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2%。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营利性服务业税收、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及客货运周转量增幅能否分别达到30%、35%和15%以上,从今年发展趋势看,预计目标可以实现。

综上所述,今年我县GDp增长15%预期目标的主要难度在工业,其次是第三产业。任一环节的支撑数据不足,都将影响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保持规模工业快速增长是关键,部门数据有效衔接是基础。为此我们建议:

1、做优做强企业,着力调整工业结构

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善我县工业经济结构。当前,一方面要做优做强骨干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鼓励扶持东港锑品、舜皇米业、新龙矿业等骨干企业通过升级改造,继续靠大靠强。引导双龙焊剂、兴发电熔、湘江焊剂、特种焊材、辉华焊剂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要求整合开发,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xxxx年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重点抓好白牙市工业园内的创辉电子产业园、楚天医学产业园和井头圩镇的光伏产业园建设,引导大企业进驻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改变我县工业产业结构不优的局面。

2、破解瓶颈制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针对当前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开工不足的现状,需要积极破解瓶颈制约。一要破解生产要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全力保障工业企业各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推进。经信、电力、石化、交通等部门要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市场供需情况的调度,及早发现薄弱环节,妥善处置供求矛盾,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二要全力破解政策因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3、认真调查摸底,积极做好“入统”工作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可以分两次新“入统”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召集经信委、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会同各乡镇场和工业园区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建立全县工业企业名录库。并对初步具备“入统”条件的企业再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然后按照规模企业入统条件,统筹规划,认真搞好具备条件企业的“入统”工作,切实做到不漏统、不错统,保证应统尽统,确保真实反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4、紧盯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今年要紧紧围绕21个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按照年度考核基本建设内容,严格落实到位。一要跟踪服务在谈项目,保证签约一批、立项一批。对楚天医学产业园、风能发电厂等在谈项目争取尽快做好勘探设计、申报衔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二要跟踪服务签约项目,保证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对创辉电子产业园、永州欧迈服饰、天润新能源(二期)、怡民电子等项目,要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要跟踪服务开工项目,保证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对永州宏宇科技、光伏产业园、深冠华矿冶有限公司等已经开工的项目,积极搞好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尽快见效。此外,要抢抓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补充工业储备,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5、加强部门协调,齐力确保目标实现

今年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明确了部门统计的重要性和部门协调的必要性。为此,38个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重点做好月度数据衔接与季度GDp核算数据衔接工作。此外,要全力以赴,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决定今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它涉及的企业多,部门多,推进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操作难度很大。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迅速行动,狠抓落实,确保统计改革顺利推进,确保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编辑:华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17904.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