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一)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两则》完整教案

一、 文言文两则

一、教学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背诵课文。

2.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2)释题:“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1.\谁学下棋?2\怎么学下棋?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谁学下棋?谁是老师?——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解答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追问: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后一个三心二意。)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做什么事只有专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结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思援弓缴而射之。这一句是写后一个人学弈时的表现,他虽然看上去在听弈秋教导,

心里却在想拉弓箭射天鹅。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叙述,使结论水到渠成,具有说服力。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这是《学弈》一文的结语,对文中所讲的事情作了结论而未论证,但论证已包含于叙事之中。抓住前面一句“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读懂“弗若之”的原因,明白专心致志地做事和三心二意地做事,结果是完全不相同的。为了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这是一小孩在争辩时的观点,他是凭自己所观察到不同时间太阳大小的变化所做出的判断。

④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这是另一小孩在争辩中的观点,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照在身上的凉热感觉得出结论的。

⑤孰为汝多知乎?这是两个小孩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着说的话──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本句采用反问的句式,表现出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第二课时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⑴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⑵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

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⑶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⑷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⑴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⑵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文言文两则

学奕

1、二人学奕 师从奕秋 2、一人 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然后成功

3、另一人 三心二意、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失败

总结,条件相同,但结果不同,得到道理:学习之理贵在专心。

两小儿辩日

1、起因:两小儿辩斗

2、观点相反:一儿 日始出近 日中远

另一儿 日初出远 日中近

3、理由:一儿 近大远小

另一儿 远凉近热

4、结果:孔子不能决

总结:善于观察,有理有据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二)
小学文言文教学模式

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

孟庄镇洪常小学 高年级语文学科课题组

一、教学模式简介。

古典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她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学好文言文不仅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可是,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在词意和语法上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不仅难读而且难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更要主动参与小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引导小学生接触经典的世界,接触优秀的古代文化,让他们在文言文的沃土中接受美的熏陶与滋养,进入到深一层次的领悟与享受之中。

但是,由于教师受教学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采用的是教师串讲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造成了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费力,学生学起来枯燥的局面,学生一学过一篇文言文后,兴趣就会丧失殆尽,再也提不起学文言文的劲儿来。这是老师的“罪过”。教师的教法不当,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被扼杀在摇篮中,以至于把厌烦的情绪带到中学甚至于终身。

小学文言文如何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关于文言文教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既然文言文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以上思想的指导,经过我们的反复实践,总结出了文言文教学模式。

二、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结构。

具体教学流程: 范读激趣 自读自疑

以读促思 读中悟情熟读成诵

(一)范读激趣。

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读准文言的停顿、重音,把握好语速、语调与节奏很是生疏,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模仿作用;文言文的朗读有它特殊的韵味,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会使学生感受到文言诵读的魅力,进而产生自己诵读的强烈愿望。教师在范读前,可提出以下倾听要求:注意老师范读时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并在书上做好记号。如果学生第一遍听得不真切,可以进行第二遍范读。

(二)自读自疑。

在学生受到熏陶感染而对文言文诵读乃至文言文学习感兴趣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试读,指名读、分组读、全班齐读。对于难以读准的句子,教师可以进行领读。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一遍一遍地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文言诵读中体味到文言学习的乐趣。

1.读准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字词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读顺

读顺,即读时有正确的停顿。这里所说的停顿,不是指有标点提示的句间或句末停顿,而是指由于句子较长或需要强调等而在句中进行的停顿 。由于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停顿掌握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读甚至领读。停顿准确了,就不会产生歧义,自然也就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了。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停顿,教师应予以引导帮助,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停顿的方法。

3.读懂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靠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三)以读促思。

让学生自读自疑,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并从中获得知识。但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如何学习,是很无措的。所以,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要针对教材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出示自学提纲指导学生自学。①自读课文,对照课下的注释自我阅读;(对照注释是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②对文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可以利用工具书来帮助理解;(利用工具书学习)③试着把每句话的意思说下来。(疏通文意)④不理解的字、词、句或问题可以圈出来准备质疑。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自读、自学,在此阶段,禁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以此培养自学能力。【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四)读中悟情。

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还浮在文字表面,没有触及文章的精神内核,如何恰当地引领学生走近古人,与古人对话,与古人交流,设身处地地参与古人的生活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我们仍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对于文言文中所讲述的故事教师应进行点拨、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做必要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的是文章思想内容上的探究。教师或是抓住关键文句,或是进行朗读感悟,或是进行对比、想象,或是进行讨论、表演,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所含蕴的道理。其次是拓展延伸,文言文常含有经典的语句,且含有深刻的含义,有的已发展为成语,在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运用。

(五)熟读成诵。

读的最高境界是熟读成诵。这一步,可采用的方式很多,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可以配乐诵读、分角色读、表演性读、竞技性读。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理性的审美感受。

三、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一)范读激趣。

本环节重在以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把学生带入作品。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试读,然后教师配乐朗诵,让学生初读感受到文言文的停顿、节奏、韵味,学生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自读自疑。

在充分的诵读过程中理解文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自古以来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本环节,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应该重点引导学生朗诵,注意文言文的停顿、重音、语气、节奏,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到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味美„„更加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动力更足了。

(三)以读促思。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交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及“反复诵读加揣摩,注意停顿、节奏;联系上下文,结合书下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这一步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学法提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本环节里,学生是以个体为单位,凭借有关注释,利用工具书,加上自己的想像力,去理解文中的语言知识,以此实现思维锻炼,形成自我阅读的能力。这一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发现问题的过程。其次享受阅读成功的快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自读自疑,让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四)读中悟情。

本环节是在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故事情节后,对人物的情感体会也逐渐加深,教师在不断引领学生诵读,强化深化情感目标。教师在学生弄懂弄通的基础上,恰当地拓展、延伸,这对学生知识的拓展丰富,拓展知识,更为本篇文章的学习点上了“点睛之笔”。既提升兴趣,又加强积累和运用,培养能力。使课堂“小语文”变成“大语文”具有促进作用。拓展为解读文本开了一扇窗,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添砖加瓦。

(五)熟读成诵。

这一步是巩固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记忆。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能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把握文言的语气、语速,形成文言语感。使学生享受文言学习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读懂了文意,读出了文气,读出了个性化的理解,完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使学习兴趣特别高涨,从而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而配乐诵读又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及感情的升华。伴着优美的音乐,学生陶醉期间,仿佛这不是学习,而是在歌唱生活。

四、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运用效果。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照本宣科地把结论传达给学生,并让学生准确地记住这些结论,这种做法实质是对学生主体性的残害,只会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弃,文本语言对学生来说是死的语言,学生根本体察不出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古人那颗跃动的心。

而文言文“五步”教学,学生的朗读贯彻始终,则在民主宽容的氛围中,感悟文本的精神内核。学生在自由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凭借初步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结合注释,手里的字典,同学间的相互探讨与借鉴,理解文意的百分之八十。真正弄不懂的只是少量的疑难词句。教师将学生不懂的疑难词句收集、整理、分类,为学生铺路搭桥,点化迷津,力求让学生通解、消化、吸收的。教师只是引领者、主导者,绝不做知识的搬运工,反复诵读自求通解。

在开放自由的状态下,学生真实地、独立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强化了优质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整个文言文教学充满人性的魅力,教学任务完成得省时高效。

五、小学文言文“五步”教学模式展望。

经过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情感、能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潜在的参与文言文学习欲望比较强烈,渴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然而文言文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情感。有些学生甚至走进了程式化学习的怪圈。因此,我们认为以后应该在这三方面努力:

1.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种更轻松和谐的评价氛围。

2.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自己对所教学的古诗文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3.发挥优等学生的示范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言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尤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历代名篇,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把古典诗文的精髓,传授给每一位炎黄子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愿抛砖引玉,与大家一起探索古诗文启蒙的科学规律。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多彩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学习古诗词,汲取民族文化的营养和智慧。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三)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 古文二则

*16、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 掌握学习浅易古文的一般方法。

2、 学习二篇古文的内容,理解句意,能把古文译为白话文。

3、 通过学习,知道菊花和莲的各自习性,能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古文,初悉特点。

师: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二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在语言表达上有较大差异的新的类型的课文。

板书: *16、古文二则

[圈点“古文”]

师:什么叫古文呢? (让学生试讲)

师概括:简单地说,古文就是古代的文章。

二、 出示学习方法

师:古文的学习方法和以前学的古诗、课文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让我们先看一下它的学习方法。

[出示] 学习方法:

1、 读通古文

2、 逐句释义

3、 体会感情

4、 熟读背诵

齐读“方法”

三、 个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古文,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课文,要注意每个字的正确发音。

谁再来读一下?喜欢读的都来试一下。

[过渡:能理解么?好,我们来试着解释一下每句话的意思]

四、理解句意,学习古文【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1、逐句剖析,解释全文。

( 整篇古文共四句话,一句句分解注释。利用工具字典或资料,结合课后注释学习古文)

第一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清幽淡雅的芬芳充满了四周围。(溢)

第二句:它的花瓣象丝绦,象蟹爪一样。(“其”、“如”)[引导学生看书上插图菊花的形状]

师: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生动、形象)

第三句:它的颜色有的黄,有的白,有的赭,有的红,种类名目许许多多。

[结合插图,观察色彩]

师:第四句句子较长,较难理解,我们重点来学习一下。 投影出示第四句:

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圈点:性、 耐、 既、 惟、 独、 盛。(先解释关键字的意思,后理解整句话的意思。

3、将四句话连起来译成白话文(四人小组讨论,充实内容),互相交流

看,掌握方法,古文学习大家是多么的轻松。来看一个练习。 出示练习:

(一) 更换句中的划线词语,使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水花)吹得好象烟、好象雾、好象尘。 时时来一阵风,把它(水花)吹得( )烟、( )雾、( )尘。

国庆傍晚的焰火颜色绚烂多姿,有的红,有的黄,有的紫,有的绿,让人目不暇接。

国庆傍晚的焰火颜色绚烂多姿,( )红,( )黄,( )紫,( )绿,让人目不暇接。

师:古文中不少字十分精炼,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沿用,这就是很好的证明。

4、小结

出示填充

课文是从 、 、 、 这四方面写菊花的,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齐读全文

五、熟读古文,进行背诵。

六、小结:

通过学习古文《菊》,我们明白了学习较浅易的古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古文的内容,并且借助工具字典和学习资料把古文译成了白话文,还会背诵这篇古文,本领真大,下面我们就要利用刚才所学的方法来学习另一篇古文《莲》。

七、学习古文《莲》

1、师:请大家小组进行学习,看清要求

1. 个人正确流利朗读。

2. 借助字典、注释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3. 分析“从几方面写了莲”。

4. 交流学习结果。

提示:注意重点字词

亦 曰 者 钱 实 皆

2、交流,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八、拓展学习

道 边 李 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试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九、作业

1、抄写书后词汇表中本课的词语。

2、巩固背诵古文。

板书:

《菊》

香味、

《莲》

别名、*16、古文二则 形状、颜色(种类)、性格 生长时节、叶、茎、子、用途

——16 《古文二则》教学

一、 教材理解

本课课文在体裁上属于文言文性质,小学阶段语文学习至今,该类体裁课文属于首次出现,学生较为陌生。从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分析,虽教时短少,但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学生对古代文学结构知识的了解,在学习本课课文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对古诗中的一些字句已经能揣摩其义,以后进入中学,学生又要学习较深内容的文言文,无疑,在两者之间,学习这课课文的知识方法,具有积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课文前后共两篇古文,内容浅显,结构简单,字句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写作形式相仿。由于这是第一次出现的新体裁课文,所以我认为必须教会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前后两篇古文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又要考虑它们的联系,注意学生学习知识的延续。

第一教时主要学习第一则古文《菊》,该则古文共四句话,是一篇介绍菊花的摹物文章,四句话的结构层次保护较好,脉络清晰,依次写了菊花的香气、形状、颜色、习性。课文后面配备了大量的注解,一般学生能领会文章大意。也有插图及部分练习,可适当加以引用。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任务除了要教授学生明了课文内容外,还有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古文,学习古文要用什么新方法,并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古文的兴趣,为下文(第二篇)的学习和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制定

针对上述的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

1、 掌握学习浅易古文的一般方法。

2、 学习古文《菊》的内容,能译成白话文,且背诵课文。

三、重点、难点的提出和解决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四)
初中人教版语文重点古文教案合集

5《陈太丘与友期》 古文 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目标: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能力目标: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知识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难点】:能力目标

【教学策略设计】: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一、导入

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生答)

师:从大家的发言中,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的热情好客。可有一位少年却把客人拒之门

外。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认识一下这位少年,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评判一下谁是谁非。(板书课题)

二、解题

首先看看标题怎么理解,陈太丘不是人名,太丘是地名,古人习惯用姓氏加官名或地方名

称来作为对人的称呼,相同的还有苏东坡,期是约定,综上所述,标题意思是一个在太丘做官姓陈的人和朋友有约定.

二. 整体把握

(一)朗读感知

1.听录音,要求听准字音,重要字词在旁边注上拼音,自己小声跟着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强调不----通“否”

2.看着小黑板停顿重音的提示自由朗读 指名2个学生朗读 评价 尤其是第二个起来朗读的同学,读的非常好,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停顿重音都把握的比较好,所以当他读完的时候,学生竟然自发的鼓起了掌,顿时课堂气氛就活跃了,之后很多学生都很积极的想表现自己.

3.①在小黑板当场画出问句“尊君在不?”,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要读出什么语气,指名2个学生朗读,评价,然后强调疑问要读升调,并在小黑板上标出升调,齐读这句话.

②在小黑板上画出“非人哉!”,让学生回答这是什么句子,强调朗读时候要注意语调,由于这是骂人的话,所以要重读,而且要读出生气发怒的语气,指名读.

方法:示范----标节奏----个别朗读----评价----再读

4.齐读课文

(二).理清字句

1.快速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及翻译资料理解文意,碰到疑难处做上记号

①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 去:古今意思不一样,离开 今:离开

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乃:才)

②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期行:相约同行 委:丢下,舍去)

③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 顾:回头看)

④区分尊君(尊称) 君(礼貌的称呼,意为你)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有个学生在质疑时,提出了“相”,在文中意为“我”.

2. 在理解字句之后,应该学会翻译重要句子,可以一个字一个字的翻译出来,同

时把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比如: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 “日中”是哪一天的日中, “不至”是谁不至,明显是省略了一些成分, 相同的还有文中的“过中不至”,指名翻译, 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翻译其他的句子,出示小黑板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小结:以上是我跟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包括朗读感知和理清字句,下面有请宋老师跟同学们一起探究文章的其他深层含义

(三)整体把握和合作探究

1.通过刚才对字句的学习, 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出来了,现在我们回到课文,用原文回答以下问题:

①客人发怒的原因是“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客人不守信的表现是“过中不至-”

学生抢答并板书:客人 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同时引导学生如有犯错要勇于承认并改正 小结:可见我们做人要讲“信”讲“礼”

补充板书: 信 礼

2.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元方,他又有什么性格特点?直接指名学生回答,补充板书:聪明 机智 可我们也发现了文章结尾客人已经主动道歉,他仍然入门不顾,是否礼貌?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同桌或者4人小组之间交流看法

小组讨论并回答

三. 延伸:古人是很重视仁义礼智信的,那么,“诚信”“礼貌”对今天的我们还有用吗?...... 请联系实际谈一谈你自己的认识.提示:可以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角度思考, 如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师长朋友应该怎样?在考试的时候堂而皇之拿着参考资料是否就是“诚信”的体现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四.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元方确实是聪明机智的孩子,同时我也深刻认识到信与礼的重要性, 诚信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并发扬这一光荣传统,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五.布置作业:完成新学案 熟读并背诵

六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客人:无信 无礼 知错能改 信

元方:聪明 机智 礼

10 《论语》十则 古文 七年级上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弄清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每一则语录的意思。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范读:教师播放原文录音。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2、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3、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

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

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的意思。

愠 :生气,发怒的样子。

问:先请同学翻译下这句话

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地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知道)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问:这三句分别讲的是学习的哪些方面?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â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问:曾子每天反省了点什么?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出谋划策尽心竭力了吗?跟朋友交往真诚相待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复习了吗? "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以为:以(之)为,凭借(这一点)作为。之,代指温故而知新,译为“这一点”。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问:你从这句哈得到了什么启示?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dài):危害。

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光是思考但不学习,就是有害的。”

问:你从这句话了解到学习和思考应该怎么样?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huì)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诲:教导

女:通“汝”,你

知:通“智”,智慧

译:孔子说:“仲由啊,让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问:你从这句话学习到了什么?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4、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思考: ①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②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布置

1、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

言。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德才兼备的人。

齐:相同。

译:孔子说:“看见德才兼备的人就想着像他一样好;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讲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在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去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自己也有和他们一样的缺点,要及时改正。”

讲解: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谢的。"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坚贞不屈、不随俗流、坚韧不拔社会现象。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

其,表推测,相当于“大概,恐怕”。

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案(五)
小学毕业班文言文复习教案

文言文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总结提炼出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运用总结提炼出的一般方法能独立读懂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明确复习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希望通过复习,同学们都能有新的

收获。

2.复习旧知,提炼方法。

(1)打开《补充习题》,看看第10课《螳螂捕蝉》练习中出示的文言文,

你能一字一句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吗?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

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2)在这段文字中出现了6个“其”,你能说出每个“其”的意思吗?

总结:“其”作为代词,在每一句中指代的事物都不尽相同,必须结合每一

句话来理解。“也”在这里是语气词,不表示具体意思。

(3)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学习文言文的?(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学习方法: 多 读(正确、 流利)

理 解(借助注释、前后文联系、联系生活实际、一词

多义„„)

体 会

教师小结:其实学习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阅读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所以可

以用学习现代文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也可以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来学习现代

文。

3.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1)出示补充练习,学生独立完成。

鹬蚌相争

赵且①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②,而鹬

啄其肉,蚌合而箝③其喙④。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⑤有死蚌!’蚌

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⑥。渔者得而并

禽⑦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⑧大众,臣恐⑨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

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①且:将要 ②曝:晒 ③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④喙:嘴,

专指鸟兽的嘴。 ⑤即:就,那就。 ⑥舍:放弃。 ⑦禽:同‚擒‛,捕捉,抓住。 ⑧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⑨恐:担心

1.字义解释:

伐( ) 过( ) 并( ) 愿( )

2.句子翻译: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渔者得而并禽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2)集体讲评。

4、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教师结语:

文言文是祖国语言文字中一颗璀璨的星星,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饱览祖

先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不断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多读文言文,可以提高我们的

理解能力和对语言的欣赏能力。所以希望同学们都能喜欢文言文。

(2)老师这里还有三篇篇同学们没有学过的文言文,课后,同学们可以选

择其中一篇,也可以三篇篇都做,做好后,和你的同学或老师交流,还可以自己

再搜集一些文言文来阅读。

附板书设计: 文言文的复习

多 读

学习方法: 理 解

体 会

补充练习:

(一)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1、西江月:词牌名。2、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3、别枝惊

鹊:喜鹊飞离树枝。4、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5、见:同‚现‛。

1、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时间是________天的夜晚,我是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看出季节特征的。词的上片主要写山村

特有的响声,分别是:鹊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

声一片。‛的意思。

(二)画蛇添足

楚有祠(cí)者①,赐其舍人②卮(zhī)③酒。舍人相谓④曰:‚数人

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⑤酒

且⑥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

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⑦其酒。

①祠者:祠者:主持祭祀的人 ②舍人:旧时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③卮: 古

代盛酒的器具。 ④相谓:互相商量,共同议论。 ⑤引:拿起。 ⑥且:准备。

⑦亡:失掉,指未喝上。

1.字义解释:

成( ) 之( ) 固( ) 终( )

2.句子翻译: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

3.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

曾子①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②还,顾③反为女杀彘④。‛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⑤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

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

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 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 ②今子欺之 C.①

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 (2)遂烹彘也(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

例作简答。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5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