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一)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

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诸侯国,即“封建亲戚,以藩凭周”。核心是授民、授土。

2、内容:(1)周王是最高的统治者

(2)同姓亲族是主体。——晋国、卫国、燕国、鲁国

(3)异姓诸侯:功臣(齐国)、姻亲、古老附属国、殷商旧族、殷商降族(宋国)、被商灭掉的古国

3、作用(1)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2)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3)分封制使西周贵族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周王的权力的集中

二、宗法制

1、原因: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含义: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里表的具有政治的性质,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

提示: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3、内容:(1)核心:嫡长子继承制(2)主要内容: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

【提示】大宗:嫡长子;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相对的;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4、作用:(1)通过血缘的远近,确立起来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了各级贵族享有

“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和解决内部纷争,实现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2)形成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制度

(3)带有浓厚血缘关系色彩,并与政治紧密结合

课标要求: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2、列举从汉代到元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3、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宗法制崩溃,周王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国变法;秦始皇完成统一

2、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突出表现在皇权至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3、内容:

(1)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

①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②九卿(评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相互配合、

相互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4)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

4、影响: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的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调整

(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时期 地方分权 中央集权 影响

西汉

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形成王国问题,最终演变成七国之乱

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收回王国官吏的任免权

汉武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权力的过渡集中导致了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北宋

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发展成了五代十国。宋祖吸收教训。 1、杯酒释兵权,解除统军的兵权

2、收精兵:设立三衙、枢密院,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根据强干弱枝的原则,建立 禁军,保证中央对地方的优势

3、削实权:规定州郡直属中央;设置通判,有权直接向中央奏报;派文臣出任地方长官

4、制钱谷:设置转运使,各州自留小部分财赋,其余转运中央

改变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也造成了三冗问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至此基本解决。

(二)皇权与相权

1、西汉:建立中朝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结构: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北宋:二府三司制

相权

行政权 财政权 军政权 (中书门下) (三司) (枢密院) 宰相办公机构

元朝 左、右丞相 平章政事 只设中书省

5、明代:(1)废除丞相,权分六部;设置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被顾问,不参与决策——明太祖

(2;明成祖设立内阁(参与决策,行使票拟权力)

6、清代:(1)清初: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2)雍正:设立军机处。

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将皇帝旨意传达到中央各部门或地方大臣去执行。

影响:简化了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专制皇权达到顶峰;反映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课标】了解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古希腊城邦政治: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概念:是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

2、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3、城邦政治(公民政治)

(1)政体类型(以政体类型的种类来解释政体的选择不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①划分标准: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②类型:贵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

(2)形成因素:

①自然环境:多山少地靠海的环境,导致农业不发达,迫使人们从事海外贸易,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可以使人们直接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形成了平等互利的思想观念。

(3)实质:古希腊城邦实际上是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和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二、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1、自然环境2、小国寡民3、商品经济

【课标】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公民大会②五百人议事会③民众法庭(或陪审法庭)

1、政体的演变:(1)君主制 (2)贵族制:为进一步向民主制演化准备了条件

(3)民主制: ①梭伦改革 背景:前7世纪末,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尖锐;时间:前594年意义:将国家引上了民主的轨道

②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前509年内容:陶片放逐法 意义:最终确立了民主制 ③伯利克里改革:繁荣时期

2、民主政治

(1)基本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2)体现:

名称 地位 职能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关 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 负责为大会准备提案并主持大会;休会期间,负责监督落实公民大会决议

民众法庭(陪审法庭) 日常的司法机关 日常司法诉讼;终审高级公职人员的资格

众多规模不大的行政和军事机关

(3)评价:①积极意义:a、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b、多数人参政减少决策的失误,群众监督减少以权谋私的可能性;

c、推动了雅典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②局限性:a、仅就公民群体而言,外邦移民、奴隶、他国公民无公民权;

b、是男性的民主,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c、原始的直接民主,使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③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课标】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罗马帝国统治中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②罗马法的影响

1、形成:(1)开端:《十二铜表法》①背景: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②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明确维护私有财产③评价:是罗马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虽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仍然是平民的胜利,因为贵族不能随意解释过去的习惯法;是罗马法的渊源,是罗马的基本法

(2)总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查士丁尼法典)①背景:协调矛盾,巩固统治;历代法律庞杂;

②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

2、评价:(1)对罗马:标志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了完备的阶段。他保留了罗马在法学方面的创造成果,对人的行为做出了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统治的有效工具。

(2)对世界:是世界上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出去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成为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权利法案》②责任内阁

一、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背景:(1)《大宪章》形成以法律的形式限制王权的传统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提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完成的标志:光荣革命(1688)

2、标志:《权利法案》1689年——从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等方面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3、意义:(1)确立了议会主权,标志着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2)使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从此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最重要特点)

(1)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实际承担着行政职责

(2)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3)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4)19世纪初,国王选任首相和内阁大臣,19世纪中期,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2、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议会通过新法案,使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的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立宪制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2)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和监督权

(3)国王是国家元首,平常仅扮演仪式性角色,实际最高行政首脑是首相,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4)责任内阁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课标要求:说出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①1787年宪法②联邦制 总统制③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一、1787年宪法

1、背景:(1)美国建立后(1776年《独立宣言》),实行松散的邦联制难以维护国家利益

(2)美国面临着确保共和制以及中央集权的问题(中央和地方、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麦迪逊“宪法之父”

3、原则:

(1)联邦制原则:中央: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包括总统(最高的行政权、军事指挥权、部分宪法否决权、任命高级政府官员权力)、国会(财政权、立法权、宣战权)、联邦法院(最高司法权、宪法的解释权);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约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有民选产生,有任期;

4、评价:

①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美国的共和政体,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政权。②实行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对于防止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具有积极作用。③规定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④局限性:允许奴隶制存在,不承认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同白人同等的权利,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联邦制

1、建立标志:1787年宪法

2、基本内容(1)作为联邦组成部分的“邦国”变成州(2)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全国的最高法律

(3)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

3、维护联邦的斗争(1)战争方式:南北战争(1861年)

(2)法律方式:内战结束后,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联邦法律的至上性,维护了国家统一

三、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1、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同属于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度,本质均为分权制衡的近代国家政治体制

2、异:

政体 英国 美国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国家元首及产生方式 国王;世袭 总统;间接选举、有任期

国家元首的地位 国家象征、“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军权

权力中心 议会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议会 总统任命、议会通过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二)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一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起源: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 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

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

4.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 ⑵内容:

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 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 ;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

C、义务与权利

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⑶评价:

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B、消极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源。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⑸崩溃的时间、原因、表现: A、时间:西周后期

B、原因:①主要原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C、表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等级制度、政治制度)

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 ③分封制 ——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多年、商600多年、周800多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

1、统一的经过:①灭六国(时间: 前230年—前221年)→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 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③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

2、统一的原因

A、客观原因: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

础: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④理论基础: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B、主观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 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

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 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 ⑸法律上:颁布《秦律》;

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⑵特征: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 3.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A、背景:①历史原因:分封制的弊端(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施基础: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C 、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

⑴相同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⑴积极:

A、对秦朝:①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⑵消极: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3课 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

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 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2、唐朝:设置节度使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措施、特点

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

影响:利: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行省制度

实行原因: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1、汉:中外朝

⑴调整原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组成,执行。

⑶结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三)
岳麓版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 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 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 目的: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 分封物:土地和人口【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3、 分封对象:(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的权利和义务:

5、形成的等级结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另一方面: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实质: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4、作用: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 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 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 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 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

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 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 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收兵权;【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行政上: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财政上: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 元朝的行省制度

原因: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特点: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 二、选官和用官制度

1、 汉代察举制: 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 2、 六朝的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 3、 隋开创的科举制: 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的标准

科举制的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提高关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 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

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汉武帝的中朝制度

2、 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3、 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

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4、 元朝的中书省制

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 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建立内阁

评价: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三、军机处的建立——君主专制的顶峰

1、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三足之势 2、 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大臣品阶低下;跪受笔录和传达

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 独特的自然环境:临海多山

2、 小国寡民城邦的林立:更有利于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力。 3、 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 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2、 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 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四)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鞅变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 闭关锁国 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 秦朝的法家思想 西汉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 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 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 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 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本草纲目 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 书法名家 书圣王羲之 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 顾恺之 画圣吴道子 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 马夏的残山剩水 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 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

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和革命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重点把握五四运动(学生、工人和商人在运动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运动的总体意义)的爆发。 经济上: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和洋务运动的兴起,重点把握民族工业的产生、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黄金时期三个发展阶段及其有利因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断发、禁缠足、婚姻习俗、丧葬习俗的变化,产生中西合璧的旗袍、中山装以及近代报刊业和电影业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了解铁路、水运和航空发展)和通讯(主要是邮政和电报的发展)的变化。 思想文化上:了解西学东渐思潮(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要思想理论成果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的出现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具体过程及代表人物(包括民主与科学两大主题,打倒孔家店、改革白话文和文化平民化三大主要活动),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及其各自的地位。

政治上:主要是了解四个主要的欧美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要清楚知道英、美(独立战争)、法(大革命)、德(德国统一战争)这四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时间、过程以及所建立的政体,还有比较一下英国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以及法国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异同。(另外,要想仔细看一下这四个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可以去阅读那本绿色的历史选修,即民主革命历程,对解题非常有帮助)

经济上:主要就是新航路开辟(了解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和麦哲伦的航海时间及路线,还有总体的意义),熟记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和主要代表机器(一般也要对两次工业革命进行对比),了解主要殖民国家早期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活动(即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的殖民方式和殖民的主要地区)

思想文化上:要知道世界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及其学说观点,还有该运动的世界意义),在科技上关注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的现代实验基础、牛顿的经典力学与热学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文化艺术上留意古典主义音乐与浪漫主义音乐、印象派音乐的时间段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美术印象派的时间段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时间段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

温馨提示:书本上宗教改革的过程说得比较简略,建议你看一下那本红色的历史选修(即重大历史改革),这个内容有利于你了解中世纪前后的欧洲人普遍的思想精神世界;另外,在文化艺术上,历史书本是把世界近代和世界当代史连在一起讲的,个人觉得在这内容上就两个史代连在一齐记比较好。

近代史/当代史(包括中国当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政治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思想家及其主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借鉴的哪些思想家的思想成就、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具体过程及其影响,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时间及主要代表人物、革命纲领、意义)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包括国民大革命时期/又称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又称国共第二次合作、重庆谈判与旧政协的召开、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掌握新政协的召开及其共同纲领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即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所遭遇的破坏),祖国统一进程(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历程,香港回归的时间及其意义,澳门回归的时间、台湾问题的发展【即海峡两岸的交流】) 经济上:掌握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49年到1978年间我国的经济建设,包括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一化三改造时期、大跃进时期、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八字方针的调整、十年文革),经济体制的改革(是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中“对内改革”,包括对农村的承包制和乡镇企业改革、对城市的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是贯彻十三届三中全会中“对外开放”,包括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开发上海浦东、加入世贸),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出现一批城市群、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穿着的变化)。 思想上:把握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的具体表述及其影响,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历程、理论成果及其代表作(包括萌芽、初步形成、成熟、发展、进一步发展五个阶段),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科技文化上:记忆新中国的科技成就(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银河”系列计算机的研发、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安全着陆共四大内容的时间、人物及其意义),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扫盲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曲折发展),艺术与学术的发展(“双百方针”的提出、方针的贯彻遭遇挫折、十三届三中全会后方针的进一步发展)。

政治上: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与影响,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的具体时间,两极格局的形成(即美苏争霸在经济上、军事上的冷战对抗和局部热战,就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具体过程和战后美苏实力的比较),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主要知道欧共体、东盟和不结盟运动的成立,除外,还要回顾一下法德两国历史上的恩恩怨怨,因为两国的何解是欧洲走向一体化的前提),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发展以及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和中美建交、中日建交,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以及中俄等国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了解世界格局的趋势(主要是知道苏联解体之后世界格局的总趋势,即出现一超多强格局,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经济上: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主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和影响,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和福利制度的兴起与发展),苏联后期的经济改革(即赫鲁晓夫、勃列日列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措施及其对苏联的影响),知道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包括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下的相关机构和体系的具体操作过程,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什么),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过程和发展,剖析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科技文化上:了解现代科技革命中的科技理论(主要是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新科技技术(电脑与网络的诞生、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以及美苏两国的航天航空技术发展),最后就是了解电影(包括1895年电影的发明、1895年到1927年的默片时代,格里菲斯和卓别林对电影的发展)和电视(1926年电视的发明、1941年彩电的发明以及电视的三大功能)的发展.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五)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精华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精华版、实用版、终结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

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

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

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

—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二 宋朝:分相权:“中书门下”—--行政、枢密院—军事、“度支、盐铁、户部”—--财政

三、 元朝:一省制既中书省,宰相权势过重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 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不得私自交往,日夜

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六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遭到压制。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

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里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一、 联邦宪法

1、 背景:美国面临新问题(1776年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A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B需要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C力求在大国中确保共和政体

【历史必修一岳麓版书本】

2、 制定:1781年费城制宪会议

3、 原则:A、联邦制原则。建立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 括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国会掌管联邦财政;建立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这上的联邦司法体系,但各州保留较大自主权。

B、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C、民主制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

4、补充:前10条修正案,规定公民若干自由权。

二、联邦制度

1、概念:中央与州分权,国家主权属于联邦,联邦法律是最高法律。

2、挑战:州权主义活跃导致1861年至1865年美国内战。

3、完善:宪法第13、14条修正案规定废除奴隶制,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

4、影响:统一与稳定成为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政治前提。

三、两党政治

1、形成:华盛顿之后,总统选举受到统治控制,国会形成两党对垒局面。

2、基础:19世纪中期,民主党代表南方种植园主,共和党代表北方工业集团和西部农场主利益。南北战争后,各自基础发生了变化。

第10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一、 初创共和:波旁王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 法国大革命(起因、标志、含义)

2、《人权宣言》(时间、机构、影响)

3、《1791年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实行三权分立。

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

二、曲折共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1、政体演变:法兰西第一帝国---波帝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2、《拿破仑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

三、确立共和-----标志: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

四、维护共和: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对宪法进行补充,堵塞了君主派复辟之路。

第11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一、 德意志的统一

1、 原因:19世纪中期,德意志经济连成一体,封建割据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2、 过程:1864——1870年,普鲁士在首相俾斯麦筹划下,发动了三次三朝战争,完成了统一。

3、 影响:这是一场结束封建割据的革命,解决了德意志的民族统一,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二、德意志帝国:1871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成立

1、性质:《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实行君主立宪制。帝国国会为人民代表机构,由普遍平等的直接选举产生,虽然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有浓厚专制色彩。皇帝和首相真正掌握国家权力。

2、局限:专制色彩浓厚,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三、魏玛共和国

1、建立:1919年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享受到一些资产阶级民主权力,并颁布魏玛宪法。

2、局限:没有摧毁旧帝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的基础,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薄弱。

3、结局: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希特勒建立法西斯统治

4、启示:在德国这样专制主义影响深远的国家,要真正建立民主共和政体,必须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3课鸦片战争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

1、 原因:A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对外 寻找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B、直原因接: 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在华利益。

2、 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

内容:五口通商/割香港岛/协定关税\此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特权

3、影响:A、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西方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修约要求被清政府拒绝。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战争,1860年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和1860年,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4、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部分官绅主张学习西方“长技”,自强求富,兴起洋务运动。

第14课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一、背景:列强侵略-清朝腐败-广西天灾-秀全创教

二、经过: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事变---天京陷落(标志失败)

三、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核心,影响)

《资政新篇》(评价)

四、失败:(1)农民阶级局限性(2)中外势力联合剿杀。

五、意义:(1)太平天国坚持斗争14年,席卷大半个中国,产生巨大影响。(2)扫荡了清王朝统治秩序,冲击了纲常名教,动摇了清朝政治基础。(3)表达了农民群众的理想追求—《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运动最高峰。(4)提出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第15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一、 甲午中日战争

1、 原因:A、日本走向资本主义,形成侵略朝鲜、夺取东北、占领中国、征服世界的扩张政策。B、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以“朝鲜改革案”纠缠

2、 过程:丰岛海战—黄海决战 1894年

3、 结果:《马关条约》 1895

4、 影响:A、《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势力深入内地;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清政府被迫大举外债。B、宣告洋务运动破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C、极大刺激西方列强。“三国干涉还辽”,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开始军事改革。E、中国各界救亡图存。

二、义和团运动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