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一)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2010年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开课时间:2010年12月

开课班级:高三

开课教师:李伟耀

开课题目:诗歌人物形象鉴赏复习

教学目标:1、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人物形象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教师结合高考考点进行分析)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诗歌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诗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诗人正是借助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来创作诗歌的。故考试说明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近两年高考命题,对三其三者的考察,往往是融合在一起的,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许多考生惧怕诗歌鉴赏题,得分率很低。失误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不懂诗歌。由于诗歌的语言精炼、含蓄、跳跃性大,较难理解;二是不了解诗歌鉴赏中的一些名词术语的含义、传统的审美习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如何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做点探讨。

2、明确什么是诗歌人物形象。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种: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一人称的写法。二是诗人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多用第三人称的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者的形象。这两种形象有时又是同一的,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江雪》中的渔翁,其实就是柳宗元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的反映。

二.例题分析

1、分析下列诗中塑造的陆鸿渐的形象。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答案】(步骤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步骤2)前四句通过对陆鸿渐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的高洁不俗。

最后两句通过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鸿渐的潇洒疏放。(步骤3)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中刻画了牧童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刻画出牧童天真顽皮、无忧无虑的性格特点。作品在前两句的写景,突出了傍晚乡村静谧的特点,为牧童的出场作了铺垫。“横牛背”、“信口吹”等牧童的动作神态,活画出调皮天真的个性特征。

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

(唐)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采莲词

(唐)张潮

朝出沙头日正红,晚来云起半江中。

赖逢邻女曾相识,并著莲舟不畏风。

⑴两首诗都写了采莲女,形象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⑵两首诗在写人的手法上有哪些异同?请具体分析。(6分)

答案:⑴白诗描写的是一位情窦初开(或“多情”,1分)、腼腆羞涩(或“羞涩”,或“腼腆”,1分)的采莲姑娘;张诗描写的是一群互助(或“团结”,或“友爱”,1分)、勇敢(1分)的采莲姑娘。

⑵①两首诗前两句都通过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形象(2分,“烘托”也可写成“衬托”;或者写“景物描写为人物出场作铺垫”)。②白诗后两句采用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勾画人物形象(2分)。③张诗后两句采用白描手法(2分,如写“动作描写”给1分)。

三、方法总结

1、人物形象题型答题思路

鉴赏要点

(1)分析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

(2)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景物等。

(3)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要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

答题步骤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

(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展开)。

(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性等)。

2、刻画人物形象方法题型答题思路

古诗刻画人物形象,展示性格特征的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等。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

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 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

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3、人物形象的比较题型答题思路

比较人物形象的题目,一般从人物个性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设计题目。答题时,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细致解读题目所选诗歌,分析每首诗各自刻画的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了哪些表现方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

②求同析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技巧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异同。

③整理思路,组织答案。

四、拓展训练

1、请从环境、心理描写等角度评析诗中的李凝形象。【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答案】李凝是一个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首联“少邻”“草径”“荒园”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李凝居处的荒僻,暗示其隐士身份。颔联的以动衬静,颈联的归路所见,表现李凝居处的清幽,烘托出李凝生活的悠闲、宁静。尾联的作者心理活动彰显主旨,表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横溢,诗文书画戏剧俱佳,然而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3、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① 陆游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②行穿竹,卷罢黄庭③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注】①写该词时陆游42岁,因遭投降派罗织罪名免官,被迫隐居。②玉瀣(xiè):美酒。③黄庭:即《黄庭经》,道家的经典著作。

(1)你读出这首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这一形象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是一个表面旷达闲适、内心却充满抑郁不平的隐士(或:落寞英雄)形象。(2)抒情主人公隐居“苍烟落照”之间,丝毫不理“尘事”,终日与美酒、《黄庭经》相伴,以及“贪啸傲,任衰残”的所谓随处开颜的举止,貌似轻松洒脱,实际上是一种无奈;“老却英雄”四字更明显道出诗人心中因统治者徒使英雄垂暮、无所作为的满腔悲愤。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所列问题。

鹧鸪天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本词塑造了一个昔日纵横战场而今闲居田园的人物形象。诗人主要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上片通过对早年战事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英勇善战,豪情满怀的英雄形象;下片通过对自己年华已逝、闲置田园的悲凉处境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人物形象。通过鲜明的对比,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深沉感慨。

5、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②横笛:笛子.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③新声:新的乐曲.④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两首诗中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有什么不同?其效果如何 答:

参考答案)(1)陈诗中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王诗中征人都是背井离乡,所以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2)陈诗突出对环境的恶劣的描写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典型事物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用凄清的“新声”“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写得一波三折,深沉感人。

相关知识:

常见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二)
高考语文 “让你的作文语言靓丽起来”优质公开课教案

“让你的作文语言靓丽起来”优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体味优美语言的魅力,掌握塑造语言美的方法。

教学设想:能化抽象为具体,化直白为含蓄,化无形为有形。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点拨为主导,训练为主线)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曾经在语文杂志看到一段话:现在高中生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提问„„)可以说,不管你的作文构思多么巧妙,不管你的立意多么深刻,离开生动、优美的语言作依托,是难以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的。

二、高考满分作文展示: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

你能读懂黄山峭壁上的那株迎客松吗?

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

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

一切生之渴望、生之奋斗、生之抗争,都在这由苍松摇出的命运交响曲中展现出来了。

读黄山松,你不觉得我们的安徽正是一棵伟岸挺拔的劲松吗?

安徽,襟江带淮,千年激荡,几经兴衰,这片辽阔的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群雄逐鹿、惊心动魄的故事啊!

这里曾经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老庄道学,三曹华章,新安文学,桐城散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出了多少人世沧桑;一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安徽人民的勤劳和艰辛。

“相看两不厌,独有敬亭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些,不正印证了文人墨客们对江淮秀丽景色的向往吗?

众人皆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却有几人清楚那倚门而立翘首遥望、“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正是咱安徽潜山姑娘呀!“乔公二女秀所钟,秋水并蒂开芙蓉”令诗人充满了无限的向往,而那“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的焦刘之恋不也跨越时空感动今人吗?

文房四宝,徽派建筑,芜湖铁画,黄梅戏,凤阳花鼓„„这些,全是江淮儿女智慧的结晶啊!

千年前推翻了秦王朝残暴统治的轰轰烈烈的陈胜、吴广起义,千年后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浴血奋战的无数勇士可歌可泣的事迹,无不印证了江淮儿女不畏压迫、抵御欺凌的铮铮铁骨。

黄山松,我读懂了你!黄山松,你是徽魂!

简 评:本文立意深远,作者以“黄山松”为象征物,通过对黄山松的描写,表达了对安徽文化、安徽人民的精神的讴歌、赞美之情。从黄山松入手,切入口小,但能小中见大,虚实相间,构筑黄山松与“徽魂”的相似点。这篇文章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不止在于它的立意,语言也很值得我们学习,你认为语言好在哪里?(学生交流)文采飞扬是其一大特点,整散句交错使用,“引用+排比”的修辞,抒情酣畅,气势充沛,扩充了文章的内涵,强化了对黄山松、对徽魂的赞美之情。

三、解读考纲:高考《考试说明》关于“有文采”是这样描述: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要做到使文章“有文采”,就要摒弃枯燥乏味干瘪的信息语言,学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例如:她很忧愁------------------------------------

她是一棵孤单的树,忧愁宛如层层水雾将她笼罩。(借用比喻)

她的忧愁“剪不断,理还乱”,恰如春水绵绵不绝。(借用古诗词)

过渡语:这节课我们就从修辞和引用化用诗句的角度打造作文语言。

四、技法指导

(一)、巧用修辞

【例1】责任,是一块蘸满高尚情愫的海绵,倘若你愿挤,总有光辉闪烁的思想渗入你生命的夹层之中;责任,是一块久已蒙尘的水晶,倘若你愿擦,它会照得你的心灵亮堂起来;责任,是一支先人遗失的生花妙笔,倘若你愿拿,它会把你短暂的一生描绘得流光溢彩„„

1、学生大声读一遍,初步感知语言文采的魅力。

2、提问:你认为这一段文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

(1)比喻?将什么比作什么?有什么好处?——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形象美。

(2 ) 排比?有什么好处?——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气势,读起来很有感染力,具有气势美。二者合用形象开阔。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特点:比喻+排比(形象之中彰显气势之美)

【例2】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爱迪生品读一千多次的失败,最终成功地发明电灯;越王勾践品读丧国的失败与苦涩,卧薪尝胆,最终一举灭吴雪辱;兰斯·阿姆斯特朗品读癌症的痛苦,最终战胜了病魔,回到了深爱的自行车赛场。失败与痛苦是一种磨砺,一种考验,让真金在火炼中焕发光彩,让凤凰在浴火中涅盘重生。

1、学生大声读,初步感知语言文采的魅力。(学生交流)

(1)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作者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列举了三个典型的史事。并且它们不是简单的堆积在一起,而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安排材料。这样不但营造了一种文化意境,而且语言动人。

(2)用对偶,严谨整齐,使语言具有对称美。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特点:排比+引用+对偶(气势之中蕴含深刻哲理)

师:修辞,犹如语言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在文章中适当的插上几枝,那就会为我们的文章增添几分亮丽的色彩。(板书:巧用修辞)

[学生练笔]

1、展开联想,巧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以“母亲”为话题,写一组句子。(交流评点) 示 例:母亲是疲惫时的一杯龙井,当你软弱无力时,只消几口就使你神清气爽;【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当你意懒消沉时,优雅的旋律一飘荡,眼前立即一片青翠; 母亲是冬夜里的一床棉被,当你瑟瑟发抖时,贴心的呵护和温暖使你安然入梦;

母亲是黑夜中的一颗明星,当你辨不清方向时,一束柔光指引你迈开坚定的脚步„„ 老师小结:修辞用与不用,确实有着天壤之别!但要注意:多用并非越多越好,我们千万不能抓来就用,生搬硬套。修辞一定得用得自然、贴切,精妙,方能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否则只会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二)、引用诗文

老师陈述:古代诗文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许多诗词名句犹如一粒粒明珠,放射着迷人的光芒。因此,适当引用一些诗文名句,会使你的文章流光溢彩,给人以美的享受,也会体现考生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化素养。(板书:化用诗文)

【例3】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诗

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指名读)

【例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从那古人口里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前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老师提示:写作时适当地引用、仿用与化用古诗词文,可让作文语言锦上添花。但名句、诗文的运用,可以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明引,是指引用时明白指出所引文字的出处,我们刚才的用得都是明引;有时也可直接将引文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属于“暗引”。

【例5】乐观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鹭,乐观就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乐观就是那鹦鹉洲头随风拂动的萋萋芳草,乐观就是那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点点落红。

[学生练笔]

2、人生一路,处处关情。亲情、友情、爱情,无不让生命充满感动与绚丽。“ ”是亲情的关爱;“ ”是友情的牵挂; “ ”是恋情的思念„„

素 材:亲情: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2.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3.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友 情: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爱 情:我愿与君相知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汉卓文君《白头吟》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白居易《长恨歌》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李商隐《无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颉,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空折枝! 唐杜秋娘《金缕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雨霖铃》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示 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的关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友情的牵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恋情的思念。

3、请引用诗文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春季的认识。(交流评点)

素 材: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示 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蓝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情朦胧;是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

五、小 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让作文语言“靓丽”起来的两种方法,巧用修辞可以使形象美,化用诗文能达到古典美的效果,在写作中合用多法一定能美不胜收。

(板书:形象美 古典美合用多法 美不胜收)

大家一定要在语言表达上狠下工夫,字斟句酌,精心锤炼,不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应“言不细雕不入文”,为你的思想着上美丽的外衣。但是一定要注意“语言优美”不等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三)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语言风格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古典诗歌语言风格鉴赏 教 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2009年12月25日 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电教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 课 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风格的涵义。

2、复习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掌握辨别语言风格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高考诗歌鉴赏中考查语言风格类题型的提问方式,归纳相应答题模式。

2、学会用归纳出的答题模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与探索精神。

2、了解诗人各异的风格,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提升诗歌艺术鉴赏力,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

归纳诗歌鉴赏中关于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辨别语言风格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星空里,镶嵌着许许多多璀璨耀眼的明星。沉郁顿挫的是杜甫,豪放飘逸的是李白;提起柳永,我们便难忘“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悱恻;说到苏轼,我们又怎能忘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雄浑。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风格。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预习检测

诗人的语言风格(指名回答):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豪放飘逸,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杜牧的清健俊爽,王维的清新自然,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陆游的慷慨激昂,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二)知识温习

1、涵义(教师讲解):诗歌风格简称诗风,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诗人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表现出来的总的特色。从诗风渊源看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体裁看词有豪放和婉约之分,曲有通俗和幽默之别。 诗歌的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是诗人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主要由作者的写作个性、选择的题材类型等因素决定。

2、诗歌的语言风格及鉴赏术语(师生共同温习):

①清新:语言浅显而有新意。相关术语:清新雅致、淡雅自然。

②明快:语言明白而流畅。相关术语:明白晓畅。

③含蓄(委婉):语言表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相关术语:含蓄蕴藉、委婉含蓄。

④平淡(质朴、自然):语言朴实无华,不加修饰,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相关术语:平实质朴、冲淡自然。

⑤绚丽:语言丰富而有文采。相关术语:华美绚丽、绚丽飘逸。

⑥豪放:语言奔放、有气势,意境恢弘阔远,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相关术语:豪迈雄奇、雄浑豪放。

⑦沉郁:指情感的浑厚、浓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其中蕴含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相关术语:沉郁顿挫。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⑧悲慨: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相关术语: 慷慨悲壮。

(师补充:诗歌的语言风格不止上述词语,还比如:朦胧隐晦、幽默讽刺、婉转缠绵、雄壮浑厚、强健刚劲等等,需要同学们在实际训练中总结积累。)

3、方法指津(生讨论,师点拨):辨别诗歌语言风格的一般途径。

①知人论世,了解名家风格;

②品读诗句,把握思想情感;

③明确类别,区分题材体裁;

④重视背景,关注朝代文风。

4、演练(生集体回答):辨别下列诗歌属于何种语言风格。

王昌龄《从军行》、王维《山居秋暝》、陶渊明《饮酒》、李商隐《锦瑟》、杜甫《登高》。

(三)典例分析(生讨论,师点拨):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高考全国卷二)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问:该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本诗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点明特色,步骤一)“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呆坐思亲的神态,“影半身”更显形影相吊孤单寂寞的情状,给人极大的孤独感和真实感。三四句又想象家人深夜静坐,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具体分析,步骤二)从而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真挚动人的思乡之情。(表达情感,步骤三)

方法指津:诗歌鉴赏中语言风格类题型答题模式。

提问方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提问变体:请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语言特色)。

答题步骤:第一、叙:用两三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第二、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第三、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本诗( )(两三个双音节词概括该诗特色)。诗歌通过( )的描写(刻 画、运用),体现了(写出了)( )(表达效果),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四)实战演练(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语言清新自然,采用口语。(点明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具体分析)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表达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本诗语言凝重肃穆而又慷慨激昂。(点明特色)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一个“满”字,将阴沉肃杀的战前气氛烘托得非常浓重。后两句写奋力出击,全歼敌军,诗中的“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必胜的信心,(具体分析)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爱国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表达情感)

(四)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了解了诗歌风格的涵义,复习了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学习了辨别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四)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公开课)

高三语文成语、熟语复习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正确使用熟语,掌握成语、熟语误用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 考点分析

2. 考题剖析

教学方法:

讲析法、探讨法、练习法,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教师起引导点拨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考点分析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大纲》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的“表达运用”中指出,要“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级。 对熟语的考查,实际上主要考查成语。熟语的使用,重点是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熟语。

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有三种常见题型:一是判断成语、熟语使用恰当与否,二是辨析近义成语熟语,三是根据成语在语境中的释义选择相应的成语选项。近几年高考试题几乎是考第一种题型 。

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二、高考检索

附成语、熟语高考检索

2013高考全国13套试卷成语、熟语命题情况见下表:

试卷名称 分数 测试内容

全国卷(全国课标卷)3分振振有词 浩如烟海 电光火石 平分秋色 全国卷(全国二卷)3分栉风沐雨 风姿绰约 分庭抗礼 侧目而视

全国大纲卷 3分 历历在目 处心积虑 求全责备 出神入化

辽宁卷 3分 让枣推梨 酚膏继咎 患得患失 登高自卑

山东卷 3分 侧 目 其 间 如坐春风 鼎足而立 安徽卷 3分 毋庸置疑 焕然一新 方兴未艾 亡羊补牢 四川卷 3分 不 止 坚不可摧 自行其是

浙江卷 3分 以 至 细大不捐 热 诚 不忍卒读 重庆卷 3分 惊 艳 延 宕 蝇营狗苟 独树一帜 湖北卷 3分 只 是 渲 染 星 斗 诗意朦胧 天津卷 3分 崇 敬 敬而远之 不应是 而应是

江苏卷 3分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广东卷 3分 阳春白雪 通 常 迥 异 高高在上

由上表可以看出,全国高13套考卷考了熟语,其中安徽卷、四川卷、浙江卷、广东卷、重庆卷、湖北卷、天津卷是将词语和熟语放在一题考,只有少数省市没有考熟语。

三、通过做(学案)练习让学生归纳出有那几类成语、熟语误用。

(一)、成语、熟语错用练习

1、滨海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

2、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现在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

3、环境专家试图用向湖里防鱼的方法治理湖水污染,因为这里的渔业资源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

4、他鲁莽草率,刚愎自用,走到那里那里就被他闹得一团糟,真可谓“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

5、他最近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6、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

7、小李买的房子装修得十分豪华,钢丝纱窗,大理石地面,漂亮的吊灯,真是琳琅满目。 ....

8、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

夺得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奖。

9、共汽车正在行驶中,前面一骑摩托车的男子突然变向横穿马路,眼看两车正要想撞。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听“嘎”的一声,公共汽车司机紧急刹车,避免了一场车祸的发生。车上乘客目睹了这扣人心弦的一幕,议论纷纷,怨声载...道。 .

10、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球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

11、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

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12、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

只能算是狗尾续貂。”

13、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

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14、漫步在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彝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

15、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

得如何。

16、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老....

师、同学请教。

(二)、请同学们归纳熟语、成语误用的情况

明确五种误用熟语、成语的情况

A、语意内涵不明:望文生意;反用其义;误用典故;自相矛盾。

B:感情色彩失当: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C:范围程度失当:大词小用,小词大用;重词轻用,轻词重用。

D:使用对象失当:对象配错失当(1、表人词用于表物或相反;2、甲物用作乙物);人称或角度失当。

E:语法搭配适当:比喻不当;搭配不当;生搬硬套;似是而非。

四、通过做练习巩固归纳出来的五种误用熟语、成语的情况(附练习)。

1.(13年全国一卷)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再次燃起争创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励竞争,大部分行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B(振振有词: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休,强词夺理,贬义词,并不表示理由充分。语义环境不当。浩如烟海: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电光火石:是指,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原为佛家语,比喻事物瞬息即逝。现多形容事物象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亦用作比喻行动迅速,出手先制。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平分秋色:秋色,秋天景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表示平局。这里不止两家,故错。)

2.(13年全国二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手握开山挖河的神锸,脚踏兴风作浪的蛟龙,再现了他与洪水搏斗的雄姿。

B.在日常生活中也气度不凡,无论何时何地,他总能让人为之倾倒。

C.最后几年,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小家电生产企业加速整合,目前只剩下五六家分庭抗礼,占据了全省60%的市场份额。

D.家庭条件的优越和父母的溺爱,养成了他傲慢狂妄的个性,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样子。)

(B,A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B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C、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D、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者又怕又愤恨。)

3、(13年安徽高考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随着全社会对宏观经济增长目标的深入解读,“幸福感”地成为民生改善和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话题,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

B.《舌尖上的中国》是国内首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类纪录片,片中由近距离拍摄呈现出的各类食材的纹理构造,带给观众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

C.现实善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D.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队伍建设,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亡羊补牢,使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在萌芽状态及时得到解决。

【答案】A

【解析】毋庸置疑:毋庸,不必。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

焕然一新:焕然,鲜明光亮的样子,改变旧面貌,出现崭新的气象,用“耳目一新”更恰当。方兴未艾:事物 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事物正在蓬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五)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公开课教案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教案

教学内容:高考备考专题复习:诗歌形象鉴赏 教 者:谢小平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教学楼五楼会议室

授课班级:高三(6)班 课 型: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了解诗歌形象的分类。

3、学习诗歌形象鉴赏方法,培养理解与分析能力,知识运用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与概括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典型例题及训练题,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

落实新课标精神,实践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学会规范回答诗歌表述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导学训练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二、明确目标

三、实施步骤

(一)知识回顾:

1.温习,给学生三分钟,让其复习诗歌意象的相关概念。

2.提问,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情况。

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在诗歌中也称意象,就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每一个人物是一个形象,每一个场面是一个形象,每一个自然风景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或具体生活环境的描写是一个形象,作品中人物、事件、自然景物、生活环境相互联系所构成的完整画面也是一个形象。而对于古典诗歌而言,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和物。

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人物形象

A诗歌中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B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事物形象

就是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 “咏物诗”,即托“物”言志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

意象

也即诗歌的艺术形象,是意(作家情思)与象(诗歌中人、景、物)的融合。是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或具有深刻寓意的形象。意象是诗歌语言与情感的中介,因此,通过筛选、分析诗中所用意象,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 意象的特点有二:

(1)意象内涵的固定性(某些有特定的含义)

如:流水(愁多、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

例: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抽刀断水水更流;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2)内涵的丰富性

①同一意象,不同内涵

如:云(白云/黑云/青云/闲云/孤云)

②同一内涵,不同意象。如:愁。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傲”、“寂寞”、“孤芳自赏”、“高洁”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高洁、不畏严寒的象征,桃花隐喻美人,牡丹象征富贵吉祥,柳为伤离别等等。意象的寓意并非一成不变,同为一景一物,在不同的诗人心中,在不同的语境中又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判别,做出正确的解读。熟悉这些经典意象对于我们理解鉴赏诗歌意义重大。

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耐人寻味、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是诗中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图景。如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意象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再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安谧美好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作者那种淡泊宁静的思想蕴含在这种生活场景中。

意境与意象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二)思路分析

3.讲析,结合例题,分析答题的思路、方法、步骤。

鉴赏人物形象之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 ,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3、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鉴赏景物形象之法: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典型例题1: 谒金门(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鉴赏事物形象之法: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典型例题3: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分析解答: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三)模式总结

4.总结诗歌鉴赏题答题模式。

模 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题步骤:

1、概说整个画面,这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或这写了什么样的景

2、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典型例题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步骤一)。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典型例题2: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分析解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提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诗中的作用。

提问变体: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2)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1) 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意象特点;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2) 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 第二、概括氛围特点; 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范式:(1) 本诗中的( )意象,具有( )的特点(或含义),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感情或起到( )作用。

(2)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

心境)。

(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才能得满分:一要描摹诗歌图景,二要概括意境特点,三要剖析作者思想。) ★现场示例

★课堂演练

(四)实战演练

(五)小结回顾:

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较为顺利地完成了预设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明确了仿写题在高考语文试题中的地位;其次我们基本掌握了仿写题的解题步骤和答题技巧;第三,大家充分展开了联想和想像,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当然,仿写是一道语文综合能力的考察题目,要在高考中稳操胜券,尚待同学们课后更加努力。

四、作业设置:

完成《教学方案》P148“课后强化训练”1、2、3题。

板书设计:(见方法指津)

教后反思:

教研组审批意见:

教务处审批意见: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2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