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宜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2015年宜都市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政府紧紧围绕“三市”目标,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践行“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全市经济社会实现稳中有进、质效同步,适应新常态取得良好开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我市位居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同类县市第一名,在第十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第98位,成为全省第二、宜昌首个全国百强县市。

  (一)抓调整、强产业,经济运行进中向好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全面落实稳增长各项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好于优于全省、宜昌市平均水平。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4.9亿元,增长10.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6亿元,增长22.1%。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925.8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2.3%,工业经济总量居宜昌市第一。支柱产业发展提速,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分别实现产值225亿元、195亿元,食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集群优势更加明显。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实施技改扩能项目26个。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42%。统筹产业发展和县域经济调度资金2.8亿元,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新增规模企业18家,达到248家;新增产值过亿元企业17家,达到175家。东阳光公司完成工业产值142亿元。9家企业跻身湖北民营企业百强,4家企业成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宜都运机机电在“新三板”成功挂牌,省上市后备企业达到7家。

  现代农业提升发展。实现农业增加值40.9亿元,增长5.1%。农业“双百”工程成效明显,柑桔、茶叶产量创历史新高。获评中国茶业十大转型升级示范市。继续保持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地位。农业产业化纵深推进,成功举办农超农商对接、精品蜜柑和名优茶鉴评活动。新增宜昌市农业龙头企业7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58.2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8:1。土老憨集团成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综合十强龙头企业。新发展农民合作社20家,获评国家示范社3家。新注册家庭农场33家,获评省示范农场6家。新增土地流转1.1万亩。农业品牌创建再传捷报,新增“三品”认证6个,宜都宜红茶获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农产品品牌建设示范基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科教兴农经验在全国推介。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提速升级。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2.5%。我市率先开展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市场主体增量工程加快推进,新增各类主体4450户、限上商贸企业24家。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2亿元,增长15%。国际商贸城、天宇汽车城、土老憨农产品市场建成营运。旅游业快速发展,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00万人次。“桃花为你开”、“茶乡女儿会”等活动影响广泛。陆城红春社区获得湖北旅游名村称号。天龙湾度假区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三峡九凤谷、九河园田生态观光园、荆门山文化旅游城加快建设,杨守敬书院建成开放。新兴业态加快成长,电子商务协会成立运行,发展会员单位48家,企业电商平台建设取得突破。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中小微企业保证保险贷款全面启动,成功发行企业债券11亿元。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129.6亿元,居宜昌县市首位。蝉联全省金融信用县市称号。

  (二)抓改革、促开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坚持项目兴市、深化改革,集聚创新资源,提高开放水平,持续汇聚加快发展的强大能量。

  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9.7亿元,增长24.6%,投资规模居宜昌市首位。1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8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10%。兴发化工湿法磷酸精制、新济药业、森浤光学、瑞锶科技、宜化楚星磷复肥改造、土老憨生物科技园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绿源生物、海南欣龙二期、巴蜀生物黑茶等一批项目加快建设。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组建3个驻外招商分局。新签约招商项目90个,协议投资116.8亿元,其中过亿元项目32个、过5亿元10个、过10亿元2个,实际到位资金312.1亿元,增长25.8%。对上争取工作再创佳绩,落实上级转移支付资金突破16亿元。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实施产学研项目9个,落实国家、省科技项目6项,争取科技专项经费915万元。新增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高新技术产品6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达到30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91.9亿元,增长45%,总量居宜昌市首位。申报专利501件,其中发明专利182件。东阳光福多司坦项目获省重大科技成果奖。我市连续4年获评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两江英才”工程加快推进,青年人才公寓建成使用。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6件、省名牌产品2件。土老憨、华阳化工获首届“两江”质量奖。我市获批创建全省质量强市示范市。

  载体功能不断提升。全年筹资5.2亿元,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枝城高新技术示范园续建工程快速推进,双城路开工建设。陆城中小企业创业园主干道全线贯通,新增园区面积6000多亩。枝城物流中心、红花套综合码头顺利推进。清江绿色产业园荣获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园称号。工业园区综合实力继续位居全省前列。争取各类用地指标4445亩,最大限度保障了项目建设需求。镇域经济竞相发展,5个镇(街道)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亿元。

  (三)抓统筹、重建管,城市品质提档进位

  坚持全域统筹、建管并重,抢抓新型城镇化发展机遇,构建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调配套、融合发展的城乡新格局。

  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市域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宜都市城乡总体规划》获准实施,《清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通过省级评审,市域生态体系、道路体系专项规划编制启动。清江生态新城建设稳步推进。建城区面积达到24.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8.75%,提高1.5个百分点。完成交通投资50.4亿元,创历史新高。枝城长江大桥维修加固工程全面完成。陆松线改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全力支持和保障了宜张、岳宜高速公路建设。

  功能品质进一步提升。实施市政项目42个,完成投资1.5亿元。城区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成投运。工农路、东正街改造相继竣工。盘龙路新建、五宜大道延伸工程加快推进。完成4处城市节点改造。市机动车检测站基本建成。红花套驾考中心投入使用。市规划展览馆建成开放。市民活动中心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城乡客运一体试点加快实施,新建港湾式公交站亭76个,基本实现“村村通客车”。双宜城际公交开通运营。宋山、柑子园输变电工程建成输电。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一批高品质楼盘加快建设。

  综合管理进一步深化。“四城联创”卓有成效,获得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顺利通过省环保模范城创建中期评估。组建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大城管”工作格局初步形成。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城管平台建成投运。4G网络实现城区全覆盖。城市专项整治成效明显,市容市貌不断改观,交通秩序明显好转。率先推行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试点,垃圾中转设施、收运体系实现全覆盖。城管综合考评名列宜昌市第一,再次荣获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称号。

  (四)抓建设、善保护,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坚持生态立市,突出民生环保,始终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作为硬约束、硬指标,着力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宜都。

  节能减排成效突出。红花套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高坝洲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新铺设污水管网6.7公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85.2%。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全面实施,淘汰黄标车1935辆。新建改造空气监测站2个,率先在宜昌市开展PM2.5监测。实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13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5.4%、5.1%、17.4%、28.2%。华新水泥成为国家绿色矿山试点单位。

  生态建设纵深推进。实施“绿满荆楚”行动,完成造林绿化2.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12万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4.5%。创建省宜居村庄2个、省绿色示范村3个。加快城市绿道建设,宜华、陆渔一级路显现生态景观效果。宜华一级路被评为省级文明示范路。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加快建设。文峰公园、清江公园提档升级,枝城西湖公园建成开园。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886户。顺利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土地利用绩效工作获国家、省政府表彰。

  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城镇建设全面加速,红花套、枝城跻身全国重点镇行列,陆城、聂家河成功创建省级文明乡镇(街道)。中心村建设水平明显提升,新建集中居民点37个。硬化农村公路209公里。鸡头山村、响水洞村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潘家湾村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杨家畈村被确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投资4.6亿元,大兴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末级渠系50公里,整治堰塘355口,除险加固水库4座,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万亩,解决了2.3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考评全省第一,被列入全国水利产权改革试点、全省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3个。再次荣获全省“三万”活动先进县市称号。

  (五)抓保障、惠民生,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坚持民生优先、守住底线,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机制,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清江小学建成开学,市外国语学校恢复公办。我市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送戏下乡163场,免费放映电影1749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汇演等活动深受欢迎。《宜都连枷舞》荣获全省广场舞展演金奖。全民阅读经验在全省推广。顺利通过全国文化先进市复核验收。再次获评全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实现全覆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顺利推进。潘家湾土家族乡通过国家卫生乡镇检查验收,松木坪镇荣获省级卫生镇称号。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承办国家和省体育赛事6项。单独二孩政策稳步实施,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计划生育工作获省委、省政府表彰。第三次经济普查圆满完成。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城镇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213元,增长9.9%;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035元,增长13.8%。民生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增长15%,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市政府承诺的10类22项实事工程,除跨年度项目外全面完成。积极创建创业型城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46万元,新增创业主体857个、城镇就业12587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439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降至1.8%。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五项”社会保险参保26.9万人次。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大病救助等保障标准稳步提高。市民政局被表彰为全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先进单位。新建保障性安居住房1414套,完成农村危房改造622户。全面实施整村推进扶贫、特困村扶贫攻坚计划,2700名困难群众告别贫困。发放惠农补贴6523万元,惠及8万农户。实施移民后扶项目32个。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积极构建“三化四务”农村社会治理新模式,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我市被表彰为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全省“双创”推进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连续四届荣获省文明城市称号。市财政局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英雄民警胡钦春荣登中国好人榜。“六五”普法深入推进,法治宜都建设再创佳绩,荣获全省“六五”普法中期先进市称号。渔洋溪村被表彰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信访维稳工作不断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名都社区被表彰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食品药品监督体制改革顺利完成,被表彰为全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

  (六)抓作风、提效能,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纠正“四风”,政府作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党风廉政建设常态化机制不断完善。坚持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按期办结人大代表建议71件、政协委员提案199件。全面清理规范行政权力,公开市级权力清单,下放行政审批事项91项。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审批时限压缩30%以上。创新政务公开方式,宜都新媒体政务发布厅上线运行。深入推进政风行风评议,扎实开展治庸问责、电视问政活动。强化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实现政府投资审计全覆盖。坚持廉洁从政,厉行勤俭节约,全市“三公”经费同比下降24%。

  与此同时,国防教育、优抚安置和双拥工作扎实开展,人民武装工作得到加强。机关事务、物价、粮食、外事、史志、档案、编制、对台、侨务、人防、民族、宗教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慈善、工商联、老促会、爱国卫生、残疾人、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实现新进步。

  各位代表!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历经多年的拼博奋斗,实现了宜都人民梦寐以求的百强梦想,谱写了宜都发展史上最为精彩的篇章。今天的宜都,发展态势令人鼓舞,发展气势催人奋进,发展前景让人憧憬!这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直面挑战、坚韧不拔、克难奋进、真抓实干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宜武警官兵,向中央、省、宜昌市驻宜各单位,向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所有关心、支持宜都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整体实力不够雄厚,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加大,保百强、争进位的压力和困难增加;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环境问题依然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重道远;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仍有薄弱环节,低收入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少数干部对新常态不适应、不自觉、跟不上,存在不愿作为、不敢作为、不会作为现象。我们将直面这些困难和问题,不回避,不懈怠,积极推进解决,绝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厚望。

  二、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综观发展大势,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特别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游城市群、三峡城市群、“两圈两带”、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等战略深入实施,为我市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尤为重要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的区位、产业、要素、品牌、生态和体制等优势凸显,发展后劲和潜能进一步释放。迈进全国百强后,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提出了“百强再进位、全面达小康”的战略目标,形成了人心思进的强大气场,展示了蓬勃发展的强大活力。只要我们保持“竞进作为、始终如一”的精神状态,不泄气、不松气、憋足一口气,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不变中保持定力,牢牢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大有可为的宜都新常态!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市七届四次党代会总体部署,紧紧围绕“百强再进位、全面达小康”总目标,牢牢把握“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更大力度推进城乡统筹,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开创宜都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直接利用外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13%以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长12%以上。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制定这些目标,充分考虑了新常态的要求更高、新阶段的机遇更多,是积极进取并切实可行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按照“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力争全面超过预期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转型升级,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

  加快新型工业集聚发展。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力争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深入实施“5512”工业培优壮强工程,确保新增规模企业2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10家、税收过千万元企业5家。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科技创新投资基金,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支持东阳光、宜化楚星、中船重工、兴发化工、华阳化工、仝鑫锻造等企业“走出去”,进一步争取订单,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引导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企业上市进程,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5家。扶持引导行业协会发展,新增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3家。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建设现代企业家队伍。

  加快现代农业集约增长。围绕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生态休闲农业,推进“双百”工程和“三园”建设,新建精品果园1万亩、高效茶园6000亩、安全菜园2000亩。大力实施柑桔品改工程,规划建设柑橘国家农业公园,不断提升柑桔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快实施茶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振兴宜都宜红茶。新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5个。加快实施“四个一批”工程,突破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支持龙头企业兴办种植、加工、科技、观光休闲一体化园区,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宜昌市级3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新发展家庭农场30家,争创省级示范合作社3家。积极创建农业精品名牌,新增“三品”认证6个。抓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和商标注册,打响宜都蜜柑、宜都宜红茶等农业区域品牌。办好名优特农产品展销鉴评会、农商农超对接等活动。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完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积极创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抓好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快第三产业提质增效。抢抓全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机遇,实施服务业三年振兴计划,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依托工业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红花套物流园、枝城物流中心建设。围绕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发展商贸、餐饮等生活性服务业,抓好汉达新天地、康居商贸城、三峡机电城等项目建设,积极打造宜昌东商贸中心。新增限上商贸企业15家。发挥山水资源优势,加快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生等服务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三峡九凤谷、九河园田生态观光园、荆门山文化旅游城、青林古镇等旅游项目建设,打造高坝洲桑蚕文化园、红春民俗文化村、青林寺谜语村、潘家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乡村旅游品牌。支持五眼泉、潘家湾创建全省旅游名镇。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支持电商平台建设,培育各类电商主体,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壮大镇域经济。创新镇域经济发展机制,以更大的力度推进镇域经济大发展。支持陆城率先发展,争当全省镇域经济和统筹发展排头兵。支持红花套、枝城建设全省“五化”同步示范镇。支持陆城、红花套争创全国文明城镇。支持高坝洲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强镇、特色旅游名镇。支持姚家店打造宜昌东商贸中心核心区。支持松木坪建设全省转型发展示范镇。支持五眼泉、聂家河、王家畈建设全省生态文明示范镇。支持潘家湾打造全省少数民族第一乡。支持松宜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确保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15%以上。

  (二)加大有效投入,增强持续发展新动力

  提升招商引资实效。完善招商工作机制,发挥驻外招商平台和部门联动招商作用,不断提升招商专业化、精细化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开展产业招商,鼓励本土企业和落户企业增资扩能、资本嫁接、以商招商。突出招大引强,引进一批龙头型、基地型、科技型、补链型项目。力争新签约项目7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20个、5亿元项目5个,实际到位资金370亿元以上。坚持理性招商,落实项目评审准入、绩效评价和淘汰退出机制,着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确保争取上级资金增长10%以上。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坚持以项目为中心,扎实开展项目储备提质年、项目建设竞进年、社会投资促进年三个“主题年”活动。集中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科学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抓好项目谋划和衔接,力争有更多的项目纳入国家、省计划盘子。狠抓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江辉能源装备、福达坊食用油、巴蜀生物黑茶、荆门山文化旅游城等8个省市重点项目,抓紧实施仝鑫工业园、天人果汁、北新集成房屋等项目,力促东孚机械、瑞锶科技、388江南工业园三期、海南欣龙二期、土老憨生物科技园等项目投产达效。优化项目服务保障,完善项目协调推进机制,营造一流投资环境,促进项目快建设、快竣工、快达产。

  增强园区载体功能。坚持招商引资、产业延伸和功能开发同步推进,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筹资5亿元,推进园区土地收储、拆迁安置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枝城高新技术示范园的引领作用,大力引进高新产业项目,争创省级高新区示范园区。启动洋溪生态化工产业园建设,打造枝城精细化工产业新区。加快陆城工业园建设,配套完善陆逊大道、杨家湖山洪沟等基础设施,全面建设10平方公里工业新区。支持土老憨集团打造百亿企业,推进清江绿色产业园提档升级,建设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完善高坝洲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培植壮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创建全省“两化”融合示范基地。鼓励各地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建设特色产业园。支持山区乡镇到沿江区域发展“飞地经济”。

  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突出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用好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重大产业发展基金,集中财力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创新,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促进金融更好地为“三农”和小微企业发展服务。积极做好国通二期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发行工作。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整治项目,争取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等未利用地政策,确保供应土地3000亩以上。加大闲置低效用地清理整治力度,争取盘活土地1000亩以上。争创全省、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加强技能人才引进和培养,切实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强化电力服务,切实做好用电保障工作。

  (三)深化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力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抓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和工作流程。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取消、调整、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制定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健全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快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体化建设。推进红花套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枝城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扩权强镇步伐。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行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制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深层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确保新增工商企业550家、个体工商户2500户。积极推进财税改革,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积极盘活财政结余结转存量资金,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强化政府债务管控,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探索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建立科技创新投融资机制,抓好科技创投基金运营管理,争创全省科技金融示范市。

  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实行居住登记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稳妥推进不动产登记改革工作。筹建市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应能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医疗服务联合体建设,构建合理有序的分级诊疗体系。探索住房公积金扩面机制,让更多群众享受住房保障政策。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开展科技专项服务行动,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110亿元。实施创新企业培育计划,推动科技企业加速成长。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加强区域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孵化器运作实效。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5个,新认定宜昌市工程技术中心1家。推进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品牌、标准、专利等战略,创建省级品牌4件,申请专利500件。加强人才强市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

  (四)坚持城乡统筹,打造文明城市新形象

  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投资2亿元,新建续建市政项目28个。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完成杨守敬大道、城河大道改造工程,加快推进跑马岗路、盘龙路、三家铺路、西湖路延伸、五宜大道延伸配套、楠竹园路、南清路等续建工程。完成长江大道与宜华大道交叉口改造工程,推进城西、城南片区开发,实施西湖二路改造和陆渔大道配套工程。开工建设市民活动中心、市档案馆。实施宜华一级路、陆渔大道生态景观工程,新增城市绿地10万平方米。启动渔洋河公园、龙山公园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路网系统,加快推进陆松线改扩建工程,基本建成双城路,启动青林寺至高坝洲电站、清江二桥至高坝洲电站等道路工程,确保S216宜都绕城段建成通车。积极支持服务宜张、岳宜高速宜都段建设。抓好高速公路连接线布局规划,实现城镇和高速路互联互通。加快陆城中心客运站、红花套综合码头建设。推动雅澧一级路改扩建等项目立项。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小农水重点县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陆城城西片区电力设施改造。

  推动新型村镇建设。完善市域“一主两新五特”城镇结构,合理布局一批基础性、功能性配套项目,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鼓励各地采取经营集镇、盘活存量、市场运作等方式,推进小城镇建设。完善村镇建设“以奖代补”政策,加快打造一批重点镇、中心镇和特色镇。整合新农村建设、土地整理、环境整治等项目资金,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水平。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继续开展好新一轮“三万”活动。统筹推进集中安置房规划、建设和管理。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城市规划体系,编制城市亮化、城市美化、城乡绿道、公共服务设施等专项规划。开展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实现城镇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全覆盖。强化规划管控和刚性约束,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深入开展“四城联创”活动,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围绕建设智慧城市,推进数字化城管扩面增容,加快普及光纤入户,提升城市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和完善城管综合执法机制,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效率。进一步规范小区物业管理。

  (五)加强生态治理,推动人居环境新改善

  强化生态理念。认真贯彻新《环保法》,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环境信用评价体系。科学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确定永久基本农田、城市开发边界、生态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等制度,为宜都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深化全民环保行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抓好节能减排。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降耗。狠抓主要污染物减排,新建城西污水处理厂,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加快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建设,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支持宜化楚星、兴发化工、鄂中化工兴建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高效实施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创成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狠抓环境治理。实施大气污染专项治理工程,建立大气污染防控机制,加强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建筑扬尘、露天焚烧等治理,加快淘汰黄标车,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坚决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规范娱乐场所、建筑工地施工管理,解决噪声扰民问题。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完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实施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500户,保护好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抓好松宜矿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

  推进生态建设。认真落实“绿满荆楚”规划,实施“生态宜都”行动计划,推进重要节点、沿江沿路、园区集镇绿化美化,形成绿树围城、城中显绿、城水相依的生态景观。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争创全省林业生态示范市。加快天龙湾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确保通过考核验收。开展生态镇、生态村、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建设省森林城镇1个、绿色示范乡村2个。抓好全国水利产权改革试点工作,积极创建全省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加快农村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

  (六)致力民生改善,促进百姓福祉新提升

  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把富民增收作为民生福祉的重中之重,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拓宽富民增收渠道,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健全就业服务机制,落实创业扶持政策,新增城镇就业78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加大社会保险征缴力度,确保各项保险应缴尽缴。建立社会救助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机制,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完善征地拆迁安置政策,探索建立村集体经济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开展精准扶贫,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和特困村扶贫攻坚计划,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能力。促进革命老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积极发展老龄、慈善、红十字等事业。抓好移民后扶工作,促进移民安稳致富。

  全面做优社会事业。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国家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验区试点工作,保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启动教育城域网建设。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4所。实施市一中南区、市外国语学校教学楼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支持市职教中心创建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卫生发展规划,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筹建城西综合性医院,扩建市一医院,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开展全面健康管理试点,让城乡居民人人享受健康服务。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全民阅读、送戏下乡、文化艺术节等文化活动。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精心打造地方特色文艺作品和歌舞剧目。加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抓好体育设施建设,促进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落实计划生育各项奖扶政策,鼓励符合计生政策的对象生育。抓好科学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科学素质。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完善城乡网格化管理服务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信息支撑体系建设。深化平安宜都创建,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进公安信息平台等资源整合,构建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用法治思维规范信访工作,推进诉访分离,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着力打造为民信访、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治信访。深化法治宜都建设,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营造全民知法、懂法、用法、守法氛围。积极创建国家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救灾体系建设。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力争实现全省双拥模范城“三连冠”。支持群团等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对口支援工作。

  各位代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2015年,市政府将继续为群众办好十大惠民工程。一是新建保障性住房1000套、还建安置房1000套,改造农村危房500户。二是整治背街小巷10条,建设停车场2个,改造城市节点3处,新建陆城分路碑农贸市场。三是设立重大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提高重大疾病报销比例。四是改扩建乡镇福利院2所,新建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20个,实行65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区公交车。五是新建农村公路安保工程87公里,硬化农村道路150公里。六是实施幸福渠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14座水库除险加固,解决4万人安全饮水问题。七是实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264项,新增及增容配电台区188个,新建及改造中低压线路744公里。八是开展绿化美化行动,完成绿化造林3.2万亩,建设绿色产业基地4000亩。九是实施放心食品工程,建设“阳光厨房”80家、“放心粮油店”12家,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农贸市场1家、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单位10家。十是实施农村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光纤“户户通”工程。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必须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破解难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着力完善纠错问责机制。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不断提高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全面落实市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新闻舆论监督、社会公众监督,不断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认真办理公众诉求事项,及时回应市民关切。

  坚持务实勤政。把实干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把落实作为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提能善政抓落实,提升新常态下的市场驾驭能力。强化担当抓落实,敢于担责担难担险、敢抓敢管敢亮剑。督办检查抓落实,更加注重绩效管理,有效传导压力,打造落实链条,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加强考核抓落实,坚决治理为官不为,激励事业有为,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受到激励和表彰,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人受到约束和惩戒。

  坚持为民理政。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整治“四风”顽疾,健全改进作风的常态化机制。树立求真务实之风,精简会议文件,减少事务性活动,真正把心思用在谋发展、促增长上,把功夫下在出实招、办实事上。大兴为民服务之风,坚持用群众观点思考问题、分析原因、寻求对策,千方百计地为群众谋利益,饱含深情地为群众办实事,不遗余力地为群众解忧愁。弘扬艰苦奋斗之风,集中有限的财力用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做到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

  坚持廉洁从政。把从严治政作为政府工作的新常态,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触高压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积极支持纪检监察机关履行监督责任。严格执行廉政清单制度,深化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从严从紧控制“三公”经费,坚持公款公用、公款专用、公款节俭用。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依靠全市人民,一心一意谋发展,群策群力干事业,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市”目标:指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市、生态文明模范市和社会治理先进市。

  2、“两化”融合: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其核心是信息化支撑,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

  3、“新三板”:是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

  4、“双百”工程:指市乡村三级建立百个精品果园,在潘家湾土家族乡、王家畈镇规划建设百里高效茶叶走廊。

  5、“三品”: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6、“两江”英才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着眼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一项战略性举措。

  7、“两江”质量奖:评选和设立始于2014年,是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质量荣誉奖,旨在深入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增强全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8、黄标车:指排放量大、浓度高、排放的稳定性差的车辆,大多是于1995年以前领取牌证的老车。

  9、“五项”社会保险: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种保险。

  10、“三化四务”:指组织网格化、自治规范化、服务综合化,推行电子村务、集成电子学务、拓展电子商务、优化电子服务。

  11、“双创”:指创建文明新村和十星级文明户。

  12、“四风”问题: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13、“三公”经费:指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这三项经费。

  14、“两圈两带”:指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长江经济带及汉江生态经济发展带。

  15、“5512”工业培优壮强工程:指培育5个产值过200亿元产业,5家过100亿元企业,10家过50亿元企业,200家过亿元企业。

  16、“四个一批”工程:指一批在全国同行业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知名品牌、一批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批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县市。

  17、“五化”同步:指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同步发展。

  18、“飞地经济”: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模式。

  19、PPP模式:指吸引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投资运营,是政府与社会资本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全过程”合作关系。

  20、“负面清单”管理:指政府规定哪些经济领域不开放,除了清单上的禁区,其他行业、领域和经济活动都许可。

  21、“一主两新五特”:指以陆城为主城区,红高统筹示范区、枝城新型工业基地为新城区,5个特色产业镇。

  22、“四城联创”: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23、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4、跑马岗路:原工业园区33号路;盘龙路:原工业园区35号路;三家铺路:原工业园区37号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58177.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