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演讲稿】
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稿全文为大家整理傅莹在芝加哥大学的演讲词《中国的成长与秩序之争论》,她是中国第一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稿全文
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稿全文
尊敬的mr. steve edwards先生,
各位同学和老师,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受邀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在此致辞。如著名建筑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loyd wright)所言:我终究认为芝加哥将是世界上留存下来的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eventually i think chicago will be themost beautiful great city left in the world)。
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你们中一些人如果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未来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祝福你们。
我猜想,这里的学生大都出生在90年代,在中国他们被称为90后。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对于我们这代人,当我得知世界上有个操作系统叫windows时,比尔·盖茨先生已经是世界首富了。而现在,太平洋彼岸中国时尚的年轻人与这里一样,对每次新版苹果产品的发布翘首以待。《速度与激情7》(fast & furious 7)在北京和芝加哥的电影院差不多同时上映。
我也许有些理想化,总在想,在海量信息全球同步的今天,年轻一代能否更加宽容、能否更好地相互理解,从而寻求新的途径来构建维系持久和平的全球秩序?
奥巴马总统于几年前的父亲节在这里发表过一个演讲。他说,作为家长,需要传递给后代最重要的价值是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认识世界。(the value of empathy ---the ability tostand in somebody else shoes; to 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their eyes.)
今天我就想先谈谈中国在世界变迁中的经历。基辛格博士《论世界秩序》一书在中国引起了热烈讨论。书中叙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400多年的大国兴衰,强国之间一而再、再而三以战争方式争夺世界权力。
但是,基辛格博士也谈到,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不具普遍性,在世界其他地区曾有不同的体系,彼此孤立地并存。众所周知,那时还没有网络的存在。
就中国而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时至今日仍有影响。因而我们对世界的观念也许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我可以沿着书中世界秩序演变的轨迹,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你们大概都曾经读到过,1648年欧洲达成威斯特伐利亚系列和约以结束30年战争,之后的数百年,初步建立起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秩序,确立了内政自治原则。随后便把殖民统治推向世界其他地方,包括美洲,而美国是1783年才摆脱了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而早在此之前,亚洲长期延续着自己独特方式,各国和睦相处。当时中国的清王朝仍处于鼎盛时期,到18世纪中国人口已超过欧洲国家总和。但是,这个延续近两千年的田园般宁静在19世纪中叶被欧洲帝国打破。
到了1919年,当欧洲签署凡尔赛和约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亚洲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欧洲的殖民地,中国的领主完整也屡遭侵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帝被迫退位,政治精英构建共和体制和西式议会的种种努力纷纷失败,国家陷入内乱。年轻人开始从其他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于1921年由几十个人建立的,许多都是20多岁的年青人。他们不比你们年长多少。(看看年轻人是怎样改变着世界,真是神奇!)
1941年,当《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henry luce)宣告美国世纪来临之际,中国约2/3的国土被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战争中伤亡人员达到3500万人。今年九月,中国将隆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英烈、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中国和美国当时并肩作战,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美国飞行员的英勇事迹。
1949年中国终于重获和平,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当时的国家满目疮痍,经济近于崩溃,人均寿命不足35岁,文盲率达到90%以上。
换句话说,二战后多年,当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权力、建立起所谓的恐怖平衡之际,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生存问题,包括满足庞大人口的吃饭需求。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年少时经历的饥饿和困惑我记忆犹新。
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
因此,当中国人讲到国际体系时,通常指的是中国作为成员参与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构和机制。鉴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一直信守和遵循《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讲述这段历史想表达的是,在讨论历史和秩序时,需要注意到各国有着非常不同的经历,这对我们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在一些问题上的感受不尽相同。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如何看中国的成长。显然,在中国获得快速发展之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并没有同步增长。一位常年观察中国的欧洲记者朋友如此概括说,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中国太大人口多、城市大,现在连奢侈品市场都很大。
二是中国太坏好像中国总是在做错事,看不顺眼。
三是中国太怪吃奇怪的食物,有奇怪的行为方式。
我经常接待来自美国国会的代表团,很多人第一次来中国。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天天碰
见的普通中国人,比如在故宫博物院里摩肩擦踵的农民工游客、和那些梦想成为下一个马云的年轻创客等等。
实际上,是普通中国人代表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国家的进步。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走向富强和成功。
那么,成长起来的中国想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呢?未来的前景是否如某些学者预见的,必然是中美争夺世界权力?这是我想讲的第三点。
我常常阅读美国政治家撰写的回忆录,美国对世界事务的深入和有效参与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也时常感叹于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事务也如此热情和强势地介入。
掩卷思量,不禁要问,美国人心目中的世界秩序,是否就是美国治下的世界呢?是否就是仅以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为核心理念、以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为支撑?而对于新兴大国来说,是否面对的只有臣服或挑战这两个选项?换做是美国人,你们又当作何选择?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国,而且并非依靠炮舰开路成长起来的,我们是结合了自身的天然优势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起来的。欧洲引领工业化以来,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世界,而如今,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全球化推动下开始向外扩散。
顺着这个浪潮,中国坚持改革,不断释放巨大的政策红利,实现了30年gdp年均9%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日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有人甚至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后达到世界第一位。
但是,当一些国际学者讨论新的世界权力分配问题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很淡定,对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世界权力转移或者世界权力之争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对中国人而言,我经常看到的是在标准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在西方国家,当有人滥杀无辜时,他们被视为恐怖分子;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就被看作是民族或者是政治问题。当中国的邻国在领土问题上做出挑衅的姿态时,美国不置一词;而当中国捍卫自身权益时,就常被说成是咄咄逼人或者胁迫别国。
如果对最基本的原则前提都没有共同的基础,我们何以在世界秩序演进这样的问题上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呢?就像广东人形容人与人无法沟通时讲的:是鸡同鸭讲。
中国目前的重心还在于解决大量棘手的国内难题,包括克服环境污染、反腐败、缓解经济下行、更好地保障民生等等。
同时,在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未来世界秩序上,中国学者也进行着务实的讨论。大家可能各持观点,但一个共识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许多旧的概念失去了意义。
首先,在当今世界,不同的秩序像过去那样,在各地区隔绝地共同存在、应对不同的问题,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今天的秩序需要具有开放性,要逐步调整以适应新的现实和多元的观点。
其二,再通过大国之间战争的方式实现权力转移,重新决定新的力量平衡,也没有可能了,因为世界各国关系已经如此紧密交织。
其三,我们所面对的大量新型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超越了主权国家和区域的边界。像埃博拉病毒、isis、像试图乘船从非洲前往欧洲的人们。需要新的思维和新型全球框架或者说是全球秩序,去应对新型挑战。【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全文】
令人有所宽慰的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行许多有意义的实践,用创新和合作的办法应对和解决新的问题,例如g20和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也倡导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来增强亚洲和亚欧大陆之间的互联联通。这些实践是对现有国际体系和合作框架的补充,将促进现有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基辛格《论世界秩序》一书是以一种很有深意的设问方式结束的:我们将去向何方?显然,历史又来到了新的转折路口,关键是将向哪里转变。
这个问题也适用于中美两国,我们是否有决心和智慧走出大国冲突的历史窠臼?能否合作开创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秩序?为此,习近平主席向奥巴马总统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受到误解和偏见的干扰,实际上在许多领域都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有人甚至把两国比作不情愿的双胞胎。两国互信的水平也相当令人印象深刻了。否则,我们何以相互颁发十年有效期签证?由此可见,年青一代继承的两国关系积极因素大大多于负面因素。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在芝加哥大学演讲全文 中英文对照 尊敬的Mr. Steve Edwards先生,
各位同学和老师,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荣幸受邀来到芝加哥大学,并在此致辞。如著名建筑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所言:“我终究认为芝加哥将是世界上留存下来的最美丽、最伟大的城市。”
但你们是否知晓,在中国,芝加哥的大学更出名。那些希望学费物有所值的家长们尤其对这所大学感兴趣,因为这里“乐趣已死”。
芝加哥大学培养了无数的音乐家、科学家和政治家。你们中一些人如果选择了这样的道路,未来也会成为其中的一员。祝福你们。
我猜想,这里的学生大都出生在90年代,在中国他们被称为90后。这个时代出生的人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几乎在同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
对于我们这代人,当我得知世界上有个操作系统叫Windows时,比尔·盖茨先生已经是世界首富了。而现在,太平洋彼岸中国时尚的年轻人与这里一样,
对每次新版苹果产品的
发布翘首以待。《速度与激情7》在北京和芝加哥的电影院差不多同时上映。
我也许有些理想化,总在想,在海量信息全球同步的今天,年轻一代能否更加宽容、能否更好地相互理解,从而寻求新的途径来构建维系持久和平的全球秩序?
奥巴马总统于几年前的父亲节在这里发表过一个演讲。他说,作为家长,需要传递给后代最重要的价值是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认识世界。
今天我就想先谈谈中国在世界变迁中的经历。基辛格博士《论世界秩序》一书在中国引起了热烈讨论。书中叙述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400多年的大国兴衰,强国之间一而再、再而三以战争方式争夺世界权力。
但是,基辛格博士也谈到,威斯特法利亚体系不具普遍性,在世界其他地区曾有不同的体系,彼此孤立地并存。众所周知,那时还没有网络的存在。
就中国而言,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治理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时至今日仍有影响。因而我们对世界的观念也许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我可以沿着书中世界秩序演变的轨迹,举几个中国历史上的例子:
你们大概都曾经读到过,1648年欧洲达成威斯特伐利亚系列和约以结束“30年战争”,之后的数百年,初步建立起以主权国家为基础的现代意义上的秩序,确立了内政自治原则。随后便把殖民统治推向世界其他地方,包括美洲,而美国是1783年才摆脱了殖民统治,宣布独立。
而早在此之前,亚洲长期延续着自己独特方式,各国和睦相处。当时中国的清王朝仍处于鼎盛时期,到18世纪中国人口已超过欧洲国家总和。但是,这个延续近两千年的田园般宁静在19世纪中叶被欧洲帝国打破。
到了1919年,当欧洲签署凡尔赛和约以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时,亚洲大部分地区已沦为欧洲的殖民地,中国的领土完整也屡遭侵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皇帝被迫退位,政治精英构建共和体制和西式议会的种种努力纷纷失败,国家陷入内乱。年轻人开始从其他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于1921年由几十个人建立的,许多都是20多岁的年青人。他们不比你们年长多少。(看看年轻人是怎样改变着世界,真是神奇!)
1941年,当《时代》周刊创办人亨利·卢斯宣告“美国世纪”来临之际,中国约2/3的国土被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战争中伤亡人员达到3500万人。今年九月,中国将隆重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缅怀英烈、牢记历史、珍惜和平。中国和美国当时并肩作战,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美国飞行员的英勇事迹。
1949年中国终于重获和平,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当时的国家满目疮痍,经济近于崩溃,人均寿命不足35岁,文盲率达到90%以上。
换句话说,二战后多年,当两个超级大国激烈争夺世界权力、建立起所谓的恐怖平衡之际,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生存问题,包括满足庞大人口的吃饭需求。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年少时经历的饥饿和困惑我记忆犹新。
二十世纪70年代末,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
因此,当中国人讲到国际体系时,通常指的是中国作为成员参与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机构和机制。鉴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一直信守和遵循《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习近平主席不久前出席万隆会议60周年纪念峰会,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讲述这段历史想表达的是,在讨论历史和秩序时,需要注意到各国有着非常不同的经历,这对我们观念的形成有很大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在一些问题上的感受不尽相同。
我想讲的第二点是如何看中国的成长。显然,在中国获得快速发展之时,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和理解并没有同步增长。一位常年观察中国的欧洲记者朋友如此概括说,西方媒体的中国报道可以归纳为三类:
一是中国太大——人口多、城市大,现在连奢侈品市场都很大。
二是中国太坏——好像中国总是在做错事,看不顺眼。
三是中国太怪——吃奇怪的食物,有奇怪的行为方式。
我经常接待来自美国国会的代表团,很多人第一次来中国。令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天天碰见的普通中国人,比如在故宫博物院里摩肩擦踵的农民工游客、和那些梦想成为下一个马云的年轻创客等等。
实际上,是普通中国人代表了中国的真实面貌和国家的进步。是他们推动着中国走向富强和成功。
那么,成长起来的中国想有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秩序呢?未来的前景是否如某些学者预见
的,必然是中美争夺世界权力?这是我想讲的第三点。
我常常阅读美国政治家撰写的回忆录,美国对世界事务的深入和有效参与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也时常感叹于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事务也如此热情和强势地介入。
掩卷思量,不禁要问,美国人心目中的世界秩序,是否就是美国治下的世界呢?是否就是仅以美国的价值观和国家利益为核心理念、以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为支撑?而对于新兴大国来说,是否面对的只有臣服或挑战这两个选项?换做是美国人,你们又当作何选择?
中国就是这样一个新兴的大国,而且并非依靠炮舰开路成长起来的,我们是结合了自身的天然优势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起来的。欧洲引领工业化以来,资金、技术、市场、资源和人才主要集中在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世界,而如今,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全球化推动下开始向外扩散。【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全文】
顺着这个浪潮,中国坚持改革,不断释放巨大的政策红利,实现了30年GDP年均9%的增长,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日中国是13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有人甚至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后达到世界第一位。
但是,当一些国际学者讨论新的世界权力分配问题时,他们会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中国人很淡定,对传统意义上的所谓世界权力转移或者“世界权力之争”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趣。
对中国人而言,我经常看到的是在标准上存在不一致的问题。例如,在西方国家,当有人滥杀无辜时,他们被视为恐怖分子;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就被看作是民族或者是政治问题。当中国的邻国在领土问题上做出挑衅的姿态时,美国不置一词;而当中国捍卫自身权益时,就常被说成是咄咄逼人或者胁迫别国。
如果对最基本的原则前提都没有共同的基础,我们何以在世界秩序演进这样的问题上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呢?就像广东人形容人与人无法沟通时讲的:是“鸡同鸭讲”。
中国目前的重心还在于解决大量棘手的国内难题,包括克服环境污染、反腐败、缓解经济下行、更好地保障民生等等。
同时,在应该构建什么样的未来世界秩序上,中国学者也进行着务实的讨论。大家可能各持观点,但一个共识是:世界已经发生变化,许多旧的概念失去了意义。
首先,在当今世界,不同的秩序像过去那样,在各地区隔绝地共同存在、应对不同的问题,这种可能性已经没有了。今天的秩序需要具有开放性,要逐步调整以适应新的现实和多元的观点。
其二,再通过大国之间战争的方式实现“权力转移”,重新决定新的力量平衡,也没有可能了,因为世界各国关系已经如此紧密交织。
其三,我们所面对的大量新型问题都是全球性的,超越了主权国家和区域的边界。像埃博拉病毒、ISIS、像试图乘船从非洲前往欧洲的人们。需要新的思维和新型全球框架或者说是全球秩序,去应对新型挑战。
令人有所宽慰的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行许多有意义的实践,用创新和合作的办法应对和解决新的问题,例如G20和全球气候变化大会。中国也倡导了“一带一路”和亚投行,来增强亚洲和亚欧大陆之间的互联联通。这些实践是对现有国际体系和合作框架的补充,将促进现有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和更具包容性的方向发展。
基辛格《论世界秩序》一书是以一种很有深意的设问方式结束的:“我们将去向何方?”显然,历史又来到了新的转折路口,关键是将向哪里转变。
这个问题也适用于中美两国,我们是否有决心和智慧走出大国冲突的历史窠臼?能否合作开创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型秩序?为此,习近平主席向奥巴马总统提出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中美两国之间尽管受到误解和偏见的干扰,实际上在许多领域都建立起密切的伙伴关系。有人甚至把两国比作不情愿的双胞胎。两国互信的水平也相当令人印象深刻了。否则,我们何以相互颁发十年有效期签证?由此可见,年青一代继承的两国关系积极因素大大多于负面因素。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前无古人,不会一帆风顺。但双方都认识到,要加强合作、管控分歧,为亚洲和世界构建面向和平与发展的稳定战略框架。这既是两国关系的方向,又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21世纪全球秩序的演进并不容易,也不是朝夕可得之事。但未来寄望于年轻一代,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拿出很好的答案!谢谢大家!
英文版全文
China’sGrowth and the Debates on Order
第1篇:乔布斯演讲稿
这是苹果公司和Pixar动画工作室的CEOSteveJobs于2015年6月12号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面的演讲稿。
谢谢大家。很荣幸能和你们,来自世界最好大学之一的毕业生们,一块儿参加毕业典礼。老实说,我大学没有毕业,今天恐怕是我一生中离大学毕业最近的一次了。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来自我生活的三个故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三个故事而已。第一个故事,如何串连生命中的点滴。
我在里得大学读了六个月就退学了,但是在十八个月之后——我真正退学之前,我还常去学校。为何我要选择退学呢?这还得从我出生之前说起。我的生母是一个年轻、未婚的大学毕业生,她决定让别人收养我。她有一个很强烈的信仰,认为我应该被一个大学毕业生家庭收养。于是,一对律师夫妇说好了要领养我,然而最后一秒钟,他们改变了主意,决定要个女孩儿。然后我的排在收养人名单中的养父母在一个深夜接到电话,“很意外,我们多了一个男婴,你们要吗?”“当然要!”但是我的生母后来又发现我的养母没有大学毕业,养父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她拒绝在领养书上签字。几个月后,我的养父母保证会让我上大学,她妥协了。
这是我生命的开端。十七年后,我上大学了,但是我很无知地选了一所差不多和斯坦福一样贵的学校,几乎花掉我那蓝领阶层养父母一生的积蓄(
事情并不那么美好。我没有宿舍可住,睡在朋友房间的地上。为了吃饭,我收集五分一个的旧可乐瓶,每个星期天晚上步行七英里到哈尔-克里什纳庙里改善一下一周的伙食。我喜欢这种生活方式。能够遵循自己的好奇和直觉前行后来被证明是多么的珍贵。让我来给你们举个例子吧。
当时的里得大学提供可能是全国最好的书法指导。校园中每一张海报,抽屉上的每一张标签,都是漂亮的手写体。由于我已退学,不用修那些必修课,我决定选一门书法课上上。在这门课上,我学会了“serif”和sans-serif两种字体、学会了怎样在不同的字母组合中改变字间距、学会了怎样写出好的字来。这是一种科学无法捕捉的微妙,楚楚动人、充满历史底蕴和艺术性,我觉得自己被完全吸引了。
当时我并不指望书法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有什么实用价值。但是,十年之后,我们在设计第一台Macintosh计算机时,它一下子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都设计进了计算机中。这是第一台有这么漂亮的文字版式的计算机。要不是我当初在大学里偶然选了这么一门课,Macintosh计算机绝不会有那么多种印刷字体或间距安排合理的字号。要不是Windows照搬了Macintosh,个人电脑可能不会有这些字体和字号。
要不是退了学,我决不会碰巧选了这门书法课,个人电脑也可能不会有现在这些漂亮的版式了。
当然,我在大学里不可能从这一点上看到它与将来的关系。十年之后再回头看,两者之间关系就非常、非常清楚了。你们同样不可能从现在这个点上看到将来;只有回头看时,才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所以你必须相信,那些点点滴滴,会在你未来的生命里,以某种方式串联起来。你必须相信一些东西——你的勇气、宿命、生活、因缘,随便什么——因为相信这些点滴能够一路连接会给你带来循从本觉的自信,它使你走离平凡,变得与众不同。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爱与失的。我很幸运。很早就发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二十岁的时候就和沃茨在父母的车库里开创了苹果公司。我们工作得很努力,十年后,苹果公司成长为拥有四千名员工,价值二十亿的大公司。我们只是推出了最好的创意,Macintosh操作系统,在这之前的一年,也就是我刚过三十岁,我被解雇了。你怎么可能被一个亲手创立的公司解雇?事情是这样的,在公司成长期间,雇佣了一个我们认为非常聪明,可以和我一起经营公司的人。一年后,我们对公司未来的看法产生分歧,董事会站在了他的一边。于是,在我三十岁的时候,我出局了,很公开地出局了。我整个成年生活的焦点没了,这很要命。一开始的几个月我真的不知道该干什么。我觉得我让公司的前一代创建者们失望了,我把传给我的权杖给弄丢了。我与戴维德-帕珂德和鲍勃-诺埃斯见面,试图为这彻头彻尾的失败道歉。我败得如此之惨以至于我想要逃离这儿。有个东西在慢慢地叫醒我。我还爱着我从事的行业。这次失败一点儿都没有改变这一点。我被逐了,但我仍爱着。我决定重新开始。
当时我没有看出来,但事实证明“被苹果开除”是发生在我身上最好的事。成功的重担被重新起步的轻松替代,对任何事情都不再特别看重。这让我感觉如此自由,进入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阶段。接下来的五年,我创立了一个叫NeXT的公司,接着又建立了Pixar,然后与后来成为我妻子的女人相爱。Pixar出品了世界第一个电脑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现在它已经是世界最成功的动画制作工作室了。
在一系列的成功运转后,苹果收购了NeXT,我又回到了苹果。我们在NeXT开发的技术在苹果的复兴中起了核心作用,另外劳琳和我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我非常确信,如果我没有被苹果炒掉,这些就都不会发生。这个药的味道太糟了,但是我想病人需要它。有些时候,生活会给你迎头一棒。不要丧失信心。我确信唯一让我一路走下来的是我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热爱。你必须去找你热爱的东西,对工作如此,对你的爱人也是这样的。工作会占据你生命中很大的一部分,你只有相信自己做的是伟大的工作,你才能怡然自得。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就继续找,不要停。全心全意地找,当你找到时,你会知道的。就像任何真诚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来越紧密。所以继续找,不要停。
我的第三个故事关于死亡。我十七岁的时候读到过一句话“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最后一天过,有一天你会发现你是正确的”。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以后,过去的三十三年,每天早上我都会对着镜子问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的最后一天,我会不会做我想做的事情呢?”当答案持续否定一些次数后,我知道我需要改变一些东西了。提醒自己就要死了是我遇见的最大的帮助,帮我作了生命中的大决定。因为几乎任何事——所有的荣耀、骄傲、对难堪和失败的恐惧——在死亡面前都会消隐,留下真正重要的东西。提醒自己就要死亡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方法,用来避开担心失去某些东西的陷阱。你已经赤裸裸了,没有理由不听从于自己的心愿。
大约一年前,我被诊断出患了癌症。我早上七点半作了扫描,清楚地显示在我的胰腺有一个肿瘤。我当时都不知道胰腺是什么东西。医生们告诉我这几乎是无法治愈的,还有三到六个月的时间。我的医生建议我回家,整理一切。在医生的辞典中,这就是“准备死亡”的意思。就是意味着把要对你小孩说十年的话在几个月内说完;意味着把所有东西搞定,尽量让你的家庭活得轻松一点;意味着你要说“永别”了。
我整日都想着那诊断书的事情。后来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活切片检查,他们将一个内窥镜伸进我的喉咙,穿过胃,到达肠道,用一根针在我的胰腺肿瘤上取了几个细胞。我当时是被麻醉的,但是我的妻子告诉我,那些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细胞的时候开始尖叫,因为发现这竟然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可用手术治愈的胰腺癌症。我做了手术,现在,我痊愈了。
这是我最接近死亡的时候,我也希望是我未来几十年里最接近死亡的一次。这次死里逃生让我比以往只知道死亡是一个有用而纯粹书面概念的时候更确信地告诉你们,没有人愿意死,即使那些想上天堂的人们也不愿意通过死亡来达到他们的目的。但是死亡是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没有人能够逃脱。也应该如此,因为死亡很可能是生命最好的发明。它去陈让新。现在,你们就是“新”。但是有一天,不用太久,你们有会慢慢变老然后死去。抱歉,这很戏剧性,但却是真的。你们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要浪费在重复别人的生活上。不要被教条束缚,那意味着会和别人思考的结果一块儿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喧嚣观点掩盖自己内心真正的声音。你的直觉和内心知道你想要变成什么样子。所有其他东西都是次要的。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份叫做“完整地球目录”的好杂志,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圣经之一。它是一个叫斯纠华特-布兰得,住在离这不远的曼罗公园的家伙创立的。他用诗一般的触觉将这份杂志带到世界。那是六十年代后期,个人电脑出现之前,所以这份杂志全是用打字机、剪刀和偏光镜制作的。有点像软皮包装的google,不过却早了三十五年。它理想主义,全文充斥着灵巧的工具和伟大的想法。斯纠华特和他的小组出版了几期“完整地球目录”,在完成使命之前,他们出版了最后一期。那是七十年代中期,我和你们差不多大。最后一期的封底是一张清晨乡村小路的照片,如果你有冒险精神,可以自己找到这条路。下面有一句话,“求知若饥虚心若愚”。这是他们的告别语,“求知若饥虚心若愚”。我常以此勉励自己。现在,在你们即将踏上新旅程的时候,我也希望你们能这样。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第2篇:乔布斯演讲稿他的成就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人和整个世界,他就是拥有梦幻般传奇经历的苹果电脑公司的创始人斯蒂夫。乔布斯。这个个人电脑领域的梦想家引领并改变了整个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产业。
这个精力充沛魅力无限的家伙同时也是一个很会鼓动人心的激励大师,甚至在他的平常对话中,经典的语句也常常脱口而出。
这里摘取了一些他的经典语录,希望这些乔氏语录对你有所帮助:
“领袖和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创新无极限!只要敢想,没有什么不可能,立即跳出思维的框框吧。如果你正处于一个上升的朝阳行业,那么尝试去寻找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招消费者喜爱、更简洁的商业模式。如果你处于一个日渐萎缩的行业,那么赶紧在自己变得跟不上时代之前抽身而出,去换个工作或者转换行业。不要拖延,立刻开始创新!
“成为卓越的代名词,很多人并不能适合需要杰出素质的环境。”
成功没有捷径。你必须把卓越转变成你身上的一个特质(
“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如果你还没能找到让自己热爱的事业,继续寻找,不要放弃。跟随自己的心,总有一天你会找到的。”我把这段话浓缩为:“做我所爱”。去寻找一个能给你的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和让你感觉充实的事业。拥有使命感和目标感才能给生命带来意义、价值和充实。这不仅对你的健康和寿命有益处,而且即使在你处于困境的时候你也会感觉良好。在每周一的早上,你能不能利索的爬起来并且对工作日充满期待?如果不能,那么你得重新去寻找。你会感觉得到你是不是真的找到了。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种植自己的粮食,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做自己穿的衣服,我们说着别人发明的语言,使用别人发明的数学。我们一直在使用别人的成果。使用人类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来进行发明创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带着责任感生活,尝试为这个世界带来点有意义的事情,为更高尚的事情做点贡献。这样你会发现生活更加有意义,生命不再枯燥。需要我们去做的事情很多。告诉其他人你的计划,不要鼓吹,也不要自以为是,更不能盲目狂热,那样只会把人们吓跑,当然,你也不要害怕成为榜样,要抓住出头的机会让人们知道你的所作所为。
“佛教中有一句话:初学者的心态;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要迷惑于表象而要洞察事务的本质,初学者的心态是行动派的禅宗。所谓初学者的心态是指,不要无端猜测、不要期望、不要武断也不要偏见。初学者的心态正如一个新生儿面对这个世界一样,永远充满好奇、求知欲、赞叹。
“我们认为看电视的时候,人的大脑基本停止工作,打开电脑的时候,大脑才开始运转。”
过去十年中,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电视对人的精神和心智是有害的。大多数电视观众都知道这个坏习惯会浪费时间并且使大脑变得迟钝,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呆在电视机前面。关掉电视吧,给自己省点脑细胞。还有,电脑也会让你的大脑秀逗,不信的话你去跟那些一天花8小时玩第一视角设计游戏、汽车拉力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的人聊聊看,你也会得出这个结论的。
“我是我所知唯一一个在一年中失去2。5亿美元的人。这对我的成长很有帮助。”范错误不等于错误。从来没有哪个成功的人没有失败过或者犯过错误,相反,成功的人都是犯了错误之后,做出改正,然后下次就不会再错了,他们把错误当成一个警告而不是万劫不复的失败。从不犯错意味着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我愿意把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十几年来,世界各地的书店里涌现出海量的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这些人物包括苏格拉底、达芬奇、哥白尼、达尔文以及爱因斯坦成为人们灵感的灯塔,而苏格拉底排在第一位。西塞罗评价苏格拉底说:“他把哲学从高山仰止高高在上的学科变得与人休戚相关。”把苏格拉底的原则运用到你的生活、工作、学习以及人及关系上吧,这不是关于苏格拉底,这是关于你自己,以及关于你如何给你每天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真善美。
“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么使命是一定要达成的?你知不知道在你喝一杯咖啡或者做些无意义事情的时候,这些使命又蒙上了一层灰尘?我们生来就随身带着一件东西,这件东西指示着我们的渴望、兴趣、热情以及好奇心,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权威来评断你的使命,没有任何老板、老师、父母、牧师以及任何权威可以帮你来决定。你需要靠你自己来寻找这个独特的使命。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你是否已经厌倦了为别人而活?不要犹豫,这是你的生活,你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来决定如何生活,不要被其他人的所作所为所束缚。给自己一个培养自己创造力的机会,不要害怕,不要担心。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做自己的老板!
以上每句话,刚开始也许很难真正渗透入你的生活,但是如果你慢慢吸收这些教训,每次领悟一句话,慢慢的你将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不要踌躇不前,试试看。
第3篇:乔布斯演讲稿我为史蒂夫的精力和热情深深着迷。
——苹果公司前CEO阿梅里奥
在2015年的Macworld大会上,乔布斯的热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乔布斯站在舞台上,他的气场像旋涡一样有力,他的声音、手势和肢体语言无一不透出权威、信心和能量。
乔布斯宣传新产品时,选词固然重要,但他表述的方式和演讲的风格对演讲的效果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充满了经典领袖的风采。他每一小节都条理清晰、重点突出,语言技巧处理得当,语气、语调、节奏富于变化。同时,为了配合演讲,他灵活运用手势等肢体语言和听众交流。
沟通的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我们说话的内容,更取决于我们说话的方式。下边我们详细解读商界领袖乔布斯的经典形象,更好地欣赏他的演讲技巧——
提升肢体语言效果的三大技巧
乔布斯登台演讲时,总是热情洋溢,看起来似乎有无穷无尽的精力。当他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时,有三件事贯穿乔布斯演讲的始终,任何人都可以学习这三项技巧,以提升自己的演讲和表达能力。这三大技巧是:注重目光交流,保持开放式姿势,并频繁运用手势。
注重目光交流
眼睛是传递非言语信息的最有效的渠道。乔布斯比一般的演讲者更注重保持目光的接触,他很少在演讲时读幻灯片或注释。乔布斯并没有完全淘汰注释。进行示范展示时,他常常会参照事先准备好的注释提示。苹果公司的Keynote演示软件,使得演讲者可以很容易地参考准备好的注释,而观众只能看到显示在投影仪上的幻灯片。如果乔布斯逐字逐句地阅读注释,台下没有人知道,但是,事实上,他一直和听众保持着目光交流。他会偶尔扫视一张幻灯片,然后迅速将注意力转移到听众身上。
大多数演讲者把太多时间花在逐字阅读幻灯片文本上。进行示范展示时,平庸的演讲者基本上完全忘却了和听众保持目光交流。研究发现,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守信、真诚和信心。避免目光的接触则意味着缺乏信心和领导能力。缺乏和听众的目光交流绝对会使你失去听众。
乔布斯之所以能一直和听众进行良好的目光交流,因为他总是提前几个星期就开始排练。他对每张幻灯片上的内容了如指掌,他排练得越多,演讲的内容就越了然于胸,和听众之间的交流也就更加易如反掌。大多数的演讲者都缺乏排练,熟练程度不够。
使乔布斯和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交流的第二个原因是,他的幻灯片令人赏心悦目(
开放式姿势+频繁运用手势
乔布斯很少双臂抱肘,双手在胸前交叉,或是站在讲台后面,他的姿势是“开放的”。开放的姿势意味着他没有在自己和听众之间设置任何障碍。进行示范演示时,乔布斯坐的位置和电脑平行,因此他和听众之间的目光交流保持通畅。他演示完产品的一项功能后,就立即转向听众,向大家解释他所作的演示。他很少长时间中断和听众之间的目光交流。在乔布斯早期所作的演讲中,最著名的是1984年Macintosh电脑的推介会。一开始,他站在一张讲台后面,但是很快他就放弃了讲台,并且不再使用讲台之类的道具(2015年,他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例外)。
几乎每一句话,乔布斯都会运用手势进行强调。一些守旧的演讲教练依然误导客户,要求他们双手自然下垂,放在身体的两侧。我不知道这种理论的来源,但是这样做对于任何一位演讲者而言可谓“死亡之吻”(表面上看上去有益但是实际上是毁灭性的行为)。手放在身体两侧,会使你看起来身体僵硬,过于呆板,而且坦率地说,看上去还有点奇怪。诸如乔布斯之类的杰出的演讲大师,则比一般的演讲者更频繁地使用手势,甚至有研究证实这一观察结论。
芝加哥大学的戴维·麦克尼尔博士(Dr。DavidMcNeill)因其在手势领域所作的详尽研究而闻名。自1980年以来,他一直积极地从事这项研究。他的研究显示,姿态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事实上,手势的运用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理顺自己的思路。他认为,其实不运用手势难度更大,需要演讲者加倍集中精力。麦克尼尔博士发现,受过训练、作风严谨、满怀信心的思想家善于运用手势来清晰地表达思想-手势就好像是一扇观察思考过程的窗子。
运用手势来强调你的观点。要小心,别让你的手势过于机械化,使你看上去像个机器人,或者显得表情僵硬,不够自然。换句话说,不要完全模仿乔布斯和他的举止。要做真实可信的自己。
制造语言生动性的四大亮点
乔布斯尽可能有效地控制他的语音,就像恰当运用手势一样。他的演讲内容、幻灯片和示范演示都能使观众兴奋起来,但将所有这些融合在一起的是他的表述方式。2015年1月,当他发布iPhone手机时,他向听众讲述了一个情节动人的故事,他的音量、语调、节奏和故事的内容刚好契合。我们已经在前面的章节中介绍过发布会和幻灯片。现在让我们集中讨论乔布斯表述的方式。毕竟这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出色的幻灯片如果不能有效地予以表达,效果也不会理想,伟大的故事如果表述不当也会沦为平庸。
乔布斯不断变换演讲风格,不断制造悬念、热情和兴奋点,带动着听众的情绪。精彩的演讲如果采用单调枯燥的表述方式,只会使所有的精心准备都前功尽弃,而乔布斯肯定不会这样做。
乔布斯的语音和故事的情节互为补充。每次演讲中,乔布斯都会灵活运用技巧来吸引听众的关注,本节我们将详细讨论四类相关的技巧:音调的变化、停顿、音量和语速。
音调的变化
乔布斯运用音调抑扬顿挫的变化传达情感。试想,如果在iPhone手机的发布会上,他一直使用单调的音调,音调适中,语气平和,那么实际效果一定大不相同。平铺直叙的演讲很难引起听众的共鸣,相反,乔布斯音调明快,节奏适中,抑扬顿挫分明。当他说“大家听明白了吗”和“而是一款产品”时,他的音调高亢响亮。他在演讲中常常会冒出很多口头禅,他爱用“令人难以置信的”、“真棒”、“酷”和“巨大的”这些标志性的词汇。这些词汇如果在使用过程中不改变语气和音调加以强调,感情的深浅浓淡就很难表现出来。乔布斯不断地调整其音调,召唤、鼓动听众随着他的思路时而惊呼,时而赞叹,时而大笑,时而震撼。
停顿
停顿是演讲中奇妙的“休止符”。恰到好处的停顿往往比语言能更有效地传达思想,更具有戏剧性。“今天,我们将向大家推出第三类笔记本电脑。”2015年1月,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对观众说道。在介绍之前,他停顿了几个节拍,接着他说:“它就是所谓的MacBookAir系列。”他又停顿了一下,才抛出了震惊全场的标题性口号-“它是世界上最薄的笔记本电脑”。
停顿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停顿”对于一次成功的演讲具有重要意义-它能促使人们对主题进行深入的关注和思考,使演讲者的信息更加有效而巧妙地得到传达。乔布斯演讲从不急于求成,他赋予演讲以生命,让它“自由呼吸”。当他阐述一个关键点时,他时常缄默数秒钟,从而达到出人意料的演讲效果。大部分演讲者语速很快,好像赶着读完事先备好的阅读材料。多数情况下,是因为他们的阅读资料准备得过多,导致宝贵的演讲时间不够用所致。乔布斯向来都是不慌不忙,他的演讲都是经过精心排练的,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放慢速度、恰到好处地停顿,让听众准确地接收他传达的信息。
音量
音量的高低起伏应配合演讲的内容。呼吁、号召时自然提高音量、加重语气。如果演讲中一直使用较高的音量或较重的语气,则无法突出重点,反而给人以嘈杂、夸张的感觉。乔布斯不断地调整音量以增强演讲的戏剧效果。当他一开始在发布会上演讲时,他通常会使用较低的音量,而当他介绍某种产品时,就会提高音量;相反的情形他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例如,当他介绍第一代iPod时,他提高嗓音说:“能够做到任何时候都将你的整个音乐库随身携带,这是欣赏音乐的巨大飞跃。”紧接着,他又压低嗓音说:“但iPod最酷的地方还不只是这些,它可以将你的整个音乐资料库都装入口袋里。”
就像抑扬顿挫的音调和恰到好处的停顿能够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一样,音量的高低起伏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语速
语速和演讲的节奏密切相关。乔布斯的演讲有张有弛,语速拿捏快慢适中,起承转合驾轻就熟。进行示范演示时,他往往会使用正常的语速,阐述标题或主要信息时语速则大大减慢,他希望大家理解并记住重点。当乔布斯第一次介绍iPod时,他压低声音几近耳语,强调这一关键的转变。他还通过放慢语速来增强戏剧效果。表14-3展现的是其语速变化的例子。
演讲“软实力”=领袖风范
演讲中,肢体语言和言语表达方式同等重要,这些都属于演讲中适用的“软技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科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Mehrabian)在他的《无声的信息》(SilentMessages)一书中,研究表达和交流的技巧。他发现,肢体语言正是意识、思维的表达方式,也是暗示的表达方式;非语言因素是交流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其次是语调等与语言有关的因素,排在第三也最不重要的因素是实际的谈话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乔布斯说话的方式为其赢得了听众的尊敬。听众心中充满了对他的敬畏和信任——他就像一位领袖人物。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说过,无论是从事社区工作,还是把自己变成地球上最有势力的人,他所吸取的最宝贵的教训就是:“永远表现出信心十足的一面。”
人们永远都在对你评头论足,尤其是在初次见面的前90秒内,你的肢体语言和你说话的方式可能使你的听众受到一定的启发,也可能让他们大失所望。乔布斯之所以是一位激动人心的沟通大师,是因为无论是声音还是手势的运用,他都已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
楼继伟清华大学演讲是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高层讲座上的精彩演讲,在演讲中谈论了目前全球的经济问题,下面是这篇楼继伟大清华大学演讲全文
楼继伟清华大学演讲全文
经济改革方面的研究经历和改革经历:一直是重要的参与者。波浪式发展,虽然有时落入循环往复的轨道,但最终是前进的。公财、税制改革。建立规范有效的财政体制。研究生期间:价格讨论在高层展开,与周小川撰写文章,强调改革的目标与过度。又写了汇率、利率。2016年,孙冶方经济奖。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预算透明化,加强政府预算体系统筹,规范地方财政,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的逻辑性与逻辑性的改革。财政税收研究所,与有关部门合作,持续进行税式测算。定期组织国际学术研讨会。
考入计算机系,但是一边学一边觉得,有前途的是经济学,因为经济学需要拓宽思维,经世济民,士大夫精神。和钱院长都是提前毕业,他提前毕业是留洋了,我是国内学的经济学。当时学经济学的时候没有教科书,萨缪尔森的原版还没有翻译,其他的教科书更少了,好像有姚宇庆的金融学,人大的一位老师的财证学,但是一直在琢磨。当然不是说计算机系没有感情,论文全是数量经济学。和官员有点不同:是学者型官员。只能说自己踏上脉搏了。最近的事情,可以说,三中全会对于财税方面的任务很明确,也是我们力主推动的。今天不讲这方面,更加宏观的。大家都很关注,原来是高速增长,现在是中高速增长,可能吗?什么路径去实现。对同学有点启发,因为很多问题都可以变成研究的题目。财税今天基本不讲。
国际经济学会,到场讲了六个问题:中国与其他大国的不同,与姓资姓社无关。今天只是做点启发。
今天讲3个方面,简单的回顾一下到目前为止的经济增长的特征。着重从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增长的关系上谈。
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这时是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成本真实化的表现。当时我挣70、80块钱,广东打工的挣200、300。之前是把工资压得低,利润很高,增加利润交给国家。早期有一个成本真实化过程,到90年代中早期。
90年代中期开始,把压抑的工资基本上解决。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得很快,刚开始有点快。之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住房改革,之前不反应在工资中,反映在企业的其他成本中,现在变得真实化了。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确定,十四大,之后多元所有制兴起。这段时间劳动力释放,劳动释放率得到释放。人口红利释放充分。早期是乡镇企业,这个时候基本上垮掉了,因为市场放开,乡镇企业竞争不过,劳动力真实流动。人口红利大规模进入制造业。一直到2016年,工资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前面的两个阶段,经济增长达到9-10%,基本健康,当然也有很多扭曲,比如养老、医疗、住房都有很多毛病。我只从工资讲,其他方面的成绩和毛病也很多,总的来说是健康的。存在扭曲但是被巨大的人口红利冲销,使得经济增长比较快,除了中间的挫折和外部重击造成的通胀或紧缩。
07年是个拐点。07年在讨论劳动合同法。这个法很有弊端,这样说很多人不高兴。从2001到2016年,农民工的工资年均增长6.7%。07到12年12.7%,超过劳动生产率了,弊端比较大。弊端在于:一方面是降低了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灵活性,工人可以炒雇主,雇主无权炒工人。推行集体谈判是对的,但是提出了行业集体谈判和区域集体谈判是可怕的。美国说:你们的劳动合同法非常好,在美国都做不到。美国讲负面清单、劳动权利,我们把法律给美国看看,美国人不说话了。底特律就是福利太高,最后垮台只好往回走。另外一个问题在于,老龄化社会即将当来,劳动力增速减慢,农民工是第二代了不同于第一代,需要尽快的调整政策。什么叫尽快调整?如果不调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自然要落,而且很多。恰恰在这个时候,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四万亿出台,大规模投资驱动,掩盖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刺激之后到现在,问题是三期叠加:换挡期,是必然换挡:老龄化,65岁以上人口占比,2016年的时候是8.1,现在是10.1,进入老龄化;劳动阶段的人口开始净减少,12年开始减少了300万(16至59岁),以后还要减;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去年是7500美元,比马来西亚低,跟泰国差不多,但是上海是吉隆坡的1.16倍。工资没有灵活性,加上被劳动合同法削弱。光是这些,如果劳动生产率,如果适龄人口减少,GDp就上不去。光看这一点就是换挡期。
我的看法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政策措施,GDp增长率会小于5%,这已经考虑了最近两年工资增长快,沿海地区机器换人。一半以上的机器人[-2.82%资金研报],中国来用;一半的机器人由中国生产,但是程序、精细控制不是中国的。
第二期:经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在经济学上讲是structuralreform。我后边说。
先说前期政策消化期:造成了我们的杠杆率居高,最近彭博社说是280,也有说230,最简单的说,M2/GDp是193。拿这个比较其实不合理,美国只有80多,因为他们是以资本市场为主而非银行为主。真正可比的可能是M2,只有欧洲,但是欧洲不过160,我们是193。在08年以来,提高了4、50个点。增加的杠杆有40%是地方政府大规模搞的。现在地方政府债务,直接由政府偿还责任的是15万亿,间接的,搞不好就是20万亿。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消化期消化的是杠杆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设备投资回报下降,大量投资在于地产,造城。还有就是过剩产能。稳妥的去杠杆:去大了,像美国08年至10年快速去杠杆,失业率10几(实际是16),中国没有政治基础接受这个事情,所以得缓慢的稳妥的消化产能、去杠杆化,还要恢复劳动生产率,这样经济增长恢复不是很乐观。
第二期:如果我们在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下大力气,中期增长可能在6.5至7之间。另外一半的可能是在下边。
今后的五年、十年,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很大,五五开。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们在中等偏上。是个停滞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滞了很多年,四小龙也在停滞。为什么我们会这样?我们老龄化、劳动力下降,我们的刘易斯拐点来得太快。现在劳动人口的绝对数量下降。65岁以上占比,7%到14%,世界平均是40年,我们23年,14%到25%,世界17年我们11年(数字不详)。劳动力人口下降以每年2、300万的速度。怎么滑入这个陷阱?农业人口转入非农,如果政策上讲求有效教育带来的人力资本提升,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如果我们没有当时先鼓励生育再计划生育一折腾,可能就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资本质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就可能脱离停滞陷阱。从农业人口转入非农的过程,没有完成就是陷阱。此外还要灵活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产权保护,要素流动尤其土地,开放的经济环境。拉美的问题:经济不开放,劳动力市场僵化,民粹主义。东南亚法制化更差一些。还有一条铁律:正常情况下,工资增长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80年代是工资真实化的过程。一般规律:政府收入占比(宏观税负/GDp)逐步提高,提供再分配。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滑入陷阱。往往是在综合的,特别是民粹之后社会浮躁、法治消失。
我们来说:还没有这么悲观,已经有了一些条件:开放是一直有的,是开放的受益者,进入WTO的受益者。现在我们自己不说,欧美都认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中国。财政能力应该说是比较强且谨慎的。劳动力的流动性在下降但并不是很严重,灵活性下降但并不是很严重,因为有法不依。之前在谈行业经济谈判和区域谈判,是不是想进入欧洲啊?马上就不能干。一个企业内部,雇主和企业主谈判,但不能有行业和区域谈判。南欧被干掉,是区域的集体谈判。银行工资全涨,通货膨胀,债券利率20%,怎么增长?这是巴西。但是我为什么不乐观?在其他国家可能有20、30年的过程,但中国未富显老,我们只有5到10年的调整期。三中全会定的任务是到2020年。有些任务写得不明确,财政这快还不错,任务很明确。做那么多事情,在这么短的时间,要必须完成,同时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叠加,有些改革是从消化期来,可能造成风险,需要权衡。比如房产税立法,按照原来的进度现在应该进入一读了,现在考虑到房地产市场的反应。三中全会讲到加速房地产税立法,改革个人所得税,在时间顺序上,税的逻辑上也是个税在后面,所以个税也在后面。三期叠加:换挡期是客观的,不用环境约束,只说人口就要换挡;消化期,是杠杆率、全要素生产率下跌、产能过剩。进入停滞陷阱的可能性是五五开,一点都不矛盾,搞不好就大于50%。
这是我们不作出很有作为的调整就会落入停滞陷阱。
不落入陷阱,怎么样的途径?
第一,最大的潜力在于释放农业人口。14年的城镇化率比相近的人口低10%。12年是52.6。但是户籍人口很低。日本,老龄少子化根本不可能。怎么办?第一个是改革农业。从种子到餐桌,全程补贴,干预了资源分配。东北:大豆高粱。最低收购价代替了市场,最后都去种玉米了。实际上6000亿斤粮食就够口粮,剩下的是工业的。退耕还林。如果回到承包制。现在是国家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而非市场配置国家补充。怎么办?把价格放开。保护轮种,休耕补贴,放开价格,进行进口。我们总有战争思维,如果说别人卡我们怎么办?拜登只有一件事:中国人什么时候买他的牛人?阿根廷:你可得买我的大豆。他们会卡着不给我们吗?现在进口大豆最多的是美国、阿根廷、巴西。阿根廷出口大豆还征40%关税。其他的,东南亚大米就让东南亚种,互相补替,把农民释放出来。留库存就可以了。农民如何征收?种其他的东西比粮食都是4、5倍的收益。土地流转,现在已经开始了。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国有土地在用途管制的情况下,每个省选一个市去试点,大户就越来越多。我们可以适当的对粮食补贴,但不要补助全过程。现在连用什么样的拖拉机都管。实现农机械补贴后,工业生产值增加了3000多亿,其中一半是补贴。实际上做后补助,爱怎么种怎么种,把标准卡住,农药残留是多少的就不要。现在我们用了世界1/3的化肥,造成污染,分解为氮氢化合物。这样释放出了劳动力和农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农民增收。
第二,户籍改革。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现在跟教育部合作,终身学籍支付。上次给了亚行的行长面子,考虑了常住人口因素,没有全部安装常住,因为受不了。100个人小学,农村就不错,教师配6个。走掉了50个,难道只剩下3个?不太现实。所以转移支付要根据人口流动而流动。户籍制度必须改革,但是不理想。去年七月份,国务院发了文件,现在十四个省市出台了落实的方法,但是人们最愿意落户的省份,一个也没发。
第三,是合理的城镇化是我们巨大的内需。必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才有就业机会。从设计、品牌、物流、生活服务、制造业。西部地区围绕省会和一两个重要城市。过程中出现农业人口进入非农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十四个省市出台的政策。我们必须打破劳动力流动的阻力。各地都有很多限制。实际上人是有自由迁徙权的,但是58年之后就逆转了,因为解决不了粮食问题,实际上没有了。在劳动力充分流动方面,正文中,我们没有改过,导言、总纲上略加一点。因此就有,某些城市,必须有产权才能落户,租房为什么不能落户?德国人80%是租房。改这些东西需要修改宪法,是市场经济的东西。劳动力要去的地方就让他去,当然要有一些限制。去纽约也有限制,比如交税时间、学校贵,但是人家没有户籍。对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第三,市场解除管制,国务院在推动简政放权,也有一定的效果。总理一直在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看到,企业的创新能力要差一些,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的创新能力要上来。适当的要向高端引导,现在我们做了一些基金,FOF,引导社会上的基金做引导性的工作,减少腐败机会。当然这里面有税制改革和财政改革。房产税是必要的。土地财政被夸大,之后农地变为农民建设用地,同等入市。建设用地分为:宅基地、副业、经济用地,符合用途管制下的要同等入市。现在说土地财政有很多收入,实际上地方在土地方面的净收入只有20%,因为还要拆迁补偿等成本。同等入市后收一笔钱。总之地方财政收入会少一点,但不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能用地来解决问题。最近的七八年,建设用地增加了70%,常住人口增加了50%。同样的城市,比世界平均的人口密度低得多,而且交通还更拥堵,说明激励机制不对。今后应该有好的激励机制,房产税是好的激励,做一个好的城市。还有财政改革,该做的事情都要做。
社保制度改革:必须要改成国家直接管,否则要流动怎么办。管,不需要对每一个人都直接做,让制度做成劳动力自由流动。我们必须要改制度,现在是负激励,不改成正激励,提高统筹梯次就是灾难。社会保险精算平衡、投资收益。需要重新调整,否则就过不去,当下过不去,快速的老龄化也过不去。
医疗保险问题更多。医疗改革,隔壁大学都错了。要重新考虑怎么改。
这些都是一些重要的,三中全会都讲了。四中全会的依法治国改革,沈阳设立最高法院的巡回法庭,深圳。全国还得设立,处理跨区域问题。中央财政占比提高,处理跨区域制度。两个地方试点,之后继续,就可以市场统一和公正。三中全会、四中全会确定下的任务都完成,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大。现在的时间非常关键,我们只有10年要做很多事情,才能使得全要素生产率上去,走出停滞陷阱。最大的难题还是去杠杆化,不能再积累了,不然之后风险爆发无法收拾,而又不能失速,地方债务。新的预算法,只能是发债方式,但是只有1万1千的,地方融资平台是国务院在08年发文搞的。4万亿中,财政花的1万亿,其他的是银行。间接税是跟ppI挂钩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很快。但是现在问题出来了。现在如何去掉杠杆,只有新发债的方式。老的债务怎么办?得认账。发了一万亿替换额度,还有继续的;做ppp项目,我也很害怕,全国已经有了1万亿的了,马上要出规范文件,怎么是真的ppp。企业方面,股本市场好的时候,应该发展pE\VC,资本加大。不大可能很快压缩债。美国出问题的时候,银行死活就不贷款了。我们不能让泡沫破灭。去杠杆,不失速。改革需要规范,清理税收优惠,行政性的各地优惠政策竞争。但是清理的厉害了,企业就跑了。所以有些措施就在于权衡。社会稳定和改革进度,改革进度与改革力度直接的平衡。08年的法律是超前的法律。11年出的劳动保险法,规定个人账户可以继承,还叫保险吗?保险是大数定律,是互济原则,短寿补长寿,短寿的人继承了,长寿的谁来做啊?这是储蓄了。医疗保险是一辈子交保费,退休后也要缴费。这些是老龄化面对的问题,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老百姓理解吗?要权衡。难度比20年前大多了。
我们可以不采取措施,5以下的速度,改革,6.5%到7%。两个一百年目标,2020年全面小康,从现在开始要6.6%的人均GDp速度。如果没有真的措施达不到。
这次比94年那次难多了,94年是抑制通货膨胀,现在是通货紧缩,三期叠加。而且现在社会观念在发生变化,劳动致富不像以前那么受到认可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按照习近平主席亲自起草的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中的要求,全力推进。现在我们也在研究十三五规划,不仅要提出发展指标,更是要落实措施。
Q:我最近看到丰田的股价已经又涨到140元了,所以说下一个经济危机是不是又快来了?而且我很怀疑,下一次是不是在中国开始?
A:第一,不太可能是从中国开始危机,因为比中国糟糕的地方多的是。第二,我们现在起草十三五规划的时候,上层的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但是不同的人采取的应对方法可能不同,有的偏当前,有的看得长远。就像总理讲的,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很多,比如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还可以带来劳动力的释放。第三,现在我们的要求是降杠杆、不失速,所以我们推广ppp,这是一个当下、长远都有用的方式。不论如何,我们要先混过当期。至于说经济的风险点,我想主要还是在于欧洲,问题很多。
Q:我想问一个关于土地财政的问题,最近读了一篇新闻报道,他们说土地招标出售和交付现金有先有后,不知道是不是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压力?
A:哦我刚才说的夸大,是指那些认为土地转让的净收入是我们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的说法。当然了,把土地整熟是建设过程。有些人拿毛收入来讨论是夸大了土地的贡献,我们在讨论时必须列收列支。对于土地出让,第一是补偿的力度越来越大,我们征地后给农民补偿。第二,在统计上,我们遵循了IMF的方法,是国有资产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不算收入。第三,对于地方财政,是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问题,那么多建好的工程能卖出去?
为了保增长,我们在做棚户区改造、低收入保障房,基本上采用ppp的方式。可是对于那些房子,问题在于没人要,是周期问题。
Q:我想问一个关于社保的问题。您刚才提到要提高缴费,具体的参数能透露一下吗?另外国企资产补贴是什么样的形式?
A:哦我刚才只是讲精算平衡原则,缴费率是其中一个参数。我们国家的缴费率,8+20,是偏高的,有三方面原因。第一,在97年之前的人,没有缴纳过养老金,只能靠后人提高缴费率来弥补,是个欠账。这部分钱因为成本没有真实化,变成了国企利润,最后上缴政府,一部分用于投资,另外就是支出了。我们现在要补充,可以,那我就要加税,所以最后还是要拿出资产。第二,如果我们维持当前的替代率,美国是37%,8+8(实际上是14%,2个点给了医保),而中国是40%,8+10,就够了。第三,有负激励问题,没有实现三中全会中的多缴多得的愿望,最后就是傻瓜多缴纳。各个地方的情况也不同:东北是8+20,不够,所以在费基上做文章;山东是8+18,深圳是8+13,浙江是8+16。
Q:楼部长,您说没有高增长了,是说我们就要过上苦日子了吗?现在我们连房子都买不起,以后是不是更买不起了。
A:我们要鼓励租房,这个观念要变。现在是姑娘没房子不嫁,小伙子没房就不算成家立业,不行。房价现在太高,租金要上涨。而之后我认为房价会下跌。
Q:大众创业能带来多少GDp的增长?我是指在需求上。
A:主要是解决就业问题。根据国际的统计惯例,只要半年有工作就算就业了。
Q:对于放开二胎,之后会不会有更加大幅度的政策出台?
A:二胎虽然放开,但是生育率上升比有关部门的预计要低。据研究,收入到7000美元的时候就不愿意生了。我怀疑,很快计划生育政策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笑)。
清华大学毕业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无论岁月如何流逝,今天注定甜美而清新。我要祝贺你们经过大学生活的洗礼,迎来了自己的毕业典礼。在你们3300多人中,有700多名同学会直接就业,有2500多人将继续学习。但不论怎样,今天对于你们而言,都将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标志着你们的人生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意味着你们将褪去青涩、走向成熟。
青春,是人生的精彩华章。我要感谢你们把美好的时光留在了清华,让清华和你们一起走过。我希望你们从学校带走的,不仅是一纸光鲜的文凭,也不仅是一份修过什么课程、做过什么社工、得过什么奖励的漂亮简历,更重要的是清华四年带给你们的人生体验和感悟。相信你们从百年校庆中,感受的不只是自豪和欢乐,还有清华的厚重历史和独特文化。相信你们对宿舍要不要熄灯的讨论,维护的不只是自身的权益,还有对少数人权益和公共契约的尊重。相信你们对于素质测评的质疑,思考的不只是如何用一把尺子公平地评价学生,还有对个性化发展、多样化成长的坚持。相信你们在捍卫网络词条、追寻中国梦的实践中,体会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贵,还有责任和担当的重要。我更相信,你们在课堂、在实验室、在各种大赛上,收获的不只是知识、分数和名次,还有创意创新创业的创造者精神,这种精神将伴随你们一生。
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崇尚创新的伟大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思想文化交融激荡,人类社会深刻转型。这一切,为你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你们今后要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不仅取决于你的知识和技能,而是更依赖于你的创造性。2016年,ibm公司针对33个行业1500名首席执行官的一项调查发现,他们的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创造力”。在职业社交网站linkedin的用户档案中,“创造力”也是两年来使用最多的词汇。在当今世界,创造是你们面对生活、面对事业、面对社会、面对未来的最佳选择。
同学们,创造需要理想,那是你们心灵夜空中的耀眼星光。刚才颜宁教授给大家分享了她自己的“野心”,就是希望探索自然的奥秘,在科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正是这种科学梦想,使她和她的团队毅然选择了一项已困扰全球科学界半个世纪的课题。然而前四年的进展很不顺利,困难重重,怎么也做不出来,但她们没有放弃,依然执著地坚持,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到了第五年,才有所突破。最近,她的团队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1的晶体结构和工作机理,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obilka)誉为“一项伟大的成就”。颜宁的学生、团队主要成员邓东,当初就是被导师这种强烈的科学梦想所感染,跟着她一起“发疯”,一起“死磕”转运蛋白机理这一世界性难题。颜宁教授认为,正是这种既充满吸引力又极富挑战性的理想追求,才使这个年轻的团队沉静下来,并最终取得突破。她曾经跟我讲,做一件事情,最基本的是要把它当作职业来做,进一步是把它当作兴趣来做,而只有把它当成理想和事业来做的时候,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创造力。
同学们,创造还需要勇气,那是你们人生征程上跨越艰险的基石。犹太民族充满创新的活力,以色列创意创新公司高度密集,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是中国、日本、欧洲、印度的总和。一个多月前,我在以色列见到内塔利亚胡总理时,谈到清华和特拉维夫大学正在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在短暂的会面中,他两次强调说,创新就要允许失败。之后,我们参观ecomotion,这是一家致力于推广智能交通的高科技机构。机构创始人阿尔农(arnon)先生先前是做信息技术创新的,创业成功后曾对财富100强的多家公司进行了战略投资。临走时我问他,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说,所有的成功都是从失败中来的。每次失败之后,而不是成功之后,他都要办一个party,等大家喝伏特加喝到东倒西歪的时候,就会告诉他为什么失败。在他看来,创新创业的精髓就是勇于失败。勇气是创新的前提,是把创意变成创造的关键。害怕失败,不冒风险,不敢走前人未走之路,不敢做他人未做之事,就永远感受不到创造者的巅峰体验。同学们,年轻是你们最大的资本,年轻时的失败并不是人生的失败,而是你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阅历和收获。
同学们,创造更需要包容,那是你们事业发展中兼容并蓄的内核。最近,首届“校长杯”创新挑战赛的决赛刚刚落幕。我和评委们发现,有的项目虽然有很好的创意,但并不成功,原因并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缺乏一个结构合理、能力互补、分工合作的团队。随后,我做了进一步调查,发现同学们大多数时候喜欢找身边熟悉的人一起做事,愿意与同性格、同质化的人开展合作。其实,做成一件事,更多的时候要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特别是你们有时并没有办法选择团队,必须与各种个性特质的团队成员相处。因此,你们将来在自己的团队中做事,或者领导一个团队,不仅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重要的是学会包容。包容,首先要包容别人,能倾听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反对的声音和那些看似荒诞的想法,真正做到心胸宽广、厚德载物。包容,还要包容自己,你追求卓越和完美,但不要期望得到周围每个人的赞赏,要习惯于刺耳的批评甚至无端的指责,因为创新总是从少数人开始。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一个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只有尊重他人的与众不同,才能做到与众不同的自己。
同学们,今天,终将成为历史;未来,意味着创造。我有一位朋友也是一名学者,叫谢利?哈瑞森(shelley harrison),现已年过七旬。他曾利用激光技术创办了条码扫描枪公司,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我对他说,如果他写回忆录,一定非常精彩。而他却说:“我更感兴趣的是未来,而不是过去。”
这让我想起一段话:“人们总是喜欢回忆,而不喜欢想象。留在我们记忆中的是熟悉的事物,存在于想象中的则是未知的事物。想象也许令人恐惧,因为需要冒着探索未知的风险。我喜欢未来,因为那需要想象。”各位同学,在你们人生新的征程中,希望你们用执著的理想、创造的勇气和君子的包容,去想象自己的未来,去创造属于你也属于整个人类的未来。
谢谢大家!
清华大学毕业致辞 [篇2]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邓卫通报了2016年春季研究生的毕业情况。2016年春季,清华大学共有48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博士生255名,硕士生234名。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谢维和宣读了《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2016年第一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决定》。2016年春季,清华大学共授予373人博士学位,授予1110人硕士学位。毕业典礼由副校长袁驷主持。
顾秉林校长为毕业生授学位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铭书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向辛勤培养自己的母校及师长们表达了由衷的谢意。他说,在清华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转变了思维方式,更收获了为人为学的理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后一定不辜负母校的培育和期望,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傅莹芝加哥大学演讲全文】
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为毕业生授学位
1997届材料系博士毕业生、中国钢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兼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董瀚代表校友发言。董瀚是我国钢铁材料领域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国产化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等武器所用的特殊钢材,全部来源于董瀚所在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以自己多年工作成长的切身体验,谆谆告诫毕业生们:对事业的选择应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充分结合;要勇于担负起国家自主创新的重任,在我国攀登科技高峰,占领科技前沿的制高点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毕业典礼会场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顾秉林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念 持之以恒 团结协作”的讲话。他首先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养研究生的全体导师和广大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关注清华发展、全力支持研究生学习的家长及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顾秉林校长为毕业生们讲述了刚刚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我校热能系岳光溪教授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循环流化床技术,这是一种煤的洁净燃烧技术。它首先在欧洲转化成了产品,并向我国出售。我国很想把相关技术也引进过来,但对方的回答是“我们只卖苹果不卖树”,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岳光溪。他从此开始潜心研究,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提出了一套完全自主创新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体系和设计体系,并付诸产业实践,被公认为世界领先,不仅在国内应用,而且出口到国际市场。顾校长以此启发同学们:
第一,坚定信念。把勇担重任、致力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中坚作用,作为每一位清华毕业生的自觉信念。
第二,持之以恒。认定的事情,就要能够甘于寂寞,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气度。不计较一时得失,而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第三,团结协作。在今后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既谦虚审慎,又开放进取;既有独立担当,又能团结协作。在共同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更大的进步。
顾校长衷心祝愿毕业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好今日平凡之事,成就未来栋梁之才!
随后,校长顾秉林,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副校长康克军、谢维和、袁驷、邱勇为毕业生授予学位,并与每一位毕业生合影留念。
副校长张凤昌、党委副书记韩景阳以及各院系领导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以及毕业生亲属和好友参加了毕业典礼。
清华大学举行2016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新闻中心讯 记者 邵默 摄影 郭海军】1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2016年春季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在综合体育馆隆重举行,1300余名身穿学位服的研究生参加了这一难忘的人生庆典。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致辞
校党委副书记邓卫通报了2016年春季研究生的毕业情况。2016年春季,清华大学共有48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博士生255名,硕士生234名。副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谢维和宣读了《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2016年第一次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决定》。2016年春季,清华大学共授予373人博士学位,授予1110人硕士学位。毕业典礼由副校长袁驷主持。
顾秉林校长为毕业生授学位
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杨铭书代表全体毕业生发言,向辛勤培养自己的母校及师长们表达了由衷的谢意。他说,在清华不仅提高了综合素质、转变了思维方式,更收获了为人为学的理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后一定不辜负母校的培育和期望,作出清华人应有的贡献。
校党委书记胡和平为毕业生授学位
1997届材料系博士毕业生、中国钢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钢铁研究总院副院长兼结构材料研究所所长董瀚代表校友发言。董瀚是我国钢铁材料领域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展示的国产化新型坦克装甲车辆等武器所用的特殊钢材,全部来源于董瀚所在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以自己多年工作成长的切身体验,谆谆告诫毕业生们:对事业的选择应把自己的兴趣特长与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充分结合;要勇于担负起国家自主创新的重任,在我国攀登科技高峰,占领科技前沿的制高点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毕业典礼会场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顾秉林发表了题为“坚定信念 持之以恒 团结协作”的讲话。他首先向毕业生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悉心培养研究生的全体导师和广大教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关注清华发展、全力支持研究生学习的家长及亲属表示亲切的问候。顾秉林校长为毕业生们讲述了刚刚荣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我校热能系岳光溪教授的故事。上世纪八十年代,世界上出现了循环流化床技术,这是一种煤的洁净燃烧技术。它首先在欧洲转化成了产品,并向我国出售。我国很想把相关技术也引进过来,但对方的回答是“我们只卖苹果不卖树”,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岳光溪。他从此开始潜心研究,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提出了一套完全自主创新的循环流化床燃烧理论体系和设计体系,并付诸产业实践,被公认为世界领先,不仅在国内应用,而且出口到国际市场。顾校长以此启发同学们:
第一,坚定信念。把勇担重任、致力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中坚作用,作为每一位清华毕业生的自觉信念。
第二,持之以恒。认定的事情,就要能够甘于寂寞,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和气度。不计较一时得失,而要“风物长宜放眼量”,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做成大事。
第三,团结协作。在今后工作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既谦虚审慎,又开放进取;既有独立担当,又能团结协作。在共同发展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更大的进步。
顾校长衷心祝愿毕业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好今日平凡之事,成就未来栋梁之才!
随后,校长顾秉林,校党委书记胡和平,副校长康克军、谢维和、袁驷、邱勇为毕业生授予学位,并与每一位毕业生合影留念。
副校长张凤昌、党委副书记韩景阳以及各院系领导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以及毕业生亲属和好友参加了毕业典礼。
清华大学毕业致辞 [篇3]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的典礼标志着你们圆满完成了本科学业,即将开始新的人生航程。很荣幸,你们是我作为 校长送走的第一届毕业生。几年来,我和老师们看着你们跟随奥运的脚印来到清华,看着你们在军训基地列队踢正步、站着吃馒头,以及最近传到网上各种“卖萌” 的毕业照;听过你们24号方阵通过天-安-门时响亮的口号,听过你们百年校庆志愿者热情的讲解,以及“马杯”赛场上奋力的呐喊;记得你们在“微积分”课堂上紧 蹙的眉头,记得你们赶去听文化素质讲座一路飞奔的身影,以及北门外翅香园关闭时的留念——转眼间,就到了你们毕业的时节。大学是最值得铭记的青春时光,你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和泪水,留下了友情和爱情,种下了梦想和希望。今天,你们毕业了!我代表全校教职员工对你们、对你们的家人,表示最衷心、最热烈的祝贺!
同学们,毕业是一个充满怀念,满载祝福、嘱托和期望的时刻,但今天我只想在这里和你们分享两个我最近读到的故事。
第一个是关于杨振宁先生的故事。1946年,杨先生在芝加哥大学读研,那时研究生都很穷, 有一次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填写纵横字谜的广告,最高可以拿到5万美元奖金。当时参加比赛的多是家庭主妇,他想自己总比家庭主妇强,于是就和几个同学报了名。果然,两个月后主办单位来信,祝贺他们得到了最高分,但还有一组人跟他们的分数一样,所以要再填一个难度更大的字谜一决胜负。于是他们开始分工合作, 杨先生的任务是把韦伯大字典里所有五个字母的单词都列出来。为此,他到图书馆通宵查字典,到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实在累得不行,想回去睡一觉。从图书馆出 来的时候,看到地上有份《纽约时报》,大标题写着《汤川秀树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一下子猛然惊醒,责问自己“杨振宁,你在做什么?”此后,杨先 生一直专注于物理学的研究,并成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我讲的第二个故事来自于《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当今美国乃至全球it界最有影响的企业家之一皮特 泰尔。年轻时,泰尔为能进入斯坦福大学而展开竞争,接着为取得在斯坦福法学院学习的机会而竞争。在这些竞争中,泰尔都取得了成功。所以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想要通过竞争,成为联邦最高法院的书记员。但是这一次,他失败了。这次失败促使他放弃了成为书记员的最初设想,走出法律圈,成立了贝宝 (paypal)公司,后来又成为包括脸谱网(facebook)在内的多家知名高科技公司的最早投资人之一。之后曾有人问他:“没有进入最高法院,你是 否暗自庆幸?”这个问题让泰尔陷入沉思。他发现,人们总是认为竞争中的优胜者能够脱颖而出,但是,在使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的过程中,人们有时会错把最难达 成的目标看成是最有价值的目标,把激烈的竞争看成是价值的代名词。他认为,我们并不应该只是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竞争者,而应当努力成为一个出色的垄断 者。因为在某个已有很多人从事、并且范式成熟的领域努力工作,你可能比别人做得稍好,但相比之下,开拓一片新的天地并完全掌控它,会更有价值。在这个全新的领域,你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在TED的演讲中谈论人际关系潜在影响人们的行为,分享如何通过有效利用潜在关系,完善自我。下面是这篇社会学家尼古拉斯ted演讲稿人际关系的潜在影响
社会学家尼古拉斯ted演讲稿人际关系的潜在影响
对于我来说,这个故事是15年前开始的。当时我是芝加哥大学安养院的医生,在芝加哥的南边地区照顾临终的病人和他们的亲属。我借此来观察疾病晚期病人和家属所经历的一切。而在我的实验室里,我当时正在研究“寡妇效应”,这是社会科学中非常古老的一个观点,可追述到150年前,当时被称为是“心碎之死”。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我去世的话,我妻子在我逝世之后一年的死亡率会加倍。我当时照料的病人中,有一位是死于痴呆症的女士。和夫妻的例子不同的是,当时照顾这位女士的是她的女儿。这个女儿因为照顾老母而筋疲力竭,而女儿的丈夫也因为妻子的疲劳而患上疾病。有一天我正开车回家,收到一通来自这个丈夫的朋友的电话,原因是他为他朋友所经历的一切感到忧郁。我就这样神奇地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全因为他的经历受到了一些和他有一定“社会距离”的人的影响。
我也因此突然意识到了两件很简单的事情。
首先,“寡妇效应”不仅仅局限于丈夫和妻子之间。
其二,它也不仅仅局限于两个人之间。
我开始以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将世界看成是成双成对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我随后又意识到这些人,如果俩俩相配,便会变成四人小组。事实上,这些人都身处在其他各种人际关系中──婚姻、伴侣、友情、等等。事实上,这些关联是如此之广泛,我们所有人都身处在这个广博的网络中,与彼此相连。所以我开始以全新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并沉迷其中。我为我们是如何陷入这些社会网络中而着迷,也为这些网络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而着迷。
这些社会网络是错综的艺术之作,它们是如此的精致、如此复杂、如此无所不在,使得我们不得不询问它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身陷这些社会网络中?它们是如何成立的?是如何工作的?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而我据此的第一个研究课题,不是死亡,而是肥胖症。突然间,讨论肥胖症变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我与同事JamesFowler开始研讨肥胖症是否真的是一种流行病,是否可以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身上,就如我之前讨论的那四个人一样。这里看到的是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这是2000年接受研究的2200人。每个圆点代表着一个人。圆点的大小和人的身形成正比。所以大的圆点代表身形大的人。
除此之外,如果你的体重指数超过30的话,如果你被诊断有肥胖症,我们便把圆点涂成黄色。如果你这么大略地看看这张图的话,你也许可以看到肥胖的人和非肥胖的人有聚集的症状。但是这个视觉复杂性还是很高的,很难确切地说清其中的关联。除此之外,很多问题也立即产生。到底有多少聚集?所产生的聚集是不是要比单纯的巧合下所产生的聚集要多?聚集的大小是怎样?可以触及到多远?最重要的是,聚集的原因是什么?
所以我们用数学的办法研究了一下这些聚集的大小。在这里可以看到,纵轴上代表的是,如果一个人的社会联系人中有人患有肥胖症的话,那么这个人患有肥胖症的几率会增加多少;横轴上代表的是,这两个人之间的分离指数。在最左端,你看到那条紫色线。它显示如果你的朋友们有肥胖症,你肥胖的可能性就会高出45%。接下来的那条红色线显示的是,如果你的朋友的朋友有肥胖症,你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会高出25%。
下一条线显示如果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你可能都不认识这个人──患有肥胖症的话,你患肥胖症的可能性就会高出10%。一直追溯到你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时候,这层关系才会消失,这个人的身形和你的身形才不再会有关联。
所以,造成这种聚集的原因有哪些呢?至少有三种可能。
第一、当我体重增加时,也导致了你的体重增加,类似磁场感应,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第二、很显然,就是同类的聚合效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之所以和你建立关系,正是因为我们俩身形相似。
第三、叫做混杂因素,因为它模糊我们找到真正原因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的增肥,并没有直接导致你体重增加,我也不是因为咱俩身形相似才和你建立关系,而是因为我们俩都接触到了相同的经历,比如说健康俱乐部,导致我们俩同时减肥。
而当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据的时候,我们发现了支持这三种可能的证据,包括磁场感应。我们发现如果你的朋友患有肥胖症,你在同一时期,患肥胖症的可能性会增加57%。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可以有很多。一种可能是你的朋友对你说──他们的行为传染了你,比如他们会说:“咱俩一起去吃点糕点,喝瓶啤酒吧。”
致命的搭配,但你还是接受了这个搭配,你也开始和你朋友一样开始增肥。另一个潜在的可能性是当他们开始增肥的时候,你对合理身形的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身上的不再是行为,而是准则。一个想法得以蔓延。
一些新闻头条记者借机盗用我们的研究。我记得当时《纽约时报》的头条是“你越来越肥吗?怪罪你的那些肥朋友吧。”我们觉得很有趣的是,欧洲的头条记者们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的头条是:“你的朋友增肥了吗?也许你要自责一下。”(笑声)我们觉得这是对美国的一种很有趣的评论,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的现象。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们并不认为我们的研究支持对某一种身材的歧视。我们的下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在视觉上直接看到这种传染现象?体重的增加真的是从一个人身上传到另一个人身上吗?这就变得很复杂了,因为我们要考虑到这个网络的结构、关系之间的建筑构造,是随时都在变的。
更何况,肥胖症并不是只有单一中心的流行病,没有肥胖流行病的“零号病人”──如果找到这个人,那么肥胖症就是从他那边传出来的。但相反,肥胖症的流行有多个中心,多个人都在同时做着同样的事情。我将向你们展示一段30秒钟的视频演示,是花了我和James五年的人生才做好的。同样的,每个圆点都是一个人。每条连线都代表着某种人际关系。我们现在就要让它动起来,在30年间对这个网络进行每天的切割。
圆点变得越来越大,你将看到一整片黄色,也会看到人的出生与死亡,圆点将会出现、又消逝。人际关系成立又瓦解。婚姻与离异,友情与断交,非常复杂,在短短30年间很多事情在发生,包括了肥胖的流行。在结尾处,你们将会看到肥胖者和非肥胖者在这个网络中出现扎堆的现象。通过这个演示,我看待事物的方式得以改变,因为这个网络,这个随时间而变换的网络,是有记忆的,它移动着,其中的事物随其所动,它拥有着一种持久性;其中的人也许死去,但这种网络却不会死去,它仍旧持续着。它有着一种坚韧性,允许它恒久不变。
所以我开始将这些社会网络所散发的信号看作是活着的事物,可以放到显微镜下来研究、分析、理解。我们用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做到这一点。我们开始研究其他各种现象。我们查看了吸烟和喝酒行为,投票行为,离婚─—也是可以传染的,还有自闭症。最终,我们对情感产生了兴趣。当我们有情感的时候,我们会将它们呈现出来。我们为什么要展示我们的情感呢?
内在地感受情感,比如快乐与愤怒,当然是有其好处,但我们不单单是感受它们,我们也展示它们。我们不仅仅展示它们,其他人也可以阅读它们。其他人不仅仅可以阅读它们,他们也可以复制它们。在人类群体中,就有着情感的传染。
情感的这一功能就表示除了其他作用之外,情感也是一种原始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如果我们想真正地了解人类的情感,就要以这种方式来思考它们。
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简单、简短的时间内来考虑情感。打个比方来说,我最近在纽约市演讲,其中说到:“当你在地铁上,车厢对面的人向你微笑时,你会下意识地回报以微笑。”他们看着我,说到:“我们纽约人才不会做那种事情。”我说:“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会做,是人之常理。”所以我们有一种很本能的方式在短时间内把情感传递给彼此。事实上,情感的传染可以更广阔一些,比如在暴乱中,我们会加强愤怒的表情。
我们想要问的问题是:情感的传递能否超越地铁车厢上相互微笑的一小部分人,而是以比暴乱更持久的方式,长时间地在更多人之间传播?也许我们平静的表面下都蕴藏着某种时刻激荡着我们的某种暴乱。也许有某种情感蜂拥在社会网络中溅起涟漪。也许事实上,情感是有一种共有的存在性,不单单是个人的存在性。
这是我们用来研究这一现象所做出的早期图象之一。同样是一个社会网络,不过这一次我们把快乐的人涂成了黄色,难过的人涂成了蓝色,介于两者之间的人涂成了绿色。如果你看看这幅图片,你立马就能看到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扎堆出现,同样地是传递到三层分离关系。你的直觉也许会告诉你不快乐的人在这个网络中占据着一个不同的结构点。
这个网络有个中心部分、有个边缘地带,而不快乐的人好像都集中在边缘地带。再打个比方,如果你把这些社区网络想象成是一大块人类的绸缎──我与你相连,你和她相连,无止境地延伸──这块绸缎就好像是美国老式的被子一样,上面是一块块的补丁,有快乐的补丁,也有不快乐的。而你快乐与否就决定于你是否身处一块快乐补丁上。
所以像情感这种如此基础的东西都能按此来工作,我们不得不猜想,也许社会网路的基本原因是写在我们的基因中的。
因为人类的社会网络,每当构造起来的时候,总是会和这个网络的图片很相似,但它们却从来不会是这个样子的?它们为什么不是这个样子的呢?为什么我们不组成一个个有规则的格子框架的社会网络呢?
人类社会网络惊人的样貌、其无所不在的特性和它们显而易见的功能,让我们猜想社会网络是否是我们进化的产物,而我们又是否进化出具有某种特殊结构的社会网络。
首先注意——要想搞懂这一切,我们必须先把这个网络结构分解一下——注意到每个人在这个网络中的结构点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但在真实的网络中,却不是这个样子的。好比说,这是东北部一所顶尖大学内大学生之间的真实网络图。我这里着重挑选了几个圆点,如果你仔细看看这些圆点,把左上角的点B和最右边的点D做比较。B有四个朋友从他那里延伸出来,D则是有六个朋友。所以这两个人的朋友数量有所不同──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都知道。但社会网络结构中的其他方面就没有这么明显了。
把左上角的点B和左下角的点A做比较。他俩都有四个朋友,但是A的朋友们彼此相知,B的朋友们却不是。所以A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反过来还是A的朋友,而B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倒不一定是B的朋友,而是在网络中的更远处。这就是网络中的可传递性。最后再来比较点C和点D,两者都有六个朋友,如果你问他们:“你的社交生活怎样?”他们会说:“我有六个朋友。这就是我的社交经历。”但我们来鸟瞰这个网络,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社交圈是完全不同的。接下来的这个问题就可以培养你这方面的直觉:如果一种致命的病毒在这个网络里得以扩散,你希望你是其中的哪一位?你是想当C还是想当D?你当然是想当D,处在网络的边缘。如果一条跟你无关的八卦新闻在这个网络里散播,你又会想当谁呢?这次你会想当C。
所以不同的结构点对你的人生有着不同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朋友数量的差异有46%都是可以通过基因得以解释。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知道,有的人生来腼腆,有的人生来合群。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是那么明显的东西。比如,你的朋友们是否认识彼此,其中47%的差异都是和你的基因有关。你的朋友们是否认识彼此不仅仅和他们自己的基因有关,也和你的基因有关。
我们认为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朋友介绍给彼此──没错,说的就是你──而其他人喜欢把朋友们分开,不喜欢介绍给彼此。所以有些人将他们身边的网络们编织在一起,构成了紧密相联的深层网络,而他们则是舒服地身处其中。最后,我们甚至发现人们是身处网络中心还是边缘,30%的差异也是和他们的基因相关。所以你是在中心还是边缘,有一部分是遗传的。
说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加深我们的理解?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现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问题呢?
我的论点是这些社会网络充满价值。他们好比一种社交资产。由于我们身陷其中,新的网络属性会出现,而这些属性是继承在网络的结构之中,不仅仅是在网络中的个人身上。所以想想这两个日常用品,他们都是由碳做成的,不过其中的一个是由碳原子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而成的,形成了左手边的石墨,柔软和漆黑。但如果你将相同的碳原子以不同的方式关联到一起,就会得到钻石,透彻而坚硬。而这些柔软、坚硬、漆黑和透彻的属性并不是存在于碳原子本身中。而是存在于碳原子之间的联系中,或者至少是由于这些联系造成的。
同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联形态也是赋予了各组群不同的属性。正是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使得这个世界要比单单各部分的总和伟大许多。所以不仅仅是这些人所经历的事情──他们在减肥还是在增肥,在变富还是在变穷,在快乐还是在不快乐──影响着我们;同时影响我们的还有我们彼此关系所组成的实质结构。
我们在这个世界的经历取决于我们所处网络的实质结构,以及激荡和流动于这个网络中的各种事物。我认为,其原因就在于人类可以组织在一起组成一个“超级生物体”。这个“超级生物体”就好像是每个个体的集合,展示或标注某些无法在个体层面上研究的行为和现象,是只能通过对整体的探讨和研究来获得了解,就好比一窝寻找新的筑巢之地的蜜蜂;又好比是一个躲避捕食者的鸟群;或是可以集中智慧、辨清方向、找到太平洋之中飘荡小岛的鸟群;抑或是可以捕捉巨大猎物的狼群。
超级生物体的特性是无法通过对个体的研究得以完全理解的。我认为通过对社会网络的理解,研究它们是如何构成和运行的,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不仅仅是健康和情感,还有许多其他的各种现象,比如犯罪和福利以及经济现象比如银行挤兑和市场崩盘,再有就是新技术的引用以及产品使用的扩展。
看看这个:我认为我们组建社会网络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与人相连的生活模式要利大于弊。如果我总是对你很暴力给你错误的信息,或是使你难过,或是让你染上致命的疾病,你就会和我断交,这个网络也就会瓦解。所以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的传播是维持、滋润社会网络的必要条件。
同样的,社会网络也是传播这些好的、有价值的事物的必要条件,比如关爱与慈悲,快乐和博爱,以及想法。我认为,事实上,如果我们可以意识到社会网络的价值所在,我们将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滋养、维持它们,因为我认为社会网络在本质上是与美好相连的,而我认为我们这个世界上所需要的,正是更多的关联。
相关推荐:
ted演讲稿大全
上一篇:铁路我的一次违章材料
下一篇:烟草客户经理销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