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地方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总结摘要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第一篇

地方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总结摘要

[编者按]:2010年是全国会计管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一年,全国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紧紧围绕会计服务经济财政工作大局,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依法开展会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积极宣传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加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十二五”时期会计改革与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总结和反映各地会计管理机构2010年取得的成绩,交流会计管理工作经验和做法,我司将通过《会计管理动态》,陆续摘编地方会计管理机构2010年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要点。本期介绍云南、江西、湖北、宁波会计管理机构2010年开展的各项工作和取得的成绩,供参考学习。

云南省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总结摘要

2010年云南省会计管理工作以服务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为核心,以宣传会计法律法规、举办“会计宣传活动周”为主线,以贯彻落实国办发56号文件、加快云南省注册会计行业的发展为重点,以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着力点,以实施效能政府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加快云南省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提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推进会计信息化建设,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创新方式,力求日常工作有创新、重点工作有突破、创新工作有成效。

宣传会计法律法规,首次举办“会计宣传活动周”。为充分展示和宣传云南省会计事业的改革历程和最新成就,2010年云南省举办了会计主题演讲、歌咏比赛、会计征文、会计知识竞赛,发放会计法规知识资料,组织会计专家咨询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会计宣传周活动;举办了首届云南少数民族财会陈列展,展示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在计数、契约、账本等方面的历史文物;举办了首届“使命”会计宣传周电视专题文艺晚会,讴歌和颂扬了会计工作者“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原则、无私奉献”的职业美德;开展了会计知识下乡活动,通过组织知识抢答、发放宣传单等方式,有力宣传了涉农会计法律法规政策,增强了村干部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贯彻落实国办发56号文件,加快云南省注册会计行业发展。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国办发56号文件,省财政厅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加快发展云南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实施意见》,从税收优惠、人才教育、财政政策和管理体制、人才引进和培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制定了扶持注册会计师行业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同时,省财政部门2010年共安排了95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扶持和帮助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比如对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并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每人给予1万元奖励。

贯彻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云南省财政厅与证监会云南监管局、省审计厅等七部委联合召开了贯彻落实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动员部署大会,印发了云南省关于贯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云南省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协调领导小组”和“云南省内部控制规范实施专家指导委员会”,举办了全省财政系统内控规范培训,确定了昆明钢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作为内控规范实施的试点单位。

深化农村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水平。云南省财政厅联合省纪委等部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规范和完善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对农村财会人员实行《村集体经济组织报账员培训合格证书》管理制度。截至2010年末,全省16个州市的129个县已全面开展了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1,333个乡镇实施了会计委托代理,占乡镇总数的98%,13,154个村级实行了会计委托代理,占村级总数的97.4%,代管村集体资金总额达125.1亿元。

加快云南省高级会计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贯彻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战略,云南省继续启动高级会计人才培养“2311”工程,组织做好2010年全国会计领军(后备)人才选拔工作,认真组织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和高级会计师考评结合工作,开展“先进会计管理工作集体”、“先进会计管理工作者”表彰工作,树立先进榜样,发挥典型感召力。

此外,云南省在推行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推进会计从业人员网络远程继续教育、推进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与实施、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行政监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江西省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总结摘要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2010年江西省财政厅会计处推进会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会计“双基”建设、认真做好会计制度培训与执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会计人员管理、会计师事务所审批及监管、会计学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强化管理,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为贯彻落实国办发56号文件,拟定了《江苏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发展我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意见》并由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提出了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目标和政策措施,为今后一段时期江西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规范行业职业收费行为,推动行业健康规范发展,草拟了《江西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并提交省发改委;与省注册会计师协会、厅监督局建立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参与对全省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检查,对群众举报的有关事项深入基层调查,通过加强沟通、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加大了行业监管力度。

加强培训,切实做好会计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联合省证监局等五部门转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通过电视台对内控规范进行访谈宣传及滚动字幕宣传,举办财政系统内控规范培训班;联合省纪委等四部门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规范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强化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核算;对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财务报告概念框架:报告主体(征求意见稿)〉的意见》等13个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举办全省财政会计管理系统人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循序渐进,深入推进会计信息化工作。实现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网上报名、网上编排考场、网上评卷,提高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建成会计从业资格管理网络平台,实现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网上报名、成绩和证书的网络化管理功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实行标准化命题、客观化阅卷,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积极推进会计人员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将会计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纳入“金财工程”,一次性补助120万元用于更换会计从业证以及新系统的使用培训。

精细管理,严格做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工作。2010年是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全部推行网上报名工作的第三年,江西省主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严格报名,信息准确,规范各项工作程序;二是领

导重视,层层建立责任制;三是加强宣传和培训,确保网上评卷试点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四是加强防范和监督,严肃考风考纪,确保考试正常进行;五是加强内控管理,确保各个环节慎密到“位”;六是加强组织管理,确保做好网评阅卷工作。2010年全省会计专业初中级考试报考人数37,733人,出考率65.7%,中级通过人数814人,合格率19.42%,初级通过人数5,021人,合格率22.41%。

健全制度,规范会计人员管理。深入实施江西省会计人才战略,拟定了《江西省会计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规划》;进一步理顺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管理关系,实现了全省考试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的目标;做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资格准入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

此外,江西省还积极组织“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推荐评选工作,积极参加南方片区会计学会学术研讨会,认真完成学会各项日常工作。【“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湖北省2010年会计管理工作总结摘要

2010年,湖北省会计工作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主线,紧扣会计改革主题,牢固树立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营造良好会计法制建设氛围为基础,以深化会计人员管理为重点,以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监管为手段,以强化会计改革为动力,以转变政风行风为突破口,坚持精细化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强化基础,全面推进各项会计制度的贯彻实施。动态跟踪全省72家上市公司2009年年报,密切关注上市公司和非上市企业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下发了《关于我省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通知》,督促相关企业加速贯彻实施新准则。积极推进全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印发了《关于贯彻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举办了湖北省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动员会暨培训班。重视各项会计法规的健全完善,组织完成了多项会计政策征求意见的回复工作。

深化改革,积极推进会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不断完善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确保村

级会计委托代理服务工作全面深入进行。组织开展依法建账监管,促进制度落实,财政增收。全面提升会

计信息化水平,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首次实行网上缴费、网上评卷,提高了工作效率,极大地方便了考生,较好地防止了不法中介、培训机构承诺考试包过、违规代报、搭车收费等现象。

创新管理,着力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健康有序发展。一是率先出台了《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科学发展的意见》,制定了“四个一”工作方案,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出台了《湖北省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6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奖励资金;三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测算,组织多次座谈,与省物价局联合下发了《湖北省会计师事务所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

明确职能,认真做好三项行政审批工作。认真做好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审批、变更备案等日常管理工作,强化事务所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强化代理记账机构管理,完成代理记账机构年度报备工作。严把会计从业人员准入关,提高全省会计从业人员素质,组织了上下半年两次全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全省报考总人数达161,275人;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共组织521,418人参加继续教育,对104,269人进行了定期登记;组织开展了全省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工作,制定了《会计人员基本信息采集方案》,自主开发信息采集软件。

重视人才,着力打造全省多层次的会计精英团队。拟定了《湖北省会计领军人才培养管理暂行办法》,着手选拔、培养会计高端人才。认真组织各类会计考试和培训工作,2010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56441人,参考率58.8%。顺利完成2009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和2010年度高级会计师考试,制订了《湖北省高级会计师量化评审细则(试行)》,对173份申报材料进行了评审,141人通过评审。完成了全国会计领军人才的选拔考试工作,其中2人被录取。积极组织开展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会计工作者系列)评选推荐工作。认真组织全省高级会计师人员情况调查工作。

提升层次,不断提高全省会计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下发了《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会计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召开了省直“会计管理年”活动协调会、“会计管理年”活动交流推进会,编发《湖北会计管理年活动简报》19【“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期。着力提升会计管理团队的执行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会计管理团

“十二五”期间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第二篇

南充市顺庆区残疾人联合会

“十二五”工作总结暨“十三五”工作要点【“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情况

顺庆区残联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残联的指导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坚持以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为目的,坚持以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为前提,坚持进一步推进我区残疾人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为最终目标,较好的完成了“十二五”期间的各项工作任务,使我区残疾人深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一)康复工作

1、贫困精神病患者医疗救助项目

为了保障贫困精神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降低并发率,减轻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体现党和政府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的关心,我会定期在辖区内进行了摸底调查。2011-2015年共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310人次的免费服药,投入资金24.8万元。2011-2015年共为精神病患者提供了125人次住院医疗救助,投入资金50万元,完成总任务数100%。

2、贫困智力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项目

2012-2015年我会每年定期在辖区内对儿童进行摸底筛查,并对符合救助条件的146名智力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同时培训儿童家长,帮助家长掌握康复的方法和途径,在康复机构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提高智力残疾儿童的生活

自理能力、环境适应和学习能力。

3、贫困脑瘫儿童康复救助项目

2011-2015年度,市残联定期从八一康复中心请来专家对我区贫困脑瘫儿童进行筛查,同时我会每年定期在辖区内对儿童进行摸底筛查,并按照省、市、区的要求,投入资金对符合术条手件和康复训练条件的脑瘫儿童分别给予资助。五年来,我会已经完成对200名贫困脑瘫儿童家庭进行了康复训练的资助并对7名符合手术条件的贫困脑瘫儿童进行了手术项目资助,同时,支持1例脑瘫康复儿童进行康复辅具适配,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4、贫困家庭白内障免费复明项目

2011-2015年我会每年定期组织辖内白内障患者开展免费复明手术项目,至今共为1000余名白内障患者提供了免费复明手术,并配合民政、卫生等单位,持续为贫困白内障患者提供白内障复明服务工作。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5、辅助器具适配项目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2011-2015年,我会长期开展辅助器具适配项目,除了每年的集中发放以外,也进行日常发放工作。针对各种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尽量通过其不同需求对其提供适合的辅助器具,以求达到辅助器具功能利用率的最大化,全年共发放轮椅480辆,盲杖、拐杖及助行器等其它辅助器具1500余件。

2011-2015年,我会投入资金对我辖区内41名贫困肢体残疾人进行免费大、小腿假肢安装,其中大腿假肢安装24例,小腿假肢安装各17例。

6、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

2011-2015年,我会共为辖区217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了无障碍改造项目,帮助他们更方便、更自由的在家活动,共落实资金73.5万元。

(二)教育、就业及扶贫工作

1、贫困残疾人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学生项目

2011-2015年,我会实施贫困残疾人学生及残疾人子女扶残助学,共为490名贫困残疾人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学生提供了扶残助学,共落实资金60.02万元。

2、残疾人创业、就业项目

2011-2015年,区残联定期、不定期地对残疾人集中进行种养殖技术和职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创业就业技能,五年来共举办各类残疾人培训班30期,培训残疾人4493名。并通过“就业援助月”等活动,联系各大企事业单位联合举办大型招聘会以及不断向残疾人福利企业推荐适合岗位的残疾人就业等方式,安置残疾人就业400余人,为残疾人及其家庭减轻了负担,为残疾人建立了自立、自强的信心。

2011-2015年共扶持残疾人种养殖大户83户,城镇残

疾人个体创业70余户。其中以陈隆君、周圣永、为代表的残疾人群体创业成果十分显著,多次得到 中残联、省残联、市残联各位领导的肯定。

3、“阳光家园计划”残疾人托养项目

2011-2013年,我会为600名16—60岁一级重度残疾人提供了“阳光家园”居家托养项目,给予每人每年600

元“阳光家园”护理补贴;2014-2015年我会为500名16-60岁精神、智力三级残疾人提供每人每年600元“阳光家园”护理补贴,共计落实资金66万元。

4、“温暖万家行”项目

2011-2015年,我会共为辖内残疾人提供“温暖万家行”春节慰问项目4000余人次,落实资金210万元。

5、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项目

2014年起,我会开始实施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为一级、二级重度残疾人提供每人每月80元、50元护理补贴,两年来共落实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7010人次,落实资金 529.024万元。

(三)组织建设及宣文工作

2011-2015年,我会相继打造了打造了白土坝社区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和平路街道残疾人文化主题公园、平城街社区残疾人康复站、医学街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红花街社区残疾人康复站等残疾人文化、康复中心,进一步帮助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提高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011-2015年,我区残疾人体育事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顺庆区残疾人在赛场上顽强拼搏赢得了不菲的成绩。2013年6月,我区残疾人运动员在“南充市第四届残疾人运动会”赛场上取得了61金牌,26银牌和12枚铜牌,以总分99分位列金牌榜、奖牌榜和积分榜三个第一名,同时,还获得 “体育道德风尚奖”的荣誉称号。2014年,顺庆区组织 22名优秀残疾人运动员参加四川省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三届

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8个项目的比赛中,勇夺9金、10银、6铜。

(四)“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工作

“量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十二五”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我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方式,我会将“量服”工作当作每年的重点工作来抓 ,由理事长亲自牵头成立的“量服”工作领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负责。五年来为全区残疾人提供了“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方案83309人次,涉及服务项目138034项次,人均落实各项服务达6.8项,其中为16660名残疾人落实了城乡低保、医保、社保等各类社会保障服务共计46400项次,为17143名残疾人落实了康复、教育、就业、无障碍改造、改善基本生活条件等专项服务共计91634项次,累计为我区13120名符合标准的残疾人办理了第二代《残疾人证》。

二、“十二五”期间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残疾人群体生活水平急待提高。我区共有4.7

万残疾人,大部分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很低。一部分残疾人家庭是长期依靠民政低保、残联救助、社会捐助维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难,而残联的救助又十分有限。

(二)残疾人创业就业难度仍然很大,政策优惠的力度较小。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竞争态势日渐激烈,残疾人由于文化水平、知识层面、经济状况、社会参与能力等问题,就业难的仍然很大,加之现目前能享受的优惠政策也较少,部分政策还难以落实。

2015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第三篇

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调研报告

卫生厅医疗服务监管处周晓实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安排部署,卫生厅高度重视公立医院改革。成立了医改领导小组和公立医院改革推进领导小组,确定了*市、*市作为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各盟市确定了24个旗县的28所医院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旗县,开展试点工作。经自治区政府同意,卫生厅、财政厅、编办、发改委、人社厅联合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卫生厅起草了《关于推进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准备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卫生厅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并将公立医院改革任务纳入责任状与各盟市卫生局主要负责人签订,同时将主要任务给厅内各处室分工,落实责任抓落实。卫生厅和各地多次举办培训班,加强对公立医院试点政策的解读,采取考察学习的方法,学习公立医院改革经验。卫生厅多次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并开展了全区公立医院改革监测工作,有力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

各地、各试点医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改革措施积极推进,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改革效果逐步显现。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各地紧紧围绕公立医院改革目标、领域和主要任务,积极探索,积累了经验。

(一)公立医院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1.加强统筹规划。在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指导下,各盟市制定出台了区域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各地坚持政府主导、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立足当前、谋划未来的原则,统筹医疗资源配置,确定公立医院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年卫生厅确定了六大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在呼伦贝尔市先行试点。全区在现有重点专科基础上,有计划地加强慢性病、老年病以及妇女、儿童医疗服务等专科建设,形成基本覆盖居民所有主要健康问题的专科体系。目前,全区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有三级综合医院*所,三级专科医院19所,每个旗县均设立综合医院,多数旗县设立蒙中医院,部分旗县设立专科医院。

2.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医疗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以三级医院为龙头,促进不同级别公立医院合作,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诊疗模式,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目前,我区三级医院托管二级医院的有7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组建医疗联合体的有6个;**市成立功能、体格检查诊断中心,有4个旗县实行了一体化管理;**市乌审旗推行“三制五统一”的运行机制;呼市和**推行县乡五个一体化管理;**市莫力达瓦旗人民医院伸腿举办中心卫生院的成功经验在全区医院院长培训班上进行大会交流;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实行医保、医疗服务、公共卫生、食药监管、财政保障、卫生信息六个一体化管理,推进城乡卫生统筹;全区有70所旗县医院与区内外三级医院自主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通过分工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3.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近年来,全区公立医院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基本建设和设备装备,近三年的固定资产额占到固定资产总额的43%,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在加强公立医院能力建设过程中,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把旗县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的突破口,重点抓好旗县级医院能力建设。一是,从**年开始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项目,每年投入项目经费**万元。我区74所旗县级综合医院分别与北京市26所三级医院和我区**所三级医院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我区部分旗县级蒙中医院分别与北京市13所医院和我区4所三级蒙中医院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通过派出医疗队接诊、手术、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专题讲座,接受骨干医师培训和其他人员进修,提高了受援医院的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北京医院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表彰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中医院、包钢医院被卫生部表彰为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先进集体。二是,从**年开始实施了骨干医师培训项目,每年投入项目经费240万元。

我区**所旗县级医院选派240名医师,分别由北京市38所医院和我区29所医院承担导师制专科规范化培训。三是,**年实施了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投入项目经费**亿元,在87个旗县级医院重点进行了信息化建设。四是,实施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年投入项目经费361万元。我区两所三级医院与北京协和医院建立远程高端会诊系统,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与5所旗县医院建立区级远程会诊系统。**年投入经费1235万元,扩展了三所三级医院和25所旗县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逐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技术指导、远程教育等,有效提升旗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提高疑难重症救治水平。此项工作得到卫生部医管司领导的肯定,并奖励三台病理扫描仪。五是,**年实施农村巡回医疗车购置项目,投入项目经费1400万元。给35所旗县医院各购置一台巡回医疗车,每台车配置11种医疗设备。

(二)创新公立医院体制机制

1.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我区改革的重点是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各地已经开始积极探索实践。一是,明确了各级政府举办和管理公立医院的职责。政府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制定并落实医院建设、编制、投入、价格、管理等政策措施,为公立医院履行职能提供保障。二是,推进政府其他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公立医院属地化业务管理。三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加强医院监管。**年6月卫生厅设立了医疗服务监管处,主要职责是建立医疗机构医疗质量评价和监督体系,组织开展医疗质量、安全、服务、财务监督和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监督制度。有部分盟市卫生局设立了医管科。**市和通辽市已经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医院管理委员会,下设医管办,挂靠卫生局。主要职责是受政府委托,负责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财务、业务、编制等监管。四是,完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我区在公立医院中实行了院长负责制。通辽市按照“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公立医院法人治理机制,准备在公立医院成立理事会,监事会,院务会,合理确定政府作为所有者与医院管理者之间的权责。我区兴安盟、乌海市、霍林郭勒市积极研究制定院长任职资格、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了公开竞聘院长,实行了任期目标管理和院长年薪制。自治区和各地加强对院长的培训,推行院长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

2.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补偿机制的改革是难点,也是重点。是关系到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改变过去“以药养医”、趋利经营方式的关键。我区各地通过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和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等综合措施,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1)明确政府对公立医院举办的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包括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政府性亏损等运行经费,离退休人员工资等。**市对二、三级综合公立医院按编制人数工资额70%补贴,中医院按90%补贴,其他医院实行全额补贴,同时给予专项补助;全市对公立医院的补助额占医院总收入的**%,对所产生的水、电、暖等日常费用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市从**年开始,将市直属公立医院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全额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年阿拉善盟财政补助**万元用于公立医院改革,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比例达到90%,阿右旗人民医院财政补助100%。乌海市财政补贴医疗服务人员工资达到70%。

(2)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进医药分开。全区实行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旗县,实行了收支两条线,取消了药品加成。目前,全区已经有26所旗县医院取消了全部药品的加成,有5个旗县医院取消了基本药物加成。**市在所有旗县级公立医院中取消了药品加成,由此减少的收入由政府每年进行一次性补助。地方财政按药品销售总额的15%给予补偿。准格尔旗在取消药品加成后,旗财政采取“先减后补”和“以奖代补”的方式,依托“财政补医”和“医保补医”两个途径,专项投入870万元用于补偿公立医院取消医药补医及价格因素造成的政策性亏损。在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两年来,共让利群众2600万元,有效地降低了群众医疗负担。通辽市霍林郭勒市所有公立医院实现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年市政府投入300万元予以补偿。

(3)合理调整医疗收费标准,建立价格调整联动机制。**年5月卫生厅召开了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和成本核算工作培训会议,为制定公立医院补偿政策奠定基础。

(4)完善医保支付机制,推进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付费等复合支付方式改革。我区25个旗县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探索按病种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结合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流程,加强成本控制,规范合理用药,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

3.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医院运行机制的改革推进了医院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质量、效率,对患者顺利安全就医起到了保障作用。一是,各医院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卫生部下发的医院各项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二是,不断完善了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执行了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项目投资、大额资金使用集体讨论报批制度,实行了院务分开,推进民主管理。三是,进一步完善了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为了使医院报表更全面,信息决策相关度更高,提高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强医院的监管,有利于降低成本和绩效考核,卫生厅举办培训班,推行了卫生部制定的新会计制度,各医院正在筹备实施。部分三级医院实行了总会计师制度。四是,改革人事和分配制度。各医院实行了全员聘用制,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建立了以服务质量、岗位工作量、服务效率和岗位责任为基础的综合绩效考核制度,做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提高临床一线医师和护士的待遇,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改革公立医院监管机制。卫生厅指导各地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医务服务监管职能,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实现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均依法实行全行业统一监管,完善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是,建立医院评审评价机制。卫生厅按照卫生部《医院评审暂行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评审评价标准》,制定了《**自治区医院评审实施办法(暂行)》,并根据自治区实际,遵循卫生部“内容只增不减,标准只升不降”的原则,研究制定、印发了《**自治区二、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开展全区新周期医院评审工作。新周期的评审机制包括了自我评价、现场专家评价、统计评价、社会评价和跟踪评价环节,通过对医院围绕质量、安全、服务、管理、绩效的评审评价,推进医院标准化管理,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水平,满足广大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为规范医院评审专家的遴选与管理工作,提高医院评审质量,充分发挥医疗卫生管理技术专家在本领域工作的作用,确保医院评审的科学性和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性,卫生厅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院评审专家管理实施办法(暂行)》,对专家的遴选、管理、培训、派出、权利和义务做出明确的规定。为了规范评审,卫生厅组织专家编写了《医院评审手册》。确定评审要素10380条,开发了管理和评审软件,此项工作受到卫生部医管司的肯定,决定派员参加我区第4次专家论证会。为切实推进和指导各盟市开展好新一轮医院评审评价工作,卫生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医院评审工作的通知》,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于2015年7月至9月期间举办了两期医院管理干部培训班和一期医院评审骨干专家培训班,对医院管理和医院评审、评价进行了培训,接受培训人员近600名。二是,建立医师定期考核机制。去年卫生厅制定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考核领导组织、办事机构,认定了考核机构并开展了医师考核工作。三是,建立日常监管机制。我区各地按照统一安排,依据《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及配套文件、《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疗器械临床合理使用与安全管理方案》、《血液透析室基本标准及指导工作规范》、《内镜与微创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评价指南》等法规、规章,开展了监管工作。尤其今年,按照卫生部要求,加强了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重点加强了机构、人员执业资格监管和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四是,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2015年自治区司法厅、卫生厅、保监局联合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实施意见》,全区已有7个盟市建立调处机构55个,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创建平安医院。同时在医院中落实《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在卫生行政部门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告诫谈话制度暂行规定》。五是,建立医院运行监测机制。确定了信息统计指标、开发软件,为及时、准确汇总分析医疗服务信息,为各医院统计评价工作打基础。

(三)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

1.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近几年,卫生厅按照卫生部的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优质医院创建”、“医疗质量万里行”、“优质护理示范工程”、“三好一满意”等专项活动,有力推进了各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医疗服务行为逐步规范。一是,建立健全了质量管理组织,加强了重点质量管理培训,通过评价、分析、反馈、整改、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二是,各医院加强了临床科室建设,三级医院临床科室756个,已经二级分科的有**个。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和人才队伍建设,建成自治区临床医学领先和重点学科65个,盟市重点专科141个。今年在74所旗县医院中,每所确定了3个重点专科由对口支援的医院帮助扶持建立,并明确了责任。三是,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卫生厅21所三级医院开展了22个专业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和评估方案。通过推行临床路径,加强了病种质量管理,规范了临床检查、诊断、治疗和使用药物,控制了成本。四是,各医院规范配备使用基本药物,执行了基本药物采购供应管理制度。卫生厅推进了医疗耗材集中招标采购工作。五是,部分医院在加强规范和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试行了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

2.完善医院服务。各地各医院努力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从患者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抓起,创造患者良好的就医环境,采取各项便民利民措施,缩短患者就医等候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社会反响较好。一是,新建改造门诊设施,标识醒目,优化服务流程,提供导医服务,方便群众就医。通辽市医院院内的标识使用了蒙汉两种文字;包钢妇产医院在门诊各楼层增设收费点;包医附院成立客服队,为患者就医提供服务;**县医院建立急救联动协调机制,提高了急救能力。二是,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延长了门诊时间,实行了双休日和节假日全天门诊。三是,三级医院全面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制定了工作规范,丰富了预约形式。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和包医一附院通过12320信息平台开展预约诊疗服务试点后,卫生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区以12320为统一平台实施预约诊疗服务的通知》,要求全区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分步统一到12320的平台上运行。

3.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卫生厅去年实施五项工程之一就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本着建设一个信息平台、打造急诊急救和信息传输两个通道的思路,启动了“3533”卫生信息化工程。3级平台、5大系统、3个基础数据库,3项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卫生厅实施卫生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要求,全区各医院加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一是,三级医院加大投入,改、扩建医院信息化平台。增添医疗信息系统软件,实现医院信息化管理。逐步与区域卫生信息系统对接,实现支持日常监测信息自动采集、上报和开展远程会诊。二是,卫生厅规范了全区医疗机构ICD编码和住院病案首页。在三甲医院中先行推广应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开展医院评价工作。此项工作已被卫生部确定为全国8个试点省区。三是,利用2015年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在87个旗县医院中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地按照卫生部县医院能力建设项目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要求,医院信息化系统建设要达到三级部署中的高级部署,实现临床服务、医疗管理、运营管理系统功能。同时,卫生厅要求增加临床路径模块功能,提高各医院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水平。四是,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建设项目,加强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是,卫生厅高度重视医院信息化建设,在医院评审实施细则中规定,二、三级甲等医院信息化建设不达标一票否决。

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改革试点工作进展不平衡。从我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来看,一方面地区进展不平衡,试点地区和试点旗县对推进改革有差异,包括领导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上的原因,决定了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推动的力度。另一方面,改革任务进展不平衡,公立医院改革中体系建设、医院内部管理成效多一些,涉及管理体制、补偿机制改革成效少一些。按照公立医院改革目标来看,改革是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只有坚持公益性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试点的政策框架,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有作为,才能让群众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实惠,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区公立医院机构不尽合理,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优势医疗卫生资源城市多,旗县少,而且地区分布不均。三级医院患者多,基层医院患者少,大量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到二级以上医院就诊,加重了患者看病难、看病贵。二级医院医疗资源的差距制约着医院评审标准的落实。

3.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不健全。公立医院公益性必须有健全的补偿机制支撑。由于我区没有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统一政策规定,致使各医院财政补助政策标准不一。鄂尔多斯市公立医院补助占到医院总收入的31.8%,而**市公立医院补助仅占医院总收入的6.1%,全区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人头费的比例从4%至100%不等,差距极大,造成各公立医院不在同一管理的平台上。一些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出现趋利行为,药品费用占到住院费的一半,严重制约了公立医院的改革推进。只有政府职责明晰、责任到位,取消药品加成,各级政府建立稳定的补偿机制,才能破除逐利机制,回归公益性。

4.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改革的深化,任务将更加繁重,难度将逐步加大,需要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合力,统一协调解决改革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管理体制改革需深入研究。从全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来看,各地建立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做法不一。因此,建立统一、高效、权责一致的“管办分开”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还需要深入探索实践,借鉴经验,形成共识。

三、下一步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思路

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和卫生部五部办《关于做好**年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的通知》精神,在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重点组织开展旗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下发关于推进旗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改革试点思路和目标是在实践中探索、完善,采取自下而上的方法,分层推进、先易后难、重点突破。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围绕政事、管办、医药、营利与非营利性四个分开的改革要求,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关键环节,以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制度、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旗县公立医院运行机制。不断提高旗县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力争使旗县内就诊率提高到90%以上。

1.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为指导,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制止公立医院盲目扩张和医疗费用不合理过快增长。(

2.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认真借鉴全国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探索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者和经营管理者责任。重点要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完善我区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配合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出台。在实施医院成本核算工程基础上,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调整床位、挂号、护理费,第二步再调整医疗服务收费。与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出台内蒙古自治区公立医院补偿办法。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自治区、盟市、旗县共同建立稳定的补偿机制,明确财政补助比例、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政策,确保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和彻底改变“以药补医”。

3.建立健全医疗服务监管机制。年内全区开展新周期医院评审工作,下发评审手册,开展培训。规范医院评审评价。对第一周期医师定期考核工作进行督查。加强公立医院运行监管,开展统计评价。完善日常监测机制。对各地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处机制进行调研、督导。

4.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推进医疗质量管理,完善医院服务,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

2015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十二五”期间加强和改进基层会计管理工作情况总结 第四篇

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11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6〕2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33号)精神,为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结合我省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尽快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使群众最大限度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立足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履职尽责、勇于探索,立足于当前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际,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落实各项惠民便民措施,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每个县(市、区)至少选择1所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和优化配置县级医疗资源,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提高县级医院等级水平、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以改革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需求。

针对XX省卫生事业“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扩增医疗资源总量,尤其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并合理分布,着力解决县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门诊拥挤、检查排队、住院候床、手术等待”等问题。各县(市、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在优先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适当启动部分公立医院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为新兴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保障。按照人口数超过20万的县(市、区)应建立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和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鼓励建立1所三级公立医院的要求。

一是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县级医院床位数、核定建筑面积和配备医护人员,使县级医院的土地、人员、设备等硬件因素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院前急救体系。探索成立区域检查检验中心、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改制,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制订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切实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规范医疗行为。

三是加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四是加快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服务。2016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与50%(三州为30%)的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力争40%的县级医院达到XX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发挥省市级城市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工作,按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指导帮扶区域内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和培训工作。

五是提高县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二)改革补偿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各地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药械采供、治理流通环节商业贿赂、加大投入保障、改革支付方式和控制医药费用等措施,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总结试点经验,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医用设备原则上由同级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为基础,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总额,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同时,各地要适时推进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和地区间价格衔接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定价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逐步取代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

二是加强药械采供监管。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器械(含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管理,医院使用药品必须按规定通过省级采购平台实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过县级结算中心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制定医药费用控制分级评价体系,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四是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要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相适应,严格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疗服务,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以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为主,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同时,加强对“三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

五是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省和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给予适当财力支持。对位于地广人稀和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三)深化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一是改进就医服务。全面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全员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为患者就医提供温馨的全程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着力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用药选择、诊疗程序、检查项目和收费标准;认真实施手术及术中方案变更、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贵重药品使用告知制度;通过设立医疗服务随访热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上门回访等多种形式,关心患者康复,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县级医院要100%开展预约诊疗工作,100%开展便民门诊、双休日门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提高接诊能力,全面缓解“三长一短”问题。拓展门诊手术、日间手术。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尽量不住院,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诊疗流程。整合门诊资源,改进就医流程,全面缩短病人候诊、等待检查结果、等待化验报告时间;做到办理入院手续后有专人将患者送到病房,办理出院手续后有专人送出病房;工作日和节假日都能及时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出院结算金额要准确、无误,钱账相符,病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提供预约出院结算服务,患者出院力争做到零等候。

三是深化优质护理。推进护理模式改革,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全省100%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40%以上的病房,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认真实施《XX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和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将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员队伍、工作运行机制和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多管齐下,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

一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覆盖90%的县级医院。

二是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全省县级医院100%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个。

三是发挥医保机构调控监督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品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四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是加强医院信息公开。公布县级医院年度财务报告,以及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是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加大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结构比例和我省岗位聘用管理有关规定,在编制规模内按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报主管部门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医院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按规定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主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由医院按规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医院业务收入用于建立医疗风险基金、事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有合理增加。严禁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缺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

(六)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县级医院领导职务。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应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是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七)上下联动,建立城乡分工协作机制。

一是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性、针对性和稳定性。2016年完善和巩固69个三级综合医院与174个县级综合医院、13个三级专科医院与20个受援医院形成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三级医院每批下派每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三级专科医院每批下派人数不少于1人。落实119个内地二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59个县的291个中心卫生院,二甲医院每批下派每个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2016年所有下派医务人员诊治基层病人人次比去年增加20%,开展示范手术比去年增加30%,开展新技术项数比去年增加50%。

二是推进县级医院上下分工协作。县级医院要发挥县域龙头和医疗中心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巡回医疗。完善巡回医疗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整体托管式对口帮扶模式,强化甘孜、阿坝、凉山州“流动医疗巡回服务工程”2016年巡回医疗派出医务人员、诊治农牧民群众要比2016年分别增加10%、15%,巡回医疗重心要继续放在牧民定居点、藏区新农村建设新区、寺庙周围和僧侣聚集点。

四是强化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全省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教学甚至示范手术等。到2016年底,市与县80%实现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市(州)级医学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区域内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县与乡镇50%实现远程医疗,将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到最基层,直接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其中,藏区32个县医院与华西、省人民医院要实现直接远程医疗。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加强指导。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改办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三)完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地(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四)加强协调。卫生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试点市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价格调整、人事分配、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各级医改办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进度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各市(州)要组织开展调研,分析梳理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卫生厅、省医改办。

(五)宣传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深入细致做好宣传动员,使广大医务人员成为改革主力军。宣传和解读改革的政策措施和目标,争取社会理解、配合和支持,为公立医院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0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