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广西贵港市糖业生产“十二五”工作总结
食品工业直接关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性小,是典型的“长青型”产业。而糖作为食品工业的的基础原料,在食品工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食糖消费中,工业消费约为65%。居民消费约为35%,目前糖业产业键还是我市农民和财政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此外,制糖副产品蔗渣、糖蜜、滤泥、蔗梢、蔗渣灰等可成为循环经济中的重要原料。为了更好地发展糖业生产,引导农民增产增收。根据市“十三五”规划工作的要求,结合我市糖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市糖业生产“十三五”规划,具体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糖业生产情况的回顾
(一)甘蔗种植基本情况
贵港市地处桂东南,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温适宜,是得天独厚的甘蔗生长区。历史上农民都有种植甘蔗的传统习惯。广大蔗农经过多年的种植,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接受新技术、新品种快,对蔗田投入肥料多,产量高,收益大。
甘蔗种植遍布三区两县市,全市种植甘蔗的乡镇52个,种蔗农户10.22万多户,蔗农人口46.06万人。从2011年到2015年,五年间,受甘蔗收购价格这个“杠杆”作用影响,全市种植面积分别为38.79万亩、40.83万亩、43.06万亩、36.12万亩、33.2万亩。2015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33.2万亩,其中冬植蔗3.9万亩,春植蔗6.6万亩、宿根蔗22.7万亩;机械化耕作面积达10.25万亩,甘蔗种植覆盖地膜面积达4.25万亩;品种主要有新台糖、22号8.5万多亩、28号1.8万多亩、台糖98/0432号2.5万多亩、粤糖94/128号5.7万亩,粤糖113号等3万亩,其它桂糖系列、柳糖系列等11.7万亩。
(二)制糖生产基本情况
贵港市的蔗糖业起步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经过近6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甘蔗制糖、造纸为主业,综合利用制糖副产品生产酒精、轻质碳酸钙、回收烧碱、有机复混肥、中纤板生产等为支撑的多元化产业群。到2014年止,全市有制糖生产企业4家,现有职工4290人,生产规模压榨能力为2.2万吨/日。其中: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贵糖”)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龙头企业,拥有日榨万吨甘蔗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年产桂花牌白砂糖13万吨、加工原糖30万吨、机制纸10万吨、蔗渣制浆9万吨、酒精1万吨、轻质碳酸钙25万吨,回收碱2万吨,是全国综合利用最好的制糖企业。广西贵港甘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甘化”)是一家以糖为主,多元化经营,集农、工、商、贸为一体的大型企业。现生产能力可达:日榨5000吨、年产山兰花白砂糖能力8万吨、食用酒精6000吨、蔗渣板3.5万m3、中纤板8万m3、塑料编织袋500万套等产品的大型综合企业;贵港金田糖业有限公司(以下称“金田”)日榨量0.5万吨。
(三)榨季生产基本情况
“十二五”期间的前四个榨季,进厂原料蔗累计701.44万吨,甘蔗制糖企业上交税金4.2亿元,年均上交近1.05亿多元,蔗农收入31.97亿多元,年均收入7.99亿多元。详情见:(贵港市“十二五”榨季蔗糖生产情况表一)
二、我市“十二五”期间蔗糖生产实施成效
(一) “十二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综观我市“十二五”这几年来的甘蔗发展,从进厂原料蔗这个重要指标来看,2011年开局良好,2012年稳定增长,进厂原料蔗产量190.92万吨,比上年增加27.71万吨,增长率达16.9%。2013年进厂原料蔗产量196.17万吨,种植面积、产量已经超额完成“十二五”未的规划,但2014年就出现严重下滑,种植面积36.12万亩,比上年减少6.94万亩,减幅为16.2%;进厂原料蔗151.14万吨,比上年减少45.03万吨,减幅为23.3%;2015年甘蔗种植面积和原料蔗产量将进一步减少。
2014年,甘蔗生产出现了大滑坡,其主要原因:一是2011/2012年榨季,甘蔗收购价格达到历史最高 500元/吨。促使农民在2012、2013年大量种植,甘蔗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38.79万亩上升2013年的43.06,增加了4.27万亩。但因糖价从2011/2012年榨季开始,不断下跌,直接影响甘蔗收购价格连续四年下调,2014/2015年榨季蔗价405元/吨(首付价),前两年扩大种植甘蔗的农户纷纷挖蔗蔸改种其它作物,2015甘蔗种植面积只有33.2万亩,进厂原料蔗将会随之减产。
二是甘蔗收购价格低,种植甘蔗收益低。
三是速丰桉迅猛发展与甘蔗挤占土地影响,我市甘蔗种植面积减少。
四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发展减速、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严峻形势及国际食糖大幅增长等因素影响,2014年年,食糖销售价格趺到4200多元一吨,远远低于白糖生产成本。
五是自然灾情频频出现。2015年罕见的春旱和22号台风“彩虹”叠加影响,使甘蔗生长严重受损,产量和品质均达不到预期。
因此说,甘蔗生产发展存在着许多不可预料的变数,受客观自然条件影响非常明显。除此以外,我市甘蔗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甘蔗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甘蔗产业建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产条件较差,生产规模较小。我市甘蔗生产的自然环境较恶劣,基础设施条件差,多种植在干旱、瘠薄的“望田天”,甚至是坡地,旱灾为害突出。蔗区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还占不到30%,贵港市农村实行一种把土地按人口划分给农户承包的经济政策,目前在种蔗区域内每个农户家庭平均种蔗面积不足0.1公顷。这个基本状况造就如下一些特点:甘蔗种植以分户经营为主,小而分散、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良种更新速度慢;甘蔗的单产随蔗价的波动和蔗款兑现的状况而波动;科学、规范化的种植技术推广困难;受地形坡度及分散经营的影响,甘蔗生长主要依靠自然降雨,基本上无灌溉措施;甘蔗收获全部采用手工完成,收割速度慢、集中调运周期长,入榨甘蔗保鲜度差。而国外如澳大利亚农场规模大多在30-250公顷,平均80公顷,泰国每户蔗农的种植面积达25公顷,巴西户均40公顷。
2、甘蔗优势区域规划不落实。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甘蔗与其它作物之间缺乏统筹规划,蔗区布局不尽合理,优势蔗区发展和推进难度较大,措施力度不够,甘蔗生产专业乡(镇)、专业村没有政策倾斜,影响着甘蔗面积的巩固和发展。
3、甘蔗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甘蔗科技投入少、 贵港市的甘蔗生产仍然是粗放型的,每年投入甘蔗生产上的科研、试验、示范经费很少,一些科学栽培技术难以普及应用。甘蔗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水利化程度低。
4、没有建立良好的蔗糖生产经营秩序。存在跨蔗区收购甘蔗的现象,扰乱了正常的砍运榨秩序,影响了蔗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糖企业与蔗农之间在甘蔗收购价的出台看法存在差异,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契约关系,
5、激励机制不完善。为了把甘蔗产业做大做强,确保“第一车间”的发展,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甘蔗生产和榨季管理。但对甘蔗生产投入产生效益的实施者(各级政府和甘蔗生产管理部门、协管人员等)没有一个稳定的,长效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发展甘蔗产业的合力。
(三)“十二五”期间糖料蔗生产取得的效果
1、加大推广新品种的力度。通过糖业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和制糖企业的共同努力,全市新品种种植面积近3万亩,其中推广桂糖42号、43号、柳城05/136号、粤糖60号、脱毒新台糖22号等新品种。逐步更换目前低糖品种台糖0432号、粤糖94/128、新台糖28号等当家品种的发展格局。这些都是目前大有前途的好品种,为提高单产,增加蔗农收入和企业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积极争取甘蔗项目的立项工作和项目实施工作。近年来向上级部门申报和组织实施了《覃塘区2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11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糖料蔗项目》、《广西贵港市覃塘区2012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糖料蔗项目》、《广西贵港市港北区2013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糖料蔗项目》、《广西甘蔗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基地》《甘蔗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贵港市覃塘区樟木乡显滕村甘蔗良种繁育推广三级基地》《甘蔗良种繁育示范推广基地二级基地 》等项目,以上甘蔗项目投入资金共达3000多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我市甘蔗高产高糖基地建设和甘蔗良种的繁育推广。其中《覃塘区20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项目、根据自治区整合资金、推进“双高”基地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初步测算,拟按每亩2600元左右的综合补助标准(指国家和自治区本级的补助资金,不含市县两级财政投入以及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对“双高”基地投入5.2多亿,是一项基础设施投入巨量资金的惠民工程,功在当代,利及千秋,功德无量。
3、开展大规模糖料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培训。随着蔗糖产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激,迫切要求蔗农提高科学种植水平和现代机械的使用技术。为此,依托各级政府的支持,调动各制糖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主管部门的技术优势,举办甘蔗生产技术培训班,培训一大批掌握糖料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种植技术的能手,为我市糖料蔗生产向优质、高效、绿色环保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十二五”期间,市局和各县市糖业发展局每年举行两期以上《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培训》《“双高”糖料蔗栽培技术培训》等,培训班邀请广西大学陆国盈教授、广西农科院谭裕模授课,自治区糖业发展局刘全跃副局长等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每年培训人次3000人,累计15000人次。同时印发甘蔗高产高糖栽培技术资料100000份。,
4、大力发展蔗农规模经营。“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市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流转、家庭农场等政策和制糖企业对甘蔗种植大户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规模化经营,2014年,全市蔗区共有50亩以上连片甘蔗规模种植点377户,面积达4.9万亩,其中最大面积是覃塘镇回龙村杨世杰专业户种植1870亩。这些连片种植点品种优良,种植质量高,管理比较规范化,有力带动了面上群众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5、榨季秩序稳定。“十二五”期间,严格执行自治区及市政府制定的蔗价政策,无压价收购或抬价收购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市甘蔗榨季工作指挥部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各制糖企业的共同努力,榨季的砍、运、榨、兑等工作顺利进行,蔗区秩序稳定,产品质量安全,无不良事件发生。督促各制糖企业及时兑付蔗款,每个榨季在 6月底兑付完毕,兑付率100%,兑付工作走在广西前列,切实维护了广大蔗农的利益。
糖业生产的“十三五”规划
一、“十三五”糖业发展面临机遇
当前,糖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巴西、澳大利亚等世界产糖大国具有技术和成本领先优势,产量大、出口竞争能力强,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东南亚产糖大国在国际糖市的竞争力逐步增强。同时,与广西相邻的越南等国家和我国云南等西部地区也在加快发展制糖业,激烈的资源争夺和市场竞争将成为广西糖业必须积极应对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受国际糖价的影响,我国市场供求变化大,价格波动剧烈,近十年来,我市吨糖平均含税成本6290元/吨,分别是巴西、泰国的1.2倍左右。造成我市成本高的原因主要有:糖料生产水利灌溉基础薄弱,种植规模化程度低,实现机械化难度大,单位面积生产投入多、产出低等原因。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3〕1号),明确提出把糖并列为粮、棉、油同等重要的国计民生产品,要求支持优势产区加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布局、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积极扩大规模,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县乡大力开展整建制创建。
2013年7月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市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号),要求稳定糖料蔗种植面积,坚持优势区域重点发展,加强蔗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500 万亩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耕作机械化、水利现代化的糖料蔗基地,大幅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争取到 2020 年,可产糖量达到1200 万吨左右,综合销售收入突破2000 亿元左右(其中机制糖1000 亿元左右、综合利用1000 亿元以上),综合利用率提高到100%以上;糖料蔗生产稳步提高,产量达到9000 万吨以上,平均单产6 吨以上,蔗糖分14.8%以上。
二、 指导思想
以制糖企业、种植合作社等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开展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通过财政支持、政策鼓励等措施,充分调动建设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蔗区开展现代化改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项目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我市糖料蔗单产、糖分和生产效益,增强我市蔗糖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市蔗糖业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糖料蔗种植面积稳定在36万亩以上,总产原料蔗200万吨。建设5万亩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基本实现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力争平均亩产达到8吨、蔗糖分达到14%以上。
三、发展布局
1、抓好布局规划。稳定原料蔗生产基地,确保我市蔗糖业可持续发展。我市要对各县市区目前乡镇种蔗面积较多,农民有种蔗传统习惯,运距较近的村建设成为甘蔗种植保护基地。通过保护基地实施甘蔗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规模效益,有利于科技兴蔗战略的实施,稳定充足的原料供应,要解决我市甘蔗种植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根据“十二五”期间甘蔗生产和各乡镇发展潜力,全市建设种植面积万亩以上甘蔗生产重点乡镇14个。其中贵糖蔗区6个,分别为石卡镇、大岭乡、三里镇、五里镇、武乐乡、新塘乡;甘化蔗区4个,分别为覃塘镇、樟木乡、蒙公乡、根竹;金田蔗区4个,分别为白沙镇、大湾镇、南木乡、镇隆镇等。
2、完善和配套蔗糖生产政策,充分调动蔗农发展甘蔗生产的积极性。一是合理制定甘蔗收购价格,确保收购价格的基本稳定;二是建立甘蔗生产发展基金。采取政府、企业、蔗农三个一点的办法,共同出资建立甘蔗发展基金。改善甘蔗生产条件。三是采取优惠政策,引导蔗农加快实现土地流转,加大推动糖业专业乡镇、村建设力度,鼓励发展甘蔗种植大户大力发展专业户种植。
3、各阶段发展目标。2016、 2017、2018、2019、2020年甘蔗种植面积分别为34万亩、35万亩、35.5万亩、36万亩、36万亩,总产量分别达进厂原料蔗分别达160万吨、170万吨、180万吨、190万吨、200万吨。详见(贵港市“十三五”期间甘蔗生产规划表二)
四、保障措施:
目前,在我市耕地面积不足、人均耕地少的情况下,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十分困难。特别在糖料蔗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比较效益不明显的情况下,糖料蔗种植面积将进一步被竞争作物木薯、蚕茧、香蕉、玉米等侵占,因此产糖区都在提高糖料蔗种植单产降低成本上寻找出路:
1、提升机械化程度。我市的糖料蔗种植机械化程度十分低,近年来由于我市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导致我市糖料成本中人工成本远远高于机械化生产的国家和地区,提高糖料蔗种植机械化程度是未来糖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我市农民收入的关键所在。
2、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灌溉。国外农业大国如以色列、美国等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不仅为本国农业生产提供高效服务,同时形成产业将灌溉产品及技术推广到全世界。据统计,采用管道输水可节水20%-30%,喷灌可节水50%,微灌可节水60%-70%,膜下滴灌可节水80%以上,地下滴灌的节水率更高。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糖料蔗生产摆脱气候影响真正实现增产增效的关键,是糖料蔗种植的必然趋势。
3、不断改良糖料蔗品种。目前,全世界对农业种植品种的改良和更新投入越来越多,选育、转基因等技术不断成熟。而我市甘蔗品种较单一,糖份低,为病虫害、旱灾、冰冻等灾害侵蚀埋下隐患。调整品种结构,优化品种布局。充分利用现有良种,不断选育和引进筛选、试验示范推广新良种,加速实现甘蔗品种更新换代。今后几年,建立甘蔗新品种繁育基地,加大选育、引进筛选新品种力度。要建桂平市联兴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桂平市白沙镇良美村和覃塘区樟木乡显滕村等两个甘蔗良种繁育基地;逐步建立乡镇、制糖企业示范基地,做好新良种的繁育、展示、宣传和推广。逐步淘汰台糖98/0432、粤糖94/128、粤糖113等品种,因地制宜种植脱毒新台糖22号、桂糖29、35、37、40、42、43号等桂糖系列和桂柳03/182、桂柳03/1137、桂柳05/136号,粤糖60号等新品种(品系)。
4、不断完善科技支撑与服务。我市农业科技服务建设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有效的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
一是推广蔗地深耕深松技术。全市适合深耕深翻的蔗地面积约30万亩,力争在今后5年,每年深耕深翻面积达10万亩。
二是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力争在今后5年,每年地膜覆盖面积达5万亩。
三是推广配方施肥、蔗叶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高产高糖栽培技术。重点是提高这些技术的应用质量,经5年努力,使全市种蔗技术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5、大力发展“双高”基地,推进规模经营。目前,我市每户平均种植面积仅有3.2亩,且土地零散,大多以旱坡地为主,仅为世界产糖大国的户均种植面积1/100,致使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难以推广,亩产难以提高。零散的土地分割也让机械化种植和收割无法进行,导致甘蔗采收成本增加,糖料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产品丧失国际竞争力。一家一户式的甘蔗种植方式使不仅难以推进机械化和高效节水灌溉,更使得甘蔗的生产具有相当的随意性,一方面导致糖厂的原材料供应不足,另一方面也间接导致白糖价格波动,因此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推进基地建设也是我市糖业发展的一个趋势。以“双高”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项目建设经费支持和制糖企业通过免费机耕、蔗种办理定金等扶持政策,鼓励专业户承包种蔗,进一步提高了糖料蔗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十三五”期间完成”双高”基地建设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