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优秀驻村工作组推荐和审批表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第一篇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

冀农提〔2014〕 18号

关于印发2014年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

(基层建设年活动)县(市、区)考核评价暨先进县

奖励办法等三个考核评价办法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 领导小组,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领导小 组成员单位:

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将《2014年河北省农村面貌 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活动)县(市、区)考核评价暨先进

县奖励办法》、(( 2014年河北省“美丽乡村”申报、认定及奖励 办法》和《2014年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基层建设年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第二篇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6月

目 录

1 总 则 ................................................. 1

1.0.1 目的 .............................................................................................................................. 1 1.0.2 总体要求 ................................................................................................................... 1 1.0.3 基本原则 ................................................................................................................... 1

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 .............................. 3

2.1 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 3

2.1.1 现场调研 ................................................................................................................... 3

2.1.2 村民参与 ................................................................................................................... 3

2.1.3 强调实用 ................................................................................................................... 3

2.2 规划设计基本内容 ...................................................................... 3

2.2.1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总体规划 ....................................................................... 3

2.2.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规划设计 ........................................................... 5 1 民居改造 .......................................................................................................................... 5 2 道路硬化 .......................................................................................................................... 9 3 垃圾处理 ....................................................................................................................... 13 4 饮水安全 ....................................................................................................................... 14 5 厕所改造 ....................................................................................................................... 15 6 污水处理 ....................................................................................................................... 18 7 村庄绿化 ....................................................................................................................... 20 8 土地整理 ....................................................................................................................... 22 9 厨房改造和秸秆处理 ........................................................................................... 23 10 新能源利用 ................................................................................................................. 25 11 村民服务中心建设 ................................................................................................ 26

12 标语广告整治 ........................................................................................................... 28 13 村庄标志设计 ........................................................................................................... 29 14 公共墓地建设 ........................................................................................................... 30 15 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 31

2.3 规划设计组织与审查 ................................................................ 33

2.3.1 规划设计组织 .................................................................................................... 33

2.3.2 规划设计公示 ..................................................................................................... 33

2.3.3 规划设计审查 ..................................................................................................... 33

2.4 规划设计成果及深度要求 ........................................................ 33

2.4.1 规划设计成果 .................................................................................................... 33

2.4.2 规划设计说明书 .............................................................................................. 34

2.4.3 图纸比例 ............................................................................................................... 34

2.4.4 深度要求 .............................................................................................................. 34

3 实施与管理 ........................................... 35

3.0.1 发动群众参与 ..................................................................................................... 35 3.0.2 组建管护队伍 .................................................................................................... 35 3.0.3 落实经费来源 .................................................................................................... 35 3.0.4 建立长效机制 .................................................................................................... 35

4 附 则 ............................................... 36【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4.0.1 适用范围 .............................................................................................................. 36 4.0.2 解释权 .................................................................................................................... 36 4.0.3 执行时间 .............................................................................................................. 36

1 总 则

1.0.1 目的

为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太行山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的要求,为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厕所改建、厨房改造等现实问题,依据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技术导则,指导全省农村面貌整治改造、配套提升。

1.0.2 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相衔接,把握好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的要求,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实现村庄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等“八化”目标。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0.3 基本原则

1 党政主导,农民主体

推进农村面貌改造与提升,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县(市、区)党委、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既应注重整治村庄脏乱差,又应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应开展集

中整治,又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应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不向农民强行摊派,不过度负债搞建设。

2 分类指导,示范带动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村庄的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改造提升规划和实施措施,不搞一刀切。各设区市确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村,积极推进新民居示范工程,切实发挥示范作用。

3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充分考虑山区、平原、沿海和沿高速、高铁、国道、省道以及环京津、环省会、设区市周边等不同地区村庄特点,注重村庄的差异性,因村施策。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彰显地域文化。

4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绿色发展。

5 整体协调,分步实施

村庄改造提升工作应依据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重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分类分批按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指引(试行)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第三篇

附件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连片美丽

乡村总体规划设计指引

(试行)

为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舒适度,集中连片打造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突出地域特根据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引。

一、总体要求 色和文化特色,提高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水平,指导片区内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连片美丽乡村总体规划设计(以下简称“总体规划设计”)是指导片区整治人居环境、对片区整体风貌控制、资源共享、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各级各部门及相关规划设计单位要高度重视,依据相关规划按时保质完成此项工作。

二、编制原则

(一)总体规划设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协调传承历史文脉。

城乡总体规划、镇村体系规划和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任务要求为依据,并与相关规划相衔接。

(三)总体规划设计应确保质量和水平,保证有效指导片区内各项建设。承担总体规划设计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规划编制资质。

三、编制内容

主要包括基础调查、片区空间布局、整体风貌控制、传统文化保护、绿地系统营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规划实施措施及对策等内容,根据当地实际编制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旅游发展等专项规划。

(一)基础调查

基础调查要力求真实可靠,准确无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村庄现状、传统文化、测绘图纸等基础资料;

2、乡村建设及土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片区内村庄数量及规模,现状发展及空间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造提升重点村的重要依据。编制好总体规划设计,发展的基本原则,合理确定片区整体风貌特色,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二)总体规划设计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定,以经批准的县(市)

分布,以及农村居民点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片区内现状各类土地的规模和分布等;

3、现状分析。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总结片区整体风貌及空间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炼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符号。

(二)片区空间布局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镇村体系规划,进一步明确片区内村庄布局的基本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拆大建,谨慎迁村并点。

1、划定片区管制区域。确定相关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能源、自然与文化遗模、划定控制边界,提出片区内空间管制原则和措施。【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筹规划片区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农业产区、农副产品加工区、产业园区、旅游发展区等产业集中区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3、完善片区内重要设施体系。合理确定综合交通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等内容。

(三)整体风貌控制 产等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区域,科学安排片区内建设用地、村庄分布,确定村庄人口规2、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认真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发展潜力和人口变化,统

片区整体风貌应与当地山体、河渠、林地、田园等自然环境要素相结合,传承历史村庄布局及原有形态,延续原有道路系统、道路格局、尺度和肌理,突出本地特色。

1、根据山区、丘陵、平原、沿海地区农村传统建筑特点及地域文化,提出景观风貌控庄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特色、历史悠久的村庄可突出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特点、京津周边可打造现代乡村等。 制性要求,明确片区内村庄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色。坝上山村可突出冰雪特色、淀湖水系村

2、传承当地传统建筑风格,结合现代生活方式,创新建筑设计理念,合理确定片基座等部分加以体现,保留片区内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3、以“四新”突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带来的便利。为片区民居设计提供具有特色的新样式、高效环保的新技术、取材方便的新材料、节能减排的新装备等条件的民居设计选型或导引。

(四)传统文化保护

规划要注重保护历史文化,体现当地特色,尊重人与环境、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区内民居及公共建筑风格、形式。要对当地建筑传统元素提炼、简化,在檐口、墙体、

生活方式。

1、深入挖掘片区内文化底蕴,严格保护好片区村庄传统布局、传统格局、传统街巷,延续当地村庄地域特点。

2、统筹考虑片区内古戏楼、古树、祠堂、古井、古牌坊等重要传统建筑或特定时期的建筑,恢复历史空间场景。

3、结合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活化地域历史文化元素。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片区要制定旅游文化参观线路。

(五) 绿化景观营造

道路、铁路、村庄周边等绿地安排提出具体方案。 根据片区实际,规划整体绿化系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绿化景观结构,对山体、水系、

1、山地片区景观治理方案要合理提高绿化密度,增加山体植被覆盖,减少山体裸露,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和滑坡。有条件的山地可规划健身路径、休闲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山地公园。

2、沿海、临湖片区内水系治理方案要以生态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绿化美化河岸为目的,体现乡土特色,一般种植耐水性较强的乔木以及水生花卉。

3、结合区域绿道绿廊建设,编制片区内铁路公路沿线两侧绿化美化方案。在高速公路、种植乡土花卉、爬藤植物、瓜果蔬菜等,形成乡土气息浓厚的路旁绿化景观。 铁路两侧建设绿化带,形成绿色生态屏障。片区内主要乡间道路绿化应接近村民生活,可以

4、对村庄周边环村绿化的设置宽度、绿化树种等作出安排。充分利用村边荒地、荒滩和环村路,营造用材林、防护林,建设名优果品观光采摘基地。

(六)基础设施完善

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统筹安排道路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电力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在片区内的空间布局、配置标准和规模。

1、片区道路应合理划分等级,并尽量延续原有路网格局。加强村庄间、村镇间的连接,便利农民出行,改善农村的生活、生产环境。

2、确定符合片区实际的污水处理模式,污水量小的可采用适宜的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污水量较大的可集中铺设管网,集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鼓励有条件的采取联村共享污水处理设施。

3、根据片区内村庄布局和垃圾产生数量,合理设置垃圾集中处理点。山区村庄可单村或联村进行垃圾分类,对有机垃圾进行及时就地资源化处理。平原地区村庄可采用“户

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

(七)公共服务设施

统筹片区内重点村的空间关系,合理确定教育、医疗、福利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配置标准和规模。

1、明确幼儿园、中小学的配置标准与建设要求,按照农村中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乡镇和中心村(集镇)集中的原则,明确中小学分布位置、规模及具体撤并方案。 中心村、基层村应设卫生所(室)。

3、合理配置敬(养)老院、残疾人教育、医疗、康复等福利设施,明确分布位置和占地规模。

(八)规划实施措施及对策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提出总体规划设计实施的措施及对策。

1、通过多种有效宣传形式,扩大总体规划设计的影响范围,引导片区内村民自觉监督和参与规划实施;

2、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村民公约,建立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严格规划执行,保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顺利开展;

对一般管护项目,可根据村庄经济状况,选择市场化运作或采取专职或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建管护队伍。

四、成果及深度要求

总体规划设计成果应包括说明书、图纸等内容。总体规划设计作为片区整体打造和各重点村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的依据,有关规划图纸应简单明了,便于规划实施人员了解规划设计内容及规划建设要求。深度要求应以指导建设为原则,具有可操作性。

(一)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书

包括片区基本情况,村民意愿,规划设计理念、目标、空间布局、风貌控制、传统文化保护、村庄整治、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规划、实施对策建议等内容。 2、明确乡村医疗设施的配置标准与建设要求,原则上每个乡镇应有一所卫生院,3、加强设施管理和维护,对片区内污水、供水等设施,应选择专业人员进行管护;

(二)总体规划设计图纸

1、片区现状地形图;

2、片区总体规划用地布局图;

3、历史文化保护及利用相关图纸;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4、绿地系统图;

5、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相关图纸;

6、传统建筑、文化符号提炼的相关图纸或照片;

7、民住、住宅选型设计图及效果图。

2014年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技术导则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第四篇

河北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 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2014年)

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13年12月

目 录

1 总 则 ................................................................................................. 1

1.0.1 目的 ....................................................................................... 1

1.0.2 总体要求 ............................................................................... 1

1.0.3 基本原则 ............................................................................... 1

1.0.4 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 2

1.0.5 规划设计组织与审查 ............................................................ 3

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规划设计 ............................................................ 5

2.1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总体规划 ...................................................... 5

2.1.1 村域规划 ............................................................................... 5

2.1.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建设规划 ................................................ 6

2.2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专项规划设计 .............................................. 7

2.2.1 饮水安全 ............................................................................... 7

2.2.2 道路硬化 ............................................................................. 11

2.2.3 垃圾处理 ............................................................................. 15

2.2.4 厕所改造 ............................................................................. 17

2.2.5 村庄绿化 ............................................................................. 20

2.2.6 民居改造 ............................................................................. 23

2.2.7 污水处理 ............................................................................. 27

2.2.8 土地整理 ............................................................................. 30

2.2.9 公共墓地建设 ...................................................................... 30

2.2.10 厨房改造和秸秆处理 .......................................................... 32

2.2.11 新能源利用 ......................................................................... 34

2.2.12 村民服务中心建设 .............................................................. 35

2.2.13 标语广告整治 ...................................................................... 37

2.2.14 村庄标志设计 ...................................................................... 37

2.2.15 传统文化保护开发 .............................................................. 38

2.3 规划设计成果及深度要求 ........................................................ 40

2.3.1 规划设计成果 ...................................................................... 40

2.3.2 规划设计说明书 .................................................................. 40

2.3.3 图纸比例 ............................................................................. 41

2.3.4 深度要求 ............................................................................. 41

3 实施与管理 ..................................................................................... 42

3.0.1 发动群众参与 ...................................................................... 42

3.0.2 组建管护队伍 ...................................................................... 42

3.0.3 落实经费来源 ...................................................................... 42

3.0.4 建立长效机制 ...................................................................... 42

4 附 则 ............................................................................................. 43

4.0.1 适用范围 ............................................................................. 43

4.0.2 解释权 ................................................................................. 43

4.0.3 执行时间 ............................................................................. 43

1 总 则

1.0.1 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保持田园风光、增加现代设施、绿化村落庭院、传承优秀文化”要求,切实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转变生活方式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饮水安全、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厕所改建、厨房改造等现实问题,依据国家及省有关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制定本技术导则,指导全省农村面貌整治改造、配套提升。

1.0.2 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上位规划、相关规划相衔接,大力实施环境整治、民居改造、设施配套、服务提升、生态建设五大工程,实现村庄布局优化、民居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服务优化等“八化”目标。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0.3 基本原则

1 党政主导,农民主体

推进农村面貌改造与提升,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县(市、区)党委、政府承担主要责任。既应注重整治村庄脏乱差,又应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既应开展集

中整治,又应建立长效机制。充分尊重广大农民的意愿,依靠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建设美丽家园。应避免形式主义、面子工程,不向农民强行摊派,不过度负债搞建设。【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2 分类指导,示范带动

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村庄的发展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改造提升规划和实施措施,不搞一刀切。各设区市确定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示范村,积极推进新民居示范工程,切实发挥示范作用。

3 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充分考虑山区、平原、沿海和沿高速、高铁、国道、省道以及环京津、环省会、设区市周边等不同地区村庄特点,注重村庄的差异性,因村施策。在改造提升过程中,不照搬城镇建设模式,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注重农村文化传承,彰显地域文化。

4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要求,把改善农村面貌与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过程中注重采用节能、环保、低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实现绿色发展。

5 整体协调,分步实施

村庄改造提升工作应依据城乡总体规划,统筹协调,重点示范与面上推广相结合。制定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区域率先突破,分类分批按计划实现预期目标。

1.0.4 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1 现场调研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第五篇

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六次全会精神,促进我省城镇化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引领,着力优化城镇化布局形态,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遵循规律,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科学有序,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坚持优化布局。发挥环京津、沿渤海区位优势,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完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和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

——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产业与城镇互动融合发展,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历史禀赋,因地制宜选择城镇化发展路径,鼓励探索创新和试点先行。

(三)发展目标

【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的意见】

——发展速度适宜。到2017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左右,新增城镇人口800万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努力实现1000万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镇落户。

——发展质量提高。城乡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基础设施更加配套,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备,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

——发展方式合理。集约型、组团式成为城镇发展的主导,城镇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绿色生产和绿色生活成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体制健全。建立起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财税金融、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二、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四)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以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前置落户条件,全面放开城区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和建制镇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和首都周边城镇落户条件。承载压力大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对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年限和范围作出具体规定。全面放开各类人才落户限制,放宽投靠类

人员落户条件,实行省内外人员同等落户政策。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加快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开展IC卡式居住证试点。探索推行社区公共地址管理使用办法,解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

(五)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就学、技能培训、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探索城镇居民、职工和新农合医疗保险衔接机制。研究制定流动人口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抓好流动人口卫生和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工作。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立法,打破城乡就业壁垒,实施城乡统筹的就业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同等对待。把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住房公积金覆盖范围。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农民身份转为城镇居民、村委会转为居委会、集体经济资产转为规范的公司制运营。

(六)建立成本分担机制。加快构建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明确成本承担主体和支出责任。政府承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公共成本,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落实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同酬制度,企业依法与农民工订立劳动合同,为农民工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多方引入社会资金分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农民工按照规定承担相关费用,积极参加各类保险、就业培训,提高融入城市社会的能力。

三、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

(七)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以建设京津冀城市群为载体,充分发挥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生态建设的服务作用,进一步强化石家庄、唐山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两翼辐射带动功能,增强区域中心城市及新兴中心城市多点支撑作用。把首都周边的一批县(市)建设成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生态宜居的卫星城市。依托重要交通干线,培育壮大重点城镇发展轴(带),促进发展要素向城镇集聚,构筑层次分明、梯度有序、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区域城镇布局结构。

(八)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强化石家庄省会职能,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优化布局结构,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不断晋升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增强对冀中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京津周边地区城市全面深化与京津对接,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核心区域。秦皇岛、唐山、沧州沿海地区城市充分发挥港口和临港产业优势,增强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发展大物流、大产业、大港口,打造曹妃甸区、渤海新区、北戴河新区增长极,促进港、城、产一体化发展。发挥冀中南地区列入国家重点开发地区的优势,推动邯郸、邢台与中原经济区深度融合发展,成为中原经济区与首都经济圈交流合作的门户,打造省际合作的桥头堡,发挥衡水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示范作用,不断增强规模和实力。张家口、承德等北部地区城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张家口与北京联合申报冬奥会为契机,建设服务首都的特色功能城市。积极培育定州、辛集等省直管县(市),加快向新兴区域中心城市迈进。

(九)重点发展中小城市。扶持壮大中等城市,优先培育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经济实力强的县级市和县城,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中等城市,到2020年,20-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达到35个左右。全面推进县城建设,引导产业、资本、人口等要素向县城聚集,着力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各类商业设施,增强县城的承载力和吸引力。

(十)大力培育特色小城镇。选择一批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镇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小城镇。有条件的县(市)确定1—2个镇重点给予支持,着力提高生产要素和人口聚集的能力。进一步落实对重点镇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建制镇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商贸流通服务和支农服务等功能,强化镇与中心村之间的设施网络建设,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小城镇多样化、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强集聚和辐射功能。

(十一)构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全面对接京津交通基础设施,加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和综合货运枢纽建设,形成完善的公路网、快速的铁路网、发达的城乡公交网、现代化港口群和较完备的机场体系。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与交通干线、交通枢纽城市的连接,完善普通干线公路网络,提高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实现中心城市与县(市)、重要乡(镇)和重要产业园区便捷连接。构建以石家庄机场为中心,唐山、秦皇岛、邯郸、承德、张家口等机场为支点的航空体系,发展通用航空。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集装箱运输,构建现代化的港口群。统筹规划建设城市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加强铁路、公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公交巴士等多种交通方式间的无缝衔接。发展智慧交通,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四、强化城镇产业就业支撑

(十二)调整产业结构。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着力提升以二三产业为主的结构层次,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淘汰污染企业与落后产能。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大力发展综合运输、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就业容量大、吸纳能力强的生活性服务业,促进工业城市逐步向服务型城市转变。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扶持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和面向农村农民的生产性服务业。实施产业集群示范和提升工程,培育一批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和区域品牌,增强县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十三)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布局规划,以城镇轴(带)为依托,以各类园区为载体,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区域经济支撑带。沿海地区发挥沿渤海的区位优势,面向全球进行产业定位,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产业园区,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临港产业带,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京津周边地区积极主动为京津搞好服务,承接资金、人才、产业、技术等方面的转移,提高产业的智能化、低碳化水平,培育区域新的发展增长极。冀中南地区城镇加强与京津、黄骅港的通道连接,促进生产要素加快集聚,着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西北部地区积极开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为中心的生态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积极发展服务业,扶持发展现代农业,适度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促进产城互动发展,合理配置产业用地,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园区向城镇集中。搞好各类产业园区规划及环评,统筹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功能性城市新区。

(十四)营造创业就业环境。发挥城市创业平台作用,充分利用城市规模经济产生的专业化分工效应,放宽政府管制,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创业活力。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贷款担保等手段,激励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创业,为中小企业特别是创业型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就业岗位,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提高城镇就业吸纳能力,使更多人通过城镇就业有序实现市民化。

五、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153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