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

试论农发行商业性贷款风险成因及对策

****支行 B超

随着农发行职能的调整与信贷业务的延伸,近年以来陆续开办了粮食加工企业贷款、农林牧副渔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农业小企业贷款、农业科技贷款及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以下简称商业性贷款)。如何做好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现实地摆在农发行面前。现笔者就商业性贷款存在的风险及防范化解对策谈点粗浅看法。

一、商业性贷款风险的成因

(一)农发行内部存在的风险

1、信贷风险与业务发展矛盾难处理。基层行在商业性贷款掌握上往往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以面对上级经营绩效考评体系,思想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行动上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为完成眼前的业务发展指标,存在“无视信贷风险、盲目追求贷款发放”的现象。

2、信贷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农发行信贷人员主要来源于机构划转时人员及新招收人员;前者对划转前商业性贷款业务有所接触,但与现行商业银行贷款管理要求相差甚远;而后者,特别是新入行的大学生等,知识层次较高,吸引新知识能力较强,但对商业性贷款管理知之甚少,更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短期内适应商业性贷款管理。

3、信贷风险控制深度不足。贷款“三查”制度是防范信贷风险主要手段,但目前商业性贷款存在着“三查”制度执行不力,“三查”工作做得不深不细,“三查”制度流于形式等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但恰恰是在这关键环节上,信贷人员由于综合素质等原因作不出有深度的调查,未对企业提

供的文字材料中相关的数字进行核实;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地予以采信和运用,再进行摘录、整合,做出表面文章,这样的贷前调查报告其结果自然使贷款失去了安全性。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需要信贷人员深入企业监控其经济活动和资金流向、认真分析其贷款风险变化情况。可是,目前贷后管理依然参照封闭管理模式操作,加上信贷人员对不少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不严,到企业了解情况的时间少,无法随时把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贷后管理成为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这种检查是企业报表数据的移位和凭印象做出的书面反映,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失去了贷后检查的真正意义,造成对贷款风险监控失灵。

4、信贷管理机制存在不足。一是商业性贷款申报、审批环节过多,审批时间过长。二是贷款操作方式单一,仍实行单笔审批制度,尚未实行授信管理。三是缺乏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形成系统的财务预警、市场预警及行为预警等信号体系。四是风险管理处罚制度不力。不良贷款处罚制度不全,造成即使出现不良贷款,也难以处罚。

(二)贷款企业存在的风险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1、抗风险能力弱。商业性贷款对象涉及的是与农业有关的企业,属相对弱质产业,经营效益相对较低;特别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少,中小型企业居多,以个体、私营、股份企业为主,资金实力不足,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市场退出率较高等问题,极易产生信贷风险。

2、财务制度不健全。商业性贷款对象大部分属中小企业,有些实际上就是家庭企业,普遍存在对财务不重视的情况,没有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有些企业只有简单的记账;有些则财务管理混乱,账务不实,报表失真;有些甚至依据自身不同的需要,随心所欲地编制或提供各种不同的虚假报表,分别提供给财税、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银行、政府及企业本身留存;也有些为便于竞争,不愿公开太多的财务信息。总体而言,财务信息可信度低,银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商业性贷款有效决策与监管。

3、管理不够规范。商业性贷款企业大多成立时间较短,管理不规范,有些是家庭式管理模式;且较多企业法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财务知识、市场信息,法纪观念淡薄,如在税务方面就存在税务登记不健全、未及时年检或存在偷、漏税现象,隐藏了极大的税务风险。

4、资信状况差。商业性贷款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相对较差、资产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的情况;同时部分企业信用意识淡薄,重贷轻还,随意拖欠贷款本息,甚至恶意逃债、赖债、废债;也有些企业法人品质差,诚信度低,极易挪用信贷资金,甚至于将之用于非法行为。

5、企业开展担保难。商业性贷款企业存在的规模小、经济效益差,使企业寻找具有代偿能力的保证担保单位难度较大。且企业资本金少,固定资产规模小,可供贷款抵押担保的有效资产不足,办理有效资产抵押难度较大。

6、贷款对象筛选余地少。对基层行来说,符合贷款资格与贷款条件的企业少,存在着贷款对象可选择余地偏少的问题,必然存在“抓住一个是一个,先列入支持对象”再说的心理,导致信贷风险较高。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二、商业性贷款风险防范与化解对策【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一)转变观念,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1、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效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始终是信贷管理的核心与主线;而业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是关系农发行发展与生存的大事,因此必须防止不顾风险盲目放贷和一味强调风险而坐等观望的思想。

2、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将信贷

业务培训列入日常工作,增加培训人次,提高培训质量。二是积极鼓励信贷人员自学成才,参与金融、财务、企业管理及法律专业等再教育。三是引进一批相关专业人才。招收一批大专院校毕业生,吸收新鲜力量;同时按工作及专业需要,从社会招收相关专业管理人员。四是实施信贷员上岗资格制度。全面实施信贷人员上岗考试制度,积极实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制度。五是创造条件吸引人才,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落实“三个留人”政策。

3、改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一是提高客户财务风险、发展态势、经营管理情况的监测频度。二是制定和落实风险监控岗位责任制,并加强检查、稽核,力促贷款风险管理规范化、监控到位化。三是优化信贷风险控制考核机制,重点考核贷款投向和投量的合理性、合规性、潜在风险性;建立不良贷款处罚制度,加大对不良贷款责任人的处罚力度。

(二)规范贷款管理制度,有效防范信贷风险

1、严格商业性贷款准入条件。一是严格贷款资格认定,确保贷款企业符合商业性贷款资格与基本条件;二是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对信用等级达到规定标准的才列入贷款对象;三是对企业近几年情况进行全面调查,选择那些有一定经营规模、财务健全、经营管理规范、资产负债率低、经营效益好、产品销路理想、遵纪守法的企业作为贷款对象;四是严格审查风险防范措施,特别是注重担保审查,对保证担保及抵押担保进行实地调查,确保担保合规性、合法性,有效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2、制定标准化的贷款“三查”制度。重构和优化信贷风险控制系统的基本理念,风险管理应当贯穿于整个贷款周期。在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管理的全过程形成相应的风险防范理念和风险监控机制,结合对借款人的行业、财务状况、经营行为以及管理方面的风险警示信号,制定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标准。

3、建立可靠的信贷风险信息系统。建立以下三个风险信息系统:一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现状及未来预测信息、同业竞争市场信息。二是客户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三是信贷风险监控信息系统,主要包括信贷违规性信息、财务指标异常变化信息、不良贷款信息、客户监管信息。

4、改善贷款管理方式。一是改善贷款操作流程。减少贷款申报环节与审批环节,推行差别授信管理制度,提高办贷效率。二是实行贷款风险度管理。根据每笔贷款的贷款对象、贷款方式、贷款形态等方面,测算相应的贷款风险度,对不同贷款风险度采取多种风险控制措施。三是改进贷款方式。实行风险准备金和自有流动资金比例管理;全面实施贷款担保方式,大力推行有效资产抵押,实行贷款抵押率考核。

5、实行客户授信制度。及时实施商业性贷款客户授信制度,对客户总体风险和各类风险进行总量控制。并根据客户的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与道德风险三个层次因素,排出客户贷款的先后序列,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利率高低。

6、落实信贷风险技术支持措施。风险识别主要受制于对风险的预测、监视、识别的能力,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合理标准的审批流程以提高风险的识别。做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通过对客户财务资源的评估得出风险评分结果;定性部分以银行内部最好的信贷员根据个人经验进行贷款风险决策的方法为基础,系统通过进一步研究信贷员的判断以及判断得出的过程,归纳整理制定出可供其他信贷员效仿的确切定性标准。同时配备相应的硬件设施,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三)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化解信贷风险

1、做好风险预警处置。对客户信用等级、贷款风险分类下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论文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第二篇

农发行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对策探讨

【摘 要】自2004年开办了商业性信贷业务以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展,信贷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农发行在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定位不清、职能错位、人力资源匮乏、管理体制滞后等问题。借鉴国外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经验,提出了促进农发行商贷业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性贷款;风险管理 2004年以来,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迅速增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是,由于受长期开展政策性贷款业务的影响,商业性贷款业务的拓展仍存在一系列制约。因此,如何更好地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促进农发行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分析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特点、现状及问题入手,研究总结了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转型经验,针对我国农发行功能定位,提出拓展农发行商业性贷款的对策思路,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政策性金融理论,增强农村金融支农职能,促进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一、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

农发行的商业性贷款业务是指在国务院和银监会批准的业务范围内,自主决策、自担风险发放的贷款。目前农发行共开办粮油商业性贷款业务7种,开办棉花商业性贷款业务4种,以及其他5类商

关于如何提高农发行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第三篇

关于如何提高农发行服务水平的调研报告 一、背景与现状【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1994年成立致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农发行认真履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全力支持“三农”,积极落实国家粮棉油流通改革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国务院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政策性银行改革,要求农发行在做好国家粮棉收购储备信贷资金供应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职能定位,增强支农功能,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近年来,农发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明确了按现代银行要求打造农发行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内部综合改革,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创新业务品种,取得较大成绩。

以市分行营业部的情况来说,截止2014年9月底,该行各项贷款余额462715万元,其中:政策性贷款企业3家,贷款余额208515万元,占总贷款45%;商业性贷款企业2家,贷款余额8200万元,占总贷款2%;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贷款企业1家,贷款余额195000万元,占总贷款42%;农村土地整治中长期贷款企业1家,贷款余额51000万元,占总贷款11%。由上可见,农发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新业务,调整贷款结构和种类,目前农发行已经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储备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业务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信贷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了政策性贷款业务和商业性贷款业务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镇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一系列号召,农发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接挑战,不辱使命,开创农发行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关键要看农发行如何提高服务水平。下面根据农发行的实际,深入问题,科学分析。

二、科学分析

(一)对农发行服务手段的科学分析。

随着“双轮驱动”政策的全面铺开,我行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批粮棉油收储企业、政府融资平台企业、棉油加工企业、农业小企业等纷纷与我行建立了信贷关系,业务量和业务种类突飞猛进,对我行传统结算方式形成了新的挑战。 目前,我行结算服务主要是运用人行大小额支付清算系统、同城清算系统和系统内网络等手段进行结算,随着大企业、大项目时代的到来,我行某此结算方式的滞后成了业务发展的瓶颈,举例来讲:对于大企业而言,其资金流动性强,流动量大,随机性强,大额资金来往频繁,动辄成百上千万,而我行规定大额资金取现,汇兑皆需提前一天报计划,且需层层签字审批。当遇突发事情,企业未报计划但急需取钱、转钱时,我行因为制度原因往往满足不了,或者不能及时处理,从而给企业造成麻烦,基于此,许多大企业把大额头寸转存于汇、取方便的商业银行,致使我行宝贵的存款流失,存款任务完成艰难,员工工资受损。

(二)对农发行人员素质的科学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行新业务的不断拓展,新知识、新制度、新操作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所有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做到与时俱进。目前农发行人员老化现象严重,40、50人员较多,存在知识老化,思想保守现象,对学习新业务有恐惧感,操作上反应迟钝。

三、有效措施:

(一)升级结算手段,优化结算工具。【农发行商业性贷款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我行必须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从客户的角度出发,不断增加结算种类,完善结算工具,改进内控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加强部门衔接,简化内部手续,提高结算质量,才能更好地服务“三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强化员工培训,引进优秀人才。

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培训和考核,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同时,在系统内大力开展“比、学、赶、超”活动,充分调动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市分行营业部对员工实行“月考绩奖”制度,每月组织所有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考试,对成绩优秀者给予适当奖励,对于成绩差者提出批评,督促其加强学习,取得较好效果。针对人员老化的情况,总行应审时度势地出台人才引进战略,对外招聘应届大学生,以充实员工队伍,改善人员结构,优化年龄层次,提高综合素质。

(三)转变传统思维,打适新型服务

一是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发行人要抛弃过去封闭、保守的传统思想,服务方式要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由于过去我行与国有粮棉购销企业建立的是一种捆绑式银企关系,企业没有其它选择的余地,现在由于业务范围的延伸,客户主体、贷款性质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那种等客上门的模式已然落后。如果服务跟不上,市场就可能会被人家抢占。要想留住客户,首先必须克服坐门等客的思想,要主动走出去,接近客户,营销客户,研究客户,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利用农发行的优势,提高对客户的结算和信息服务水平。其次是要实行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真正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私人定制”式服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由服务粮油棉企业到服务市政项目的转变。 随着“双轮驱动”政策的全面铺开,我行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许多由政府主导的大项目与我行建立了信贷关系,如:南水北调项目、郑焦城际铁路项目、城中村改造项目,这些项目贷款金额大,服务要求高,牵涉部门多,项目工期长,这就要求我行相关部门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适应由服务粮油棉企业到服务市政项目的转变,一是要对承贷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细致地讲解我行中长期信贷业务支持的范围、贷款模式、申报流程、申报材料等内容,各部门在充分了解我行信贷政策的前提下,才能扎实全面地做好贷款各个流程。二是严格贷款手续。市政工程的贷款材料涉及政府多个部门,一定要严格把关,实事求是,特别是涉及土地项目,要严查“四证”的真实性和齐全性。三是全程监管资金使用。客户经理要严格监管贷款资金,全程跟踪贷款去向,确保贷款专款专用。四是紧盯还款来源。如果项目贷款第一还款来源为财政资金,客户经理要紧盯还款来源,定期分析财政还款能力,通过“三率”(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测算,评估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对担保企业实行动态监测,密切关注企业经营,定期测算担保能力。五是精心做好还款工作。由于还款额往往较大,我部要及早着手准备贷款到期催收的各项工作,按时向借款人下达贷款到期催收通知书,督促借款人提前做好还款准备。

农发行自成立到现在,风雨历程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发行人发扬“团结、信任、和谐、创新”的精神,牢记“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为我国“三农”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放眼未来,农发行必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努力进取,追求卓越,用更好的服务来完成农发行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不息!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18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