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 报告 |

【www.guakaob.com--报告】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第一篇

森林病虫害防治报告

森林是天然的制氧工厂,森林是空气的净化物,森林有自然防疫作用,森林是天然的消声器,森林具有防止风沙、减轻洪灾、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保护森林人人有责。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森林不仅是工业、建筑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原材料,而且在影响生态环境中的诸多因素中,森林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可以调节改善生态环境中大气候,起到改善、保护生态环境的决定性的作用,更可以涵养水源、减少径流、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能的作用,也是一个大的生物多性的资源库、对保持生态平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保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宏伟目标,发展林业生产、保护林业生产,是我们林责无旁贷的责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1、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对森林病虫害的危害认识不足

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森林病虫害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长期以来,没有把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摆到应有的位置,缺乏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致使森防工作在抓法上和工作力度上,与造林绿化和森林防火相比,都有相当差距。因而在推进森防工作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

2、病虫害发生面积扩大

近些年来我国人工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单一品种的森林造成了病虫害的增加。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近些年来的干旱和暖冬的天气原因,森林病虫害向多样化以及复杂化的方向发展,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使成灾害虫的种类增多,给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比较高的难度。第二,林地与耕地交叉,使农作物害虫朝着林地发展,带来比较大的治理难度。第三,害虫出现变异,造成常有发生顽固难治暴发现象,造成研制防治害虫农药上更加困难。最后,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害虫的天敌大量消失,发生造成生态治理的缺失。

3、病虫害发生的严重恶化

温室效应不仅使全球沙漠化扩大和旱涝灾害频发,也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由于全球气候异常,使林木生长条件发生极剧变化,暖冬现象使森林病虫害越冬基数增大,为其病虫害的大发生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4、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能力

林业生产环节脱节,造林、育苗、引种、规划设计等预防机制差,使病虫害防治处于被动局面。例如,不管是当地苗木种子的流动销售或者是外调种子,都没有一签两证,检疫工作不到位,相当一些产地检疫跟不上。加上缺乏检疫检查站,调运检疫严重失控,控制危险性病虫害传播不力,致使外地病虫害随之而来,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5、病虫种类繁多

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

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1、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

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2、加强检疫控制外来生物的入侵

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入侵定居后,由于没有入侵生物原产地天敌的控制,很可能就成我们的新病虫害,往往很难防治。如美国白蛾自从**口岸入侵后,已经迅速蔓延,并成为辽宁省林业生产的主要食叶性害虫。因此,从源头上封锁堵截境外有害生物的入侵,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完善森林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森林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森林病虫档案,抓住森林主要发生的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态势,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森林中不可能仅仅只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森林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提高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含量

一要加强重点病虫害的科研攻关和技术推广,研究推广新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二要扩大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普及基本技能,实行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三要强化政府行为和依法防治,必须实行多部门的有效配合和全社会的支持。四要切实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从病虫害源头抓起,在保护好现有林业的基础上,坚持适地适树造林,采用良种壮苗,营造混交林,实行工程造林和集约经营等林业措施,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于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增强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5、应用生物防治技术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人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千百年来,人们在防治各种森林病虫害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量好的经验和办法,如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综合防治和森林植物检疫等,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地促进r我国林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以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为出发点,在防治方式上。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可以保护天敌,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的一种平衡。总之,在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我们要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防治。在维持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采取多种有利措施,使森林的正常生产经营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6、遗传控制病虫害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7、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继续坚持以地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投入原则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多层次、多渠道投入,以筹集更多的资金;二是各级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应加大投入;三是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按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从收取的补偿资金中适当安排防治经费。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森林保健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

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生态性病害的病原主要是一些具腐生性弱寄生性病原真菌,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及潜伏侵染于树木体内。生态逆境是这类病害的主要诱因,当逆境生态因子导致树木生长势下降至某一个阈值时,病原一寄主复合体开始病理过程,使寄主细胞、组织发生病变,表现出枯梢、枝干溃疡或腐烂等症状,影响树木的生长,严重时造成树木的死亡。生态性病害由于病原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可长期潜伏在树木体内,因此具有隐蔽性;由于气候生态逆境是其主要诱引,因此具有突发性。

这类病害在北美、欧洲以及东北亚分布广泛,各国在经历了化学防治的失败后,目前的研究都集中在抗性育种和集约栽培上,试图通过提高抗逆性和抗病性以及提高树势来最终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性病害由于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因此,控制的根本途径是生态控制技术。对于客观上具有或可能出现一定演替过程、形成一定自组织性而具有一定程度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功能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病虫灾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从乔、灌、草及农作物多植物种合理配置人手,提高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改造现有林和营造混交林,为系统的演替过程构建初始可启动状态,使其伴随演替过程逐步最大程度地实现自组织性,从而形成一定程度的抗逆补偿功能和自我调控病虫灾害功能。同时辅助以环境允许的人为措施,将病虫灾害控制在允许水平。对于城市绿化树木和干旱及半干旱地域的造林树木,客观上很难或不可能形成一定自组织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其生态性病害生态控制的研究趋势是:通过树木根系和根际土壤生态环境的改造,使其形成及促进根系的发育和发达、水分和养分的持续有效利用、病菌侵染预防和侵入后的抑制功能等,从而保健树木、提高树势、增强树木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达到持续、有效控制病害的目的。

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进步的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林业又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林业生产建康发展,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正是保护林业生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生态作用,因此,就要求我们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是不污染生态环境的生态防治技术,必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第二篇

园林病虫害防治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现代化城市中,园林绿化担当着绿化、美化、净化城市市容、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的重任。然而,一味追求快速绿化装饰及病虫害的速杀效果,往往会带来环境和资源问题。园林病虫害的防治要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独特的生态群落中各种有利因素,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园林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可持续发展

在现代化城市中,园林绿化担当着绿化、美化、净化城市市容、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的重任。随着我市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和“创建生态型宜居中心城市”目标的确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正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城市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也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1园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所谓“七分养”,除了日常的养护管理外,病虫害防治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园林病虫害防治必须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发展生态型园林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后,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环境及资源问题,一味地追求快速绿化装饰及病虫害的速杀效果,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许多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栽植品种单一,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病虫害,即有可能形成大面积灾害。【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2)在引种栽植时,购进植株已发生了病虫害。

(3)在防治时,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在消灭病虫害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有益的微生物及天敌;不仅污染了环境,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2园林病虫害防治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植物的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第三篇

-可研领域专业机构 做可研,选智研-

植物的虫害防治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索 引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 1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 2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及意义 ................................................. 4 四、植物的虫害防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 ............................... 5 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服务流程 ............................................... 12 六、智研咨询可行性研究报告优势 ............................................... 14【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定义及分类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是投资经济活动(工业项目)决策前的一种科学判断行为。它是在事件没有发生之前的研究,是对事务未来发展的情况、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结果的估计。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市场、技术、财务、工程、经济和环境等方面进行精确系统、完备无遗的分析,完成包括市场和销售、规模和产品、厂址、原辅料供应、工艺技术、设备选择、人员组织、实施计划、投资与成本、效益及风险等的计算、论证和评价,选定最佳方案,作为决策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立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分类——按用途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和框架

1、项目投资预算、项目总体投资环境

对资源开发项目要深入研究确定资源的可利用量,资源的自然品质,资源的赋存条件和开发利用价值。

2、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

全面深入地进行市场分析、预测。调查和预测拟建项目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情况和销售价格;研究产品的目标市场,分析市场占有率;研究确定市场,主要是产品竞争对手和自身竞争力的优势、劣势,以及产品的营销策略,并研究确定主要市场风险和风险程度。

3、深入进行项目建设方案设计。

包括:项目的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工程选址、工艺技术方案和主要设备方案、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环境影响问题、项目建成投产及生产经营的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进度计划、所需投资进行详细估算、融资分析、财务分析等等。

4、项目总结

项目总结系统归纳,包括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项目不确定性分析、风险分析、综合评价等等。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框架

沙棘病虫害防治可行报告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第四篇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沙棘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可行性

论证报告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一、概述

(一)、项目提出背景

吴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毛乌素沙漠的农牧过渡地带,全县土地总面积3791.5公顷。独特的地理位臵和自然气候条件,使沙棘成为当地生长历史最久,资源最为丰富的灌木植物。由于沙棘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繁殖迅速、自生萌蘖,保土护坡、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多种功能。因此,在1998年实施退耕还林以来,我县始终把沙棘作为退耕还林的先锋树种,大面积种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种植保存沙棘面积188万亩,其中成林125万亩,挂果面积100万亩,成为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从沙棘本身来看,他含有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适宜多层次开发利用。沙棘全身都是宝,是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优良树种。近年来通过抓点示范,强化抚育、管护,全面推行沙棘艺化管理,沙棘长势迅速良好,挂果量增加,群众受益明显,已将成为我县富民强县优势产业之一。因此,加强对沙棘的后期管理,重点是沙棘病虫害防治,是实现沙棘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举措。

(二)、项目的目的、意义

2006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延安视察工作时指出“现在陕西的经济主要依靠能源,开采完了,怎么办?从长远看,还是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保证农民长期致富,我建议你们开发沙棘,延安的沙棘面积大,其用途很广,可以到饮品、化妆品,特别是沙棘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很大,你们要大力开发,为农民增收再拓新高。”总书记是指示为延安发展农村经济指出了一条科学的路子。特别是吴起作为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县,又是全国沙棘面积最大县,必须立足县域实际,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大念沙棘“致富经”,加快沙棘开发步伐,着力培植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几年来,结合县情实践证明,沙棘产业发展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预计在2015年,农民通过采收沙棘果、叶可获得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但是由于气候干旱和沙棘林龄老化,种植密度过大,林分结构不够合理,从客观上形成了有利于病虫害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加之,周边地区沙棘木蠹蛾危害严重,导致沙棘病虫害大面积发生,严重阻碍了我县沙棘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吴起县沙棘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项目将重点从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病虫发生的规律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因此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将为我县沙棘产业发展发挥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二、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市场分析【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一)、项目技术攻关的必要性

连年的干旱少雨,致使沙棘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低下,加之病虫害防治工作未及时跟进,我县沙棘林受灾面积较大,形式严峻。经过调查,我县发生病虫害面积166716亩,中度以上45137亩,其中发生病虫害面积超过1000亩以上的乡镇有街道办5983亩,吴起镇26153亩,薛岔乡72190亩,白豹镇7021亩,庙沟乡2227亩,吴仓堡乡7495亩,周湾镇11061亩,长城乡8146亩,五谷城乡17594亩,沙棘病虫害一旦发生极难根治,现有是沙棘资源将会枯竭,新建沙棘原料基地也将受到严重危害。如不进行有效的治理,防治沙棘林病虫害,沙棘林毁灭将会破坏生态环境,其次,以沙棘为原料的产业的企业发展势必受阻,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因此,我们需要引进先进的防治沙棘林病虫害技术,培养实用型人才,运用于沙棘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沙棘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二)、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由于气候干旱和沙棘林龄老化,种植时密度不够合理,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密度愈来愈大,从客观上形成了有利于病虫害发育的环境条件,导致了病虫害发生。根据《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我们组织建立综合防治沙棘病虫害的技术措施体系,在合理运用科学的营林措施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物理、化学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实现沙棘资源的三大效能和人类健康服

务,最终建立有效控制沙棘木蠹蛾虫害的综合技术体系。

三、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及现有工作基础

(一)、国内外技术现状、专利等知识产权情况分析

俄罗斯(前苏联)研究沙棘的病虫害已有90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苏联解体前为第二阶段,解体后为第三阶段。在第一阶段,沙棘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并未引起重视。第二阶段对沙棘病虫害的研究与防治走上了正规并达到了高峰期,不仅查明了沙棘群落的病原菌,而且研制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中包括利用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和挖掘植物药源在内的无污染防治。到了第三阶段,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和有些病害一直找不到确切的原因,因而使目前的沙棘病虫害防治处于徘徊不前的阶段。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持续干旱,内蒙古、辽宁、山西等局部地区的沙棘林遭受了沙棘木蠹蛾的危害,致使较大面积的沙棘林发生死亡。现已查明,能引起沙棘感染病害的病原菌有42属47种。其中危害主杆的有8属7种,危害枝条的有17种属21种,危害叶片的有7属7种,危害果实的有6属6类。

我县就沙棘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宗德禄同志支持完成的《退耕还林去鼠(兔)害综合控制技术与应用》荣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等奖;闫占文的科调研项目《沙棘栎黄枯叶蛾危害及综合防治效果调查报告》荣获第三届“延安科技调研成果奖”一等奖;我县主要防治沙棘林病虫害

技术 爆炸型林区用菌粉灭虫弹获得了中国专利局颁发的实用型专利证书。

(二)、国内外技术发展趋势

沙棘木蠹蛾是沙棘最重要的害虫之一。属蛀干害虫,以幼虫危害沙棘枝干和根部,这是致命的危害,一旦发生极难根治。2003——2006年鄂尔多斯市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对“沙棘木蠹蛾无公害防治技术” 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探索出一系列防治技术:

(1)利用真菌防治――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可自然感染沙棘木蠹蛾,对该菌进行分离、纯化、扩繁,释放到沙棘林,可防治沙棘木蠹蛾;

(2)饲养并释放狗獾防治——狗獾(Meles meles L.)是沙棘木蠹蛾的重要捕食性天敌,它既可直接消灭沙棘木蠹蛾,对沙棘木蠹蛾蛹的刨食率为59.3%,对有虫沙棘的刨食率为53.5%,又可在自然界中携带传播沙棘木蠹蛾的病原菌白僵菌,传播率为29.2%,所以利用狗獾可防治沙棘木蠹蛾;

(3)释放毛缺沟姬蜂防治——毛缺沟姬蜂Lissonota setosa (Geoffroy, 1785)是沙棘木蠹蛾的主要寄生天敌,在沙棘林内释放这种蜂,可防治沙棘木蠹蛾;

(4)性引诱剂诱杀——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有很好的控制作用,成虫期在林内挂性引诱剂诱杀;

(5)太阳能杀虫灯诱杀——成虫期进行,效果好,可以控制

公路绿化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虫害防治可持续报告 第五篇

公路绿化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道路绿化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导致植物生长不良,叶、花、果、茎、根常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变色、腐烂、凋萎及落叶等现象,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给道路绿化、美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和影响。

关键词公路虫害防治发展

Abstract: The road greening in growth process plants, often by all kinds of disease and insect pest damage, and lead to plant growth bad, leaf, flower, fruit, stems and roots often appeared necrosis spot or disorders, change color, decay and languish and the phenomenon such as leaves, lose ornamental value and greening effect, and even cause whole plant to death, to the road greening, and beautify the cause a great loss and influence.

Key words: highway pest contro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现代化道路建设中,公路绿化担当着绿化、美化、净化城市道路环境,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的重任。随着我市获得“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和“创建生态型宜居中心城市”目标的确立,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城市道路绿化事业的发展正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广泛关注,道路环境质量的好与坏也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

常言道:“三分种,七分养”,所谓“七分养”除了日常的养护管理外,病虫害防治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道路绿化病虫害防治必须用发展的、联系的观点来指导工作,以实现公路“畅、安、舒、美、优”良好通行环境为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然而,在实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了环境及资源问题,一味地追求快速绿化装饰及病虫害的速杀效果,这就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许多隐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栽植品种单一,密度较大,一旦发生病虫害,既有可能形成大面积灾害;(2)在引种栽植时,购进以发生了病虫害的植株进行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1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