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一)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教案

学期:2009至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

学科:初中数学

年级:九年级(上册)

授课班级:

2013年9月

2009至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计划

2009至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23.1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

2

2.x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AB?AB,BC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³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³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2-1

34-3x1 12题。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布置

教材P4 习题23.1 2,3,4,5,6 其他:

七、个性化设计与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二)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指导思想

深入推进和贯彻2011年《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目的,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探索有效教学的新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 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 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紧紧围绕初中数学教材、数学学科“基本要求”进行教学,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收集试卷,精选习题,建立题库,努力把握中考方向,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力求达到减负、减压、增效的目的,力求中考取得好成绩。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整个年级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了,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学生仍然缺少大量的推理题训练,推理的思考方法与写法上均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几何有畏难情绪,相关知识学得不很透彻。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为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与课业负担,不提倡学生买教辅参考书,学生自主拓展知识面,向深处学习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在以后的教学中,对有条件的孩子应鼓励他们买课外参考书,不一定是教辅参考书,有趣的课外数学读物更好,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素质;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

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予以关注。

三,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析:

第21章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本章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养成数形结合的思考形式和思考方法,代数式、方程、函数、图形、直角坐标系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互相解释、互相补充,对于整个中学数学的学习,愈往后,愈显出其重要性,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为数形结合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22章相似形。本章共有五节,主要是比例线段的概念及其性质,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加强它们在实际生活的测量中的应用。同时如何利用位似变换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

第23章锐角三角函数。本章内容是三角学中最基础内容,是今后学习三角学的必要基础。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24章圆。理解圆及有关概念,掌握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点与圆、直线与圆、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探索圆周角与圆心 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点,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之间的关系。内容知识点多,而且都比较复杂,是整个初中几何中最难的一个教学内容。

四、全书教学目标

能通过对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确定二次函数的表达式,并体会函数的意义。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从图像上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图像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两个方面,一个是求最值问题,一个是求函数解析式。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反比例函数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对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的掌握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了解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通过建筑、艺术上的实例了解黄金分割。通过具体实例认识图形的

相似,探索形似图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面积的比等于对应边比的平方。了解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概念,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了解图形的位似,能够利用位似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通过实例认识三角函数值,知道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它对应的锐角。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理解圆及其有关概念,了解弧、弦、圆心角的关系,探索并了解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探索圆的性质,了解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

五,全书教学重难点

重点:1,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

2.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3.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及其对应的表达式,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

4.圆的基本性质,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难点:1.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3.对三角函数的概念的理解。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4.切线的判定及其应用

六,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研究教材及考纲,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重视每一章节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其地位,重视课后反思,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的细节。

2.抓住课堂45分钟。 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每节课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增大课堂容量组织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使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及时反馈信息提高课堂效益。

3.课后反馈。精选适当的练习题、测试卷,及时批改作业,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面对面的指出并指导学生搞懂弄通,不留一个疑难点,让学生学有所获。

4.提高业务能力及水平:积极参加业务学习,看书、看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使之更好的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努力,掌握新的技能、技巧,不断努力,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努力使教学更务实,方法更灵活,手段更先进。

5.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掌握教材。认真备课,争取充分掌握学生动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落实每一堂课后辅助,查漏补缺。积极与其它老师沟通,加强教研教改,提高教学水平。

6.经常听取学生良好的合理化建议。以“两头”带“中间”战略思想不变,深化两极生的训导。多做思想工作,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7.采取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积极运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培养学生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尽量借助教具、模型、实物、图形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勤思考,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七.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2015年8月28日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三)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案

教学计划

2009至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23.1 二次函数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2)注重学生参与,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熟练地列出二次函数关系式,并求出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过程: 一、试一试

1.设矩形花圃的垂直于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先取x的一些值,算出矩形的另一边BC

2

2.x 3.我们发现,当AB的长(x)确定后,矩形的面积(y)也随之确定, y是x的函数,试写出这个函数的关系式,

对于1.,可让学生根据表中给出的AB的长,填出相应的BC的长和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数据的变化情况,提出问题:(1)从所填表格中,你能发现什么?(2)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的解答能作出什么猜想?让学生思考、交流、发表意见,达成共识:当AB的长为5cm,BC的长为10m时,围成的矩形面积最大;最大面积为50m2。

对于2,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派代表发表意见。形成共识,x的值不可以任意取,有限定范围,其范围是0 <x <10。

对于3,教师可提出问题,(1)当AB=xm时,BC长等于多少m?(2)面积y等于多少?并指出y=x(20-2x)(0 <x <10)就是所求的函数关系式. 二、提出问题

某商店将每件进价为8元的某种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一天可销出约100件.该店想通过降低售价、增加销售量的办法来提高利润,经过市场调查,发现这种商品单价每降低0.1元,其销售量可增加10件。将这种商品的售价降低多少时,能使销售利润最大?

在这个问题中,可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回答: 1.商品的利润与售价、进价以及销售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利润=(售价-进价)³销售量]

2.如果不降低售价,该商品每件利润是多少元?一天总的利润是多少元? [10-8=2(元),(10-8)³100=200(元)] 3.若每件商品降价x元,则每件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元?一天可销售约多少件商品?

[(10-8-x);(100+100x)]

4.x的值是否可以任意取?如果不能任意取,请求出它的范围, [x的值不能任意取,其范围是0≤x≤2]

5.若设该商品每天的利润为y元,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y=(10-8-x) (100+100x)(0≤x≤2)]

将函数关系式y=x(20-2x)(0 <x <10=化为:

y=-2x2+20x (0<x<10)„„„„„„„„„„„(1) 将函数关系式y=(10-8-x)(100+100x)(0≤x≤2)化为: y=-100x2+100x+20D (0≤x≤2)„„„„„„„„(2) 三、观察;概括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函数关系式(1)和(2),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 (1)函数关系式(1)和(2)的自变量各有几个? (各有1个)

(2)多项式-2x2+20和-100x2+100x+200分别是几次多项式? (分别是二次多项式)

(3)函数关系式(1)和(2)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是用自变量的二次多项式来表示的)

(4)本章导图中的问题以及P1页的问题2有什么共同特点?

让学生讨论、交流,发表意见,归结为:自变量x为何值时,函数y取得最大值。

2

2.二次函数定义:形如y=ax+bx+c (a、b、、c是常数,a≠0)的函数叫做x的二次函数,a叫做二次函数的系数,b叫做一次项的系数,c叫作常数项. 四、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函数中,哪些是二次函数? (1)y=5x+1 (2)y=4x2-1

(3)y=2x3-3x2 (4)y=5x4-3x+1 2.P3练习第1,2题。 五、小结

1.请叙述二次函数的定义.

2,许多实际问题可以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编一道二次函数应用题,并写出函数关系式。 六、作业布置

教材P4 习题23.1 2,3,4,5,6 其他:

七、个性化设计与课后反思:

23.2 二次函数y=ax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y=ax2的图象,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二次函数y=ax2图象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归纳的良好思维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是教学的重点。难点: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以及探索二次函数性质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可以回想一下,一次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究的?

(先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观察、分析、归纳得到一次函数的性质) 2.我们能否类比研究一次函数性质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呢?如果可以,应先研究什么?

(可以用研究一次函数性质的方法来研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应先研究二次函数的图象)

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二、范例

例1、画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 解:(1)列表:在x的取值范围内列出函数对应

为点的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点

(3)连线:用光滑的曲线顺次连结各点,得到函数y=x2的图象,如图所示。 提问:观察这个函数的图象,它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归结为:它有一条对称轴,且对称轴和图象有一点交点。

抛物线概念:像这样的曲线通常叫做抛物线。

顶点概念:抛物线与它的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 三、做一做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x2与y=-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两个图象,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区别?

2.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2与y=-2x2的图象,观察并比较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什么?

3.将所画的四个函数的图象作比较,你又能发现什么?

对于1,在学生画函数图象的同时,教师要指导中下水平的学生,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讨论选几个点比较合适以及如何选点。两个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以及它们的区别,可分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达成共识,两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都关于y轴对称,顶点坐标都是(0,0),区别在于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上,函数y=-x2的图象开口向下。

2

对于2,教师要继续巡视,指导学生画函数图象,两个函数的图象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类比1得出。

对于3,教师可引导学生从1的共同点和2的发现中得到结论:四个函数的图象都是抛物线,都关于y轴对称,它的顶点坐标都是(0,0). 四、归纳、概括

函数y=x2、y=-x2、y=2x2、y=-2x2是函数y=ax2的特例,由函数y=x2、y=-x2、y=2x2、y=-2x2的图象的共同特点,可猜想:

函数y=ax2的图象是一条________,它关于______对称,它的顶点坐标是______。

如果要更细致地研究函数y=ax2图象的特点和性质,应如何分类?为什么? 让学生观察y=x2、y=2x2的图象,填空; 当a>0时,抛物线y=ax2开口______,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______,______是抛物线上位置最低的点。 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函数的什么性质?

先让学生观察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XA、XB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小于0? (2)yA、yB大小关系如何?

(3)XC、XD大小关系如何?是否都大于0? (4)yC、yD大小关系如何?

(XA<XB,且XA<0,XB<0;yA>yB;XC<XD,且XC>0,XD>0,yC<yD)

其次,让学生填空。

当X<0时,函数值y随着x的增大而______,当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______;当X=______时,函数值y=ax2 (a>0)取得最小值,最小值y=______

2

以上结论就是当a>0时,函数y=ax的性质。 思考以下问题:

观察函数y=-x2、y=-2x2的图象,试作出类似的概括,当a<O时,抛物线y=ax2有些什么特点?它反映了当a<O时,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

让学生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当a<O时,抛物线y=ax2开口向上,在对称轴的左边,曲线自左向右上升;在对称轴的右边,曲线自左向右下降,顶点抛物线上位置最高的点。图象的这些特点,反映了当a<O时,函数y=ax2的性质;当x<0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增大;与x>O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0时,函数值y=ax2取得最大值,最大值是y=0。 五、课堂练习:P6练习1、2、3、4。 六、小结:

1.如何画出函数y=ax2的图象? 2.函数y=ax2具有哪些性质? 六、作业布置

教材P9 习题23.2 1,3,4,5 其他:

七、个性化设计与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四)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案

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未能,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过程:

引入:我们曾经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未能得到了勾股定理。实际上,利用公理及其推导出的定理,我们能够证明勾股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如图,在△ABC中,∠C=90°,BC=a,AC=b,AB=c,

延长CB至点D,使BD=b,作∠EBD=∠A,并取BE=c,连接ED、AE,则△ABC≌△BED。

∴∠BDE=90°,ED=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四边形ACDE是直角梯形。

11∴S梯形ACDE (a+b)(a-b)= (a+b)2 22

∴∠ABE=180°-∠ABC-∠EBD=180°- 90°=90°

AB=BE

1∴S△ABC = c2 2

∵S梯形ACDE = S△ABE +S△ABC+ S△BED ,

1111∴(a+b)2= c2+ ab+ ab 222211111即a2b2c2+ab+ ab 22222

∴a2+b2=c2

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

已知:如图,在△ABC,AB2+AC2=BC2,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证明:作出Rt△A’B’C’,使∠A=90°,A’B’=AB,A’C’=AC,则

A’B’2+A’C’2=B’C’2 (勾股定理)

∵AB2+AC2=BC2 ,A’B’=AB,A’C’=AC,

∴BC2= B’C’2

∴BC=B’C’

∴△ABC≌△A’B’C’ (SSS)

∴∠A=∠A’=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因此,△ABC是直角三角形。

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却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这两个定理称为互逆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练习题:随堂作业

作业:P20:1、2、3

九年级上期数学教案

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未能,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

3、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教学过程:

复习:

1、勾股定理即其逆定理。

2、全等三角形的证明。

新授:

引入: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边所对的角是直角呢?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地用“斜边、直角边”或“HL”表示。

已知:如图,△ABC和△A’B’C’中∠C=∠C’=90°,且AB=A’B’,BC=B’C’, 求证:△ABC≌△A’B’C’

证明:Rt△ABC和Rt△A’B’C’中,

∵AB=A’B’,BC=B’C’,AC2=BC2-AB2 , A’C’2=B’C’2-A’B’2

∵AC2=A’C’2 ∴AC=A’C’

∴△ABC ≌A’B’C’(SSS)

做一做:

用三角尺可以作角平线,如图,在已知∠AOB的两边上分别取点M、N,使OM=ON,再过点M作OA的垂线,过点N作OB的垂线,两垂线交于点P,那么射线OP就是∠AOB的平分线

请证明:

证明: ∵MC=NC PC=PC

∴Rt△MCP≌Rt△NCP (HL)

∴∠MCP=∠NCP(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议一议:如图,已知∠ACB=BDA=90°,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把它们分别写出来。

随堂练习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两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作业:P23 1、2

配方法(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 (n≥0)的方程;【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2、理解配方法,会用配方法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

3、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

教学程序:【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

一、复习:

1、解下列方程:

(1)x2=9 (2)(x+2)2=16

2、什么是完全平方式?

利用公式计算:

(1)(x+6)2 1(2)(x-)2 2

注意:它们的常数项等于一次项系数一半的平方。

3、解方程:(梯子滑动问题)

x2+12x-15=0

二、新授:

1、引入:像上面第3题,我们解方程会有困难,是否将方程转化为第1题的方程的形式呢?

2、解方程的基本思路(配方法)

如:x2+12x-15=0 转化为

(x+6)2=51

两边开平方,得

x+6=51

∴x1=51 ―6 x2=51 ―6(不合实际)

因此,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将方程转化为(x+m)2=n 的形式,它的一边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一个常数,当n≥0 时,两边开平方便可求出它的根。

3、配方:填上适当的数,使下列等式成立:

(1)x22

(2)x2―12x+ =(x― )2

(3)x22

从上可知:常数项配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

4、讲解例题:

例1:解方程:x2+8x―9=0

分析:先把它变成(x+m)2=n (n≥0)的形式再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

解:移项,得:x2+8x=9

九年级上册数学沪科版网上教学(五)
沪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沪科版九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一、学生知识现状的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进入初中已经两年了,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大部分同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有些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对于一些后进生简单的知识不能掌握,两极分化非常严重。有少部分的学生已经出现厌学情绪。学生的逆反心理逐渐显现,上课的难度在逐渐加大,课堂会出现混乱和沉寂的现象。这对九年级的老师是一个巨大的挑

战。

二、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和要求: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学生要掌握用函数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和思想,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别条件解决简单问题,会运用直角三角形中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能力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章节):

重点内容:二次函数,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

难点内容:二次函数的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和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四、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5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