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一)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答: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二)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 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和同为一家“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三)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时 繁盛一时的隋朝

【学习目标】

1、掌握隋朝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大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 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学与交流:(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 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灭掉陈,统一南北。

动脑筋:你能总结出隋朝可以重新统一南北的条件吗及统一的历史意义吗?

2、隋文帝的统治:

(1)措施:改革 ,发展生产,注重 ,减轻人民负担;

(2)表现:国家 ,社会经济 ,人口大幅度 。

3、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 ,巩固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间:在 在位时开凿。从605年起。

观察教材第4页的运河图,填写下面(3)至(6)项:

(3)三点:中心在 ,北达 ,南至 。

(4)四段: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 、邗沟、 。

(5)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上 的运河。

(6)作用:大运河的开通,大大促进了 。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想想看,隋炀帝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天下转漕,仰此一渠”说的是什么意思?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3、讨论:你知道隋朝类似于学过的哪个朝代吗?试着分析它们的相同点。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你怎么看?(书本6页)

2、比一比,今天的运河与隋朝的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四、巩固训练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 B、设三省六部 C、创立科举制 D、开通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A、589年 B、601年 C、605年 D、611年

3、隋朝大运河的河段中,从洛阳到涿郡的一段是

A、通济渠 B、永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隋朝的建立者是杨坚,他是隋文帝 B、隋文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开凿大运河 C、隋文帝时,人民负担较轻,社会繁荣 D、隋朝的都城在长安

5、阅读下列材料: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全长有多少?地位如何?

(3)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

(4)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

第2课时 贞观之治

课型:新授 时间:2012.2.7. 主备:刘萍 姓名 班级: 目标】

1、掌握唐朝的建立以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一、自主学习(我的课堂,我的舞台)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唐朝的建立:时间 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 ,年号 。

2、贞观之治:(原因)

治国思想:①吸取 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 ,发展生产;

③皇帝勤于 ,大臣 ;

治国措施:①重视发展 ,减轻农民的 ;

②注意“ ”,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③下令合并 ,革除“ ”的弊政;

④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 。(任命 、 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 )。

3、结果: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

动脑筋:读一下课本第8页唐太宗的那段话,想一想他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4、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

(2)统治措施:①继续实行发展 的政策;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

二、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讨论:汉朝时也出现过类似于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你能说出是什么局面吗?然后比较一下这两个盛世出现的共同点有哪些?

2、唐太宗与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三、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1、结合课本第9页的小字部分,找几名同学来排演一下当时的情景,我们也感觉一下唐太宗那种虚心纳谏的美德。

2、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巩固训练

1、隋朝从建立到灭亡共存在了

A、35年 B、36年 C、37年 D、38年

2、今天的西安(长安)曾被许多统治者选择作为都城,她因此被称为“六朝古都”。下列朝代属于这六朝的有①西汉 ②东汉 ③隋朝 ④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

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四)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复习重点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开运河 创科举

一.隋朝的统一:1.581年, 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 。

,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人民渴望统一,南北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大融合,统一成为社会发展的②隋朝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③南朝统治者贪图享乐。4.开皇之治: 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二.大运河的开凿:605年,隋炀帝。 为中心,北通 ,南达余杭,是隋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4. ,隋炀帝被缢死江都,隋朝灭亡。

:1. 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创 ,科举制正式形成。

打破了门第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②选拔官吏的权利集中到了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素质;④影响深远,以后各朝相继沿用。

四.比较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1.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统一;2.都形成有影响深远的制度,如郡县制、科举制;3.星宿了举世闻名的工程,长城、运河;4.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玄武门之变:1.618年, 建立唐朝,定都长安。2. 发动“玄武门之变”作了皇帝,称为,627年,年号为“贞观”。

二.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期间采取措施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沿用三省六部制,增加宰相人数,合并州县,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分为: (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 (行政实施)。六部:、、

第3课 开元盛世

:1. 和

;重视农业发展。 唐玄宗前期采取的措施:①选拔德才兼备的 、 为相;②3.;

称为国际性大城市。

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 一.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到南海,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

二.唐朝将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联

都护府、武则天设 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成亲,一家”;③821年,吐蕃和唐朝会盟。

第5课 唐代的中外交往

一.唐朝实行开放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1.根本原因: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唐朝也需要吸引外国先进的经济文化以丰富自己的物质和精神文化。2.唐朝疆域辽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交通发达。

二.对外交通发达:1. 是陆路交通中心、国际性大都市; 是最大的外贸港口。2.在广州设置 ,管理对外贸易,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设置的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

3.陆路交通:从长安出发,向东到朝鲜半岛,向西沿丝绸之路到中亚、西亚,南经吐蕃到天竺,经南诏到骠国。4.海陆交通:东路从登州、扬州到朝鲜半岛和日本;西路从广州到狮子国、波斯湾。

三.遣唐使:1.主要有日本、大食、天竺等70多个国家与唐朝交往。2.从贞观年间开始200年内,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高僧、留学生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文化带回日本。3.作用:推动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鉴真东渡:1.鉴真在日本传播佛教,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入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2.建筑有唐招提寺,日本药学界封鉴真为始祖。

五.玄奘西游:1.时间:唐太宗时期;2.意义:①弘扬了中华文明;②他的 成为研究古代印度河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1.唐朝政治、经济高度繁荣、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气开放;2.科举考试注重诗赋,直接促成了以诗会友的风尚。

二.唐诗繁荣的表现:1.诗人众多;2.诗歌形式风格多样;3.唐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4.传世作品多,影响深远(近5万首)。

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9课 辽、夏与北宋的和战

一.契丹的兴起:1.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辽河流域的契丹族崛起,契丹首领 统一各部,916年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3.耶律德光,将契丹国改为 ,从后晋得到幽云十六州,实力进一步增强。

二.宋朝的建立:1.960年,后周大将 称 2.三.澶渊之盟:1.10042.第二年,辽宋和议,原因:①北宋具有战场优势,但不愿继续抗战,希望乘胜议和,维护苟安局面。3.澶渊之盟的内容:①双方约定各守边界;②宋每年给辽“岁币”。4.澶渊之盟的影响:辽宋之间100多年保持和平往来,经济文化交流得到加强。

四.宋夏和战:1.1038年,党项族首领 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2.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密切。 第10课 宋金对峙

一.金国建立:1.女真族首领 率众抗辽,1115年,建立金国,定都会宁,并创制女真文字。2.女真族在商、周时称肃慎,唐朝时叫黑水靺鞨,辽时称女真。3.1125年,金灭辽。【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二.靖康之变:1.1126年,金军包围东京,主战派大臣李纲和广大军民守城;之后金军再次南下,攻破东京,宋钦宗投降。2.1127 :1.1127年,赵构即位,定都临安,史称 ,赵构为宋高宗。 四.岳飞抗金:1.1140年,岳飞的岳家军在 打败金朝兀朮的主力,获得郾城大战的胜利。2.朝廷要求岳飞退兵回朝的原因:宋高宗担心战争胜利影响求和,又害怕抗金将领权力太大威胁朝廷。3.岳飞被称为抗金名将。

五.宋金和议:1.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2.主要内容:①双方以东自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为界;②宋向金称臣,每年送岁币给金。3.影响:①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②南宋得到了暂时的稳定;③金迁都中都,加强了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一.经济重心南移:1.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2.南移完成的时;3.南移的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②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④南方自然条件优越;⑤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和人民共同开发。4.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①宋代城市打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界限;②出现众多服务性行业;③有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肆”,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傀儡戏、相扑、丁都赛、月饼);④工匠身份相对自由,农民文化生活丰富起来;⑤喝茶、饮酒成为普遍社会风气。

第12课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蒙古统一:世纪初统一蒙古各部;2.1206年,被尊称为,建立以和林为都城的蒙古汗国;3.铁木真不断进行扩张战争,攻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大理,形成对南宋的包围之势。

二.元朝大一统:1.1271

,忽必烈为元世祖。2.12763.南宋主要有 等抗元将领。

三.元朝为加强巩固,采取措施:1.政治上:①建立 ,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即行省;②设 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域;③设 ,管辖澎湖和琉球。2.经济上:①农业得到恢复发展;②松江农家妇女 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泉州是对外贸易最大的港口。

四.民族关系的发展:1.条件: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环境。2.表现:①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相通婚,逐渐融合;②阿拉伯人、波斯人进入中国,与各族融合形成了新的少数民族——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五)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三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复习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隋唐政权的建立、发展;

2. 了解隋唐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能简要分析大运河开通的意义以及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正确评价唐太宗;

3. 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完善的过程,初步分析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4. 了解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友好交流,理解和睦的民族关系、积极的对外交流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了解辉煌的隋唐文化的重要体现,懂得这既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与当时的繁荣分不开。

教学重点:

(1) 隋唐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

(2) 隋唐的民族关系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

教学难点:

(1) 对隋文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的全面评价 ;

(2) 对开通大运河、科举制等事件历史作用的评价;

(3) 懂得隋唐的统一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隋唐的繁荣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过程:

复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又一次大一统时期,在此期间,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对外交流密切。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影响了中国其后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今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进行小结一下。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二、谁与争锋

师:[映示投影表格:《对外友好交流》]

生:

生:

生:

师:([映示投影表格:《繁荣的隋唐经济》])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空前繁荣的阶段,这期间,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发展出现几个高潮。请同学们看图表,比一比,看谁填的又多又好。

生1:

生2:

生3:

生4:

师:同学们记得真好。(生鼓掌)其实比较一下,上述皇帝在统治措施上是有共同之处的,谁先能发现

生5:重用贤才

生6:崇尚节俭

生7:轻徭薄赋,注重发展生产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重点】

生8:注重吏治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学历史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用来指导我们的

学习、工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我国现在提倡艰苦奋斗,坚决反腐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可以讲深得民心。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三、众说纷纭:

师:[映示投影:《沁园春 雪》]毛主席在他的作品《沁园春 雪》中有一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唐宗宋主,稍逊风骚”,这位“唐宗”指的是谁?如何理解这个“稍逊”?请同学分学习组讨论后集中展示。

组1: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他一点也不逊。他在位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

强。史称“贞观之治”。

组2:他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组3:他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看到人民力量的伟大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支持李世民啊,是不是《隋唐英雄传》看多了。(生笑)那又怎么理解毛主席文章里的“稍逊”的这个“逊”字呢?有谁能表示一下看法。(生无人答)

师:提示一下,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唐太宗很多的好处,他是否真的“执政为民”,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吗?

生1:我知道了。他的措施只是为了保他的皇位,巩固他的统治

师:真聪明。他的措施只是为了保护以皇帝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不是真的“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做到。这样看来,比起咱们共产党人,他的确还是“稍逊”一些了。(生笑)

师:下面再让我们看看这一时期的两大创举吧:

[映示投影片:《大运河的开通》](指图)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创举,请哪位同学简要介绍一下情况?

生1: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它以洛阳为中心,纵贯南北,北到涿郡,南到余杭,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师:说的真好。[映示投影表格:《科举制的建立完善》]指表格:请同学填一填。 生2:诞生时期是隋朝,隋文帝开始分科考试,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

生3:科举制的完善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生4:唐太宗时扩大国学的规模,扩建校舍,增加学员;武则天设殿试、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师:回答的真好。历史事件,向来众说纷争。开凿大运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下面请看课堂剧《大运河之争》

隋炀帝:众位爱卿,听说扬州新出一种花叫琼花,花大如碗,芬香扑鼻。朕想亲自去瞧瞧,各位有何高见呀。

大臣甲:天降瑞花,这是皇上的福分,皇上早就该去了

大臣乙:洛阳至扬州上千里,路遥地远,皇上龙体怎能受如此劳顿?

大臣甲:臣有一计,可解此忧。

隋炀帝:卿有何妙计,速速道来。

大臣甲:我们可以先修一条从洛阳到扬州的运河,再造几百艘龙舟。那样皇上就可以坐上龙舟,一路上游山玩水,直到抵达扬州,欣赏琼花„„

隋炀帝:好主意,好主意啊!

大臣丙:皇上,这万万不可„„

隋炀帝:(疑惑不解地)为何呐?

大臣丙:皇上,我朝刚刚经历二世,国力尚弱。运河开凿,工程巨大,它绵延数千里,需征发几百万民工,此乃劳民伤财之举啊。

大臣甲:大胆放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皇上想征多少人就征多少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怎由得你来指手画脚,说三道四?

大臣乙:(沉吟地)眼前看老百姓是苦了点,但运河修好后,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的发展啊。 大臣丙:(哭诉)可老百姓的生死谁管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啊!

隋炀帝:(大怒)琼花是我的,天下的百姓也都是属于我的。朕宣旨:运河即日动工!退朝! 生:(鼓掌)

唇枪舌剑

师:欣赏完课堂剧,轻松了一下。现在大家知道隋“二世而亡”的原因了吧。下面我们再来参加一场热烈的辩论会吧。欢迎各位积极参与。

[映示投影:辩题:科举制的利弊]

正方1: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许多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也能做官。

反方1:科举制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也不利于人才的选拔。

正方2: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著名宰相房玄龄,大诗人李白、杜甫不都是参加科举考试后成名的吗?

反方2:那大文豪蒲松龄就不是通过科举考试成才的,还有范进,还有孔乙己„„ (生笑,鼓掌)

正方3:蒲松龄不也是因为想通过科举考试才用功读书,没考上就做了文豪,这正说明科举考试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那是学习的动力啊。范进、孔乙己更是了不得,“(生大笑,鼓掌)

反方3:每年科举录取的人有几个?为了几个人牺牲多少读书人的幸福?更多的人才都被埋没在科举考试之下

正方4:科举制还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之所以繁荣,就是因为唐朝将诗赋列入考试科目。

反方4:中国现在科技水平落后,很大程度上就是科举制的危害。

正方5:作为正方,我来总结一下本方观点。我方认为:科举制有利于选拔人才,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繁荣。他的出现,是一件好事。

反方5:作为反方,我方认为:科举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毒害了中国很多知识分子,鼓励人们“读死书、死读书”,阻碍了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生鼓掌)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科举制运用考试作为选拔人才一种方式,有他的可取之处。我们现在不还是要参加中考、高考么?(生笑)但是一考定终身,也确实有很大的不足。我们现在推行素质教育就是在努力弥补这种缺陷。下面我们进入另一个环节

四、追本溯源:

师:[映示投影片:《近期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杀”事件》],每一个关心时事的同学都知道这是什么事件,藏独分子的话有道理吗?你能用什么史实反驳他们的谬论?

生1:没有道理。7世纪时文城公主入藏,增进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密切了唐蕃经济经济文化交流

生2:8世纪时金城公主嫁入吐蕃,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师:说得真好。设身处境,假如你当时在拉萨,作为一个爱国公民,你该如何做?讨论一下。 (学生议论纷纷)

生1:和藏独分子作斗争。

生2:劝说不明真相的群众。

生3: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

生4:„„

师:对,大家说的真好。老师只想说一句,与违法犯罪作斗争,我们不但要勇斗,还要智斗。作为未成年人,首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五、轻松一刻:

师:轻松一下,做个游戏,“连连看” 。[映示投影:《辉煌的隋唐文化》]

生:

六、快乐的时间总是不知不觉,本节课我们对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历史作了一个简要的回顾。谢谢大家!(生鼓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47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