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一)
中国书法教案

课题: 中国书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执教:莫秀勇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书法的演化过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

2.了解书法的基本结构规则。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本课是中国书法欣赏课。沿着中国书法发展演变这根主线进行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了解书法结构规则。以“永”字为代表,剖析书法结构。本课最后以大量篇幅编排了古代书法名作欣赏。本课在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特色:

(1)以时间的先后顺序了解书法的发展演变。

从文字的发端“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名家苏轼作品欣赏,展示了不同面貌的书法演变,包括甲骨文、金文、秦朝的小篆、汉朝的隶书、唐朝怀素的草书、颜真卿的楷书等等,这种编排使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更能帮助学生用发展的眼光欣赏中国书法作品。

(2)使学生了解书法结构知识。

欣赏书法艺术,不仅要从形式上去分析,更要剖析书法结构内涵。本课重点以书法的构成要素——平衡、匀称、参差、连贯、对比、动静等方面分析书法艺术的内涵,提高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深入理解。结合书法与体操等艺术的共通性,分析书法的结构规律。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表现形式构成的要素,体会书法所表达的内涵。

难点:理解几种不同书体的结构规律。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相关的书法资料。

(教师)从甲骨文至宋代书法图片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1)多媒体展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教师讲解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

(2)利用录像或多媒体课件,放映自商代甲骨文至秦、汉、晋、唐、宋代的优秀书法作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不同书法的特点,提示学生思考:书法艺术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深入教学。

(1)录像或多媒体演示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几种不同书体,教师分析其艺术特点,提示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这些特点作出归纳。

(2)分析“永字八法”所体现出的动势。结合音乐、体育等分析书法的节奏及其所表达的生命感。

(3)录像展示名作“天下三大行书”,包括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用笔、结构、意境等方面感悟、赏析。

(4)字例分析,提高认识。加深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如:盖、仁、泉,名家字例解析)

(5)作品欣赏几大旅游景点的书法艺术,了解书法艺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教师讲解书法艺术的社会功能。

3.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常见的书法,分析其与古代几大书体有哪些共通之处。感受中国书法的魅力,你试着写“泉”字,或写你喜欢的一个成语。

●方案二

课前准备

(学生)书法碑帖等相关资料。

(教师)幻灯机,有关古代书法名作等相关资料、教材。

教学过程

1.导入教学。

幻灯放映商代甲骨文至宋代的书法名作,教师分析中国书法是如何从甲骨文演化而来的。

2.深入教学。

(1)教师分析“永字八法”中各笔画名称及结构,让学生体会“永”字每一个点画用笔的动势与力量与体操运动员表演的动作图片作以对比,提示学生分析二者的相通之处,教师重点从书法结构的“动态中求平衡”这一方面提示学生思考。

(2)幻灯演示几种不同书体,包括甲骨文、隶书及唐宋名家的行书、草书等,教师分析并总结规律。

(3)幻灯演示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从作者的生平及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以及书法作品中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同时播放天下三大行书的视频,加深学生的认识。

(4)字例分析,提高认识。加深对中国书法的理解。(如:盖、仁、泉,名家字例解析)

(5)作品欣赏

3.布置作业。

根据个人爱好,临摹一幅书法作品(字数不限),经过简易装裱,挂于学校美术橱窗中展览。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二)
《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

《书法的艺术欣赏》教案设计

课题:书法的艺术欣赏

课型: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2课时(1课时)

授课教师:谢玲玲

年级:初二年级上册册第二课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以欣赏、分析、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为学习内容,让学生对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展开研究、分析、讨论、评述,增加学生对书法与篆刻艺术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锻炼学生用语言和文字评述书法与篆刻艺术作品的能力。对习惯于欣赏纯具象美术作品的学生而言,书法与篆刻的艺术完全是具象与抽象合二为一的统一体,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学生对其的学习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画、结构(结体、章法)、墨色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汉字的艺术样式。

书法与篆刻是视觉造型艺术,是以汉字形体为审美意味表现的媒介、载体,它不直接模拟客观物象,不再现、反映具体的自然、生活场景,具有抽象性的造型特点。

书法与篆刻不同于具象绘画,不模拟、再现客观物象,它又不同于纯抽象绘画,脱离文字结构形式。

书法与篆刻艺术形象是“形”、“势”、“义”统一的文字造型形象。其“形”是以汉字形体为基础的抽象形象。汉字形体具有丰富多样的造型审美条件,书法文字形象是具象与抽象的统一体。其“势”决定了书法形象的时序性定向连续空间。书法的空间形式具有时间性、运动性,书法造型结果凝结着一次性的不可重复的过程性特征。其“义”使书法形象成为形、义兼备的综合审美形态,字义因素对书法造型形式和审美情感内容产生极大的影响,书意与文义的和谐统一是书法美的理想状态。

书法与篆刻以汉字为表现载体。汉字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字体不断演变,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

课文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书法艺术作品欣赏。书法作品展示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字体的精品供学生欣赏,并对八种字体的演变及艺术形式、艺术特点等作了概括的介绍。第二部分为篆刻艺术作品欣赏。课文对篆刻的意义、篆刻艺术的沿革作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展示了各朝代的、各种风格的、不同形式的篆刻艺术作品供学生欣赏。【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本课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学生常用的文字书写,学生最为熟悉。但作为一门艺术,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分析研究、欣赏评述,让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帮助学生从美术的角度认识书法和篆刻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非孤立地形成和演变,而是历史文化的凝缩和表现,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艺术体现。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书法和篆刻艺术与中华历史文化的历史特质和文化精神的关系,了解和认识书法与篆刻艺术跟生活的关系及美术的文化价值,认识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形式都有其根源,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书法和篆刻艺术,其根源正是牢牢地根植于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让学生形成珍视和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书法和篆刻艺术学生接触不多,课前可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查找相关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料,以帮助学生初步获得审美经验及鉴赏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欣赏不同时代和文化的书法作品,了解重要的书法家和流派,了 解中国文字的源流以及书法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描述、分析、比较与讨论等方式,认识书法艺术的不同流派 及表现形式;对书法作品的美术现象进行简短的评述,表达感受和见解。

3、情感目标:对书法作品产生强烈的兴趣和认同感,关注和尊重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形式、艺术语言和审美取向,了解中国文字形成的源流和发展的历史,领略文字书写的艺术美,认识书法艺术与一般文字书写的区别。

2、教学难点:欣赏书法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特征,理解书法艺术的形式美和 造型美。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用具:教材。

(二)学生用具:课本。

五、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2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1、直接板书课题:

书法的艺术欣赏(板书)

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通过阅读,粗略了解本节课主要内容。

2、提问:今天我们着重学习书法。什么是书法?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

书法:“书”中国文字;“法”是书写者内涵、性格、精神的一种体现,一种书写文字的方法,即书写方法。(板书)

为何称之为一门艺术?写字是艺术,可是,写字却不一定是书法。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这是人类艺术产生的极源。同样人们在书写活动中,也有美的追求,希望把字写得漂亮,而这种对美的追求以前是处于本能,后上升到自觉的一种行为,所以产生了书法这门艺术。

本课主要从文字的书写形式美的角度去欣赏、分析、评述一件书法作品,让 学生认识汉字的源流,字体的演变,书法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运用笔墨、结构、章法、气韵等手段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的书写法字艺术样式。 (板书)

步骤:欣赏、分析、评述;

三要素:笔法、结构(结体、章法)、墨色。

3、识字游戏,引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猜字游戏,老师分别请两位男生,女生上黑板书写出老师出的文字,猜猜看是什么字,没有请到的同学可以在下面自己书写,比比看谁猜得多。

9个象形文字:月、日、羊、四、水、云、天、兔、眉。

(文字由象形文字开始,从而引出文字的演变过程,开始深入教学。)

(三)新课教学:(25分钟)

提问:文字是怎么形成,如何演变的?(6个演变过程)

(一边板书,结合课本作品,一边讲解不同时期文字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刚刚和同学玩的游戏,是一种象形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 篆书: 大(甲骨文、金文、籀文)→隶书→楷书 欧、颜、柳(唐)

正书小(秦篆) 赵(元)

→行书→草书 章草

今草{小草、大草(狂草)

(1)象形文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是老祖宗们从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记录方式的一种传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变至今的象形文字。

(2)篆书:

A、大篆

B、小篆:特点:形体齐整,线条匀称。(铁线篆)

A、大篆分为:

a、甲骨文:

中国远古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多是古人占卜的记录。

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朝王室用于古人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类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朝末年,(光绪25年,西元1899年)

甲骨文于1898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王懿荣(甲骨文之父)所识别,他是当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管官员,有一次他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着字,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把这些图案画下来,经过上时间的研究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他们命名“甲骨文”。

字体形体:用刀刻在较硬的龟甲兽骨上,刀有锐有钝,骨质有软有硬、有粗有细,所以文字有长有短,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b、金文:又叫钟鼎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青铜器铭文分刻、铸,浇 铸前要经过书写,刻模等制作过程,金文结构、章法随字形大小而变化,与甲骨文风格迥然不同。

《散氏盘》其书法浑朴雄厚,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奇垥隽纯正,壮美多姿。

c、籀文: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石鼓文》是籀文代表,因刻于10个似鼓的石头上而得名。

其字体,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书为石鼓、秦篆的先声,字形方正、大方。横竖折笔之处,圆中寓方,转折处竖画内收而下行时逐步向下舒展。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B、小篆:

大篆和小篆两者分界线是秦朝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使得大篆演变成小篆,也称秦篆。

《峄山碑》其碑字笔画的线条非常挺拔,其书体、笔画、结构和章法写字富有美感。《峄山碑》的结字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包围结构、独体字。字形长方,有的略近于正方,碑阳的字中宫稍松。

(3)隶书:(汉代)

提问:为何汉代开始使用隶书,而不继续沿用篆书?

——更简便,文字的发展一直符合“简便”一词,去繁就简。

(举例)战争时,为了记录事情,人们发现篆书写得太麻烦,书写太慢,而后因为朝代的换代,文字的演变,字不同,书体不同。

(板书)如:“不”字,由篆书—隶书——楷书。(板书“不”不同朝代的写法,演示文字的演变过程。)

隶书特点:书体方正,横画长而直画短,结构特征“蚕头燕尾”,笔法笔笔断,书体字形扁平,体势横向开张。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曹全碑》为著名汉碑之一,在现有汉碑中,是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通碑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含有重要的历史资料价值。

此碑用笔特征明显,逆入平出,以圆笔为主,运笔如顺势推舟,很少有大蹲大跳之笔,不激不励,笔势稳健。结体精密,平和圆润,碑文字体精美,飘动秀逸。

《张迁碑》 碑文记载了张迁的政绩,是张迁故居韦荫等为追念他的功德而刻立的。碑中字体大量渗入篆体结构,字形方正,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方整而不板滞。

(4)楷书:书法也是书写者人格精神,情感的完整体现,它是书法家修养个性,才情精神,表达心情,追求物化精神的体现。

我们都说字如其人,从字体就可以看出书写者的性格是如何,也可以锻炼我们正直做人,如楷书一般,方方正正,因此,我们才出现了不同的楷书书体。

如楷书有四大家,欧、颜、柳(三者唐代)、赵(元代皇氏后裔),不同时代有不同书写者的书法风格,不同心情下写的字也有所不同。

欧阳询:运笔挺拔,书风狂猛,结构严谨,以骨力见胜;

唐代 颜真卿:结构严谨,正面视人,体型丰满,笔画对称匀整,横轻竖种,

笔法圆润,柔中带刚;

柳公权:笔法方圆结合,横画并入平出,收笔停笔下按,有蚕头燕尾

笔式;(讲述“笔谏”故事)

(唐穆宗)皇上见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墨笔字,很喜爱。任命柳公权为翰林仕书学士。皇上问柳公权:“你的书法怎么能写得这么好?”回答说:“用笔在乎心地,心正笔法则正(心正则笔正)。”皇上默默地改变了表情,知道柳公权这是用书法来规劝自己,应勤政为民。

(元代)赵孟頫:笔圆架方,流动带行,结构宽厚柔美。(元代皇氏后裔)

《颜勤礼碑》 颜勤礼是颜真卿曾祖父,写此碑时年71岁。是颜真卿书法最为成熟时期的佳作之一,其结构具有端庄豁达、舒展开朗、动静结合、巧拙相生、雍容大方之特点。此碑结字端庄,宽润疏朗,气势雄强,骨架开阔,方形外拓,横细竖粗非常明显,方圆转折的笔法清晰。

(5)行书:是形体和笔势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结构、笔画近似于楷书,使转、风韵又似草书。王羲之有“书圣”之美誉。

(板书)A、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B、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二行书;

C、苏轼(唐宋八大家)《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讲述苏轼故事)

《渡海帖》(书本上范作)是苏轼临终前最后的字帖,字帖中苏轼情感波澜起伏,前七行书家心境较为平和,书写中规中矩,后随情感激越,用笔率意奔放,随意挥洒。可明显看出苏轼被贬海南的悲愤情感。而后心情慢慢有所平缓,字体随心情变化而变化。写完这字帖,苏轼变肚子疼痛,去世了。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三)
书法课教案-汉字的典型结构

结构训练: 第八课 汉字典型结构训练

教学目的:

1、分析和归纳汉字的七种基本结构特点和规律。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3、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实际书写能力,能根据已经学习的结构规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的运用于平时日常书写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询问学生都知道那种字型结构。听写字例,逐个分析归纳。 教法:听写同类型的字

1、独体字。衣左九人。字型自然,保持原型。——四 月 夕

2、左右结构。

3、左中右结构。

4、上下结构。

5、上中下结构。意 急

6、半包围结构。度 司 建 匠 周 画

7、全包围结构。国 回

8、品字结构(三角结构)。众 品 森

二、回顾:请同学们说说这些是我们学习的那些结构类型?

1、展示不同类型的字例,请同学辨别和分析练习。

四、回顾小结及评价:

1、点名学生上台来书写,同学互评。

2、交换作业,同学互评。在同学写的好的字上面画上笑脸,在结构不够好的字旁边画上苦脸,并在最后一行写出你认为更好的写法。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四)
四年级书法教案:左右结构的字

四年级上册书法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五课 左右结构(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左右结构的字中“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这两类字的书写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灿、腊、浑、均”和“剩、勃、影、断”等左右结构的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古代书法家故事的熏陶,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认识到学好书法必须要持之以恒。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规范地书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左右结构的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观察,并能领悟其结构特点和规律,力求把字写得正确、端正、美观。 教学准备:练字纸、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虞世南的照片和他写的字,老师讲《虞世南画腹学书》的故事。 2、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大家有什么感想呢?

学生议答

3、教师小结导入新课

要练就一手好字并没有捷径,只有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才能成为大书法家。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汉字的书写——写左右结构的字。(板书课题:左右结构的字) 学生齐读课题。

二、出示例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灿、腊、浑、均”和“勃、剩、影、断”两行字,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议答发现:它们都是左右结构,第一组字型特点是左窄右宽,第一组字型特点是左宽右窄。

2、复习学习写字的步骤

师提问:学习写字分为哪几步?

生站起自由回答:一读帖、二临写、三对照。

3、指导书写“灿”

①观察“灿” (大屏幕出示:灿)

师提问:书写“灿”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议答,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书写规律——避让和穿插。

“火”字作偏旁时最后一笔发生了变化,目的是给其他的笔画让位置,这叫“避让”。 右边“力”的撇写到了左边提的下面,这叫穿插。这样字型才能更加紧凑、美观。就像我们做人一样,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懂得互相谦让,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②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书空。

③ 课件演示“灿”的书写过程。

④ 学生对照大屏幕调整双姿,临写“灿”

教师巡视,纠正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写字姿势。

⑤ 师生对照评议、再临写。

4、指导书写“勃”

①分小组读帖(大屏幕出示“勃”)

师提问:分小组观察“勃”这个字,并说说它的结构特点以及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②小组观察分析、交流汇报,教师适当补充。

③师示范书写,并强调重点,学生书空。

④课件演示“勃”的书写过程。

⑤学生临写,教师巡视,纠正指导。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⑥师生对照评议、再临写。

5、分小组学习其它几个字:腊、浑、均、剩、影、断(大屏幕出示)

①分小组读帖,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美观?

②学生自由汇报,教师补充。

三、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规律

1、 师提问:观察这些字,说说写好这些字有什么规律?

生回答后,师课件出示书写规律的儿歌,然后读一读。

课件出示:体型窄,窄让宽,

体型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

左右谦让才美观。

2、学生自行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纠正写字姿势和学生书写中出现的毛病。

3、同桌同学展示评议。

四、拓展延伸。

1、导语【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左右结构的字,你们写字时都很认真,作为奖励,老师要送给大家一件礼物,请同学们欣赏我们现代书法家的作品。

2、(出示课件)师生一起欣赏书法作品。

五、总结激励

今天,老师很高兴看到了同学们练字的进步,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的练字,就一定能写一手正确、规范、美观的字。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五)
书法艺术教案

【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四年级书法艺术教案

钢笔字: 第一课 左偏旁(—)

教学目的:

1、 掌握汉字左右结构的钩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3、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1、 观察今天要写的字:体、俭、行、凉、准、消、滴、地、城、珠、现。 有什么共同点?(左窄右宽)

2、 写“体”字。

撇在哪里起笔很重要,竖在撇中间起笔,右边的“本”比左边稍长。“本”字比左边单人旁宽一些。写“体”字(4个)

“俭”字,特征一样。

3、 写双人旁和“行”字。左窄右宽,右边第二横稍长。“征”字,底横稍长。

4、 “凉”字。

两点水:点短,提长,右边“京”字,上中下对正。

“准”字,中间单人旁要长些,横的间隔均匀。

比较三点水与两点水有什么不同?提的起笔对正第二点的起笔。看“消”、“滴”。两学生上黑板写,同学评议,全班练。

5、 自己观察,写后面4个字。

6、 选几本写得好的展览。

7、 行款练习:每个字的大小一致,间隔注意宽窄。

板书:

左偏旁(—)

体 俭 凉 准

第二课 左偏旁(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左右结构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心理品质。

3、 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他们对书法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1、 复习左右结构的字有哪几种情况。

(左窄右宽、左宽右窄、左右相等)

2、 看今天要学习的字是属于哪种情况。

唱、鸣、明、暗、服、肢、持、护、村、桃、积、科。

3、 口字旁,右竖比左竖稍短。

唱,右部上下对齐,横间隔均匀,稍扁。

请学生板书,评议。

写“鸣”字。

4、 日字旁,较窄,右竖比左竖稍长。

“明”字,日字旁偏左上。

“暗”字,右边立字横长,上下对齐。

5、 月字旁,窄长,横的间隔均匀。

“服”字,左右长短相等,右部稍宽。

6、 提手旁,竖钩与横的交叉点偏右。

“持”字,右部比左部稍长,横的间隔均匀。

7、 观察:肢、护、村、桃、积、科。

注意整个字的间架结构和各笔画间的配合。

8、 指名书写以上六个字,评议。

9、 全班练习,每个字写四遍。

板书:

口 唱 日 明 月 服【书法结构综合教案】

持 木 村 禾 积

第三课 左偏旁(三)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竖心旁、言字旁、示字旁、衣字旁、女字旁、金字旁的写法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写好带有这六种偏旁的合体字,注意间架结构及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培养浓厚的写字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看书,这节课我们要写哪几个偏旁的字?

三、竖心旁,右点比左点高,竖与右点相连,竖要直。

“情”字,左窄右宽,右部比左部稍长,横的间隔均匀。

四、言字旁,注意它的位置,比点的收笔偏左。

“设”字,左窄右宽。学生写言字旁及“设”字。

五、示字旁,注意点和竖的位置。

“礼”字,竖弯钩的下部比左部收笔要高。学生写“礼”。

六、女字旁,注意笔顺,第一笔撇长点短。

撇起笔位置,横变提,不出头。

“她”字,左窄右宽,第四笔起笔不要太高,第六笔稍长,包着第四笔。学生写女字旁及“她”。

七、观察其余几个字:愉、读、社、好,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在田字格里写这些字,评议。

八、区别衣字旁和示字旁,再写字。

九、金字旁及字,观察写字。

板书:

情 设

礼 被

她 针

第四课 右偏旁(一)

教学目的:

1、 掌握左右结构汉字中一些右偏旁汉字的书写规律与写法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 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热爱,提高鉴赏力。

教学过程:

1、 看书,读课题。

今天要写的字与前几课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前面是左偏旁,即左边是偏旁,这课是右偏旁)

有哪些偏旁及汉字?

2、 观察:立刀旁,第一横短,第二横长,书写。

“到”字,左宽右窄,右部比左部长,书写。

书写“别”。

3、 反文旁,撇长横短,下撇起笔偏左,书写。

“致”字,左右差不多宽,右部稍长,书写。

4、 欠字旁,捺稍长。

“欣”右部稍宽,书写。

5、 右耳旁,横撇弯钩上窄下宽,书写“乃”。

“都”字,左宽右窄,左高右低,书写。

6、 自己观察后面的字:战、成、领、颗。

学生书写,评议。

板书:

到 别 致 数

欣 歌 都 部

战 成 领 颗

第五课 右偏旁(二)

教学目的:

1、 掌握力字旁、单耳旁、斤字旁、寸字旁、鸟字旁、 字旁的写法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 写好带有这些偏旁的字,注意间架结构及笔画在田字格中位置。

3、 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及书写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复习旧课导入。

2、 力字旁,横折钩稍向左偏。

“劝”字,左右宽窄相等,左短右长,书写。

“勤”字,左长右短,左部横笔要紧凑。

3、 单耳旁,学生观察后讲要注意什么。

“印”字,左右宽窄相等,左高右低。

“却”字,学生观察,分析,书写。

4、 其余学生观察,讲述,书写。

板书;

力 劝 勤 印 却 斤 所 新

寸 封 射 鸟 鸦 鹏 难 雄

第六课 字框

教学目的:

1、 掌握带有同字框、门字框、方框儿、三框儿的字,掌握笔顺,正确书写。

2、 写好带有这些部首的字,注意这些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和兴趣。

教学过程:

1、 看书,有哪些字框。

2、 同字框,横折钩的“竖”比第一竖稍长。

“网”字,起笔在哪里,里面撇长点短。

3、 门字框,形态长方。

“间”字,“日”稍偏上,间隔均匀。

4、 三框儿,下横稍长。

“区”字,先写横,再写里面,最后写书折。

5、 国字框,呈方形,右竖比左竖稍长。

“固”字,先写竖,横折钩,再写里面。横的间隔均匀,最后封口。 板书:

同 网 门 间 闹

区 医 固 园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