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一)
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集体备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基本史实,如辽、西夏、金的兴起以及宋与它们的

和战等

2、了解唐朝中期一直到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

况(完成于南宋)

3、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对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的贡献

学习重点:契丹的兴起与北宋的关系、岳飞抗金;南方商业的繁荣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澶渊之盟,岳飞抗金;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学习方法:合作交流、归纳总结

学习过程

一、 知识梳理

(一)辽宋关系:

1、十世纪初,契丹杰出首领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2、北宋建立:960年 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定都 史

称北宋。

3、澶渊之盟:背景 内容 影响

(二)宋夏关系:

1、11世纪,党项族首领 称大夏国皇帝,定都

2、宋夏和战:起初战争不断,后双方议和,西夏向宋 宋给西

(三)金和南宋对峙

1、12世纪女真杰出首领 在 称帝,建立金。

2、金建立后,先灭亡 又在1127年灭亡 。

3、 年,赵构称帝定都 ,史称南宋。

4、岳飞组建 在 大败金军。

5、宋金对峙,南宋向金称臣,并给岁币,双方以 至 一

线划定界线。

(四)经济重心南移

1、发展原因:(1) (2)

(3)

2、表现:农业(1)从越南引进 ,在江南推广。

(2) 和 成为重要粮仓, 在宋居粮

食产量首位。

(3)棉花种植推广到流域。茶树栽培也有发展。

手工业(1)蜀地的丝织品

(2)棉纺织业从南宋发展到东南沿海。

(3)陶瓷业哥窑的成

为瓷都。

商业(1)最大城市是,出现了早市夜市。

(2)海外贸易发展,政府设立

(3)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社会风貌: 瓦子(1)前提:

(2)含义和作用:

(五)元朝统治

1、1206年,

2、蒙古先后灭亡 1271年定都 。

3、元朝经济

农业 (1)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2)治理黄河(3)推广

运输业(1)元世祖开凿了 和 两段运河。

(2)海运由出发到达再运到大都,粮食逐步以

为主。

商业: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

4、元朝建立了制度,在中央设,地方设。同

时加强了对

和的管辖。

5、民族融合表现:(1)2)民族迁徙频繁(3)黄

河流域的

和和汉族融合。(4)新的民族

6、意大利人著有《马可波罗行纪》。

(六)宋元文化

1、北宋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

2、战国时的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北宋制成了 并开始用于航海并传到了 。

3、唐朝中期有了火药配方,战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 和欧洲。

4、《资治通鉴》作者,是一部 到

5、 宋词 作者 朝代 风格 代表作 评价

苏轼

李清照

辛弃疾

元曲 关汉卿

绘画 张择端

赵孟頫

书法 赵孟頫

“宋四家”【《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二、学生对照课本,复习巩固,教师巡视

三、教师检查基础知识

四、触摸中考 当堂检测

(一)、看课本图片 回答问题

1、P69 看元朝疆域图 回答

(1)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2)该制度对以后有什么影响?

(3)元中央政府与西藏台湾的关系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2、P82 看《清明上河图》回答

(1)《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哪位画家的作品?描绘了哪一个城市的繁荣景象?

(2)当时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成为什么?有很多供往来客人居住的地方叫什么?达官贵人出行乘坐哪一种交通工具?

(3)当时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叫什么?政府在广州等主要港口设立的什么机构管辖海外贸易?

(4)结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北宋城市经济生活的认识。

(二)简单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二)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部分“经济重心的南移”主题中提出以下要求。

1.课程内容

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成就和特点,知道古代中华文明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

2.活动建议

设计表格,出示文字、图片、俗语等材料,让学生阅读书本,结合材料,概括出宋代南方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的主要表现,感悟宋代南方经济的繁荣;并能通过材料对比和分析,分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课标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中一直在强调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综合性”,强调“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现实综合的追求”。

标作以下陈述。

三、重难点突破

1

辨意识和探究精神,符合新课标中体现的“以学为本”思想。

2、难点:结合材料,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突破方案:在前面概括出经济重心的表现后,再进一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经济重心会转移到南方,这样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又能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再出示四则材料,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从四个角度来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并做好记录。小组讨论能够让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一人记录、一人发言,其他人补充,避免组内有人“无所事事”参与不进去的现象;其次,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也可以让学生学会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分析现在问题的能力,对知识和方法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四、教学策略

运用“论证”的方式,让学生去探究南宋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表现和原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小组讨论,将学生的观点进行分享和辨析,使知识点的落实更加深刻、扎实。

五、教学过程【《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七、教学反思 (一)可取之处

1.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本节课从解读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2.史地结合,贯穿古今。去探究南方从古代什么时候

(二)不足之处

整堂课虽然逻辑清晰,本节课在具体讲解“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部分,

一、选择题

1 )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解析】本题考察“南宋棉花的种植范围”。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起来,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正确答案为B。

2.(原创)“苏湖熟,天下足”“丝、棉纺织业、造纸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这些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我国哪个时期( )

A.魏晋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

【解析】本题考察“宋朝南方经济繁荣的表现”。材料中出示的三则材料分别是宋代南方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繁荣的表现,而不是魏晋和隋唐出现的经济现象。正确答案为C。

3.(原创)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更加方便,便利了人们购买商品,促进商业发展。下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出现于哪个时期?(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解析】本题考察“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正确答案为B。

4.(11年山东东营中考第5题)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 ①“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②“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③“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④“苏湖熟,天下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的表现”。朝的开元盛世,只有③④反映的内容是南宋时期的现象。正确答案为5.正确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B C.南方战乱相对北方较少 D

ABC都是正确的,D选项中南宋D。

6. )

A B.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 C

D

A、B两个选项,难点在于C、DD是字面意思,CC。正确答案为C。

7.(2012—201314题)下面的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东汉 B.南朝 C.唐朝 D.南宋

【解析】本题考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图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北重南轻,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从唐中晚期至南宋,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逆转地移到南方。到南宋时期,我们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故选D项。

8.(2014届福建省宁德市普高毕业班单科质检历史试卷第2题)下图可以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三)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四)
历史: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学设计

【教材依据】本节课选自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本设计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对于整个中国历史的学习来说,经济重心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迄今为止经济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变迁,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本单元中,它更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易于接受,而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由于本课抽象的东西较多,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情景与现实相关结合,同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但另一方面学生这阶段好奇心强、所以我在教学中不断设疑,以问题带动教学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 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时期的史实。

学生通过各种资料与信息,归纳出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是由北向南迁移,建立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大体认识。学生归纳出中国在唐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理解分析问题能力。

方法与途径: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材料分析法,虚拟人物角色法。教师组织检查层层设疑,拓深知识联系。主要采用“教师引导,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是通过虚拟人物角色等形式,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步步设疑,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来解决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三是让学生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情感与评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

学生通过各种手工艺品或工艺、技术图片的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和辨难,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的参与精神和勇于创新的胆识,注重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

通过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刻画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

难点:1.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2.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

结合本课教学实际,精心多媒体课件,通过虚拟人物形象,以预设“虚拟人物”的思想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进行本节课的教学。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教师活动:复习导入(辽、宋、西夏、金的建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进入新课学习,大屏幕显示课题:第8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新课学习

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首先应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况。

忆一忆:我国历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出现在什么时候?原因?主要方向?有何影响?(学生活动)因为在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东汉末年那次人口南迁,通过回顾从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板书)

出示南宋人口南迁图,学生分析思考:经济重心为什么会南移?结合以前学过的东汉末年人口南迁的原因来分析。

教师归纳:政治原因、经济原因和自然原因三方面。(这方面,学生当时归纳的还比较不错,但是还不够全面,大屏幕出示 ,使学生更加明了。)

新课预设:(教师活动)通过虚拟一个人物身份来带领大家进行本课的学习,因为在上一课《辽、宋、西夏、金并立》中,我们学习过岳飞抗金的故事,岳家军最终因岳飞的被害而解散(展示岳家军英勇斗争的画面),于是虚拟了“小糊涂”这样一

个岳家军中弃甲归田的士兵形象,屏幕展示“小糊涂”的人物形象图片。

学生思考:战争结束了,他究竟可以干哪些事?以此为主线,通过学生帮他出主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市场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回家务农、学手工艺、外出经商)(板书) 接下来,到了南方“小糊涂”具体可以干些啥?先做了个市场调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三方面:从事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商业贸易(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A. 如果“小糊涂”回家务农(农业生产):该种什么好呢?

农作物调查,大屏幕出示农作物图片,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分析。

学生阅读P43页第一段文字,了解水稻、棉花、茶叶的种植情况和地位,教师讲解,此处注意“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的含义,学生容易理解错。

接着,学习农具时,教师提问:“小糊涂”务农需要使用什么?

学生通过预习回答(秧马、曲辕犁、翻车等)。

大屏幕出示图片,教师简单介绍,学生阅读P42小字部分做以了解。

教师归纳:使用的工具分两类:耕作类和灌溉类。

B. 如果“小糊涂”学手工艺,他可以干啥?

①学习手工艺的第一方面:纺织业。

教师提问::出资做个机户如何,有市场吗?

学生活动:进入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学习,学生通过P44页第一段的学习,了解机户的概念,并明白宋朝时我国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情况。

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蜀地丝织品、南宋棉毯、蝴蝶山茶花、莲塘乳鸭图和宋朝王居正的纺车图。并出示阅读卡,让学生明白棉纺织业的地位,它的兴起,在我国手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学习手工艺的第二方面:制瓷业。

教师提问:开个窑场的市场如何?大屏幕出示宋代的五大官窑配图片,让学生观赏。强调我国的瓷都——江西景德镇。

学生自行阅读、了解制瓷业相关知识,并感受制瓷业的市场。

③学习手工艺的第三方面:造船业。

教师活动:出示车船图片和简介宋代舟船的制造技术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开始使用指南针。引入(我国的四大发明,除火药外,都是在宋代发明或开始使用的)。大屏幕出示宋代海船和楼船战船的复原模型,让学生加深理解宋代发达的造船业。同时,引入P48页泉州九日山的图片和小字部分的学习,加入妈祖的讲解,人们乞求顺风顺水,这些都是宋朝海上贸易发达的写照。

学生活动:按照教师提示,认真思考、学习。

C.外出经商:如果要做生意,去哪里好呢?

教师活动:①交易场所调查,大屏幕出示地图。

学生活动:学生翻开历史地图册第18页,查找重要的商业城市。

教师活动:教师分析讲解并大屏幕做出标注。

教师提问:②货币调查。如果是做生意,那可需要带不少钱,很重耶,谁帮我背呢?

学生回答:纸币。

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的图片。

学生思考:为什么纸币最早出现在中国宋朝的四川地区?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此处讲解纸币的产生,P45页小字部分。

教师活动:③大屏幕出示对外贸易线路图,并加以讲解。

学生了解宋朝对外贸易可到达的国家,说明海上贸易的发达。

一试身手:

材料分析题:大屏幕出示西汉时、南朝时、宋朝时南方的经济发展概况。 学生分析归纳: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

教师归纳:这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的过程。

3.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板书)

(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个阶段)

①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②唐中叶到五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已成定局。

学生活动:阅读P47最后一段,半分钟。

4.助记歌谣:

“小糊涂”为了感谢同学们的帮助,本课的助记歌谣奉上(大屏幕出示): 唐朝五代宋时期,经济重心向南移。

北人南迁搞开发,带去技术和劳力。

水稻棉花发展快,丘陵茶园遍地起。

著名瓷都景德镇,丝织棉织高水平。

广州泉州造船业,造船技术世人惊。

交子会子相继出,纸币流通从此始。

5.学生总结归纳:

大屏幕出示表格,学生总结填写,并用2分钟时间记忆。

1、我国现行人民币有金属币和纸币两种。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我国古代 (C)

A、秦朝圆形方孔钱 B、汉朝的五株钱

C、北宋的“交子” D、南宋的“会子”

《经济重心的南移》集体备课记录(五)
《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稿

《经济重心的南移》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经济重心的南移》选自人教版教科书八年级上册。

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构思,请各位专家给于评审。

一、说教材

本课主要讲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和表现,内涵三方面的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叙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三,南方商业的繁荣,主要叙述了商业都市的繁荣。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思考、讨论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和认识社会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一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二是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三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三个表现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八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欠佳、对历史史实的理解、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较薄弱,如何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对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的分析显然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点。

四、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五、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展示分享

六、教学设计

1、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只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才能活跃思维,渴求获得知识。为此,本课讲授一开始,应用多媒体手段,大屏幕显示图片并设置问题:根据你的了解,你认为我国的哪些地区经济比 较发达? 南方的经济是不是从古至今就比北方发达吗?司马迁的《史记》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设问:那么南方经济是从什么时候才赶上并超过北方的呢?(通 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探寻江南变化

(通 过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课文探究] 媒体展示课题:4.3.5 经济重心的南移 请大家再看两段史料,看看西汉之后南方经济发生的什么变化? (媒体出示材料二南朝时的江南、材料三,宋朝的江南)以上这两段史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南朝时南方经济已有发展,并逐步赶上北方,到宋朝时,南方经济 已经相当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都依靠东南。这实质上就意味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那么导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呢?

3、(媒体显示)探寻江南变化的原因

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

结合所学知识和教材资料,从社会、自然环境、劳动力技术、政治等角度思考。(媒体出示史料)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分析讨论得出1.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和平 2.北方人口南迁

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工具.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南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媒体显示)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随着北方人口的南迁,南方的人口不断增加。据说南宋都城临 安“人口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人口”, 这 么多的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他们的吃饭问题。大屏幕显示:假如你是当时临安知府,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知府。鼓励学生扮演知府,自由到黑板上演示各自的施政方案。这样就会出现许多不同的方案,对此,师生合作进行分析舍取,应充分肯定“大力引进和推广新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方案。在此基础上播放相关媒体资料并进行分析说明。并引用史书上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作为南方人的你们一定觉得很庆幸,很自豪吧,当然,这也正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后的一大成就,那这是哪个方面的成就呢,(农业),那农业上除了粮食作物意外,还进行了什么的推广,棉花和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了推广,这些都是农业上的表现,那么手工业和商业上又有哪些表现呢?

5、探寻江南变化后的成就

(媒体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自学,阅读教材有关内容,试着把表格填完整。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小组推荐发言人展示成果,学生互评。教师补充。

6、探寻江南变化之我的收获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和板书,谈谈我的收获。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用一段话描述即可)

课堂小结:

( 附 )板书设计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含义:

时间:

表现: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