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 课件 |

【www.guakaob.com--课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一)
2014年秋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说课稿(完整)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绪 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

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置、实验室配置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二)
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绪 言【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本课题出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绪言部分。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本节课是九年级化学的第一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过程的启蒙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认识化学的特殊价值及对生产生活的积极意义,产生化学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这样影响学生以后化学的学习。因此,本节内容是化学教学必须处理好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3、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了解化学的发展史。 4、教学难点

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

第二部分 说教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相互合作、引导探究、交流讨论,师生互动的方法,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第三部分 说学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学习到知识点,再通过化学发展史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第四部分 说教学过程

活动与探究(30min)化学与生活(3min)主要教学流程:创设情境(3min)交流与小结(4min)。

1、创设情境

通过展示图片并向学生讲解这些图片与化学的密切关系,能用特殊材料采用化学方法制成神奇的工艺品,使学生看到的多彩物质世界都与化学有关,化学无处不在,从而引入新课。

2、共同探究化学研究的对象及什么是化学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化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什么是化学?再和学生一起归纳出相应的定义。

(2)提问学生能否例举出一些自然界不存在,而是被科学家研制出来的物品,随后向学生介绍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玻璃纤维、尼龙绳等资料,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探究欲。

(3)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化学的重要性,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一起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 (1)萌芽阶段(古代火药、陶瓷等);

(2)近代化学的基础(原子论;分子学说); (3)现代化学;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型化学)。

4、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课堂小结

让学生明白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这些事物。

第五部分 说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概念:

2、化学的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 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3、化学发展史:

4、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化学无处不在。 5、绿色化学: 6、怎样学习化学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本节知识的重难点。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课时1)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第一课时。本课题出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一。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的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并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4、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和总结。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交流、讨论启发式教学,通过演示实验达到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的目的。 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和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增强,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说教学过程

首先列举生活中的几种常见物质的简单变化,让学生思考,并使其明白世界是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

断的变化,从而引入新课。

在之前已学的物理知识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本课题的第一个实验:实验1、水的两态变化,引申固态的冰。这是很常见又熟悉的现象,为学生学习后续知识增强了自信心。

随后逐步引入以下几个实验:

实验2、胆矾的研碎。我会请两位同学位上讲台动手研碎胆矾,一起证实整个实验变化的过程; 实验3、将研碎的胆矾溶解。和学生一起观察溶液,引导学生观察此时是否有沉淀生成,然后往胆矾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提问学生观察到什么现象。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请两位同学起来描述实验现象,对比他们观点的异同。

我将把实验2安排和学生一起完成;实验1、实验3和实验4由我来演示,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完

成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分组讨论,要求他们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由各实验得出以下结论:实验1和实验2只是各物质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实验3和实验4物质的属性变化了,有其它物质生成了。从而由此和学生一起总结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特征。

最后,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学生产生从生活中学习化学的观念,再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

我采用的是要点式板书,它简明扼要,突出本节知识的重难点。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本课题出自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课题二。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教学程序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化学活动与探究实验。学生在化学课的第一节课上对化学学科有了一个初步印象,知道了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但是怎么研究、利用什么方法研究物质并不清楚,通过这节课将对这个问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在这节课中,学生将会与化学实验第一次亲密接触,怎么进行实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又是什么,将会直接影响到以后实验探究的学习。因此,本课是化学实验的基础,对全部初中化学乃至今后的化学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通过对蜡烛燃烧实验的探究,使学生掌握化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其中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并规范、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2)难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是本节内容的难点。

二、说教学法方法

本课题在教法上主要采取通过师生平等对话,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探索学习知识。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我会按照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由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刚接触化学不久,对化学的了解几乎为零。在毫无化学基础,从未接触过化学实验的前提下,我会从学生最熟悉的、身边的物质入手展开简单的实验,最终学生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而学到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验结果,更应注重实验过程的科学方法,。

三、说教学程序

我会给学生提前一天布置家庭小实验:取一支蜡烛,观察;将蜡烛点燃,观察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要求学生记录下来。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三)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说课稿 空气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1。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2和课题3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

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红磷。„„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新课导入] 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

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

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再描述提出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

学生进行实验,对实验的现象加以描述,并做出结论。

意图及目的:以有关空气的故事或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设疑,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对实验设计的评价能力

二、【实验探究2】空气的组成

主题设置: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则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

提出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

收集证据,设计实验: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到的证据可能有:①动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氧气,并放出二氧化碳;②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③将木条先放在一瓶氧气中燃烧,再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到一瓶空气中;④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冰矿泉水,片刻后,矿泉水瓶外壁就会有水珠凝结;⑤酥脆的饼干在空气中长时间放置会受潮变软⑥展示一星期前放置暴露空气中的石灰水„

做出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 思维延伸: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1、通过对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过程,你有何感想?

2、拉瓦锡通过这一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3、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有无不足?

开拓视野:稀有气体的发现史。

获得结论: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

根据已有知识,联系生活经验,收集证据,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

学生自主学习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

1.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所表现的科学态度

2.了解拉瓦锡得出的“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的结论,体会其实验原理

3.了解空气中还有各种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认识拉瓦锡的结论中的不足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学会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告诫学生不迷信权威,树立“学无止境”的思想。 利用化学史进行严肃认真,敢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的教育。

【实验探究3】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主题设置: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还有其他的成分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

设计方案:利用拉瓦锡的实验方法再进行实验;

思维迁移:仿照此实验,提供如下图的实验装置及红磷,我们能否利用它来测定氧气体积呢?

【实验探究3】: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如上图)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并将集气瓶内水以上的部分分为五等分,做好记号。

3.向燃烧匙中加入稍过量的红磷,关闭弹簧夹后,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

4.提示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5.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由学生观察现象。

6.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集气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 水进入到一定高度后,能否继续上升,不能继续上升又说明了什么?

7.用燃者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进行实验,并解释实验原理

水为何进入集气瓶内,可先提一个问题:滴管怎么吸取液体呢?如何吸取更多的液体? 学生讨论如何吸取

【学生思考】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学生分组讨论,并报告讨论结果。

学生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红磷燃烧时产生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热量,并有大量白烟,最终燃烧停止。

学生观察: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广口瓶中,约占红磷燃烧前瓶中空气体积的1/5。 学生分组讨论后,各组派代表回答。

意图及目的:通过实验增强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疑难,培养观察能力及思考能力, 培养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增进学生间友谊和凝聚力

探索交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的问题进行交流。

形成结论:

a.由于过量的红磷燃烧时耗尽了人造集气瓶内空气中的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就会进入瓶中。而且集气瓶内氧气被消耗多少,进入瓶中的水就有多少。因此,从烧杯中进入集气瓶的水的体积就相当于原瓶内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b.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c.集气瓶内余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燃着的木条熄灭,证明它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思维点拨:完成这个实验的关键是:红磷的用量要充足,要保证能够将瓶内氧气耗尽;整个装置气密性要好,不能漏气;要注意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时再打开止水夹。

拓展与运用:按上述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你认为还有何不足?红磷可否用蜡烛、木炭、硫等其他物质代替?

学生体会实验原理并从中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学生再次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①装置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没有把氧气耗尽;③没有等到冷却就打开止水夹。

学生讨论后得出:上述体积是估算的,存在较大误差。

意图及目的: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评价能力。

拓展反馈 : 作业设计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意图及目的:作业的设计紧扣大纲,突出重、难点,并通过系统 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 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板书设计: 课题一 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

二、空气的组成

三、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四)
初中化学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性质》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说课稿: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性质》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推导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碳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学习本节课,可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同时,它又是中考中常设计的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

了解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表达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论。

•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分析实验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拉进化学与生活的距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石灰水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说学情

本课时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的了解,所以学习起来不会很难。又由于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尤其对化学实验充满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对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弱,还没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所以我采用组成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来形成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法

好学教育

(一)教学方法

(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完成探究实验。

四、说学法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指导学生利用生活素材和实验探究,提炼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2、指导学生利用分析、对比的思维方式,使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系。

3、引导学生定势思维为发展思维,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运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

(二)新课讲授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1)老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

(2)探究二氧化碳的密度: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在拥挤的人群里,蹲着比站着难受?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化学知识引入实际生活,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

(3)探究二氧化碳的水溶性: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震荡)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实验中得到二氧化碳溶于水。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

2、探究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引导学生回顾“向盛有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里倾倒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了解二氧化碳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

(2)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探究(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老师指导:从探究水溶性的塑料瓶内取出

好学教育

少量的液体放入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学生(猜想):①是CO2?②是H2O?③是CO2和H2O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操作实验分析对比得出结论。目的是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获得结论,解释交流”这一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若干组实验,此时,绝大部分的学生会因实验得出而兴奋起来,掀起一个小高潮)。并加热紫花观察到红花变紫色,说明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培养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能力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能力。

(3) 学生操作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吹气,注意现象。分析得出CO2+Ca(OH)2=CaCO3↓+H2O反应这一原理。并说明这是CO2的一条重要性质,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4) 即时应用,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证明一瓶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并操作实验验证,以便使知识学以致用。

过渡: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要求学生通过刚学习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的理解,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联想、推断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二氧化碳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二氧化碳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一热点话题。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真正做到了“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这一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收获,从而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掌握情况,及时强调、归纳、突出重点,设置课后思考(多媒体体现),将学生的探究欲望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五)练测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习题,力图达到“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差生吃了”的目的。

六、说板书设计

二氧化碳

一、物理性质

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

无色无味气态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不支持燃烧,不燃烧

2.与水发生反应

好学教育: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发生反应

CO2+Ca(OH)2=CaCO3↓+H2O

三、用途:灭火、人工降雨等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倡导学生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本课时的内容较紧凑,实验较多,部分后进生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将通过课后辅导来加深这些同学对知识的消化能力。

九年级上册化学说课(五)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上下册全套)

九年级上下册化学说课稿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学情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⒉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⒊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臵问题情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⒋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心理需求,使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在教学中采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四、学习方法

采用从学生身边熟悉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讨论归纳等方法。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五、教学过程设计

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演示实验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⑴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后蘸取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粉末,反应后将酒精灯点燃;

⑵滴水点火:将淡黄色的过氧化钠用脱脂棉包好放在石棉网上,用滴管滴水后棉花燃烧;

⑶雪球燃烧:用药匙取些固体酒精放在蒸发皿中,用火柴点燃。

这三个实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违背,学生的兴趣会被激发起来。 ⒉播放录像,引起学生对化学的求知欲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件: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神舟六号上天、隔水透气的鸟笼等资料,然后提出问题:飞船的外壳具有什么样的优点?制作鸟笼的材料有什么样的特点等。学生讨论回答,这样会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会对化学感兴趣。

⒊归纳总结

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化学的研究对象,揭秘化学的本质。 ⒋指导学生自学,了解化学的发展简史。

学生自读教材2-4页,并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概括化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大屏幕展示,学生描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学会如何提纲挈领的概括,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⒌互动交流,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化学在衣、食、住、行、新能源、新材料方面发挥的作用,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从而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及整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⒍拓展研究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绿色化学部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绿色化学及其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⒎课堂小结

今天是我们学习化学的第一节课,大家已经认识到了化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化学这门新学科要研究的内容,从今往后大家要对身边的物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站在化学的角度观察你所熟悉的事物。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每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走进神秘有趣的化学世界。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三、绿色化学——环境美好化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教学内容分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生在参与了课题2中的两个探究活动后,对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已有初步的亲身体验,此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

从内容上看,本课题共由两部分组成:认识常见仪器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在知识展现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训练。教材没有采用单纯的基本操作训练的方法,而是结合具体实验和“活动与探究”等,引导学生在实验和探究过程中,了解加热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方法,并在现象明显的实验过程中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学习基础、习惯有较大的差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不仅乐于观察实验更愿意亲自动手来做。由于学生们学习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课堂教学上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规范操作,为今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掌握常见仪器的名称和使用方法,能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洗涤仪器等基本实验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基本操作的学习,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等方法,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有关实验的观察、操作,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2)通过化学实验操作的学习过程,发展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设计思路】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三维目标有效整合是通过“倒酱油”“吸取钢笔水”

等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铺垫,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本课题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采用开放式实物教学法。先请实验员介绍实验室有关危险药品的放臵、实验室配臵的灭火器、黄沙桶等安全知识和措施,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先在仪器、设备、药品柜上贴上有关名称、性质和用途的标签,然后组织学生参观,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这些仪器,以减少有些学生对实验的恐惧感。 第二课时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演示、学生互教互学的方法,让学生熟练和规范地掌握药品的取用、加热和洗涤仪器等基本操作技能。

课题1 空气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臵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3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