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一)
小学科学科优质课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湄江镇东南逸夫小学 申茂林

一、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空气也像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

2.能够提出问题,并通过思维设计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发明创造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探究思路获得知识,懂得空气也像其他物体-样,要占据空间。  2、难点:通过设计、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能力。

三、教具准备:

 1、教师准备:水槽、乒乓球、塑料瓶、塑料杯、石块、漏斗、水瓶等。

 2、学生准备:水槽、水、烧杯、、塑料杯、餐巾纸、吸管、剪刀、气球、塑料瓶、橡皮泥、白纸等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现在老师这一瓶水要倒到这个空瓶中,大家帮助我想想办法怎样倒水才不会倒到外面来?(用漏斗……)

 好,我们就用漏斗试一试,(教师演示)你发现什么现象?(水不能很好地倒进入瓶中)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们猜猜看水为什么倒不进去了呢?[里面有空气]你看见了吗?[没有]那你怎么知道呢?这样吧,我们就用今天这节课一起来揭示其中的秘密,好吗?[好]。引出课题:了解空气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空间”、“占据”

这是倒水的瓶子,它里面空的部分就是瓶子的空间。而这个杯子里面空的部分叫做杯子的空间。

现在我把我水倒到这个杯子里,杯子的空间被水水给怎样了? [占了] 换句话说水占据了烧杯的空间。如果老师把这个石块放进这个杯子里,你们猜,会有什么现象呢?[水会满出来]真的吗?

我们来试一试:(演示实验)我再加满水,再试一次:(演示实验)

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而且,将石块慢慢的放进杯子以后,杯子里的水有什么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看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石块要占据空间,水就必须跑出来。(教师拿出去一个杯子给学生观察)

2、了解空气

(1)、设计方案、动手实验

 刚才,我们讲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得物体占据了空间,那么,上课前我们猜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呢?

让我们一起来动动脑筋,想办法。老师为你们准备了水槽、水、塑料杯、餐巾纸、塑料袋、剪刀、气球、塑料瓶、乒乓球、吸管等器材,(师逐一摆出)现在,老师就请四个人一个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充分利用这些器材设计实验,来证明空气到底要不要占据空间;讨论完了就动手试一试。而且在实验中要注意对比,一个小朋友做的时候,其他的要仔细观察,然后轮流做一做。我们来比比看,哪个小组设计的实验又多又好。

 (2)、交流实验、形成共识

在刚才的实验中,老师发现每个小组设计的实验都各有不同,而且还都很捧呢! !现在那个小组愿意派个代表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设计呢?

1:你们是用什么器材来设计的?

2:是怎么做的?还有什么好的设计吗?其他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3: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

3: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大家开动脑筋,积极配合,设计了各种的实验,老师觉得你们真是太出色了。那么现在大家能不能再想想看这几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空气要占据空间)

(三) .拓展应用、巩固提高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个装置,大家静静地思考,用我们今天所学过的知识,解决你们当初提出的疑问。请哪一位同学来讲一讲,水为什么不能很好的进入这个水瓶?

(因为瓶中的空间被瓶子占据了,水就流不进不去。)

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水能顺利的流经这个瓶子?

(把漏斗提起来)

为什么漏斗提起来,水就能顺利的进入呢?

(因为空气跑出去了,腾出了空间,水就进去占据瓶子的空间。)

如果不提漏斗,还有什么方法吗?比如说能不能通过改变漏斗颈部的形状,而设计出一种新型漏斗呢?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在纸上面一画,或者用橡皮泥捏一捏。我们比一比,谁设计的又多又好!

[学生设计实验]

汇报:

①你是怎样设计的?请拿上来展示。

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总结]欣赏了大家的设计之后,老师觉得你们真是能干极了!老师希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小朋友们也要像今天那样不但要学习新知识,更要懂得把它们应用到生活、学习中,去解决一些小难题。做一个小小的设计师,好吗? (好!)

(四)、作业

继续设计可以不受了解空气影响的漏斗。

(五)、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空气和其他物体一样要占据空间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二)
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教案集

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

会教案集

2011嘉兴年会展示课:

果实的结构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范颖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教学内容依托于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四册《果实的结构》一课。

全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解剖果实等一系列活动,知道果实的结构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果实有肉果和干果两类;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分类能力。

具体内容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研究果实的结构。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以肉果为例研究果实结构;第二层以干果为例研究果实结构。第二部分是根据果实结构的共同特点辨认各种食品中哪些是果实的活动。第三部分是阅读内容,主要介绍罂粟的果实,开展远离毒品的教育。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包括果实在内的植物体六大器官有了整体的感受,大致了解了植物的一生;并逐一认识了种子、根、茎、叶、花等器官的结构和作用,了解了这些器官形态的多样性。此时,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观察记录的方法也比较熟练。而本课之后,教材安排了《果实的形成》选讲课。将花的结构与作用和果实的结构联系起来。在首师大版教材中,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的概念在概念进程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花的结构与功能,理解花、果实、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

我在备课中考虑到做课学生使用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这套教材与首师大版教材的设计有所不同,所教学生也与已经使用首师大版教材一年有余的学生存在差异,教学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所以笔者将《果实的结构》放在教科版教材的体系中进行重新的定位。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安排了对树,草等植物的观察,学生开始接触到不同植物结出的形形色色的果实;了解到果实、种子是植物一生的一个阶段,能繁殖植物的后代。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种花的活动,植物从一粒粒种子到生根发芽,再到展叶抽枝,最后开花结果,完整的生长过程展现在孩子面前。随着植物的生长,学生知道了所种植植物的六大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随着植物的生长,学生相继探究了根、茎的作用,了解了叶的作用,收获了种植植物所结果实中的种子。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安排了《花 果实和种子》的单元学习活动,学生陆续认识花的构造、种子的构造以及种子的传播方式。 依据上述分析,我选取了《果实的结构》一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和三年级下册种植植物的果实大丰收一课紧密结合,也希望通过教学引发学生预先思索四年级下册果实与花的关联,引发学生研究花结构的愿望,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种子的传播。

(三)教学内容与学生情况

本课之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观察活动正从被研究对象的外部观察向被研究对象内部结构的观察过渡;画图记录能力也正从画简图向准确画图记录过渡;通过比较找相同的能力有了较为充分的训练,将为本课归纳概括学习提供有效的支持。而这种归纳概括果实结构共同点的能力训练主要建立在叶的结构共同点的学习基础上,又会为归纳概括植物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做准备,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

二.教学目标

(一)知道植物的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二)学会横切、纵切的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画图方法,有序而准确地记录苹果等果实的结构。

(三)发展观察、比较能力,具有归纳概括植物果实结构共同特点的能力和判断果实真伪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在明确什么是植物果实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过程,感受探究的乐趣,形成细致认真、乐于合作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

在教师指导下,能有序、如实地观察记录,归纳概括果实的共同特点,建构正确的科学概念。

四.教学难点

(一)对植物果实固有概念的有效转变(学生学的角度)

(二)有限时间内体现科学概念建构的完整历程。(教师教的角度)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在提前见学生的过程中,留点时间和学生做关于果实方面的谈话活动,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果实的看法,教师对不同看法进行观点归类,为第二课带领学生从若干观点出发梳理研究角度做准备。通常用时不超过10分钟。在此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所学,引发独立思考)

1.利用PPT简要回顾第一课时的活动

2.利用副板书揭示学生对果实的辨认理由。

(二)集中话题(目的:引发认知冲突 明确研究问题)

1.组织学生针对课前汇总、归类出的一些关于果实认知的观点展开辩论。

2.梳理、提炼学生对果实的观点,自我否定一些不合理观点,保留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观点。

3.明确问题:到底什么是植物的果实呢?谁才是植物的果实呢?(板书研究的问题)

(三)制定研究方案(形成从公认果实结构入手找共同,再利用结构共同点判断疑似果实的思路;是归纳概括概念内涵和演绎判断概念外延,最终建构科学概念的基本路径;明确研究方法)

1.组织学生参照经过梳理提炼保留下来的观点制定解决问题的大致思路, 如果学生产生多种思路,则组织学生选择确定适于课堂上研究的思路。

2.挑选出先行研究的苹果、梨等几种公认果实。

3.演示苹果纵切、梨横切的方法,提示注意安全。

4.指导学生观察、记录苹果结构的方法。

(四).探索与调查(运用简单枚举归纳法,建构果实概念的本质)

1.研究几种公认果实的结构(集中精力,初步找到果实结构共同点)

⑴ 分组实验、观察、记录。(教师加强巡视,对横切、纵切果实给予必要的帮扶,提示孩子有序、如实画图记录,关注各组观察与记录情形,在照图汇报阶段适时开展教学评价。

⑵ 学生利用记录单汇报几种公认果实组成部分的相同之处。(期望学生此时找到的果实相同点不仅仅限于果皮、果肉和种子,也许还有果肉与种子间的硬核儿,或者果柄等,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易体现合并同类和舍非取本的味道)

⑶ 演示桃子纵切与结构的观察,利用PPT展现桃、杏的各部分组成。(暗含着真果的认识,同时也感受到种子外部的硬核对果实的保护作用)

⑷ 学生总结苹果、梨、桃等公认果实相同的组成部分,教师可依据他们找到的相同部分舍去果柄等非本质的部分,保留具有特点的果皮、果肉和种子三部分。

⑸ 明确植物学家对果实相同的部分按照位置关系和作用进行了合并重组,将果实分成了种子和果皮两大部分。鉴于此处教学学生不易认可果肉算作果皮,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交流科学家为何这么给果实分部分)

2.研究更多公认果实的结构,推想植物果实结构的共同点,得到果实概念的本质

⑴ 启发学生提出更多公认果实。(允许学生提出的公认果实不是果实,但要随笔记下来,课结尾处回应;鼓励学生提出的公认果实是家乡的特产,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一些当地特产的果实和再往南方才常见的热带果实。)

⑵ 分组观察更多公认果实由几部分组成。(每组再提供一种果实,打开观察)

⑶ 分别汇报各组不同果实的组成部分,学生将发现更多外表各异的果实也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五)形成结论

1.板书出示果实的科学概念:植物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的。

2.反思初始概念,强化果实科学概念的理解。

(六)反思回顾 (演绎推理训练,解决概念外延;再次对果实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获得学习进展。)

1 组织学生交流运用果实概念判断存在争议的果实的方法。

2.分组观察课前存在争议的“果实”,判断它们之中谁是果实、谁不是果实。

3.汇报观察结果,再次对照课前的初始概念进行反思。

(七)全课总结

1.总结所学概念

2.依据板书带领学生回顾果实概念形成过程,指出从公认果实入手研究的局限性,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眼、勤动脑来确定某物是否是植物的果实。(此处回应学生列举更多公认果实中的非果实,如松子、银杏果、香榧果等)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3.学习质疑

弹性教学:

布置作业(将探究活动延伸 可能获得探寻花与果实关系的机会 可能获得对特殊类型果实如草莓、菠萝、桑椹等进行探究的机会)

七.果实结构记录单设计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生命世界领域是小学科学教育重要的内容,该如何指导学生建构相关的科学概念,利用何种教学方法开展生命世界的学习是本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课设计与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本课力求展现概念建构清晰、完整的线索。

上课伊始,激起学生对植物果实的认知冲突,聚焦话题:“什么是植物的果实”;接着制定出研究问题的总体思路并明确具体的研究方法;然后,利用简单枚举归纳的途径引导学生建构果实的概念内涵:组织学生先研究几种公认的果实,归纳出它们结构的共同点;再枚举更多公认的果实,看看是否也有相同的结构,从而概括出植物果实结构共同特点:由果皮和种子组成。在明确了果实概念内涵之后,利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果实概念的外延:组织学生依据果实的概念,判断一些植物的器官是不是果实,从一般回到个别,以巩固刚刚建构起的果实概念。

二.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于思维发展的关键节点进行梳理、提炼和反省。

(一)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

首先是通过教学展现学生对果实概念由认识模糊、混乱到清晰、准确掌握的思维变化。

第二,注重在学生已有的观察、比较、抽取相同的能力基础上,利用果实这一教学载体,训练他们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使其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体现对学生思维发展关键节点的处理

就本课而言,思维关键节点指的是学生思维活动中最有可能陷入迷茫、遭遇阻滞,但搞清楚后又会显著推动思维向清晰、深入发展的点。教师要洞察这样的点,并为学生搭建教学脚手架。

例如学生对什么是果实产生了不同想法时就是一个节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将看似纷繁的观点归类为几条主流观点,然后组织学生围绕这几条主流观点开展辩论活动。借助辩论,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果实辨认观点转换、提升成一种对果实继续研究的方向、角度;同时也排除了一些不合理的研究角度,为学生独立选择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提供了帮助。

又如当学生总结出几种公认果实都是由果皮、果肉、硬核儿、种子组成之后,需要马上明确果实组成部分的科学规定: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这又是一个思维转换的节点。此时,教师设计了“生物学家为什么把果实简洁的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谈谈你的想法”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和交流既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界定间的一个过渡缓冲,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学生会对“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单单是有几部分组成,还包含组成部分彼此的位置关系和各自担负的作用。

再如学生对果实的初始概念和本课要建构的科学概念始终会不断地纠结、冲突,我们把它也看成一个思维节点。所以,即使在果实辨认观点争辩环节有些观点就被当场否定,但是,在学生认清了果实的结构组成后,在学生利用果实概念辨认果实后,都再次组织学生回过头来反省学前的观点,持续印证观点的不合理性。因为孩子的错误概念是根深蒂固,不易轻易动摇的,这种反复、持续的反省更有助于日常错误概念的消除,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建立。

三.既注重形象直观的认识果实,又注重画图标注的记录指导与训练。

面对儿童的生命世界教学,运用实物观察实验,获取第一手的证据应该是不容质疑的教学观。本课,不论简单枚举果实,舍非取本形成对果实本质的认识还是演绎判断更多东西是不是果实,形成对果实外延的把握,几乎都在利用实物,真刀真枪地开展研究。即便遇到实际操作难以解决的,也配以实物照片。

直观形象可以作为儿童学习的出发点,但最终的归宿应落在思维和言语层面。本课,对看到的果实结构画图记录,利用画图记录进行表达交流就是在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水平向抽象思维水平发展。学生将面前的果实的横(纵)切面先经过眼镜的仔细观察;之后在头脑中先形成表象,再经过思考区分出几大组成部分,简单设想如何构图、连线标注;最后,手、眼、脑并用,将观察发现跃然纸上。之后,学生凭借记录图这种摆脱实际物品的表达方式,辅之以言语的汇报交流,进行果实概念的建构。这个过程显然要占用更多的教学时间,但对于学生今后探究生命世界所必备能力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意义。

四、教学困惑之处

本课很想体现学生在建构果实的科学概念的进程中,认知变化发展的完整轨迹。要关注几十个学生在40分钟里学的过程,洞察他们的思维变化,充分预设、把握生成,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展现他们的认知变化、概念发展轨迹真是不易。但是我期待自己有这样的教学行为并为之努力,因为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最能体现教学实效!能拿出融入自己深刻思考的课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一同研究,真是机会难得,衷心希望专家、同行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建议。

《动物的“护身术”》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杏坛小学 王 莹

教学内容分析:

《动物的“护身术”》是依据苏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共同的家园》单元中的相关内容设计的,是在“生物与环境”这个概念下以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为主题的一课。围绕“动物们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引领学生进行探究。通过“思维聚焦”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交流、质疑,获取对于形成概念有用的信息,从而认识到动物保护自己方法既有普遍性,又具多样性,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提升学生们的概念层次,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资料卡、图片、视频以及来自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都成为信息的来源,如何将这些信息梳理清晰?教者在这里设计使用了框图,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框图整理信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扩展框图,丰富动物保护自己的信息,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化。这也是本课设计的一个重点。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五年级的学生。在对学生的前概念调查了解中得知,大多数学生们对“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等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课教学内容的开展做好了铺垫,也为概念的提升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对于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界中生存的各种动物来说,保护自己的最普遍的方式是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相对于警戒色,学生们对保护色和拟态的认知是很模糊、很容易混淆的。因此课堂上提供了大量图片、视频、资料卡,通过观察、分类活动让学生发现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普遍性,教师在与学生的研讨互动中充分发挥“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用,引领学生在交流质疑中形成科学、清晰的概念体系,即:动物常用的保护自己的方法——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本课是学生们第一次使用“框图”来整理信息,教者通过“领-扶-放”来帮助、提醒学生适时填写,以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运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和拟态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

过程与方法:

能将动物按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学会用框图方式整理信息的方法

通过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意识到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意义

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3种普遍方式——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学会一种整理信息,获得科学概念的框图记录法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保护色和拟态

豹和斑马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

教学方法:

探究——研讨

教学资源:

来自网络的资源——图片、视频

来自书籍的资源——文字读物

教学流程:

一、思维聚焦、揭示课题

1、谈话: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动物的“护身术”( 板书课题)

2、释题:说说“护身术”是什么意思。(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回答)

3、提问:看看下面这些动物,它们是用什么方法保护自己的?

(出示包括眼镜蛇、壁虎、乌龟、海参、乌贼、甲虫、刺猬在内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二、观察分类、初步认知

1、谈话:生活在大自然中的动物要有适应周围环境的护身方法,下面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护身术?我们先一起来认识它们。(出示十五种动物图片)

2、活动:请大家利用动物卡片按照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

3、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并根据各组不同需要给予适时指导。

三、交流质疑、提升概念

1、汇报分类结果:请一组同学向大家汇报分类结果,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倾听,并根据他们组的分类结果提出不同意见。

2、师生研讨:

⑴交流、质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警戒色、拟态和保护色三种常用“护身术”。正确区分保护色与警戒色、保护色与拟态之间的不同。

⑵填写记录单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三)
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

201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评课

作者:章鼎儿

本次年会上展示的30节优质课,是千里挑一,甚至是万里挑一,都是好课。30节2013年可以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好课,大家都听到了、看到了。在听课的同时,被大家接受了。我选择不讲好的地方。我只选择这些好课反映出来的课堂教学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改去研究的问题去讲。科学老师朝哪儿发展?针对这些问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习主体研究欠缺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欠缺不是一般的欠缺,而是十分欠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课堂中忽视学习主体的问题很严重,很普遍。

学生的学习基础是什么?起点是什么?

在《昼夜交替》、《谁先迎来黎明》这些课中,学生学习的起点是什么?老师们研究了吗?

学生们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学生在这个年龄特点学习地球与宇宙空间领域这方面知识的学习特点是什么?30位老师你们研究了吗?【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30位老师们,如果想让我提对你们课的想法,我就想说你们对学生学习的主体欠缺研究。请30位老师,请所有在座的老师们思考这个问题:你们研究了学习的主体了吗?

一节课中,你研究的是什么?第一位研究的是什么?然后是什么?然后是什么?再然后是什么?最后有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纳入一节课的研究中。我甚至很怀疑你们是否研究了学生。好像我今天说的有的严重了(章老自笑,缓和一下之前凝重的气氛)。有谁上课不研究教材的?没有。我们都研究教材,钻研教材;研究教具;研究教学过程„„我们研究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吗?我所观察到的课堂,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是按老师要求的过程。

科学课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科学老师们能回答吗?比如《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什么?

二、课题主题内容认识的混乱

认识思路的混乱,对主题的认识混乱,还有待完成。如《昼夜交替》一课里,教师„„我们自身的科学素养不适应当前的科学教学。我们都是以科学知识传授中成长起来的。以这样的心态去教育现在的孩子是不适应的。我们当初的学习都是理论脱离实际的,只要背出来,考出来就可以了。有的是不求甚解,只要死记硬背。以你们这么点水来教学孩子,出现在我们现在的课堂上,科学老师要警惕自己,要不断完善、充实自己的认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一个主题一个主题地去补充自己的认识,需要补课。我想也包括从事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的人,要补课。许多思路混乱、目标不明确„„都反映在我们的课堂上,反映在我们的教科书里。

三、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驾驭能力有问题【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教科书,我们研究的最多,但仍然有问题。说明教科书有问题,说明教师被教科书束缚住了。老师们要以“教科书为我所用”„„ 早年的按照教科书教学没有问题。现在按照教科书教学有问题。那是因为学生是小学科学探究的主体。以《昼夜交替》一课为例。

(一)《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的已知的基础是什么?

1.学生知道昼夜交替的学习,而且有词描绘:早晨、中午下午、傍晚、晚上。

2.知道昼夜交替与太阳有关。

3.知道与地球自转有关。

(二)《昼夜交替》一课中研究学生不知道的

研究学生不知道的是什么?学生需要知道什么?不甚了解的是什么?学生可以发展起来的是什么?

1.学生不知道关于“昼夜交替”所传达给学生的各种信息,不知道这些信息„„

如天亮了——→告诉学生地球自转的信息;24小时„„观察到的各种信息传达出“地球自转”。这是学生不知道的。

2.从前人研究的这些信息才获知地球自转。

(三)《昼夜交替》一课中学生没有思考的问题

1.太阳在转,太阳出来,出现了白天;太阳下山,就是黑夜。这些学生没有思考过:明明看到的是东升西落,可昼夜交替却是地球自转。

2.观察非常重要。但学生没有思考观察到的未必就是事实。

我们亲眼见到的并不一定是事实。学生观察、记录了,却不是事实。明明是太阳在转,事实却是地球自转引起了昼夜交替现象。

(四)再进一步尝试对某一种现象的推测。

尝试让学生对某种现象进行推测。以《昼夜交替》一课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学生对一知半解的学习,进行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去研究、去教学、去寻找,帮助学生理清昼夜交替的脉络,孩子们在40分钟获得的效益„„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更多的发展。

如《谁先迎来黎明》一课,顺时针、逆时针,把我都绕进去了。地球的自转是自西向东。这是很好说的嘛。地球自转自西向东,不论你从北、南、西、东观察,都是自西向东的。若按教材的逆时针、顺时针。老师在课堂上,放一个地球仪,让学生观察说如果地球自转顺时针怎么样、逆时针怎么样。在观察时还要规定从北极角度去描述,不要说学生弄不懂怎么描述,你自己都晕了,非常麻烦,很不管用。如果要你观察,你还是首先想到找到太阳在东边,然后开始观察。所以“逆时针”用到这个课里非常麻烦了。比如说让我“逆时针”去拧茶杯,这很好用的了。有的课堂上还把“逆时针”当作难点问题进行解决,有的甚至用了20分钟才将“逆时针”绕出来。

总评:章鼎儿

整理:夏业云

时间:2013年11月2日

2103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第一会场优质课赛课情况总结

一、优质课展示内容

(1)地球与宇宙空间——概貌与地球的物质,有3节课,分别是《认识常见的岩石》、《垃圾处理》

(2)地球运动与多运动亲历的地表变化:《岩石的》、《河流对地表的作用》

(3)气候与季节。这是对地球现象的认识。还有《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

(4)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包括《月相变化》、《日食和月食》、《在星空中》这三节课。

二、教学内容与特点

这些教学内容都囊括了地球与宇宙空间的内容,涉及到了天文地理、天文方法、天文史„„许多内容比较抽象,有的是从宏观上看很宏观„„

基于地球领域,学生学习的特点是空间、变化的漫长,实际教学中有困难。而且这次优质课赛课只提前一天见学生,临时定班级,学生难以预习;并且班额很大,都是50-60人。这在北京看不到班额在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四)
2013年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 王艳娜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初级中学小学部

姓名:王艳娜

邮编:471841

邮箱:hnxaccwsl@163.com

电话:13783129645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曹村乡初级中学小学部 王艳娜

【教学内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教学,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探究过程。

【教材分析】

《了解空气》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探究“空气”的第一课。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

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第二部分:通过“纸团不湿”、“水下倒空气”这两个比较经典的、具有魔术般神秘色彩的实验活动,并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

本课的重点在第二部分。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会做这两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从而得出结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及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教材的:指导学生按照“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的性质,即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利用教师提出的一系列常见的、有结构的材料,自己动手设计实验,

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做就能保证学生的探究活动是积极主动、有效的,探究的经历是真实而深刻的。

【学生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初步认识到空气的一些显著特征: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虽然学生知道有空气这么一种物质,但对空气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尤其是对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存在,并且占据空间的事实缺乏认识,学生也没有真正尝试去揭开空气的神秘面沙。而《了解空气》这一课是引导学生探究空气这种自然物质的开门课,其目的是引领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对空气形成科学的认识。引导学生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知道空气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观察、体验、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一些性质。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学会借助其他介质来观察空气,从而学到一种新的探究方法。

3、乐意与同学合作交流,体验合作中的困难与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透明的、不漏气的塑料袋,一个大头针。学生四人一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水槽(用塑料盆代替也可以),两个透明的玻璃杯,两三张32K的废作业本纸,一个干抹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师做一个“水下点蜡”的魔术游戏。

·猜猜关于空气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颜色,没味道。人们离开它,谁也活不了。”

【评:利用魔术、谜语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引出了空气的一些特点。】

·播放课件,引出问题。

·我们来研究空气,谁来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空气的知识。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你还想知道空气的什么问题?

【评:在激活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引起他们对空气的研究欲望。】

现在,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是怎样的一种物质。

二、.感觉空气。

1、收集空气。

·要研究空气就要先想办法"逮住"它,怎样才能"逮住"它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我们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2、感觉空气。

空气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收集到空气后我们怎样研究它呢?我们要先用感官来观察。大家想想办法怎样用感官观察?

·我们可以用手来摸一摸、按一按,看看有什么感觉?

·我们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挤压塑料袋,让空气吹在脸上,你有什么感觉,听听有什么声音?„„

·别忘了填写你们的科学文件夹啊!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我们刚才运用感官观察了空气,大家肯定有许多发现,我们来交流自己的发现,看谁的发现多?交流会使我们每个人有更多的发现。

大家感受了空气,说出了这么多对空气的感觉,真不错!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果你把这个实验做成功,并能研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你就可以成为一位魔术师了„„

【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眼、耳、鼻、嘴、皮肤……)进行观察,充分地感知空气,建立丰富的表象。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填写科学文件夹,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新的发现,培养创新精神】

三、.纸的奇遇。

1、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把纸揉成团,放到玻璃杯里,紧压在底部,要压紧,杯子倒过来时不能掉下来。

先猜一猜,把杯子倒扣直立着压到水的底部,纸团会不会湿?

·实际做一做看究竟会不会湿。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看看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引导他们将实验做成功。)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先想一想,看能不能作出解释。

·再做一次,仔细观察压入水中的玻璃杯里有什么现象?

·解释玻璃杯里那段"空"着的地方是什么?

3、认识魔术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水已经没过了杯子,为什么杯子里有空气的那一部分水进不去呢? 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现在知道纸团为什么不会湿了吗?

【评:运用“猜测-实验-思考-结论”的方法,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自己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让我们再来变一个魔术,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这一次让你们自己来变,把一

小学科学优质课教学(五)
2014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方案

岔河教管中心

2014年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新区教育局“关于开展小学科学教师学科竞赛的通知”为指导。以学校教育指导方向为出发点;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建设为步伐;以优质课堂效率为发展前景;以提高我镇教师专业化为发展目的;以促进老、中、青教师的共同和谐发展。以能达到我镇教师共同提高,共同探究、共同创新、共同交流的根本要求,为构建一个活跃的教学氛围而努力拼搏。

二、 活动目的

为了进一步深入探究在新形式下科学学科领域内如何具体落实好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提高我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知识水平、教育教学水平。使老师在向学生传授特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现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计划在全镇开展科学学科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为全镇教师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 领导小组

组 长:聂宗应

副组长:赵友学 朱贤伦

成 员:教管中心其他人员及各校负责人。

四、 参赛对象及内容

1、 参赛对象:以片为单位,各片选派一名教师参加。

2、 参赛内容:科学(3—6)年级上册教材内容。

五、 竞赛要求及时间安排

竞赛要求:

1、 理念上:要紧紧围绕学科教育教学的要求,主题鲜明、突出、紧凑,重点

安排合理,难点解决到位,板书设计美观,体现教学目标,能体现一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2、 教法上:预设的教学流程必须结合我镇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3、 备课:凡是参赛的教师必须设计好一节你所参赛的教学设计、说课稿、课

后教学反思。

4、 上课不做分组实验,有演示实验内容的教师请自备演示实验设备。 课题内容及要求:

科学三至六年级上册教材中自选一节教学内容为参赛内容。

报送课题要求:

由参赛教师报送的自选课题为准。(报送时间:11月18日 ) 竞赛方式及要求:

1、 各参赛选手将以抽签的方式为参赛顺序。

2、 各参赛选手在参赛前一天将准备好的课题教学设计、课件交到教管中心。

3、 由教管中心根据实际安排比赛时间(拟定为:11月25 日)

六、 竞赛奖励办法:

1、 本次活动由选手上课得分决定选手的名次。

2、 本次活动设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获得一等奖的选手将代

表教管中心参加新区教育局组织的优质课竞赛。

岔河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2014年11月3日

岔河镇教管中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5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