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课件】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目录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目录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七章:力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3节 声的利用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第三章 物变态化 第1节 温度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第2节 光的反射 第3节 平面镜成像 第4节光的折射 第5节 光的色散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1节 质量 第2节 密度 第3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第4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1、力 2、弹力 3、重力
第八章:运动和力
1、牛顿第一定律 2 、二力平衡 3 、摩擦力 第九章:压强
1、压强 2、液体的压强 3、大气压强 4、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第十章:浮力 1、浮力 2、阿基米德原理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
1、功 2、功率 3、动能和势能 4、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
1 、杠杆 2 、滑轮 3 、机械效率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1h=60min
1min=60s。
二、运动的描述
1
2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t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
ss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 ,变形可得:s=vt,t= 。 tv
2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针停止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
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固液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
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凝固特点: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八年级上册物理新版教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
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58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实像和虚像:
2、球面镜: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定义:用球面的外表面做反射面。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四、光的折射
1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光的折射规律: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光从空
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入射角 N 空气
水 N 空气 水 O 入射角O
图
从岸边看水中鱼N的光路图(图1): 图中的N点是鱼所在的真正位置,N'点是我们看到的鱼,从图中可以得知,我们看到的鱼比实际位置高。像点就是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在完成折射的光路图时可画一条垂直于介质交界面的光线,便于绘制。
五、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光的色散属于光的折射现象。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
阳光发生了色散(图2)。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用一个白屏来承接,在白屏上就形成一条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彩带。牛顿的实验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的光。(图3)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
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
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
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内容概述
(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第四章“光现象” 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整个教材内部还始终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内在结构在想想议议、想想做做栏目及探究的各个环节步骤等内容的操作时,需要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来完成,科学世界等栏目也为学生的讨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与场所。因此,学生的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体现在本教材的各个角落。
本册教材在体现探究这一内容标准重要组成部分上,有着如下的特点。
(1)探究面广。从“科学之旅”中介绍伽利略的探究过程,到本册书结束前对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探究,整个教材几乎每一章节、
每一隐含规律的知识点都以探究的形式体现出来,使人对该教材有一种全新的感受,感受到本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大刀阔斧,这是以往教材所没有的。
(2)探究的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由部分环节到完整探究。在教材前面的部分中,探究的内容是简单的,思维程序也仅仅是完整探究过程中的几个环节。如探究声怎样从产生的物体传到远处,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等等。这些内容的探究一般仅仅经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说──进行实验等环节。随着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不断理解,探究的内容也日趋复杂,探究的思维程序也日趋完整。如当学习到本册书最后一章“电流和电路”时,就要求学生运用完整的探究步骤去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特点等复杂问题了。另外,对探究各个环节步骤的操作方法也是逐渐放手,开始时每一步都给学生写出来,指导得非常详细,逐渐地就只是列出操作要点,到本册书最后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各个环节的操作就要求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设计。这些做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翁的特点。
(3)探究的题材丰富。本册书的探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设计出的探究知识点,还体现在各个栏目中,如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等等中都显现或隐含着许多的探究内容,有些内容还需要学生运用课外的诸多手段、利用较长的时间去完成,这些内容已经与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动手动脑学物理、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栏目也为学生发挥自己的
创造力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机会。
三、 教材内在结构的意义
本册教材为什么在编写上隐含着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的有机结构呢?原因十分简单,它是为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服务的。【八年级上册物理新版教材】
1.课程目标的组成。
第一层次──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与技能。
第二层次──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物理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与学习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方法。方法的掌握是能力形成的标志,方法可分为两种,即程序化方法和具体化方法。
第三层次──意识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方法的获得及其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一些良好的思想意识,如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这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2.教材的内在结构与实现课程目标的关系。
在探究与创造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相互讨论与合作作为进行探究与创造的手段,并为探究与创造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必要条件。通过探究与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性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最终,在前两种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逐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这就是教材中所隐含的讨论、探究、创造三位一体内在结构的意义与作
用。
四、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使学生能进入物理的世界里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重新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1、进一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及趋势,学习新的物理教育观念。围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教学上要积极实践,积累经验。
2、进一步加强物理观察、实验教学。教学中教师要多做演示实验或随堂实验;落实学生实验,认真思考和操作;并适当增加探索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在课外做一些观察和小实验。加强实验意识和操作训练。
3、进一步突出应用物理知识教学,树立知识与应用并重并举的观念。物理教学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要尽可能地扩大物理教学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物理实践活动要以问题为中心,初步训练一些科学工作方法,如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资料查询、科技制作、科学实验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 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34
12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运动速度变
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3.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 定义:描述做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快慢程度 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 v=s/t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
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
、单位:
① 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
℃读做:零下3
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 换算关系T=t + 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 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②123
升华 吸热
液 固
凝华 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 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 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线是由一小束光抽象而建立的理想物理模型,建立理想物理模型是研究物理的常用方法之一。 4、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m/s=3×10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
2、3⑴ ⑵41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混合之后为白光 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混合之后为黑色 2、看不见的光:红外线, 紫外线
8
5
8
1、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支铅笔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如下,其中错误的是( )
A、171.2mm B、1.712dm C、0.172km D、1712m
2、以下测量数据中基本符合事实的是( )
A、一张试卷纸的厚度约为0.6mm B、课桌的高度约为0.8cm
C、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m D、文具盒的宽度约为35cm
3、如图所示,物体A的长度为__________cm。
4、如图所示是‚秒表‛的示意图,请观察后回答:
(1)‚秒表‛的量程是__________;
(2)‚秒表‛的分度值是__________;
(3)图中‚秒表‛的示数是__________。
6、如果我们用被拉长的皮卷尺去测量某一物体,测量结果会( )
A、偏大 B、偏小 C、无影响 D、都可能
8、第46届世乒赛已于5月6日在日本大阪闭幕,这是改用‚大球‛后世界乒坛上首次高水平较量,这里所说的‚大球‛是把乒乓球的直径增加了( )
A、2nm B、2mm C、2cm D、2dm
9、一位同学想要测物理书一面纸的厚度,采取以下的步骤:
A、量出100页的厚度L B、选用三角板,检查零刻度线是否完整
C、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L/100 D、取物理书读出100页压紧
请将上述操作按合理的步骤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物理实验时,发现小球每摆一个来回的时间似乎都相等,于是小明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称周期T)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1:可能跟小球摆动的幅度有关;
猜想2:可能跟小球的质量有关;
猜想3:可能跟绳子的长度有关。
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用秒表测出了不同条件下,小球来回摆动多次所用的时间,算出平均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请回答:
(1)小明采用测量小球来回摆动多次的时间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测量小球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来确定周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小明同学已准备了:秒表、刻度尺,还缺少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它的名称是__________。
(3)大量的实验表明,同一个地点小球摆动一次的周期T只跟绳子的长度有关,且绳子越长,周期T越大。摆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有一次小明发现家里的摆钟变慢了,要把它调准,小明应将摆钟的摆长__________(填‚调长‛或‚调短‛)。
T,目的是为了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八年级上册物理新版教材】
A、铁轨 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 C、车窗 D、路边的树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
A、竹排、青山
所选的参照物是( )
A、湖岸 B、湖水 C、游船 D、岸上的建筑物
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
A、向下游 B、向上游 C、向沙对岸 D、从对岸吹过来 B、青山、江水 C、青山、竹排 D、江水、青山 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
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
A、他自己 B、地面 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 D、跳台
8、孝感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 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 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 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1、如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的四个小球的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
2、为了赶去坐火车,大人牵着小孩一起快走了30m,其中大人共走了50步,小孩共走了110步,则走得较快的是( )
A、大人 B、小孩 C、一样快 D、无法确定
3、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象如图所示,经过6s,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m处 B、甲在乙前面1.2m处
C、乙在甲前面0.6m处 D、乙在甲前面1.2m处
4、长50m的队伍,匀速通过一座长100m的大桥需1.25min,则队伍过桥的速度为( )
A、1.33m/s B、7.2km/h C、2.5m/s D、4.8km/h
5、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10s内通过路程为200m,那么,它在第1s内通过__________m,第2s内通过__________m,前5s内通过__________m。
6、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___________
7、小明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了后一半路程,他上学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8、小明从家到学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1m/s,后一半时间平均速度为
1.5m/s,求他的全程平均速度。
9、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用了3min穿过长度为1600m的一座大桥,求这列火车的长度是多少?
1.小明在利用图7进行‚测平均速度‛实验时,他记录的实验表格如下,请根据这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
端运动到底端的平均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图
8
猜想:
(1)你的猜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利用图7中所给器材来验证你的猜想,具体实验步骤是:
3.如图9所示,一列长为120 m的火车匀速通过一座3000 m长的大桥,火车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是100 s,求火车过桥时的速度是多少?
4.在火车站,通常可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T13列图9 车由北京开往上海,T14列车由上海开往北京,这
两次列车每天各发一列车。自北京到上海铁路线长1462 km,请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北京与上海之间往返的T13、T14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1)T13、T14列车运行时间是否相同?这两次车全程运行时间差是多少?
(2)计算列车由北京驶往上海全程行驶(不包括列车在中途站停车的时间)的平均速度多大?(用km/min做单位)
(3)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估算,T13与T14列车相遇地点距北京大约多远(铁路线长)?大约什么时间相遇?
1、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会看到泡沫小球 ,如将上述装置带到月球上做实验,则会看到小球 ,这说明 。
2、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
(1)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
(2)甲在长铁管的左端敲击一下,乙在铁管右端感觉到二次声音,则铁管至少多长?
3、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
1、利用声学知识测定海洋的深度(或测量闪电处离地面的高度),需要先知道哪些数据,需要测出那个物理量,试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小明走近鱼缸拍手,金鱼备吓跑,小丽耳朵贴在桌面上,轻敲桌面远端,小丽听见敲击声。鱼儿究竟是被拍手声还是拍手动作吓跑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还是桌面传入人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实验改进意见,解答上述问题。
上一篇: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下册教学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