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课件】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化学——是有关物质变化的学问。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天然材料:木材、棉花、石料等(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的)
1、材料
人造材料:塑料、玻璃、合金等(通过化学变化制得的)
2、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环境保护:利用化学技术消除汽车尾气、发明可降解塑料、治理水污染等。 ②能源开发:研发太阳能、氢能、潮汐能、风能等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消耗。 ③功能材料:以沙子为原料生产芯片和光导纤维,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④信息科学:计算机芯片和光导纤维技术,促进社会发展。
⑤生命过程: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揭开遗传奥秘,与生物学结合。
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1、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观察现象判断变化:
(1)点燃镁条
银白色镁条剧烈燃烧,产生耀眼强光,生成白色粉末,燃烧的上方有浓
烈的白烟,并有大量热放出。
(2)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
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溶液变为红色。
(3)锌粒加入稀盐酸中
产生大量气泡。
(4)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蓝色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无色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总结:①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②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
③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有无新物质生成
误区:有发光、放热、变色、气体、沉淀这些现象的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不是所有化学变化都会产生这些现象,
也不是只要有这些现象的就是化学变化。
举例:①灯泡通电发光发热(物理变化)
②给水加热,使溶解在水中的气体以小气泡的形式放出(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
炸药、石油、煤炭:将自身储存的能量通过化学变化以光能、电
能量变化能、热能等形式释放出来。
绿色植物:通过化学变化(光合作用)将太阳能储存起来。
举例:①烟花爆炸——烟花将自身储存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②电池放电——电池将自身储存的能量以电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③烧煤取暖——煤炭将自身储存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误区: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分析: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无新物质产生的爆炸:自行车“爆胎”、蒸汽锅压力过大而爆炸
②有新物质产生的爆炸:炸药爆炸、烟花绽放、瓦斯爆炸
③既非简单的物理变化,也非简单的化学变化:原子弹爆炸
三、构成物质的奥秘
1、构成物质的粒子: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如果有一种仪器能将下列三种物质放大到一定程度,可以看到:
①氢气由氢分子(H2)构成,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H)构成。
②氧气由氧分子(O2)构成,每个氧分子由两个氧原子(O)构成。
③水由水分子(H2O)构成,每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H)和一个氧原子(O)
构成。
2、什么是化学
化学就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的一门基础自然学科。
总结:①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②同种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相同,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
(O2与O3、CO与CO2、石墨与金刚石)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一、从问题开始
观察蜡烛燃烧,提出问题
1、点燃前:描述蜡烛形状、颜色、气味、密度、硬度等
(白色固体、质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时:(1)现象
外焰(温度最高)
(2)火焰内焰
焰心(温度最低)
实验设计:将一根火柴梗平放在蜡烛的火焰中约1~2分钟,取下火柴梗。
实验现象:火柴梗两端碳化程度最严重,中间碳化程度最低。
实验结论: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温度最低。
3、熄灭时:(1)现象——白烟
(2)立即点燃白烟——蜡烛又被引燃
(3)推测白烟——石蜡蒸汽凝成的石蜡固体
误区:烟与雾的区别
分析:烟——固体小颗粒在空气中扩散所形成的现象【步入化学殿堂渗透了化学的观念】
雾——小液滴在空气中分散所形成的现象
二、通过科学探究解决问题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收集证据.④获得结论.
⑤反思与评价.⑥表达与交流.
注意:控制变量法——变量唯一
第三节 到实验室去: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一)
一、常用实验仪器
1、试管(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加热,但需先预热) 粉末状(一斜二送三直立)将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
固体槽小心送入试管底部,使试管直立,让药品全部落到试管底部。
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将试管横放,用镊子夹取药品放在试管
试口,慢慢让试管竖起来,使药品缓缓地滑到试管底部。 剂少量液体(胶头滴管)①垂悬在试管口上方,不能接触试管壁.
液体②用过后应立即清洗,再去吸其它药品.
③保持胶头在上,不能平放或倒置.
大量液体(倾倒)瓶塞倒放、标签向着手心。
2、烧杯(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加热,但需放在石棉网上)(锥形瓶)
3、酒精灯:
①用火柴或燃着的木条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②酒精灯内酒精不能少于1/3,不能超过2/3,
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③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灭。
④酒精洒到桌面着火时,用湿抹布扑灭。【步入化学殿堂渗透了化学的观念】
⑤酒精灯火焰分三层:外焰(温度最高)、内焰、焰心(温度最低)
⑥给物质加热:
液体:①试管夹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②管口向上,与桌面成45°角
③在外焰上加热,不能对着人
固体:①先预热
②药品平铺在试管底部
③管口略向下倾斜
④加热后不能骤冷
4、试管夹:①从试管底部向上套入
②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③夹持时,手指不得按在短柄上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单元过关
【达标集训】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2.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步入化学殿堂渗透了化学的观念】
3.(2013·资阳中考)下列各组生活现象中,前者为物理化学变化的一组是 ( )
A.蜡烛燃烧,葡萄酒化 B.汽车爆胎、米饭煮糊C.水果腐烂、蔗糖溶解D.玻璃破碎、鲜肉冷冻 4.(2013·宜宾中考)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干冰易升华 B.浓盐酸易挥发 C.氢气可燃烧
D.酒精易挥发
变化,后者属于提出以下研究此
A.大于62.4 g
B.小于62.4 g C.大于57.6 g
D.小于57.6 g
9.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0.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 mL。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 A.小于6 mL
B.大于6 mL C.等于6 mL D.无法确定范围
11.(2013·湛江中考)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12.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
6.(2013·苏州中考)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 A.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及时盖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再放回原滴瓶
7.(2013·眉山中考)下列对数据的几种描述中,合理的是 ( )
A.用pH试纸测得盐酸pH=3.20 B.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5.85 g C.用10 mL量筒量取98%浓H2SO43.68 mL D.用pH计测得某血浆pH=7.40
8.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天平指针如甲图所示开始称量,左物右码,称量完毕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实际称量药品的质量为 (
)
13.碘化银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加热到146℃时转化为橙色晶体,④熔点为558℃,沸点为1 506℃,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材料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14.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
16.(2013·邵阳中考)蜡烛是由石蜡和棉线组成的。
(1)石蜡放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填“大”或“小”)。 (2)点燃蜡烛在其燃烧过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3)取一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可观察到两端变黑,中间无明显变化。说明火焰的 (填“外焰”“内焰”或“焰心”)部分温度最高。 (4)轻轻一吹即可使蜡烛熄灭,原因是 (填序号)。 A.降低石蜡的着火点 B.隔绝了空气C.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感悟中考】
1.(2012·莱芜中考)化学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开展涉及化学方方面面的主题活动,让
化学走向公众是我们化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主题活动的是 ( )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 ; ② ; ③ 。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 、 。 15.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上做过许多实验,例如
:
A.关注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 B.保护臭氧层,呵护我们的家园 C.制造新型材料,丰富多彩世界 D.杜绝肆意捕杀,维护生态环境
2.(2012·聊城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自制酸碱指示剂后,将其分别滴入酸、碱性溶液中试效果。这一做法属于科学探究过程中的 ( ) A.猜想
B.查阅资料
C.实验
D.交流
3.(2013·淄博中考)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判断,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烟花绽放 B.蜡烛燃烧 C.海水晒盐 D.葡萄酿酒
4.(2013·滨州中考)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液氮可用作制冷剂B.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C.稀有气体可制造电光源 D.氧气可用于炼钢和金属焊接
5.(2012·莱芜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规范的操作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下列实验操作不规范的是 ( )
若按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类,应将实验C归为 组(填“A”或“B”),理由是 。
A.给烧杯中的液体加热时,烧杯要放在石棉网上 B.制取气体时,要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C.测溶液pH时,应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湿润D.点燃可燃性气体前,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6.(2013·临沂中考)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 (1)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 ; (2)过滤时所用到的玻璃仪器 ; (3)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需要用到的仪器 ; (4)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用到的仪器 。
7.(2013·淄博中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具备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
)
8.(2013·莱芜中考)下列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一定伴有能量变化B.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变化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9.(2011·日照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 ) A.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
D.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11.(2013·莱芜中考)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请从下列常见仪器示意图中,选择适当的字母序号填空。
(1)A实验中集气瓶内预先装少量水的目的是 ; (2)B实验中的错误是 ; (3)C实验中的错误是 , 称取氯化钠的实际质量为 g。
13.(2011·泰安中考)根据下列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
步入化学殿堂
选择题 一
1.小军同学在做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未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
C.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D.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它实验
2.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百炼成钢 D.木已成舟
3.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4.下列由美国《科学》杂志评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之四,主要属于化学探究领域的是( )
A.观测太阳系外行星 B.绘制癌症基因图谱
C.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D.计算物质世界重量
5.(09泉州)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
6. 下图所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检查装置气密性 往试管中加入锌粒 加热液体 固体药品的取用
A B C D
7. “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毫升;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毫升。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毫升 B.大于6毫升 C.等于6毫升 D.无法确定范围
9.以下有关玻璃捧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蘸取试液 B.搅拌溶液 C.引流液体 D.研磨固体
10.下列有关仪器连接的描述错误的是( )
A.橡皮塞旋进容器口
B.玻璃导管口附近沾水后旋进乳胶管
C.分液漏斗下端玻璃管压进橡皮塞孔中
D.玻璃导管沾水后旋进橡皮塞孔中
11.下列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A.烧杯 B.试管 C.量筒 D.锥形瓶
12.下列变化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它是( )
A.纸张燃烧 B.粮食酿酒 C.火药爆炸 D.湿衣服晾干
13.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3g(1g以下用游码)药品,称量后发现误将砝码和药品在托盘上的位置颠倒了。请分析该同学称得药品的质量是( )
A.5.6g B.4.7g C.5g D.5.3g
14.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化学含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B.诗句中的“丝”含有的物质是维生素
C.诗句中的“灰”指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
15. 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形状上不同的物质
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二
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离不开化学,下列事实与化学无关的是( )
A.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 B.日环食、日偏食的产生
C.开发新能源,研制新材料 D.药物和保健品的研制
2.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固体碘受热后变成紫红色碘蒸气
B.打开浓盐酸瓶盖,从瓶口涌出白雾
C.澄清石灰水露置空气中后液面产生了一层白膜
D.通常状况下的氧气通过低温加压变成了淡蓝色液体
3.下列四个短语,其原意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
A.花香四溢 B.海市蜃楼 C.百炼成钢 D.木已成舟
4.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浓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
5.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 ..
A. 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 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6.下列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重10.05g固体 B.检查气密性 C.加热液体 D.量取9.5ml液体
7.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
A、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
D、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8.为纪念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
A.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
9.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①组成 ②结构 ③性质 ④变化 ⑤制备 ⑥应用的重要自然科学。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 )
A.只有③④ B.只有①⑤
C.只有②⑤⑥ D.全部
10.下列实验基本操作错误的是 ( )
A.制取气体时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必须检验气体的纯度
C.将氢氧化钠固体直接放在托盘天平的托盘上称量
D.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可用镊子夹取
1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蜡烛受热熔化 B.把镁条变成镁粉 C.点灯通电发光发热 D.用“84”消毒
12. 人类需要能量。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
A.燃气篝火烘烤食物 B.太阳能热水器烧水
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 D.煤燃烧发电
13.“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或杜绝污染。下列做法中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
A.实验中未说明药品用量时,取用较多量药品进行实验
B.实验室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
C.对废旧电池作深埋处理,消除其污染
D.化工生产中使原料尽可能地转化为产品
14.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常用来比喻老师无私奉献精神,其中也蕴含着很多化学含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诗句中涉及了化学变化
B.诗句中的“丝”含有的物质是维生素
C.诗句中的“灰”指的是蜡烛燃烧产生的CO2等气体和炭粒
D.诗句中的“泪”指的是液态石蜡
15.某同学用量筒量取5.0ml水时仰视读数,则所量水的体积( )
A.等于5.0ml B.大于5.0ml C.小于5.0ml D.不能确定
填空题 一
1.折断铁丝是 变化,这是因为 ,
铁丝生锈是 变化,这是因为 .
2. 贮存固体药品的仪器是 ;用于引流液体的工具是 ;
3. 用于洗涤仪器内壁的工具是 ;用于滴加少量液体的工具是 ;
4.检验物质可燃性,进行固体燃烧实验的仪器是 ;
5.用于加热浓缩溶液、析出晶体的瓷器是 ;
6.加热时常垫在玻璃容器与热源之间的用品是 。
7.(1)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火焰的 ;
(2)给试管加热时,都要先要给试管 ,再加热;
(3)用量筒量取液体度数时,视线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的位置关系是 (填写“俯视”、“仰视”或“保持水平”)。
8.右图表示的是某同学用50 mL量筒最取一定体积液体的操作。请你仔细观察该图,判断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实际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5mL。
在横线上填写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9.实验室用剩的药品放回原试剂瓶 10.
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标签未向着手心
11.滴管吸取过试剂后平放或倒置
12.用试管刷刷洗试管时,用力过猛
选择仪器下方的字母填写在相应横线上:
a b c d e f g h
13.(1)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需要的仪器是 ;(2)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
(3)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是 ; (4)用于分离固体和液体的仪器是 ;
(5)可用作化学反应的仪器是 ; (6)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是 ;
(7)用于存放气体或收集气体的是 ;
(8)给少量液体加热要用到的仪器有 ,此外还需添加 (填名称)。
14.用固体粉末药品一般用或。
15. 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分别是 、 、 。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殿堂
第一节 化学真奇妙 一、化学改变了世界 1.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
2.化学的作用:创造我们所需要的物质,消除我们不需要的物质,还能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3.护、生命过程探索等
二、神奇的化学变化
4.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食物消化、蜡烛燃烧等) ★根本区别:而化学变化常伴随发光,发热,颜色变化,生成沉淀、产生气体等现象 5.化学变化不但,还伴随着变化 三、物质构成的奥秘
6. 7. 第二节体验科学探究
1.
2.
3.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进行实验等)、获得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 第三节化学实验基本技能(一) 一、实验室安全规则
1.取用药品的“三不”原则:不要品尝药品
2.剩余药品的“三不”原则入指定的容器中
3.节约原则: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4.常见仪器(对照课本150页):
1)反应容器
2)存放物质的仪器:广口瓶(存放固体),细口瓶、滴瓶(存放液体)
3)取用仪器:药匙(粉末状或小颗粒状固体)、镊子(块状固体)、胶头滴管(少
量液体)
二、药品的取用
1.
粉末状:药匙(纸槽)
2.液体药品的取用 规定量: 量筒
大量液体:倾倒 口诀: 塞倒放签向手,管倾斜口挨口
直接倾倒 少量液体:胶头滴管 垂直悬放于试管正上方 胶头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
1)使用滴管时,滴管不能伸入容器内,也不能接触容器内壁,应垂直于容器正上方。 2他地方,以免液体腐蚀胶头。
3)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用冲洗)。 胶头滴管三、物质的加热(外焰温度最高,用外焰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看灯芯 (若灯芯不平或烧焦,就剪掉) 看酒精量(酒精量要在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一必须 不用时必须盖上灯帽(防止挥发浪费) 注意:1)用嘴吹灭酒精灯,酒精灯会烧的更旺 22.给物质加热时注意:
1
2)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得超过试管体积的; 3
4)给液体加热,试管应与桌面成5)不能用外壁有水珠的试管加热; 6)加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7近试管口1/3处
8)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可以直接受热,而烧杯、烧瓶要放在爱石棉网上加热。量筒、集气瓶等不能用来加热。 3.加热时试管炸裂的原因:
1)没用外焰加热,没有预热就进行加热 2)试管外壁有水珠
3)加热时,试管底接触灯芯
4)加热后试管没有冷却就进行冲洗
5)加热固体时试管口未向下倾斜,水倒流使试管炸裂 6)试管质量不好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第一节 运动的水分子 一、水的三态变化
1.
水蒸气(气态)
★注意:水的三态变化是物理变化,水分子的数目和大小不会变化,变化的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和排列方式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自然想象(水的三态变化)
固态水 气态水(例如地上的水渍蒸发,冰融化成水等):水分子获得能量,运动速率加快,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例如水蒸气遇锅盖冷凝,水结成冰灯):水分子失去能量,运动速率减慢,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3.分子的基本特征:
1
2
3 45二、自然界中的水 1.水的天然循环
1
23
2.天然水的人工净化
天然水中含有泥沙、可溶性矿物质和细菌等杂质
★沉降步骤中加明蒸
馏 水 用:明矾可以吸
蒸馏 分离方法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 纯净物:有一种物质组成的3.混合物 纯净物 4.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1)过滤 实验仪器:漏斗(带滤纸)、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烧杯 注意:玻璃棒的作用: 一贴: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要低于漏斗边缘 滤液要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靠在烧杯内壁 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 烧杯靠在玻璃棒上
过滤时速度慢的原因:滤纸未紧贴在漏斗内壁上
过滤仍然浑浊的原因:滤液高于滤纸边缘,滤纸破损等 过滤仍浑浊,应采取的措施:二次过滤
2)吸附
色
3)灭菌(化学变化)消毒剂 氯水 漂白粉 高温消毒
4)蒸馏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蒸发皿、烧杯、玻璃棒(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液体溅出)
5)蒸发 5.硬水与软水
硬水是指含较多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软水是指含较少钙镁矿物质的天然水 区分硬水与软水的方法:肥皂水
家庭中硬水转化成软水的方法:加热煮沸 第三节 水分子的变化
一、水的分解(电解水:向水中通入直流电)
1.现象:电极两端产生气泡,液面下降
详解:电源分正负两极,正负两极上均产生气泡,且负极(图示b)
产生的气体约是正极(图示a)产生气体体积的2倍,即负氢正氧2:1。 正极:氧气,体积少;负极:氢气体积多 2.检验:(学会验证某种气体是何气体,步骤: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
正极: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该气体,木条复燃,证明该气体是氧气 负极:用燃着的木条靠近该气体,气体燃烧,证明该气体是氢气 3.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水通电会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等等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通电
水
氢气+氧气 (分解反应) 反应条件 二、水的合成(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1.验纯(点燃任何气体前都要检验气体纯度,以免发生爆炸):用小试管口朝下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移开拇指,如果听见尖锐的爆鸣声,证明气体不纯;如果听到低沉的“噗”的一声,证明气体纯净。
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烧杯内壁有水雾,放出热量(或是写:用手摸烧杯,烧杯发烫) 3.结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 反应放出热量
在点燃时,氢气分子和空气中部分氧气分子被破坏,构成氢气分子的氢原子和构成氧气分子的氧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水分子(实质) 4.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氢气+氧气点燃 水 (化合反应)
三、化学变化的实质:旧分子被破坏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新组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氢气燃烧的实质详见上面氢气燃烧的结论 四、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详解:两者都为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所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化合或是分解反应的前提就是它必须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不只是这两种反应类型,还有很多其他反应类型,判断时要注意判断反应类型的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物一种,生成物多种的是分解反应;反应物多种,生成物一种的是化合反应) 五、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氢气在空气中燃烧,表示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一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腐蚀性、毒性„„等等。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称为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物质的颜色、气味、状态、密度、熔点、沸点、硬度、挥发性、溶解性„„等等
两者的区别:是否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注意:性质就不同)
六、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上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名著阅读试题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