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1
2
3
4
5
小学三年级科学
(苏教版)下册
复 习 大 全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我们周围的土壤
1、我们在(田野)、(花圃)和(水塘边)等地方可以找到土壤。
2、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不断供给植物以水分和养分的能力),即(肥力)。
3、小草的根很(长),这是因为根可以(伸到很深的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
4、挖小草时不能伤到小草的(根)。
5、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蚯蚓)、(蚂蚁)、(屎壳郞)、(青蛙)等。
6、通过对土壤的仔细观察,我们发现土壤里有什么?
答:土壤中有小动物,比如:蚂蚁、蜗牛、蚯蚓„„有植物,比如: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
2、了解土壤
1、用纸巾包住土壤,用手使劲握一握,纸巾(湿)了,说明土壤里有(水分)。
2、将硬土块放入水中,会看到有(气泡)从土块中冒出,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3、用玻璃棒搅拌放入土块的水,然后静置;沉淀后,杯中的物质分为(三)层:上层颗粒(细)的物质是(黏土),下层颗粒(粗)的是(沙子),水面漂浮的细小物质是(腐殖质)。
4、把土块放在火上烧一烧,看到(土壤发白),闻到(焦糊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
5、土壤是一种(混合物),研究土壤时,我们发现土壤由(水)、(空气)、(沙)、(腐殖质)和(黏土)等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在观察土壤时,我们可以借助(放大镜)来进行观察。
6、古人将雨后采集的块茎植物带泥放入大火中烧烤,块茎植物的中间部分被掏食后,外面的剩余部分就成了不定型的(初始陶器)。
7、土壤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沙土)、(壤土)、(黏土)三类。
8、土壤固体中的大颗粒为(沙粒),中等颗粒为(粉粒),细小颗粒为(黏粒)。人们根据三种土粒含量的不同,将土壤分为三类:(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9、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10、比较沙土和黏土的方法有:
(1)用放大镜看:沙土颗粒大,黏土颜色深;
(2)用手捻一捻:沙土颗粒硬,黏土细腻;
(3)和点水握一握:黏土能握成团,沙土握不成团。
11、下例三幅图是用放大镜观察的土壤颗粒,请在图下填出它是哪种土壤中的颗粒。
(1)沙土中的颗粒 (2)黏土中的颗粒 (3)壤土中的颗粒
1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1)壤土的渗水性 (2)黏土的渗水性 (3)沙土的渗水性
结论:土壤中渗水性能最强的是(沙土)。
3、肥沃的土壤
1、土壤通常是分层的,最上面的一层是(表层土),能找到(腐殖质)、(植物的根)和(活的小动物),(表层土)之下是(下层土),它可能(包含的黏土会更多),在下层土之下是(岩石层),再往下就是坚硬的(岩床)。(岩床)位于土壤和碎石之下的最底层。(表层)土壤中植物生长需要的养分很丰富,(下层)土壤能提供给植物的养分就少多了。
2、土壤中的(细菌)和(小动物)将死亡的动植物(分解成养分,供植物生长)。
3、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它们被称为(腐殖质)。(腐殖质)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4、在富含腐殖质的土壤里长出的植物(茁壮且呈绿色),而在贫瘠土壤里长出的植物则(细弱、柔软且枯黄)。
5、土壤为什么会贫瘠?怎样改变土壤的贫瘠?
答:山上的(表层土)因经常(受雨水的冲刷)而流失,造成土壤贫瘠。有的地区通过修筑(梯田),来防止水土的流失和保持土壤的肥力。贫瘠的土壤还可以通过(种植绿肥)、(收集落叶)、(粪便沤肥)的方法增加(腐殖质)来加以改良。
6、增加土壤肥力的方法(例子)有哪些?
答:①修筑梯田。
②种植绿肥。
③收集落叶沤肥。
④收集粪便沤肥。
⑤使用农家肥。
7、科学家们通过辛勤的工作,迄今已经从土壤中发现(1000多种)不同的土壤动物。如:(蚂蚁)、(蚯蚓)、(蜈蚣)、(蜘蛛)等,(土壤动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助手,亿万年来它们默默无闻地分解着生物遗体,改变着土壤的(肥力)。
8、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9、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0、在普通树林里,1平方米约有(5万个)土壤动物。
11、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12、大多数植物都适宜生长在(壤土)里。
13、做肥料袋的方法:
①往塑料袋中装土、水果皮、菜叶等,也可放几条蚯蚓。
②均匀地往塑料袋中洒一点水。把塑料袋口轻轻地扎上。
③把塑料袋放在黑暗的地方,别忘了经常翻动翻动。
14、为什么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因为蚯蚓在腐殖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促进作用,它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另外,蚯蚓的排泄物也是天然的肥料,所以说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15、填出图中土壤名称,并说一说图中的动物在哪层土壤中。
图中的小动物生活在 表层土 中。
16、为什么有些地方草木茂盛,而有些地方却寸草难生?
答:有些地方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所以草木茂盛;有些地方土壤贫瘠,缺少水分,所以寸草难生。
17、为什么河田里种的萝卜又大又嫩,而山坡上种的萝卜,老、水分少呢?
答:河田里是沙土,土质疏松,水分充足;山坡上主要是黏土,土质较硬,缺乏水分。
18、做肥料袋时,往塑料袋里装(土)、(水果皮)、(菜叶)、(蚯蚓)等。
1
2
3
4
5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1、
2、
3、
4、
5、 .
6、 土壤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作用? 答:土壤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保护土壤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如果植物生活在被污染的土壤中,就有可能会发生中毒或死亡现象.这样一来我们食用蔬菜等食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此外,没有优质的土壤就不可能有洁净的水源空气。
7、 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8、
9、
10、 把土壤放入水中,会有气泡冒出,用纸巾包住土壤会发现纸巾上有水迹,这说明土壤中含有水分。把土壤放入水中
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东西,这是土壤中的腐殖质。
11、 把土壤放到火上烧,燃烧所散发的气味。
12、
13、 表层土的养分来自腐烂的动植物遗体,腐殖质越多土壤越肥沃。
14、 分稀少。
15、 1
粪便沤肥等。
16、 为什么说蚯蚓是“改良土壤的能手”? 答:在土壤成肥过程中蚯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极大地提高了土壤
的肥力。蚯蚓的一些活动改变了土壤的结构,使土壤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透水性和肥力。
17、
18、 从而导致植
物的枯死或干黄。
19、 将会降低土壤的透气性,同时还会阻碍植物
根系的发育和对水分和养料的吸收与利用。
20、 我们可以为保护家乡的土壤做些什么? 答:①积极做环保宣传。 ②不乱扔垃圾,积极回收垃圾。 ③利用业余时间多植树,保护植被。
21、
22、 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
1、
2、
3、 每种果实都有它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使种子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如,靠风力传播、靠水传播、靠人和小动物传播。
4、
5、 作用,把水和土壤中的养分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区,再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给植物的其他部分。
6、 菜、菠菜的根等;须根有葱、蒜、仙人掌的根等。
7、 2
又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
8、 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食物”。
9、
10、 叫传粉。传粉后植物就有可能结出果实。
11、 能通过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萼片保护未开的花。
12、
13、 植物延续后代。
14、 官。
15、
16、 他部分,再依靠叶子利用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 我们通常形容固体为不透明的、颗粒状的、坚硬的。
2、
3、
4、
5、
6、
7、
8、
9、
10、 当我们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纸上时,可以发现蜡纸上出现了一个个
“露珠”,这说明液体表面具有表面张力。
3
11、
12、
13、
14、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有许多,改变自身的重量、往水里加盐等。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
2、
3、 我们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4、 我们在测量温度时应该把百叶箱设置在离地这样才能测
量到当地的正常气温。
5、 要想确切知道雨下得有多大,用雨量器测量雨量时,需要把水加到零刻度。
6、 大暴雨、特大暴雨。
7、
8、
9、
10、 在一定的地区,一年中的天气变化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第五单元 观察和测量
1、 它是科学研究中收集证据
的一种重要方法。
2、
3、 ,是我国古代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4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 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 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 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 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 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 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 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 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 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
上去像什么?触摸:土壤摸 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的感觉最硬或最光滑?握一握:哪种可握成团,哪种不能?闻:每一种土壤闻上去像什么?
(2)分组实验(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 把三种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用好纱布。【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
② 倒入相同的水。
③ 观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组回答实验结果。
(4)小结: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说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 探究不同的土壤适合不同的植物。
(1) 分组讨论
(2) 大组交流
(3) 小结:红薯适合沙土,水稻适合黏土,花生最适合。
四、课后作业
1、 课后继续认真研究周围的土壤。
2、 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土壤与生命
3.肥沃的土壤
一、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
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 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
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 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 自主学习
1、 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分组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
(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
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
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概述课文,提醒学生坚持观察记录。
(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1、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2、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3、了解其它动物会增加土壤肥力
讲述:除了蚯蚓之外,鼹鼠能够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气,这一切都促进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四、课后作业
1、 继续观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记录。
2、完成实验册
教学反思
下一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优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