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 工作计划 |

【www.guakaob.com--工作计划】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一)
2015年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全册教案圆的认识(一)第二课时

第 1一单元 第2课时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二)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乘除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北师大版) 第一课时《乘除法》教学设计

学校:大塘镇西林小学 教师:温冬兰 日期:2011年

课型:普通授课 授课班级:3年级1班 课时:4课时

教学内容:

1、百以内的一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课本第1、2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的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乘法的意义,熟练掌握一位数的乘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进一步的了解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一位数的除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探索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4、使学生能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新的知识,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7、把教学过程拉长,使学生能培养好学习习惯,并打好学习基础。

教学重点:

1、口算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乘法

2、口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迅速的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4、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对乘、除法的整体运用。

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决

2、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3、在实际生活中得运用

教学方法:

归纳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小棒子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认真学习了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专题讲座后,我对教学设计有了新的看法。 首先在教学设计的意义上我的认识也变得更加全面。

我从以前的单纯为了教学、教授知识升级到了要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实际运用能力而做教学设计。

在现在的教学设计中我更加看重教学的目的、关注学生的参与,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添加了很多互动的环节。同时我也会更加注重教师间的交流,我会主动邀请同行中的教师参与到我的课堂中。

其次我还会定期与同学聊天了解他们的所想与所需。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会觉得学生“形形色色”很难做到八面玲珑,因此我往往只注重想听想学的学生从而进行授课。这样会导致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

现在我受到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的影响,我会到平衡、和谐才会使学生更加团结、才会使学生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相互进步相互学习!

在教学设计的实际操作中,我会注重知识点的结合、注重教学器材的运用。我还要创造情景,结合实际让学生通过实际更好的把知识点理解消化并运用到实际中。

在专家的讲座中我深刻了教学设计的底蕴。为了追求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在专家的专业思想的引导下,我进行了新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乘法口诀,由老师带领学生一起背诵,或者是以提问的方式。若发现学生不会或答错则及时告之与纠正。并告诉他们要经常背诵,才能够运用自如。引导学生倒背九九乘法口诀,并自行示范,最终布置任务让学生在下次课进行相关的比赛。

2、列出一些简单的乘除法的题目,如:4个9是多少?5个3是多少?100是多少个10?点名让学生作答。若学生不会则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提问时先问简单的问题并让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回答,如果他不会就引导他进行解题。

二:新知识点

1、教师说:学校买了小树苗,你们看看一共有多少棵?(出示图片)你还能从图中提出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成4组进行讨论,提出3捆一共多少棵的问题。

2、教师说:那么你们能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出计算的等式吗?然后让学生写出计算的等式和结果。引导学生从20乘以3来思考。此时可能会出现两种计算方式:20+20+20=60或者是20*30=60.

3、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计算的和计算思路,并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

比较这两种解答的方法那种比较简单,并引导学生充实际生活中进行举例(要求:两位数间的乘法运算,并要与实际有关,如提问:喜羊羊有15个苹果,懒羊羊的苹果是喜羊羊的4倍,请问懒羊羊有多少苹果?),要求各组的举例以文字方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各组相互完成其他各组的练习题。

4、评讲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5、评价4组同学的学习方法、举例情况。比较4组同学的学习方法、举实例的优良程度,从而进行评比。

6、引导学生简化所要解答的例题。

解题方法如下:因为2*3=6,所以20*3=60.20*3=20+20+20=10+10+10+10+10+10,也就是说60等于3个20.六个10.然后让学生把答案填入课本。接着进一步的提问4捆一共多少棵?5捆呢?

6、让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第二题,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解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出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问学生是否发现一些规律。

让学生讨论他们发现的规律,并以小组的形式说出来,教师进行总结。

三:巩固:

1、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的第一题,并说出思路。教师板书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加深印象。

2、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的第二题,并说出思路。教师板书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加深印象。

3、让学生讨论试一试的第三题,并说出思路。教师板书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口算。

让学生加深印象。

4、在巩固练习中进行练习速度的比赛,评出第一的同学并让他向同学介绍下他的计算方法、计算思路。教师并总结为何他的计算如此迅速,引导学生了解预习的重要性、以及熟能生巧的学习方法!

5、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数学游戏,让他们全部都投入都游戏的学习中,一边游戏,一边学习。比如:每个人都参与到游戏中,从1开始数,以5为一个定值,读到5的倍数,如5、10、15、20、25......的同学就要站起来,以后一直都是这样,如果读到伍德倍数又没有站起来的同学就要接受同学们的惩罚,如唱歌、跳舞、表演。

这个游戏不仅可以使全班的同学都参与其中,而且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反应的能、计算能力等,还可以加强班级的凝聚能力,使得同学们可以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知识。而且在游戏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更有利也学生的发展。

四:小结归纳

教师总结这一节课所讲得内容,问学生学到了什么?同时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但他们有回答不到的就及时补充,进一步巩固。让学生玩一玩小游戏,让他们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学习,有利于发散他们的学习思维,更有利于他们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也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的应用。提高学习的效率。

在课后问学生是否喜欢上课玩游戏的上课方式,如果喜欢则在今后的上课过程中加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如果不喜欢,则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避免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多采取问答的形式。最后要布置课后作业,让他们在课后还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围绕乘除法的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的指导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常与学生沟通,通过从游戏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把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的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的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三)
北师大版数学一下《看一看(二)》word第2课时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四)
北师大版数学七下1.4《整式的乘法》(第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4整式的乘法(第2课时)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就已经了解乘法分配律,在本章前面几节课中学生了解了幂的运算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幂的运算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整式乘法的第一课时中又学习了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为本课时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学习奠定了充足的知识基础.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学习幂的运算时,学生经历了一些探索活动,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在第一课时探索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的过程中,学生也体会了转化思想在解决新问题中的重要作用,这都为本课时的探索积累了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根据整式运算的知识脉络和学生的认知基础确定了本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的过程,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看起来是一个新问题,但是学生结合前面的学习经验,类比数的乘法分配律,很容易将它转化为单项式乘单项式,使新知识的学习水到渠成.因此本节课应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具体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的意义,会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的过程,理解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算理,体会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及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在探索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共设计了七个环节:前置诊断,开辟道路——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设问质疑,探究尝试——目标导向,应用新知——变式训练,巩固提高——总结串联,纳入系统——达标检测,评价矫正

第一环节:前置诊断,开辟道路

活动内容: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单项式乘单项式

1、如何进行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你能举例说明吗?

2、计算:

11(1)3a2b2abcabc2 (2)(m3n)3(2m2n)4 32

3、写一个多项式,并说明它的次数和项数.

活动目的: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目的是为探索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做好铺垫,因为最终我们要将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所以这里通过活动1、2来进行回顾十分必要.有上一课时的课堂学习加上课后作业的巩固,学生应该能够熟练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所以问题2设置的综合性较上节课的练习更强一些.问题3的设置为今天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实际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较熟练的说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处理问题2的第(2)小题时出错较多,既有符号的错误,也有幂的乘方出现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订正错误,使学生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活动内容:延续上节课的问题情境,才艺

展示中,小颖也作了一幅画,所用纸的大小如1图所示,她在纸的左、右两边各留了xm的空81xm 1xm 白,这幅画的画面面积是多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全班交流.交流时

引导学生呈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同学之中主要有两种做法: 法一:先表示出画面的长和宽,由此得到画面的面积为x(mx1x); 4法二:先求出纸的面积,再减去两块空白处的面积,

由此得到画面的面积为

mx212x 4

11x)=mx2x2这个等式. 44教师启发学生:两种方法得到的答案不一样,到底哪种方法对?短暂的思考之后,学生回答都对,由此引出x(mx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算式,并思考两个问题:

式子的左边是什么运算?能不能用学过的法则说明这个等式成立的原因? 学生不难总结出,式子的左边是一个单项式与一个多项式相乘,利用乘法分11x)=xmxxx,再根据单项式乘单项式法则或同底数幂的44

1111乘法性质得到xmxxx=mx2x2,即x(mxx)=mx2x2 4444配律可得x(mx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单项式乘以多项式.

活动目的:从实际问题出发,学生通过对同一面积的不同表达,引出x(mx11x)=mx2x2这个等式.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同底数幂乘44

法的性质说明上述等式成立的原因,由此引出新课.

实际教学效果: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全班交流.在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通过不同方法求同一图形面积就可以得到一个等式,而这种方法在后面的乘法法则探索中将一直沿用.

第三环节:设问质疑,探究尝试

活动内容:在刚才的数学活动基础上,教师再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问题1:ab(abc2x)及c2(mnp)等于什么?你是怎样计算的? 问题2: 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之后全班交流.

问题1有上一环节的铺垫,学生几乎都能做出答案.在全班交流环节,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一步的算理,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问题2多数学生明白怎么做,但是组织语言时不够简练,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加以肯定,再鼓励他们不断精炼语言,最后总结出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分配律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活动目的:设置问题1是让学生获得更充分的体验,为下面顺利归纳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铺平道路.问题1交给学生尝试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重要作用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运算法则,并运用语言进行描述.

实际教学效果: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够较顺利的发现规律,得到法则.只是在法则的归纳中,语言不够简练,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帮助.在这里重要的是能够理解运算法则及其探索过程,体会运用乘法分配律将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转化为上节课学习的单项式乘以单项式,不必要求学生背诵法则.

第四环节:目标导向,应用新知

活动内容:教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应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法则进行计算.实际教学中,教师将四道例题全部呈现,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完成,教师巡视批阅,根据巡视批阅中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

例2 计算:

22(1)2ab(5ab3ab) (2)(ab2ab)2

321ab 2

(3)(-5m2n)(2n3mn2) (4)2(xy2zxy2z3)xyz

教师先批阅每个学习小组中做的最快的同学,再由他批阅组内另三个同学的练习,之后由他总结汇报组内同学的完成情况,并分析错误成因.

交流之后,留给学生两分钟的反思时间,一方面为刚才有错误的同学留下改错和消化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结合刚才的例题总结做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反思总结,升华提高,再有目的的进行练习.

活动目的:例题的处理并不是单一的教师讲,学生模仿,而是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事实上,教师提前就预料到学生容易出现哪些错误,但只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亲身经历错误,才能真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批阅每个组最快的学生,然后再让这个学生当小老师去批阅其他同学的,既调动了优生的积极性,又让老师有精力去关注那些学困生.例1中第1,2,4题是课本例题,第3题教师在例题的基础上稍作改动,增加了符号这一易错点,这样学生才能结合自己的实践提高认识.【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运用法则的正确率较高,说明能够理解单项式乘以多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五)
北师大版数学七下3.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章 三角形

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

一. 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

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明确给出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及三角形概念、表示法、内角和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 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基于学生在上一节中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并对三角形

的角关系也能很好理解.教学中注重三角形三边关系在生活中的应用,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能应用于实践的思想,在解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逐步达成学生的有关情感态度目标.因此,本节课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会按边对三角形分类并掌握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边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反思,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现实情境引入、认识等腰三角形及按边对三角形分类、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基础巩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自我检测。

第一环节 现实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活动一

(1)【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③【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2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在上面的三角形中各自的边长有什么关系?有等腰三角形吗? 活动目的:

本活动在于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感悟分类的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能够根据上节课的内容,将所给的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在复习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类比想到第二问,体会如何按边来分类,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数学思想。

第二环节 认识等腰三角形及三角形按边分类

活动内容:

1.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 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问题一:从定义上你能看出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吗?(学生讨论给出)

2.三角形按边分类:

不等边三角形:三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普通等腰三角形 按边分: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设计两课时】

活动目的:通过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定义以及三角形按边分类,进一步体现数学分类的思想。

第三环节 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

活动内容: 小组活动二:

问: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够组成三角形?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

成一个三角形?

准备5根木棒长分别为3cm,4cm,5cm,6cm,9cm,任意取出3根首尾相接搭三

角形,并填表:

小组活动三: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的三边长度,并填空: a=______;b=_______;c=______。 (2)计算并比较:

a+b____c; b+c____a;c+a____b。 a-b____c;b-c____a;c-a____b。

(3)通过以上的计算你认为三角形的三边存在怎样的关系?

整理得到: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例如在△ABC中,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有点A到点B,C的距离之和要大于线段BC的长,即 AB+AC>BC。

问题二

活动目的:通过设计两个活动,让学生经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一结论得出的过程,并通过练习的设计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结论的理解。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能在活动中合作学习,共同探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经历活动的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加深对结论的理解。 第四环节 基础巩固 活动内容:

1.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动手摆一摆。学生回答完上面问题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与原来的两根木棒摆成三角形吗?

2.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实际摆一摆,验证你的结论。

(1)3cm, 4cm, 5cm ; (2)8cm, 7cm, 15cm; (3 ) 13cm, 12cm, 20cm; (4)5cm, 5cm, 11cm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659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