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下面是www.chinazhaokao.com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供大家参考!

  《成功》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结合自身及他人经验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3、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旁征博引、逐层深入地把观点完善起来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品味文章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牛吃草的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

  2、积累文中的成语及关于成功的名言在摘抄本上。

  【课堂讨论】

  一、学牛吃草:大量进食——感知文本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划出作者对成功所持的观点。

  二、学牛吃草:不断咀嚼——研读文本

  1、对构成成功的三个条件,作者分别持什么态度?又是如何来证明的?

  学生自由细读课文后自由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对文革中和现在的自命天才的人的评价分别是:“至今不解”、“不敢赞一词”。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3、作者认为“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请你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如果不同意作者的观点,你又可以怎样修改或作些补充?

  4、用自己的话清楚连贯地阐述王国维的“境界说”,体会作者引用这几句话的作用。 学生自由朗读王国维的“境界说”,然后指名背诵,接着四人小组讨论并发表小组见解,

  5、对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质疑或对自己很欣赏的句子表明看法。

  学生默读课文,自由发表见解,提出质疑的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和提示;欣赏语句的由学生先评,老师补评。

  三、学牛吃草:善于反刍——拓展文本

  1、 为文中作者的观点补充论据:

  根据以下提示,请你思考与之有关的例子来证明,古今中外的皆可。

  A、成功需要天资B、成功需要机遇C、成功需要勤奋D、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勤奋。

  学生互相交流思考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并强调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也可略作补充,如:

  A、杨丽萍的舞蹈倾倒无数国内外人士,有人说她就是专门为舞蹈而生的,她的好多作品都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B、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使人类在认识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有很多人提名牛胰岛素的研制者应当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可由于作出此贡献的人多,国内因为报名争议得很厉害,送给评审委员会的名单多达14人,而诺贝尔奖只奖给有突出贡献的一两个人,这样他们就与此奖擦肩而过。

  C、我国数学家陈景润为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坚持每天凌晨3点起床学外语,同时每天去图书馆。有3天中午,管理员临走时曾大声喊问里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贯注的他没有听见,被反锁在里面,后来他毫不在意的微笑一下,又重回书堆中。最终他成为数学大师。

  类似书中的成语故事有: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程门立雪等。

  D、南北朝时的江淹,少时笃志好学,其诗幽丽精工,《恨赋》、《别赋》脍炙人口,晚年满足安逸生活,再也写不出好文章来,人称“江郎才尽”。

  2、对成功有自己的看法:

  教师展示以下名言:对于成功所需要的条件,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请你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阅读体验等谈谈你的看法。

  有人认为成功要耐得住寂寞;有人认为自卑是成功的障碍;有人认为成功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点滴的积累、需要大胆的尝试、勇于面对失败。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要以持之以恒为朋友,以经验为顾问,以耐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守望者。——爱默生爱因斯坦的成功公式:W(成功)=X(艰苦劳动+Y(正确方法+Z(少说空话)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李嘉成认为成功靠3Q:IQ(理性智商)EQ(情绪智商)SQ(心灵智商)。

  学生思考后各抒己见,互相评价,师进行小结: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创新,需要自信;有同学认为成功需要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探索;也有同学认为成功是一种感受:难题攻克了是成功,考试进步了是成功,得到别人的赞扬是成功,得到他人的感谢也是成功……,相信每位同学对成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那么,你渴望成功吗?你最近的预期是什么?你准备以怎样的行动来获得成功?

  四、课堂总结——升华观点

  我们时常会羡慕他人取得成功,慨叹命运对自己不公,学完季羡林老先生的这篇文章相信每位同学都知道该如何去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脚踏实地,勤奋不懈就能成功。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当中确定目标,勤奋努力,抓住机遇获取成功。

  五、学以致用——赏心悦目

  1、作文《我看成功》,不少于300字。

  2、课外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悔》、《春满燕园》等作品。

  《创造学思想录》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理解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和特点,认识创新对人类的巨大作用。

  课前准备

  1. 了解作者,读《创造学思想录》全文。

  2. 收集有关创造的故事或道理。

  导入课文 (教师讲两个创造的故事)

  1.关于创造的故事

  故事一:某公司招聘推销员,考题是向和尚推销梳子,第一个人一把梳子也没能推销出去,因为和尚显然不需要梳头发的梳子;第二个人推销出去了一把梳子,他劝老和尚用这把梳子来梳胡子;第三个人居然推销了一千把梳子,他说动寺院用这梳子赠给香客以保佑他们。这第三个人当然被录取了,并在后来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成功。

  故事二:以鞋类为主要经营项目的某体育用品公司打算到非洲拓展市场,市场调查人员甲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不穿鞋子,鞋子在那里没市场。”市场调查人员乙通过调查上报道:“那里的人都还没有穿鞋子,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鞋子市场啊!”最后该公司毅然到非洲拓展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用以上两个在无商机处创造商机的例子来导人创造性思维,从而进入文章。

  (用这样的故事导入,一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二是跟创造性思维结合得非常紧,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2.说你所知道的创造的故事。

  3.结合故事,谈谈你所理解的创造。

  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作者表达的观点。

  2、把无法理解的片段提出来,师生共同讨论。

  深入探究

  1.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下面的人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1)亚历山大。

  (2)第一个看到无用的锯末想到可以用它压制成引火燃料的人。

  (3)在飞机场上看时装的人。

  (4)建筑师。

  2、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点

  3.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中的“箱子”指什么?

  4. “看到画面之外”的“画面”在广泛意义上指什么?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会留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哲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2. 品味文章语言,了解文章灵活多样的写法。

  学习过程

  1.品味语言

  (1)小结本课的语言特色:生动形象,隽永含蓄,发人深省。具体表现在:

  ①运用比喻。(在文中找出例子)。

  ②运用小故事来说明。

  ③生活实例,典型生动。

  ④多引用名人名言。

  ⑤多用设问句。

  (2)运用你的智慧,给八个片段换标题(可用诗歌、成语、俗语、广告语等)。

  2.写法探究

  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小组讨论,集中交流。

  3.补充拓展

  结合下面材料,同学们认为要有所创造,还必须有哪些思维或品质呢?

  材料一:老师把蚯蚓放在讲台,让学生仔细观察几分钟,然后看谁能把蚯蚓得特点说得最完整:

  一个孩子说:“我看见蚯蚓没有脚,可是能爬。”老师说:“好”。

  一个孩子说:“那不是爬,是蠕动。”老师说:“你说得更好。”

  一个孩子说:“我发现蚯蚓身上是一环一环的。”老师说:“你观察很仔细。”

  一个孩子说:“我尝了尝,蚯蚓是咸的。”老师说:“我不如你,你很勇敢。”

  一个孩子说:“我拴一根线,把蚯蚓吞了下去,又拉出来,我发现它还活着,说明它生命力很强。”

  老师站了起来,很严肃地说:“你真了不起,我应该向你学习,勇于为科学献身。”

  材料二: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卢瑟福一天深夜,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试验,便好奇地问:“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下午呢?”“做试验。”卢瑟福不仅皱起了眉头,继续追问:“那早上呢?”“也在做实验”,卢瑟福大为恼火, 批评道:“你一天到晚的在做试验,什么时间来思考呢?

  4.作业:

  生活中处处有创新,试写一篇小短文,用实例、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并用一句话概括短文主题。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你认为的易写错读错的词语写下来)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2、请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论证的句子,品读这些语句,说说其论证目的,有何妙处。

  五、巩固延伸:

  1、下面哪些名言能证明本文的观点,请把它们插入文中,并说说理由。

  ①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笛卡儿

  ②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洛威尔

  ③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马修斯

  ④没有人因为学问而成为智者。学问或许能由勤奋得来,而机智与智慧却有赖于天赋。——约翰•塞尔登

  ⑤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达•芬奇

  2、在第2小节中作者只举了泛例——两种人,你能各举一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这两种人吗?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加深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懂得智慧比学问更重要的道理。

  2.分析品味记忆文中警策睿智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回顾上堂课的内容,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指正作业中的普遍问题。

  二、研读课文,深入思辨:

  1.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2.了解了“智慧比学问更重要”后,有的同学可能会对要求记诵的内容产生疑惑,认为那是死读书,读死书。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呢?试作简要分析。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说理最忌枯燥,说理也很容易流于枯燥,你阅读本文有无这种感觉?本文为什么会让读者喜爱?

  2.读自己认为警策睿智幽默的语言,在书旁白处进行点评。

  3.诵读这些句段,争取背诵。

  4.品味了本文的语言,请仿照句式,根据文章内容写全下列句子。

  若是把学问比作 起锚的航船 ,那智慧便是 。

  若是把学问比作 ,那智慧便是 。

  四、结语: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事上,把人情世故弄懂,有一套应付本领的智慧更重要。正如作者罗家伦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板书设计: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原料、熔炉、铁、电火等作比喻)

  没有智慧的学问是死的学问

  学问离不开智慧 (举例:孟德尔、达尔文、爱因斯坦)

  世间不但缺少有智慧的人而且缺少有智慧的书

  (旁征博引)

  智慧离不开学问 智慧必须以学问为基础 (肥皂泡与珍珠泉水作比喻)

  无学问的智慧只会是浮光掠影

  智慧与学问相辅相成 (建筑材料和建筑师的匠心作比喻)

  《论美》导学案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

  2、能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3、学习杂感的写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对美的理解。

  学习重点:领悟作者的观点

  学习难点:体味文章中精妙睿智的语言,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课前预习: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综合探究教案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滑稽( )吝啬( )( ) chen( )托 摄取( )

  2、文学常识填空。

  《论美》作者是 国哲学家 ,他的代表作是《 》。

  3、搜集关于美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或古诗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因为人们所生活的环境、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有很大的不同。什么是美,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培根是如何认识美的!

  (二)认识培根眼中的“美”:

  朗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眼中“真正的美”是怎样的美?为什么?

  (三)比较各种各样的“美”:

  1.这是一篇杂感,杂感不受论述形式束缚,比较自由,培根的论说经常是断想式的,具有跳跃性。下面就请同学们在书上划出作者关于美的论述的语句,并填写下表。

  作者将颜色之美、形体之美和行为之美进行比较,说明形体之美胜于 , 又胜于 。只有把美的 和美的 结合起来,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2.请你为作者再举一个实例来证明以上观点(正反面事例皆可)。

  (四)品味语言之“美”:

  1.作者层次清晰的、有理有据的阐述了他眼中的美,你有没有从文中欣赏到文章语言之美呢?请选择你感触最深的语句写一段赏析的话。

  2.你是否觉得这篇文章已经很完美了?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尝试着精加工。

  (五)学习写“美”:

  学习本文写法,以“ 最美”为题写一篇杂感,写出你心中对美的感受。

  用精炼而又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美的认识,并能通过对实例的阐述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看法。

  (六)结语:

  花开能有几时红,西施也有鬓斑时,外表的美终归是短暂的,易逝的。只有心灵美,才是一种永恒的美,是一种深沉的美,它越是经受时间的考验,越是显示出美的光泽。愿我们拥有美,做一个美的人。

  课堂练习

  1、仿照下面例句再造一个关于“美”的句子。

  例句:“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

  仿写:美犹如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景色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青春,却饱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1)文中加点字“有些”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2)为什么世上有很多的美人饱受着愧悔的晚年?

  (3)“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的。”指的是哪种美?

  (4)美怎样才能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诵读欣赏:《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三、学习过程:

  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 , 家, 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

  (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8.整理:(1)通假字:

  (2)字词:一词多义:

  利、

  道、

  池、

  兵、

  之、

  而;

  古今异义:

  亲戚

  去。

  (4)词性活用:域 固、 威

  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

  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四、当堂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16389.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