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报告】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一
《新圩村关于申请市文明村的报告》
华安县新圩镇新圩村
关于申报市级第十一届文明村的报告
市文明办:
新圩镇新圩村位于华安县中部,距县城11公里,距漳州57公里。下辖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村民485户,总人口1885人,中共党员56人,村两委10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2.25平方公里,林地26500亩,耕地1600亩,优质铁观音2000亩。全村经济收入以农业为主,盛产林、果、竹,属于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
我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精神文明建设,围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以“知荣辱,树新风”等思想教育活动为主线,通过不断推进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基层文明创建活动内容、提升文明村创建工作水平、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上新台阶。
一、建设坚强有力班子,创建活动蓬勃开展
⑴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发挥好领导作用。新一届村两委班子自建立以来,时刻不忘党员和群众的期盼和信任,一方面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办事公道,在生活中勤俭节约,在党员和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的作用,带领村委会、共青团、妇女、民兵等组织,按照既定目标做好本职的工作,协调各组织之间的关系,形成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集体,共同为促进新圩村各项工作的发展努力。⑵在党员的培养和发展过程中,党支部一直把有能力、有开拓精神的年轻人列为重点培养发展对象,建设新时期具有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两年来,新发展了8名党员,为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为我村的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⑶新一届村两委班子牢固树立坚定的信心,坚持不懈地把创建市级文明村作为任期主要奋斗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及时成立了以村党支部为领导核心,村两委为成员的创建文明村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团结协作,精心安排创建计划,积极组
织全体村民开展共建共创活动,做到思想认识、实际工作、经费投入“三到位”,创建规范、工作计划、量化考评、奖惩措施“四落实”。
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事业日臻完善。
1、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民们因地制宜,致力于山地的综合开发,不断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在力保水果、竹、林等基础农业的前提下,大力推广优质茶种植,群众的基本收入得到较大保障,09年,村民年均人收入5863余元,优质茶生产已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
2、通过有效运作“三资”,促进村财增收。规范村级现有资源、资产、资金管理,盘活集体财产,我村拥有山林地26500亩,蕴材量十分丰富,近年来,我村进一步加强林业管理,以促进村财增收,09年我村村财收入约为30万元,比08年增收5万元,被评为华安县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3、村领导班子在抓好党建和经济工作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同步推进。⑴重视老龄工作,投入20余万元,新建了三个片区老人活动中心,为中心服务站的老人活动中心的配置健身器材,为新圩片区的老人活动中心配置了电视、音响等设备,并定期组织老年人开展 “回春操”、“健步走”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⑵是积极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9年,我村共投入5万多余元为村民参保,新农合参保率达到100%,还确定专职管理员,负责后期的发卡等各项工作,让群众满意。⑶加大对弱势群众的资助。我村经过研究确定 “低保”、“五保”和困难党员的名单,并在节日组织领导班子进行慰问,以解决他们的生活上的困难。⑷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村民的生活品质。加大农家书屋建设,增添各种书籍,丰富村民精神生活。
三、扎实推进道德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
1、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推进“居家养老”建设。我村成立“居家养老”领导小组,并组建12支“居家养老”服务队,共有成员42人,分别与本村45名特困、高龄、空巢等较为需要关爱的老年人进行挂钩联系;加大宣传力度,建立老年人通讯录,印刷弘扬爱老敬老的宣传手册100份,形成良好风气;发展老年教育,办好老年学校. 在学校里开五门课程,
即政治时事、科技知识、法律法规、卫生保健常识,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
2、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计生政策深入民心。一是加强计生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落实工作责任制。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全年共发放计生挂历、小折页500份。三是狠抓管理,优化服务,在“双查、四术”等关键措施下足功夫,确保计生各项指标进一步优化。四是贯彻落实计生各项优惠政策。09年,我村“双查”的完成率达到98%以上,“四术”对象全部落实,被评为华安县计生工作先进单位。
四、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我村领导班子始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支部以保持党员先进性为要求,始终牢记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1、加大家园清洁力度,改善人居环境。我村立足镇情村情,深入调研,科学规划,加强领导,整合资源,近年来,全村共投入资金74万元实施家园整理,成果明显,完成“五化”工程:道路硬化,投资24万元硬化1公里;房前屋后绿化,投资11.9万元,种植紫薇、火焰木、绛香黄檀等苗木1800株,绿化道路两
2侧1000米及村庄空地,修建花坛34处850 m,建设村民安全饮
水工程,完成森林及水土保持等环境保护工作;环境美化,投资
217万元,共拆除旧建筑物183处3246 m,拆除畜禽舍64间912
22m,填埋开放式旱厕所21口356 m;污水净化投资18.6万元,建设沼气池34口,新建禽房禽坪2630平方,冲水式卫生间21
2间,垃圾池34个256 m, 400米生活排污管道和70米排洪沟。
村庄亮化投资1万元,安装照明路灯8盏。家园清洁取得明显成效,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2、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和“平安建设”创建活动,促进“平安建设”上层次。09年,我村在进一步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和完善治保调解组织的基础上,加大对治安调解的投入,加强安全和法治宣传,提高巡逻次数,治安得到了进一步加强。09年全年无重大治安案件和重特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发生,村委会成功调解14例纠纷,无越级上访和集体上访事件。
3、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贯彻落实党风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倡导
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作风;加强源头治理,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努力构建反腐倡廉的“防火墙”,全村无违法乱纪事件发生。大力推行阳光行政,做好政务、财务公开,增强理政透明度。加强村级管理,落实村务决策听证制度,力争实现工作权力由争到合、治村由人到法、监督由后到前、工作由任到选,决策由少到多、财务由暗到明的六个转变,使我村面貌涣然一新。
总之,我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支持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努力推进全村精神文明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这些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对此,我们将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在今后工作中采取切实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特此报告
华安县新圩镇新圩村委会 2010年5月13日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二
《关于县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指挥部筹建经费的申请报告》
2011年苍南县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报名表
报名序号: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三
《农村精神文明建调研报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发现问题,落实对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农村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有了较快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可谓卓有成效,主要表现在:
1、干群认识有了较大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各地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亮点纷呈,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广大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提高,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感知、享受到文明创建的成果。
2、农民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农村社会风气逐渐好转。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广大农民冲破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知识改变命运、环保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少生快富等意识深入人心,关心公益事业,尊老爱幼;关注国防事业、踊跃送子参军;崇尚健康
文明生活方式等文明新事层出不穷。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好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思想基础。
3、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精神生活进一步活跃。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乡镇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村村建立图书室、农家书屋,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道德学校、农民学校、远程教育站点齐全,活动正常,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脑入户率、宽带开通率逐年提高。不少地方创造条件建立群众性演出团体、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性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4、农民致富途径不断增加,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所改善。随着招商引资、全民创业、高效农业、三产服务业重点工作的推进,广大群众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民收入逐年提高,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的要求,各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道路建设发展迅猛,组组通硬质路面的目标顺利实现。改水改厕、垃圾集中处理、清洁能源,农村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扎实推进、城镇化程度提高,中心村建设坚持不懈,农村河道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农村道路变宽,河道变清,楼房变高,环境变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充分肯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不够,创建思路不清。相对于经济工作来说,不少地方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普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务虚、软任务。在干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督查考核方面,偏重经济工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往往停留于年初布置。年底总结评比,重两头、轻中间、号召多、落实少、布置多、检查少。基层干部也因此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有的被动应付,得过且过,有的搞花架子、搭盆景。
2、思想认识编差,创建意识不强。对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少基层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把GDP搞上去才是硬道理,精神文明建设是软的,可抓可不抓;有的认为经济发展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就会上去,可以“不用抓”;还有的认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把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上划不来;还有的认为,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在农村已难以发挥作用。管用的新手段又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抓手,没法抓。这些思想上的误区,导致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创建积极性不高,创建意识不强。
3、流动人口增加,创建主体弱化。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之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推进,农村务工经商者逐年增强。短时间、短距离流动人口更多,农村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能人和知识分子涌向城市、市场、工厂,形成农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留守,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需求不高,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热情,造成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主体弱化,乡风文明建设缺乏主力军。
4、缺乏物质支撑,创建投入不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依赖性强,缺少经费,设施无法维护,队伍无法组织,活动无法开展。在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镇村财力普遍紧张,加之项目建设配套,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安排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杯水车薪,精神文明建设项目回报低、见效慢、周期长,对社会投资吸引力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存在精神文明建设捉襟见肘、等米下锅、投入严重不足。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
1、以加强组织领导为前提,把领导重视与群众主动参与结合起来。
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坚决克服“可有可无”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牢固树立“精神文明建设也出生产力”的观念,切实加强领导,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应有的位置,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本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施细则,扎实推进,稳步实施,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考核力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作为硬指标,与干部政绩、报酬、升迁挂钩。要发挥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吸引群众参与。真正发挥以群教群的作用。
2、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把思想教育与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
农民增收是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也是基层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围绕发展主题、找准与经济工作的结合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环节和基本目标,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武装农民,激发广大干群带头创业,带头致富的热情,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二要加强技能教育。综合利用农民学校、远程教育网络、六下村活动等各种资源,加大对农民市场经济知识、农副业实用技术、创业技能和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创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增强他们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三要加强道德教育。以公民道德规划和村规民约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增强国家观念、集体观念,树立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四
《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申请报告》
内财字[2011]100号
内乡县财政局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申请
报 告
县文明委:
我局自从2006年获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以来,认真按照省级文明单位的标准,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和县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按照我局制定的文明单位创建规划,认真落实文明单位六条标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局上下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氛围浓厚。近三年来,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落实县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创建和保持省级文明单位工作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2010年4月我局获得全市财政系统唯一一个“五一劳动奖状”称号;2010年6月,局党委获得河南省委五好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财政工作最近三年荣获南阳市财政局、内乡县委、县政府财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双争工作一等奖。
2011年,我局省级文明单位的荣誉称号即将到期。创建新一届省级文明单位,再创内乡财政工作新辉煌,是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愿望。局党委一班人,顺应全局广大干部职工的热切期望,对今年申报新一届省级文明单位,做出庄严的承诺:倾全局之力,尽一切可能,确保我局申报省级文明单位取得成功,不辜负全体财政干部职工的期望。现将我局保持和争创省级文明单位的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领导班子坚强有力 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班子成员的整体形象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工作全局。一是我们按照“团结、进取、廉洁、高效”的原则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以岳书晓为书记、局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发扬团结协作、作风民主、开拓创新、勤政廉洁、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和进取、高效、务实的工作方法,造就了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财政干部队伍,创建了一流的工作业绩,有力推动了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三是班子成员在事情较多,工作繁忙的情况下参加局里的各项培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局班子成员没有违规违纪事件发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提高了班子成员的威信。四是局领导高度重视精神建设和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局长办公会,研究精神文明创建事项,做到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实施、同检查,努力做到计划周全、目标明确,措施具体,任务落实有力。五是为保证我局成功申报新一届省级文明单位,我局成立了局长岳书晓为组长,党委副书记岳明川为副组长,其他副科级领导和各股股长为成员的创建文明单位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负责创建省级文明单位的各项具体实施工作。
业务工作实绩显著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财政局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增收节支,积极改善民生,深化财政改革,强化公共保障,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一是狠抓收支管理。始终坚持把加强收支管理作为中心任务,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克服重重困难,奋力提速赶超,圆满完成了各项财政收支目标任务。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13931万元增至2010年的28180万元,年均增长15.1%。一般预算支出由2005年的43891万元增至2010年的120778万元,年均增长22.4%。同时坚持把资金争取工作作为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向上争取资金一年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10年共争取各项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74367万元,增长19%。二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财政
部门坚持跟踪研究经济运行变化,发挥财政调控经济职能,支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支持推进科技创新和结构调整,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三是坚持服务和保障民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主动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教育优先发展,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支持住房、文化等民生事业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四是加大“三农”支持力度。坚持把服务“三农”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其中拨付两免一补4148.6万元,家电下乡2850万元,粮食直补988.4万元,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争取669万元资金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标准农田。综合运用农业结构调整等资金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管理,推进财政科学发展。坚持以促进财政科学发展为目标,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财政改革,强化“两基”建设,坚持推进依法理财,推行政务公开和部门预算公开,财政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扎实开展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系统干部职工的业务技能。持续推进“两转两提”,着力实施“服务带动”,提高了财政服务效能和服务质量,促进了财政工作的有序开展,并取得显著成绩。
创建活动扎实有效 近年来,为提高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水平,在局内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有力带动了系统内部文明单位创建工作,确保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干部职工的创建积极性,增强机关凝聚力,开创了充满生机的良好局面。一是我们注重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训及未成年的“三理”、“三和”教育。坚持组织好每年两次的思想道德教育培训和考试,及时通报参考人员考试成绩。二是坚持每季度深入开展“文明股室、文明个人、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并对结果实行公示,通过文明细胞评选进一步推动财政改革创新,促进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三是根据每年的工作重难点,结合财政工作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们按照规划要求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四是为强化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结
合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的廉洁从政集中教育活动,我们在财政系统内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到安阳红旗渠、焦裕禄纪念馆学习红旗渠、焦裕禄精神,通过参观学习有力推进了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五是结合财政工作实际,组织开展“讲树促”、“重品行、作表率”、“争创群众满意科室(股、所),争当群众满意财政干部”等活动,创先争优成效显著。六是以建党90周年为契机,开展好各种类型的红色教育活动。6月10日,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到桐柏红色教育馆瞻仰先烈、学习先烈们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围绕培育、塑造这一精神,我们邀请县委党校老师讲党史、检察院领导作预防职务犯罪报告,开阔干部职工的视野,提高了干事创业的工作能力和服务发展的能力,组织党员进行重温入党誓词、大签名和迎“七一”演讲比赛等活动。七是坚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2009年,在全县职工运动会中,我局高度重视、组织得当,参赛队员获得良好佳绩。我们利用五一、十一假期组织了系统篮球赛、乒乓球赛等活动。2010年和2011年,我们连续两年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迎农运、全民健身爬山活动,陶冶了干部职工情操,提高了身体素质。八是我局广大干部职工在开展工作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帮扶社会上的困难人员。近三年来坚持向残疾人、贫困大学生、困难群众,受灾地区捐款15万余元。积极参加了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同时做好新农村和困难村帮扶工作,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筹措扶贫资金2万多元,我们不仅从资金、物质上做好帮扶,更从项目和技术培训上做好指导,使他们走上新农村建设的阳光大道。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宣传了财政工作,塑造了财政形象,弘扬了爱岗敬业,秉公执法,热情服务、无私奉献的财政新精神,充分展示财政队伍团结进取,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管理规章制度健全 自从2006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以来,我局按照要求,一是修订完善了《内乡县财政局主要管理制度》,包括“工作人员守则”、“机关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值班安保制度”等共17章,102条。印制成小册子,干部职工人手一册。二是根据财政工作的需要,制定出文明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制度,完善了
机关安全防范制度和文明单位奖罚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健身活动场所有关规定,党风廉政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其他常规制度,保证文明理财、依法理财,使各项财政工作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
环境面貌整洁优美 结合本单位实际,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迎农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科学规划“双争一迎”实施方案。一是以“双争一迎”活动为载体,在财政机关内部开展讲卫生、树文明活动。重新划分各目标承担单位卫生区、做到办公区域内外和承担路段卫生分包到位、责任到人,坚持每周二、五两次的卫生大清扫活动,局办公室作为卫生检查小组的牵头单位,做到及时发现环境卫生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予以整改。真正做到我局环境卫生全天保洁、无卫生死角,无乱写乱画、乱摆乱放。二是认真落实环境卫生责任制,积极做好控制环境污染以及卫生防疫工作。三是为了进一步给广大干部职工创造优美、舒适的办公环境,在紧张的经费里拿出210万元用于机关三栋办公楼的室内外硬件改造。四是对于院内的草坪、花卉做到面积、盆数不打折扣,合理利用绿化区域,做到绿化面积逐年提升,达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良好环境。2010年,河南省爱卫会授予我局省级卫生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我局在全县的“双争一迎”工作中,积极参与,扎实工作,连续两年获得县“双争一迎”及文明礼仪知识电视大奖赛组织奖和一等奖。
治安秩序状况良好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无论是局领导、还是一般干部职工,都能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搞好平安建设对促进财政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是坚持每季度班子成员开会研究平安建设情况,做到平安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实施,确保了平安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并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2011年年初,我局投资10000余元,对安全监控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在机关院内,增添摄像头6个,做到人防与技防相结合,全局要害部位摄像全覆盖,不留死角。二是干部职工能够认真遵守值班制度,做到不脱岗、不离岗,保障局机关人、财、物安全。三是利用每周二五学习时间,聘请公检法司部门的领导和业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五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
重视开展农村精神建设,努力开创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 ----关于荷塘乡青山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与研究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体现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形势、新环境下有待进一步完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方式有待提高。
党中央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要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当农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那么就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智力保障,同时,才会使得新农村建设不断稳步前进。为此,本人在我所在的岳塘区荷塘乡青山村开展了一些调查了解,主要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等,并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青山村位于湘潭市东北角,行政区划隶属岳塘区荷塘乡,东紧邻株洲市石峰区,北近长株潭大市场,距离长株潭三市城区都不足半小时车程,是典型的城郊村。这里同时被省政府划定为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禁止开发区,是城市的绿色心脏和后花园。全村人口1100余人,以种养业为主,村内唯一村级企业为青山茶场,青壮年大多在外打工,村民年纯收入约12000元。村党支部共有中共党员37人,其中40岁一下党员仅4人。村部周围基础设施较为齐全,设有卫生室、妇检室、
图书室、文化广场等,有自发的腰鼓队、广场舞爱好队伍一支。
二、青山村在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 青山村近几年一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努力发展村级经济,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供人民生活条件和水平,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主线,逐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青山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等方面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地处城郊结合部,距离湘潭、株洲等距,受城区辐射,亦存农村的生活气息,文化教育氛围较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条件较好的家庭纷纷将子女送往附近城区就学,政府对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改善了青山小学的教育环境;建设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推行了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了有线电视全方面覆盖;建立健全了基层计划生育体系;加强对农村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农村公共设施比较齐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稳定发展。
三、青山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现状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民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素质也有了明显的进步。青山村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状况是好的,农民的思想观念意识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支村两委积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主线,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态势良好。
(一)精神文明宣传方面常抓不懈。青山村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的
一项基本功来抓,结合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要求,有效配合社会发展氛围。积极依托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走访、协调工作等途径向村民传递最新的政策观念,突出党的大政方针理论学习和新时期重要思想的宣传、学习和贯彻,强化对村民的思想道德、法律法规、科技文化、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同时加强农村阵地建设、建立各类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运用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文明素质、发展观念。
(二)农村社会治安呈现稳定。青山村坚持依法治村,普法教育广泛深入,初步建立健全了群防群治队伍和治安防范网络,及时调解民事纠纷,有效地遏制了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实现了农村稳定。
(三)村容环境面貌得到改善。近年来,青山村委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切实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整治村容村貌,村里面貌发生很大变化,荣获市级卫生村、垃圾整治示范村等称号,先后获得省市领导及媒体的赞誉,环境卫生工作在全区走在前列。主要包括环境基础设施逐步配套。近两年来先后投入资金80余万元用于开展环境整治,实施了60%村组路面硬化、卫生改厕、垃圾收集集中处理、废旧电池节能灯回收等工作。经过长期持续地有序推进使全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好转。
(四)通过开展卫生评比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青山村结合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创新有效的活动载体,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每月一次的卫生检查暨“清洁家庭”评比活动,通过上门检查,对每家每户卫生情况进行当场打分,并分成三档,归档并在村部宣传栏公示,年度平
均分到达一定额度的清洁家庭予以公开表彰奖励。通过多种手段加大创建活动的声势,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广泛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使村民在搞好家庭卫生中受到激励、得到实惠,进一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村入户,充分调动村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存在问题
我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由于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凸显,在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农民思想上出现了一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一)重经济建设,轻精神建设。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条腿走路”。
(二)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上级财政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村里面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与城市相比农村精神文化活动太少。
(三)队伍不足,主体缺乏。现在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
外出,使村级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老人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村级图书室利用率不高。
(四)精神生活依然贫乏。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增长,但是,由于农村有组织性的文体活动较少,文化、体育设施落后,不少农村没有精神支柱,精神生活仍然贫乏。“闲来没事干,围着牌桌转”,用这种无聊的方式来打发农闲时日。同时,一些陈规陋习在农村比较普遍,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早婚早育、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五)文化阵地利用率低下。近年来,村级文艺组织有所增加,但活动场所使用率难有保证,管理不到位,功效发挥无从谈起。另外,农家书屋很少添置新的书籍,多是陈旧报刊杂志,农民对实用的农村种养适用技术、致富信息等书籍不太感兴趣,吸引力不强。
(六)价值取向偏差,道德观念滑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消极影响在农村显现出来。整体利益的分化以及个人利益意识的觉醒,使不少人的价值观由集体本位移向个人本位,他们重实惠、轻理想;重个人前途、轻社会责任,道德观念淡化,道德素质下滑。不讲诚信,在经济活动中掺杂使假;不明事理,为了日常小事闹邻里纠纷甚至大打出手;不顾伦理道德,滥施家庭暴力、寻求婚外情。还有一些因宅基地纠纷邻里反目、房产分割弟兄成仇、子女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六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是加快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
长期以来,农村在抓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开展以治“五乱”、刹“三风”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村、文明农户、文明家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二是坚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解决了一些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的问题,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三是积极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乡风文明建设在一些地方已初见成效。虽然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发展还很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生活缺乏,打牌赌博盛行。现在农村打牌赌博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农民把打麻将作为主要的娱乐活动。这往往引发农村打架斗殴、家庭、邻里不和等现象,甚至会导致一些人走上犯罪道路,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隐患。
2、封建迷信和大操大办歪风愈演愈烈。有的农民有病不求医住院,而是去求神拜佛,弄神弄鬼,劳命伤财,甚至上当受骗。有的地方违规建寺庙,集资收钱,损害了农民利益。一些地方老人祝寿、小孩过生日、盖新房开工、上梁、搬家时都要请客。每年送礼户均开支占家庭纯收入的四分之一甚至一半,一些农民已不堪重负。
3、建房无规划,村容村貌脏、乱、差。建房随意选址,村组无统一规划。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猪牛粪便和污水坑,环境污染严重,无人管理。一些农民的生活陋习根深蒂固,不讲卫生,“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
4、农村保障机制不够完善,贫困人口依然存在。政府现有社会低保体系以及有关部门各类相关活动和载体在农村的覆盖率很低。相对于广大贫困弱势群体,只是杯水车薪,救急救不了穷。农村一些孤、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的处境一时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有贫困就不是真正的文明。
5、农民的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地方,热爱集体、勤劳致富、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有所丢失。特别是在公益事业和孝敬老人上显得
尤其突出。有些人不讲诚信,过去因困难欠缴或借支村集体的款,现在有了偿还能力却长期不还,负面影响很大。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农村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地从事农业活动,公共秩序、公共环境、公共卫生难以治理;农民自身素质不高、农村发展不够,改革开放及社会转型期带来一些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除了这些客观原因以外,从工作上看也还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一是认识偏差。一些基层干部普遍认为搞乡风文明建设是“软指标”,要“先富口袋,再富脑袋”;只要经济发展上去了,乡风就会自然文明。过去主要精力都放在抓经济发展上,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视不够,没有将其放到应有的位置,往往满足于一般的号召,靠部门去抓,因而效果甚微。二是投入不够。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不够,许多村自身没有经济来源,全靠上级的转移支付经费维持工作运转,无法为农村的公共文体设施建设提供资金,各级财政对这一块的经费投入也相对偏少。农村文体设施建设滞后,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一些农民群众是“白天忙田头,晚上靠铺头”,唯一的“文化生活”就是看电视,看电视也大多看的是电视剧,文化、科技频道的节目看得很少。三是工作乏力。由于精神文明建设在干部群众中还没有形成广泛共识,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真正形成合力抓落实不够。乡镇文化站设施简陋,人员素质低,大多数人做与文化工作不相干的事情,农村体育组织是空白,“三下乡”活动也是多年难遇一回。特别是对农村出现的一些丑恶现象打击不力。
三、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第一,围绕中心的原则。抓“乡风文明”,要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这个中心,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所想、所盼、所急之事,发展村级经济,千方百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第二,落实政策的原则。党的惠农政策是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因此,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首先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广大农民团结在党的周围,把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发挥出来。第三,引导教育的原则。加强新型农民培训,以引导教育农民为重点,通过耐心的、经常的、生动形象的教育,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科学种田。第四,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要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量力而行;要注重实效,不耍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四、对策及建议
1、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句话“二十字”方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其状况如何直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实践证明,凡是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经济就发展得好;反之,不注重乡风文明建设的地方,不仅经济建设的成果大打折扣,而且社会治
安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切实转变观念,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把乡风文明建设放到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做到一样重视、一起布置、一并检查、一同抓落实。
2、紧贴实际,继续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一是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级文明农户、婚育新风进万家、道德在农家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广大农村形成尊老爱幼、邻里和睦、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文明新风,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同时,鼓励和支持城镇文明单位与村(社区)开展合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良好局面。 二是在文化产品的“创新”上下功夫。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工作重心下移、文化资源下移、文化服务下移,努力为农民群众提供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的主角,丰富农村文化活动;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文艺院团送文化产品到农村,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丰富农村文化产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挖掘和传承特色民间文化,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一支贴近农民群众、长期扎根农村的乡村文化队伍。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对农村优秀民间艺术团队的支持和资助力度,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精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三是认真制订和完善农村的村规民约。建议各主管部门积极指导各地制订和完善适合当地实际的村规民约,对农村抹牌赌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问题,以村民自治的程序和形式,作出相应规定,并成立相关自治组织,以规范和约束村民的行为,真正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四是重点支持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要积极支持农户改厕、改圈,大力推广沼气的使用,加大对建设沼气池和改厕、改圈的资金扶持。新农村集居点,必须统一规划房屋、卫生厕所、猪圈、牛栏、禽舍、沼气池、垃圾箱及垃圾填埋场的建设,以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切实达到村容整洁的目标要求。
3、因地制宜,切实加强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中央和省里都加大了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要积极争取实施“村级宣传文化中心”项目,继续争取“信息共享”工程项目,用好专项配套资金,抓好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和体育场所建设。各有关部门要眼睛向下,面向基层和农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对居住相对集中的村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和图书室、组要建立文化活动中心户,努力使每个村组都有固定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阵地;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村组,要重点加大有线电视建设力度,提高有线电视覆盖率。县电视台要增加新农村建设栏目,为农民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适合农民群众口味的电视节目。
4、以民为本,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眼下,农民素质偏低,农村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被称之为“386199部队”,已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涉农部门要以民为本,从农村、农民的实际状况出发,
采取措施解决在乡农民素质偏低问题。一是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为重点内容,在农村深入开展《公民道德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教育,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提高农民鉴别是非、美丑、荣耻的能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二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要从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战略高度,抓好农村基础教育。同时,不断丰富农闲时的文化生活,开展通俗易懂、丰富多彩、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比如戏曲、舞蹈、歌唱比赛、各种棋类比赛、各种技能大比武等。防止黄、赌、毒对农民文化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教育引导农民从一些不良行为中走出来,积极参加到科学健康的文化活动当中。三是提高农民的技能素质。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民夜校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四是提高农村领头人的素质。要加强村“两委”班子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农村的一些社会丑恶现象和不文明行为敢抓、敢管,对敢于负责任的干部,要大力表彰,在农村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
5、突出重点,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一是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着力加强农村综治工作的网络建设。公安机关对农村聚众赌博、盗窃、邪教活动等问题要加大监管和打击力度。通过扎实工作,确保一方平安,增强农民群众的安全感。二是加强人民调解工作,加大农村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各级司法机关要针对农民中容易发生矛盾纠纷的环节,及早做好预防工作,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制观念。要从农村实际出发,选择农民听得懂、能理解、用得上的法律法规广泛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6、完善机制,形成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工作合力。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各有关部门要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改变过去单靠某一个部门抓的局面,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管、部门配合、群众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要把乡风文明建设纳入本地、本部门、本系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议事和工作日程,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定期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中整合资金,不断增加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体育、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多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七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将科学发展观和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相结合,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急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针对这些问题,现就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为例,谈谈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全区人民开展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条件,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对创建全省文明城区这些事关全局的中心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乡风文明逐步形成。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文明新风沁入人心。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高潮迭起。至目前,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共有52个村镇被评为全国、全省、全市、全区文明村镇。其中,江口镇获得全国第二届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称号。现有85个省市级文明单位、49个区级文明单位与134个行政村结成共建对,为结对的村送去资金60多万元,物品折合人民币约40万元,帮助清理垃圾4500多吨。
2、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近3年来,全区先后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建设了科技文化广场、宫下、涵华休闲广场,改造新区影剧院广场,完善了白塘湖公园建设,开发了瑞云山、尖山寨森林公园和囊山健身公园;有关部门共开展集中性“三下乡”活动11次,部门各自下乡累计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来看,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一些干部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不如物质文明,摸得着,看得见,体现政绩明显,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处于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态;二是一些同志存在模糊意识,认为经济上去了,精神文明建设自然而然上去,先把经济抓上去,再抓精神文明也不迟;三是存在畏难情绪,有些干部认为乡镇财力有限,物质条件差,思想工作难做,精神文明不好搞,应付了事。
2、文化阵地建设萎缩。目前,阵地建设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虽有提高,但仍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由于一些基层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不够,认识上存在偏差,加之受经济条件制约,在精神文明建设上投入较少。镇一级文化站有办公场所缺专业人才,缺经费,难以开展各项文体活动,村一级文化室形同虚设,设施不齐、设备老化,有的文化室单纯以老人聚集打牌、搓麻将代替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农村文化生活单调。
3、农民参与积极性不够高。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
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针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攻薄弱环节,实行重点突破。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筑长效管理机制
要将农村文明精神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各乡镇、街道、管委会的目标考核内容,并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有效的文明创建工作规划,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组织、农民主体、部门协管、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承载层在乡镇,具有推动作用的也在乡镇,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做到四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使四个文明建设协调、有序、和谐发展;二是组织领导到位。要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共同参与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三是责任考核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切实解决“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层层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单位,与全年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励,并列入干部考察、提干的重要内容,以充分调动广大干部投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经费保障到位。要建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把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经费纳入乡镇财政预算,解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软硬件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有效完成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二)、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通过加强形势政策教育、社会荣辱观教育、素质教育,变农村人口压力为劳动力资源优势,切实加强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才能自觉地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对农民群众法律知识的普及和教育。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素质教育,重点是加强文化科学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渗透和培训;三是以“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为契机,积极拓展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婆媳等评选活动,弘扬社会正气,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四是加强农民的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和培训,开展农民“阳光培训”等多层次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新型农民创业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注重创新载体,进一步培育乡风文明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科学发展观要求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文明小区为单位,以民间民俗文化为载体,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参与进来,自娱自乐,通过开展广场文化、快乐周末以及国庆、中秋、春节、元宵等民间传统节日,组织玩龙舞狮、书法、绘画、歌咏、车鼓比赛、十音八乐等群众性文体活动,促进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经常开展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电影进村镇、文明进家庭活动。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村村通工程,实现农村电影“2131”工程目标,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求富、求知、求乐、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平台。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形成
以乡镇文体站、村级文化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建好村民文明学校、图书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继续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切实抓好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努力做到有场所、有设备、有管理、有效益。三是优化载体,活跃文化生活。要做到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激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进步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精神食粮。
(四)、突出办好实事,不断营造良好环境
精神文明创建,就是要把群众利益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三贴近”,从维护农民利益的具体事情抓起,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农村文明创建中,要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从用健康向上的社会先进文化建设好农村文化阵地入手,引导农民订阅党报党刊,完善村级文化室配套设施,普及村级文化室“八个有”,即有一处经常性休闲活动场所,有阵地管理机构,有一块黑板报,有三种以上报刊杂志,有一台电视,有300册以上藏书,有宣传阅报栏,有一处演出舞台(戏台),同时要求有条件的村要在普及“八个有”的基础上,提升村级文化室内涵,达到“十二个有”的目标,即有一支文艺队伍,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上墙,有“三榜”(功德榜、成才榜、孝敬榜)内容上墙,有宫庙“神像”事迹上墙,使村级文化室成为农民群众求知、求富、求乐的好去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是抓好村镇建设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以及道路建设、村落建设、房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继续深入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整治村容村貌;三是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大力实施“清洁乡村”活动,加快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一方面广泛向农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卫生知识;另一方面继续加强集中整治,大力加强环境卫生整治,逐步改变农村的卫生状况。
(五)、开展乡风评议,以乡风文明推动各项创建活动
乡风文明,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要静下心来抓,常抓不懈,逐步推进,力争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开展好各类道德风尚评议活动。在村级文化室设立“三榜”,即功德榜、成才榜、孝敬榜,及时表彰先进,弘扬正气;围绕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言行,查找存在的不良习俗,发现亮点及时弘扬,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评议;二是突出抓好家庭这一细胞工程,把开展好农村文明和谐家庭创建作为各项创建工作的突破口,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家庭”、“文明户”评选活动;三是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签订文明协议、村民公约等方式,解决镇、村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使不良风俗得到了有效遏制,营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风尚。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民群众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建活动的主力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应立足现实、深入生活、依靠农民、服务农民,多用农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情、喜闻乐见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办法,增强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多种形式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为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而自觉投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去,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镇、文明村、文化特色户、科技示范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创建成效,充实创建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实效,确保创建活动进村、入户、到人,落到实处,让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真正获益。
(六)、深化结对共建,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乡结对共建”活动是新时期不断丰富文明创建内涵,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要以结对共建、共促文明为主旨,逐步形成城乡结对的共建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继续动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文明单位与村镇结对共建,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城乡携手,共同发展;二是将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情况列入文明创建考评内容,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
机制,同时进一步推进非文明村创建文明村工作,通过文明结对共建,整体提升非文明村的争创水平;三是在城市文明的辐射深度、文明结对的内涵延伸、结对形式的拓宽上下功夫,指导、提升和及时推广“民企联村”、“ 村居结对”、“文明单位与村结对”等成功的结对经验,通过抓典型,以点带面,逐步在广大农村推广,以此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八
《关于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的
调 研 报 告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兖州的重要抓手。为推动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更高层次上创新发展,市政协于3月中旬至4月中旬,对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近年来,随着我市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六大重点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农村文明程度日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意识有新的提升。我市现已涌现出“全国文明镇村”2个,全国、省级和济宁市级“创建文明镇村先进单位”分别为1个、18个和32个。
(二)农村文明新风倡树活动不断推进。抓住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了“文明新风进万家”、“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孝顺好儿女”、“月度新事”、精神文明“十佳好事”和道德模范评选等系列创佳活动,起到了示范带动、引领新风的良好作用。
(三)农村精神文明创建载体日益完善。实施了信息资源共 — 1 —
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图书配送、文明戏曲下乡和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等重点文化推广项目。全市10个镇(街)全部建起了综合文化站;全市建成“农家书屋”300余个,藏书120多万册;镇村均建设了文体活动场所。
(四)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村庄“脏乱差”的现象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着力整治镇驻地和干道沿线环境,强化日常管理,全面绿化亮化;实施了“绿亮清”工程,积极推行“乡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大力推进农村造林绿化和环境美化,建设“生态乡村”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农民群众缺乏科学文明向上的主流意识,乡风文明建设亟待加强。一是价值取向偏失。有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政治上缺少信仰,理想信念淡薄,集体观念不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村民消费攀比的现象比较严重,红白喜事送礼风盛行。此外,农村中信教奉经的人数逐步增加,宗亲家族势力有所蔓延。二是陈规陋习抬头。重男轻女、测字卜卦、赌博酗酒等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调查表明,分别有30.5%、32.3%的村民认为社会风气较突出的问题是封建迷信和赌博活动。农村中不讲诚信、不孝敬老人、邻里不和睦等现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村民个人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陋习较为普遍。
(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没能得到充分满足,农村公 — 2 —
共文化资源没有发挥应有效应。目前适应村民需求的文化产品和经常性文体活动还不够丰富。据调查,当前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大多以黑板报、宣传窗和阅报栏等传统设施为主,文化活动室开放率不足30%,且图书和音像资料匮乏;部分村的文体广场设施少而陈旧,使用率低。对于开展的文化活动,55%以上的村民认为“可参加的活动少”、“内容不感兴趣”和“场地设施不足”。但另一方面,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又十分迫切。在被调查对象中,需要参加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占到一半以上,希望接受道德法律科技知识教育的达到26%。由于缺乏硬件支撑和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的主体性、主动性发挥不够。
(三)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精神文明创建新课题急需尽快破题,扎实推进。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目前启动实施的15个项目,涉及66个村10787户农户,面临着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居民的新变化,乡村文明也随之向社区文明的范畴转型。尽管生活环境和活动场所明显改善,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邻里关系、家庭观念、文明卫生行为养成和文体活动开展等,都需要加以教育和示范。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尽管通过大力度、全覆盖推进,村庄环境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但防止反弹、长期保持的根本途径还是要培养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自觉行为,这就需要从宣传教育、示范带动、政策激励等各个方面加以约束和培树,用村风民风促进村容村貌的根本性转变。
(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不均衡影响兖州形象,需要 — 3 —
整体推进。由于村与村之间经济实力、思想观念和工作力度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推进。具体表现在:一方面,村级集体经济越是薄弱,硬条件和软环境越不具备,争创文明村、营造文明新风的氛围越不浓厚。另一方面,由于村级班子和村干部在文明创建重视程度、组织力度、工作方法等方面的偏差,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
分析以上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基层组织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和文明创建“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落实政策、推进工作中有棚架和脱节的问题,精神文明建设手段单一、方法陈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管理体制过于行政化,农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建议
(一)要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的根本任务,营造讲道德、树文明、重学习的新风尚。一要用好巡回宣讲教育这个阵地,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以组建宣讲团巡回到村授课、录制音频资料广播宣讲、编印宣讲提纲向村户发放等形式,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着重开展好“两大主题教育”: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的农村形势政策教育;以“看变化、比差距、谋发展”为主题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教育。通过宣讲,切实把中央对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讲清楚,把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农民的利益讲明白,用政策调动人心,用形势鼓舞人心,用利益激励人心。二要用好农村学校这个阵地,加强对农村青少年的道德文明教 — 4 —
育。农村青少年学生既是讲道德、树新风的生力军,更是向家家户户宣讲倡导的有效渠道。要利用德育教育课程,编印通俗易懂的教材,针对当前农民价值取向错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是非观念模糊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题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德观教育、以“告别陋习,树立新风”为主题的移风易俗和行为养成教育。要引导他们讲给家长听,要求家长做,从而促进广大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是用好农民夜校这个阵地,抓好农民培训教育。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农村教育网络,把握农民需求,全面系统地开展各类科学常识、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新理念,真正把学习当作农村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农民的自觉追求。
(二)要发挥好农民群众在精神文明创建中的主体作用,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向上的村风民气。一是在丰富文化活动、提高活动场所利用效能上,要发挥好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由于这类人员有较高的社会威望、政治觉悟和文化素质,且有较强的走出家门、融入集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让他们参与到文体活动场所的日常管理中来,不仅效果好,而且成本低。同时,有了日常维护和专人管理,村级各类文体活动资源就能够很好的加以利用,就会吸引更多的村民自觉主动地摒弃日常陋习,参与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二是在提高文明新风普及率上,要发挥好农村妇女的作用。农户是农村社会的细胞, — 5 —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九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定义
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用例
目前,在农村中抓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抓好乡规民约的制订,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同时还要抓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办好农村集镇文化中心势在必行。还要抓好先进典型。争做五好家庭、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任务。比较低下的农民文化程度;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都将严重地影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长时间的、极大的努力。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精神文明状况就象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国精神文明的总体状况,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经济发展的兴衰。我县是贫困山区农业县,农业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农村精神文明状况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县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
一、基本现状
1、思想观念不断进步。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农村和农民逐步从封闭、守旧走向开放、开明,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突出表现在,多数农民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一些知晓,对支农惠农政策比较熟悉,对民事方面的法律知识有一定了解,依靠科技致富的意识日渐增强,传统的生育养老观念正悄然变化,有病寻医的观念得到普及。
2、文化素质普遍提升。随着“普九”、扫肓工作的开展和广播、电视的普及,农民接受到的文化信息越来越多,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30岁以下青年农民90%以上接受到初中以上(含初中)教育,30―50岁之间的农民约有75%左右接受过小学(含小学)以上教育,能认识许多基本的常用字,能看读书,能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沟通。
3、娱乐方式日趋多样。随着农村生产的发展,经济收入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对精神方面有了更多追求,休闲方式上以看电视、打纸牌、打麻将居多,看电影、看戏为其次,也有少部分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
4、阵地建设日臻完善。随着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全县各乡镇文化站办站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一级农家书屋普遍建立,村级文化活动室也在加快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逐步铺开,文体设施实现了从无到有根本性的转变。
5、文明卫生意识渐浓。农村经济条件的好转带来外部环境的极大改善,近十多年农民建房多数是砖混结构,公路沿线砖混结构房屋比例约点80%左右,既使在最偏远的村,农民的居住条件也有了很大变化,农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也较明显,农村“脏、乱、差”的形象得到扭转,涌现了不少靓丽新村。农民的着装、饮食、习惯逐步向城市化发展,特别是青壮年农民,文明卫生意识与城市居民意识越发接近。
二、存在问题
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建设新农村的标准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乡镇重视程度不高,认识存在偏差。一是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边缘化。竹溪绝大多数农村还比较贫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任务还很重,乡镇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抓生产、抓收入、抓增收的问题上,对精神文明缺乏系统的考虑,甚至认为抓精神文明没有必要,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后会主动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从而推动精神文明进步。二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的理解简单化。“文明村”在一些干部眼中就是无重大治安案件发生、无违背计划生育政策、无重大信访案件等等部门、行业有硬杠杆衡量的标准,达到标准就是文明村,对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软指标缺乏考虑。三是把农村精神文明理解形式化。文明村是什么,在很多地方的主要参照依据是村容村貌,路修得怎么样,新房子盖了多少,改水、改厕、改厩成效如何,以硬件设施去衡量,对村民精神文化、道德层面的东西不加思索。
2、农民生活压力较大,主动性不够。尽管党的利民惠民富民政策很多,但破解“三农”难题并非一日之功,随着生产物资、生活物资价格的上涨,现有的补贴、免税等政策对农民的收入增加作用日渐势微,许多农民在优厚的政策条件下依然感到致富的压力还很大,农民想得最大最多的问题还是如何增加收入,很少去考虑文明创建方面的事情。
3、农村骨干力量锐减,活力性不够。竹溪是山区贫困县,也是劳动力转移大县,打工经济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一方面在给农村带
来大量资金、改善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农村的“空心化”。如今,不论在任何一个乡镇走访调研,最大的感受是农村的“人气不旺”,有一种“暮气沉沉”的感觉,一些村舍人去房空,有人的农户看到最多的也是小孩和老人、妇女,青壮年男女很难谋面,一问,基本众口一辞“出门打工了”。青壮年男女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参入,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很难开展。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
4、镇村经济空壳严重,无力办事。主要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都没有什么钱,既使有一点小钱也要办其它的事,对于丰富农村精神层面的东西,基本上是上级送什么,就落实什么,上级投入什么,就建什么。
5、资源利用率不高,闲置浪费严重。随着文化惠民的工程的落实,村级图书室、阅报栏、村级健身场所等逐步建立起来,但利用率不高。在多数地方发现,有报无人读、有书无人看、有器械无人健身的情况普遍,许多村经图书室布满灰尘、成捆未读的报纸堆积如山,还有许多村的图书室年年在增添图书,年年书不多,流失严重。
6、好道德传统丢弃,新旧恶习蔓延。由于农村精神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自然状态,缺乏及时的正确引导和干预,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孝老爱亲、邻里和谐的传统在丢弃,淳朴厚道的民风被逐利世俗的“市侩”之风取代,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同时,长期忽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扭曲错位。很多农村给人的印象是一种“不城不乡、不土不洋”的怪味气息,既没有过去农村那种受传统文化浸染的古朴淳厚的韵味,也没有现代新农村应具有的新风尚。
三、对策建议
1、从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再提认识。各级各部门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坚持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双推进,把精神文明有机融到到农村生产、生活之中。二是资金投入到位。坚持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乡村两级财政预算,重点是加强农村文化娱乐设施建设、农民教育投入和开展活动经费,解决有钱办事的问题。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规范文明乡镇、文明村组、文明户的评选工作,镇村干部要结合镇村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建立评价标准,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评选工作。
2、抓住群众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核心任务。要积极探索新时期下加强农民教育的新途径、新方式。一是思想教育。借助全省“三万”活动开展,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开展以“进农家、唱红歌、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努力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气。二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三是文明新风教育。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普及力度。引领导农民逐步破除封建迷信,帮农民认识赌博的危害,倡导红白喜事从简,易风移俗。
3、抓活动载体和活动形式创新。 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吸引农民广泛参与的有效手段。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要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一是重视传统“忠孝”文化的传承。以构建文明和谐家庭为基调,在农村积极开展“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等评选表彰活动,以家庭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二是普及文化、科技、卫生知识。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健康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农家书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三是抓好“清洁家园、文化乐园、生态田园”建设,做实十星级文明农户评选工作,把精神文明创建与农民的生产发展结合起来。
4、积极控索打工农民精神文明教育的新途径。在外打工农民工是农村的骨干力量和主导力量,也是农村精神文明进步的希望所在。对农民工的教育管理要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农民工的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工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与文明创建活动,使他们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
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在这“二十字目标”中,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表征,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能否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乡风文明”的本质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它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推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加强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是农村发展现阶段的基本要求和重要表现。在农村发展硬件投入普遍不足的情况下,把农村发展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结合章贡区实际,就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作初步探讨。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自1995年中宣部、农业部联合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在全国农村开展了以创建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文明乡镇企业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性创建精神文明活动以来,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精神文明创建工程,精神文明建设机制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的文化面貌得到较大改观,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社会文明建设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物质层面上的,属于物质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必要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体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精神层面上的,属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范畴,前者是建设新农村的灵魂,后者是新农村的具体体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协调统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立足于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立足于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
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眼于增强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基础,着眼于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着眼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农村文明程度,取得了新进展,积累了新经验。但我们也要看到,在农村局部地方,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活动、黄赌毒等沉渣泛起,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改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首先,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引导农民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冲破落后传统观念束缚,增强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第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通过提供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推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等活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第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能力。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形成“文明乡风”。
“村容整洁”是农村的外表,“乡风文明”是农村的灵魂,两者都是农村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围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爱家、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移风易俗、赡养老人、讲究卫生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坚决遏止封建迷信蔓延、宗族势力抬头、反动邪教渗透的现象,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激发农民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传统美德,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要求,是新时期践行“乡风文明”的基本准则。章贡区在全区各镇村的“社情民意点评栏”中专门开辟“道德评议窗”,制作“八荣八耻”宣传牌、宣传单、宣传画,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同时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介和开展以“一个评议窗、一块指示牌、一个美德袋、一张新课表、一本美德贴、一本美德册、一张格言卡、一张宣传画、一本童谣集、一面美德墙”为内容的“美德十个一”活动,把总书记的要求贯彻到农村,努力营造倡导文明,移风易俗的氛围,并引导农民提高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文明乡风”的形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二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章贡区利用农村“临时法庭”、“模拟法庭”、“道德法庭”等形式,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同时积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三是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核心,积极发展群众文化。章贡区各村充分利用戏台、祠堂、学校、广场等阵地搭建起“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做到“五有、四化、一互动”:即“有一个舞台、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团体、有一个计划、有一个展示;活动经常化、形式多样化、内容精品化、参与平民化;台上台下互动”,在各种节庆、民族传统节日、农闲时间,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确保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丰富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载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抓住农户这个细胞,在入户到人上下功夫;抓住村这个关键,在夯实基础上下功夫;抓住小城镇这个龙头,在示范带动上下功夫;抓住连片创建这个纽带,在整体提高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一是注重发展新型文化载体。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远程教育的不断延伸,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政治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章贡区抓住契机,注重培养民间艺人,对民间艺人进行登记造册,组织引导、农民自发组建了唢呐、二胡、舞龙、腰鼓等演出团体,开展经常性的演出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省、市文明单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全面启动“文明帮建”活动,帮助34个自然村建设宣传文化活动室,营造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群众文化氛围。二是注重培植地方特色文化。农村文化的生命在于特色。近几年,章贡区在巩固和发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传统民间文化,每年举办一次全区农民文化艺术节,在农民文化艺术节上通过举办“沃土欢歌”文艺演出大赛、“新村新貌”书画摄影展、“好戏下乡”专业剧团巡演、“精品回放”电影村组巡映以及“喜运丰收粮”、“喜运丰收果”、“喜夺胜利果”等农民趣味竞技比赛,从多个层面立体展现全区农村农民的文化特色,给农民朋友打造内容丰富的精美文化大餐。各镇村也纷纷结合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气息,培植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各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三、注重创新工作形式。章贡区结合工作实际,大胆创新工作形式,在农村文明创建中实现了四个“变”。一是变“普通话”为“地方话”,把政策精神编成“三字歌”、“三句半”、民谣、鼓词说唱等地方形式,使上级文件精神变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听得懂,容易记,增强了政策文件宣传的实效性。二是变“念文件”为“演节目”。一改过去枯燥的“念文件”方式,把要宣传的内容编成戏曲、小品等文艺形式,寓教于乐,寓教于演,寓教于学,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三是变“被动听”为“主动答”。改变过去“干部在台上宣讲,群众被动接受”的形式,把要让农民知道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通过举办知识抢答赛,或者在文艺演出中穿插有奖问答,让台上台下互动起来。四是变“灌输式”为“互动式”。把“一厢情愿”式的灌输教育,变为“听得进去、说得出来”、由一知半解转变为不懂就问的“互动式”。从“我们讲什么群众听什么”,变为“群众关心什么我们就讲什么”,使得思想政治工作与群众所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坐不住、听不懂、学不进”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农村精神文明
建设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道德水平。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农村的有机结合,必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发展。乡风文明与“二十字”目标的其余几项相比较,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是不可少的。因此,在工作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与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完备的制度保证文明创建常抓不懈,农村精神文明才能长足发展,才能始终与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一致。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要及时总结文明创建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而逐步实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章贡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各种机制,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一是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依靠群众自治组织,发挥“五老”作用,积极探索形成村民共同保护环境、爱护卫生、革除陋习的责任机制和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评比监督机制。按照《新农村建设公约》和《村民文明卫生公约》等自治章程,在农户中广泛开展“卫生光荣户”、“十佳和谐村庄"、“十佳文明信用农户”、“十佳文明信用村”等群众性创评活动,使创评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规范村民日常行为,转变农民生活习惯和生活观念。三是建立健全群众性文明创建和自我教育机制。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环境整治,在全区组织开展以“良好风尚到户、思想教育引导到户、知识信息赠送到户、检查评比到户”等“四到户”和每个村“组建一个倡导新风理事会、演出一台新农村建设专题的文艺节目、每季办好一件群众满意的好事实事、培育宣传好一个典型、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志愿者义务劳动、各镇编写一批村规民约或三字歌、三句半、快板词”等“六个一”为主要内容的“4+6”文明创建活动,把突击整治与经常性管理有机结合,有效防止了“集中整治一阵风,长效管理一场空”现象的发生。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了扶贫帮困等志愿服务队,长期开展公益活动,形成“村落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良好氛围。
农村向精神文明办经费如何申请报告篇十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思考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全面分析当前农村精神文明的现状,发现问题,落实对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xx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文明委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这一中心任务,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民主法制意识增强、科学文化素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省级文明县成功创建,残疾人示范城市创建成效显著,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六连冠”,同时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省级卫生县城”、“全省平安县”等多项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并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建成省级文明县标兵。
(一)干群认识提高,精神文明创建成效显著。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与经济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检查、一同考核。二是各乡镇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富有特色、卓有成效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声有色、亮点纷呈。三是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广大
群众对精神文明的需求日益提高,主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群众认识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感知、享受到了文明创建的成果。截止目前,全县共有292家单位被评为“文明单位”,其中7个乡镇被评为“文明乡镇”,占全县10个乡镇的70%;56个村被评为“文明村”,占全县111个行政村的51%。以上文明乡镇和村中,国家级3个、省级7个、市级12个、县级48个;在全县农村评选出“十星级文明户”6840户,“五好文明家庭”440户,“好公婆”、“好儿女(媳)”、“好丈夫”330多名。
(二)农民思想状况良好,农村社会风气好转。
一是农民群众思想状况呈现“三个主流,一个盼望”的良好状态。广大农民群众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成为主流;对中央、国务院关注“三农”问题,切实为农民谋利益的重大举措非常拥护成为主流;农民增收致富信心强成为主流;盼望过好日子的心情十分迫切。二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广大农民冲破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环保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少生快富等意识深入人心,关心公益事业、尊老爱幼、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文明新事层出不穷,农村社会风气逐步好转。三是诚信经营单位、道德模范评选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全县共命名表彰诚信经营单位31个;全县受到命名表彰的道德模范共15人,其中,国家级提名奖2人,省级2人,市级5人,县级10人。第二届市级道德模范我县推荐3人,2人受到命名表彰,县第二届道德模范评选进入评审阶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较好的思想基础。
(三)积极落实政策,惠民工程广泛实施。
一是“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成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载体,全县目前建成县级文化中心1个,乡镇文化站10个。二是积极争取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部门的支持,共争取120台“绿色电脑”送进我县乡镇文化站和农村学校,支持全县农村学校、社区和乡镇文化站建设。三是按照节俭、使用、有效和公益性原则,依托现有农村中小学、老年人活动中心和志愿者服务站设施条件,改扩建了3个乡村少年宫、2个空巢老人爱心服务站和2个志愿者服务站。四是通过社区、学校、乡镇推荐,文明委审核,市级以上媒体公示等程序,07年以来共推荐8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圆了大学梦,5名品学兼优的特困生升入“宏志班”,享受“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受助金,切实让全县更多的人享受精神文明建设惠民工程带来的实惠。五是组织5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甘肃省文明办组织的“心向党、跟党走、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暑期红色夏令营活动,使未成年人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尊重历史,传承红色记忆,弘扬革命传统,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四)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乡镇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依托中央、省、市、县财政投资和自筹资金的方式,10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办公大楼; 84个行政村按照“8室、2栏、5站、1中心”的规范化标准建起了村级活动场所,其中建起办公楼房的为42个村;94%的村建成文化室和农家书屋,35%的村建成了体育健身广场,经常性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村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学校少年宫、远程教育站点活动正常;有线电视入户率、电脑入户率、宽带开通率逐
年提高;不少乡镇还创造条件建立群众性演出团体、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性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如:新城子镇的节子舞,红山窑乡的“卍”字灯俗展等等。农村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五)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农民群众实惠多多。 一是以讲文明、讲科学、讲卫生、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三讲一树”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进行文明常识和科学生活方式教育,人民群众的生活陋习明显减少、文明生活意识明显提高、文明行为习惯明显改进。二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针对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使环境卫生更加整洁,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三是农村“五个一”(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宣传阅报栏、一个村务公开栏、一个农家书屋、一个远程教育站点)重点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为农村各类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四是“五进农家”(理论政策进农家、道德法律进农家、文化体育进农家、卫生计生进农家、科技教育进农家)和“三下乡”(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卫生下乡)活动继续开展,教育农民群众转变旧观念,抵制旧风俗,树立新风尚。五是深入开展“五争一创”(争当好媳妇、好婆婆、好夫妻、好妯娌、好邻居,创建星级文明户)道德实践活动,弘扬优良传统、倡导文明新风。六是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和传统节假日开展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如秧歌、民间小调、广场舞、球类比赛等。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把开展文明创建的过程变成了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的过程,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充分肯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新形势的要求和广大群众的期盼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领导重视不够。
一是相对于经济工作来说,不少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务虚、软任务,在干部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督查考核方面,偏重经济工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二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缺乏长远、系统的规划,往往停留于年初布臵,年底总结评比,重两头、轻中间、号召多、落实少、布臵多、检查少。因此,基层干部也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软指标,有的被动应付,得过且过,有的搞花架子、搭盆景。
(二)部分农民政治素质下降。
一些农民特别是部分青年农民的思想政治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集体观念、道德责任感淡化。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不履行订单合同、诚信意识较差;二是无理取闹、煽动不明真相的上访、缠访、闹访时有发生;三是在征地拆迁中漫天要价,致使许多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四是参加公益活动不积极、不主动。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乏主力军。
一是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加之招商引资、全民创业的推进,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涌向城市进行务工、经商创业;二是城乡教育资源实行优化整合,农村中小学撤并62所,学生进城上学,家长进城照料。因此,短时间、短距离流动人口增多,农村年富力强,文化素质较高的能人和知识分子涌向城市、市场、工厂,形成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甚至部分村成
上一篇:军人述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运管反腐检查自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