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音效

| 教案 |

【www.guakaob.com--教案】

长江两岸歌曲
长江图音效 第一篇

初三 长江两岸的歌 教案 默认分类 2009-11-26 12:44:46 阅读16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2、欣赏学唱《小河淌水》

二、教学目标

1、熟唱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欣赏《小河淌水》,感受不同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从独唱与合唱的不同形式去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比较《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河淌水》在音乐风格、民歌调式上有何异同。

三、教学安排

1、教学重点:了解民歌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特点,并认识民歌的多样性和其风格。

2、教学难点:认知中国五声调式,学会分析每首民歌的调式调性。

3、课时安排:5课时

四、教材分析

1、王洛宾(1913.12-1996.03),男,汉族,北京市人,我国著名作曲家、艺术家,主要代表作有《老乡,上战场》、《洗衣歌》、《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的姑娘》、《阿拉木汗》、《青春舞曲》等歌曲。他的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当今中国被尊称为“西北民歌之父”。

2、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西部、西南部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简称滇。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288万,云南省内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省会昆明。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欣赏艾尔顿约翰的环球之旅音乐会中的西班牙弗拉明戈舞蹈及荷兰的木鞋舞,讨论以弗拉明戈舞蹈为例的民间艺术的风格和美感,它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再联系到宋祖英的维也纳音乐会,体会民间艺术的强大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二) 欣赏学唱《在那遥远的地方》

1、介绍青海的概况

2、聆听乐曲,向学生介绍作曲家这首歌曲的王洛宾及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3、用“听——唱——听”的形式学唱歌曲,有感情的表达出歌曲的意境。

4、分析乐曲结构,引导学生从旋律的起伏类型和节奏类型对乐曲进行分析,并体会乐曲的感情。

5、引导学生将乐谱翻译为F大调,并复习西洋调式。

6、用牧童笛有感情的吹奏乐曲。【长江图音效】

7、引出中国五声调式,并引导学生认知如何分析民歌的调式并了解调式是音乐要素之一。

三) 欣赏学唱《小河淌水》

1、 介绍云南概况。这块多彩的土地上聚居着彝、白、哈尼、傣、傈僳、纳西、瑶、景颇、布依、水、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走进云南,你就在不经意间走进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页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走进汇集了神话、歌舞、绘画、古乐的民俗风情。

2、 欣赏乐曲,引导学生从旋律的起伏类型和节奏类型对乐曲进行分析,对比《在那遥远的地方》,体会不同民族民歌的不同风格,体会乐曲的感情。

3、 用牧童笛有感情的吹奏乐曲。

4、 学唱乐曲,同时用手划出乐曲的旋律线。

5、 欣赏不同民歌演唱家演唱的《小河淌水》,对比乐曲的不同处理带来的效果。

五)小结:【长江图音效】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扎根于民族懂得丰厚土壤中,我们的音乐才能更好的发展,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 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四川民歌《采花》

2、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歌曲《采花》让学生不仅了解四川民歌的风格、调式,并从歌词中了解到每月开花的种类和季节。懂得一些生活和生产知识。

2、 欣赏四川民歌《川江船夫号子》,了解劳动号子的种类,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号子中了解船夫们劳动的情景。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吹奏《小河淌水》,以组为单位抽查学生复习情况,

2、引导学生了解乐曲属于民歌中的“山歌”类型,并体会山歌高亢嘹亮、节奏自由的特点。

二) 欣赏学唱四川民歌《采花》

1、了解四川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长江上游,人称“天府之国”,简称川或蜀,面积近48.5万平方公里,省会成都。四川西为青藏高原所扼控,东有长江三峡之险,北有秦岭巴山屏障,南为云贵高原拱卫。

惟有浩浩长江水将巫山冲开一道缺口,给四川造成一个惟一的出口。它与鄂、湘、黔、滇、藏、青、甘、陕等省区相邻,是联接中国西南、西北和华中三大地区的天然纽带。

2、欣赏《采花》,引导学生认知乐曲属于民歌中的“小调”类型。

3、听赏同一体裁的《茉莉花》和《绣荷包》,在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讨论它们的异同之处。

4、学会唱《采花》的第一、二段之后,让学生自己学唱第三到第六段。

5、引导学生将乐谱移至牧童笛适合的音域范围,并让学生了解关于民歌记谱的原则——尽量不要将4和7用于乐曲的第一个音和重音位置。

6、有感情的演奏乐曲。

7、分析乐曲的结构及这种结构带来的功能。

三)欣赏《川江船夫号子》

1、介绍长江流经四川时水急、岸陡、弯多的情况,因此产生了很多类型的船夫号子。

2、欣赏几种号子,讨论每种号子的节奏和旋律的特点。

3、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听到每一种号子时所联想的画面。

4、引导学生总结号子“一领众和”的特点。

四)小结: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劳动中创作的,同时由于不同地理位置和民俗习惯,它们都具有很强的自身风格。在民歌中我们可以充分体验到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和人文情感。

第三课时

一、教学内容

1、欣赏学唱《龙船调》

2、学唱《一根竹竿容易弯》

二、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龙船调》,感受当地民歌风格,了解土家族的风俗人情,尊重和理解国内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分析歌词中衬词、方言,体会歌词中的男女对白,感知力度、速度、节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能以合适的形式表现出来。

2、在学唱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团结就是力量”的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初步了解湖南民歌的基本特点和风格,在尝试用多种演唱形式演唱这首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长江图音效】

1、复习演奏《采花》

2、引导学生以组为单位用不同演奏、演唱形式表演乐曲。

二)欣赏学唱《龙船调》

1、介绍湖北概况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简称鄂,面积1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720万左右,居住着汉、土家、回、满、苗、蒙古等民族。省会武汉。

湖北省地势西高东低,东南部为江汉平原;全省多湖泊,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北省是华中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这里自然风景,人文景观丰富。有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有“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有“伯牙摔琴谢知已”的古琴台,有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有辛亥革命武昌军政府旧址等。

2、欣赏宋祖英在维也纳音乐会上演唱的《龙船调》。

3、分析乐曲歌词中的衬词,让女生和男生模仿乐曲中的对答片段。

4、引导学生模仿歌唱者纯净明亮的音色,跟随伴奏学唱乐曲。

5、从乐曲的力度、速度、节奏等方面对音乐进行分析,体会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并在演唱过程中表现出来。

6、让学生分组将他们心目中湖北土家族过年走亲戚时的生活情景表演出来。

三)学唱《一根竹竿容易弯》

1、介绍湖南概况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南。简称湘。北邻湖北,东毗江西,南连广东、广西,西接贵州、四川。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6300多万,主要少数民族有苗族、瑶族、土家族等。省会长沙市。湖南古称“潇湘”,它地处华中偏南,这片山明水秀的土地对中国的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孕育了毛泽东、刘少奇、蔡锷、谭嗣同、曾国藩等历史风云人物,使人们对它充满了敬意。湖南一带在古代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块土地上孕育了灿烂的湘楚文化,湖南的出土文物、彩瓷、学府、书法、绘画、古乐都是古代湘楚文明之光的存留。

2、聆听乐曲,体会湖南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3、引导学生发现乐曲中节奏变化的特点,让学生按节奏朗诵歌词。

4、 跟随老师钢琴伴奏学唱乐曲。注意衬词要唱的轻巧,具有弹性。结尾要适当延长,突出歌曲的终止感。

5、教师领唱,学生合唱,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四)小结:一根竹竿容易弯,只有大家团结起来,万众一心我们就能排除一切困难。

第四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学唱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2、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唱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了解中国革命的辉煌历程。在歌谱学习过程中,掌握前十六后八节奏的演唱或演奏形式,尝试歌曲的曲式结构的分析。

2、 通过悲凉、压抑的旋律让学生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背景,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了解民族打击乐器,初步掌握它的演奏方法和使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龙船调》,分组男女生对唱歌曲。

【长江图音效】

2、复习《一根竹竿容易弯》,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二)学唱江西民歌《八月桂花遍地开》

1、了解江西概况和乐曲的历史背景

【长江图音效】

江西省位于中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南岸,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有3900万。江西东邻浙江、福建,南接广东,西毗湖南,北连湖北、安徽等省。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省会南昌。江西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风景名胜众多,文化遗产丰富。

2、欣赏乐曲,充分感受歌曲中表达的喜庆气氛。

3、跟随录音学唱歌曲

4、用牧童笛有感情的演奏乐曲。

5、用打击乐器伴奏乐曲。

6、引导学生分析乐曲中哪些乐句是相同的,哪些乐句是不同的。要求学生用图式表现出乐曲的结构。

三)学唱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1、了解乐曲的内容和花鼓的演变过程

凤阳花鼓又叫双条鼓,相传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后传唱起来的。因凤阳一带“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每年秋后妇女成群结队外出卖唱,由此形成。凤阳花鼓最初表现形式为姑嫂2人对唱,1人系细腰鼓,1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形式一般同坐一条板凳上,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花鼓艺人从各地带回了民间小曲,逐渐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并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

2、学唱歌曲,引导学生理解歌词。

3、指导学生认识鼓、锣、钹等民族打击乐器,了解民族打击乐器的种类及演奏形式。

4、唱熟歌词并用牧童笛有感情的演奏乐曲。

5、创编乐曲的演奏和演唱形式,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五)小结:

2015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图音效 第二篇

反思一: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为了今天下午的片区公开课,准备了有两周时间,从选择内容到流程,在学校也磨了三节课,但是这些远远不够。有如下反思:

1.没有关注学生,一味的跑教案,环节上和学生脱节,没有仔细听学生的声音以至于没有及时降到学生适合的调上,导致学生喊唱,气息跟不上来。

2.教学用语不规范,教案上的文字也不规范,尤其是教案上的语言必须严谨。

3.很多问题都是自己提出来自己回答,没有让学生多多思考。

4.因为在长城学校上课,对长城学校的学生不熟悉,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显得尤为不足,课前也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

5.教案中的教学三维目标不清晰,尤其是过程与方法,重难点应分清楚。

改进措施:

1.多多关注学生,唱歌课多听学生的声音,是不是能唱准,唱不上去就该及时降调,如果弹伴奏影响听学生声音,可采取用音频伴奏的方式。

2.每节课都注意教学用语,即使是平时的常规课。

3.多多让学生思考,不要怕他们答不出来,及时答错了也要往正确的方向上引导。

本单元内容是《影视音乐》,个人认为《长江之歌》这节唱歌课应当回归到音乐本质上,从音乐角度出发,重点是学生的声音处理和歌曲的处理上,因为这节课的教案要参加教案比赛的评选,这节课还得多磨几次,希望能磨出我想要的,同时也是孩子们喜欢的唱歌课。

反思二: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本堂课中,运用饱含激情的诗意语言描绘意境,展示关于长江气势磅礴的图片,教唱《长江之歌》,沉浸在一片陶醉和敬佩之中。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全诗中“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句直抒胸臆的诗句,让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思考:“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同时又具有‘母亲的情怀’呢?”使学生体会到长江的源远流长、磅礴壮观,以及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的伟大精神。接着,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朗诵这首诗歌。学生兴致盎然,读得深情并茂。特别是最后直抒胸臆的两句,全班齐声朗诵,把情感推向高潮。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我教学生唱这首歌,学生不仅学会了唱,而且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了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感触颇多,我觉得课堂要想取得高效,首要任务就是要备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才能采取学生们的教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用第二人称,将长江作为一个抒情的对象,赞美她的“丰采”“气概”“情怀”,热情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感情,充分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的副歌部分,两次出现。教学时,我紧紧抓住这一贯穿全文的诗句,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这样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抓住诗的情感主线反复吟咏,熟读成诵,并抓住两节诗中反复出现的语句帮助记忆,增强背诵效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小组比赛读、指名读,用引读法指导学生背诵,并举行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背诵比赛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他们熟读成诵的积极性。

课后习题4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诗、词、歌、文、图、音像等资料,超越教材,适度拓展,促进理解的深化和认识的升华,开展“话说长江”实践活动。我布置了这样一个实践作业:长江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人民,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然而,1998年夏天,她却掀起了骇人的滔天巨浪,淹没了村庄,冲毁了良田……这是为什么?请同学们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以“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在活动中,学生认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了他们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反思四: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课是一首诗歌《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发情感呢?

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二、多角度审视长江。课前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在这里,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789272.html

    热门标签

    H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