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教案】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
2、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
3、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3、概括文中典型事例,快速把握文意;边读边画出精辟语句,养成精读、细读的习惯。
◆情感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敢说敢做、说做合一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
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体会抒情、议论、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伟大人格,进行个人的感知领悟。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活动设计一:
1、 导入新课:课前播放《七子之歌》。教师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
2、 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家庭。五四运动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了学生运动。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 月15日被特务暗杀。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生。
①诗人: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
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②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
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
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③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
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
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 介绍作者臧克家:
当代诗人。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朱自清曾说:“从臧克家开始,我们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茅盾曾说:减克家是当时青年诗人“最优秀中间的一个”。
4、 板书课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活动设计二:
1、 检查预习:
①认读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字词:
地壳 校补 赫然 函寄 漂白 仰之弥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执教:五眼泉中学 曹勇智 时间:2010年4月29日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本文生字词;
2、把握文章内容,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3、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4、体会文章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夹叙夹议的语言风格 ;
教学重点:学习、感受闻一多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2、体会文章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著名画家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人一身傲骨让山河为之动容,他就是闻一多。
1、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闻一多?
2、出示幻灯显示闻一多资料;(并反复强调“民主”;暗示抗日时“留须蓄志”能否选材入文。)
二、文中有一个成语是用来表现那种气贯长虹的志向,能表达闻一多先生的心声的,这个成语是:
气冲斗牛:1、解释斗牛;2、解释词语;3、词语出处;4、名句积累;5、斗字读音;6、投影出示文中的其他成语及其近义词。
三、与学生一起走近这个斗士:
1、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的?
2、作为学者、民主战士分别做了哪些事情?
四、我们总结出了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可是我怎么没听到他说什么呀,文章主要是在表现他的行动上呢,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
1、划出文中描写闻一多言行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文中有一句交代了作者为什么没有写闻一多先生作为诗人的说和做,是哪句?看来作者就是把他与闻先生的交往分成两个阶段了。
3、学者和民主战士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为民族需找一剂文化药方
4、闻先生的性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文弱的知识分子,却具有那样的气魄胸襟,他让所有正直善良的人敬佩他,(出示幻灯)他也让我想起了林则徐的一句话:苟利国家(民主)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①朱自清先生:
②毛泽东主席:
4、(看视频感受闻先生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学生谈感受。诗人臧克家确实是怀着一种崇敬之情在热情讴歌闻一多先生,齐读第十九,二十段,这是作者对闻先生的讴歌,读出作者对闻先生的感情。
5、朗诵《一句话》,学生再次感受诗人特性的闻一多
6、比较照片和油画,最大的不同,引出:闻先生留须蓄志的故事,指出是否是他民主精神的体现?
五、相信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一个丰碑,请同学们:欣赏油画《红烛颂》,如果我们学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你设计一段话,能概括概括闻一多先生的精神。
上一篇:爬山虎的脚教案 3篇
下一篇:美术教案小泥人和泥面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