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介绍信】
[农广天地]中国十大面条之镇江锅盖面的做法(20140313)
镇江“锅盖面”,又叫伙面,具有浓郁的平民风格,在镇江家喻户晓。本片向观众朋友们详细地介绍了镇江锅盖面的特点及其镇江锅盖面的做法全过程。
镇江锅盖面:镇江锅盖面是镇江家喻户晓的面食。锅盖面用的是“跳面”,面条上有毛孔,卤汁易入味,有嚼劲。锅盖面的辅料很特别,有八角、香叶等,适合体质偏寒者食用,热性体质的人应少吃。需要注意的是,锅盖面用酱油和白糖较多,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孕妇不宜多吃。
原料配方: 面条 酱油 绵白糖 味精 虾籽 ,青头 熟猪油(或芝麻油)
镇江锅盖面制作方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让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人数放入面条,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熟猪油或芝麻油,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产品特点: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扩展阅读:
镇江“三怪”,众所周知,还有一则关于“三怪”的歌谣“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自然三怪即:香醋、肴肉、锅盖面。这儿重点介绍一下三怪之一的“面锅里煮锅盖”,不知道的人会疑惑什么“面锅里煮锅盖”,其实是将一只小锅盖放在锅里,让它漂在水上,汤溢不出来,又透气,下的面条就是好吃,即是“锅盖面”了。简单好吃——“锅盖面”,其面怪就怪在做法简单而又非常好吃,做法简单易行。
镇江锅盖面和重庆火锅一样是特有码头文化的表现,“面锅里面煮锅盖,先烫浇头再烫筷”是镇江饮食技艺中的一项创举。当年的“江湖码头”客来客往,行色匆匆,特定的社会氛围使然。镇江人尤其偏爱面食、食客感受也最深:用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条不容易烂,有筋道,加之杉木锅盖的香味和各种作料、“浇头”,味道更佳。更有我市多年来对面粉和面条的研究,形成专业化面条生产厂家,保证了各锅盖面店优质面条的提供。“镇江三怪”中的“肴肉”和“香醋”又为人们品尝镇江锅盖面展示了更进一步的选择。我市围绕锅盖面产业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众多各具特色的镇江锅盖面店让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人们呼啦呼啦吃面的美妙溢于言表,很多人早点靠着它,在外出差就受不了,“打的”赶个早市就是为品尝那久违的锅盖面……“镇江锅盖面店”已经开到上海、北京、南京、杭州、昆明,镇江各辖市区以至澳洲、美洲。现在,大部分面馆一般就开个早市,生意也是好得要命,经常里面坐满,外头蹲着、站着,呼啦呼啦吃着,遭遇到“自己洗碗、排队吃面”是正常的事情,各大宾馆也把锅盖面作为镇江特色饮食推崇。
关于锅盖面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流传较广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对穷苦兄妹相依为命。一天,哥哥不幸染病,妹妹给哥哥煮面条吃,面条下了锅,妹妹突然想起家里还有最后两只鸡蛋,就赶紧去取,慌乱中把汤罐的盖子碰到面锅里了。结果妹妹意外地发现,有这个小汤罐盖子漂浮在面锅里,水虽然滚沸却不往外溢,而且煮出来的面条细而有劲,软而不烂。后来,这种“面锅里面煮锅盖”的方法便流传开来,并且一直沿传至今。
另外,乾隆和张嫂子锅盖面店的故事是最为生动……镇江人喜欢吃伙面,街头巷尾都有不少伙面店。伙面店中,要数张嫂子伙面店名气最大。那年,乾隆换了一身衣服,带了一名随从太监[来源:”张嫂子赶快催丈夫用刀切面,自己又给灶里添了把柴。很快,锅里的水开了,丈夫的面也切好了,正抓起一把往锅里撂,这随从又进来催,张嫂子边回话边赶快盖锅盖,忙乱中,把汤罐的小盖子撂进面锅,在水面上飘飘荡荡的。还没等张嫂子放好作料,锅里的水倒滚开了,直往上翻,快要溢出锅外,张嫂子一见,赶快用勺子舀了两勺汤罐里的水一浇,面锅里平静下来。再一开,张嫂子就用竹篾漏勺、长筷子将面条捞进碗里。正欲端,那随从已一手接过去。忙碌了一阵的张嫂子倚在门外,想听外面顾客的反应,只听见那人端起碗吃着,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 ”张嫂子正欲转身再去锅边下面,哪知身着微服的乾隆竟踱步进来,乾隆一声惊叫:“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面锅里煮起来了!”这一叫,张嫂子才发现自己手忙脚乱,一下子竟将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面锅里都不知道。正在这时,丈夫也过来说:“外面的顾客个个都说今天的面味道特别好,你是加了什么好作料了?”张嫂子指着那小锅盖说:“怕就是因为面锅里面煮锅盖吧! ”
原来,用小锅盖煮面,四周透气,这样下出的面不容易烂,有筋道,加之杉木的锅盖的香味和各种佐料与调味品,味道更佳。从此,镇江的锅盖面名声大振,大街小巷都有大大小小的锅盖面店。
其实锅盖面的做法很简单,面放在一个木板上,木板边的墙上有根竹杠,先要人揉面,然后坐杠上不断跳着压木板上的面团,反复多次,把面压紧压实,再把面团压薄,这样面积自然增大很多,再叠成多页,然后用铡刀,把叠起来的面铡成细条,可以根据顾客要求有粗有细,不过一般是韭叶般宽。
原料配方:
面条100 g,酱油25 g,绵白糖1 g,鸡精5 g,虾米1 g,青头※10 g,熟猪油15 g。
镇江锅盖面的做法: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 g,虾米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鸡精、熟猪油、青头,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装入碗内待用。
2.锅里放清水烧沸,放入面条,盖上小锅盖。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锅盖,清除浮沫,捞出面条放入待用碗内。
注: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卤汁,可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漂儿菜;熟的有青菜、青椒,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烫熟,切成丝或段即可。
欢迎各地朋友来镇江品尝镇江三怪之一“锅盖面”,保你不尝不知道,一尝忘不了。
镇江“锅盖面”,又叫伙面,它具有浓郁的平民风格,在镇江家喻户晓。本片详细地向观众朋友们介绍了镇江锅盖面的特点及其制作的全过程。
镇江锅盖面 锅盖面用的面条是“跳面”。“跳面”的制作很有意思。案板上放一根长长的粗壮的竹杠,竹杠的头部圆圆的很光滑,揉好的面放在案板与竹杠头之间,操作人员坐在离案板稍远的竹杠的尾端,一坐一起使竹杠头上下跳动打在面团上,似舞蹈又似杂技,将面团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再用刀切成面条。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劲道,味道独特。镇江锅盖面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锅盖面”是镇江饮食技艺的一项创造发明,是镇江特异的一种民间饮食习俗方式。“锅盖面”起源在清朝中期,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镇江锅盖面,怪就怪在面锅里煮锅盖,根据传说,这是店家下面时,无意中将大锅旁的小汤罐盖掉入大锅,形成面锅里煮锅盖的“怪状”,但这样下去的面条口味极佳,究其原因,它起到三个作用一是聚气吸面,使面条不散不乱;而是容易观察水温,便于及时点水;三是使面条受热均匀,便于熟化。
镇江锅盖面好就好在它的面条用的是“跳面”,是用人工将面条和好、揉成面块放在案板上,再由人坐在竹杠一端,另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上下颠跳、反复挤压成薄薄的面皮,用刀切成或宽或细的条状,这种面由于不是挤压,面条中有毛孔,易于吸收汤汁,所以入口绵醇,味道独具。
镇江锅盖面鲜就鲜在它的汤料上,它的汤料有红汤白汤之分。大店用小鱼炒成汤鱼,加上猪腿骨(筒子骨)与姜、葱、料酒、豆油、荤油熬制成的白汤下面,叫白汤大面;红汤即酱油面,选用镇江上好的恒顺酱油,加入虾子、白糖、水等各种调料熬成熟酱油,下面时再放入麻油、荤油、味精、胡椒、蒜泥、辣椒等。从吃法上还可以干拌和汤吃两种,由顾客自选。
镇江锅盖面做法 :
镇江锅盖面美就美在汤料上,店家根据顾客喜好,备有各种荤、素原料,有猪、牛肉丝、猪肝、腰花、长鱼、鸡蛋、青蒜、川穹、青椒、雪菜等供其所需。一碗面条经过这些程序,有了这么好的佐料,下好后端在手上,油香、面香、料香融汇一处,四处弥漫,诱人食欲,碗中红中带绿、热中溢香、面条之爽,比吃大餐还有味,淋漓尽致地演绎着镇江餐饮文化。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面锅里面煮面盖的镇江锅盖面(6张)离火,让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顾客需要数量放入面条(但每锅最多不超过15碗,每碗生面条重约130克),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锅盖面的做法
锅盖面,又称伙面,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也是江[1]
苏省镇江市家喻户晓的地方汉族传统面食。其被称为江南的“天下第一面”,以独特的配方、奇特的工艺、混合型的口味,2009年10月在天津“第十届中国美食节暨第八届国际美食博览会”上,喜获“中华老字号百年名小吃金鼎奖”,已成功申报为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方法
1、将锅放在中火上,加入清水250克,虾籽下锅煮沸,3分钟后,放入绵白糖,溶解完后倒入酱油,烧沸,离火,用小火慢炖1个小时,冷却后装入容器待用,注意不要滴入生水(自来水等等)
2、锅内放进清水烧沸,按个人需要数量放入面条(但每锅最多不超过15碗,每碗生面条重约130克),盖上小锅盖。将空碗放在锅台上,逐碗倒入酱油25克,熟猪油或芝麻油10克,加上适量青头和味精0.5克。面锅滚沸后,加适量清水,使面条熟透,大沸时揭去盖,清除浮沫,将面条逐份捞入碗内,浇入适量面汤即成。
3、青头制法:青头是用各种蔬菜制成的面卤,分为生、熟两种。生的有蒜泥、蒜花、漂儿菜(春季腌制的青菜);熟的有小青菜、川芎、青椒,豆芽,香干将这些蔬菜择洗后,用沸水焯熟,切成丝或段即成。
去镇江一定要尝尝镇江的特色美食镇江三怪,其中,最不可错失的就是三怪中的“面里漂锅盖”的镇江锅盖面。
说道锅盖面,这可是我每次去镇江必吃的。一下火车站,就能看到大大的面行天下锅盖面招牌。进到店里面,腰花面、大排面、长鱼面任君挑选,粗面、细面看您喜好。我一般去了就点一碗三怪面,镇江三怪嘛,来了镇江肯定要尝尝的嘛,面行天下里面的一碗面条就可以搞定这三怪了。坐在店里面,看着车站里人来人往也别有一番怡然自得的感觉。
有关锅盖面的来历,有众多的说法,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说法与那位风流倜傥的乾隆爷下江南的故事有关。在西津渡口的镇江锅盖面品鉴馆里,悬挂有镇江书画家郑为人绘制的八幅“乾隆和张嫂子伙面店的故事”的连环画,记述了锅盖面来历的这一传说。而上图悬挂着的锅盖中所刻画的画面即为乾隆在吃完面之后与张嫂子交谈的场景。话说乾隆爷于公元1751年第一次下江南,沿大运河一路南下,到镇江西津渡口上岸,带一名随从太监沿街寻访镇江有名的伙面,觅得张嫂子伙面店走了进来,大概是时间尚早,店里还没有什么客人,所以,前期工作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毕竟乾隆是微服私访吗,自然要选择人少的时间才方便。有客人来,张嫂子自然热情招待,并匆匆忙忙地开火烧水、跳面备料,煮面时水很快就沸了上来,客人催得又及,慌乱之中,张嫂子错将手中拿的汤罐盖放入了锅中,待面呈上之后,张嫂子稍作镇定,哪知乾隆吃过之后,连声夸面条之美味,并信步步入厨房,以图一探究竟,当他发现煮在面锅里的锅盖时,大为称奇,并和慌乱中的张嫂子进行了亲切地交谈。此后,张嫂子索性将其伙面店改为锅盖面,经营得红红火火,众人纷纷效仿,便逐步形成了颇受大众欢迎且广为流传的镇江锅盖面。这个故事听起来颇为神奇,但我个人认为绝不可信。象锅盖面之类的地方小吃,其基础一定是根植在民间的草根,至于那位至高无上的乾隆爷,能在镇江停留时,吃上一碗由地方政府呈上的、汇聚地方名厨进行无限改良的锅盖面,然后随口夸一句:“味道不错”,就已经是莫大的首肯了,尽管乾隆天性风流、放荡不羁,但也绝不可能为吃一碗面,私自带着一名太监上街去找寻。只不过,锅盖面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为其赋予一个神奇的来历才能配得上罢了。
还有一种传说也广为流传,有一对山东夫妇,丈夫患有胃病,饮食多有不适,妻子为了照顾丈夫,整日精心为其做面吃,但丈夫还是经常会抱怨面太硬或太软,不合其胃口。一日,妻子用粗竹蔑排成行,用绳连起来,再用粗竹杠压在上面“跳”面,压平了,叠起来再“跳”,直到把面“跳”得像纸一样薄,再切得很细,然后将面下到锅里,出去拎水时,面汤溢了出来,妻子连忙掀开锅盖加水,匆忙中,把汤灌盖子掉进锅里。面煮好后,丈夫一吃,既爽口又适味,很是受用。之后,妻子天天煮锅盖面给丈夫吃,不久,丈夫的胃病好了。病好之后,丈夫到南方访友,一去三年,杳无音信。妻子思夫心切,去南方寻找,到镇江后,一边在一家面店打工,一边慢慢找寻丈夫。原来丈夫访友未着,流落镇江。一天,听人说街上有家面店很有特色,便去面店吃面,面入口,便想起了为自己做面治病的妻子,而这面正与妻子所做的味道相同,入厨房一看,正是自已朝思暮想的妻子。两人相遇后,欢喜异常,便在镇江开了一家伙面店,不回山东老家了,就这样,锅盖面成为了镇江有名的小吃一代代传了下来。这种说法倒是非常贫民化,但也颇具传奇色彩。其实,面锅里煮锅盖,其首先的作用就是能止沸,防止面在锅内煮沸时面汤溢出,至于是谁首先采用,恐怕已经无据可考,只有谁家的面店经营得好,名声才会流传得久,而镇江锅盖面之所以能形成地方特色,流传久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镇江是个南北水陆交通要塞,包罗万象的文化融汇所形成的地方码头文化。
镇江锅盖面
徐一平
“镇江有三怪,肴肉不当菜,香醋摆不坏,面锅里面煮锅盖。”腾腾的热气迷蒙着我的眼,阵阵香气刺激着我的味蕾,褐红色的汤水里一把雪白的面条,这就是位居中国第七的镇江锅盖面。
几天前,我和妈妈来到一家面馆,点了两碗腰花面,我便迫不及待地观看起师傅做面了。厨房里雾气缭绕,一层层的,模糊着我的双眼。师傅先是拿出几只大碗,倒上佐料,动作行云流水,毫不含糊。接着,她又将汤汁煮熟,捞一大把面丢下去。眼前,一片白雾„„后来,师傅在桌子上拿起一只小锅盖,竟是木制的,放进锅里。我不由惊叹出声:“这锅盖面还真要放锅盖进去啊?”师傅神秘的笑道:“可不是吗!这小锅盖虽小,但作用可不小呢!它可以不让面汤溢出,控制好温度,使面条熟而不烂,很有劲道,它还有独特的木香味呢!”说着,手上也没闲着,她将面条捞出,分到各个碗里。顿时,香气四溢。
我望着这碗色、香、味俱全的锅盖面,不禁垂涎三尺。雪白的面条静静地躺在褐红色的面汤里,浓郁的酱香味扑鼻而来。我拿起木筷,将面条送入口中,劲道十足。我迫不及待地将整碗面吃光,任由香味在我的鼻腔中回荡。
在美味背后,谁又知道,在这褐红色的汤中蕴含了多少镇江这座古城千年来的历史?张嫂子的一时疏忽,造成的是名垂千古的锅盖面,这当之无愧的“三怪”之首。
镇江的名片——锅盖面
高涔珅
黄龙在舞动,翡翠在跳跃,一件件器物成就一件艺术品、一张镇江的名片——锅盖面。这件艺术品,在面馆绽放,在镇江绽放,在中国绽放!
早就耳闻老赵面馆的面条软硬适中、汤汁入味,镇江的一块招牌,吸引着八方游客。作为我资深吃货怎能不来尝尝呢?星期天的早晨,我们一家人早早就到了老赵面馆,来品尝传说中锅盖面。
一路上,我看到距离面店几十米处的马路上外地、本地的私家车、电瓶车见缝插针停着,将原本宽阔的马路挤成了羊肠小道。我们终于来到了面馆,排队买面的人排成了长龙,一直排到了马路上。我无奈地排到最后„„
二十几分钟过去了。终于排到我们了,只见大锅台上摆放十几只碗,葱花、香菜、青椒、佐料“嗖嗖”地飞到了碗里。负责配菜的是一位六旬的奶奶,我惊异于她那娴熟的技艺和过人的身手。真正的大戏来了,一位下面条的阿姨手持着近半米的竹筷,像两条蛟龙,飞快地在面、汤间穿梭,动作如此娴熟、干练。我还有惊奇大发现——大大的面锅里躺着一块木制的锅盖。可不能小看这小锅盖,它的作用可大着呢?小锅盖乃实木制成,有独特的木香味,它漂浮在水面上不至于让面汤溢出来,还可以很好的控制温度,使面条熟而不烂,吃起来有劲道。一会儿功夫,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端起面条,只见黄橙橙的面条点缀了一些葱花,令人充满食欲。我风卷残云地吃了起来,面条嚼劲十足,咬一口有韧性,再加上葱花、辣椒进一步激发我的食欲,再尝一口牛肉,牛肉已入味,汤汁百味杂陈,忍不住喊声“好吃!”吃完面条,再喝一口汤,让我们的舌尖拥有更美的享受。
现在的美味锅盖面,谁能想到竟是张嫂的一时疏忽,乾隆的无意品尝,然后提字“镇江锅盖面”呢?这便成就了镇江锅盖面。
镇江锅盖面在全国十大面条位列第七,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行天下做放心面、良心面,让我们镇江的名片——锅盖面这一老字号永远流传下去吧!
舌尖上的锅盖面
徐婧涵
“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
香醋、肴肉、锅盖面被称为“镇江三怪”,今天,我们就要走进锅盖面馆,好好品味这“江南第一面”!
来到位于三茅宫的“沈记锅盖面馆”,哇!这家面馆的顾客真叫一个多呀!看到居然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的肚子好像更加饿了,经过漫长的等候,好不容易终于有空位了,我赶紧就座,学着周围大人们的样子,对着服务员大声叫道:“腰花面一碗,谢谢!”
趁着等待的功夫,我细细地观察着老师傅下面的手法:只见他随手抄起一把早已分匀的面条,甩进锅中,用长长的竹筷将一面小小的锅盖拨入面锅,随着锅中温度的升高,一股淡淡的木香在面锅上方渐渐弥漫开来„„这时,下面的老师傅并未停下手中的动作——左手轻轻拿起一把锥形的竹制漏勺,右手快速抓取一小堆切好的腰花和一把把洗净的蔬菜,熟练地投入漏勺并将其浸入沸腾的面锅中,右手突然“变出”的竹筷在漏勺中一阵翻搅,各色辅料在漏勺中翩翩起舞,我正看得入神,只见竹筷压着辅料,漏勺划了一个优美的弧线向上一提,向下一甩,烫熟的各色蔬菜和腰花就被竹筷拨入早就放好了佐料的面碗中,这时,锅中的面条也熟了,老师傅提走锅盖,又是漏勺与竹筷的完美配合,亮晶晶的面条就柔顺地躺在面碗中,冒出一阵阵诱人的香气。
看哪,这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锅盖面”:
深红色的面汤中,淡黄色的是面条,翠绿色的是香菜,深绿色的是韭菜,嫩黄色的是豆芽,金黄色的是香干,深褐色的是腰花,还有一层亮红色就是我点上的辣油!
轻轻挑起一小段面条,放在嘴边急急地吹了两下,我便迫不及待地将它送入口中,一股鲜香在口中泛开,这面条熟而不烂,嚼起来极有筋道;夹起一片腰花,嫩中透软,软中带脆;抿一口面汤,鲜而不腻,后味绵长。这锅盖面果真是名不虚传呀!
要说这锅盖面,还有个动人的传说呢!相传乾隆皇帝久慕镇江城外姑嫂面店的美味,微服私访,皇帝来得快,因姑子有事,慌乱下嫂子误将灶头上汤罐的木盖投入面锅,好在面条的美味打动了皇帝,让其赞不绝口,并下诏重赏嫂子,面锅里面煮锅盖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大家蜂拥而来,挣相品尝美味的锅盖面,从此,锅盖面名闻天下!
镇江锅盖面经过百年传承,已红遍大江南北,在古城镇江绽放着崭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