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以前介绍了人造蛋技术,并且告诉大家其实这是一个骗局,骗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妄图制造人造鸡蛋发财的创业者,为什么呢?因为要制造出有蛋壳,让人分不出真假的鸡蛋的成本,高昂到你不能相信的地步:
而前段时间,《大河报》有关“假鸡蛋”的新闻报道引起广泛关注。据悉,洛阳市民田女士反映自己买的5斤鸡蛋,吃着没有鸡蛋味。“我买的鸡蛋吃着像是嚼橡皮筋,咋都嚼不烂,是不是买到假鸡蛋了?”据说,她因为图便宜买了流动摊点的鸡蛋,结果“上了当”。
这条“假鸡蛋”新闻在微博和门户网站上博得了很高的点击,网友们愤慨“人心不古”、“对造假者应严厉打击”。而媒体记者在没有对鸡蛋进行科学鉴定分析的前提下(起码在报道中并未提及),便去采访了“造假鸡蛋业内人士”、工商部门和食品专家,并总结出了“辨别真假鸡蛋的四种方法”。真相如何呢?
假鸡蛋传闻已久,在此前报道中,它有时被称为“橡皮蛋”,有时被称为“变形蛋”,还有“蛋包蛋”、“蛋坚强”、“散黄蛋”……总之,媒体和受众坚信他们所见到的定是“不法商贩”使用低劣的制作手法,在“脏乱差的作坊”中炮制出来的“假鸡蛋”。
实际上,所谓“橡皮蛋”,只是因为鸡饲料中含有过多的棉籽饼,或者鸡蛋在低温的状态下保存时间过长。本次“洛阳版橡皮蛋”的图片上网后,立刻有网友翻出了自己做试验的视频,鸡蛋只要在冰箱冷冻室内放足够长的时间,都可以呈现出这种“假鸡蛋”的形态。此外,如果蛋鸡吃了过多的棉籽饼,也会产下类似“橡皮蛋”的鸡蛋来。
而新闻中所说的“蛋黄异常”也不代表就是假鸡蛋,除了鸡饲料有问题外,药物作用、杀虫剂、高温下保存时间过长、缺钙等条件都会影响蛋黄的颜色。至于歪瓜裂枣的“变形蛋”,是因为输卵管发生形变;而有两层蛋壳的“蛋包蛋”,是由于输卵管出现逆向蠕动;蛋白蛋黄混在一起的“散黄蛋”,则是因为受到剧烈的颠簸,或者放置过久。
如果非要说假鸡蛋,也不是没有,那是一种利用大量食品添加剂掺水制造出来的“果冻一样的东西”。这种添加剂极度超标的产品,从外形、颜色、味道等各个方面都和真鸡蛋大相径庭,在任何生化实验室做一下最简单的蛋白质定性实验,也可以轻松分辨二者。人类如果想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高仿真鸡蛋,据估计每颗蛋的造价在1万—2万美元左右。怎么可能流向“流动摊位”市场呢?
“假鸡蛋”流言越传越广,而真相却没有多少人了解,与报道缺乏求证有一定关系。其实这和找项目辨别真假一样,调查之前先做做功课为好。千万别人云亦云,被轻易被误导。
畜牧局工作人员介绍,鸡蛋造假的问题专业人员曾进行过研究和实验,得出的结果是“根本不可能”。鸡蛋构造并不是只是蛋壳、蛋清和蛋黄,还有蛋壳膜等构造。流传的假鸡蛋制作方法,根本无法成功仿制这些结构。“按所说的制作方法,原料成本是较低,但不能机械化生产,考虑到人工和时间,所谓的成本5分钱并不可信。”工作人员表示,按照培训要求的去制作再计算成本,不但没什么暴利可图,甚至不如养鸡下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