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 主持词 |

【www.guakaob.com--主持词】

篇一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唐思军养泥鳅:怎样帮助泥鳅孵化繁殖? [科技苑视频]



 


 
  (主持人)小唐年龄不大,但是好钻研,爱琢磨。他发现,卵粒在孵化过程中之所以会死亡,除了密度太大,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水体中的溶解氧不足。这溶解氧是怎么回事呢,我简单的解释一下。我们人啊,是通过空气来呼吸氧气的,但鱼在水里,只有当氧气溶解在水里的时候,它们才能吸收。可是氧气从空气到水的速度是很慢的,怎么办呢?就通过增氧机给它们帮忙。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水体中能有充足的溶解氧,种鳅进产房的时候就应该把增氧机打开,可小唐偏偏没这么做,
 
  (采访)小唐:最初是在产卵完了之后,我们把种鳅捞起来再给卵粒加氧。
 
  小唐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采访)小唐:这个泥鳅,它有肠呼吸也有腮呼吸,那么它在溶解氧不足的情况下它也能生存。
 
  小唐知道,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非同一般。因为它们的呼吸方式与众不同。泥鳅属于鱼类,很多鱼只有一种呼吸方式,就是用腮进行呼吸,可泥鳅有三种呼吸方式:腮呼吸、肠呼吸、和皮肤呼吸。
 
  (采访)小唐:泥鳅一般在小苗的时候,它是一个腮呼吸。那么在三厘米过后呢基本上就实现一个肠呼吸结合腮呼吸。
 
  肠呼吸是泥鳅特有的呼吸方式,一旦水中溶氧不足的时候,它们就会浮出水面,吞咽空气,在肠内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将废气从肛门排出。泥鳅喜欢生活在溶解氧高的水体中,但是在溶解氧缺乏,甚至是没有水的情况下,它们也能存活。这个时候它们会用皮肤进行呼吸。泥鳅的皮肤上布满了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
 
  (采访)小唐:一般像六厘米以上泥鳅,在保持身体湿润的情况下,离水四个小时它能生存。那么就有这一方面的影响嘛,就没有给种鳅增氧。
 
  其实小唐是觉得,在泥鳅产卵期间不给它们增氧可以省点电,可没想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对于这些成年的泥鳅来说,只要有水,这溶解氧多点少点,短时间内是不会影响存活,可是它们的孩子只有一种呼吸方式,一旦溶解氧缺乏很快就会死亡(
 
  (采访)小唐:现在我们全部是把种鳅放下去,然后就开启增氧机给它增氧。
 
  俗话说: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啊。为了保证溶解氧的充足,这增氧机小唐是轻易不敢关了。从种鳅进产房,到孵出的小苗能吃食了,这增氧机他都开着。可是不久他就注意到,有一些刚刚开口吃食的小苗行为很奇怪。
 
  (采访)小唐:它漂浮于水里面,就是它的肚子朝上沉不下去。当小苗受到惊动的情况下,它就立即往下面游,拼命的往下面游但是游了一段时间之后,它自然而然的往上浮,就漂浮在水面,始终是沉不下去的,但是它游动能力还是有。
 
  会游泳,但是游不到水底,只能浮在水面。通过放大镜头还会发现,这种小苗的体内有一个气泡,而正常的小苗是没有的。其实这是一种病,就叫气泡病。通过查询,小唐找到了发病原因和治疗方法。
 
  (采访)小唐:一个就是溶氧过足,那么都容易造成小苗染上气泡病。水中溶氧过足之后呢这个水中池底、池壁它有一些小小的气泡,那么小苗它把气泡误以为是食物,然后它吞食之后造成它的腹中有一个泡鼓起来了。那么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它的溶氧比较缺,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小苗呼吸比较困难,它会在水面呼吸空气,有可能吞食空气,那么也是一样的沉不下去,时间过久,那么也会造成死亡。
 
  原来溶氧太多太少对于鳅苗来说都有危害,可如何才能控制好水体的溶氧量呢?小唐说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观察鳅苗的活动情况。
 
  (采访)小唐:如果说这个鱼出现缺氧的情况下呢,它就不会在水底,它会从水底慢慢的游到水面,那么就是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这个小苗它是大部分在池底,而不会出现在水的中层和池壁上的。
 
  就是说要根据鳅鱼苗的状态,采取间歇式的加氧方式,这种方式虽然能控制好鳅鱼所需要的溶解氧,可太费神费时,有没有即省心又省力的方法呢?
 
  (采访)小唐:可以引用了一种延时控制器,定时开机、定时关机。
 
  这种延时控制器可是小唐自己设计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你设定好时间之后,它可以让增氧机定时开、定时关。
 
  (采访)小唐:这种延时控制器呢我们就是采用在冰箱上的延时控制器来用的。通过冰箱延时器接入增氧机,把电流从延时器出来控制增氧机的开关。延时控制器也是比较普遍的,一般的就是家电维修或者卖电器的都有延时控制器卖。
 
  一般来说,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就能杜绝种气泡病的发生。当然,对于已经发现生了气泡病的,必须及早治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食盐。
 
  (采访)小唐:食盐兑上水全区泼洒,就是一方水配一百克盐这个浓度,那么通过一个渗透作用,让它把这个气泡排出体外,缓解气泡。小苗肚中没有气泡之后呢,它自然而然就沉到水里去了。
 
  (主持人)由此看来啊,搞什么养殖都没那么简单,不仅要学会用科学道理,还要全面掌握科学技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肯定是要走弯路的。希望小唐的养殖经历和养殖经验能带给您启发。

上一页  [1] [2] [3] 

篇二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怎么养泥鳅?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属鳅科动物,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从南到北各处均有分布。近年来,由于农药及工业废水等污染,使得泥鳅天然资源遭到破坏,产量大幅度减少,而我国内陆水域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人工养殖泥鳅技术目前已完善,并得到了推广,因此发展泥鳅养殖是当前农村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

  泥鳅肉和滑液均可药用,具有补中益气、祛湿邪之功效,对传染性肝炎、阳痿、消渴症、热淋、小便不通、痔疾、皮肤搔痒等均有一定疗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为高档出口水产品之一,那么,怎么养泥鳅呢?下面介绍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一)生活习性

  泥鳅喜栖息于静水底层,常出没于湖泊、池塘、沟渠和水田的淤泥表层。白天钻人泥土夜出觅食。泥鳅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除鳃呼吸外,还可用皮肤和肠呼吸。当水中溶氧不足时,常游至水面进行肠呼吸,废气由肛门排出。当冬季天气寒冷、水又干涸时,泥鳅则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来湿润皮肤,也是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次年水涨时又出外活动。泥鳅属温水性鱼类,其生长速度与栖息水温有密切关系。它的适宜生长水温为15—35℃;当水温在25—28℃时,生长最快;水温上升到30℃以上时,即钻人淤泥中度夏;水温下降到5C以下时,潜入泥土中冬眠。

  (二)食性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在天然水域中以昆虫幼虫、小型甲壳类动物、底栖生物、水草、植物碎屑、有机物质等为食。其食性随着个体的增长逐步发生变化。幼体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鳅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与其他鱼类混养时,常以其他鱼类吃剩的残饵为食。在养鳗池中搭养泥鳅,能起到很好的清塘效果。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泥鳅也习惯于吃配合饵料。

  (三)繁殖

  泥鳅雌雄异体,行体外受精。一冬龄的泥鳅性已成熟。开春后,当水温达到18—20℃时,性成熟的泥鳅便开始自然繁殖。一般在4月至5月初开始产卵。泥鳅多次产卵,每次历时4—7天。多次性成熟,产卵期可一直维持到8月份。产卵最盛期是5月中、下旬到6月下旬。泥鳅常选择水田、沟渠有清水流人的浅滩作为产卵场。5—6月水温升高时,常在雨后或夜间产卵。

  发情时,数尾雄鳅在水面追逐一雌鳅,最后,仅一尾雄鳅卷住雌鳅的躯干,使雌鳅受到刺激而排卵,雄鳅同时排精而完成受精过程。受精卵粘附在水草或石头上,但泥鳅的受精卵粘性极差,虽能附着,但易从附着物上脱落而沉入水底。在饵料不足时,受精卵也会被泥鳅吞食掉。

  二、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一)人工繁殖

  1.亲鳅的选择及雌雄鉴别

  亲鳅来源,一可从市场上收购,二可从池塘、稻田、湖沼、水沟中捕捉,三可从专门越冬池中挑选。人工繁殖选用的亲鳅,要求体型端正、体质健壮、无伤无病、体色正常、体长15—20厘米、体重30—50克。雌鳅还要求腹部膨大,富有弹性,将其肚皮朝上,目视要有透明感,颜色微红,腹中线扩散,用手抚摸,肋骨明显。雄鳅要求胸鳍追星明显,个体与雌鳅大小相近。

  泥鳅雌雄性别主要区别表现在个体的大小和胸鳍的形状上。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较圆钝,呈扇形,静止时鳍条可以展放在一个平面上,且第2、3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上一致。生殖季节腹部圆大,卵粒大而整齐;雄鳅胸鳍窄而长,第1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在生殖期胸鳍追星明显,用手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鳅比例以1:1为宜。

  2.人工催产

  (1)催产季节

  人工催产时间常比天然繁殖时间晚1—2个月。一般在5月底至6月底进行人工繁殖,水温22℃左右。

  (2)催产剂使用方法

  催产用催产剂以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为好。每尾雌鳅用量在1—2毫克范围内,用量视亲鳅个体大小、催产时期的早晚、水温的高低而定。一般水温在25—30℃时,正是繁殖盛期,催产剂量可低些;水温在25C以下或30C以上时,可适当高些。雄鳅减半注射。注射时间最好在中午12时至13时。注射液按每尾雌鳅所需催产剂用量,加入0.2毫升生理盐水的比例配制。

  注射时,用湿纱布将泥鳅包住,掀开纱布一角,使泥鳅的背部露出。这时一只手轻轻握住泥鳅,另一只手将注射器针头扎入泥鳅的背部肌肉。注射部位一般在背鳍前约1厘米的地方,避开背中线的部位,使针管与鱼体呈30度左右的角度,针头朝头部方向,进针0.2厘米左右注射。注射完毕,放人小网箱在池边暂养。

  3.人工授精

  人工催产的泥鳅,可以让其自行产卵受精,也可以进行人工授精。由于泥鳅是分批产卵的,卵常常被亲鳅吞吃掉,因此常采用人工授精。人工授精的关健是要掌握授精时间,可根据不同水温下的效应时间进行推算。一般水温在28—32℃,效应时间为6—8小时;水温25℃左右,为10小时左右;水温在25℃以下,一般12—14小时;水温在20C左右,效应时间要在18小时以上。

  在临近效应时间时,要及时检查网箱里的泥鳅,若发现雌雄追逐厉害,尤其是雌雄鱼呼吸急促并从肛门排出气泡,说明发情高潮已来临。此时应立即进行授精操作。具体方法是:将发情剧烈的亲鳅捕起,用手按压雌雄鱼腹部,把卵子和精子挤入瓷盆内

  4.孵化

  泥鳅卵孵化密度一般为1升水中放500—600粒受精卵。孵化用水要经过严格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孵化缸。孵化缸内的水流速度大小,以能翻动未附于鱼巢上的卵即可。出膜时,流速要稍稍加大,直至鳅苗平游,再调小流量。因为刚刚出膜的鳅苗和卵膜的溶化都要消耗大量氧气,而鳅苗的体质非常嫩弱,若水流速度太大,鳅苗一直平游,会使其夭折。孵化最适水温是25C,孵化时间30—35小时。

  鳅苗出膜后,呈透明的“逗点”状。苗细小,体长3—3.7毫米,背部黑色,可明显看见卵黄囊。孵出后6—8小时,体色逐渐变黑,体长可达4.1毫米;孵出后40小时,体长4.6毫米,眼睛由灰色逐渐变为黑色,卵黄囊缩小,口下位,开始能够活动;35—60小时后,体长达到6.3毫米,卵黄囊全部消失,尾鳍条出现,胸鳍显著扩大,此时鳅苗开始主动摄食。

  因此,在苗孵出后第3天,要投喂熟蛋黄,蛋黄必须研成粉末状,再用水调,每日2次,每次每10万尾苗1只蛋黄。饲时水量要调小些,连喂3天,待鱼体色由黑色转成淡黄时,即可出缸下池进行稚鱼培育。

  
(二)苗种培育

  1.夏花培育

  (1)泥鳅苗池建造

  鳅苗池面积一般以50平方米为好,水深保持50—60厘米,一般不要超过80厘米。水泥池不需设专门防逃设施和集鱼坑,但若是土池,则堤埂应修陡些且要夯实。进、出水口应有拦网设施。水泥池池底要铺上30厘米厚的粘质泥土,以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2)清塘

  鳅苗下池前10—15天,应对苗池进行清塘消毒。清塘消毒时,先将池水抽干,检查有无漏洞,然后用生石灰按每亩150公斤的用量,进行清塘(生石灰加水融化,趁热向塘中均匀泼洒)。如果池水无法抽干,可用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20克的用量进行清塘。清塘后一个星期注入新水。注入的新水要经过过滤。

  (3)放养

  鳅苗放养前,须先在同池网箱内暂养半天,并喂1—2只蛋黄浆。向网箱内放人鳅苗时,须在网箱的上风头轻轻放入,注意不要把池水搅浑。经过暂养的鳅苗方可放人池塘。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750—1000尾;有半流水条件的池每平方米可放1500—2000尾。

  (4)鳅苗培育

  鳅苗培育方法主要有豆浆法和肥水培育法两种。这两种培育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常常结合使用。鳅苗培育前期,池水中的小型水生动物饵料往往不足,这时一方面采用肥水培育法,另一方面可增设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

  豆浆培育法:

  稚鳅在孵化后两个月内,主要摄食轮虫和水蚤,因此鳅苗下塘后,每天需泼洒3—4次豆浆(每100平方米水面需黄豆0.5公斤),以培育轮虫、枝角类供鳅苗食用。下塘5天后,每天的黄豆用量可增加至每百平方米水面0.75公斤。泼洒时间为上午8—9点,下午1—2点各1次。泼洒时,豆浆宜泼得细如雾、匀如雨。

  肥水培育法:

  泥鳅喜肥水,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可适当加些肥料。水温较低时,每立方米水体施硝酸铵2克;水温较高时,每立方米水体施尿素2.5克。一般隔天施1次,连续2--3次。也可施有机肥,最好是鸡鸭粪。施用有机肥能较快地培育出大量的浮游动物。肥水培育鳅苗,水色以黄绿色为好。水色过浓,要及时加注新水。

  (5)日常管理

  鳅苗培育期间,坚持每天巡塘3次。泥鳅在孵化后半个月才开始用肠呼吸。在此之前稚鳅对低氧环境还不能适应,往往在凌晨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因此,第1次巡塘应在凌晨。如发现稚鳅群集在水池侧壁的下部,并沿侧壁游到中、上层,然而却很少游到水面,这是池中缺氧的信号,应立即换水。午后的巡塘工作主要是查看鳅苗活动的情况,勤除池埂杂草;傍晚查鳅苗池水质,做好第2天投饵、施肥、加水等工作的准备。此外还应经常检查有无鱼病,做好预防工作。

篇三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ICS 65.150

B52

DB33

江省地方标准

DB 33/T 561—2012

DB33/T 561.1-2005、DB33/561.2-2005 浙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cultivation of Loach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2012 - 12 - 31发布 2013 - 01 - 31实施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33/T 561—2012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DB33/T 561.1-2005《无公害泥鳅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和DB33/T 561.2-2005《无公害泥鳅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内容变化如下:

——删除了对泥鳅水花、夏花鱼种、仔口鱼种的术语和定义;

——删除了泥鳅亲鱼培育池塘要求;

——删除了泥鳅亲鱼池塘培育饲养管理要求;

——删除了泥鳅人工繁殖催产剂使用;

——改进了泥鳅苗种池塘和水泥池培育方法;

——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的要求;

——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夏花鱼种的培育方式;

——改进了泥鳅池塘培育鱼种和成鱼养殖的饲料营养和投饲技术 ;

——改进了泥鳅稻田养殖鱼种放养要求;

——规范了泥鳅捕捞的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新昌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起草人:周志明、胡廷尖、张玉明、王雨辰、李倩、刘士力、黄小红。

I

DB33/T 561—2012 泥鳅养殖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tus)无公害养殖的环境要求、鳅苗培育、鳅种培育、食用鳅饲养和病害防治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泥鳅的池塘养殖和稻田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 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T 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NY 5051 无公害食品 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 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 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要求

3.1 场地选择

水质清新,水量充足,周围没有污染源。养殖池环境和底质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3.2 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养殖用水水质应符合NY 5051的规定。

3.3 养殖池

3.3.1 水泥池

水泥池面积以50 m为宜,新修水泥池应浸泡清水2个月~3个月,水泥池底部铺有15cm 的黏土,设进排水口。排水口直径以大于15 cm为宜,进排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

3.3.2 土池

土池面积以150 m为宜,池壁高110 cm~120 cm 。土质以中性、微酸性的粘质土壤为宜。土池四周用网目20目的网布围绕,网布整体高度以100 cm~110 cm为宜,底部埋入池底20 cm,池塘进出水口应用网片或尼龙筛绢围住。

4 鳅苗培育

1 22

篇四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泥鳅养殖技术手册

一、泥鳅简介

泥鳅又称鳅,是温水性底层淡水鱼类,由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正如俗话所说“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是有名的美味佳品,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味甘,平,具“补中,止泄”之功能。因此泥鳅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成鳅养殖的形式有池塘专养、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

二、泥鳅发展概况

我国的泥鳅养殖最早始于50年代中期,但是养殖进程比较缓慢,近年来,随着渔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特种水产养殖业的兴起,泥鳅养殖也受到了各地的重视,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农药大量使用、捕捞强度增大、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

等原因导致泥鳅天然资源急剧减少,供需矛盾突出更促进了泥鳅养殖行业的发展。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渔业报》、《中国质量报》等众多中央和地方媒体对泥鳅养殖的发展推波助澜,泥鳅养殖已成为投资的新兴热点,由于泥鳅在保健美容、食品药品等领域均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一些研究机构对泥鳅深度开发的研究也已开始。泥鳅养殖产业链的雏形在我国已逐步形成,一些地方政府和投资机构已提前开始对泥鳅深加工产业进行市场布局,泥鳅行业的发展还将进一步深化。

三、泥鳅养殖场地选择和建设

(一)养殖场的正确选址

要想养好泥鳅,选好合适的地点是非常重要的。

1.要选择水源充足的、水质良好的地方。因为泥鳅也是一种鱼,是鱼就离不开水,所以,必须得有干净无污染的水源才能养殖泥鳅。

2.要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养殖过程中需要运送饲料、运送泥鳅,因此得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

仅仅选择好了场地还不够,在建设养殖场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周全,现在,我们就看看养殖场的布局。

(二)养殖场的总体布局

1.泥鳅养殖场肯定是以池塘为主体。池塘的面积可大可小,但以东西长,南北短为最好,这样的池塘接受阳光照射的时间长,有利于泥鳅的生长。

2.池塘的两侧分别为进水渠和排水渠。这样池塘沿着两边的渠道依次排列,形成了并联的结构,并联的目的是为了单独管理,如果一个池塘的水质不好,不会影响到别的池塘。在每一个池塘中间和池塘与渠道之间,留出行走的道路,用来作为日常管理的通道。

3.在泥鳅养殖场建设中,还要留出晾水池的位置。在泥鳅的管理中,水温的稳定是非常重要的,因而最好使用与池塘水温一致的水,这也是需要一个晾水池的原因。到此为止,养殖场的主体已经完成。

4.管理区一般设置在池塘的一侧。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饲料车间及饲料仓库都安置在这里,管理区中除了常规的设施,还需要加盖一座暂养池,同很多的鱼类一样,泥鳅在出售前要经过1―3天的暂养,以去掉鱼肉的泥味,并可使其肠内粪便排空。这样既可提高泥鳅的食用价值,又能保持运输过程中的水质良好,提高成活率。

5.养殖场建设好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沿着场子的周围,要用围网严严实实地围起来,使用围网的目的是防止小猫小狗等动物进入养殖场,给养殖场造成污染和危害。

到此为止,整个养殖场的布局您就看明白了吧,接下来,咱们具体讲讲养殖池塘的建设要求。

(三)养殖池塘建设要求

1.池塘的长和宽。可以根据不同的地面自行设计,不过长最好长于100米,宽不要超过80米,因为面积太大了不利于管理。

2.池塘的深度。泥鳅养殖池对深度是有严格要求的,池深90—110厘米为适宜,池壁高出水面40厘米,水深50—60厘米。

3.池塘的底部。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实实。

4.池塘的边缘。沿着池塘的边缘挖出近1米深的沟,然后把厚实的塑料布从沟底一直铺到地面,塑料布的接口也得连接紧密。将塑料布沿着池子的边缘铺满之后,用挖出的土将塑料布压实,这样塑料布就和池塘连成了一体。塑料布的上端,每隔1米左右用木桩固定,保证塑料布不被大风刮开。

5.池塘的进排水口 。因为现在的PVC管道造价比较便宜,所以养殖场可以考虑用PVC管道作为池塘的进水管道,它的一端出自蓄水池边的提水设备,另一端直接通道池塘的一边。进水口应高于水面20—30厘米,排水口处于池塘最低处,进排水口按对角线设置。淤泥厚度15—20厘米。溢水口在排水沟一侧修一深5—10厘米,宽15—20厘米的溢

水口,用网罩住。集鱼坑与排水口相连,面积约占池底的5%,深25厘米。

四、泥鳅养殖管理技术

(一)饲料的配制和投喂

人工养殖泥鳅最好使用配合饲料,一是因为配合饲料营养全面,二是因为配合饲料使用方便,对水质的污染小。使用配合饲料投喂的时候,要沿着池塘的边缘撒料,要求撒料非常均匀,避免在某一个地方过于集中,引起抢食的现象。饲料投喂每天2-3次,投喂量以泥鳅在1小时内吃完为度。

(二)泥鳅养殖中的水质管理

泥鳅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2℃到30℃,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摄食减少,甚至停食钻入土中,如果水温过高,可栽种水草遮阴。

养殖池水质的好坏,对泥鳅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池水以黄绿色为好,透明度以20至25厘米为宜。泥鳅适应能力非常强,基本没有病害,但是高密度养殖的时候,会因为泥鳅的密度大、投喂的饲料多、产生的粪便多等原因,造成池塘里pH值的改变、溶氧量的改变和氨氮含量的改变。这些数据影响着泥鳅的生长发育,而光靠饲养员的眼睛看是不行的,简易的方法是使用试纸来正确判断这些数据。 对于pH试纸,养鱼的朋友都不陌生,pH值就是指水中的酸碱度。它的使用非常简单,根据说明书的方法操作,最后对照

篇五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泥鳅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技术

摘要从池塘选择与清整、养殖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并总结了泥鳅其他养殖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其他养殖方式

泥鳅为鲤形目鳅科泥鳅属,分布广,营底栖生活,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和江河等有软泥的地方,是我国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其肉质清淡、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故有“水中人参”之称。由于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野生资源日益稀少,泥鳅养殖成本低,是现阶段水产养殖的“明星”产品。

1池塘养殖技术

1 池塘选择与清整

选择向阳、进排水方便、含腐殖质适中的黏质土壤池塘,面积30~100m2,水深40~50cm即可。池底铺20~30cm厚的软泥,池壁要夯实并高出水面30~40cm,比地面高20~25cm以上。在池内进出水口处设1个占池面积5%~10%的鱼溜(集中鱼的地方),鱼溜比池底低20~30cm。进水口要高于水面15~25cm。进出水口需设有拦鱼网。放养前先常规清塘。撒生石灰800~1 000kg/hm2,2~3d后加水,7d后排干,然后放进新水,水深20~30cm。再施沼液500t/hm2,培肥池水。

1.2养殖管理

放养数量视技术而定,体长3cm左右的种鳅放50~350万尾/hm2,3~5cm的放50~100万尾/hm2。养商品泥鳅可施肥(沼液、腐熟猪粪及家禽粪便等)培育天然饵料,施肥量视天气和水色而定(透明度20~30cm)。当透明度降低,泥鳅不断浮出水面呼吸空气,应停止施肥,减少投饵并加注新水。养商品泥鳅除施肥外,还应投喂饵料,常规鱼用饲料均可作饵料。鱼种刚下池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以后逐步改为白天投饵,上午8时、下午2~3时各投1次。日投量约占泥鳅体重2%~8%,视水温和摄食情况增减。饵料投放在食台上或竹篮内,把篮沉到水底,吃完后提出篮子。

1.3病害防治

防治烂鳍病(赤鳍病),用10~50mg/kg的氯霉素或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min,每天浸洗1次,连续浸洗 5d。或用10 mg/kg的四环素溶液浸洗24h,小鱼池可全池浸洗12h后换水。防治打印病可用漂白粉全池消毒,使池水浓度为1mg/kg,或用五倍子全池用药,使池水浓度为2~4mg/kg。防治车轮虫病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为30mg/kg;或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浓度为0.7mg/kg。

篇六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泥鳅养殖注意事项

一、泥鳅养殖池水要求

1)水温: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人工繁殖的条件下,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2)水质: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cm~20cm;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pH值为6.5-7.2),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用田螺、微生物制剂改良水体。

注意:要经常注入新池塘水,以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泥鳅养殖池水干净无污染是保证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并每隔一定时间(15-30天)用1-2ppm的漂白粉消毒一下,以达到灭菌防病目的。

二、泥鳅养殖模式及池塘建造标准

1)池塘养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地势平坦、通风向阳、进水和排水都方便、交通方便地方。池深70-10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底铺15-20厘米厚的肥泥,池的面积可大可小,以2-3亩为好。形状可多种多样,一般来说以长方形、东西走向较好。鳅池可用砖、石等材料砌成。

2)庭院养殖:使用的鳅池面积为50平方米~80平方米,池深1m~1.5m。,壁顶设压口,压口向池内延伸出5cm~6cm。池底中央设有排水口,水管直径1.5cm左右,在池边设有溢水口1个,以便控制水位。出水口与溢水口应用铁丝网罩住,以防逃苗。

3)坑塘养殖:这种养殖方式是利用房前屋后的小型肥水坑塘养鳅。坑塘面积可大可小。十几平方米到四五十平方米均可,每平方米可放养120尾左右。一般常规鱼类在这种坑塘中会因有机质过多、溶氧不足而导致缺氧死亡。泥鳅因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而在这种坑塘中生长良好。其管理方法亦与池塘养殖相同.一般只需投点猪、鸡粪一类的有机肥料和农家的残存剩品,如米糠、菜饼等,即可获得较高产量。

4)稻田养殖:稻田选择养殖泥鳅的稻田以弱酸性、少泥沙,保水性好,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为佳。稻田四周要高筑田埂.进排水口要设二道网,以防泥鳅逃逸。同时在田中或四角挖些集鱼坑,便于日后捕捞。一般每亩放养4—5万尾,于早稻或中稻插秧活蔸后放入苗种,放鳅前,也要追施有机肥料,以培养水中浮游动植物。为了获得泥鳅高产,应每口或隔日投喂一定的人工饵料。其饵料种类可以农副产品为主,搭配少量鱼粉、蚕蛹粉即可。后期可在集鱼坑多投喂一些饵料,利于集中捕捞。在饲养期间,要经常检查防逃设施,以防逃跑。养鳅稻田要尽量少施农药或不施。即使万一需要使用,也应分批下药,且喷头朝上,不要把药液喷到水面。另外,也不要使用除草剂。双季晚稻栽种时,最好采用免耕法,可避免机械损伤泥鳅。中国南方稻区广阔,利用稻田养鳅,既节约水面,又能获得粮食,经济效益显著,是高效农业良好的种养模式。

5)放养前应进行泥鳅养殖池塘消毒及环境改善,其方法和用量具体参考如下: 消毒: 一般用生石灰,如无生石灰,也可用漂白粉消毒,每亩用量4—5千克。鳅种放养前7天~10天,用生石灰0.2kg/平方米彻底清塘;5天~7天后,蓄水10cm~20cm。

环境改善:泥鳅苗入池前,为了促使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根据池塘水质情况,投施一些有机和有机肥与无机肥混合物,以培肥水质,施用量参考10kg/亩~15kg/亩。待施肥后2-5天,鳅种即可下塘。

6)泥鳅投食及其用量标准

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蝇蛆、鱼粉、猪血粉、蚕蛹粉、米糠、麦麸、菜饼等。要求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0%左右,粒径2.3毫米以内;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15℃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2%,水温20~28℃时,投喂量为在池泥鳅总体重的3%~4%。每天投喂3次.

泥鳅的摄食量与养殖时间也有密切关系: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泥鳅投食注意:投喂方法是在鳅池中搭建饲料台,将饲料投放在饲料台上,饲料要求新鲜、无污染、无腐烂、无变质,投喂时间一般在上午9时左右,投喂量以泥鳅在3小时~4小时内吃完为准。成鳅期,饲料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泥鳅生长、摄食情况等作出适当调整。残饵要及时清除。

7)泥鳅投苗标准: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肌肉丰富、无病无伤、体色鲜亮,一般情况下,规格为体长5cm~7cm的鳅种的放养密度为80/平方米~100尾/平方米(每亩放养30-50公斤,有丰富水源条件的可增加放养量300尾/公斤的泥鳅苗种280~300公斤).

8)日常管理:要做到“二防、二勤、三早、四看”,即:防逃、防病;勤巡塘、勤作日记;早清塘、早开食、早放养(延长泥鳅生长期);看泥鳅活动和摄食情况、看天气变化情况、看水质变化情况、看季节变化情况等决定饲料投喂量。

9)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总结:力争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泼洒,可以改善水质和预防鱼病的发生。要及时清除鳅池中的水蛇、水老鼠等敌害生物。

10)捕捞:秋末冬初,水温降至10℃~15℃,泥鳅摄食量降低,即可进行捕捞。一般多采用排干池水进行人工下池捕捉的方法。

篇七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_周本翔

第20卷 第2期2010年  6月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rnalof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

Vol.20No.2Jun.2010

水产研究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周本翔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水产科学系,河南信阳464000)

综述了泥鳅养殖技术的研究现状,着重对国内各种养殖方法进行了收集整理,以期为深入研究泥鳅的摘 要: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916(2010)02-0113-03

Researchprogressof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

ZHOUBen-xiang

(Dept.ofAquaticScience,XinyangAgriculturalCollege,Xinyang464000,China)

Anoverviewofthepresentsituationloach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focusingonthevariousdomesticAbstract:breedingmethodhasbeentocollectandcollateinordertolookindepthtogiveresearchersloachbreedingtechnologytoprovidereference.

loachaquaculture;breedingtechnology;researchprogressKeywords:

  泥鳅(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又名鳅、鳗尾泥鳅、真泥鳅。在分类学上属鲤形目、鳅科、泥鳅属,是我国常见的经济淡水鱼类之一。由于泥鳅是小型鱼类,具有肠呼吸的功能,对水中溶氧要求比其它鱼类相对较低,特别是能适应浅水、小水体和易与其它水生动物共生等特性,所以,近年来,人们尝试了不同的泥鳅养殖方法与技术,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发展泥鳅的养殖起到了推动作用。

鳅,每667m放养80Kg,养殖期为125d,每667m收获165Kg。储松元等对泥鳅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及养殖方式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认为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不宜太大,一般在30~100m,池深40~60cm,池中开挖溜,以利用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淤泥深15~20cm,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约占池总面积的25%。李玉环等

[5]

2

[4]

22

认为,泥鳅池的土质以黏土为好,

1 池塘养殖

池塘养殖泥鳅的技术多源于传统池塘养鱼。泥鳅池塘养殖对水质要求较低,耗水量小,既节约水源又保护环境。泥鳅的养殖对池塘面积要求也不大,不

适宜养殖其它鱼类的中小型池塘都可以用来进行泥鳅养殖。王卫民等

[1]

在黏土中混加腐殖土有利于泥鳅天然饵料的繁生,有利于提高泥鳅的产量,在黏土池塘中生长的泥鳅其体色黄、脂肪多、肉质好、味道美。相反,在沙土质水体中生长的泥鳅,体色黑、脂肪少、肉质差、味道差。

在不同水源条件下也可采取措施养泥鳅,吴凯等

[6]

认为,季节性缺水池塘前期的池水靠外来水源

在总结了水泥池培育鳅种的成

补充,由于此时池水渗漏快,用量大,提水费用高,所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功经验并分析了土池培育鳅种失败的原因后,提出了

以更应注重科学用水和合理补灌。第一次注水,加灌

土池和水泥池大规模培育鳅种的措施及注意事项。40~50cm,通常7~10d就要补灌一次,一般使池水【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2]

在池塘养泥鳅高产技术方面,尚元富曾利用1334保持在40cm即可。根据养殖实践,放养初期由于鳅m左右的土池精养泥鳅,每667m产量达到1816.2种个体小,池塘负荷量小,池水不宜过深,过深反而不Kg,平均增重率达到24.9%,养殖周期为3个月。密利于浮游生物繁殖和泥鳅摄食。随着鱼体的增长,6、

[3]2

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利用6670m池塘养殖泥

收稿日期:2009-12-26作者简介:周本翔(1961-),男,河南信阳人,副教授.

2

2

第20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6月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7月份池水可适当加深到50~60cm,此时水位的掌握以水质不恶化,水温不过高(<33℃)为度。补灌水时尽量安排在中午或清晨。中午灌水可调节水温,清晨灌水可辅助增氧。随着汛期的到来,水位自然上涨,池水可达到正常深度。8月份以后池水要保持在1.5m以上,并加强投喂和管理。放养量根据池塘条件及设计产量而定。前期水源有保障,后期水位较

2

深的池塘设计产量可适当高些。一般每667m产400~500Kg的池塘,放种量60~100Kg;每667m产700~800Kg的池塘,放种量100~150Kg。

2

主,要求动植物饲料搭配投喂或直接投喂全价配合饲

料,在台湾用营养全面的泥鳅配合饲料,日本则用鳗鲡饲料投喂。

网箱饲养要经常检查网箱,发现破漏及时补好,勤刷网衣,保证箱内外水体交换,箱内溶氧充足,注意观察泥鳅摄食活动情况,注意鱼病的防治。方云东[10]

等报道,网箱原材料可用聚乙烯制作而成,绞丝网类型,长×宽×高为6m×4m×1.8m。网箱框架为竹竿搭制,每口箱需竹竿6根,每条长边3根,直接固定于水中,网箱水下部分为1.5m,水上0.3m,箱底距塘底约0.5m。泥鳅苗种放养前15d安置网箱,使网箱壁附着藻类,并移植水花生,占网箱面积的1/3。

2

2 水田养殖

利用稻田或种植其它水生经济作物,如莲藕、菱白、慈姑等的水田养殖食用鳅,不仅不影响这些经济

每亩水面放置一口网箱。池塘面积4×667m/口,

水深2m,放养规格25g/尾的泥鳅种25Kg/箱,养殖

[11]

作物的产量,而且可提高水田的综合产出和整体效150d收获产量47.5kg/箱。黄文等认为,网箱宜益,可一举两得。设置在湖边或河边等浅水处,箱底铺15~25cm厚的【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12]

水田集约饲养泥鳅,饲养管理要求与池塘相似,泥土。邱嘉强在稻田进行了网箱养殖泥鳅试验,

2

要做好投饵、施肥以及水质控制工作。粗放饲养则根在122m的网箱中,投放泥鳅苗81.46Kg,经120d据天然饵料状况做好施肥工作,保证泥鳅充分摄食。的饲养,共捕获泥鳅567.3Kg,取得较好的经济效在利用水田饲养泥鳅的管理中,经济作物和泥鳅两者益。网箱分别为4m×5m、3m×4m、3m×3m种规要兼顾,如在水稻田晒田、搁田和施药的时候要及时格,网箱高为1m,网箱与田埂距离50cm以上,网箱将泥鳅集中到鱼沟和鱼坑中,施药要选择高效低毒的入水40cm,箱内底层铺20cm厚的粪肥、田泥等,四农药,并注意喷施方法,尽量不让药物进入水体中。周挂一直径30cm,深8cm的塑料盆作饵料台,箱上

2

水田饲养泥鳅,放养密度掌握在每100m水田投放作盖,防止翠鸟的危害。规格4~6cm的鳅种5~7.5Kg,收获量一般是放养

4 木箱养殖[7]

量的5~7倍。据易亮报道,在水稻本田生态环境

在有水源而不能建池的地方,可用木箱饲养泥下投饲、施肥精养泥鳅,4个月内增重量可达2~4

2

倍,泥鳅产量一般可以达到300Kg/667m,稻谷单产鳅,日本的秋田县多使用这种方法。木箱是用杂木制【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8]

1m×1.5m,在其两侧作3cm通常可以增产20%左右。宋长太报道了利用稻成,大小一般为1m×

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2mm左右的金属田进行人工催产自然繁殖孵化,大田培育鳅种技术。×

[9]

【泥鳅养殖技术,,溶氧】

约30cm厚),或一层切碎据王树林报道,稻田育水丝蚓(俗称“红虫”)养泥网。箱内下面填入堆肥(

鳅,既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减少水稻病虫害,因的篙草一层泥土,堆积2~3层,最上层为土。水深

m。在木箱上要设置金属盖网,以防鸟兽危鳅套养稻田水体中,畅游索食害虫,还起着生态防病30~50c作用。稻田育水丝蚓养泥鳅,一般经4个多月饲养,

2

每667m生产成品鳅150~200Kg、水稻500~600Kg,产值可达到1500~2000元以上,经济效益是单一种植水稻的2~3倍。

害。放置木箱的地方,尽可能是向阳、水温较高处,在水温较低的场所,可建一个晒水池,以提高水温。用上述大小的木箱可放养鳅种l~1.5kg,每日投喂由米糠、麸皮、饼类、玉米粉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内脏、小鱼虾、螺蚌肉、蚕蛹、蚯蚓等动物性饲料混合制成的饲料,投饵量视鱼体重及水温而定。饲养期间,要经常筛选泥鳅的大小。约经半年饲养,收获量可达放养

[13]

量的8~10倍。据马继富报导,每箱放养体长3cm鳅种1~1.5Kg,饲养半年即可收获,每箱可产泥鳅15~20kg,木箱规格为1m×1m×1.5m,在一侧或两侧设直径3~4cm的进排水口,并安装网目为2mm的金属网,箱底填入粪肥或泥土(或一层稻草一层泥土),最上层为泥土,保持箱内水深30~50cm左右,木箱可放在向阳流水处,一孔进水一孔出水,亦可

3 网箱养殖

网箱饲养泥鳅,具有养殖密度高、便于捕捞和防逃的优点。网箱采用网目为0.5~1.0cm的聚乙烯

2

网布做成,面积一般为10m左右。网箱设在湖、河边或池塘内,箱底着泥,铺上15~20cm厚的壤土,网箱上部要求出水40cm以上或设置盖网防止泥鳅逃逸。

网箱饲养放养密度0.5~1.0Kg·m,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大放养量。网箱饲养以人工投饵为-2

周本翔:泥鳅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将几只箱联在一起搞联箱生产。

撑材料,从收集的文献资料来源看,大多出之于生产

一线的工作者,而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报道甚少,这就使得泥鳅的高产、稳产、高效养殖技术趋于成熟还有待时日。参考文献:

[1] 王卫民,张家波.泥鳅的大规模苗种生产技术[J].水产养殖,

1998(5):3-4.

[2] 尚元富.泥鳅高密度精养效益高[J].科学养鱼,2005(9):26-27.

[3] 密山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池塘养泥鳅鱼效益好[J].黑龙江水

产,2005(4):25.

[4] 储松元,侯冠军,李俊,等.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

通报,2005,11(4):132-133.

[5] 李玉环,李亚琴,郑学东.浅谈泥鳅在北方池塘的养殖[J].黑龙

江水产,2003(2):14-15.

[6] 吴凯,刘权.季节性缺水池塘养殖泥鳅高产技术[J].河北渔

业,2003(3):22-52.

[7] 易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

2005(12):30-31.

[8]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22(8):

39.

[9] 王树林.稻田育蚓养鳅新技术[J].科学养鱼,2003(2):16.[10] 方云东,孙友勇,王洪年.池塘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水产养

殖,2004,25(3):27.

[11] 黄文,张修协,李文健.泥鳅的网箱养殖及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1):36-37.

[12] 邱嘉强.稻田网箱养殖泥鳅技术[J].内陆水产,2002(1):32.[13] 马继富.木箱养泥鳅[J].特种养殖,2004(7):39-40.[14] 王树林.稗草淹青养殖泥鳅[J].农业知识,2005(7):19.[15] 王树林.无公害莲田泥鳅青虾绿色生态养殖[J].齐鲁渔业,

2005,22(1):39-40.

[16] 王树林.种植苦草养殖泥鳅技术[J].河北渔业,1999(5):44-45.

[17] 戴晓东,孙潜.田间沟渠养殖泥鳅技术[J].科学养鱼,2004

(2):22.

[18] 余继升.黄鳝泥鳅高产套养技术[J].养殖技术顾问,2003(1):

40-41.

[19] 尹伦甫,李红霞.藕田鳝鳅混养试验[J].科学养鱼,2003(2):

15.

[20] 王会珍,牛存霞,马玉华.硬化池栽藕养鳅技术[J].山东省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41-142.

[21] 钱光芸.河蟹泥鳅混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2(4):25.[22] 何福林,伍少平.蛙鳅网箱联养初探[J].内陆水产,2000(5):

22-23.

[23] 赵青松,金珊.捕捞养殖泥鳅的技木综述[J].农村养殖技术,

1999(9):13.

[24] 康志勇.养殖泥鳅的捕捞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3(21):

19-20.

5 庭院养殖

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开展养鳅,不但投入少产出

多,不占土地,科技含量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又可达到娱情乐性,发家致富的目的。

6 其它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除了以上所述方法外,还有一些利用泥鳅生物学特点而因地制宜的创新方法,如在不同养殖环境条件下与其它水产动物的混养生态养殖法、人工模拟泥鳅巢穴的无底泥基质养殖法和流水养殖等。

[14-16]

王树林报道了利用稗草淹青养泥鳅技术、莲田养泥鳅套养青虾技术和池塘种植苦草养泥鳅技术。

[17]

戴晓东等将无霉烂、干燥好的麦草、稻草或玉米秸,用铁丝捆扎成直径30cm左右的捆,用木棒在扎牢的草捆上捣几个洞,用石块作为沉子,平铺于池底,

[18]

可作为泥鳅的栖息环境并便于捕捞。余继升和尹伦甫等报道了鳝鳅混养技术。王会珍等报道

[21]

了硬化池栽藕混养泥鳅技术。钱光云报道了河

[22]

蟹、泥鳅混养技术。何福森等报道了蛙鳅网箱联养技术,体弱有病的泥鳅被牛蛙吃完,利于疾病的控制。

[19]

[20]

7 捕捞

由于泥鳅身体圆滑,有喜欢钻泥的习性,所以给许多养殖者带来了诸多捕捞上的困难,这直接影响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所以有人尝试了各种捕捞的方

[23]

法,但是都还有一定欠缺。赵青松等综述了泥鳅

[24]

的捕捞方法。康志勇也系统地介绍了泥鳅的捕捞方法。如笼捕、笼式小张网捕、笼式套张网捕、池塘拦网捕、袋捕、药物驱捕和干塘捕等方法。

8 病害防治

泥鳅的常见病害有车轮虫、舌杯虫、三袋虫等寄生引起的疾病,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赤皮病、腐鳍病、烂尾病和烂口病,以及由水霉感染引起的水霉病等。随着泥鳅养殖技术研究的深入,国内外水产工作者对泥鳅病害的关注程度也日益提高,除了可用常规方法防治外,一些新的方法也必将产生。目前泥鳅养殖因病害暴发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报道并不多见。

9 结语

在泥鳅的养殖技术方面,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有大量的试验研究报道,但还缺乏足够深入的支

(编辑:夏新奎)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6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