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针后难过的说说

| 工作总结 |

【www.guakaob.com--工作总结】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一
《各家针灸学说总结》

流派

1经学派:杨上善,杨玄操,王冰,滑寿,张介宾,马莳,张志聪(内经)

2经穴考订派:王熙,巢元方,杨上善,王焘,王惟一,王执中,朱震亨,滑寿,李时珍,张介宾,李学川

3穴法派:王熙,孙思邈,王执中,张元素,李杲,何若愚,窦默,王好古,王国瑞,徐凤,高武,李梴,杨继洲

4手法派:何若愚,窦默,王国瑞,席弘,刘纯,徐凤,李梴,杨继洲,朱震亨,汪机 5重灸派:张机,葛洪,陈延之,王执中,闻人耆年,刘完素,罗天益,朱震亨,李梴,张介宾,龚居中,吴亦鼎,王焘,庄绰,窦材,许叔微

6重针派:涪翁,甄权,许希,席弘,窦默,刘瑾 凌云 王国瑞 刘纯

7刺络放血: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罗天益,朱震亨,薛己,郭志邃,王世雄,夏云 8针灸药相须派:吴崑,张机,孙思邈,杨上善,王执中,杨继洲,李学川

9外科针灸派:徐梦牟 刘涓子,胡元庆(元),汪机,薛己,陈实功,李学川

10内科针灸派:张机 许叔微 刘完素 张元素 郭志邃

11急症针灸派 秦越人 《五十二病方》 《内经》葛洪

12痨病针灸唐崔知悌 庄绰 龚居中

13眼科 张璐 《内经》《甲乙经》《千金方》《太平圣惠方》

1《甲乙经》 晋代 皇甫谧 现存最早系统针灸学专著 最突出:腧穴学理论

成就:a记载349穴 分布划线排列经穴 发展归经理论 补充经穴取法和部位

记载经穴别名 首创郄穴理论 完善五输穴理论 论述交会穴理论 b具体记载针灸刺激量 首记载灸疮发泡的方法

处方特点 a单穴处方多b多提及取具体穴位,较少程某经脉c较少提及用针或用灸,用补或用泻d处方多先述近取穴,后远取穴,前者多

2刘完素放血治疗适应症;a高热不退,以八关大刺(刺十宣出血),退热效果明显b目疾口唇痛,此症多为风热上攻玄府闭塞所致 c疮疡,红丝疔一类皮肤病,表现为皮肤红肿热痛,针刺以泻血除热d太阳伤寒证,表现为身热无汗恶寒,针太阳至阴出血e对邪阻血脉,经气不通引起的腰痛及百节疼痛等病症

3经穴数目:a《内经》160个左右 b《针灸甲乙经》349 c《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d《针灸大成》359 e《针灸逢源》361

4经穴归经,排列a《甲乙经》分部划线(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b《外台秘要》352穴归属十二经(四肢部经穴向心性排列)c《铜人》354穴归属十四经(十二经向心,任督脉自上而下)d《十四经发挥》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e《针灸逢源》361归十四经 5《帛书经脉》理论a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b现存最早经络文献,论述十一经脉循行走向(缺臂厥阴脉的记载;经脉向心性循环为主;无经脉循环流注;主要循行为体表,无属络脏腑)c记载有关病症的灸治方法d论述十一经脉病候(足臂:病候描述简单而原始,阴阳:最早记载“是动病”“所产病”病候记载渐趋详细)

6古代医家刺血:a刘完素:“热宜砭射”“八大关刺”刺十宣出血b张从正:运用(钅非)针多c李杲:三棱针d罗天益:“血实者宜决之”三棱针,砭刺治咽喉肿痛,(火番)针开泄脓液,锐针开泄邪气e朱震亨:三棱针 毫针,火针f薛己:碎瓷片g郭志邃:治痧症,银针h王世雄 i夏云:三棱针,毫针等,精喉症

7按时选穴:把气血在人身经脉的流注盛衰时间作为选穴依据,学术依据源于《内》《难》代表: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针赋》最早;明代徐凤发挥,成为今天子午流注纳甲法;高武《针灸聚英》记载此法;李梴《针灸大全》演绎,开穴法;窦汉卿飞腾,灵龟八法;王国瑞(按时五输:何若愚,徐凤,高武;八脉交会穴:王国瑞,徐凤;原穴:王国瑞)

8重灸派:a温补理论(窦材:温补脾肾;许叔微:肾阳;罗天益:脾胃;张介宾:总结温补作用)

1古代重灸派,从操作方法上:化脓灸派,隔物灸派,药条灸派;从适应症:热证忌灸派,热证可灸派,急症用灸等临床灸派

2合生见证:多条经脉的病症出现的同一症状,或者说,同一症状可能与几条经脉有关。(朱震亨)

3灸疮发洪:直接灸后出现继发性感染的现象,表现为红肿疼痛,溃破流脓(巢元方) 4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气为度的手法(刘纯)

5大接经说:针刺十二井穴,以沟通十二经脉的气血,使十二经脉的气血能阴阳交接正常的流行 主治中风病,针刺井穴分从阳引阴,从阴阴阳两个方面(张元素)

6灸良说:王执中,非常注重灸法,用亦良,大良,最良,神良等划分用灸效果 7刺络放血派:强调刺络放血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医家所组成的针灸流派

8经学考订派:致力于经穴理论研究工作,并有较大成就的学派

9穴法派:注重腧穴临床运用的针灸流派(辩证:皇甫谧确你辨证选穴;俞募穴:王熙李杲;原穴:张元素,王好古,杨继洲;五输穴:王熙,何若愚,王好,徐凤,李梴;八脉交会穴:窦默,杨继洲,王国瑞,李梴;奇穴,阿是穴:孙思邈)

10著肉灸:又“明灸”即直接将艾柱点燃置于体表施灸,用于施隔物灸而患者扔无感知者(薛己)

1张机 字仲景 东汉 《伤寒杂病论》

阴证用灸 热证禁灸 a针治三阳(疏通经络,发散风邪;和解泄热;刺泄实热)b灸治三阴(温经复脉;温阳举陷;回阳救逆)c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d善用药(欲引邪出先针后药;表里俱寒灸药并投;阴寒直中先灸后药;或针或药随证处之)

2王熙 字叔和 西晋 《脉经》

a以虚实分经辨证 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 记载五输穴运用

3葛洪 字稚川 东晋 《肘后备急方》

《肘后》现存最早中医急症专著 109针灸急救方 99救急灸方

A卒病用灸 灸治部位简明易学b隔物灸法说c灸以补阳(施灸顺序从阴到阳 壮数以阳数为主) d创用一夫法 最早使用同身寸

4陈延之 晋隋 《小品方》

灸法简便 重视化脓灸 施灸选穴

5刘涓子 东晋至南北朝 《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中医外科学专著

“针烙” “火针” 治痈疽

6巢元方 隋朝 《诸病源候论》

经络病机 (正经 奇经 主要针对内科疾病)

7杨上善 唐初《黄帝内经太素》《名堂内藏》

《太素》a现存最早《内经》注本b首开分类编纂,注释,校勘《内经》先河c分类:19类d所引《内经》原文在现有医书中最接近原著

考订经穴理论 阐释经脉腧穴定义 以经统穴 为针之法,调气为本

8孙思邈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a善用指寸取穴法 b强调经外奇穴 c首创阿是穴d考订名堂图 用彩色绘制十二经脉,分正人,伏人,侧人三幅名堂图 创举 惜散佚。

9王焘 唐代《外台秘要》

a以经统穴 352穴归属十二经脉(任肾经 督膀胱)b根据论行不论经原则统穴

宋金元 唯取灸法(a适应症广泛,方法多样b灵活调整施灸程度c论述灸法禁忌(灸材禁忌,禁灸穴,天气禁灸,人神禁忌,避凶日时))

10杨玄操 唐代 注释《难经》《难经集注》

11王冰 唐代《黄帝内经素问》

注《素问》影响最大 引用古籍多 补充缺漏篇章

宋金元

1王惟一 又名王维德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A铸造针灸铜人,开先河b绘制经脉图c记载354穴d论述经脉巡行及腧穴e厘正经穴取穴分寸

2庄绰 字季裕 南北宋 《灸膏肓俞穴法》

《灸》专论膏肓穴定位主治灸法运用 收入《针灸四书》

膏肓:取穴体位与施灸体位一致 施灸艾炷直径三分,壮数宜多 灸后补养

3窦材 南宋 《扁鹊四书》

须时扶阳 灼艾第一 灸补脾肾

4许叔微 字知可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

阴证,阴毒速灸说 阳证刺治说 灸补肾阳

5王执中 字叔权 南宋 《针灸资生经》

a考订腧穴(审穴名,定位,深度,宜忌,遗漏)b“按之酸痛是穴”说,即“受病处”诊察压痛点,作为确定施灸穴位的依据c强调灸治疾病d灸法原则:体位选择,壮数少,点艾火,灸后调护,施灸顺序,艾炷大小,发灸疮,灸法禁忌e强调火针微刺f穴法理论:针灸受病处,重视腧穴切诊善用阳性反应点(“中气穴”火针加热)火针,冷针

6闻人耆年 南宋《备急灸法》灸法急症专著

“仓促救人者,惟艾灼为第一”“骑竹马灸法”

7席弘 字宏远 宋 《席弘家针灸书》十世孙传陈会(《广爱书》),陈会传刘瑾(《神应经》) 行针审穴说 毫针补泻手法 补泻迎随说 平补平泻说

8刘完素 字守真 刘河间 金元四大家 寒凉流鼻祖《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八关大刺,热宜砭射说;灸刺须分经络 灸引其热说

9张元素 字洁古 金代 易水学派创始人《珍珠囊》《洁古注叔和没绝》《洁古家珍》针灸学理论成就在杜思敬《济生拔萃》多论述

伤寒取五输说 大街经说 经络取原法 重视特定穴放血 重视井穴原穴 荧穴

10张从正 字子和 金代 《儒门事亲》

火热血实,法宜刺络 刺血法机理:a“邪去正安”说b汗,吐,下三法c泻血除热攻邪最捷d出血以养血 刺血特点:a三多,运用(钅非)针多,放血部位多,放血最多b以十二经气血多少理论指导刺血 c刺血后调护d禁忌症,适应证

11李杲 字明之 晚年东垣老人 金代 《脾胃论》《内外伤辨惑沦》《兰室秘藏》

A泻其血络 多用三棱针 可实证 热证 虚证 b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c用俞募“从阳引阴,从阴引阳”说,背俞治外感,腹募治内伤d东垣针法,针灸补土,昆仑,足三里俞募穴e中风针法 阴臭针法(行间,少冲) 灸血海,气海法(妇人病) 灸治疠风(承浆) 灸

治项疽

12何若愚 金代《流注指微论》《流注指微针赋》 要略见于阎明广《子午流注针经》,收入于窦桂芳《针灸四书》

A按时选穴,养子时刻注穴说(a气血流注聚于某穴,开穴。离开,闭穴b阴日血引,值阳气流,阴经选穴归于心包,阳三焦c确定十天干日与所开经脉所属脏腑关系d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开穴规律“经生经”“穴生穴”按五行相生次序逐个推算)B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浅深说,以生成数决定针刺深浅以定补泻c接气通经,短长依法说,据经脉长度决定留针时间D犯禁忌而病复,用日衰而难已、

13窦汉卿 金元 《针经指南》

a“流注八穴”理论,重视八脉交会穴b针下得气理论c手指十四法d简便取穴: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e无痛安全的针刺术:左手重而多按,右手轻而徐入 14王好古 字进之 海葬老人 元代 《此事难知》

重用原穴:“拔原”说 完善五输穴理论(辩证辩经选用五输穴,根据五脏配属,根据传变规律,根据邪属阴阳)

15罗天益 字谦甫 元代 师承李东垣《卫生宝鉴》

A灸法温补脾胃说(补脾基本灸方:中脘,气海,足三里;适应脾胃内伤;轻症取中脘,阴阳两虚再加阳辅;“月行寒”去中脘加三阴交,阳辅)b针刺放血泄邪学说(“高巅之上,射而取之”“血实者宜决之”)c针灸药兼施说d中风灸法,灸治惊痫,葱熨法治验,疝气治验,代灸涂脐膏e灸引阳气,壮脾温肾

16王国瑞 元代《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a十二经夫妇相合逐日按时取原说b飞腾八法c针灸并用,补泻兼施d一针多穴,交经互刺e穴法相应,主次配伍

17朱震亨 丹溪翁 元代《丹溪心法》《丹溪手镜》

a经络病机:十二经病症“合生见证”b(针法浑是泻而无补:出血者,乃所以养血刺络放血 毫针攻邪行滞 火针攻破去淤)c热者灸之(实热证:发散郁热,拔引热毒,泄引热下;虚热证(阳生阴长):补阳生阳;补元气)

18滑寿 字伯仁 元末《难经本义》《十四经发挥》

a注释《难经》首列经文,次附注释,辨误考证,见解评解b发挥“十四经”理论(354穴归十四经;按经脉循行排列腧穴;补充任督二脉病候;记载十四经穴歌;绘制经穴图) 明代

1刘纯 字宗厚 明代《医经小学

平针法:分三部进退针,无明显补泻形式,以得起为度的手法(扪穴 进针 得起 退针)补泻法

2徐凤 字延瑞 明代《金针赋》 《针灸大全》

a手法理论;行针“十四法” “三才”补泻 调气出针法 b诠释窦默针法c完善子午流注之法d倡用灵龟,飞腾八法 e重用八脉交会穴 重视灸法

3汪机 字省之 明代 私淑朱丹溪《针灸问对》

A手法学说:九针之用,无非泻法(砭石所制,无气无味;破皮损肉,气从窍出;针刺祛邪扶正)b《素》《难》所论。刺法之正c审其病之在经在络d治病无定穴

4万全 惊风配灸疗扶娇弱之体 治瘫痪 龟背 诸疮配灸说

5高武 明代 《针灸聚英》

a穴法理论:定时用穴,用某日某时开穴b十二经是动所生病补泻迎随(十二时辰配十二经脉 辩十二经脉虚实 补母泻子法 实证泻子,虚证补母穴)

6薛己 号立斋《薛立斋医案全集》《外科发挥》《外科心法》

刺血理论:多用碎瓷片刺血 刺血法局部刺血为主 尤治外科病多 多用于实证,虚证慎用 7李梴 《医学入门》

A穴法说(用穴精简 五输穴 八脉交会穴)b手法说(“迎随”“飞经走气”说;宁守子午,舍尔灵龟说;炼脐说)c灸有温 清 补 泻

8李时珍 号濒湖 明代《奇经八脉考》

A砭石,煨针说b发挥奇经八脉理论(奇经循行以及与正经的关系;奇经病机;补充奇经交会穴)c《奇经》对冲脉的循行 对维脉的循行 督脉别络 阳蹻脉

9杨继洲 《针灸大成》古代医术记载针刺手法最多医术

a穴法理论(辨证选穴;井原,络,八脉交会;按时选穴)b记载多种针刺手法(《内经》补泻;《难经》补泻;《神应经》补泻;李氏补泻;高氏补泻;杨氏补泻:十二字手法,下手八法)c“刺有大小”说d徐疾“两解”说e针灸药各有所长f透穴的应用 10吴崑 《针灸六集》

a“针药二途,理无二致”b针药兼施说c“五门主治”说

11陈实功 《外科正宗》

a“痈疽灸法”说 灸治小腹痛 灸治石榴疽 灸治天蛇毒 头不可灸 肾俞不可灸 元气虚不可灸 b铍针“开户逐贼”说铍针治疗丹毒

12张介宾 字景岳 明代《类经》(32卷12类)《类经图翼》

A分类诠释《内经》b《图》特(以图解文,以文释图;经穴图;引证资料广泛)c经穴理论:绘制经穴图;阐释各部经络联系;论述同身寸;记载腧穴主治d灸法学说:灸法温补作用(补益真阴元阳;灸胜于药;灸法作用行气活血 回阳补气 散风拔毒)e反对热证用灸f记载多种灸治方法

13龚居中 《红炉点雪》痨病专著,灸治痨病

灸法学说:热证可灸 “痰火灸法”说 法灸疮说

14马莳 明代《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灵枢最早全文注本

清代

1郭志邃 《痧胀玉衡》

刺血理论;治疗痧症(治痧分经络 刮放治痧法 治痧验案);多用银针;治痧“十穴”;辨识痧筋

2张璐 金针开内障

3赵学敏

4吴亦鼎 《神灸经纶》灸法专著

灸法学说:灸病必先侯脉辨证;灸法要在审穴;灸可温暖经络,宣通气血;灸使毒随火而散 5王世雄 清温病四大家

A邪气外泄说(刺血泄邪 针刺泄邪 刮以泄邪)b灸火论(艾灸治寒疾 熨灸治寒霍乱) 6夏云 清代喉科医家 《疫喉浅论》

治疫喉用“刺刮吐”说“此处自学,以泄其火”

7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穴归十四经 外科病症用灸

8张志聪 字隐庵 《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成立侣山堂,集众家言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二
《各家针灸学说试卷》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课程考试试卷

各家针灸学说

12级针推2班

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多选不给分。每题1分,共3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是( )

A.《灵枢》 B.《难经》 C.《针灸甲乙经》

D.《针灸大成》 E.《足臂十一脉灸经》

2、最早绘制彩色针灸图的医家是( )

A.皇甫谧 B.孙思邈 C.王惟一 D.王焘 E.杨继洲

3、针灸铜人的设计者是( )

A.孙思邈 B.杨继洲 C.王执中 D.王惟一 E.滑伯仁

4、《针灸甲乙经》发展确定了多少个腧穴( )

A.345 B.453 C. 354 D. 361 E.349

5、在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汇集历代诸家学说和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针灸专著是( )

A.《医宗金鉴·刺灸心法》 B.《针灸甲乙经》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6、最早提出总结十四经脉的著作是( )

A.《十四经发挥》 B.《黄帝内经》 C.《针灸甲乙经》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针灸逢源》

7、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黄帝内经》 B.《难经》 C.《帛书》 D.《灵枢》 E.《甲乙经》

8、提出“全身切诊”说的医家是( )

A.陆瘦燕 B.朱琏 C.鲁之俊 D.李时珍 E.承淡安

9、第一部详细记载骑竹马灸法的著作是( )

A.《千金要方》 B.《外台秘要》 C.《备急灸法》

D.《针灸聚英》 E.《医学启源》

10、提出“八关大刺”针法的医家是( )

A.刘完素 B.张元素 C.罗天益 D.朱丹溪 E.席弘

11、《难经》提出八会穴理论,下面不属于八会穴是( )

A.绝骨 B.阳陵泉 C.中脘 D.太渊 E.三阴交

12、下面不属于张仲景针治三阳理论的是( )

A.疏通经络 B.和解卸热 C. 发散风邪

D.清热解毒 E.刺泄实热

13、下面不属于张仲景针灸药结合临床应用的( )

A.欲引邪出、先针后药 B.表里俱寒、灸药并投

C.表里俱热、针灸并用 D.阴寒直中、先灸后药

E.或针或药、随证处之

14、现存最早的急症诊疗专著是( )

A. 《备急灸法》 B.《肘后备急方》 C.《黄帝内经》

D.《诸病源候论》 E.《千金要方》

15、最早创用“一夫法”医家是( )

A. 孙思邈 B.王执中 C.张元素 D.葛洪 E.杨上善

16、下面不属于刘涓子用烙的禁忌症的是( )

A.毒内攻后,针烙与用药导引者死 B.近筋脉骨节处不可乱行

C.虚处不得乱行 D.肥人浓多者不得便行

E.气虚脉大者不可乱行

17、提出灸有“生熟”学说的著作是( )

A.《千金要方》 B.《备急灸法》 C.《针灸大成》

D.《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E.《明堂灸经》

18、提出“灼灸第一”学说的医家是( )

A.庞安时 B.许叔微 C.窦材 D.庄绰 E.王维一

19、下面不属于王执中考订腧穴的内容的是( )

A.审穴名 B.审深度 C.审遗漏 D.审定位 E.审定性

20、提出大接经说的医家是( )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朱丹溪 E.李东垣

21、提出“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的著作是( )

A.《针灸大成》 B.《针灸大全》 C.《标幽赋》

D.《子午流注针经》 E.《卫生宝鉴》

22、《子午流注针灸》并未阐明“子午流注”之义,而对其作了全面阐述的医家是( )

A.窦默 B.徐凤 C.席弘 D.高武 E.杨继洲

23、下面不属于《针灸大成》补泻手法的是( )

A.呼吸补泻法 B.进退针补泻法 C.开阖补泻法

D.针向补泻法 E.九五数和生成数补泻法

24、创立“猢狲痨针法”的医家是( )

A.赵学敏 B.徐大椿 C.杨继洲 D.张璐 E.李时珍

25、薛己临床善用隔药灸法,下面不是其常用的灸法是( )

A.隔蒜灸 B.隔附子灸 C.隔姜灸 D.隔木香灸 E.隔豉饼灸

26、夏云善治疫喉,下面那项是其创立独特治法( )

A.刺刮法 B.灸火法 C.破皮针法 D.薄贴法 E.金针法

27、“金针开内障” 是我国利用针刺治疗白内障的技法之一,首创该技法的医家是( )

A.张元素 B.张璐 C.徐大椿 D.王士雄 E.吴师机

28、《针灸逢源》确定了多少个学位的归经( )

A.365 B.349 C.360 D.361 E.306

29、鲁之俊提出“针灸效能说”,其中不属于其内容的是( )

A.调整自主神经 B.对造血器官之影响 C.治疗肌肉神经炎症

D.有止痛效果 E.提高免疫能力

30、首提“刺激神经疗法”学说的医家是( )

A.鲁之俊 B.淡承安 C.孙惠卿 D.陆瘦燕 E.朱琏

二、双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两个答案是正确的,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反映针灸学核心理论经络学说的早期面貌的著作是( )

A.《足臂十一脉灸经》 B.《灵枢》 C.《素问》

D.《难经》 E.《阴阳十一脉灸经》

2、王叔和《脉经》主要学说贡献是( )

A.以虚实分经辨证、补充有经病候 B.发展俞募穴理论、记载五输穴运用

C. 重视辩经善用特定穴 D. 绘制经脉图

E. 强调火针微刺

3、《诸病源候论》提出经络病机学说,其中包括( )

A. 强调经外奇穴 B.用经络理论阐释病机

C.用络脉、经筋理论阐述病机 D.用奇经理论阐述病因

E.用经络理论阐述病因

4、下面医家擅长刺血疗法有( )

A.刘完素、张从正 B.薛己、张元素 C.夏云、郭志邃

D.李时珍、张子和 E.张仲景、罗天益

5、下面不属于杨继洲“下手八法”是( )

A.揣、抓 B.弹、按 C.扪、摇 D.搓、循 E.捻、切

三、多选题(在本题的每一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正确答案有两上或两个以上,请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题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少选、多选不给分。每题2分,共10分)

1.针灸疗法的优点主要是( )

A.疗效明显 B.操作方便 C.经济安全

D.易于接受 E.适应证广

2、下面属于李时珍《奇经脉脉考》贡献的是( )

A.补充奇经循行 B.阐发奇经病机 C.补充奇经交会穴

D.补充奇经主治病症 E.提出神灯说

3.孙思邈对针灸学的贡献主要有( )

A.绘制“明堂三人图” B.设计制作针灸铜人

C.提出阿是穴 D.创用指寸法 E.提出十四经概念

4.明代主要针灸著作有( )

A.《针灸大全》 B.《针灸问对》 C.《针灸聚英》

D.《针灸逢源》 E.《神应经》

5、承淡安提出针灸效应三要观包括( )

A.精神的贯注 B.心里的移注 C.物理的刺激

D.化学的感应 E.穴位的效应

四、填空题(每空1分,共8分)

1.以外科闻名于世的华佗亦精于 _________________,创立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_ 穴。

2.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绘制了五色___________ ,还创用了______________ 穴和指寸法。

3.金元时期,何若愚撰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子午流注按时取穴的时间针法。

4.清代针灸医学亦有发展,其中吴谦等撰___________________ ,李学川撰__________________。

五、词语题(每题3分,共12分)

1、灸良说

2、平针法

3、大接经说

4、著肉灸

六、简答题(每题4分,共12分)

1、王惟一对针灸学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2、刘完素放血疗法的适应症有哪些?

3、《针灸甲乙经》处方选穴特点有哪些?

七、论述题(每题9分,共18分)

1、试阐述针灸学说流派形成的因素。

2、试阐述针灸学术在明代的主要成就。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三
《各家针灸学说试卷A》

____________名姓 ____________级班

学号 位号座场考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14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卷

12级针灸推拿班《针灸各家学说》卷

一、选择题(30分)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组织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 A. 王熙 B.王焘 C.王惟一 D.庄绰 2.写成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庞安时 C.王惟一 D.皇甫谧

3.提出针下得气的手指感应是“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的医家是 ( )

A. 何若愚 B,窦汉卿 C.张仲景 D.窦材 4.以六经为纲辨证论治,病在三阳,多系补邪初中,正气未衰的实证、热证,宜用 ( )

A. 针刺 B.灸法 C.拔罐 D.刮痧 5.晋朝《针灸甲乙经》载穴 ( )个

A.327 B.365 C.354 D.349 6.李杲著作当中,针灸学术思想体现在何书( )

A.《兰室秘籍》 B.《活法机要》 C.《脾胃论》 D.《万愈方》 7.“寒气客于背腧之脉„按之则热气之至,热气至则痛止”为何穴法派( )

A.以痛为输派 B.辨证取穴派 C.循经取穴派 D.按时取穴派 8.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于第三”观点是( ) A.朱权 B.李梴 C.窦材 D.孙思邈 9.哪位医家提出“八关大刺”、“热宜砭射” ( )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10.开创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是 ( )

A.王叔和 B.王惟一 C.李杲 D.何若愚

X型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金元四大家有哪些医家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12.以下哪“三经”是后世针灸学说院派的共同理论基础?

A.《针灸甲乙经》 B.《脉经》 C.《黄帝内经》 D.《八十一难经》 E.《伤寒杂病论》

13.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包括哪几部?

A.《略言》 B.《续增略言》 C.《世医得效方》 D.《理瀹骈方》 E.《存济堂局修各施送方并加药法》

14.以下补泻手法为“调和阴阳”的有( ) A.徐疾 B.捻转 C.提插 D.迎随 E.呼吸 15.下列治疗方法属于五行相生规律的是( )

1

A.滋水涵木 B.金水相生 C.佐金平木 D.泻南补北 E.培土生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窦汉卿的“流注八穴”理论:P137

2.疫喉:P275

三、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刺疗的步骤中需要 以透毒邪。

2.《痰后浅论》中讲到“痰喉痹及危证宜先用 、 吐三法。3.治痧三大法中,痧在肌肤者 ,痧在血肉者, 。 4.保命之法, 第一, 第二, 第三. 5. 、喻嘉言、 并称清代三大家

四、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五输穴是三焦原气留止的部位 ( ) 2.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 ) 3.王焘<外台秘要>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 )

4.张仲景继承了《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观点 ( )

5.窦汉卿针灸学术,打破了金元,唐宋之前针灸著作重灸而轻针刺、重治疗而轻理论的倾向 ( )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张仲景的针灸学说是什么? P46

2.简述吴亦鼎《神灸经纶》的针灸学说。P262

六、论述题(20分)

金元四大家有哪些医家?各属什么流派?并简述各自的针灸学说。

答案:

1.单选:CDBAD CACCD

2.多选:11.ABCD;12.ACD;13.ABDE;14.AC;15.ABE 3.判断:1.X 2.√3.X4.√5.√

4.填空:1. 涂以麻油和盐2. 刺、刮3刮之而愈、放之而愈4. 灼艾、丹

药、附子5. 张璐、吴谦

2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四
《针灸说约》

石坂宗哲先生著

针灸说约

东都书铺 千鈡房藏 前言 文档版是我根据灯火翁

qq 2575272253 2014.10.05 针灸说约序

当今医家有二弊而。寻常时医不兴焉。攻究医经。该览群籍。自以为能事毕矣。及其临病者也。识见不定。胆力不壮。向所储(貯)于腹司(笥)者。旁午杂揉气灵台。乃为之累。其伎俩却劣时医。俚谚曰学医不如时医。是之谓也。夫医者方技也。思虑精则得之。粗则失之。扁鹊仓公未尝读万卷书。而其名乃高于当世者何居。 岂非以其思虑之精且密得之乎。而昧者乃欲以躁心浮气得之是一弊也。师心创说。为一家言。依托古方以炫其名。其所长特在攻下一途耳。至其末学挟其师著作一二局。抗颜称医。蔑视前脩。 草菅人命。是二弊也。识与胆兼有。自粗入精。收博为约。能读古人书二不受古人欺者。其x几乎。针科侍医石坂宗哲著针灸说约。盖有覩于斯矣。古今针灸书何 啻五车。然其简而明。约而要者。无有而已。世所谓针医者。拘泥纸上之谈。则不能出一知半解。自许为一家言。则不能知前人苦心。其弊犹大方脉然。宗哲生针科之家。伤其如此。发奋读书。盖二十年于兹矣。就古今

针灸书。择其的确可法者。去其迂回无用者。问附以独特之见。著作此篇。以醒世之憒憒。谓之针科中x杰可也。及刻成乞序于余。于既嘉宗哲斯举绝于长儔。又为交谊之厚不能辞。其请也。宗哲名文和。一字廷玉。自号芋斋。时

文化壬申六月既望

侍医法眼 杉本良仲温志 针灸说约自序

经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又曰气穴三百六十五。孔穴有名古矣。其名义可解。亦不可解。予尝谓。区区于孔穴。细论分寸者。泥矣。曰人身经络。犹老丝瓜。而不取者亦非也。盖经络失传。针法不讲久矣。岂古人无识耶。抑古经之不讲也。难经为灾于前。儒流为祸于后。而烟海殆尽。人能知溯流寻源不知从源及流也。夫营气由内出卫气由外入。古经详论之。若斯经传彼复。彼复传斯者。全后人之虚设也。至以孔穴付十二经者。予视以为儿戏也,喪宽政丙辰冬奉 台命教谕甲州。乞治者踵门。生徒满堂。一时所口说。土桥甫辅。川俣文哲。笔受成斯书。以代面命口授之劳。为童蒙之初训。以今示之。非投丙火。则将覆腐酱。近者。门人从甲州来者。恳求上木。将以省传写之劳。曰。寒乡乏书。以是当拱壁。于笑曰。 梨枣有神当诉冤。又憾其多遗漏。则于卷后。书独得之见。十二条以赠之。后君子。或因之可悟其深。此书孔穴附经者。知其所以为儿戏。供挨穴之用。做楷做梯。使某某易辨。耳若夫精神荣

卫之说。则自以为发内经奥。未脱稿。

文化辛末冬十一月

侍医针科芋斋石坂宗哲辑

针灸说约

男 道常宗贞 石坂芋斋先生著

门人甲菲齐藤宗甫 骨度 灵枢

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前齐眉骨后齐枕骨)。胸围。四尺五寸。(平乳头上,周匝)。腰围四尺二寸。(平脐周匝)。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前发。为额颅。后发。为项。前发际不明者。取太推上行三寸)。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至天突穴取)。缺盆以下至(骨曷)(骨亏),长九寸。(骨曷骨亏。一名鸠尾骨。或无骨曷骨亏至歧骨间为八寸。别加一寸)。(骨曷)(骨亏)以下至天枢,长八寸。神阙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至曲骨穴取)。横骨横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上廉。至下廉。三寸半。(辅骨上下隅)。内辅下廉。至内踝。长一尺三寸。(踝骨中央)。内踝至地。长三寸。(发以下至此。七尺五寸。为仰人纵度)。膝腘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足后外侧。近踝者曰跗属)。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以下言侧人之纵度也。角者。耳上高骨也。柱骨。一名伏骨。肩骨之上颈项之根也。(○角以下。至肩中俞取之)。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腋中横纹至季肋之端)。季胁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者。环跳穴)。

按此言六寸。恐有我盖章门季肋下。居髎。章门下八寸三分。环跳居髎下一寸。合得九寸三分。挨居髎环跳者。宜用中指同身寸。○同身寸法。手中指第二节第三节内横纹。度两指相去为一寸。

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腘中横纹外尖)。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从乳头上至乳头上)。足掌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 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肩端至肘中)。

按此言一尺七寸。恐有误。今用中指同身寸。肘至腕。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四寸。本节至其末。四寸半。○项发以下至背骨(大椎穴)三寸.○背骨以下。至尾骶长三尺。 按脊吕三尺。诸注家纷如聚槩数米数发之类。而无用之谈耳。今挨脊吕之穴。不用纵寸者。以无用而害于实也。

又按骨度篇文非骨度也古篇即逸后人以身度身寸之补之者也。

针灸说约

手太阴肺经。凡十一穴。左右合二十穴。

中府 云门 天府 侠白 尺泽 孔最 列缺 经渠 太渊 鱼际 少商

中府(经脉)在云门下一寸。去任脉六寸。针三分。灸五壮。治喉痹胃中烦满。肩痛不得举。○云门(素问)在巨骨下璇玑傍六寸。针灸同前治喉痹胸满。千金云灸五十壮主治伤寒热不已。咳逆短气。○天府(素问)在腋下三寸。臑内廉。动脉应手。针四分。灸三壮。治鼻衄不止。按诸禁针灸之穴。今多不从。夫人有病。从头至踵针灸无不可施之处也。但一身动脉应手之穴。即禁针灸。非法则在于已者。慎勿针。非脉动陷下者。慎勿灸。也手术不得于已。灸法不熟于心。而误人悟道者。世何夥矣。又按。经曰(灵枢)凡刺动脉上者。按绝其脉而刺之。刺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之不欲行也。是不易之心法也。○侠白(甲乙) 在肘上五寸。动脉应手。针三分。灸五壮。治心痛烦满。○尺泽(素问)在肘中约纹上动脉中。针灸同前。治吐血喘急。五般肘痛。四肢暴肿行泻血法于此穴之分者。慎勿刺动脉上致血出不止。○孔最(甲乙)在腕上七寸陷中。刺灸同前。治臂厥痛。热病汗不出。○列缺(灵枢)在侧腕上一寸半。以手交叉。当食指末。筋骨罅中。千金翼云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人或有之。针二分灸三壮。治偏风口歪。半身不随。掌中热。牙痛。○经渠(灵枢)在寸口之脉中。针三分灸三壮。治心痛。呕吐。咳嗽。上气。数欠。热病汗不出。小儿暴喘。○太渊(素问)在掌后陷中。按经渠太渊共在寸口脉中也。于寸口。按一侧指。近腕为太渊。近关为经渠。针二分。灸三壮。治同前。神应经云。牙疼。手腕无力疼痛。可灸七壮。○鱼际(灵枢)在大指第二节后。针灸同前。治目眩。烦心。少气。寒栗。喉咽干燥。呕血。唾血。 肘挛。支满。心痹。若有血络者。泻其血。血变而止。○少商(灵枢)在大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一分许)。针一分。灸三壮。治腹胀。肠满。雀目。小儿乳蛾喉痹水粒不下。以三棱针。微出血立愈。天星秘诀云。专治痛挛急。按灸狐崇。二七壮。

手阳明大肠经 凡二十穴。左右合四十穴。

商阳 二间 三间 合谷 阳溪 偏历 温溜 下廉 上廉 三里 曲池 肘髎 五里 臂臑 肩髃 巨骨 天鼎 扶突 禾髎 迎香

商阳(灵枢)在盐指内侧。去爪甲如韭叶。针一分。灸三壮。治胃中气满。耳鸣。耳聋。齿疼。目盲。○二间(灵枢)在盐指内侧。本节前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喉痹。衄血。齿疼。口眼歪斜。饮食不通。○三间(灵枢)在盐指内侧。本节后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下齿龋痛。嗜卧。肠鸣。洞泻。身热气喘。口干。目急。○合谷(灵枢)在大指盐指歧骨间动脉应手。(一名虎口。一名合骨)。针三分灸三壮。治偏正头疼。喉痹。痿臂。瘖不能言。中风偏枯。○阳溪(灵枢)在腕中上侧两筋间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狂言喜笑见鬼。惊掣。肘臂不举。中风半身不随。○偏历(灵枢)在腕后三寸。针三分。灸三壮。治痎疟。寒热。鼻衄。癫疾多言。齿疼。标幽赋云。利小便。治水盅。○温溜(甲乙)在腕后六寸肉郄。针五分。灸三壮。治狂言见鬼。口喎。肠鸣。臂痛不举。肩背强急。口舌肿痛。中风半身不随。不出七日。灸此穴七七壮。至数百壮。有奇效。○下廉(甲乙)在曲池下四寸。分肉间外斜。 针灸治同前。○上廉(甲乙)在曲池下三寸。针灸治。並同前。○三里(甲乙)在曲池下二寸。兑肉端。针灸同前。或灸至数百壮治手臂肘挛。不得屈伸。齿疼。颊頷肿。瘰疬。中风半身不随。○曲池(灵枢)在肘外辅骨屈肘曲骨之中。以手拱胃取之。一名鬼臣。针七分。灸三壮。一云百壮。治胃中烦满。瘰疬。喉痹。肘中痛。偏风。半身不随。妇人经水不通。 千金云。治恶气。诸隐疹。灸随年壮。本x方。灸至二百壮。○肘髎(甲乙)在肘大骨外廉陷中。与天井相並。相去一寸四分。针三分。灸三壮。治肘节风痹。麻木。嗜卧。○五里(灵枢)在肘上三寸。向里大筋中中央。针五分。灸三壮。治肘节风痹。痛风。臂痛挛急。○

臂臑(甲乙)肘上七寸腘肉端。针三分。灸三壮。一云至百壮治中风。臂不可举颈项拘急。千金云治癭气灸随年壮按臑音脑。圣惠方。作臂脑又云。肩髃下一夫。两筋间。(用四指一夫法)。○肩髃(甲乙)在肩端骨罅。举臂有空。针八分。灸三壮。至七七壮。以瘥为度。治中风偏风。伤寒热不已。臂痛无力。筋骨疼痛。牙痛不可忍。按此穴妙治偏方不随不出一七日。灸此穴及肩髎肩贞三穴。左灸左右灸右。至数百壮。无肩端肉脱之患。数试数效。 ○巨骨(甲乙)在肩端上行又骨间。针一寸半。灸三壮。治下齿痛。肩臂不得屈伸而痛。驚癇。吐血。胃中淤血。○天鼎(甲乙)在侧颈直缺盆穴扶突后一寸。针三分。灸三壮。治暴瘖。气哽。喉痹。嗌肿不得食。○扶突(灵枢)在曲颊下一寸。甲乙云。人迎后一寸半。仰而去之。针三分。就三壮。治咳嗽多唾。喉中如水鸡。○禾髎(甲乙)。在直鼻孔下。挟水沟傍五分。针三分。治尸厥,口禁不开。○迎香(甲乙)在禾髎上一寸。鼻孔旁五分。针三分。治鼻不闻香臭。偏风口喎。玉龙赋云。能消眼热之红泻其血。按甲乙经。禾髎迎香巨髎三穴。阙灸法。

足阳明胃经凡四十五穴 左右合九十穴。

承泣 四白 巨髎 地仓 大迎 颊车 下关 头维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梁门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天枢 外陵 大巨 水道 归来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梁丘 犊鼻 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 巨虚 丰隆 解溪 冲阳 陷谷 内庭 历兑

承泣(甲乙)在目下七分上目瞳子。针一分。灸三壮。治赤眼热痛。○四白(甲乙)在目下一寸。针三分。治头痛。目眩。眼生白翳。又治目瞤动不息。可灸七壮。○巨髎(甲乙)在挟鼻孔傍八分。针三分。铜人经曰灸七壮。治齿痛。○地仓(甲乙)在挟口吻傍四分。动脉应手。针三分。灸七壮。治偏风口眼歪斜。水浆漏落。○大迎(甲乙)在曲颔前一寸三分。骨罅陷中动脉。针三分。灸三壮。治寒热颈痛。唇吻瞤动不止。舌强不能言。目痛不得闭。灵枢曰下齿龋者取大迎。○颊车(甲乙)在耳下曲颊端陷中。针四分。灸七壮。治牙关不开。颈强不得回顾。牙齿疼痛。○下关(灵枢)在客主人下。骨下陷中。合口有空。开口则闭。 针灸同前。治耳鸣。口喎。龋痛。铜人经云。牙龂肿痛。以三棱针出血。○头维(甲乙)在额角发际。本神傍一寸半。神庭傍四寸半。针三分。灸三壮。治头痛如破。目痛如脱。○人迎(素问)一名五会(甲乙)在结喉傍一寸半。大动脉。禁针灸。按针尸厥。以三棱针。○水突(甲乙)在直人迎下气舍上。二穴中。针三分。灸三壮。治短气喘息。喘息不得卧。○气舍(甲乙)在直人迎下骨尖上有缺陷。针灸至下膺窗並同前。治瘤癭。。喉痹。咳逆上气。肩肿项强。○缺盆(素问)在肩下横骨陷中。针三分。灸三壮。治喘息。息贲。胸满。瘰疬。 缺盆中痛。○气户(甲乙)在巨骨下挟俞腑傍二寸。去中行四寸。至下乳根皆同。治胃肋痛。支满喘急。○库房(甲乙)在气户下一寸六分。治呼吸不利胃痛。○屋翳(甲乙)在库房下一寸六分。治唾脓血。。胃肋痛。○膺窗(甲乙)在屋翳下一寸六分。治乳癰寒热。胃肋痛。 ○乳中(甲乙)即乳头上禁针灸○乳根(甲乙)在乳下一寸六分。治胃腹满痛。霍乱转筋。针三分。灸三壮。一云。(寿世保元。居家必用)。女人即屈乳头度之乳头齐处是穴。○不容 (甲乙)在幽门傍一寸半。对巨阙去中行二寸。至下气冲皆同。针一寸。灸五壮。治腹满。痃廦。腹鸣。疝瘕。呕吐。胃背相引痛。心下悸。黄疸。膈噎。胃脘痛。按此穴。缓隔膜之拘急。针一寸五分。留二十呼吸。微摇动左手。令针活动。针后觉胸腹快活。先诊脉如得数脉。针后再诊却迟。先诊脉如得沉脉,针后再诊却浮。余数试数验。○承满(甲乙)在不容下一寸。针灸同前治腹胀。食饮不下。黄疸。腹中雷鸣。切痛下痢。或灸至五十壮。(千金) ○梁门(甲乙)在承满下一寸。针灸○同前孕妇禁灸治癓癖。胃肋痛。积聚。腹中有动及块。大肠滑泄。○关门(甲乙)在梁门下一寸。针灸治同前。○太乙(甲乙)在关门下一寸。针灸治同前或云治绕脐切痛。○滑肉门(甲乙)在太乙下一寸。(天枢上二寸半)。针灸治同前。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五
《各家针灸学说试卷A2》

____________名姓 ____________级班

学号 位号座场考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2014秋季学期期末考试卷

12级针灸推拿班《针灸各家学说》卷

一、选择题(30分)

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组织编撰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造了针灸铜人的医家是( ) A. 王熙 B.王焘 C.王惟一 D.庄绰 2.写成我国现存最早而较全面系统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

A.张仲景 B.庞安时 C.王惟一 D.皇甫谧

3.提出针下得气的手指感应是“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的医家是 ( )

A. 何若愚 B,窦汉卿 C.张仲景 D.窦材 4.以六经为纲辨证论治,病在三阳,多系补邪初中,正气未衰的实证、热证,宜用 ( )

A. 针刺 B.灸法 C.拔罐 D.刮痧 5.晋朝《针灸甲乙经》载穴 ( )个

A.327 B.365 C.354 D.349 6.李杲著作当中,针灸学术思想体现在何书( )

A.《兰室秘籍》 B.《活法机要》 C.《脾胃论》 D.《万愈方》 7.“寒气客于背腧之脉„按之则热气之至,热气至则痛止”为何穴法派( )

A.以痛为输派 B.辨证取穴派 C.循经取穴派 D.按时取穴派 8.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于第三”观点是( ) A.朱权 B.李梴 C.窦材 D.孙思邈 9.哪位医家提出“八关大刺”、“热宜砭射” ( )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10.开创子午流注针法的医家是 ( )

A.王叔和 B.王惟一 C.李杲 D.何若愚

X型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1.金元四大家有哪些医家 ?

A.刘完素 B.张从正 C.李东垣 D.朱震亨 E.张元素 12.以下哪“三经”是后世针灸学说院派的共同理论基础?

A.《针灸甲乙经》 B.《脉经》 C.《黄帝内经》 D.《八十一难经》 E.《伤寒杂病论》

13.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包括哪几部?

A.《略言》 B.《续增略言》 C.《世医得效方》 D.《理瀹骈方》 E.《存济堂局修各施送方并加药法》

14.以下补泻手法为“调和阴阳”的有( ) A.徐疾 B.捻转 C.提插 D.迎随 E.呼吸 15.下列治疗方法属于五行相生规律的是( )

1

A.滋水涵木 B.金水相生 C.佐金平木 D.泻南补北 E.培土生金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窦汉卿的“流注八穴”理论:

2.疫喉:

三、填空(每小题2分,共10分)

1.刺疗的步骤中需要 以透毒邪。

2.《痰后浅论》中讲到“痰喉痹及危证宜先用 、 吐三法。3.治痧三大法中,痧在肌肤者 ,痧在血肉者, 。 4.保命之法, 第一, 第二, 第三. 5. 、喻嘉言、 并称清代三大家

四、判断(每小题2分,共10分)

1.五输穴是三焦原气留止的部位 ( ) 2.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 ( ) 3.王焘<外台秘要>为最早的灸法专著 ( )

4.张仲景继承了《内经》“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了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观点 ( )

5.窦汉卿针灸学术,打破了金元,唐宋之前针灸著作重灸而轻针刺、重治疗而轻理论的倾向 ( )

五、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张仲景的针灸学说是什么?

2.简述吴亦鼎《神灸经纶》的针灸学说。

六、论述题(20分)

金元四大家有哪些医家?各属什么流派?并简述各自的针灸学说。

答案:

1.单选:CDBAD CACCD

2.多选:11.ABCD;12.ACD;13.ABDE;14.AC;15.ABE 3.判断:1.X 2.√3.X4.√5.√

4.填空:1. 涂以麻油和盐2. 刺、刮3刮之而愈、放之而愈4. 灼艾、丹

药、附子5. 张璐、吴谦

2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六
《各家针灸学说论文》

汪机针灸学术思想浅析

姓名:朱睿 学号:10211114 班级:10针推

[摘要]汪机, 新安医学流派的先驱者, 明代四大医家之一, 学术上尊古而不泥古, 生平著述甚富, 著述等身。汪氏的临床经验十分丰富,尤其在针灸方面有着独到的发挥。不仅溯针灸之源,释《素问》《难经》针法之要,亦有其个人的见解和评论。本文据现有文献略述汪机事迹、现存著作,详述其主要的针灸学术思想。

[关键词]汪机 针灸 学术思想

汪机,字省之,祁门(今属安徽)朴墅人,因世居石山,故自号石山居士,人称汪石山。生于明天顺七年,卒于嘉靖十八年,享76岁。汪机的父亲汪渭字以望,私淑东垣、丹溪之学。汪机幼年习《春秋》,补邑弟子员。他察性恬淡,言出必行,生活节俭,甘守穷庐。交际信守诺言,相处以仁义为本。汪机家传医业,本来粗通医理,后因母病呕吐,遂究心歧黄。在父亲的指导下,凡歧、黄、扁、仓之书,靡不探源求本,经过二十年的潜心力学和临床实践,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医学家。对内、外、针灸,无不通晓,殊症奇疾,发无不中。【1】

汪氏生平著述甚多,有《医学原理》、《运气易览》、《 伤寒选录》、《 续素问钞》、《本草会编》、《针灸问对》、《外科理例》等。其弟子辑汪氏治案成《石山医案》一书可视为注氏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今就汪氏的针灸学术思想阐述如下:

1 晓经络守经隧论

《针灸问对》曰:“针灸当明经络可晓以否?”自圆说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气血。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一语道破经络的重要意义。《针灸问对》曰:“病 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荣瑜。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刺脉络。”这说明针灸必须遵循经络,诊断和治疗都要以经络为准绳。

2 “治病无定穴论”

出于《针灸问对》其曰:“邪客于人与正周流上下,或在气分,或在血分,无有定止„„医者不究病因,不察传变,惟守某穴主某病之说,执中无权,按谱施治。譬之狂潦泛滥,故塞下流而获安者,亦偶然耳。”他的“治病无定穴论”,是根据病情表现“夫病变无穷,灸刺之法亦无穷,或在上、下取之,或在下、上取之,或正取之,或直取之。审经与络,分血与气,病随经所在,穴随经而取,庶得随机应变之理,岂可执以某穴主某病哉!”

3 刺灸无定法

《针灸问对》说:“诸家针书载某穴针几分,留几呼,经曰,病有浮沉,刺有轻深。岂以定穴 1 【4】【3】【2】

分寸为拘哉?古人用针惟以气至为期,而不以呼之多少为候,若依留呼之说,气至则耳,气若不至亦依呼数而去针,徒使破皮损肉,有何益于病哉?”灸法亦然“又谓某穴宜灸几壮,亦非至言,惟当视其穴俞,肉之厚薄,病之轻重,而为灸之多少大小则可耳,不必守其成规。”所以他反复告诫 “言要以气至有效而为约,不必守息数而为定法”。

4 针法浑是泻而无补

汪机继承金元医家朱丹溪的观点, 认为“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其理论渊源, 出自于《黄帝内经》:“阴阳形气俱不足, 勿取以针, 而调以甘药。”针法补泻不同于药疗、食补,其作用在于调气。通过针刺的补泻手法以激发经气, 促使机体阴阳平衡。当人体“阴阳形气俱不足” 时, 说明气虚血少, 针刺不仅不能激发经气, 反而会伤气、 耗气。故大虚之人, 不可用针, 当以甘药治之。汪机认为《内经》所言补法,即张子和所谓:“祛邪实所以扶正, 去旧实所以生新之意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故云补也。”即所谓补法, 乃祛邪扶正、去旧生新之意。以针刺病能祛有余之邪实,而不能补阴阳之不足。

5 主张遵从经旨, 评判诸家之说

汪机主张针灸必本《内经》、《难经》,认为:“针之大经大法,不可不读也。其在《针灸问对》所列84问中, 完全引录《内经》、《难经》及其注文的就46问,而在其他各问中也无不以经文进行阐发。他在《针灸问对》序言中说:“余因有感,乃取《灵枢》、《素》、《难》及诸家针灸之书, 穷搜博览, 遇有论及针灸者, 日逐笔录, 积之盈箧。”由此可知, 汪机的针灸学术思想, 本于《内经》、《难经》, 汇集诸家; 并在阐释经义的基础上, 评议后说。如在针刺手法上, 汪机认为《素》、《难》所论, 刺法之正也?《素》、《难》所论迎随不同者, 《素问》通各经受病言,《难经》主一经受病言。病合于《素问》者, 宜依《素问》各经补泻之法治之; 病合于《难经》者,宜从《难经》子母迎随之法治之。各适其宜, 庶合经意。并对时下流行之针刺十四法、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补泻诸法, 认为:“合理者少, 悖理者多, 错杂紊乱, 繁冗重复。”【7】 【6】【5】

6 简用针法,针药合用

在治病方法上,《针灸问对》指出:“当今之世, 必齐毒药攻其中,针灸治其外。而今之针士, 决痈用锋针、铍针,其它诸病,无分皮肤、肌肉、血脉、筋骨,皆用毫针,余者置而不用,甚有背于经旨矣。”汪机指出针家不擅诸法、不能择法而用的弊病, 强调针、灸、药皆当因病而施治。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医学理念,直到今天,仍然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7 针灸应注重诊察和辨别气血

2 【8】

汪氏据《内经》所论,甚重视诊。他指出:“切脉观色,医之大要。今之针士置而弗论,此刺法所以不若古。”因而他强调针灸医生必须首先诊察病证,不要妄行针刺,以免“绝气危生”。他特别感叹:“奈何世之专针科者,既不识脉,又不察形,但间何病,便针何穴,以致误针成病疾者有矣。”这话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汪氏还主张针刺时应区别气分病和血分病。指出“病在气分,游行不定;病在血分,沉著不移”。施治时,“在气分者,上有病,下取之,下有病,上取之,在左取右,在右取左,在血分者,随其血之所在,应病取之。苟或血病泻气,气病泻血,是谓诛罚无过”。【10】【9】这里提出一个针灸取穴的大法。对于气分病可以远取为主,如选用八穴即属此类;对于血分病则可以近取为主,即所谓“应”穴。

8 结语

综观汪机一生, 钻研医学经典, 医术造诣超拔, 临证施治与医学理论相一致, 随证制方而不拘一格。既能博采众长, 又能另抒己见。其《针灸问对》一书,大量引录了《内经》、《难经》以及当时流传于世的诸家针灸之论述, 深入浅出地阐释医理, 教导后学。同时, 汪机对后世医书中违背经旨、悖理错乱之处, 敢于直抒己见、提出异议。其个性鲜明, 颇有见地, 针灸学术思想尽显其中。汪机遵从经旨,评议后说,为后世继承先贤、拨乱纠偏、勇于创新, 树立了楷模; 也为针灸医学的正本清源、传承光大, 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钱超尘. 汪机事迹著作及从医考[J]. 中医文献杂志, 2006,2: 4

[2] 章丽华. 汪机著述活动新考[J]. 时珍国医国药, 2001,12( 9): 838

[3] 闫廷禄. 试论汪机的针灸学术特点[J]. 中国针灸, 1994: 263

[4] 吴继东.《针法浑是泻而无补》考议[J] . 上海针灸杂志, 1985( 4): 28.

[5] 石学敏. 针灸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137.

[6] 姚玉芳. 汪机《针灸问对》学术思想探析[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29(1):12.

[7] 李磊. 汪机《针灸问对》评述[J]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4, 6: 37.

[8] 王鸿度. 汪机及其《针灸问对》[J]. 沪州医学院学报, 1990,13(12):125.

[9] 顾植山. 汪机学术思想及临床思维探析[J]. 中医文献杂志, 2001,2: 3.

[10] 吴富东. 针灸医籍选读[M] .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7: 34.

3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七
《7第七章-针灸基础之经络学说》

经络总论兽医学院 石达友 主要内容关于经络概念 关于经络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经络的临床运用 经络的现代研究 一、概念经络 经络系统 经络学说 经气 经络经络: 经络: 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机体联络脏腑、 是机体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和支行气 血、调节功能的通路,是动物体组织 调节功能的通路, 通路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与血管《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灵枢经脉》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 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 发长。 发长。谷(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饮食)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经络” 的概念已远远超过了解剖意义上的 经络” (血管)内涵。它是一个多方位、立体、交叉、 血管)内涵。它是一个多方位、立体、交叉、 综合的概念。 综合的概念。 经络理论的基础解剖知识; 解剖知识; 针灸、按摩的感应规律; 针灸、按摩的感应规律;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气功导引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临床经验规律的总结;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人与天地相应”观点的指导作用; “人与天地相应”指导下的经络系统 人与天地相应”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灵枢.五乱》说:“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 灵枢.五乱》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秋、冬、夏, 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 其气各异……” 其气各异……” 经络系统经络系统: 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 经络系统: 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将机体的组织器官、 彼此衔接,将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 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 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体系。 经络学说就是研究阐述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 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 分布、生理功能、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问。 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问。 经气经气 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 就是经络中运行之气。“针感” 针感” 二、关于经络系统的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 十二经脉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 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和难以计数的浮络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一)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meridians) 十二经脉(twelve meridians)系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 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 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名称及命名 十二经表里关系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 十二经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手三 十二经脉的总的走向规律: 规律 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 阴经从胸走手, 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经从足走腹胸。 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流注示意 十二经循行图 十二经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属脏腑器官 (二)奇经八脉•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的经脉。 与十二正经不同的“别道奇行”的经脉。 •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 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维脉、阴蹻脉、阳蹻脉。 奇经八脉的特点•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无所络属的脏腑,无表里配偶的经脉关系。 •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 除任、督二脉外,不直接参与十二经的循环, 而是别道异行。 而是别道异行。 •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以调节溢蓄正 奇经八脉行于十二经脉之间, 经之脉气。 经之脉气。 •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其余六经的腧 除任、督二脉有所属腧穴外, 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穴均寄附于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 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协调阴阳的作用。 •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十二经脉如江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一源三歧•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 督脉 皆起于胞中 同出于会阴, 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和腹部两侧,故称为“一源三歧”

。 •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为“阳脉之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为“ 海”; •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阴脉之海” •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十二经之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又称“血海” 海”,又称“血海”。 一源三歧( 一源三歧(图) 十四经•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 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主治病候及 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重要部分。 奇经八脉的循行特点• 除带脉是横向循行外,均为纵向循 除带脉是横向循行外, 行,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 脉之间。 脉之间。 任脉•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其脉多次 任脉,行于腹面正中线, 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能总任 与手足三阴及阴维脉交会, 一身之阴经,故称: 阴脉之海” 一身之阴经,故称:“阴脉之海”。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 任脉起于胞中,与女子妊娠有关, 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故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其脉多次与手足三阳 督脉,行于背部正中, 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 经及阳维脉交会,能总督一身之阳经,故称 为“阳脉之海”。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 阳脉之海” 督脉行于脊里,上行入脑, 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 并从脊里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肾又有 密切联系。 密切联系。 冲脉与带脉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 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 成为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成为气血的要冲, “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同 十二经脉之海” 又称“血海”。(同 妇女的月经有关)。 妇女的月经有关)。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 带脉,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绕 身一周, 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身一周,如腰带,能约束纵行的诸脉。 阴阳二跷脉与阴阳二维脉• 阴跷脉、阳跷脉:跷,有轻健跷捷之意。有 阴跷脉、阳跷脉: 有轻健跷捷之意。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濡养眼目、司眼睑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 • 阴维脉、阳维脉:维,有维系之意。阴维脉 阴维脉、阳维脉: 有维系之意。 的功能是“维络诸阴” 的功能是“维络诸阴”;阳维脉

的功能是 “维络诸阳”。 维络诸阳” (三)十五络脉 三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 的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及脾之 任脉络(身前)、督脉络(身后) )、督脉络 大络(身侧),总为十五络脉( 大络(身侧),总为十五络脉(fifteen ),总为十五络脉 collaterals)。 collaterals)。 络脉及络穴表 (四)十二经别 四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twelve divergent 十二经别( meridians)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meridians) 十二正经离、 合的别行部分,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 分支。 分支。 手 太 阴 、 手 阳 明 经 别 图 十二经别表 (五)十二经筋 五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twelve 十二经筋( muscle regions) regions)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 筋肉骨节的体系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手 太 阴 经 筋 图 十二经筋表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twelve 十二皮部: cutaneous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regions)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布之所在。 表的部位,也是络脉的之气散布之所在。 六 经 皮 部 分 部 图 六经皮部表六经 名 皮部 名 太 阳明 少阳 太阴 阳 关 害蜚 枢持 关蛰 枢 少 厥阴 阴 枢 害肩 儒 经络系统组成• 十二正经 • 奇经八脉 • 十五络脉 • 十二经别 • 十二经筋 • 十二皮部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生理功能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 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经气” 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3、感应传导; 感应传导;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 1、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通行气血,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必须通 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 过经络才能输布周身,以温养濡润各脏腑、 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组织和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沟通表理上下,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 机体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 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 肉筋骨等组成, 能。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这些功能才 只有通过经络的联系作用, 能达到相互配合、

相互协调, 能达到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从而使机体形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感应传导 、• 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当机体 经络有感应刺激、传导信息的作用。 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 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刺激就可沿着 经脉传入机体内有关脏腑,使其发生相应的 经脉传入机体内有关脏腑, 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 生理或病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通过经 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 络反应于体表。针刺中的“得气”就是经络 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感应、传导功能的具体体现。 4、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 、经络能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 经络能调节机体的机能活动,使之保持协调、 平衡。当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 平衡。当机体的某一脏器功能异常时,可运用 针刺等治疗方法来进一步激发经络的调节功 能,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从而使功能异常的脏器恢复正常。 经络病理变化• 经络同疾病的发生、传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络同疾病的发生、传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主要表现为以两个方面。 主要表现为以两个方面。1、传导病邪 2、反映病变 1、传导病邪 、•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机体通过经络以调整体 在正常情况下, 内营卫气血等防卫力量来抵抗病邪。 内营卫气血等防卫力量来抵抗病邪。当经络 功能不正常时,一旦病邪侵犯机体, 功能不正常时,一旦病邪侵犯机体,则机体 不能调整体内的营卫,以抵御病邪, 不能调整体内的营卫,以抵御病邪,病邪便 可以沿经络的通路由毛窍传入腠理, 可以沿经络的通路由毛窍传入腠理,由腠里 传入肌肉、脏腑。 传入肌肉、脏腑。 2、反映病变 、•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也可以通过经络的通路 当脏腑发生疾病时, 反应到体表上来。因此,当某一脏腑有病时, 反应到体表上来。因此,当某一脏腑有病时, 常在相应的部位见到病变。 常在相应的部位见到病变。 • 还有当肾有病,可循肾经传于腰部,出现腰 还有当肾有病,可循肾经传于腰部, 采石场疼痛无力等症状。这些都是脏腑发病, 采石场疼痛无力等症状。这些都是脏腑发病, 凭借经络通路由里传表的例证。 凭借经络通路由里传表的例证。 四、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可以应用于解释病理变化、 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 三个方面 协助疾病诊断,以及指导临床治疗三个方面。1、解释病理变化• 经络与疾病的发生、传变有密切的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八
《针灸“人神禁忌”学说中的“尻神”辨误》

扎针后难过的说说篇九
《针灸各家学说结课论文》

周楣声对针灸学的贡献

周楣声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旁收,通《内》《难》及诸家言,弱冠既施诊于乡里,专从事于针灸,精于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氏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并获得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名老中医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周楣声先生自幼研习祖国医学,博览群书,传承家学,潜心医道,勤耕不辍,博学多才,底蕴深厚,从医70余年,救人无数。周楣声先生毕生致力于弘扬光大祖国医学,授业传道,著书立说,救死扶伤,悬壶济民。周楣声先生治学严谨,学术上力求精益求精,临床中敢于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针灸学的实践与研究中勇于推陈致新,独辟蹊径,提出许多具有真知卓见的见解,总结出丰富的传世经验,其在灸法的传承与振兴、研究与临床应用等方面更是造诣颇深,贡献尤大,是一位蜚声中外的针灸大家。 现将其主要贡献介绍如下。

1、注重实践,专于临床研究与灸疗器械创新

灸法治病,周老往往出奇制胜,他对癫狂、哮喘、心脏病、癌症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在取得痈疽疔疖等热证施灸经验基础上,他大力提倡热证贵灸。热证贵灸,是周老

对中医与灸法事业的一大贡献,前人乃至今人虽倡议热证可灸,但实施者少。周老认为要想扭转传统的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须亲自实践证实,使反对者心服口服。

周老认为振兴灸法,关键在于灸法改革,灸疗器械的创新,扩大灸法临床适应证。灸法的许多特殊功效尚未被人们认识,必须努力挖掘与探讨。自古以来,艾灸都以壮数来计时显效,后来发展成手持艾条灸,但费力费时,弊病多端。早在铁窗之中,周老就开始了从事艾条熏灸器的研制工作,终于在1978年,研究并生产出省时省力不易烫伤皮肤的艾条熏灸器。这个小小的发明结束了几千年来浪费人力、时间的传统艾灸方式。1985年,在合肥召开的全国灸法会议上,受到当时卫生部崔月犁、胡熙明两位部长的高度赞扬,为推广灸法提供了方便,在国外也极受欢迎。继后周老又发明了周氏万应点灸笔、热流喷灸仪,并申请了多项国家专利。2004年在研究治疗艾滋病的方法上周老又发明了肛灸仪、耳灸仪、汽灸仪,并先后获得国家专利,使医疗器械创新更上一层楼。灸具的创新,提高了灸法效果,简化了操作方法,广泛用于多种疾病,在全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使灸法的推广得到了普及。

2、释疑解惑,医术医德传道后学

1984年以来,周老受卫生部委托,在合肥由他主持举

办了4届全国灸法学习班,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举办3届全国灸法学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学习班讲授灸法课程,以《灸绳》为教材,释疑解惑。学员们接受了他的灸法传授,使灸法这一濒临绝境的古老技术得到了发扬光大,惠及民众。

3、擅长总结,著作论文见解独到

周老立足临床,勤于实践,擅长总结经验,几十年来不断写出临床经验及读书体会。他撰写论文多次参加全国针灸会议,对灸法理论和临床应用作了深入的论述。他挑灯夜战,首先着手从家传破书残卷中整理重订了先祖周树冬所撰《金针梅花诗钞》,为抢救安徽针灸历史遗产作出了贡献。周老治学严谨,思路广阔,古典文学功底深厚。读其诗词歌赋是一大乐趣,观赏其书画金石是一大享受。周老慨然日:“虽能集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若入轩岐之堂室,则既可利己,亦可利人。”先后撰写成《金针梅花诗钞》(1982年)、《针灸穴名释义》(1985年)、《黄庭经医疏》(1991年)、《针灸经典处方别裁》(1992年)、《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1992年)、《针灸歌赋集锦》(1993年)、《周楣声脉学》(1994年)、《针铎》(1998年)、《灸绳》(1998),之后台湾出版了《周楣声全集》。“以退为进,将暮作朝”这是周老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座右铭。退休后又撰写了《填海录》(2000年)、《说灸——艾灸治疗艾滋病的思路与方法》(2005年)。周老

行文立论新颖,见解精辟,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

4、奇思妙想,笃信艾灸能治艾滋

对艾滋病治疗手段方面,周老针对传统灸疗方法费时费事的缺点,研制了汽灸仪、喷灸仪、肛灸仪、耳灸仪等针对不同主要病症和并发症进行治疗。

周老说:“艾滋病、乙肝、糖尿病、精神病、戒毒五大难题,艾灸是不可忽视的主要治疗手段,攻克其中一项,也不辜负此生,也不辜负当今盛世”,并写下遗嘱,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志向,让人深为感动。

周楣声对针灸学的贡献

针灸推拿学院 2009级针推3班

马正宗

学号: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shiyongwendang/87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