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演讲稿】
有一篇很火的演讲叫《了不起的少年感 》,演讲者刘慧凝在节目上提出“少年感”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想一想,自己还是曾经那个风一般的少年吗?
稿件如下:
- 01 -
我老公,典型的理工男。
不管你给他提什么时尚建议,他的穿着都保持着大一新生的那种质朴感:前面戴一个黑眼镜,后面背一个双肩包,左边一个水壶,右边一把雨伞。
他的衣服非常简单:春天, 文化衫;夏天,文化衫;秋天,文化衫;冬天,还是文化衫。但是在节假日等重要活动里,会选用时尚单品格子衬衫。加,文化衫。
四年前,他向我求婚。
周围的朋友给了好多建议:比如,买一个蛋糕,点一圈蜡烛,摆一个心形。
他说,我不用那些。
他让我闭上眼睛,把我拎到一个小黑屋,我特别期待,觉得从小看的那些偶像剧的情节终于能在我身上发生一回了。
我一睁眼,什么都没有。突然,他说,起!
我再一看,满屋子都是绿光。
哎呀,我有点蒙,我说,哥们,这……什么意思……
他说,哥们儿这个绿光,波长是520纳米,这样到处都是我爱你了。厉害吧?
对于这种“一根筋”的浪漫我早就习以为常:他觉得对的事儿,就会特别坚持。
- 02 -
一根筋的少年,是我大学同学老蔡。
2014年4月,他和一群清华男生,做了一件自己以为特别燃、恨不得改变了世界的大事儿。这个大事儿,我一句话就能给你说明白。就是在网上修改了一个错误的词条,说完了。
这个词条叫PX,是对二甲苯的缩写.比如,我们每天用的塑料袋里就有PX,从毒性上看,它和乙醇也就是酒精一样,属于低毒;从致癌性来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定义,明确划分为“和咖啡、咸菜一样,属于第三类致癌物,现有证据不能证明其对人类致癌。”
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却在百度词条里被改为剧毒。
这不是谁在恶作剧,连续五天五夜坚持把低毒改为剧毒背后有一个故事。
8年时间里,我国发生过7起和PX有关的群体事件,都是因为不了解PX,担心它的生产过程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而拒绝在自己的城市建厂。
这一次,是八年七次里的最后一次。
在那120个小时里,平均每半个小时PX就遭遇一场争夺战,别人改成剧毒,清华男生改回低毒。
剧毒低毒,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他们在电脑前,守土有责,寸步不让,连续发声:该词条涉嫌恶意篡改。
本人是清华化工系直博生,以所学专业知识担保修改部分的正确和准确。当前PX为敏感话题,望百度对审核行为负责。清华化工系今日誓死守卫PX词条,守卫科学和事实。
现在你打开词条,上面有一行字“因涉及专业知识,我们已邀请专业人士编写本词条。”这个专业人士里就有那年22岁的一群少年。
- 03 -
我要讲的第三个少年是个北京男孩,他成绩好、帮助后辈,是我的偶像。
但他特别犟,在国外工作时,只准自己和家人吃鸡腿,因为鸡腿比其他肉、蔬菜、水果都便宜,家人想吃块西瓜,他都生气不同意。
其实他不穷的,在国外做教授,工资很高,但他就是不花。省下来交给金融机构打理,钱生钱,继续吃鸡腿。甚至后来查出肺癌,人家大夫推荐了500块钱一粒的药,他嫌贵就是不吃,找50块钱一片的仿制药.服用后,全身过敏。
2012年,是这位少年人生的最后一年。
面对绝症,他对家人温和、理性,又很犟地说了一句话:停止治疗。
省下高额的医药费,取出一辈子攒的钱,1500多万人民币,资助几千名少年。
刚才讲的这个少年不是别人,就是清华大学1951级无线电系本科生,清华经管学院教授,中国金融学家,享年78岁的赵家和老师。
去世前三个月,他签订遗体捐赠手续,用于医学研究等事业。
这个抠门的、很犟的少年,最终连自己都没给自己留下。
他,和他那1500万的助学金从北京走向远方,走进了更多少年的生命里。
我为什么叫赵老师少年,因为少年不是按照年龄划分的,而是有没有少年感。
什么是少年感,是冲动鲁莽?三分钟热度?
不,那只是表面。
少年感是明知不敢为、不能为、不必为而为之。
做任何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成本,我赚了还是亏了,也不是结果,我成了还是败了。
而是这件事,它应该做。
社会和国家最有活力的地方就在于少年。社会和国家没有活力的时候,不是人口老龄化的时候,而是这里的人失去了少年感的时候。
安于现状、停止创新、害怕挑战、害怕改变、害怕付出。
- 04 -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少年对吗,那是属于我们的英雄梦想。
我们心底,最害怕的事情,是怕辜负了那个少年的自己,放弃了本来可能实现却根本没去尝试的梦想。
但是哪怕我们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到近乎绝望的时候,就是不想死心啊!不想放弃,在一无所有的时候,心里就只有那份扎心的,热爱!
什么是少年感,是工科男一根筋用他的方式喜欢你,是PX保卫战里守卫科学和真理,是赵家和老师不计成本、不图结果的去守护少年、守护未来,更是我们想改变自己时,哪怕内心害怕,害怕到手脚发抖,也不能糊弄过去许下愿望的那个少年,也要履行承诺勇敢出发。
因为在人生的象限里,横轴的年龄是已知的,是固定的,但是纵轴上,能有怎样的创新、精彩、奇迹,永远和年龄无关。
所以以后再有人问你,少年,你图什么? 你告诉他,我不图什么。
我是少年,从来不想长大,却已经长大。
但如果我不想变老,就可以不必变老。
这特别像一碗熬给迷茫者或者说所有成年人的营养鸡汤。我们会喜欢不是因为自己本身渴望少年感,而是因为这是我们很多人的痛处,刺到了我们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那个不求回报、一生决定只爱一个人的热血少年了。
我们也想过不谙世事,抛开杂念,一股子只坚持自己的理想。
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也许在这些年里,可能都没变过,也还是固执地相信一切都会好的,也依旧善良如初,也还是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再拼搏一次。
类似这样的演讲往往只会引起一时的热血澎湃,我们点头点赞的每一瞬间都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每个故事都是生动的,每根刺都是点到为止的。
最大的原因也许是这个社会压得我们足够老练。哪怕单纯过过眼瘾,也要假装自己逃离了目前的焦虑、恐惧、压力,幻想着过着少年无忧无虑的生活。
也许是我们需要少年感来弥补自己在成年时所缺失的淳朴,但还是要以成人的方式继续生活,这才是让我们落差最大的时刻。
因为成人才可以让我们有钱可挣,有饭可吃,有房可住。
在所有人都告诉我做人不要功利,不要追求结果时。有没有人替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想过?如果我真的这样做了,挣不到钱怎么办?没有地方可住怎么办?家里年迈的父母怎么办?
我们很多人的人生,一毕业就是要靠自己去打拼,去挣自己的房贷,去赡养自己的父母,去自己拼搏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谈少年感,我会仔细听着,也非常赞同甚至感同身受。但在短时间内做不到,哪怕,我还是少年。
少年感存在的前提是我们以成人方式给自我保障后所追求的。
下一篇:年会中奖后上台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