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三年级】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一: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48分)
1. 阅读周朝分封制规定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B.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C.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D.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
和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3. 《史记•平准书》记载:“杜周治之,狱少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
治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4.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
“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5.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
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曾说:“根
据中国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C. 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7. 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
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8. “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
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这导致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这种状况得以改善始于
A. 八国联军侵华 B.工业革命 C.鸦片战争 D.新航路开辟
9. 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10.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
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1. 观察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线表示的是
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
B.英国全国煤炭产量
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
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
12.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
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13.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
“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 D.救亡图存
14.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
由正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B.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15.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
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16.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7.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
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18. 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19.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
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20. 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
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C.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
D.主流思想取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
21.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具有自然法的精神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
22.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
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23. “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
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24.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25.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对雅典民众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6. 苏格拉底曾说:“我认为,想要得到正确的判断,要根据知识,而不应根据多数。”据
此判断苏格拉底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二: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1)
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四调考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48分。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两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2.郭沫若说:“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这说明 (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一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3.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
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在出现时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4.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5.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冶铁技术的落后 B.精耕细作的需要
C.小农经济的阻碍 D.耕牛的极度缺少
6.右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
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 ( )
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
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
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
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
7.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这就是说 ( )
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
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 D.秦朝集权统治开启了郡县制
8.“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 )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9.晋代博玄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经营思想是 ( )
A.趋利避害 B.精耕细作
C.量力而行 D.扬长避短
10.据《增订唐两京城坊考》,唐代洛阳南市有齐朗宅,北市有王孙宅、曹琳宅和曹义宅。长安东市也有私人住宅。这反映出唐朝 ( )
A.市出现商住复合功能 B.市的娱乐功能不断加强
C.政府加强对市的监管 D.城市布局强调天人合一
11.唐代多有严禁各级官员从事工商业的规定,而宋代则多有皇室成员利用权力之便从事商业的记载。这说明 ( )
A.唐代工商业秩序管理规范 B.宋代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C.唐代注重保护民间工商业 D.宋代的工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12.有学者认为:从政治体制演变看,宋代是从“皇权一吏员”体制向“皇权一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善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13.有学者在研究元朝历史时,引用了下面材料:“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于内地。”该学者引用这些材料主要是为了说明( )
A.元朝推行民族融合政策 B.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发展
C.元朝进行政治制度创新 D.元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14.学者赵轶峰在《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中写道:“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o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其意在说明黄宗羲的思想 ( )
A.具有近代思想色彩 B.堪称近代制度典范
C.没有突破儒家理论 D.有违儒家民本思想
15.顾炎武以一种历史自觉,对传统的思想观念所造成的负面国民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条可以为全社会所遵循的“行已有耻”的道德底线和一系列基本原则。这里,顾炎武所遵循的“道德底线”或“原则”是指 ( )
A.忠君爱民,保国有责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C.仁孝当先,舍生取义 D.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
16.清代学者吴定说:“道学之名,不见于经。自《宋史》创立道学之传,以尊濂、洛、关、闽诸贤,一时从其游者,罔非沐仁浴义,暗然为心性之谋,何其盛也。”由此可见宋元之际 ( )
A.道教形成众多流派
B.道家与儒家思想交锋激烈
C.理学成为儒学正统
D.儒学经典开始成为科考内容
17.“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这主要是因为明代 ( )
A.官员晋升相对容易 B.中枢机构设置调整
C.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D.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8.下图所示为清朝道光年间的一份官方文件(部分),由此可见当时
A.思想封闭,观念落后 B.列强入侵,走私猖獗
C.五口通商,主权受损 D.取消“海禁”,鼓励贸易
19.布政使一职始创于北宋赵匡胤统治时期,是为了分拆节度使的财政大权,以此削弱割据势力。此制一直延续到清朝。1853年湖南巡抚骆秉章在长沙开设厘局(税务机关),“以亲信裕麟总之,藩司(布政使)列衔画行,莫能问其数。”布政使被督抚“__脚踢开”意味着( )
A.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削弱 B.中央掌握了地方财政权力
C.现代财政制度的正式建立 D.地方权力制衡制度的建立
20.“但这一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他们拒不承认中国在军事上的劣势和在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这段话中的“战争”是指 (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21.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常熟有个叫曾含章的人在《避难纪略》中写道:“令业户(指地主)领伪凭,日田凭,诱以领凭之后得以收租,卒无一人应之者。盖明知租之必不能收,而深虑贼之知为业户而加害不休也。”这一记载 ( )
A.可体现出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B.反映了《天朝田亩制度》颁行的局限性
C.表达了他对清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D.不是对太平天国土地政策的如实反映
22.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23.光绪十六年(1890)宜昌海关在报告中说:“印度棉纱和(中国东部诸省来的)棉花的零售价格相差无几,所以买进棉花再来纺纱,反而比直接用洋纱更贵。”材料现象 ( )
A.促进近代棉纺织业的发展 B.导致清政府提高关税税率
C.传统纺纱业日益走向破产 D.使中国沦为西方经济附庸
24.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专门的机构办理对外交涉——五口通商大臣,起初由两广总督兼任,驻广州。1859年,将五口通商大臣移驻上海。1861年划归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辖。 1866年,改称南洋通商大臣,由两江总督兼任。这种转变反映了 ( )
A.中国中央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B.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开启
C.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中国被迫全面对外开放
25.有历史学家认为,在近代中国“1860年同样是一个重要年份,就社会观念的新陈代谢来说,它比184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这一认识主要基于当时 ( )
A.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B.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C.维新思想逐步走向成熟 D.民族共和思想兴盛
26.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文中的“当时”是指
A.清朝末年 B.民国初年
C.民国后期 D.“文革”前后
27.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写道:“同治、光绪年间的政治领袖如曾、左、李及恭亲王、文祥诸人原想一面避战,一面竭力以图自强。不幸,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对上述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
A.政治领袖们的自强运动大大推动了思想的解放
B.误国突出表现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战败
C.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是政治领袖们避战的结果
D.时人多方掣肘是导致自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28.清同治帝曾有谕令:“惟该院(同文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籍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查,毋令滋弊。”这表明 ( )
A.朝廷坚守“中体西用”的原则 B.朝廷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列强侵略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D.同治皇帝反对洋务运动
29.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中说:“吾党做劝告开明工夫,未必不为彼党间接发生助力。彼党做预备革命军工夫,亦未必不为吾党间接发生助力,此所谓相反而实相成。”材料表明( )
A.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 B.两党分工明确并各司其职
C.两党为共同利益实现联合 D.实现民权是两者共同目标
30. 19世纪末,《时务报》发表了大批西方人看中国的文章(见下表).其主要目的是
(
)
A.希望得到列强支持 B.向国人介绍西学
C.揭露列强瓜分阴谋 D.为变法制造舆论
31.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使,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 )
A.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 B.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C.较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
32.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33.19世纪后期报刊上诸如《论中西历之所以不同》《中西饮食异宜说》《论中西民情不同》 《中西政情之别》一类文章屡见不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西比较的范围在逐渐扩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习俗、法律、思想、学术等各个领域。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知识分子 ( )
A.放弃了儒家是古非今的传统观念 B.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束缚
C.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的重大变化 D.传统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
34.“作为具体的政治历史事件的‘五四爱国运动’最足以构成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分水岭,因为从这一事件开始,新文化运动事实上从比较广义的文化运动的范围中发生某种突破„„”下列现象可作为这种“突破”表现的是 ( )
A.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B.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
C.新文化运动的阵营日益巩固 D.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5.“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引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 ( )
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
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
36.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科学”一词出现1913次,而“民主”仅305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 ( )
A.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 B.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
C.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 D.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
37.有学者评价新文化运动者“不再过多强调从制度上解决自由问题,而是更强调能使恰当的制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对自我和社会的态度”。这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 ( )
A.否定制度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B.吸取辛亥革命政治失败的教训
C.认识到批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D.强调社会意识对制度深层反应
38.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21~1935年处应填写( )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三: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四调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四调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40每小题1分,40-45每小题2分,共50分。)
1. 《论语·里仁》中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利于培养高尚的节操 B.反映了儒家的道德观念
C.符合君主专制的政治需要 D.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2.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下列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是: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次能养。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③④
4.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应出,自先秦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5. “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言论
A.孔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
6. 宋神宗时,打算将一名转运使处死,宰相蔡确反对,理由是“祖宗以来,未尝杀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始”。神宗沉吟良久后说:“可与刺面,(发)配远恶处。”门下侍郎惇以“士可杀,不可辱”的理由反对,最后神宗只得作罢。(宋代侯延庆:《退斋笔录》)从材料可以看出 ①君权与相权良性互动 ②政策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③理学思想影响士大夫人格追求 ④宋神宗具有良好的治国素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 “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8.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下列对这段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风》用朴实的笔法刻画劳动人民的真实情感
B.《风》以现实主义笔法描述社会的黑暗
C.《雅》主要内容是描述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D.《雅》主要内容是记叙人民反抗贵族的斗争
9. 欧文忠《盘车图》诗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梦溪笔谈》)该诗描绘的绘画及其风格是
A.文人画,重视写意 B.山水画,重视写实
C.花鸟画,浓墨重彩 D.人物画,形神俱备
10.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政治,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表明李大钊
A. 能够批判地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C. 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D. 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11.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B.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12. 乾隆帝说:“至于衣服制度,不妨仍其旧俗,若因归降天朝,必尽用天朝服色,势亦有所难行。尔等习惯自然,一时岂能骤易?且将旧时衣服尽行弃置,亦殊非爱惜物力之道。即朕所颁赐物件,亦止善为收贮,传之子孙,惟来京朝觐,暂时服用。”由此可见,其实行的少数民族政策是
A.断发易服 B.因俗而治 C.改土归流 D.定期朝觐
13. 在2010年的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讲话指出,要明确历史的主题和主线,分清主流和支流。近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正式出版(1949年—1978年),这部书的的主线和主流是
A.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民主法制建设的曲折历程
14. 《民国乌青镇志》卷 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15. 1914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B.倡导移风易俗
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满革命
16. 1651年英国政府颁布《航海条例》,1656年清政府颁布《禁海令》。两者都
A.以贸易保护主义为指导思想 B.取决于其经济基础
C.禁止国民进行海外贸易 D.增强了本国的经济实力
17. 以下是英、德两国煤炭消费量的数据(单位:千吨),从此表中可以直接提取的信息 包括
①英国是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 ②英国早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德国 ③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 ④英、德两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8.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均田制 C.农民土地私有制 D.地主土地秘有制
19. 罗马法的监护制度十分发达,罗马法将保护未成年人及其他社会弱者的利益看成是一种义务,一种社会公职,强调国家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这体现了罗马法的
A.法律至上原则 B.人文主义精神 C. 自由公正意识 D.天赋人权思想
20. “古代希腊的经济史研究在这100年的争论中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史料的基础扩大了,碑铭、考古与文献等史料,新的理论与方法被综合运用于历史研究之中,不仅工商业的研究继续受到重视,而且农业、土地制度、信用、交通、奴隶制等都得到研究,一些老问题被从新的角度加以解释。”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经济史研究的地位取代政治史 B.关于古希腊经济争论无休止
C.学者史观逐渐发生明显的变化 D.经济史研究方法和领域拓宽
21. 生活即历史。1992年夏天,深圳一家露天咖啡馆里,四个小伙子在聊天。从他们聊天内容中最不符合实际的是
A.小张说:“今年春节后不久,我在深圳有幸看到邓小平”
B小李说:“我把小平同志到深圳这件事,通过互联网发给了在美国的同学”
C.小马说:“今年要召开党的十四大,估计改革开放的步伐又要加快了。”
D.小赵说:“听说上海浦东发展很快,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到浦东去创业。”
22. 从“和平使命-2005”、“和平使命-2007”,一直到“和平使命-2009”,和平使命系列军演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反恐军演品牌,这也是上海合作组织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一种姿态。以下对上海合作组织认识正确的有:①由中国领导创立的全球性国际组织,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 ②它的成立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 ③联合打击恐怖主义是该组织的重要目标之一 ④该组织成员国的合作目前仅限于军事、政治领域,尚未涉及经济等其他领域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3. 董仲舒指出,当时社会“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此后,历代王朝大多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但无法根本解决这一痼疾。其原因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力度不够 B.土地私有,并允许买卖的制度
C.地主、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 D.封建王朝统治严酷、横征暴敛
24. 1901年,法国等十一个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当时法国具有缔结条约权的是
A.总统 B.参议院 C.众议院 D.最高法院
25. 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一王国一帝国”(“方国”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26.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B.科举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
27. 2008年10月,15家主流媒体共同发起的征集“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揭晓,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上网”、“①”,“北京奥运”“炒股”、 ② 和“雄起”。其中①和②两条是对其余8条产生决定性影响和准确的概括,它们应该是
A.西部开发、解放思想 B.入世、市场经济
C.对外开放、大国崛起 D.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28. 中国当代著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29. 1833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Gutzlaff)在广州创办《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简称《东西洋考》),这是中国本土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创刊前,郭士立在一封信里表达了他的创刊目的:“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以上材料表明了
A.这份报刊专为中国公众服务,具有近代化意义
B.这份报刊标志着中国人自办报刊的开始
C.中国近代报刊萌芽于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的影响
D.西方的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
30. 以下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的文章选摘,请将其按时间顺序正确排序:①“《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在莫斯科签订”②“一切为1070万吨钢产量目标让路” ③“致富光荣”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31.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本质上反映了
A.民营企业的恢复与发展 B.企业获得了绝对自主权
C.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发展 D.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32. 《大国崛起》中说道:“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在不同的时期,只有那些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做出了正确战略判断的国家,才能获得历史的青睐。”以下符合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A.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B.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改革
C.中国发动“文化大革命” D.德国为冲破凡尔赛体系而扩军备战
33. “舞”字的原始文字像一个人手执牛尾跳舞的样子,后来加上“舛”(双脚形),强调双脚配合双手和乐曲有节奏地跳跃。这说明汉字
A.演变总趋势是由简到繁 B.以图画文字为基础逐步演变发展
C.都是由象形文字构成 D.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34. 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率先打破这一懵懂历史观的是
A.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 B.李鸿章、张之洞等的洋务思想 C.李大钊、陈独秀等的本.文,来.源,于.贵,州.学,习.网,社会主义思想 D.严复、粱启超等的维新思想
35. 一代伟人邓小平经常妙语连珠,以下语录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③“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是真正的不结盟”;④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36. 新华社电:“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当时的舆论宣传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
C.打破了美苏等大国对空间技术的垄断
D.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37. 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曾论述中国古代社会:“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专制集权政治体制
C.生产资本短缺所致 D.周家面临边疆危机
38. 以下是某一学派对法律本质的论述:“法律是人为的产物,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不同的法律只不过是不同利益的体现,政府制定法律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它的利益,法律不可能为公道、正义等价值准则提供根据,因此法律对人的约束力也就是有限的。”这一学派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学派 C.启蒙思想家 D.自然哲学家
39. 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下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背景 B.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C.国民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成就 D.抗日战争对中国的现代化影响
40. 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的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的“高明”之处是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建立政党宣传政纲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41. 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 “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42. 梁启超在1922年这样认为:“孟子常说:‘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这句话可以说是代表旧史家之共同观念。„„我们平心一看,几千年中国历史,是不是一治一乱的在那里循环?何止中国,全世界只怕也是如此。埃及呢,能说现在比‘三十王朝’的时候进化吗?印度呢,能说现在比优波尼沙昙成书、释迦牟尼出世的时候进化吗?„„又如汉、唐、宋、明、清各朝政治比较,是否有进化不进化之可言?所以从这方面找进化的论据,我敢说一定全然失败完结。”在这里,他想要强调的是
A.前代胜于当代,昨天胜于今天,历史在倒退
B.治乱论比进化论更适合解释某些历史
C.一治一乱的史观适用于古代而不适应于当代史
D.古代史学观点通常缺乏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
43. 我国古代的一位学者认为:“孔门未有专用心于内之说也。用心于内,近世禅学之说耳。今传于世者,皆外人之学,非孔子之真。”这位学者是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顾炎武
4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这三个派别依次是
A.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B.维新派,顽固派,革命派
C.保皇派,革命派,维新派 D.洋务派,革命派,保皇派
45. 《新唐书卷54·食货志》“(唐)宪宗以钱少,复禁用铜器。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地方的驻京办事处)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对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四: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四调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衡水中学2013-2014学年度上学期四调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试卷
命题人:贾星 张月光 审核人:裴冬梅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1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 选择题(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其中每小题1分,共48分)
1. 阅读周朝分封制规定的实力表格,从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A.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B.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C.分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进行
D.通过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序列
2. 易中天先生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写道:“作为集权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倾向于专制和
独裁的‘雄略之主’,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前朝的覆亡乃是因为过度的集权。他们只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因此,他们吸取的教训,也只能是专制、专制、再专制,集权、集权、再集权。”汉武帝、宋太祖、明成祖采取的相似措施是
A.沿用秦朝以来的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B.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分割削弱相权
C.设立新的中枢权力机构,加强专制皇权
D.通过刺史制和行省制,加强官僚队伍建设
3. 《史记•平准书》记载:“杜周治之,狱少反者。乃分谴御史、廷尉、正监分曹往,即治
理郡国缗钱;得民账务以亿计,奴婢以千万计,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如是,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主要反映出西汉时期
A.吏治腐败激化了阶级矛盾 B.推行均田制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C.工商业市镇经济较为发达 D.政府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4.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
“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说明较为合理的是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歌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不能作为史料来使用
5. 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
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C.“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
6.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1716年),曾说:“根据中国
人的看法,‘理’是有世以来循着一律性的动规一直不停地推动着‘天’的唯一之‘因’;„„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说‘理’是最高神?”“总而言之,它可以被视作我们的‘造物主’。”这说明
A.宋明理学与欧洲理性主义无本质的差别
B.欧洲启蒙运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营养
C. 莱布尼茨根本否定基督教,否定人文主义
D.宋明理学本质上是一封建主义宗教神学
7. 古代有关“丧葬传统”的观点有:一、“丧礼,君与父母、妻、后子死,三年丧服„„或
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二、“厚葬久丧,重为棺椁,多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无闻,目无见,此足以丧天下。”据此判断以下符合材料的观点为
A.两种观点分别为儒家和法家思想
B.两种观点都反映的是下层民众的立场
C.两种观点都主张厚葬久葬
D.两种观点都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
8. “欧洲人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制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
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这导致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这种状况
得以改善始于
A. 八国联军侵华 B.工业革命 C.鸦片战争 D.新航路开辟
9. 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C.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逐渐增强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10.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期
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许涤新、吴承明主编:
《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一卷)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环境安定 B.列强放松经济侵略
C.政府政策支持 D.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11. 观察右图,根据所列年代与数据推测图表中曲
线表示的是
A.英国输华鸦片总量
B.英国全国煤炭产量
C.英国掠夺白银总量
D.英国输华棉纱总量
12. 1514年,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上奏说:“近许官府抽分(注:征收进口税),公为贸易,
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据此可知
A.明政府曾经放松海禁
B.明政府加强海禁力度
C.明代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略
D.陈伯献反对海禁政策
13. 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
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发展资本主义 B.反对专制统治 C.反抗外来侵略 D.救亡图存
14. 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说》里谈到:“国家如一公司,朝廷则公司之事务所„„朝廷由正
式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代表,爱朝廷即所以爱国家也。朝廷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则朝廷为国家之蟊贼,正朝廷乃所以爱国家也。”这段话
A.体现了家国一体的理念
C.反映了社会契约精神 B.宣传了实业救国思想 D.提出了救亡图存要求
15. 1929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太平天国之
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国民党政权对太平天国运动则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施
16. 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17.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
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18. 右图为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示意图。该图主要反映出中国
A.对苏联和对西方贸易额出现交替上升状态
B.被西方封锁遏制,外交上实行“一边倒”
C.国民经济建设国际环境恶劣,举步维艰
D.同西方国家经济技术交流活动陷于停滞
19. 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
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
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 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
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 D.与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20. 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都曾缔造过辉煌的文明,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三者在政
治体制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下列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A. 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民主法制水平的高低
B.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政治制度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C.自然地理因素对古代政治文明的方向选择有重要影响
D.主流思想取向决定政治文明的方向
21.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 B.具有自然法的精神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 D.主张重罪轻罚
22. 古希腊喜剧《骑士》中,一位将军试图劝服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的职位时
说:“要做政客,惟一的麻烦就在于你什么都知道。适于做人民领袖的不是那些有学问的人,或诚实的人,而是那些无知而卑微的人。你可千万别错过这个绝好的机会。”这段话
A.道出了民主政治的真谛 B.体现了古希腊的平等思想
C.表达了对民主制度的不满 D.成为雅典政客的最好描述
23. “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
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24. 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 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 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 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25.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五:2015-2016学年衡水中学高三四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5-2016学年衡水中学高三四调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六:河北省衡水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七: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 填涂在答题卡上)
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
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
在《诗经》中出现的是
A.《唐风》 B.《陈风》 C.《郑风》 D.《赵风》
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
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
功。用不 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铁犁牛耕
C.精耕细作 D.男耕女织
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
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
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
级演
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
段的
“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
间的一位 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虚之学,
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
则苏州,西则汉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
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
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
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一一《忘山庐日记》
A.13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
国。„„ (开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
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19.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
国人口记 录,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簪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
过程中前 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1.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22.“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
天子吓得发了懵。”歌谣反映的近代史实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23.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圜》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
得到锯决。„„所谓的革命,无非是露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 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2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
上街游行,欢呼“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25.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
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
C.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26.迭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
严复在翻译进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2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
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呵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8.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
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
政策。” 该宣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30.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
助合作完全是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
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
B.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
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
31.1937年德国《共和报》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
国必以死力抵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酌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
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33.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
义的经济任务,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 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 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34.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建平县、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
证图片。这些土地房产所有证的获得,是通过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八:河北省衡水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15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
历 史 试 题
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 填涂在答题卡上)
1.对王国维《殷周制度论》,钱穆先生评价说:“周公摄政七年,而始归政于成王,„„于是周人传子之制亦因而确定。王氏(王国维)谓因先有传子之制而始封建。未窥周人政治上之伟大能力所在也”材料认为王氏的误判是
A.王位世袭制度正式确立于周成王
C.传子宗法制为分封诸侯提供前提
出现的是
A.《唐风》 B.《陈风》 C.《郑风》 D.《赵风》
3.《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圉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4.《盐铁论·水旱》载:“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用不 具,则田畴荒,谷不殖。”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C.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 B.西周执政力主要得益于礼乐教化 D.分封制与血缘宗法制度互为依存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所收诗歌最终经孔子编订而成。据此判断以下不可能在《诗经》中
8.唐代经济学家陆贷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出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因不立矣。”下列历史现象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
A.秦汉推行“重农抑商” C.明代出现“计日受值” B.北魏至唐推行均田制 D.明清实行“田赋证银”
9.下表是据《宋史,地理志》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贡铅州数量,这表明当时
A.政府在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
10.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唐朝时设置的节度使作为不同时期的地方势力,二者不同的地方是
A.与天子是否存在宗法关系
B.所在地后来是否可能发展为割据势力
C.是否拥有辖区内的全权
D.其职位设置的目的是否为拱卫中央
11.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 “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12.(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这种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 宦官
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申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C.明朝的礼仪制度曰益规范
D.皇帝的威权被宦官分割
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占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
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
D.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14.清初地理学家刘献廷在其《广阳杂记》中说:“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
口,然东海之滨,苏州而外,更有芜湖、扬州、江宁、杭州以分其势,西则惟汉口耳。”据此可知清初
A.已形成统一国内市场
C.工商业市镇繁荣发展 B.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D.苏州是江南经济中心
15.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
法国政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师夷长技以制夷”
C.崇厚对外情况是无知的
D.崇厚自认为受了“胯下之辱”,有失身份
16.下侧日记最可能写于
风气至今,可谓大转移,立宪也,议院也,公然不讳,昌
言无忌;且屡见诸诏旨,几等口头禅,视为绝不奇异之一名词。
一一《忘山庐日记》
A.1361年 B.1895年 C.1907年 D.1913年
17.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开
工后)斯时运用缫丝机槭尚无相当人才。„„乃延(请)意人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厂务。„„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耗损殆尽。对于丝厂发展,折射出的史实本质是
A.技术人员主要依赖外国
C.因官督商办而走向衰败 B.产品销售不十分的顺畅 D.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艰难
18.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
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 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 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19.据清代档案《户部汇题各省民数谷数清册》统计,咸丰元年(1851年)尚有完整的全国人口记 录,
咸丰三年起,南方多省册报残阙,人口遽降。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农民起义爆发,冲击了旧的统治秩序
B.清朝吏治腐败,户籍管理混乱
C.列强发动侵华战争,户籍簪理受冲击
D.清政府调整政策,放松了户籍管理
20.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 后相
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21.下列表格是甲、乙两位同学对“农民阶级与近代中国革命”的探究,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A.甲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正确,结论合理
B.乙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不正确,结论不合理
C.两位同学采用的历史依据都不准确,结论都不合理
D.两位同学的推论都合理,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时代
22.“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天子吓得发了懵。”
歌谣反映的近代史实应该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23.张鸣在《辛亥:摇晃的中圜》中写道:“革命带来了问题,答案却是只能在继续革命中得到锯决。„„
所谓的革命,无非是露借助革命的杠杆,撬起可以使民族翻身的巨石,当无论如何都撬不动的时候,
不是换一·个杠杆,而是接长这个杠杆,用更激进的革命,继续撬。”这表明作者认为中 国近代前期
A.革命目的极具坚定性
C.革命过程极具跳跃性 B.革命手段极具优越性 D.革命结果极具建设性
2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协约国战胜德国的消息传到北京,中国知识分子曾上街游行,欢呼
“公理战胜强权”。同时在北京创刊的《每周评论》将“主张公理,反对强权”作为其办刊宗旨。对“公理”的呼喊反映出中国知识分子
A.对民主科学的质疑
C.对独立参政的渴盼 B.对平等与自由的向往 D.对协约国希望的幻灭
25.1919年4月,身在欧洲的梁启超给北京外交委员会发了一个电报:“对德国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
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梁启超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外交政策不满
B.梁启超与后来青年学生的态度一致
C.梁启超对帝国主义的本质还没有看清
D.梁启超已变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斗士
26.迭尔文进化论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康有为把进化论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严复在翻译进
化论著作《天演论》时突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危机思想;陈独秀用进化论研究伦理道德和文学艺术。这反映了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进化论的态度是
A.“中学西源,为我所用”
C.“西学中源,合理利用” B.“与时俱进,发展创新” D.“取明深义,取便发挥”
27.《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
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呵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C.抗日战争爆发 B.中华民国建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8.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
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C.引入的国家来源相对单一
言的发表
A.说明中共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
C.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表明中共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D.促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9.“中共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暴动政变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该宣
30.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中记载:按《劳动互助组织纲要》的规定,苏区的农业互助合作完全是
农民自愿组合的换工、换耕组织形式。农民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而加入互助合作,获取较单独耕种更
多的收益,因而能真正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优化极低下的生产资源,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材料表明
A.当时苏区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合作经济
B.消灭封建土地制度,是一种土地公有制
C.合作经济是与政府无关的农民自愿组合
D.合作经济的实行适合苏区生产力发展状况
31.1937年德国《共和报》载文称:“上海乃世界最富庶城市之一,在日本垂涎已久,在中国必以死力抵
御,原属意料中事。观于战况之烈,足见日本获胜之望尚属渺茫。”此处所言战事
A.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B.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酌狂妄计划
C.切断了日本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
D.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32.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国对中国的某一新生事物产生了不同看法。前者认为它是“中国加速社会主
义建设,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后者则认为20~30年代的苏联曾有过类似尝试,但“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它”是指
A.土地改革
B.“一五”计划 C.三大改造 D.人民公社
33.1955年,我国政府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要解决社会主义的经济任务,
就不仅要发展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而且要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转移到 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把包括多种经济成份的国民经济改变成为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这 表明当时的中国
A.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已基本建立
土地房产所有证的获得,是通过
B.经济中的“左”倾错误已经抬头 D.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34.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热河省建平县、山东省沂南县人民政府发给农民的土地房产所有证图片。这些
A.土地改革 B.加入农业互助组
C.加入人民公社 D.家庭联产承包土地
35.深圳市于1987午公布了《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并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合法的土地市场,率先
试行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材料反映了
A.改变了我国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B.说明计划经济体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C.证明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地已确立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在探索中前进
36.“缔约国双方同意„„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
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受。”其主要背景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确立
37.陈争平教授将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分为四大阶段,即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建国初一边倒型开放、六
七十年代突围型开放和新时期的扩大开放。有关几个“开放”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动附庸型开放”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应全面否定
B.“突围型开放”,为80年代以后的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一边倒型开放”有利于新中国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
D.“扩大开放”标志社会主义经济俸系在我国基本确立
38.1984年1月,中国汽车的第一个中外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诞生。次年,中德合 资
轿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中国汽车工业很快就进入了第一轮的合资 高潮。这些合资汽车企业的出现反映了中国
A.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
C.经济改革不断深化 B.市场经济体系形成 D.独立工业体系形成
39.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被承认的,尤其在国民党为挽回面子宣称要反攻
大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可以说台湾的自治直到今天仍使中国内战处于一个相持局 面。”对“相持局面”的理解是
A.海峡两岸渴望祖国的统一
C.中共热切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B.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D.美国不再干涉台湾问题
4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九: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高三第四次调研考试
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计30小题,共60分)
1、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 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 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
2、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这则材料表明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D.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矛盾
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
A.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 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
C.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 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
4、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5、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6、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其于西方之所以富强之源,茫乎未有闻焉,正所谓:无盐效西子之颦,邯郸学武陵之步。”最能佐证梁启超观点的史实是
A.绞杀太平天国,挽救清朝统治 B.投身洋务运动,成为中兴名臣
C.力主加强海防,创立近代海军 D.签订屈辱条约,留下千古罪名
7、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 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被称为“南洋劝业会”。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 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西方文化 B.开阔人们眼界 C.发展民族工业 D.抵制西方侵略
8、有学者说,因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权政治舞台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C、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 9、1921年,有人谈到:“今天的中国,西学有人提倡,佛学有人提倡,只有谈到孔子羞涩不能出口。”出现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清政府查禁《孔子改制考》 B、袁世凯提倡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号召“打倒孔家店” D、日本侵略者利用儒家经典进行奴化教育
10、观察下图,从图片反映出
A.民主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B.民主革命的中心发生了变化
C.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1、南京国际航空烈士纪念馆宁波籍抗日英烈简表(部分):
分析上表,就其史料价值而言,无法佐证 ....
A.社会上层青年为国家民族贡献抗日力量 B.美国支持和援助中国抗日
C.国民革命军将士在正面战场英勇抗日 D.国民政府做了抗日国防准备
12、1956年,在遭受严重水灾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仍达到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4.9%。1957年,粮食产量达到3901亿斤,比5年前增长19%;棉花总产量达到3280万担,比5年前增长26%。这两年中国农业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B
.贯彻落实了中共八大的路线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了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14、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说道:“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打造国家“软实力”方面的举措有( )
①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②提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③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15、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 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16、右图为古罗马神话中的正义女神朱斯提提亚,她身穿
白袍,右手提天平,左手执剑,双眼蒙布。如今,在世界
各地很多法院的门口都可以看到朱斯提提亚的雕像,雕像
的背后大都刻有一句发人深省的古罗马格言:为了正义,
哪怕天崩地裂。对该女神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身穿白袍,象征一身清白、刚正不阿
B.右手提天平,象征公平裁判,人人平等
C.左手执剑,代表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威
D.双眼蒙布,表示摒弃亲疏远近,理性客观
17、“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民主制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B、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
C、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 D、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的规范
18、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完成后,英、美、德、法各国先后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虽然形式各异,但核心都是议会掌握了国家的
A.立法权 B.司法权 C.行政权 D.外交权
19、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的儿子迈克尔因为失业到职能部门登记领取失业救济金和求 职。当主办人得知他的身份后,提出优先为他推荐工作,迈克尔却说:“还是按惯例按规 定来处理问题吧。如果我接受优待,我的爸爸,也就是美国总统是无法面对国民的。”对 这件事情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迈克尔失业的背景是美国经济滞涨 B.美国已建立福利制度
C.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制衡和监督 D.里根的经济政策没有效果
20、1877年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香榭丽舍宫从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1、“兼容统一、秩序与自由的价值,非平衡地利用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优点,营造出一个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共同发展的政体形式。”这种“政体形式”最有可能是
A.英国君主立宪制 B.法国共和政体
C.美国联邦共和政体 D.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22、西方某学者提出:“历史上的国际贸易大多数是奢侈品贸易,最著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是香料贸易。”与文中所说的“香料贸易”有直接关系的史实是:
A.丝绸之路 B.新航路开辟
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
23、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重商主义者主张高工资,提出经济发展的“外国支 付收入”理论,认为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意味着外国将为出口国家支付工资和利润。这
一理论在当时得以实现的经济条件是
A.“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B.海上霸主地位的确立使英国占据贸易优势
C.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发展扩大了国内市场
D.工业革命的完成,提高了英国商品的技术含量
24、“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
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 B.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C.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5、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在路德看来,真正的基督徒是个勇士,他仅以上帝将信仰恩赐于世人这一信念做武器,进行着艰苦的获得拯救的探索。”马丁·路德要基督徒“获得拯救”的途径是
A.参加宗教仪式 B.直接阅读《圣经》
C.多做行善之事 D.听从教士教诲
26、《西方文明史》谈到:“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十八世纪占支配地位的观念:科学方法是研究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的惟一可行的方法。由于具有自然属性的世界正被人所认识,因此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这已成为一种共识。”对此解释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十八世纪科学的进步 B.反映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产生
C.社会活动和自然现象都是可认识的 D.启蒙思想家崇尚科学和理性
27、某大学著名历史教授为学生作报告,其报告的纲要如图所列,这个报告的主题是
A.互联网与政治选举 B.大众传媒在政治选举中的运用
C.影视艺术的发展 D.电视与互联网
28、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下列发明最能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新时代”特征的是
A、蒸汽机 B、电灯 C、飞机 D、汽车
29、阅读下列美国钢铁业在某一时期的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这一时期美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
高三年级四调考试历史试卷篇十:2014届武汉市高三4月调考历史试题及答案word版
试卷类型:A
湖北省武汉市2014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测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命制 2014.4.18 24.2002年在湖南省湘西里耶古城发现大量的秦简,其中J1(12)10简内容是:
(正面):廿六年(即公元前221年)六月癸醜(丑),遥(迁,派遣)陵拔(应为“掾”,吏)訓
(刑讯)蜜衿(蛮荆)。
(背面):鞫(ju,审讯犯人)之,越人以城邑反。
下列选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秦朝统治范围最远已达湖南 B.秦朝郡县制度得到全面推广
C.楚国遗民流窜到湘江流域 D.秦朝制度推广引发矛盾冲突
25.下图是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之一,史称《龙门二十品》,是北魏书法的
代表作。尽管二十品的题记的字体大小不等,章法上也不像唐代碑刻那样整齐有序,但不齐中仍然体现出“静穆”的特性来。其中“静”是本源性的,是最高的审美标准;“穆”则是“静”的外在体现,具有宽宏、凝重、肃穆、和谐等内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A.北魏统治者奉行尊道、礼佛、崇儒的政策
B.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C.字体兼有隶书的古朴刚健和楷书的端庄大方
D.造像题记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6.唐初继承隋制,“故尚书省上承君相,下行中外百司,为全国行政之总枢纽,为政令之
制颁而节制之机关,非实地执行之机关也”。材料表明唐朝初期尚书省
A.总理朝政成为三省的核心 B.为全国政务执行机关
C.与中书、门下地位平等 D.与中书、门下相互牵制
27.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
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常出现武官越级使用高品级的图案,而朝廷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列选项中对这种历史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武官的地位得到了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了中央集权
C.心学的传播张扬了个性 D.社会危机加剧冲击了纲常束缚
28.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预备从各省调兵共二十五万增援东南沿海,其执
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军装备落后训练不足
29.20世纪初,立宪派成立了许多立宪团体,仅1906至1908年即多达50余个。与此同时,
立宪派还创办了为数众多的宣传君主立宪的报刊杂志,曾多次开展国会请愿运动,形成为声势较大的政治运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政治影响。这种现象
A.促进了中国人民的集体觉醒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群众基础
C.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D.推动了民主宪政在中国的发展
30.1919年5月9日,北洋陆军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在衡阳越级通电大总统徐世昌:“彼莘莘
学子,激于爱国热忱而奔走呼号,前赴后继,以草击钟,以卵击石,„„其心可悯,其志可嘉,其情更可有原!”该材料说明
A.北洋军阀支持五四运动 B.学生爱国热情影响广泛
C.学生运动导致军阀分化 D.北洋军阀内部派系林立
31.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毛泽东提出了“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发表这些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建立新中国后必须与社会主义苏联结盟
B.首次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和前景
C.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提供理论准备
D.打消民主人士中尚存的走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32.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
报告》,建议在今后3 -5年内从发达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这一方案推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的出现,不少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该方案出台表明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B.中国全面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C.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D.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33.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
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34.下面是一本书的目录摘编。该书的作者是
I.纯粹知识和经验性知识的区别
Ⅱ,我们具有某些先天知识,甚至普通知性也从来不缺少它们
Ⅲ,哲学需要一门科学来规定一切先天知识的可能性、原则和范围
Ⅳ.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的区别
A.伏尔泰 B.孟德斯鸠 C.卢梭 D.康德
35.全球化正从“美国化”异化为“反美化”、“去美化”,诚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西蒙·约
翰逊所说:“我们在过去20年依赖的很多增长驱动器正在消亡„„我们将面临一个劳动力流动、资本和政治意志松懈的垮掉的10年。这与全球化相关。”上述材料认为全球化
A.使美国的全球霸权逐渐削弱 B.对美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C.使美国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 D.使美国失去了经济增长的动力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
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登记的内容有户主及成员的详细信息,祖宗三代出身情况及家内人员与财产类别等项内容„„。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而且与户籍并举,地位同等。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等
材料二 在20世纪之前只有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现代意义的户口和人口信息登记
制度,二战后,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建立健全了这一制度。以美国为例,最能证明个人身份的资信材料为社会保障号码。人们可以凭借社会保障号码证明自己的身份、或者办理银行卡、信用卡、医疗卡、驾驶证等,或者依法申请失业救济。„„美国国会利用人口普查得来的人口总数决定各州在美国众议院中的席位。此外,各州还根据这些数字来分配其立法机构中的席位。„„企业则利用这些数字来降低金融风险、定位潜在市场。
——材料汇编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1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以社会控制为主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现代西方户籍管理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11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一 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的《基督驱赶神殿中的商贩》(1571—— 1576)。绘画
虽然是宗教的题材,但体现了世俗意识。图画中出现了许多人物的画像,如在画的前景处,从左到右依次有提香、米开朗基罗、柯洛维沃以及画家的自画像等。
图二 英国画家康斯坦布尔的《干草堆》(1821)。与其说是普通的乡村景色,还不如说
是一种浓浓乡愁的展示。
提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艺术创作和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对这两个历
史时期分别进行说明。
下一篇:三年级上册英语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