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一: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随堂课,我做出了一下反思:

一、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产生求知的欲望。

我利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西游记》里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途中发生的故事导入本节课,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带着感情色彩进入课堂,陷入情景,并积极主动地参入思索和讨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激情,课堂就会亲切自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

二、从1/2入手,到几分之一,步步深入中展开。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先从生活中见过的月饼来分一分,建立1/2的概念,引出单位1,平均分,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判断能不能用1/2来表示,在学生充分建立1/2的表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再折出正方形的1/4,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教师追问:都能用1/4来表示吗?为什么?使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几分之一,然后让他来介绍自己的分数。反馈时注重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自己评析,说说理由,对几分之一平均分理解的更加深刻,到位。

三、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学要贴近生活找数学,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给数学找个原型,把常识提炼为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依托知识背景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将分数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环节,这样的问题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

在本节课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在理解单位1这个概念时,应该再加入“在两个物体中,所表

示的1/2一样吗?”这样的疑问,来更好的突破难点。

2、 在鼓励学生的语言应该更丰富多样一点,不能太单一。

3、 应该大胆的放开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总结,把更多的时

间交给学生。

4、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二:《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谢丹军

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的要求是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能比较分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数学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课前复习是检查上节课《认识几分之一》的掌握情况及作业中出现的易错的习题,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为本节课学习新知扫除障碍。新课部分: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1/4…。把一分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1/10…)两个例题,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几,再通过涂一涂,使学生会比较分数大小,明确2/5<3/5。再通过巩固练习,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能为学习分数加减法做好铺垫。

这节课课前复习三题,学生们掌握的都很好,尤其是《学习指导》中出现的稍难一点的题,经过课前学生们的点拨,不太理解的学生都迎刃而解。新授部分: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学生们异口同声答出是1/4,2份是多少?平时成绩最差的学生答出是2/4,3份是3/4,4份是4/4.这里我没有细致强调1/4和2/4及3/4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为学习后面的例题设了障碍;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1/10,再接下来取7份时用分数怎样表示?个别学生就有点懵,经我点拨后学生才豁然开朗。我在7份上面又取了3份,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竟然说成是3/7,理由是7份是平均分,取三份就是3/7。我表扬了这位学生,她课堂注意力集中,只是理解的角度不同,还是从平均分成10份中取三份就是它的3/10。在教学2/5﹤3/5时,个别学生思维还在前一天学

习的状态中,经过比较,他们终于明白了平均分得的是相同点份数,取的份数越多,分数就越大。所以,在后面的闯关题中,平时成绩差的学生们这节课学的都非常好。所以,课堂上时而发出不约而同的鼓励的掌声。

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多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性,和自主探索的意识,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三: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四: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分之几教学反思

丹江口市特殊教育学校 柯昌江 本节课我充分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由折纸游戏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好奇心,初步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遇到平均分的情况,自然的切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分数。即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诱发学生产生主动想解决问题的心理。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我在课程导入时,从孩子熟悉的旧知识引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感受一下分的概念,然后具体到把四个圆平均分成2分,每分是2个圆,把2个平均分成2分,每分是一个圆,那么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不可以用整数表示。 于是我就抓住机会由此引入新课。但由于我的准备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原因,在掌握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及时接受新知,导致在后半段的学习中不能够很好的把话说完整。从上课的情形来看这方面做的是比较成功的,通过折一折、分一分、涂一涂、写一写的活动使得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动手折纸,不只是对分数认识的简单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分数的含义。

因此,教学中我不但要求学生折纸,还要求学生用彩色笔画出阴影来表示出这个分数。由于学生对二分之一已经理解,所以延伸到这部分知识很轻松。在辨认和应用方面,学生也能抓住分数的意义的实质来说明和辨认。因此课堂的气氛很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物体实物(两个同大的圆纸片),更直观地为学习新知识提供了认识表象,有利于学生更乐意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这样使学生体验教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索中获得成功,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组织者.对练习题处理不面面俱到,重点辅导少数学生,总结留给学生说,我只是加以完整归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五: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认识几分之一》是三年级数学内容,在学生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差异。而且,这部分知识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加深理解分数的意义,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动手实践,从而获得对分数的直观认识,领悟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学生初次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上完课后,我就这节课的课后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通过用事先准备好的纸折一折,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半是0.5,也就是这张纸的二分之一,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整个课堂预设时,想的比较完美,事实上在真正上这堂课的时候有很多的缺憾、很多教学环节还有待完善。在出示1/2时,让学生真正体验分数的产生以及分数的意义太过仓促。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悟,引导学生去理解、体验分数的一样,比如结合例子让学生说说“1”、“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就可以直观形象地让学生感受的意义。在练习设计中虽然有层次性,但还缺少趣味性和创造性,应该再多动点脑筋。

上完这节课,觉得自己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

1、对于低年级的教学,趣味性要求比较高,这样才能符合这一时期学生的年龄特点,才能有效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本课在这方面有待加强,特别是在复习和新授部分创设得不够。

2、尽管在新授部分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学生仍然对当“物品的总个数”和“平均分的总份数”不一致时,如何确定一个分数的分母分子把握不准,以至于在练习中还是出现了意料中的问题,结果又要花一定时间去处理。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精练,有待加强。

4、在练习巩固的时候,和学生的互动反馈比较少,可以帮助其他小朋友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总之,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对于数学课还需要更多的精心设计和打磨,才能上出真正平实而有效的数学课。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几分之一》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培养互助、合作的意识与思维的灵活性;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想一想、分一分、看一看、说一说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会读、会写几分之一,并掌握分

数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对单位“1”认识的渗透。

教学用具: 圆、正方形、长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谈话:同学们,在生活中,你分过东西吗?分过什么?

师:请每位同学把桌上的纸条平均分成两份,并用手势告诉我每份是多少?(2张纸条)

师: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1张纸条)

师:把这一份再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多少?(半张)

师:(学生不知所措时)这一张纸条的一半,还能用我们学过的0,1,2,3„„这些整数来表示吗?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碰到分得的结果不是整数的情况,你遇到过吗?说一说。

为表示这样的结果,我们来认识一种新的数——分数。(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自主获取

1、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1)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这张纸的1/2。读一读。

(2)学生活动:请每个同学从组长那里任意领取一个图形,试着折出它的1/4,并用阴影表示出来。 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①你是怎么得到图形的1/4的?

②哪部分是这个图形的3/4?

(3)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成果贴到黑板上?

(4)折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谁愿意到前边说一说你是怎么得到它的1/4的?

追问:你为什么对折?( 平均分)

折三角形或圆形的谁来说说?

追问:阴影部分是图形1/4的,那空白部分呢?

通过这个练习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结: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重要前提,没有“平均分”,分得的结果就不能用分数表示。

那么,要得到一个物体的1/3应该怎么分?要得到一个物体的1/4、1/6呢?

2、通过活动认识几分之一。

(1)每个小组共同从黑板上的分数中任选一个,大家一起用你们小组的图形折一折,并把其中的一份画上阴影。比比看哪个小组的折法多。

把你们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比一比,看看你们都能从中发现些什么?

(2)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把你们小组的成果贴到黑板上,并说一说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谁平均分成几份,一份就是谁的几分之一。

(3)横着观察所分的图形,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分数有了哪些认识?

像1/2、1/3、1/4、1/6„„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3、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读、写法。

对于分数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

(1) 自学要求:看书互相说说你又学到了有关分数的知识。

(2)汇报 板书:

1 „„„„分子

—— „„„„分数线

2 „„„„分母

(3)练习读、写分数

请每个同学在纸上写一两个分数,并把你写的读给小组同学听,再互相看看写的对不对。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切成7块,每块是它的( )分之( )。

2、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每份长( )米。

(四)生活中的分数

1、谈话: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分数。出示黑板报图,说说“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呢?哪一部分大一点?

2、提问:你能举些生活中分数的例子吗?(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引导补充)

3、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看事物,这样我们学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一

1 „„„„分子

—— „„„„分数线

2 „„„„分母

1 1 1 1

像 —、 —、 —、 —„„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 3 4 6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六:几分之几反思

《几分之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经历几分之几的形成过程,认识几分之几。

2、理解平均分,理解分数表示的意思,会读、会写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与意义。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4、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几分之几写法,读法,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口述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你能写出下面的分数吗?)

① (1)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 ② 分母是4,分子是1。

③ 八分之一。

猜测:上面的分数分子都是1,分子可以是别的数吗?

2、揭示课题

大家还想再认识其它的分数吗?(板书课题:认识几分之几)

(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一张正方形纸,折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折好后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折的,并指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

2、教学例4

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请给这张纸的其中几份涂上色,你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你涂了几份,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其中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一。板书:

其中两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二,板书。(认、读,理解它的含义。) 其中3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三,板书 (理解的含义)

其中4份是这张纸的四分之四,板书

通过以上操作你发现了什么?小组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

3、创造几分之几

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一条线段,然后把它平均分成你喜欢的份数,再想一想你能表示出几个分数,把它们写出来。

学生操作。

展示交流——

生1:我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了5份,那么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一,二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二,三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三 ,四份就是它的五分这四,五份就是它的五分之五。

„„

4、小结

刚才我们把一个正方形和一条线段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正方形或一条线段又叫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我们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5、完成例5,深化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看书第94页例5。独立完成填空,再交流。

小结:(1)像四分之一,十分之七等这样的数都是分数,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一个分数吗?

(2)任选一个说一说。

(3)(指着)这个分数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给分数的每个部分取个名字吗?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板书 3 —— 分子

— —— 分数线

4 —— 分母

(4)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用这样的分数表示的事物吗?

(三)、巩固练习

1、用分数表示图中涂色部分。题目由第95页的做一做1和第97 页的第4题改编。

2、(1)第97 页的第5题

(2)题目由第95页的做一做2和第97 页的第6题改编。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比如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四分之一,三份就是四分之三,所以,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教学反思:

本课是要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所以我以单调的复习旧来引入新课,引入时简明,比较流畅。

“分数”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刚接触,它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我把重点放在对“几分之几”的意义的理解上,在本节课中我采用了说一说、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等操作来帮助更好的学生理解。可能是我对学生估计得太高了,在“说一说”的环节上,很多学生表达得不够准确,我也没有及时作出调整,致使有一段时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我是从四分之几入手展开教学,再是认识四分之几,认识十分之几,最后是大小的比较及知识的拓展。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分数,虽然我教学的已经是第二课时了,我还是把关注点放在让学生能完整的、有顺序的,用数学的语言说出对一个具体分数的理解,这更是学生对分数理解的一步步深入。但可能是在说的地方占用的时间太多,到后来,就感觉到时间比较紧,没有很好地进行练习巩固。

分数的呈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呈现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问题,让学生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这堂课完全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理解性地学习数学,在每一个环节地设计中教师都能以学生为本,注重对学生注意品质的培养。虽然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堂课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照顾还不够。这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加关注。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七: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2014-9-24 10:22:14 阅读:141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习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习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习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本册第一单元是《时、分、秒》。学生在之前已经比较全面地认识了钟表,认识了时针、分针,认识了整时、半时和几时几分,知道了1时=60分。在《时、分、秒》这个单元,教材安排了四个内容的教学:1、认识时间单位“秒”,分与秒的关系。2、体验时间的长短。3、时间单位间的简单换算。4、解决问题。

在第一课时,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唤醒已知,体验时间的长短(体验“秒”)上。

空间一:交流你所知道的有关钟表的知识

钟表与时间是学生在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可以说既熟悉又陌生。因此在课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1、观察家里的钟表,上面都有什么?2、你能准确地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吗?3、钟面上的指针是怎样运动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课上学生交流了有关钟表的知识。关于三根指针的运动关系是本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表达得比较清楚,能说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个大格。”

空间二:认识“秒”,感受“秒”

1、同学们都会系红领巾吗?想不想比比,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现场比赛,老师计时。最快的同学用了20( )。你知道括号里应该填什么时间单位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说“秒”。我马上肯定,当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时,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出示主题图(跨年、红绿灯、跑步等)

2、“秒”很短,那你们知道我们用什么来计量秒吗?(秒针、秒表)

3、秒针走一个小格是1秒,那同学们你知道1秒有多长吗?1秒我们都能做什么?

的运动数出1分钟。

5、趴在桌上,默数15秒,坐好。感受15秒的长短。让正好15秒起来的同学又数了一次,分享自己的经验。

在这个空间里,我安排了两次观察“1分钟的分针和秒针是怎样运动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了解1分=60秒,还让学生比较准确地感知1秒的长短,为后面数15秒打下基础。 我今天讲了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中减法的例4,这道题很值得研究,是非常具有生活化的一套题,一个情境两个问题,指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再灵活选择解决的策略”。

例四:一家人要买三样商品,分别是空调扇558元,学习机225元,护眼灯166元。问题是1、收银员应收多少钱?2、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两道问题看似一样,实际却在解决策略上有很大不同。

空间一:独立审题

通过前面的教学,我发现我班学生审题,特别是观察、分析统计表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每一节数学课我都坚持让学生自己读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今天的这道例题“图文结合、统计表和文字”结合的问题,我让学生先独立观察,说说自己都知道了什么?问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不难说出本题情境、数学信息和问题。我接着引导,那他们要买这三样商品,现在需要到收银员这里交钱。同学们在生活中也一定买过东西,也和收银员打过交道,你们知道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是什么样的?王文君说“1分钱也不能漏。”我马上肯定的说,“对呀,收银员收钱是非常认真的,1分钱也不能少收。还有吗?”周梓宣说,“也不能多收钱”。

我说“更全面了,谁能综合她俩的发言说说一个合格的收银员应该怎样收钱?”……我说“不少收也不多收,也就是收钱要准确,那我们就要精确计算。谁来列式?

空间二:独立列式、独立计算

558+225+166= 这个算式和我们之前学习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说出这是一个连加题。3个数都比较大,为了计算准确,我们应该列竖式计算,你们自己会计算吗?计算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学生是采取了先算558+225,再用它们的和加上166,还有直接用3个数加在一起的,两种方法各有千秋,我分别展示了。

空间三:思考第2个问题“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和“收银员应收多少钱?”一样吗?

有的学生说一样,两个问题都是求这三样商品需要多少钱,所以一样。还有的学生说不一样。咸同学代表发言,说爸爸只需要带够钱就可以了,不需要带的一分不差。这个调皮的小男孩平时嘻嘻哈哈的,却一语说中了这道题的关键所在!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纷纷表示同意。我继续引导,如果你是小红,你能快速地帮助爸爸知道应该准备多少钱才够吗?有学生说可以用估算,因为估算更快、更简便。在估算时我又给学生设了一个小障碍,估算时我们把558估成550,225估成220,166估成160行吗?学生立马说不行,因为这样爸爸带的钱就不够了,我说是呀,钱多带一点,收银员会找给你,可是如果你没带够钱,人家就不会把东西卖给你了。你看估算时也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来选择是往大估还是往小估。

成功地解决了这两道问题之后,我又带着学生回顾与总结,看似相同的两个问题,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你会找出更适合的解决策略。那在生活中你们遇到过哪些数学问题,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吗?说说你是怎么解决的?有的学生说了买手机的问题,还有的学生说了买飞机票的问题……他们都根据例题的情境或选或编了一些数学问题,很好地巩固了例题。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估算(一)》例4反思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互联网 点击数:91

例4 一到三年级来了221人,四到六年级来了239人,巨幕影院有441个座位,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

这道题是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题。如同教参中说的那样,估算能力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估算策略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对比旧教材,这也是新教材中增加的一个内容。我对教材的理解是先尝试估成整百数,再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估算的方法,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空间一:独立“阅读与理解”

根据书上的提示自己寻找问题和需要的数学信息。

空间二:讨论“分析与解答”

学生们很快得出了要知道“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做得下吗?”,要先知道“六个年级一共来了多少人”列式很简单,重点在如何解决上。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很多学生说可以列竖式计算。我肯定这是个办法,但是还有更快、更简便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参考一下15页这两个同学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谁能把他们的方法讲给大家听?我考虑这是一道应用题,通过列式解决更容易清晰地看出估算的过程。于是在和韩丽、计华商量后,我教给了学生估算的书写方法,教学生认识了约等于号。具体的过程如下:

221 + 239 ≈460(人)

(220) (240)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八: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几分之一。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讨论揭题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二、认识分数、操作深化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

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谈话: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其它的分数吗?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九:三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分数的初步认识-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

当前,老师们正在认真认真贯彻新课程的要求,我作为一名课改一线的老师,也努力把一些新的理念应用到课堂中,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有一些新的变化,教学中有收获与失落,也免不了意外和尴尬。这里我就结合本节课教学谈一些自己粗浅的想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中秋节分月饼。在分月饼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的灌输,学生的分月饼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要学习一个新的数的需要,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

2、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

当的调整。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xiaoxue.xuekeedu.com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三年级数学几分之几教学反思篇十: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学习与巩固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教学反思

这两周我们学习的都是乘法的笔算,反思这两周的教学我认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主要是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怎么进位和竖式的书写格式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乘法的开始,是在学生会做表内乘法,整十、整百的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加两步混合运算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如学习例3和例4时,我让学生先预习,预习要求是这样提的:1、先读课本,要求从上往下,从左往右认真阅读。2、寻找图中的信息,并根据有关的信息提出相关的问题,3、怎样解决这个问题?4、怎样计算?如果有问题可以请教家长。课堂中我利用两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回忆昨晚的预习情况,并做好汇报工作。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算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他们进行讲解,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孩子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讲的头头是道,令人佩服。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其中缘由,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及时讲解,重点讲明算理,让所有的学生知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是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个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都要进位、十位和百位的乘积加进上来的数又要进位,也就是连续两次(或三次)进位的题目。在进位乘法中,进位叠加的乘法难度最大,学生既要记住进上来的数,又要做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稍有疏忽,就会产生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在课中安排了口算,在板演题中又要求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并且逐步完善板书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笔算乘法其实可以拆分成一个表内乘法算式和一到两个乘加算式来进行计算,再通过口答进行强化,化难为易,一步步进行突破。从学生的当堂作业上来看,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学生都能熟练说出算理,笔算正确率也较高。练习中还准备了挑战题,但因为是家常课,所以处理为机动,待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后,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下面我想就这节课当时设计时的一些想法以及教学后的反馈情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思考。以供大家交流,希望在交流中使自己得到提高。

一、找准学生的真实起点,有效组织教学

在教材的编排中,是第一次编排有关分数的内容,第一次正规的学习分数,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感知过分数。在这节课的导入部分,我并没有过多的去创设所谓的生活情景,而是直接开门见山,从一句:“你们听说过分数吗?”导入课文,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大概了解学生对分数的认知的情况,从而掌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让学生直接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更有效地组织学生去探究新知。

二、面向全体,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三、设计层次性的练习,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练习设计时,先利用看到法国国旗你想到了那些分数,拓展学生的想象

分。利用色块图,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利用验证1/8 ,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在猜想以后要验证,并让学生明白,虽然只分成了两份,但平均分后照样可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完善分数的意义,体现极限思想。

我想通过一系列的练习的设计和安排,既可以巩固所学的新知,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发展。

四、注重完善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在教学1/2时,从三个问题入手:(1)涂色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2)所有空白部分能用什么分数表示、(3)观察这些图形的涂色部分,都由1/2表示,他们所表示的面积都一样大吗?通过这些问题为我们今后学习分率和找对应的量打下伏笔。从而不断地完善数学知识本身的完整性和科学性,我想课堂是精致的,它的精致来源于数学本身,也来源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学习。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18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