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一: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30《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李树锐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二: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三: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25《诗词五首》(第2课时)导学案 (新版)语文版
诗词五首
学而时习之 不亦悦乎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自主·合作·探究 互助·相长·共享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四: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编者: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第十二课时 十五从军征
【教师小结】
这首诗注重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1、《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2、《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3、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4、学习生字:
冢累累( ) 狗窦( ) 雉( ) 舂( ) 羹( ) 贻(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1、《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33字,5仄韵,6平韵。双调正体44字,上片5句3平韵,下片6句3平韵。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3、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4、学习生字:
戍( ) 鬓先秋(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上片: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4、学习生字:
万兜鍪( )(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上片: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第十三课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片:
【教师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满江红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交流探讨】
1、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3、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的心情,我是从-----------一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教师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十四课时 朝天子 咏喇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
1、《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2、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3、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4、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教师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课堂检测】 一、《十五从军征》理解性默写
(1)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3)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 。(远景描写) 。(近景描写) (4)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 (7)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8)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2)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6)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9)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二、《诉衷情》理解性默写
(10)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1)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的句子是
写作者悲凉沉痛的句子是 (3)词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语句是 (4)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的词句是 三、《南乡子》理解性默写
(2)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的句子是
写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句子是
(1)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
(2)化用《登高》中的句子是 (4)下阕中写了历史人物的句子是 (5)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的句子是 ? 五、《朝天子·咏喇叭》理解性默写
(3)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
(1)写出喇叭“吹”之声音的句子是
(2)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 (4)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5)用抒情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3)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五:八年级语文下册《诗词五首》导学案
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导学案”
29、诗词五首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乐府诗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山居秋瞑(王维)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纳兰性德)
《长相思》
【导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4、背诵这首词
【相关知识链接】
长相思:
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故名。双调三十六字,平韵。
作者介绍——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
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
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 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
写旅途思乡,也写得悠长动情。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
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
念故园的宁静详和,作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到一起,
就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点睛达标】
1、学生梳理、归纳这首词的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2、再次明确本课的导学目标,落实目标完成情况。
3、拓展提升:查找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大知识面。
《渔家傲》
【导学目标】
1、 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 掌握词的内容,体会词的意境。
3、 领会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导学达标】
1、查找材料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及生活时代。
2、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4、这首词的语言特色与艺术风格。
5、背诵这首词
【点睛达标】
1、学生梳理、归纳这首词的学习内容,谈学习收获。
2、再次明确本课的导学目标,落实目标完成情况。
3、拓展提升:查找作家的其它作品,扩大知识面。
口语交际——交流对联
写作——我理想中的学校
附录一 名著引读(四)
附录二 语法知识(三)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六: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24. 诗词五首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
感情和思想。
2、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学习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五篇作品,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3、理解诗歌的独特表现手法。通过多读多背,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
【学习难点】
1、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自主学习:
1、给下面生字注音:
冢( ) 狗窦( ) 雉( ) 羹饭( )貂裘( )戍梁州( ) 兜鍪( ) 莽红尘( )
2、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并写在语文书上。
3、通过查找资料,小组合作了解诗词内容并能翻译
二、合作探究
学习《十五从军征》
1、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这句诗表现了老兵的什么心情和处境?
3、复述故事,并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3、 你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习《诉衷情》
1、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这首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词中找出来有哪几处对比?怎样对比?
3、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词中的哪些诗句?试分析其中的情感。
4、这两首诗词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表达感情和表达方式上有何异同?
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1、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在本词中作者用了几个问句?
3、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意思?
4、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学习《满江红》
1、 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3、“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5、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2、填空:
(1)写出喇叭“吹”之声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抒情点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辛辣的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学习收获: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七: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复习导学案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复习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八: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29课诗词五首导学案完整版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诗词五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并运用朗读知识反复咏读五首诗歌
2、 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推敲,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法学法设计:
1、诵读品味 2、想象联想 3、扩写诗歌
课前活动设计:
课前任选一名诗人,每人准备一首古诗,感情朗读,注意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归园田居》
【学习目标】
1、 解读田园风光构成的意境。
2、 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3、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预习案】
一、 教材助读
1.走近读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_____,字_______,世号_______________。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家庭,后家道已衰落。 青年时期,他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极其严酷,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陶渊明二十九岁,为谋出路,开始走上仕途。 曾三次辞职。四十一岁时,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任职八十余天,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这时,又正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他终于同黑暗官场彻底决裂,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
退隐之后,他曾躬耕陇亩,和父老乡亲共话桑麻,诗人一直过着隐居田园的清苦生活。 这段时期,是他创作的丰收期,写出了大量的田园诗,艺术上也日臻成熟,终至炉火纯青。晚年,他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并诗》,阐明社会理想。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是没有君主,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这虽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要求,也反衬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2.读古诗,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这些词语。
晨兴 ______________ 荒秽 ___________________ ..
草木长___________________ 荷锄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据语感,划分朗读节奏。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种 豆 南 山 下 ,草 盛 豆 苗 稀 。晨 兴 理 荒 秽 ,带 月荷 锄 归 。
道 狭 草 木 长 ,夕 露 沾 我 衣 。衣 沾 不 足 惜 ,但 使愿 无 为 。
(二)激趣导入
(三)我来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步骤:1.带着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读。
2.组长组织各小组讨论:这首诗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要读出怎样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内轮读,组长要组织各组成员做好评价。
4.班级内展示读,可以小组成员集体展示或推荐一名进行展示。
(四)读中悟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陶渊明一天的劳动生活情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擅长耕作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他快乐吗?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中赏
在对诗歌的朗读感悟中,哪些诗句悄悄拨动了你的心弦,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用最美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是哪些词语让你有了更多的感受,也请把你深入的理解,先在课本上进行批注,后在小组内与大家分享。
⒈例如:“带月荷锄归”一句,使我联想到了,劳动归来的诗人在皎洁的月光下,肩扛一把锄头,信步穿行在草木遮掩的山路上,这是一幅多美的月夜归耕图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⒉词语:“夕露”一词可以让我真切的感受到月夜田间环境的幽清和夜气的湿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通过朗读,你认为这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七)背诵并默写古诗。
课堂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诗人。本诗共________首,作于诗人辞官归隐的第二年。
2.选择。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五言律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颔联描写的是作者自己的躬耕生活,这种生活虽然辛苦,但却充实愉快。
C.带月荷锄、夕露沾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中,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的世俗的烦恼。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按要求默写。
4、诗人躬耕田亩,将田间劳动写得富有诗意,其中你最欣赏哪一句,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 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
1、准确熟练地朗读本诗,对照课文注释或资料书疏通诗意。
2、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关于作者孟浩然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3、解题
4、文言词语解释:涵虚、太清、济、端居、耻、坐观、徒有
二、 课堂学习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有了才能,他一定还会想得到更好的施展,或者得到重用,韩愈的《马说》就告诉我们:“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唐朝这样一个诗歌盛世的年代,可谓有众多的“千里马”,像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孟浩然也想施展自己的才华,想进朝廷做官而苦于无人引荐,那么,他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自荐的呢?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学生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①、 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后让各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朗读水平。
(教师作评价和朗读点拨)
②、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提供作者孟浩然的相关文学知识? (让学自荐发言),(教师提供资料作补充)
相关资料:
关于作者: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青年时隐居鹿门山,闭门读书30年,先后两次入京求仕,一次应试不第,一次因朋友宴聚,荐举不果,后入张九龄荆州幕。与李白、王维、王昌龄均有交往。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他是唐代少有的一位以布衣终老的诗人,但他不甘隐没,常为得不到进仕的机会而苦恼。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恬淡孤清。我们学过他的代表作《过故人庄》。留给后人的有《孟浩然集》。 ③、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为大家指出并解释诗中重要的词语?
(让学自荐发言,同学补充)
(教师帮助归纳、整理并补充解释)
词语解释:
涵虚:_____________太清:____________ 蒸: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撼:_____________济:_______________端居:_____________________ 耻:_____________坐观:_____________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解释题意?
(教师引导探究与提示):这是一个联合结构短语,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短语构成,因此可以初步判定诗歌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望洞庭湖”,着重于“______”,是以描写景物为主。后半部分是“赠张丞相”,着重于“______”, 是以表达意愿为主。那么,诗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首诗的呢?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
相关资料:
关于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于
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这种诗又称“干禄”诗。
⑤、教师问题设置:谁来讲述诗歌大意?
(让学生自荐发言,同学补充,教师帮助整理提供答案)
多媒体展示诗歌大意:
首联: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赏析:[近看]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水装得满满的,水面与湖岸相平。
[远望]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与天空相接,混而为一,是水?是天?已经分不清了。开头两句,将洞庭湖描写得极为雄浑,汪洋浩淼,那润泽万物,容纳百川的磅礴气势令人惊叹,使人视野极为开阔。
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赏析:这两句是实写洞庭湖,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云梦泽”是古代的一个大泽,“气蒸”写出了湖的广阔浩大,蓄积丰厚。“波撼”衬托湖的澎湃动荡,力量巨大。这两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广大与活力。虚空何以包含在水中?因为水面蒸发出来的水气,将整个云梦泽都笼罩了,湖水丰厚的蕴积,使周围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滋养哺育,才显得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而摇撼动荡的湖水极富气势,澎湃动荡,波涛汹涌,撼天动地,震撼着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是观赏洞庭湖的胜地],使这座湖滨城市瑟缩在自己的脚下,是何等的豪迈!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无边,烟波浩淼,云气缭绕,而且充满活力,涛声震天。[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
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过渡]
赏析:面对洞庭湖,想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表示自己想要出来做事,却苦于无人推荐。[《书.说命上》中有“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 表明自己推重对方]在太平圣世时,闲着不做事,有愧于圣上,对不起这个时代。表明虽然归隐田园,但是并非初衷,而是苦于没有机会,无人援引,对于出仕作官自己还是心所向往的。同时也有身在盛世却怀才不遇的牢骚。
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引用典故]
赏析:表达自己空有羡鱼的感情,只能坐观“垂钓者”[当朝做官的人,这里指张丞相。]这两句话,诗人巧妙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典故,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与“湖水”照应。称颂对方不留痕迹,有求与人,希望自己得到执政者的赏识,却不卑不亢,不失身份。
后四句抒怀,含蓄委婉,不落俗套,与写景中表达感情,恰到好处[明明求人引荐,却无一句求荐的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慨与渴望。[后来得到张九龄的赏识,收为幕僚但依旧没有作官,最终依然失意而归]
⑤、 问题设置:这首诗中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即是“赠”的目的是
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自荐发言)
展示参考答案:
⑥、 诗人羡慕钓鱼,此处“垂钓者”指进入仕途的官员,表达了自己想出来做官,苦于无人引荐,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帮助。教师问题设置:同学们在课前预习时都把诗歌背诵了吗?谁来试试?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九:2014年语文版八年级下29.诗词五首导学案及答案
第29课 诗词五首
第一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归园田居》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参考提示: 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愿归田躬耕,不与世俗合流的志向,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反抗是好不妥协的。这两句点明了全诗的主旨,也点明了诗人心底所想,表达了诗人坚定的志趣,全诗的感情也在此达到了高潮。
预设问题二:“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中的“羡鱼”比喻什么?
参考提示:“羡鱼”语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在这里比喻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
预设问题三:“胜事空自知”中的“空”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理想境界?
参考提示:“空”字写出了一种心灵感受,万物自生自灭,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正是作者追求的内心空寂清净的理想境界。作者借游览山景的逍遥与安适来传达内心的那种闲适与恬淡,同时创造了寂静、空灵、自如的诗意。新 课 标 第 一 网 【精讲点拨】
预设问题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和“ 撼”这两个动词好在哪里? 参考提示:这两个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汪洋浩瀚的壮阔景象。 【当堂达标】 参考提示: 略
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预设问题一: 《渔家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理想?
参考提示:抒发了作者感叹自己空有一番才华,却始终遭遇不幸而未能找到光明的出路的情
感,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世界,追求幸福生活的理想。
预设问题二:《长相思》重复使用“一程”一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提示: 满腹乡思、一腔愁绪。 【当堂达标】
参考提示:1. (1) 过错 (2)这
2.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因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将同列的愤怒不平与吕蒙正的“佯为不闻”形成对比,更有力地突出了吕蒙正宽容豁达的品质。
4.赞扬了吕蒙正不记人过,宽宏大量,不拘一格,待人诚恳的品格。 参考译文:
吕蒙正相公不喜欢记着别人的过失。刚担任副宰相,进入朝堂时,有一位中央官吏在朝堂帘内指着吕蒙正说,“这小子也能参与谋划政事吗?”吕蒙正装作没有听见似的走过去了。与吕蒙正同在朝廷的同僚非常愤怒,下令责问那个人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制止,不让(那位同僚)查问。退朝以后,那些与吕蒙正同在朝班的同僚仍然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彻底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 导学案 (语文版)篇十: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主编者:吴志仲 审核人:孙植荣
第十二课时 十五从军征
【小结】
这首诗注重以叙述抒发所见所感,用环境刻画人物形象。叙述了一个老兵还乡后才知道家人均已死去,田园故宅成了废墟,自己已无家可归的情状,暴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也反映了东汉末年长期战乱带给百姓的深重灾难。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今天幸福和谐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自主学习】
1、《十五从军征》意思是:十五岁去当兵。标题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原诗无题目,现标题是编者选用诗章的第一句添加的,这也是区分诗章的惯用做法。
2、《乐府诗集》是宋朝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体诗,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3、汉朝时,北部边界时时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的人的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十五从军征》就写了一个从军老兵回家后的悲苦经历。
4、学习生字:
冢累累( ) 狗窦( ) 雉( ) 舂( ) 羹( ) 贻(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2、“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3、“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圣旅谷,井上生旅葵。”
4、“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诉衷情
【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2、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3、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含义,品味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学习对比和用典的表现手法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1、《诉衷情》,词牌名。后人更名为《桃花水》《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
2、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陆游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一生作品丰富,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一卷,《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存词130余首。
3、选自《陆游集》,这首词为作者宋淳熙十六年(1189)罢官家居所作。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忧民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有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4、学习生字:
戍( ) 鬓先秋(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概括上片内容: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4、“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概括下片内容: 【小结】
这首词回顾词人自己当年在梁州参军,企图为恢复中原而建功立业的往事,如今壮志未酬,却已年迈体衰,反映了词人晚年悲愤不已,念念不忘世事的愁苦心情。 【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4、学习生字:
万兜鍪( )( ) 5、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概括上片内容:
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第十三课时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
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自主学习】
1、“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2、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
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
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3、选自《稼轩长短句》。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
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概括下片内容: 【小结】
这首词融经铸史,借古讽今。在写作技巧上有三个特点: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起来。二是层次极为分明。三是融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
作者通过称赞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流露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怀。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满江红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内容及其蕴含的感情。把握词作的主旨
2、学习词人的政治抱负和爱国热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
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2、创作背景: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
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3、注意《满江红秋瑾》 中的典故: ①“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②“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③“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交流探讨】
1、概括文章的内容。 上片:
下片:
2、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3、用下列句式说话: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心情,我是从-----------一
句话体会到的。这句话-------------(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小结】
秋瑾的这首《满江红》词,一方面写出自己挣脱家庭束缚,另一方面表现自己胸怀保家卫国
的志向,又恐知音难觅的担忧,即便无奈为“峨眉”,也有着一颗强大的“男儿心”,崇高的志向指引着她,即便有所顾虑也坚定的摆脱世俗,走向革命路的决心。
自从精忠爱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已成为千古不朽的绝唱和杰作,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学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牛斗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拓展延伸】
中考链接: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 这一句写出了作者 什么样的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 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第十四课时 朝天子 咏喇叭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2、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3、了解本曲借物咏怀,体会人民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之情。
了解有关王磐和散曲的文学常识;体会散曲中诙谐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散曲的艺术美,把握散曲的主题思想。
【自主学习】
1、《朝天子》这首散曲选自《散曲丛刊·王西楼乐府》,表面是吟咏喇叭,实际是借物咏怀。
朝天子,曲牌名。咏喇叭,散曲题目名。 2、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江苏高邮人,明代散曲家。他出身仕宦家庭,但不喜豪华,厌弃科举,故未曾做官。他好读书,精通琴、棋、书、画,在寄情山水、吟诗作画中度过一生。其作品多以山水和闲适的生活为题材,间或有同情百姓疾苦之作,《朝天子·咏喇叭》即其中之一。王磐有《王西楼乐府》一卷,其艺术风格骚雅清俊、放逸诙谐,多用民间口语,妙趣横生。
3、背景资料:当时大宦官刘瑾当权,派出大批宦官到各地盘税查矿,搜刮民财,闹得鸡犬
不宁。老百姓以及一些小官,听到他们的喇叭声就恐惧万分,作者就以此为题,揭露他们的丑态,在轻俏诙谐中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4、范读,指导朗读。
【交流探讨】
谈谈对下列各句的理解:
1、“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2、“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3、“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4、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5、对这首散曲的思想感情应如何理解?
【小结】
这首散曲表面是是吟咏喇叭,实际上是借物咏怀,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的痛恨之情。
诵读古诗词,我们可以走进祖国的高山大川,徜徉于故乡的小桥流水;我们可以放眼纷繁的
社会,关注多彩的人生;我们可以倾心人际的交往,领略丰富的生活„„我们欣赏,我们体验,我们思考。古诗词犹如那“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提高了我们的修养。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散曲。
一、《十五从军征》理解性默写
(1)更加深刻的表现出老翁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
(2)揭露(表现)汉代极端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句子是 (3)表达凄凉破败的景色的句子是 。(远景描写) 。(近景描写) (4)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5)表现作者家破人亡、孤独悲伤的句子是 (7)从别人口中得知亲故凋零的句子是 (8)描写家国破败,控诉当时繁重的兵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的句子是
(6)诗中和贺之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9)暗示老人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诗句是
(10)描写归乡老兵现在的境况(老人孤独处境和心情) 二、《诉衷情》理解性默写 (1)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的句子是
写作者悲凉沉痛的句子是 (2)既写出了内心的痛苦和失望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的句子是
写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句子是 (3)词人回忆当年军旅生活的语句是 (4)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的典故的词句是
三、《南乡子》理解性默写
(1)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的句子是
(2)化用《登高》中的句子是
(3)作者看江水东流,发思古幽情的句 (4)下阕中写了历史人物的句子是 (5)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的句子是 ? 五、《朝天子·咏喇叭》理解性默写
(1)写出喇叭“吹”之声音的句子是
(2)写出喇叭“吹”之功用的句子是 (3)写出喇叭“吹”之恶果的句子是 (4)形象的写出宦官欺压百姓,把百姓搜刮的倾家荡产的句子是 (5)用抒情点名主旨的句子是
【课后反思】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第30课练习题
下一篇:七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