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一:3.《比一比》评课
《比一比》评课稿
第九小学 朱美玲
在乐平九小三(4)班里,我观摩、学习了徐平祥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觉得感触颇深,受益匪浅。现将自己几点的粗浅感受记下,与各位同仁交流。
亮点之一:注重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气氛,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与学紧密结合成一个整体。本次展示课,徐老师有一手与学生沟通、拉近师生距离、营造和谐气氛的绝活。在课前与学生通过谈话“你们喜欢体育课吗?”来活跃课堂氛围,激活了学生思维,埋下了新课的伏笔。利用篮球比赛为话题,引发学生用心思考,大胆猜测,再请学生说说:“谁赢了?”,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营造出浓浓的学习气氛。整节课,态度非常和蔼,语言也很亲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亮点之二: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整堂课,徐老师都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丰富的、有意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情境创设真正成为点燃学生心中探究激情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如徐老师整堂课一直以篮球比赛为线索,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的情境,引出了一系列有关平均数问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无处不在。这个情境的创设生动、有趣、真实可信,无雕琢之痕。让人听了心服口服,并由衷赞美教学设计者的匠心独运。
亮点之三: 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心中悟出始知深。在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空去体验和探究,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本堂展示课,徐老师做得尤为突出。如徐老师在讲求平均数方法的时候,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出“移多补少”和“总数和除以个数”的方法,采用学生大胆猜想——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
总之,这次近距离地聆听了徐老师的讲课,我如吮春雨,如淋春风。他所上的展示课,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恰当,教学效果明显,给在场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二:1.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第九小学 徐玉良
通过听徐老师的这堂公开课以后,给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这一堂课谈一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徐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 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教学设计非常新颖, 课件制作精美有趣。
2、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徐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3、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就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投球游戏引入,4个男生和4个女生比赛,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学生一起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多种多样。由于老师“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男生队,进行第二次投球比赛,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女生,她们有点不服,造成能不能比总数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徐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4、通过量身高练习,徐老师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徐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真真切切地
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
为了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提一点建议:课堂上时间有一点没有把握好,还有在小结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教师没有进行完好的小结。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如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老师见谅。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三:2.《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第九小学 涂文静
《比一比》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量,用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课,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徐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投篮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哪组获胜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讨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徐老师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徐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他所选取的“小熊卖冰糕”及“淘气过河” - 28 -
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 29 -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四: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腰站子学校 万海燕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 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
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五:《比一比》评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新课程标准中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也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所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一,方老师从生活入手,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所以本课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求出平均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教师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情境,利用“男生和女生哪一方的投篮实力更强?”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辩论的平台,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需要。先让两个学生上台动手制作统计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大家也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中感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教师也道出了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感受到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觉得自己何止是在单纯的计算,简直是在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应用、实践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
为了帮学生进一步地更直观地认识了解平均数,方老师又围绕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平均数的特点。让学生在争论中情绪高涨,产生学习的需求,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与强化。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自然地利用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注意知识间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学习能力。至此,可以说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拓宽思维,促进理解力、探究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发展。
方老师习题的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每一题都是精雕细琢,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不枯燥。方老师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做画龙点睛地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看又所思,练有所想的学习习惯。至此,每个学生都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理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但回顾整个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由于教师比较年轻,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处处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有效地整合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不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生体验着用自己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初衷。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体现了“做数学”这一新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知识与技能目标扎实、真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新,教学理念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教师真诚、真挚,学生真实、真切。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与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看了雷老师的五稿教学设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动, 感动于雷老师对教学事业的执著,感动于雷老师每节课每个细节的精心设计。
我在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常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看完雷老师的五次改稿后,受到很大启发,其中最重要的是:相信孩子,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他们主动探究。
雷老师第五稿教学设计,给我们展示许多生动的生活情境,这些情境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事,在射击比赛这个教学环节中,学生们在活动中产生了"求平均数"这一学习需要,然后在探究中发现只要用了平均数,即使人数不一样,也可以比较两组人员拍球水平的高低。我有这样一种感觉,要相信学生,功夫在戏外,没有老师精心的备课,何来学生如此轻松的学呢?
雷老师的教学富有激励性,又充满挑战,雷老师能以学生为本,把平均数的教学,先设计成解决比赛胜负问题,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完全参与。然后将对平均数的理解与统计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统计图生动、直观的优势,借助统计
图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促进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直观图形表象支持,符合三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这种也是我们数学老师值得学习的教学方法。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六:《比一比》评课记录
《比一比》评课记录
西苑小学 一年级 高燕
教学中的优点:
王就英: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
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王世义: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
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王丽: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
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李钰霞: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
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陈江霞: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
多地方值得学习。
刘君霞: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杜海霞: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刘日霞: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缺点:
刘日霞:老师的课堂中,教者不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
色,老师不只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陈江霞: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堂活动时有点乱。
王丽: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
刘君霞:设计的学生活动有点少。
课堂效果:
这节课总体来说很成功。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七: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比一比》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八: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 比一比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九: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 语文 《比一比》 课件 ppt
一上语文比一比评课篇十:《比一比》评课
各位老师大家好,
新课程标准中说:“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也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所以,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才会学以致用,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
第一,方老师从生活入手,重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对于“平均分”的含义已经理解,所以本课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求出平均数,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教师创设了“投篮比赛”的情境,利用“男生和女生哪一方的投篮实力更强?”这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的认知冲突搭建辩论的平台,使学生从实际问题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需要。先让两个学生上台动手制作统计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大家也看到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中感悟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教师也道出了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并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感受到平均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觉得自己何止是在单纯的计算,简直是在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关注学生的应用、实践意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
为了帮学生进一步地更直观地认识了解平均数,方老师又围绕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并发现平均数的特点。让学生在争论中情绪高涨,产生学习的需求,重视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与强化。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在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自然地利用具体情境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注意知识间的环环相扣、逐步深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及学习能力。至此,可以说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拓宽思维,促进理解力、探究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步发展。
方老师习题的设计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每一题都是精雕细琢,让孩子解决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学得不枯燥。方老师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陷做画龙点睛地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孩子们用平均数的知识成功地解决了这些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培养学生看又所思,练有所想的学习习惯。至此,每个学生都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实现知识、技能的内化,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才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所在。
这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的数学理念,较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但回顾整个教学实践,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遗憾之处:
由于教师比较年轻,教师对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不够灵活。
总的来说,这节课处处从学生的生活出发,有效地整合生活中的数学教学资源,使学生不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生体验着用自己地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快乐,我们可以看到整节课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我们身边,融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就达到了我们的教学初衷。
总之,本节课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标,体现了“做数学”这一新课改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知识与技能目标扎实、真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新,教学理念新;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真,教师真诚、真挚,学生真实、真切。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与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上一篇:七上地理第四章第一节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