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五年级】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一:2014年新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上册每单元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第二单元《轴对称与平移》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大数"除以一个"小数",在解决问题时不去分析数量关系,而是根据数的大小去猜测如何列式。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原有的思路不再适用,列式出错明显增多。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有用的数学"
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
1、引入复习。在一开始课的引入,老师创设了一个抽奖的情境,让学生猜一猜,礼盒里有什么。从而引出、复习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再出示一组组合图形,提问:这种图形叫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今节课的内容:组合图形的面积。接着让学生说出这些组合图形是有哪些基本图形构成的。这部分内容只是复习引入新课,所以时间控制在5分钟。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信学生的能力,热情鼓励学生的探索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思维空间。由学生合作探索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肯定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我认为本课时的重点是使学生发现理解掌握计算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和策略。所以在教学中,重点放在学生思考理解把简单组合图形分割或添补成已经学过图形的方法,明确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思路。本节课教学过程也说明,学生在理解发组合图形的计算方法时,实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4、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推理等手段,分析探索组合图形,在发展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同时,找出隐含的条件,使学生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第七单元《可能性》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使用了尽可能自制的教具,在教学中引起了学生极大的积极性,让全班同学都有乐于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使学生在大量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及可能性大小的体验。 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让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由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逆推比较事件多少。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够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逐渐对统计与可能性知识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抓住了教学重点。让大部分学生会用“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但也有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仍然不能正确理解并会“可能”“不可能”“一定”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且在描述可能性,判断公平性,特别是设计公平游戏规则等方面仍有不少困难,这需要加强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逻辑判断以及精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二: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2011-09-25 14:23:38| 分类: 2011——2012第一 |字号大中小订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就必须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本课从具体的学生感兴趣的物体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有层次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对称”,出示例题中的图片后我安排了一个“你知道吗?”及欣赏古今中外建筑的对称美,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这些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感受其美,欣赏其美。然后将对称物体抽象成图形,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并且自己动手折一折,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揭示出“完全重合”这样一个概念,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平面图形的对称性,随后,让学生继续动手折纸,进一步揭示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对称轴。
接着给出一些学生知道的几何图形和其他图形,即课本中的“试一试”,同样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一定难度的图形判断,让学生在跳一跳的前提下才摘到他要的果实,激发学生爱动脑筋,勇于探索。 轴对称图形教学反思
2010-09-24 08:49:44| 分类: 2010—2011第一学 |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所学的
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发展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
1.从兴趣入手,以兴趣为先导,创设了学生的“游戏情境”和“活动情境”。针对小学生年龄偏低,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对较弱的实际情况,我借助一幅儿童熟悉的的头像,通过“眼睛的不对称,让学生想办法使其变成对称”这样一个过程,使学生在游戏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这样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找出数学规律,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新的“数学思想”。
2.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通过欣赏同学的作品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欣赏漂亮图案的同时与大家分享“创造美”的愉悦,体验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摩同学作品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启发而获得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
3.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因素,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自主地折纸、剪图案,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性地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学了“轴对称图形”后,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利用了“轴对称图形”的例子,更为主要的是让学生说说你准备在哪些地方利用“轴对称图形”,这些活动,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4.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唤醒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让学生建立自信,超越自我。
这样的设计,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还给了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了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
轴对称图形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2009-09-24 23:20:21| 分类: 2009-2010第一学 |字号大中小订阅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7-20页。
[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第二单元图案美——对称、平移与旋转的第一个信息窗。学生在三年级已初步认识了简单的轴对称现象,会判断简单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其一条对称轴。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一组具有轴对称图形特点的旗帜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进一步教学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的含义,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的对称轴,近而引导学生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的现象,也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含义。
2、能识别较复杂的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其对称轴;能画出图形的另一半并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3、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经历观察、操作、欣赏、分析、想象、创作等数学活动过程,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交流、反思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启发谈话:同学们,一提到2008年,你首先会想到什么?在奥运会上你最想看到什么?
师述:当五星红旗缓缓升起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因为国旗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2、出示图片:信息窗1的部分图片和一些不属于轴对称特点的图片
提问:你能把它们按图形的特点分成两类吗?(学生可以自己动脑分类、有困难的也可以在小组中交流)
讨论:为什么这样分?(学生动脑思考,并回答)
对于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意见可能不一致。说明我们需要进一步去研究对称图形的特征。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进一步研究对称图形。对称图形也分好几类,小学阶段只研究其中的一类——轴对称图形。(板书课题)
前面我们已确认的对称的旗帜图片,都可以看作是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运用2008北京奥运、各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旗帜图片为情境,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旗帜分类可以唤起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并运用经验,通过观察、主动地分析、判断。]
二、探究新知
(一) 动手操作,理解概念
1、尝试用剪刀创作一个轴对称图形,动手前先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使你剪得又快又能保证得到的肯定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尝试动手剪,教师巡视。)
互相欣赏剪出的作品。
交流剪的方法。(先将纸对折,然后再剪。)
为什么这样做?
2、小组探究:先判断一组交通图标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再结合自己前面的动手剪与交流的结论,小组合作研究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征?
小组汇报交流,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理解对折、完全重合;在交流中指认对称轴。)
3、总结概念:
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叫对称轴?(明确:轴对称图形要求图形内部的小的图形或图案也应是对称的;对称轴是一条直线)
教师板演对称轴的画法,强调画对称轴要用点画线。
在信息窗所呈现的轴对称旗帜中任选一行,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前面同学们在判断古巴的国旗是否是对称图形,大家的意见不一致,现在你们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4、研究平面图形
我们学过的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回答,说出长方形、正方形比较容易。说三角形、梯形时注意引导是什么三角形、什么梯形,表述要准确。也有可能把平行四边形当成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动手验证一下,明确结论。)
找出对称的平面图形的对称轴。(借助准备好的图形纸片动手者看看。) 追问:每个轴对称图形都是只有一条对称轴吗?
交流答案,说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明确: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
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注意让每个学生都动手,进一步明确这个结论,才能印象深刻。)
(二) 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
打开课本第19页,自己动脑想一想,动笔画一画(只完成左边一题即可),然后在小组中交流画图的方法。
集体交流,总结方法:
找关键转折点;
点出其对应点(对应的一组点到对称轴的格数相等);
连线(对应线所占格数相等)。
按照我们总结的方法完成右边一题。
(三) 看书质疑
今天我们所学内容是课本第17-19页,看一看,有什么疑问写到问题口袋处,然后小组内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可以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教学重点、难点集中的所在。在理解概念上从不同层次有梯度的展开。首先让学生通过动手剪轴对称图形,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加深对对称轴的理解。然后在小组中去探讨轴对称图形的特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关键词的理解,如对折、完全重合,从而把握对称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话恰当的总结特征。在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的对称轴环节上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不一定只有一条,进一步体会对称轴的含义。最后画出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轴对称图形这又是一个难点,从独立完成到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开展合作交流。也进一步把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体会对称轴两边的图形与对称轴的关系。]
三、拓展应用
完成自主练习1——5题。
第1题: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增加一部分:中国银行标志、联通标志、汽车徽标标志等的判断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
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尽可能的画出所有的对称轴。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三:四年级数学下册《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青岛版五年制
《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对称、平移和旋转》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四:五年级下数学教学反思[1]
人教版五下数学教学反思
一《轴对称图形》的教学反思
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册第一次教学轴对称图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的特点,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一、创设情境教学,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1、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2 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
这是本节课第一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后,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学生这次操作活动看似一次无目的操作活动,但要一棵小树甚至一个漂亮的窗花,不去寻找规律,也是非常困难的,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动手画一画,折一折,通过把同学们看到的物体画下来得到下面的图形(天安门、飞机、奖杯等)进行分组操作讨论,得出结论——图形对称后,两边完全重合了,从而得出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次操作活动,安排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学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导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动过程中,探究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三、想办法做出以各轴对称图形、并分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这是本节课达三次操作安排,且是在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较为正确系统的认识之后,意在操作活动中巩固深化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学生这次操作活动手段是多样的,作品也是丰富多彩的。
三次的操作活动目的不同,所产生的成效也截然不同,学生在这次活动中,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概念之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最大感受是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所有的练习和操作活动较为自然的串联在参观的情景中,课堂结构紧凑,学生兴趣浓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的角度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二《对称、平移和旋转》教学反思
《对称、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冀教版五年级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把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本单元学生主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要点:会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在方格图中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镜子中的数学”中的镜子,“平移与旋转”中升旗、房子的平移喷管的旋转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旋转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
三、通过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中我们让学生欣赏、收集图案,引导学生发现美。让学生尝试设计图案,鼓励学生创造美,展示美,同时使学生体悟到美丽的图案其实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得到,从而初步开成以简驭繁的思想。这样可以愉悦学生心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我们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三《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反思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这样的变化原因何在?我认真研读教材,通过学习了解到以下信息:签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区分整除与有余数除法的知识基础,对整除的含义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不出现整除的定义并不会对学生理解其他概念产生任何影响。因此,本套教材中删去了“整除”的数学化定义,而是借助整除的模式na=b直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虽然学生已接触过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但我班学生对“整除”与“除尽”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因此在教学时,补充了两道判断题请学生辨析:
11÷2=5……1。问:11是2的倍数吗?为什么?因为5×0.8=4,所以5和0.8是4的因数,4是5和0.8的倍数,对吗?为什么?
特别是第2小题极具价值。价值不仅体现在它帮助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都是指整数(一般不包括0),及时弥补了未进行整除概念教学的知识缺陷,还通过此题对“因数”与乘法算式名称中的“因数”,倍数与倍进行了对比。
四《合数与质数》的教学反思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五《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
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臵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臵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 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 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 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 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六《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 天地。
七《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反思
《最小公倍数》这节课,如何让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知识的掌握也较为自然而扎实,学生的思维也在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单从纯数学的角度去让学生领会,显然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我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这些枯燥的知识变成鲜活、灵动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学到了知识,又体念到了学数学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教学中,我们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数学。在研究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时,设计了例举法找最小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猜想、分解质因数比较,一系列开放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来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活动,使学生体念到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挖掘不足 有待改进
1、课初的情境创设虽考虑到与例题之间的联系,但过渡得不够好。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五: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http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除法》
小数除法这单元,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课时是截取商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觉,主要是新理念,活课堂,多创新,多思维的作用,在此具体就不展开,因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过去,成就未来。
每次上课总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教学内容总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师要慢半拍;;平时作业有学生总也会出现拖拉现象;作业正确率不高;计算性错误屡错屡犯;对于简便计算中除法分配率的运用总有学生不明白,总会有人出现把减号改写成除号;对于单位的换算这一单元知识涉及较少,学生遇到时出现错误百出的情况。
1、把一部分口算练习放在课堂加上对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此涉及本人觉得还是有其必要性,这样的竞赛性口算练习可增强学生口算能力;
2、知识性内容讲的过多;(多些体验,少些灌输)
3、课堂教学形式不够灵活;(应使用多种形式)
4、作业一开始没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对于作业质量没有严抓,使学生感到作业对错无所谓,错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实行新的措施,改善作业质量,拒收不合格产品)
本单元主要会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会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由于在生活中有很多对称、平移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实现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
一、呈现学生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让学生充分感知平移、轴对称等现象。“轴对称图形”中的剪纸和折纸撕纸,平移中升旗、房子的平移等等,使学生感受到平移与轴对称图形变换就在自己身边,图形变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应用。
二、在动手操作中,认识平移、对称,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或对称图形。在课中安排了“折一折”“剪一剪”“移一移”“画一画”“做一做”等,这样在“做中学”,不仅使学生加深体验图形变换的特征,提高动手能力,而且为学生独特的创意和丰富的想像提供了平台。通过本单元的教学我明显感到学生爱学数学了,学习气氛也浓了,学习效果也好起来了,再一
次证明了“学习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把学生带到生活中去感悟数学、体验数学、做数学。
本单元主要采用的小组或同桌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很关键的作用,因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而且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性知识,有些知识就必须由教师来教学,很直白的告诉学生,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能让学生去探索发现的,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在让学生去交流时一定要明确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找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很困难,因为很多学生都会无序的去找,这样就造成遗漏。
一、“自然数的定义”让我困惑。
老教材里只说像1,2,3,4,5,6......这样的数叫自然数,而新教材则把0也放进去了,接下去又说研究(零除外的)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我有点搞不清楚.又如书上什么地方都没出现素数的说法了,试卷联系上却有了,要不是新老教材都教过,对什么是素数可要去大查一番了.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没体会到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到底好处在哪儿。
第四单元《多边形的面积》
本单元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只有经常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其成因,才能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效果。应该说,课堂上每一个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都是比较清晰的。在推导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时,学生的参与度是很高的学生能够说出来的,作为老师尽量不要代替学生说出来。在课堂上也能从操作、比较到发现前后图形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计算公式。但是,课后发现,有的学生对计算公式记得很牢,对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却表达不清。对于多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能让学生探索的,教师尽量少干预,使学生通过动手剪拼、猜想面积公式、对比归纳转化前后的情况,最后抽象出面积公式。
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所谓的分数的初步认识,孩子对此了解很浅显,现在再学,基本上是从头再来。有个别孩
子连分子分母都混淆,做练习出错率很高。简单总结了一下,发现主要问题有:第一,分数的意义理解不到位。主要体现在很多孩子容易被题目里的具体数量所迷惑,比如:把25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人分到的苹果数量是总数的几分之几?如果孩子深刻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应该知道苹果的总个数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去掉题目里的25,也不影响题目的解答。第二,分数的出现使很多孩子头脑中原有的错误思维定势受到冲击。通过低年级的数学学习,很多孩子认为除法就是用一个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除了要进行有针对性地个别辅导,还要根据出现的典型问题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消除误解,尤其是要引导孩子多联系实际生活,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帮助理解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避免单调、枯燥、生硬的知识灌输,真正让孩子学到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六:五年级数学上册平移(公开课教案)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七: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练习题
轴对称和平移
一、填一填.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 )图形,那条直线就是 ( )。
2.长方形有( )条对称轴,圆有( )条对称轴,正方形有( )条对称轴。
3.移一移,说一说.
(1)向( ) 平移了( ) 格
(2)向( )平移了( )格
(3)向 ( )-平移了( ) 格
二、
1、你能画出如图所示图形所有的对称轴吗?如果能,请画出来,并填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
2、请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三、仔细判断.
7.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它有4条对称轴.( )
8.圆不是轴对称图形.( )
9.利用平移、对称可以设计许多美丽的图案.( )
10.风吹动的小风车是平移现象. ( ) 四、用心选.
11.下面的图形中,( )不能由 通过平移或旋转得到.
A. B. C. D.
1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平移的是( )
A.乘直升电梯从一楼上到二楼
B.钟表的指针嘀嗒嘀嗒地走
C.火车在笔直的轨道上行驶
D.汽车在平坦笔直的公路上行驶
13.下面的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A.长方形 B.等腰三角形 C.平行四边形
D.扇形
六、画一画.(6分)
(1)房子向右平移5格,
(2)小船向下平移4格,再向左5格.
七、计算.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主要计算过程.
(1)2.72×2.7+7.18×2.7 (2)1.25×0.25×3.2
(3)24×10.2 (4)5.7×99+5.7.
用竖式计算.
50.96÷6.5= 0.8576÷0.32=
15÷74= 6.27÷3.5=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八、解决问题.
①号牙刷买8把12.4元,②号牙刷买5把9元,③牙刷买2把4.8元,哪种牙刷的单价最高?
食品店分装糖果,每袋装有0.25千克酥糖,装有0.15千克水果糖.当水果糖用去5.4千克时,酥糖用去多少千克?
地球绕太阳公转,在一天中,它的行程是257万千米.算一算,地球以每秒多少千米的速度围绕太阳公转?(得数保留整数)
一间课室,长7.5米,长是宽的1.25倍,里面坐48个学生,平均每个学生占地多少平方米?(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学校购买每张单价是140元的课桌,买了30张还多480元.如果用这笔钱买椅子,可以买40把.每把椅子的单价是多少元?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八: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平移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九: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知识点总结(全)
1.轴对称: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 正n边形有n条对称轴。(n≥3)
①特点:轴对称图形的大小不变,但方向相反;
两个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②画法:定点数格—找对称点—描图。
一是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二是根据对称轴画出每个端点的对称点;
三是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 方向(上、下、左、右)
①两要素距离
②特点: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发生改变;
平移前后图形的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或在同一直线上)。
③画法:定点数格—找对应点—描图。
一是找出图形的一个端点;二是根据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画出这个端点的对应点; 三是根据图形的形状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3.设计图案
一个简单的图形运用轴对称或平移的方法,可以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图案。
--1--
五年级上册 《小数除法》《轴对称与平移》练习
1.竖式计算。
87.5÷35 1.8÷0.24 30.6÷7.5
2.脱式计算。
9.1÷0.13÷2.5 30.15÷1.5—2.5×1.8 9.6×(4.5—4.25)÷0.24
3.请按照给出的对称轴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4.看镜子,写出数字或时间。
5.在方格里画出下面图形先向下平移3格,再向右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
--2--
五年级上册数学轴对称和平移教学反思篇十: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轴对称和平移轴对称再认识(一)
上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