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

| 五年级 |

【www.guakaob.com--五年级】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一: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学科:语文 年级五年级 主备单位:王瓜店东大封小学 主备人:马坤

执教人 马坤 2012-2013 学年 上 学期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主备单位 东大封小学 主备人 马坤 执教人 2012 - 2013 学年 上学期 学期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二: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一.

单元目标

1. 认识,会写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 理解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5. 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体会

毛主席处处为群众着想的思想作风。

6.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件表现人物品质和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二. 视角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主题,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驻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泽东思想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思想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思想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三. 设计特色

本组教材将“走进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要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思想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思想的一些诗句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学习作练习。

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进毛泽东思想”这个专题进行综合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四. 资料收集

1. 搜集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或记录片。 2. 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3. 歌曲《长征》

(1)《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4.搜集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5.搜集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胜利而牺牲的六位烈士的资料、图片、磁带。

五、教学时教

25七律.长征3课时 26开国大典3课时 27青山处处埋忠骨2课时 28毛主席在花山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八3课时 回顾.拓展八2课时

七律.长征

教学内容:25.七律.长征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 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思想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

概。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并体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领略毛泽东思想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开国大典

教学内容:26开国大典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

3、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新中国人民激动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脉络,体会重点词句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三: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然而对学生而言,这里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处于总结和综合训练的地位。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度,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即可。另外,在感受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也是本组教学的重要目标。

主要目标:走近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教学建议

1.突出单元主题,丰满领袖形象

今天的孩子,对毛泽东这样一位伟人,只是在有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中略知一二。从一个口耳相传中万民敬仰的一代伟人,到大气磅礴的诗人;从高不可攀的革命领袖,到一位经受丧子之痛的慈爱的父亲,一位老百姓眼中亲切、似曾相

识的首长。随着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走近毛泽东,了解毛泽东,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开国大典》在这一主题中也应体现新的教学功能。感受毛泽东的的伟人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时,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如:“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让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感受到毛泽东的伟大形象。

2.品味语言精妙,领悟描写方法

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各年段都应有所侧重。高年级,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旨,品味语言的精妙,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在揣摩作者运用语言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人文情韵的同时,更深入地关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怎样的方法、怎样的形式来表达情感的,认识并逐步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使阅读为表达服务。本组教材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教学时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青山处处埋忠骨》:通过细节描写来突出毛泽东鲜明的性格特点,展示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这是本文在表现手法上的基本特点。一是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二是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正是通过这样的描写,把一个具有旷达的心胸和无私襟怀的毛泽东的形象展现在了读者的

眼前。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读好这些语句和语段,更应该主学生了解和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要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结束语】

每一个主题活动中的阅读材料,除了教科书中选取的文本以外,还可以由老师和学生自己补充,拓展了阅读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自己开发和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所有活动始终和听、说、读、写结合在一起,以锻炼听说读写能力为最终归宿,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四: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3、走进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建议】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2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网络备课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五:鲁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第 八 组单元备课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六: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集体备课讲解稿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大家好,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即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把小学语文分为三个阶段,目标螺旋上升,整体推进。第三学段目标是建立在第一、二学段目标的基础上的,更重视阅读和写作。

1、第三学段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3.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积累习作素材。

2.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并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四)口语实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2.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的发言。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注意语言美。

(五)综合性学习

1.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2.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能组织讨论、进行专题演讲。

2、内容标准

教材共安排了八个专题,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蕴含教育意义。围绕本册目标,第八单元确定的内容标准是:

(一)识字写字

认字27个,会写17个,正确读写新词,抄写指定段落。

(二)阅读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能结合重点语句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三)习作

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个场景。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写梗概。

(四)口语交际

能讲一个自己听过或读过的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的故事,训练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举办语文学习方法、经验交流会,交流本学期语文学习的收获。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1)单元导读、课例、口语交际、回顾拓展都紧紧围绕“走近毛泽东”安排,各部分内容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听、说、读、写各种活动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流。

(2)精心安排精读和略读。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优秀篇目《开国大典》,还选取了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的《青山处处埋忠骨》。

(3)加强导学功能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此外,“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的指导,

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在“回顾·拓展”中 “交流平台”栏目,引导学生交流收获、体会,特别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编写体例:

点明专题的单元导读,精选的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课例包括2篇精读课文和2篇略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包括训练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口语交际和与其结合的习作。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包括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还插进了机动栏目成语故事。

3、内容结构

单元导读中明确提出了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课例中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两篇略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则向我们介绍了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口语交际则让学生将听过或看过的有关毛泽东或其他领袖、英雄人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习作则学习《开国大典》场景描写的方法写一处场景。

回顾拓展中交流平台对本组课文的重点进行小结:即认识毛泽东、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日积月累进一步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词人的文学成就。

四、知识与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横向整合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精心设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内容与训练内容、口语交际习作与回顾拓展彼此关联,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又从不同的层次、角度,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表现着、诠释着、实践着这个专题。

从内容上,《七律·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

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教材在细节处紧紧围绕专题围绕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尤其是课后练习题。如25课第2题和26课,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交流中感受领袖的风采,学习描写人物和场面的方法。学生在课后习题的提示下,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了语言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从形式上,如《长征》课后安排了选做题(出示)口语交际中把你印象最深的有关毛泽东或是其他领袖、英雄人物的故事推荐给大家。习作要求用学到的描写场景的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个场景。交流平台把前四课中对毛泽东的认识以及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小结。日积月累继续积累毛泽东的词,进一步领略他的的文学成就。环环相扣,凸显主题。

纵向整合

“走近毛泽东”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这个人物形象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就有了认识。学生了解了这位为人民翻身得解放,为人民谋幸福的毛主席。本册教材第八单元又安排了“走近毛泽东”专题让学生继续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六年级下册第12课,让我们又领略到了毛泽东的文学成就。循序渐进,让学生不忘历史,加深对毛泽东文学成就、领袖风范、人格魅力的了解,把毛泽东的形象深入心中。

三、说建议

(一)说评价建议

根据课标和教材特点,教学中要:

一、准确把握目标,夯实基础知识

1、字词教学放手指导

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老师要放手,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2、阅读教学打好基础

(1)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2)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告终。同时要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教学《开国大典》,教师提出:“画出文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和群众的反应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并让学生读文提出疑问。教师引导学生将问题梳理整合。让学生带着师生共同的问题走进文本,围绕问题抓住重点词句,用联系上下文联系已有经验边读边想象等方法品析文本。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让每个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3) 注重朗读、加深理解

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

二、提高语言能力养成良好文风

从喜欢到记忆再到运用,这是积累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读多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此外,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文风,鼓励学生如实表达,用自己的语言,提倡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

(二)说评价建议

教学离不开评价,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潜力,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要评价学生的:

1课堂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发言。

这项内容采取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等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学生、组长、教师各有一张表,每周评一次,期末统计。这种形式的呈现既体现了定量的评价,又体现了定性的评价。

2 评价写作能力:包括日记、练笔和习作。

坚持鼓励为主,把学生的习作分为优上、优中、优下、良上四个等级。尤其重视学生习作中遣词造句是否应用了积累的语言素材。在平时的批改中根据学生使用佳词佳句的数量采取等级加分制,用一个好词加一分,用一个好句加二分,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七: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进行编排,安排了二篇精读课文,二篇略读课文。《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把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本组教材将“走近毛泽东”作为一个专题,目的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标高,不要盲目求深求透。配合本组专题,在课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阅读链接”,在“语文园地”里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多项训练内容,即引导学生开展搜集革命领袖的故事,交流毛泽东等伟人的影片内容;读毛泽东的一些诗词作品;并紧密结合本组阅读和综合性学习进行习作练习。学习这组关于毛泽东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和作为凡人的情怀。“走近毛泽东”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领袖有进一步的了解,结合课文学会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喜欢阅读相关的书籍,积累丰富的语言。

文本理解:

1.《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气势磅礴,特色鲜明。

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首联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多样的手法,广阔的境界──颔联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这是“扬”,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这是“抑”,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腾”与“走”则巧用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巧妙的对比,无限感慨──颈联中的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

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敌。一“拍”一“横”也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此联对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环境寄寓无限感慨,极具气势。 朴实的语言,欢腾的心态──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品读全诗,我们不仅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而且领略到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2.《开国大典》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长萦脑际,经久不逝。

一、人数之多。课文中多次提到了参加庆典的人数之多:①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②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③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三十万人做出统一整齐的动作,该是何等壮观啊!这里面有工人、农民、市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还有外宾,真可谓盛况空前,蔚为壮观。

二、场面之大。开国大典的场面分四个:一是入场。为了参加开国大典,群众很早就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天空门广场。人们“擎”红旗,“提”红灯,进入会场;工人一下火车直奔会场;农民步行四五十里赶到会场。广场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表明隆重、热烈。二是大典。大典包括奏国歌、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这里突出反映了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的情绪,空前团结的新气象。三是阅兵。整个阅兵式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无可言表。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是新生的共和国的强大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如此强大,战士如此威武,他们的嗓子喊哑了,巴掌拍麻了,也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激动与欢喜之情。四是游行。游行队伍,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口号。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由这四幅画面在不同的时空构成的不同场景,向世人展示了开国大典的旷世盛况。

三、时间之长。大典从“下午三点整”开始,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了会场”,历时六个半小时,其中仅检阅一项就长达“两个半钟头”。如果把群众在早晨六点钟入场和群众队伍游行结束的时间算在内,在大典的举行时间可谓长久空前。

3.《青山处处埋忠骨》讲述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课文通过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毛泽东鲜明的个性风采。

一、生动传神的外表,以反映内心世界。作者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首先看看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这活现了此时此刻主席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其次看看动作描写:“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这刻画出了毛泽东接到电报之后的种种动作细节,深刻而真切地揭示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然后看看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这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神态细节描写,活现出了主席此时复杂的内心,他正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总之,这些生动传神的外表描写,表现了毛泽东既有着跟普通人一样的丧子之痛,又有着伟大人物的胸怀,充分而真实地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具有的为革命而牺牲一切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真实细腻的心理,以突出性格特点。本文对毛泽东的心理活动刻画得非常真实和细腻。如第八自然段,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金日成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岸英的遗体是运回祖国,还是留在朝鲜,这是毛泽东当时思考的问题所在。“„„就让我见见遗体吧!”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这个要求作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这简简单单的内心活动中袒露无遗。“„„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4.《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时的三件事──让警卫员把到别处碾米的群众请回来;派警卫员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毛泽东来到碾米群众中交谈并帮群众推碾子。这表现了毛泽东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深刻反映了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的群众。本文的一个特色就是善抓细节来表现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昨天这个时候,门口花椒树下的碾子有碾米声,现在又到了碾米的时候,怎么没动静了呢?”“你也看见了,这个村只有两台石碾,让乡亲们集中到一个碾子上碾米,就会耽误一半人的正常吃饭。”这说明毛泽东十分注意体察民情,他不仅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操劳着,而且惦记着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琐事,试想,若没有一种普通群众的情怀,谁去管日复一日的碾米声和村子里有几台碾子?“半年多不推这玩意儿了”、“一边推,一边用笤帚往碾盘里扫碾出来的玉米碎粒。”这几处细节描写,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泽东普通群众的情怀,他不仅想着群众,而且能做、会做普通群众所做的生活小事。

教学建议: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但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一是毛泽东的故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中与之接触少之又少;二是毛泽东生活的时代与现在有较大差距,当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一些做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情出发,借助本组内容进行综合考虑和整体安排,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情境。

一、通过综合实践,走近伟人

在梳理单元学习目标和任务的时候,建议开展一次“走近伟人”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毛泽东的生平、毛泽东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设所作的贡献、毛泽东在诗词和书法上的造诣等,为在教学中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人做好铺垫。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有:名人眼中的毛泽东、影片欣赏、知伟人事迹、诵伟人诗词、开展“走近伟人”读书周、我眼中的毛泽东。这些活动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2—3项完成。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与伟人的距离逐步拉近,在自我的探索实践中领略伟人的风采,有效地突破了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二、依托文本感悟,走近伟人

依托文本,引导学生感悟伟人的品质,让学生真正走近伟人的心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在揣摩细节描写中感悟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而恰恰是这些细节表现了伟人的精神品质。那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揣摩细节感受品质,如何掌握描写人物细节的方法呢?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的描写主要是抓住主席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神态进行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悲痛”“矛盾”“坚决”几个方面体会主席的内心感受,可按以下板块组织教学:

(1)默读课文,把自己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毛主席内心的情感波澜。

(3)交流主席内心世界完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4)从“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一句展开想象,主席这一夜在床上还会想些什么?连起来写一段话。(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学生通过诵读、交流、想象、仿写等方式走进了文本,也走进了主席的内心世界,将语言的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

(二)在视频欣赏中感悟

《长征》诗中一个“寒”字表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艰难,从而也从侧面表现出他们的革命精神,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这个“寒”呢?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根本无法想象,也无法用语言去描述,所以,我借助视频组织教学:

师:(出示图片)你看,这就是泸定桥,看着它,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寒”? 生:感觉寒气逼人、心惊胆寒。

„„

师:这冰冷的铁索和滔滔的江水就足以让我们心惊胆寒。带着这种感受读这句诗,读到你感觉到害怕,感觉到冰冷再停下来。(生反复诵读。)

师:这里的“寒”仅仅是地形之寒吗?当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场惨烈的战斗画面时,你也许对“寒”字有更深的体会。(视频播放。)

师:现在你对“寒”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吗?

生:这画面让人感到悲壮。

师:这是悲壮之寒。

生:这次战斗真是惊心动魄啊!

师:这是惊心动魄之寒。

„„

师:让我们再次诵读──“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像这样借助视频帮助感悟文本的方法在其他几课的教学中也可适当引用,如《开国大典》中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和检阅部队的情景,《青山处处埋忠骨》中主席听到噩耗时的那神态和动作展现等。

(三)在拓展阅读中感悟

从本单元教材的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适度拓展阅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时,让学生阅读《特殊的毕业证书》了解毛泽东与毛岸英之间的父子深情;教学《长征》时选择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中的一段话:这是一次可歌可泣的远征,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甚至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

课堂上学生通过不断地吟诵这段文字感受长征的伟大。在教学完《开国大典》后提供以下网址让学生课后阅读,了解更多关于开国大典的故事: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八: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单元备课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九: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小语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篇十: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教案

第 八 单 元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四篇课文。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走近毛泽东,让学生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教学时,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渎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

25 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认识3个生字,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中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点:

1.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七律·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介绍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

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19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