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一: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I 单元复习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I 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导航】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工具制造 用火 社会状况
元谋人 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会制造工具 知道使用火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北京人 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 过着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 距今约三万年 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会人工取火 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二、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两个代表:
原始人类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活动 生产工具 住房 用具 穿着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约七千年 长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 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骨制耒耜,已使用磨制石器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约五六千年 黄河流域 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种植粟和蔬菜,饲养猪狗;渔猎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制造彩陶 学会纺织
三、 华夏之祖
(一)为什么中华民族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1、炎帝、黄帝是华夏族的始祖: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大败蚩尤,从此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也就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2、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称为“人文初祖”。
(二)禅让制
尧、舜、禹时期,用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资源简介:
【复习导航】
一、夏、商、周的更替
朝代 建立时间 灭亡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亡国之君 重要事件
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阳城 禹 桀 世袭制
商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几次迁都,盘庚时把都城迁到殷 汤 纣 盘庚迁殷 牧野之战
周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镐京 周武王 周幽王 分封制
东周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洛邑 周平王
二、灿烂的青铜文明
农业、畜牲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著名的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商周青铜铸造的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分布广。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品种已基本完备。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这时的灿烂文明是以奴隶的悲惨生活为代价的
三、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春秋争霸
1.著名霸主:齐桓公(标志:召集诸侯会盟),晋文公(标志:城濮大战胜利),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2.齐桓公和晋文公成为霸主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改革: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在晋楚争霸中取得胜利。
3.影响: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但在争霸战争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为统一创造条件。
(二)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注意方位)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四、大变革的时代
(一)经济上
1.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
2.著名的都江堰①设计建造者:秦国蜀郡大守李冰②地点:岷江③防洪灌溉④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二)政治上——商鞅变法1.原因:①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强大); ②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2.时间:公元前356年3.人物: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展变法。
4.目的: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以便在群雄争霸中保持不败地位。
5.内容和影响:
内容
影响
奖励耕战
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经济发展,国富 总之,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军队战斗力增强,兵强
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三)文化上——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四、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文字的演变
时间 商 商周 西周晚期 战国
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竹书、帛书
材料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竹简、丝帛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分类 成就
天文 商朝甲骨文有许多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可靠。 历法 夏历;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 名医扁鹊(春秋战国之际)——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 屈原(战国末期的楚国)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学派 时期 代表人物 相关著作 思想内容
儒家 春秋晚期 孔子 《论语》《春秋》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 教育思想:因材施教、谦虚好学、温故知新。
战国 孟子 “春秋无义战”,仁政治国、轻徭薄赋,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道家 春秋晚期 老子 《道德经》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主张以柔克刚。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希望人们互助互爱。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兵家 春秋晚期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战国时期 孙膑 《孙膑兵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学案
资源简介:
【复习导航】
一、“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统一时间:公元前221年 都城:咸阳 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措施 影响
政治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文化 统一文字 促进了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传播
焚书坑儒 摧残了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 扩大疆域,稳定边境,巩固统一
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至南海
★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二、“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①繁重的徭役和赋税②严酷的刑法③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
经过:①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②起义军在陈建立政权,陈胜自立为王。 ③起义军打到咸阳附近,发展到几十万人。④由于秦军的强大,起义被镇压,陈胜、吴广被部下杀害。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四)楚汉之争和西汉的建立
1、楚汉之争(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2、西汉的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都城:长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
三、大一统的汉朝 (一)文景之治:背景:①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总结秦朝亡于暴政的教训。 措施:①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②提倡节约;③提倡“以德化民”。
文帝景帝统治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起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的统治称为是“文景之治”。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
措施 效果
政治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诸侯国无力与中央对抗
经济 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文化 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
军事 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时期,这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四、两汉经济的发展
(一)治理黄河:西汉,武帝下令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主持修河。
农业的进步:西汉出现了犁壁(翻土碎土)、耧车(播种工具)、二牛抬杠的方法。
(二)丝织: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也很高,丝绸得到外国人喜欢。
冶炼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治铁工具),比欧洲早一千多年。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三)商业的繁荣:东西二京(西京长安、东京洛阳);专门的商业区:市。(但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
【基础达标】(见暑期历史要点回顾P3)
增加:1.列举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政策措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二:七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教案
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复习目标:
识记元谋人、北京人的生活时间及地点;河姆渡人、半坡人的生活状况与主要农作物;炎黄帝,尧舜禹的传说。
复习重点:
识记以上内容
复习难点:
河姆渡人、半坡人的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比较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世界史人类的形成复习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中华文明的起源
1、人类的形成: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 非洲南方古猿
三大人种
母系与父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
元谋人:云南元谋县 距今约170万年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人类 会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 距今约70~20万年 会人工取火 母系:河姆渡人:浙江余姚 长江流域 住干栏式房屋 种植水稻 半坡人:陕西西安 黄河流域 住半地穴式房屋 种植粟 父系:炎帝、黄帝:华夏族 人文初祖—黄帝
尧舜禹:禅让制
七、当堂效果检测:
1、“我来自元谋,你来自周口,牵起你毛茸茸的手,爱让我们直立行走。”这首在网络上颇为流传的诗句,让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蒙上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薄纱。下列远古人类中,生活在周口店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2、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被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3、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开展“感知170万年前生活,寻找远古人类足迹”活动,他们应该去( )
A、云南元谋 B、北京周口店 C、浙江余姚 D、陕西西安
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的宋楚瑜祭拜何处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始皇陵 D、中山陵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第二课 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复习目标:
识记:夏朝建立的时间及建立者、王位世袭制的出现;商、西周的建立者;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战国七雄及形势图
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复习重难点:
重点是以上识记内容和商鞅变法;难点是对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影响的理解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复习四大文明古国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0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
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联系四大文明古国
禹传启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西方文明之源
2、商朝:汤建立
3、西周:周武王建立
4、春秋五霸: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5、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联系形势图
6、商鞅变法:时间:战国时期秦国 秦孝公
内容:①②③④
影响:见书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改革
七、当堂效果检测:
1、商鞅变法中对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有直接影响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A、推行县制 B、奖励生产 C、奖励军功 D、承认土地私有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大变革时期,“变”体现在( )①由封邦建国向大一统转变 ②由分封制向中央集权转变 ③由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④由百家争鸣向独尊儒术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新兴地主欢迎的是哪一点?奴隶主贵族最不满的是哪点?战士最欢迎的是什么?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有何启示?
八、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九、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复习目标:
识记:秦统一的时间、秦始皇人物像及秦朝疆域图;陈胜吴广起义的地点和意义 理解:丝绸之路
运用:评价秦始皇;汉武帝的大一统
复习重难点:
识记理解内容为重点,运用层次为难点
复习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商鞅变法的影响引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5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复习: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朝统一的时间:公元前221年 秦王嬴政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②统一文字(小篆)、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③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治国思想:法家思想)
2、秦朝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3、评价秦始皇: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功: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北击匈奴(派蒙恬),开发南疆(修建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
过:统治残暴;焚书坑儒
总之秦始皇功大于过。
4、陈胜吴广起义: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5、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军事上: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经济上: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6、丝绸之路:
①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时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 汉武帝派遣
②丝绸之路:路线: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西亚、南亚→大秦(罗马帝国)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七、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教学后记: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复习目标:
识记: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及形势图;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江南开发的史实。 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复习重难点:
重点是三国鼎立和江南开发、孝文帝改革
难点是在具体材料中理解孝文帝改革、江南的开发
复习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1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复习上单元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上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12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点拨并板书:
1、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比较官渡之战是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2、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魏—洛阳
221年—刘备—蜀—成都
222年(229年)—孙权—吴—建业 3、孝文帝改革:
根本目的:巩固鲜卑贵族统治
直接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性质: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内容:改说汉语;
改穿汉服;
改用汉姓;
与汉联姻;
采用汉制;
学习汉礼
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
4、人口南迁和江南开发:见《开卷有益》P11
补充强调:
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江南开发的作用: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作业:《开卷有益》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教学后记:
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复习目标:
识记: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的史实,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 理解: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运用: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复习重点:
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的史实、科举制、唐朝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复习难点:
科举制的演变
复习方法:
先学后练,当堂训练
复习课时:2课时
复习过程
一、由日本大化改新导入
二、点明考纲目标,学生对照考纲看《开卷有益》“考点点拨”并作好标记、熟读。教师适时点拨、引申。
三、学生阅读复习七年级下册本单元的内容。
四、知识点的梳理、重现:
学生默写《开卷有益》 “知识构建”空缺内容。
五、中考强化限时训练:20分钟时间完成
学生做《开卷有益》“中考强化训练”,教师发现疑问并解答
六、教师总结并板书:
1、政治: 唐太宗 “贞观之治”
武则天 “贞观遗风”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唐玄宗 “开元盛世” 其统治前期,唐进入全盛时期
2、科举制的演变:
诞生: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完善:唐太宗
武则天 创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
衰落:明朝 内容限四书五经 八股取士
延续1300多年,至清末(
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与吐蕃的的交往:和亲: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尺带珠丹) 821年唐蕃会盟
4、对外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①遣唐使(日本大化改新)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游
七、作业:《开卷有益》中本节未完成部分
八、当堂效果检测:
1、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其历史依据是我国古代实行的(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为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小龙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贞观政要》,他是为了探究下列哪一位皇帝的政绩?
A、汉武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宋太祖
3、“忆昔开元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诗中的“开元”是唐朝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年号( ) A、唐太宗 B、唐玄宗 C、唐高祖 D、武则天
4、唐蕃联姻的故事是我国千古佳话,唐太宗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公主是( )
A、金城公主 B、王昭君 C、西施 D、文成公主
九、教学后记: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复习课教案
(一)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 七 年级上册
第 四 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 18、19、20 课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课型:复习课
(三)教学模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四)教具:多媒体、小黑板、历史挂图等 (五)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西晋的兴亡、少数民族的内迁、淝水之战、我国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能力、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度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六)教学流程:
教师出示提纲,引导学生自读教材记忆。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 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 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洛阳 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二、淝水之战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317年、司马睿、建康)和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影响: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
利条件。
南朝形成:宋、齐、梁、陈 三、 江南地区的开发
原因:第一,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
第二,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技术; 第三,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第四,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
了基础。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和融合 1、北魏建立 :鲜卑族
2、统一北方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二、迁都洛阳:
1、迁都的原因: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迁都的作用 三、孝文帝改革 1、历史背景 2、主要措施:
(1) 北魏孝文帝于439年迁都洛阳,
(2) 汉化措施: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3、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北朝的形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提问。然后,教师抽查提问。
(七)测验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参考右图你认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
三顾茅庐
朝开济老臣心”,诗中“老臣”是? A.刘备 B.曹操 C.诸葛亮 D.周瑜 2.曹操在公元207年,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达了作者的远大抱负。”据此你认为曹操的“壮心”是什么?
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 C.统一中国 D.取得赤壁之战胜利
3.东汉末年,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 ①刘备 ②曹操 ③孙权 ④袁绍 ⑤周瑜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D.②④ 4.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历史上哪位政治家的评价(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诸葛亮 6.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7.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A.陈胜、吴广 B.司马炎、刘裕 C.司马迁、王羲之 D.张衡、祖冲之 8.好多同学为家乡经济成为全国的中心感到自豪。下列造就这成果的历史背景(南朝时期的江南)哪个是不正确
A.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9.考古新闻:江苏南京发掘出一件青瓷羊尊(见右
图),专家认为它的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具。请你判断它大概是什么时期的
A.秦汉时期 B.夏商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两晋南北朝及以后
10.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的繁荣。下列城市人口达到百万的是
A.建业 B. 长安 C.洛阳 D.建康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 A.民族融合 B.长期分裂 C.连年战争 D.民族矛盾激化 12.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15.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16.右图(1)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它是
A.《农政全书》 B.《水经》 C.《齐民要术》 D.《脉经》 图(1) 17.右图(2)是我国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作者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范缜 D.祖冲之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图(2)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9.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比欧洲人早约一千年?
A.负数的运算 B.一元一次方程 C.圆周率的运算 D.微积分的计算
20.“书成换白鹤”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王献之 D.祖冲之 二、能力园
21.找一找:下面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误都找出来!
22、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以少胜多的战役。
(八)板书设计: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四: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七年级第一单元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隋唐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科举制度的兴起与完善、多民族的交往与活跃的外交辉煌的隋唐文化 复习重难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
1、完成下列提纲中的填空部分 2、背诵提纲部分
合作学习:同桌或小组内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 。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暴政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著名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 ”。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 );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著名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 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风气盛行。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也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唐朝时,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一、西南──吐蕃(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1、吐蕃人是今天的祖先。
2、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3、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4、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经成为“ ”了。 二、北方──回纥的勃兴
1、回纥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
2、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三、东北──靺鞨(“车书本一家”)
1、7世纪末,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统一了周围各部,建立政权。
2、8世纪前期,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渤海都督。从此,粟末靺鞨政权以“渤海”为号。粟末靺鞨有“海东盛国”之称。
3、唐朝管理东北边疆的机构是渤海都督府和黑水都督府。 四、西南──苍山洱海间的南诏
1、六诏居民是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2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人称中国人为“唐人”。
一、唐与日本的关系──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1、隋唐时,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贞观年间,日本有很多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唐学习。 2、遣唐使回国后很受重用,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还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都保留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唐朝赴日本的使节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曾六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二、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方式:①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②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表现有:仿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官吏、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三、唐与天竺的关系──玄奘西游
唐朝时中国与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贞观初年,他从长安出发,前往天竺。回国后,专心翻译佛经,还写成著名的《 》。这部书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说说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吗?促使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因素有什么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时期,唐朝的对外交往情况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因素:①国家安定统一;②经济文化繁荣;③对外开放政策;④对外交通发达。
启示:第一,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第三,学习唐朝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同时,要善于吸取其精华,为己所用。
第7、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科学技术 1、建筑:
特点:规模宏大,气魄雄伟,整齐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
代表:①隋朝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七百多年后,欧洲人才建成类似的桥。②唐都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
2、印刷术:①我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印刷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②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歌等。③唐朝印刷的《 》,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医学:“药王”孙思邈《千金方》。 二、文学:诗歌
1、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流传至今的有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 2、代表诗人:
① (盛唐)──“诗仙”(《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②杜甫(盛-衰)──“诗圣”“诗史”(“三吏”“三别”) ③白居易(中唐)──《秦中吟》《新乐府》,诗歌反映现实。 三、书法:“颜筋柳骨”
1、颜真卿:创立雄浑敦厚的新书体,称“颜体”
,是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代表作为《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颜真卿。 2、柳公权:博采众长,别出新意,成“柳体”,其字方折峻丽,骨力劲健。代表作为《玄秘塔碑》。 四、绘画 1、(唐朝)阎立本:擅长人物画,代表作为《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2、(唐朝)吴道子:“画圣”,开后世写意画先河,代表作《天王送子图》。 五、艺术宝库
代表:甘肃敦煌莫高窟(大部分隋唐开凿,壁画和彩色塑像,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六、盛大欢腾的乐舞 1、唐初:《秦王破阵乐》 2、盛唐:《霓裳羽衣曲》
以上内容用表格可简化归纳为: 一、科技方面
二、文学方面(诗歌)
达标检测:
1、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称颂 A.隋朝大运河 B. 通济渠 C. 邗沟 D.江南河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是后世对唐代哪位皇帝的评价。 A.唐太宗 B.唐高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亲历隋末的社会大动荡,亲睹隋朝的覆亡,这对他的政治思想有极大的影响。他即位后,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材料中的他是
A、唐玄宗 B、唐太宗 C、隋炀帝 D、武则天
4、“开 元盛世”的出现,把唐朝推向全盛 ,它出现的具体时期是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5、古人诗赞“人生四喜”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与“金榜题名”相关的制度正式诞生于以下哪个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 .唐玄宗
6、明代中期,吴承恩所写的《西游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其创作的史实依据应当是。 A.《大唐西域记》 B.《封神榜》 C.《石头记》 D.《三隧平妖传》
7、你认为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明显保留着中国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8、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有雕版、活版之分。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已经发明。右图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 版印刷品,你知道它是以下哪一部? A.隋印《金刚经》 B.唐印《金刚经》 C.唐印诗集 D.《梦溪笔谈》
9、“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文化
A.对日本的影响 B.对新罗的影响 C.对天竺的影响 D.对波斯的影响 10、下面那种说法符合隋唐的特点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中华社会的繁荣开放 C.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D.中华帝国的衰落
11、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反映了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所呈现的突出成就,其中下列哪个朝代是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12、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哪两项是唐朝时期出现的? A.造纸术、印刷术 B.印刷术、火药 C.指南针、火药 D.造纸术、火药
13、她远嫁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她是 A.金城公主 B.文成公主 C.王昭君 D.太平公主
14、暑假期间李丽要去参观艺术宝库莫高窟,你您告诉她应该去哪儿吗? A . 山西大同 B.甘肃敦煌 C.河南洛阳 D.陕西西安 15、藏族的祖先是
A.吐蕃 B.回纥 C. 南诏 D.逻些 16、李白的诗歌的特点是
A.直白如话 B.沉郁悲怆 C.豪迈奔放 D.委婉清新
17、“赵州桥什么人儿修?玉石的栏杆什么人儿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走?……这是河北民歌《小放牛》的歌词。赵州桥的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
A.祖冲之 B.贾思勰 C.僧一行 D.李春
18、曾六次东渡,终于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僧人是 A.唐僧 B.玄奘 C.戒贤 D.鉴真
19、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遣唐使到来 20、观赏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可以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 A.唐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B.宋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C.元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D.明代的社会生活面貌 课后作业:《金榜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五:历史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提纲(全册)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复习学案(一)
★公元前,公元后。1世纪=100年。1年代=10年。前20年为初,后10年为末。
第一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日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
使用天然火
群居生活
★山顶洞人:距今约1.8万年,北京周口店,黄河流域。
和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大区别。
已经能够人工取火;掌握 磨制和钻孔技术;爱美意识;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工具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二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距今约6000多年种植粟
陕西西安半坡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黄河流域陶器(彩陶)是主要用具
河姆渡聚落:干栏式房屋
(距今约7000年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种植水稻
长江流域)陶器(黑陶)是主要用具
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二者都开始了农业生产和定居生活,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
不同点:1.二者所处地理环境不同:半坡聚落位于黄河流域,而河姆渡聚落位于长江流域
2.房屋结构不同:
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3.半坡聚落主要种粟,而河姆渡聚落主要种水稻。
4.半坡聚落制作彩陶;而河姆渡聚落制作的是黑陶。
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黄帝和炎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神农氏):改进农具、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农业和医药学
的创始人。 黄帝(轩辕氏):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
算术和音乐; 他的妻子嫘祖发明了养蚕抽丝的技术。
炎黄战蚩尤,阪泉之野,走向联合,形成华夏族的主体。
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发展而来的。 尧舜禹“禅让”——民主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
大禹治水(方法)——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结合
第五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建立东周,迁都洛邑
★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无道,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六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西周的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1、目的: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内容:(1)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2) 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
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3、作用及影响: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了西周与周边各少
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治。
★西周的等级制(按血缘亲疏关系区分):贵族(周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 士)、
平民、奴隶。
★统治人民的手段:军队、刑法、礼仪教化。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1、齐桓公称霸原因:(1)东方大国,齐国地近渤海,拥有山海鱼盐之利的优越条件;
(2)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
(3)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积极开展对外活动。
标志: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2、晋楚争霸: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楚庄王问鼎中原邲之战。
3、吴越争霸:勾践卧薪尝胆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韩、魏 (三家分晋:韩、赵、魏)
合纵(公孙衍):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张仪):秦利用六国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朝秦暮楚)。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牛耕(战国开始使用两牛牵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魏—李悝;楚—吴起;韩—申不害;齐—邹忌
★商鞅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支持
(2)目的:富国强兵
(3) 内容: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2.奖励生产;3.奖励军功;
4.承认土地私有(对封建制度的确立起关键作用);
5.推行县制(对后代乃至当代都产生重要影响的行政管理制度);
6.统一度量衡;(其中1、5、6属加强中央集权;富国:2、4;强兵:3)
(4)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败: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最后被处死了,但变法取得了成功。因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意义)。
启发: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背:互动83页材料解析26题)
第九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甲骨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
开始。
★青铜器:铜、锡、铅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家:思想主要是“仁”和“礼”两部分;政治方面提倡为政以德。 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因材施教。
★百家争鸣:儒家:孟子,主张“施仁政于民”,“民贵”“君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道家: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提倡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法家:韩非子,主张“法治”,加强中央集权。
★出现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的风潮中,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极大地开阔了视野,促使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探索。社会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涌现出一批做出了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形成了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
★损害公物/治理班级: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能及时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说服教育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惩罚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问题的辅助手段。三者都有合理的成分,但都不是绝对有效的,不应该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不同方法发挥的作用不同。
★韩非的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最有用:战国时期,我国处于奴隶制进一步崩溃和封建制度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在这种形势下,韩非子提出的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必胜今;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等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又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的需要。秦统一前后的许多措施,就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 ★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岷江流域。由“分水鱼嘴”(分为内江、外江两部分,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 “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
★编钟:湖北随州曾侯乙墓战国编钟
观察下列两幅图片
请回答:
⑴他们分别是我国什么居民的房屋?
图一:半坡居民 图二:河姆渡居民
⑵他们的房屋有什么区别?分析一下产生差异的原因。
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图二是干栏式房屋
原因:主要是由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差异。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的,防风保暖,适应了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特点, 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具有通风、防潮性能,适应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
七年级上册期末考试复习学案(二)
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秦统一背景:⑴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⑵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⑶秦采用了有效的军事策略——连横破了六国的合纵。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 抵御秦的攻势。
⑷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秦的统一:公元前230—221年,嬴政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
公元前221年,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都城(咸阳。) ★秦统一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的灭亡:(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 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1)时间:公元前209年夏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经过:建立张楚政权
(4)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7年,项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取咸阳,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202年,楚汉之争。
★(刘邦)建立(汉朝),都城(长安)。西汉开始。
★★★第14课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央设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事务)、太尉(掌管军事)、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 ⑴政治上:废分封,立郡县:创立中央集权制,自称皇帝,
措施:⑵经济文化上;“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⑶思想方面:焚书坑儒
★ 统一文字:小篆—后推广(隶书);货币标准样式:圆形方孔钱
★ 长城的起至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第15课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背景(了解):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雄厚的物质基础是客观条件;
武帝的雄才大略是主观条件;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是其实现大一统的政治基础。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六: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复习教案
淄川二中初一级部 历史 导学案 NO.5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3eud教育网 教学资源集散地。可能是最大的免费教育资源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七: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复习学案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单元复习(一)
教学目标:
(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3)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重点:夏朝的建立和分封制;“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齐、晋称霸。
难点:分封制,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历史影响。
一、自主学习(根据下列问题快速回忆课文基础知识)
第四课:新课 标第 一网
1.夏、商、西周分别是何时、由谁建立的?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2.夏、商、西周出现的暴君分别是谁?对于它们的灭亡你有何认识? 3.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目的、内容、作用分别是什么? 第五课:
1.我国的青铜时代是指何时?最灿烂在哪个朝代?主要代表青铜器是什么? 2.你知道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吗? 3.青铜文明包括哪些成就?
4.奴隶社会奴隶的处境是怎样的?有何表现? 第六课:
1.春秋战国时期是何时开始的?特点是什么?
2.春秋时期的政局特点是什么?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3.春秋时期第一霸主是谁?他称霸原因是什么?此后称霸又有谁?如何评价春秋争霸? 4.战国七雄是哪几国?你知道它们的大体位置吗?韩、赵、魏是由哪国分成的?
5.战国时期主要的战役有哪些?后期是哪次?这次是何时进行的?双方是谁?有何作用? 二、自我检查(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上课本填一填,以检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1.公元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他儿子 用 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商王汤要求大臣“有功于
民”,任用有才干的 ,周文王、周武王任用贤人 。通过公元前1046年的 灭掉商朝,建立 ,为巩固统治西周实行 制。新 课 标第 一 网
2.夏、商、西周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商朝最大的青铜器是 ,造型奇特的是 。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 。在这一时期,奴隶过着 的生活,命运十分 。
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第一个霸主是 他任用 为相进行改革,并提出了“ ”。晋文公通过 确立了霸业。后来, 打败晋军,成为中原霸主。战国七雄是 。战国时期主要的战役是 、 , 后期秦赵在前260年的 。
三、拓展延伸(各抒己见,自由发挥谈认识或感想) 1.我们常说“学史明智”、“以史为鉴”,那么我们从夏朝和商朝的灭亡中得到什么启示?(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
2.讨论分析改革与强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的现象的能力。大国间军事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综合实力的较量,革故鼎新,才能富国强兵)
新 课 标第 一网
四、精讲点拨:对自学指导中的重点内容及学习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讲进行点拨,并适度拓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五、达标检测(独立完成下列训练题以巩固复习效果)
(1)右图青铜器的名称和制造朝代各是什么?
新|课 |标 |第|一 |网
(2)它在青铜铸造史上有什么地位?
(3)请你想一想,它是用来做什么用的?
(4)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八: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学案(初三)
第一、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 NO。1
主笔:虞艳珠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自学指导:
二、构建知识网络: 、人类的起源:约 万年以前,起源于 (地点) 2、
. 元谋人:距今约万年,生活在省县,是我国
中3 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华 北京人:距今约 文 使用火 明 、河姆渡人:距今6000多年,生活在最早种植农作物 ,居住 房屋, 起烧制 色陶器, 源 4 B、半坡人: 距今5000多年,生活在流域的最早种植农作物 和 ,居 用 石器,烧制 陶器,
5、 、.
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 年 国建立者: 意义:标志国家的产生 家
产 王位世袭制:开始于 ,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生 和
社商朝: 商朝建立:时间 前1600年,建立者 ,定都 亳 。 会西周: 建立者是 灭商,建立周朝,定都 镐京(今陕西西安) 变革 3、春秋战国的纷争:
①春秋五霸: . . . . 、
②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霸主地位的是
③成语“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的主人公分别是 、
④战国七雄: 、 、秦、 、赵、魏、韩 ;《战国形势图》
(湖南位于哪个诸候国: 国)
⑤既是春秋五霸时国家,又是战国七雄的国家是 、
4、我国奴隶社会的朝代更替:( )------商-------( )-------春秋
三、合作探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这一特征在政治、经济、
文化上有哪些反映?
四、巩固练习:
( )1.下列属于北京人时期的项目是:
①能够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 ②懂得人工取火
③头部残留某些猿类特征 ④群居 ⑤使用天然火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 )2.对河姆渡人而言,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A.骨器制作技术比较发达 B.发明了箭狩猎
C.会造房子,打井,过定居生活 D.广种棉花,穿棉布衣服
( )3.
你所使用的工具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剑 D.铁斧
( )4.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烧制彩陶
( )5.伴朋友参观河姆渡遗址,他应该前往下列哪个城市?
A.北京 B.西安 C.余姚 D. 元谋
( )6..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发展状况 B.体制进化程度 C.自然环境因素 D.生产力水平低( )7.“教民农耕,遍尝百草” A.黄帝 B.炎帝 C.尧 D.禹
( )8、.孙中山先生:“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赞扬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大禹
9、2008年北京奥运会许多外国游客对开幕式中展现的中华文明非常感兴趣,想
他们去哪里吗?许多游客对陕西黄陵县感兴趣,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五、中考链接:
( )1.下列原始居民中最有可能以小米粥为主食的是: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元谋人
( )2.“China”原名“瓷器”,中国有名的瓷都是景德镇,其实,早在
几千年前,我国原始居民就有懂得烧制大量的彩陶,这个地方就是:
A.元谋 B.半坡 C.北京 D.河姆渡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NO。2
主笔:虞艳珠 班级: 姓名
一、自学指导:
识记:① 知道孔子;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
③知道司母戊和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理解: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二、自学检测,构建知识网络:
1、商鞅变法
答:①公元前356年 任用商鞅变法。P41-4
②目的:
③内容: ④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⑤对我们的启示:顺应时代的改革是 但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要有勇气和胆识。2、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的理解?
①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 家;代表人:
②变法中最重要的内容:
③最有利于废除旧制度的内容:
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
⑤对旧贵族利益触犯最大的内容:
⑥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内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 ⑦“奖励耕战”作用:使 得到发展, 加强,发展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 奠定了基础。
3、甲骨文与青铜器
①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 的。
②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文”。(P30图片) ③我国汉字的演变:( ( 隶书 楷书 ④商朝的 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P31图片)
⑤青铜产生于我国夏、商时期;青铜时代包括 、 、 (P32)
4、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战国时期, 主持修筑了水利工程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5、百家争鸣
⑴春秋时儒家学派创始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体现他的“ ”思想。 ⑵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A墨家的创始人是 , 他主张①“ ”“ ”;②提倡 ;③选贤 B儒家的代表人物是 ,主张用“ ”治国;
C道家代表人物是 ,他提出“无为而治”主张顺其自然;
D法家的代表人物是 ,他主张① ;②实行 ;③以法治国
三、合作探究:
1、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所起作用的理解。
(1)、如果你是一位奴隶主贵族,你最痛恨哪一条?请说明理由
答:
(2)在当时背景下,平民想使自己社会地位与卿大夫平等,那他最有效地途径是
(3)、有利于秦孝公克服分封制的弊端,加强王权的措施是:
四、巩固练习:
( )1、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使我国古代闻名世界的水利工程都江堰遭到
重大破坏,你知道都江堰在战国时期处在:
A、齐国 B、楚国 C、秦国 D、赵国
( )2、二五庙对联:“六字火的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
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中“此公”、“太守”是指:
A、秦孝公 B、李冰父子 C、鲁班 D、扁鹊 ( )3、我国民间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战国诗人:
A、孔子 B、屈原 C、鲁班 D、扁鹊
五、中考链接:
1、如果咱们班有同学破坏公物,请选择用儒家,法家,道家的观点来处理,并 说明你选择这种处理方法的理由:
A、( )家观点:对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思想教育。
B、( )家观点:顺其自然,让破坏公物的同学自我觉悟,自我教育。
C、( )家观点:依学校制度和版规办事,采取相关处罚措施。
2、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56,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这一天,商鞅充满自信地站在咸阳城 楼上,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二、奖励生产: 努力种田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听了 这些法令,人群中议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请回答:
(1)请将法令一、三的内容补充完整并写在下面。
(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兴地主阶级,你最欢迎法令中的哪两条措施?为什么?
(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隶主旧贵族,你会对法令中的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原因是什么?
(4)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农民,你对法令持怎么的态度?为什么?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NO。3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九: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及练习题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 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课型:新授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了解元谋人、北京人的生存年代及其遗址发现地点;通过分析北京人的体质特征,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知道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理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的原因;通过阅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培养识图能力。
2、学习重点:元谋人、北京人
3、学习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历史地图、考古知识、古史资料等内容,需要逐步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华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一问题比较抽象,需要逐步引导理解。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2-3页“元谋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课文第3-4页“北京人”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完成下列问题:
【课堂探究】
1.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举办地北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70—20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北京人,1.8万年前这里生活着山顶洞人。请看图思考: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2.分析“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 说一说:我国原始人类遗址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3.你的疑点、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2、下列各项叙述,与右边图像人物情况不相符的是 ( ) A.直立行走 B.人工取火 C.使用打制石器 D.过群居生活 ①血缘关系的结合 ②工具简陋粗糙 ③人们头脑简单 ④生活环境险恶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 ) A.外貌与现代人相似 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D.已经使用天然火
5、下列不属于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的是 ( ) A.文物 B.文字记录 C.古迹和遗址 D.民间传说 二、非选择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
B、选做题 一、非选择题
考古学家说,曾在山顶洞人遗址发现了一枚骨针,这枚骨针长82毫米,有火柴棍那么粗,一头是锋利的针尖,另一头是针眼,整个骨针都很光滑。通过这枚骨针,我们可以推知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哪些情况?
第2课 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
课型:新授 执笔:郑碧丽 陈志红 审核:郑碧丽 陈志红
[目标导航]
1、学习目标:知道磨制石器与打制石器的不同;了解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的异同,掌握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学会细致观察课文的图片,从中获得有效的历史信息。 2、学习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3、学习难点:对原始农业文明的特征的概括;原始社会晚期人际关系的重大变化(出现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 【课前预习】
请你认真阅读教材7-10页的内容,填写下列表格,并把相关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课堂探究】
1、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即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的共同点。①都使用磨制石器,都处于__________时代。②主要从事_______生产,还饲养家畜,兼营捕渔、采集、狩猎。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 半坡原始居民,种植__________(上述史实得出结论:我国是世界最早种植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国家;半坡遗址证明我国是世界上很早就种植蔬菜的国家)③都过着_________或半定居的生活。⑤都懂得制造陶器。
3.你的疑点、难点:
【课后练兵】 A、必做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氏族聚落已在中华大地星罗棋布的时间大约为 ( ) A.五六千年前 B.六七千年前 C.八千年前 D.四五千年前
2、半坡原始居民住在 ( ) A.珠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3、能用稻米做饭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4、下列关于南方农耕文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位于黄河流域的河姆渡居民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 B.湿润的气候、肥沃的土地,适宜水稻作物的耕种 C.会建造干栏式房屋 D.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5、 促使原始人定居下来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学会了建造房屋 D.使用磨制石器业
6、能够制造色彩鲜丽的鱼纹彩陶盆的是 (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二、非选择题
下图是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半坡出土的纺轮以及半坡彩陶上的彩绘动物图案。
图一 图二
(1)请根据图一回答,半坡人的生产、生活与山顶洞人相比有什么变化?
(2)请根据图二回答这些动物与半坡原始居民有什么关系?
七年级历史上册 复习学案篇十: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6课复习学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六课 复习学案
【复习重点】1.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2.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3.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作用和启示。4.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广和都江堰。5.秦统一六国 的意义。
【复习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争霸战争的影响。2.商鞅变法的影响。3.秦统一六国的意义。4.评价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
【复习过程】
一.东周分为“ ”和“ ”两个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为“ ”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 ”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动荡与变革。
二.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势力 ,诸侯势力增强。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国,诸侯国之间战乱四起。春秋五霸有 、 、 、 和楚庄王。
2.管仲相齐——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任用 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极扩充军队,国力迅速强大。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诸侯国北退戎狄 ,南挡楚国。公元前 年,齐桓公在 会盟,得到诸侯和周天子的承认,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3.晋文公称霸
晋文公任用贤能,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成为中原强国。公元前 年,晋文公率军在 大败 军。史称城濮之战。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4.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灾难;弱小诸侯国被兼并,较强的诸侯国逐渐成为疆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5.战国七雄有、、、、、期的著名战例:魏、齐之间的 之战和 之战;秦、赵之间的 之战:时间: ,结果:赵国大败。影响:各诸侯国再也没有力量抵抗秦的进攻,为日后秦国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6.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城濮之战)卧薪尝胆(越王勾践)朝秦暮楚(合纵之术)老马识途(齐桓公或管仲)退兵减灶(马陵之战)围魏救赵(桂陵之战)一鸣惊人(楚庄王)
二.商鞅变法
1.背景:战国时期,各国为了 ,都在进行政治和社会改革。
2.时间、目的:公元前 年,为富国强兵,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3.内容:A政治方面——削弱贵族特权,加强中央集权。①奖励军功,论功授爵;②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B经济方面:①废除土地国有,实行土地私有;②奖励耕织;③统一度、量、衡。
4.商鞅变法的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政治得到改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增强,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启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5.变法成功原因:⑴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⑵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新兴的广大地主阶级支持变法;⑶变法措施得当;⑷得到秦国君的支持。
6.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改革者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等。
三.铁器牛耕和都江堰
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 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迅速推广,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 农业生产的进步,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 时期, 国蜀郡太守 在 中游修筑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 工程。都江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作用,造福人民。
四.秦统一六国
1.商鞅变法后约100多年,秦王 即位,于公元前 年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首先灭掉了 ,随后相继灭掉魏、楚、燕、赵,公元前 年,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 国。
2.意义:结束了 局面,在我国历史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的封建国家,把中国古代的历史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
下一篇:襄阳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