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

| 三年级 |

【www.guakaob.com--三年级】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一:鲁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学习目标:1 掌握预习提示里的词,了解“课下注释”中词的含义。2 结合写作背景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文中一些句,段,进行深层理解。 3 了解作者批驳的“突破口”及逐层推进的论证方式。一 字词1字: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2 词: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诳骗:说谎话骗人。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二 文学常识1.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2. 作者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力,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 驳论文: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4. 驳论:正确的观点揭露或驳斥错误的观点,从而进一步阐明和确立正确的观点。5. 一般结构和形式:(1) 指出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树靶子)(2)批驳错误论点,论据货论证。(3)指明错误的实质或危害。(打倒靶子)6. 了解杂文:杂文就是用文艺性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的文艺性议论文。其写作特征是“大中取小”。立意则“因小见大”。他往往把各种表达方式溶为一体。三 主题这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心人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赤心。四 思路:┏不夸“地大物博”┓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二: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毛遂自荐》课件 长春版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三: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8课导学案

丘 北 县 树 皮 中 学 校 高 效 课 堂 导 学 案

年级 八年级 班级 学生姓名 科目 历史 使用时间 课题 第18课重庆谈判与内战爆发 第 课时 编制 赵良海 审核 审批签(章)

【学习目标】重庆谈判、内战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知识链接】由抗战胜利引入新课

A.爱国、救亡 B.民主、和平

C.自强、求富 D.和平、发展

2.自2009年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以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络绎不绝。为了吸

引大陆观光客,中国国民党党史馆设计制作了右图——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版”雕

塑。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欢笑言和”所取得的成果是( )

A.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C.签署了《双十协定》 D.建立了新中国

3.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哪一解放区,全国性的内战从此开始?( )

A.山东解放区 B.东北解放区 C.陕北解放区 D.中原解放区

4. 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

①彭德怀 ②贺龙 ③刘伯承 ④邓小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6.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是( )

A.重庆谈判 B.转战陕北 C.挺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

7.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全国人民最渴望的是( )

A.民主、自由 B.和平、民主 C.团结、进步 D.自由、和平

8.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中说:“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毛泽东谈论的历史事件是( )

A.重庆谈判 B.中共七大召开 C.日本投降 D.国共北平和平谈判

9.日本投降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去重庆谈判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 B.广大人民反对内战

C.发动内战的准备不足 D.美国主张扶蒋反共

10.国共重庆谈判,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民党被迫同中共签订了( )

A.《双十协定》 B.《停战协定》 C.《共同纲领》 D.《国内和平协定》

11.全面内战爆发于( )

A.1945年8月 B.1945年10月 C.1946年2月 D.1946年6月

12.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收复延安 B.挺进大别山 C.渡江战役 D.三大战役

总结反馈:

阅读材料二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共同商讨国家大计”。蒋介石的谋士陶希圣说:“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1)上述材料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重庆谈判。

(2)陶希圣所说的“利用谈判拖一拖”说明了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谈判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更有文章好做”指的是什么意思?

假和平,为发动内战作充分准备;有时间调动兵力,如果共产党不谈判,那么就是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

(3)对蒋介石的邀请,中共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什么要作出这一决定?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决定谈判;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在谈判中捍卫人民的利益,揭露反动派的真面目。毛泽东、周恩来。

(4)国共双方经过谈判,有什么结果?

国共双方代表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著名的《双十协定》。 自评: 师评: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四: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 阿里山纪行 导学案

18.阿里山纪行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重点: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hóng) 莽莽(mǎng) 溢出( yì) 镶嵌(xiāng) ....

山岚( lán ) 鱼鳖(biē) ..

孕生(yùn) 风靡( mǐ) ..静谧(mì) .红桧(guì) .

拓展:你知道有哪些字与下面的生字字形相近吗?

靡 糜(méi) 糜子 磨(mò) 石磨 摩(mó) 摩登

3.结合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幽情:深远的感情。 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山岚:山中的雾气。 堪称:可以称为。 静谧:安静。

4.本文是一篇 游记 ,采用了 移步换景 法来描绘阿里山的优美风光,由衷地赞美了 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

5.通读课文,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

问题一:细读文章,感知内容。

1.“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感受?

示例:(1)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使人恍如隔世,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

(2)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即使受雷击的重创,它仍雄踞山间,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丰富而深邃的内涵。

拓展: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描绘山林优美风光的名篇,请默写连续的几句话。

示例: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醉翁亭记》)

2.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示例:从“台北松山机场”到“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最后行走在“下山的路上”。

问题二:品味语句,体会美点。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请从文中选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示例:“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洁净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这段文

字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静谧、洁净、禅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问题三:理解写法,揣摩效果。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方式来安排结构。这样安排,条理清晰,同时又能抓住景物的特点,符合游览顺序。 拓展:什么是“移步换景”?

示例:移步换景就是随着作者脚步、位置的移动变化,变换写景的内容。

问题四:拓展探究,深入生活。查阅资料,结合课文,为阿里山写一则简短的导游词。 示例:各位游客,今天我们将要欣赏的是阿里山的日出云海。阿里山的日出闻名中外,多年来,为数众多的游客,不辞早起,摸黑上路,只为等待光芒乍现与太阳蹦出的顷刻喜悦。阿里山云海为“台湾八景”之一,其云层翻腾,波诡涛谲,极具神秘感,在气候干冷的秋冬晨昏最易见。

看完日出,我们将进入阿里山的森林。阿里山为台湾三大林场之一,因地形、气候的影响,森林自山下而上呈热、暖、温三带垂直分布,资源富而不竭。 其中最显著的,要数神木了!在阿里山蓊郁俊美的大片森林中,以已逝的旧神木最负盛名,是阿里山的地标。由于其主干苍劲挺拔,枝丫突出有力,加上树型优美,一直深受世人的喜爱。然而,神木惨遭雷劈而成为枯木,取而代之的新神木群,多达20余株,树龄从数百年至数千年不等。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五: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电子表格教案第18课第一课时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六:最新精编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案

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习惯。

预习导学

1、课题解读 阿西莫夫在《新疆域》一书的序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

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因此,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成为大陆漂移学说的有

力证据;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为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了科学依据。两篇短文,运用科学发现来为某种理论做佐证,表现了

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2、走近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美籍犹太人,是世界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闻名遐迩,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 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

3、查工具书,注意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遗骸( ) 褶皱 ( ) 劫难 ( ) chán chú( ) ...

鸟tún( )目 潮xī( ) yǎn( )射 二氧化guī( )

追溯( ): 天衣无( ):

4、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恐龙无处不在》,思考: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

恐龙呢?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如何得出结论的?

(2)自读课文《被压扁的砂子》,思考: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能找出来吗? 这篇文章

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据又是什么?

1

合作探究

1、请比较这两篇文章并填写下表。

2、一个学科的发现竟揭开了另一学科之迷,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这对我们的

学习有什么启发?

3、说说下列括号中语句的作用。

(1)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才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2)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

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提多么天衣无缝。)

(3)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

致密。

4、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能力提升

2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怎

样理解这两句话?(提示:联系这两篇短文的内容作为示例,然后可进一步联系拓展。)

当堂检测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 ) 褶皱( ) 追溯( ) 鸟臀目( ) 两栖动物( ) .....

(二)读第1-5自然段,完成下面3-6题。

2、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3、第2-4段说明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有两条:

① ;

② ;

其依据分别

4、第2段文字中加点的“可能”“也许”能否删去?为什么?

5、第3段文字运用了 说明方法,主要是说明

3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七: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八:2015-2016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8课《一个少年的笔记》课件 (新版)鄂教版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五中学《真情语文工作室》张同平

课时:3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可见注1

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为什么放在一起呢?这是因为这两篇文章都跟恐龙有关。这点大家可读导读部分一遍,可有所感知。 读

不过这两篇文章虽然都跟恐龙有关,但却不是谈恐龙的事物说明文。而是通过恐龙从不同的角度谈“大陆飘移”的假说(板块构造理论)和被压扁的沙子——二氧化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以此来佐证外星的撞击导致恐龙的灭绝。因此这两篇短文都是事理说明文。

二、教学目的

因此,我们学习本文要完成三个学习任务

1、 (练一)

2、 理解不同领域科学的发现可以相互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练

三)

3、 理解在说明文的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的补充说明的作用。(练二)

三、本文应掌握的字词,读一读,写一写

四、学习《恐龙无处不在》

1、 标注15个自然段

2、 解题,见题目上笔记

3、 我们还是来先理一理自然段的段意(见书黑笔处)

4、 分析:

事实上本文的结构很简单,就是分为两大部分来写的,

1——提出观点:科学领城之间是可相互启发的。关系密切。

2——15,以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推出大陆飘移假说,即板块结构理论来证明第一部分提出的观点。

我们来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就好理解了。笔记记在课题最上面。

5、 这篇短文提到的观点:科学领城之间可相互启发,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可来做一下练习三。 学完第二篇短文可再一次证明。

第二课时

五、学习《被压扁的沙子》

1、 标自然段17

2、 解题

标题“被压扁的沙子”即为本文的说明对象,也就是说本文是以说明对象为题的。从这里大家可以学到说明论文的拟题方法:说明对象。

被压扁的沙子指的是sio2处在超高压下形成的“斯石英”。全文通过探究被压扁的沙

子的成因、性质特点来证明恐龙的灭绝原因在于外星的撞击。

3、 我们依然以理自然段的方式熟悉课文内容。见书黑笔笔记。(先不要讲段层划分,可作

些提示)

4、 分析:

这篇文章和前一篇短文一样,看似拟复杂的,但是理清了思路后,以很简单。也跟前文一样分成两大部分而已。

1—4为第一部分,提出恐龙灭绝问题,摆出两种理论:撞击说、火山说。然后5-17为第二部分,以斯石英为例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5、我们依然来画个示图,来理解。笔记记在P146-147下面。

6、学完第二遍短文,我们会发现两篇课文同涉及恐龙的来绝这一现角,但探讨的角度却不同,从中我们可以完成第一个学习重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对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进行思考。此问涉及练一。

第三课时

六、下面我们对说明文的一个知识点,准确性的特点做点分析。

在文中我们会发现用了不少括号,在括号里都有一些文字。这些文字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以达到说明文准确性的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下练习二。如下:

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设计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不同作用和含义。

第1题,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到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人们非常熟悉。“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第2题,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参见“有关资料”部分)。

第3题,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4题,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第5题,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8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预习篇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里山纪行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教学目的

1、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美丽的风光。

2、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

1、重点:采用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泓 莽莽 溢出 镶嵌

鱼鳖 静谧 红桧 孕生

2、解释词语。

匹敌,对等;相称。

骤然:突然;忽然。

恍如隔世:好像隔了一世。多用来形容对时间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慨。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酉。

堪称:可以称为。

谛听:仔细听。

山岗:山中的雾气。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吴功正(1943一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导语

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

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三、朗读课文

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一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五、探究

"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胆汁,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受,教师及时加以评价、鼓励。

六、精读课文3一9段。

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

明确。

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人神木的经过。

第4段,写潭水清澈。

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

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

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

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

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全文的点睛之笔)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四。

2练习册一、二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19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