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一: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一)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一)》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认识四种立体图形(包括实物和模型),了解他们的名称和特征,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四种物体,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认识和学习做好铺垫。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丰富的学具和教具,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拼一拼、连一连”等具体的实际操作活动中,亲自触摸、观察、制作等操作和实验活动,并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来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图形特征,让学生有路可走,有序可循,一步步循序渐进,以更好地落实知识,渗透学习态度。通过几次试讲和修改,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一、教学层次较清晰:主要通过分类、命名、举例等活动初步感知图形特点,形成表象,建立空间观念,再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等活动观察体验,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最后返回到生活中去,感知不同形状物体的应用。使学生对这几种形状物体的认识能由具体事物,逐步抽象为数学上的几何图形,并应用图形特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以学生活动为主,自主探索图形特征,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感知不同物体形状的特点及其用途,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和能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感性经验的支撑下建立起初步的空间观念。尤其在学生说物体特征和寻找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相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小朋友都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中来,达到了教学目标所要的结果,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但是,整节课还是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一、教师语言不够精炼,表达不够精准,评价性语言不够生动、灵活具有启发性。二、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比如:学生说黑板上田字格是正方体时,教师没有及时纠正这个是正方形,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三、对学生活动时,课堂纪律不能很好的管理,有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老师要求去做,只是自己独自在研究物体。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参加听课和听评课,请经验丰富教师听课和评课活动,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认真反思得失,不断提升自己把握教材、分析教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加强课题研究,发展科研能力,努力成为一个有经验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二:新人教版一年数学上册认识图形教学设计说课反思
一年数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教具学具: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
(一)感知形状
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大堆东西,这是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的。请你看一看:
1.看一看——有些什么?一样吗?
2.说一说——它们的形状,你知道吗?(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想一想——把形状相同的分一起,怎样分呢?
4.分一分——把你认为形状是一样的放在一起,小组里分一分(引导学生进行辨别和操作)。
5.议一议——(组内)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哪里是相同的?(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
(二)外形特征
1.看一看,说一说——(指名汇报你们怎样分?你觉得他说得对不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并重新进行分类。)
2.讲一讲:看书学概念,介绍并板书
(拿物品,撕去花外衣,说图形名称)
(1)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
(2)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
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两种形状不同的图形。
(翻转——观察——体会)
(3)圆柱是直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
(4)球是圆乎乎的,没有平平的
巩固:指板书,说名称,拿图形
(三)初步理解物体的本质特征
1. 玩一玩(摸一摸,滚一滚,推一推,转一转)
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玩的时候你有什么发现?
2.游戏:
(1)猜一猜(蒙眼摸图形,说名称)
(2)搭一搭(用桌子上的物品当积木来搭造型)
介绍:是什么?用了什么图形?遇到了什么困难?
(球搭起来不容易)
(四)练习 数学书第36页第2题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四种图形,都是什么图形?现在请全班同学对照各个小组桌子上的各种物品,一起说说这四种图形分别是什么样子的。
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到处找一找,看看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有哪些物品是圆柱,有哪些物品是球。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请你把你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一年数学《认识立体图形》 说课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教学内容: 数学(一年级上册) 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题。
《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内容对于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本节课“认识立体图形”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和体验立体图形的一些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空间
与图形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打好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些形状的物体,但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抽象出直观的立体图形,建立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并不容易。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比较弱。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五、 教具学具: 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儿童对生动的情景和色彩丰富的画面最感兴趣。在这里,教师把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引入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2、抽象实物、形成表象。
利用直观的教学具,展示物品的“撕去花外衣”留下数学实质的概念学习,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这节课重点研究的是物体的形状特点。
3、操作感知、分组活动、感知特征。
(1)分一分:形成对图形概念的初步感知。
(2)看一看:利用直观教学具感知图形特点,用眼睛看、比,是我们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数学教学方法。
(3)摸一摸、推一推、滚一滚、转一转: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感知图形的本质特点。
(4)搭一搭: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感知圆柱与球的能滚动的特点。
(5)猜一猜:通过游戏来巩固对图形概念的认识。
4、巩固练习,全课总结。
最后在课的结尾,安排了一个书面练习,指导学生有序的学习、巩固本节课的内容,以练的形式提升本节课的要求。在分组活动中,学生都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落实到这一环节,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完成。
最后教师小结:请同学们放学回家以后,在家里到处找一找,看看你家里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有哪些物品是正方体,有哪些物品是圆柱,有哪些物品是球。下次上课的时候,老师请你把你所找到的物品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介绍一下。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达到本节课的最终目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不是看的、说的,是用的,是能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三:一年级上数学教学反思-认识图形-人教新课标2014【小学学科网】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xiaoxue.xuekeedu.com
反思一下我的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展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在学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xiaoxue.xuekeedu.com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 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这节课我觉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数学;在活动中交流,建构数学;在活动中发展,创新。透过学生的这些反应,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孩子们出发,勇于开拓、敢于创新,创设孩子们喜欢的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增长知识,获得各种能
xiaoxue.xuekeedu.com
力。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四:《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立体图形》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数与空间的教学开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几何概念。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刚刚入学不久的时间进行,这时候的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我把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本节课的目标定为: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物体》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参照教科书上所列举的物体在家里搜集生活中物体,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药盒、火柴盒、茶叶筒、铅笔、吸管、魔方、牙膏盒等,然后让孩子们根据形状相同的分为一类,孩子们分的非常好,大部分都分出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样四类。这样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小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上课时,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并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同学们通过分类后的各类实物,能够感知每种物体的特征。学生通过学习,认识了这些物体,并能准确的判断。紧接着我让学生摸一摸,通过摸
一摸我让学生说出了每种物体的特征。然后我又让孩子们在小组中闭上眼睛摸出各种类型的物体,或者是闭上眼睛通过摸一摸说出它是哪种物体。最后我又让孩子们玩一玩,小组里可以,滚一滚。发现各种立体图形的区别,通过本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操作、讨论的机会,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让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于课堂。还使学生在玩中进一步巩固各种物体的特点,效果不错。
本节课也有一些缺点,认识物体这节课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比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只是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表象上认识立体图形,没有对学生在各种立体图形的特征的描述上进行引导、总结,应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其次,在学生有好的表现时,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就是:“你真棒!”“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响亮”等,应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以激励孩子参与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五: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 认识图形(一)”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认识图形(一)”所认识的是后面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学本节课时,创设情境,让情境贯穿课堂始终。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数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所以,开头便创设了一个机器人送礼物的情境,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而且在课堂的练习部分也加上了情境的延续部分,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维持了课堂纪律。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实践中不但的发现,不断地获得知识。在低年级教学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让学生亲自去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玩一玩、说一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就应当给予肯定与鼓励。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发现这些物体的特点,并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认识了这四种物体后,再让学生举例子,到生活中去找这些物体的朋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而在最后一个环节中,加入了“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
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们不仅从建筑中感受到了所学物体的美和作用,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六: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东辛农场小学:杨娟
上了“认识图形”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
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
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
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变形金钢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
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
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
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
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
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
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
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
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
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
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
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
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
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
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
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
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
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
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
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
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
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
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
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
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
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
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
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
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
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
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
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
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
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
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
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
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
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
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
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
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
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
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
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 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
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
研型教师。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东辛农场小学:何学珍
《认识图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的内容,本课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
际操作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和学好数学的欲望,渗
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摸一摸、找一找、说一说、拼一
拼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一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并在小组活动中培养
学生的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协作精神,在拼图实践
活动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观察、操作与讨论,
使学生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初步认识什么样的图形是长方形、
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能根据它们的特征从具体的情境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
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自主探索、发展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思想,比如:借助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画一画”和“找一找”的操作活动中,动口、动眼、动手,
初步感知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活动中,教
师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变革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
一定富有思考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学习素材。比如,让学生在积木分类的基础上,
通过同一类积木的某一面凸现出这些面有相同的形状,找出这些面的共同特点,然后
引出长方形、正方形、圆。这样,不仅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这些面的特点,同时也展
示了学生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此外,我还特别关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
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
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加强几何图形与生活的联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通
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如:让学生从“体”上找“面”,并把它画下来,
剪下来,让他们在这一活动中,充分感知到“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特征,
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新课程理念。但是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体”和“面”易混淆;不能很好地对学优生在发散思维方面进行更进一步的培
养和提高等。
《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东辛农场小学:倪子芳
我上了这节课,有着成功的地方,更有不足之处,下面我就以下三方面对我
的教学进行一下反思:
一、将游戏活动贯穿其中是低段教学的重点
1、让孩子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时,我把复习旧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变魔术” 从口袋中依次变出四种立体图形(正方体、长方
体、圆柱、三棱柱)让学生来猜猜它们都是那些数学朋友,猜对了我就用课件展
示它们,再人人动手、动脑,通过摸,初步感受物体的面,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
意力,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使学生轻松地进入了新课,
同时对数学充满了兴趣,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2、在活动中让孩子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发展了思维. 在探索阶段(体,到,面的认识)我设计了找、画、说、做、拼等活动,让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学生通过找、描、分,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认识这几
种平面图形并体会面在体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描一描,画一画这一环节中,
通过设计富有童趣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的欲望。如:
师: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这些物体上,你能想办法把他们从物体上搬下来吗,单
独留在纸上吗?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可以把立体图形放在纸
上,用铅笔沿着立体图形的边画出来。可以把物体用纸包住,然后使劲按他的边,
这样就可以看到图形了。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我深切的感受到了学生巨
大的创造能力。这些可贵的思维亮点充分表明了他们进行数学思考的成果。在学
生或自己、或合作在其他物体的面上寻找平面图形时,他们用刚才找到的那几种
办法很快就找到了,极易地体会到了“面从体出”,并让孩子说说是从哪个图形
上面搬下来的,从而融化了教学难点。而且,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观察能力、
动手实践、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解决问题方法和
策略的多样性。
3、让孩子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美
在学习了新知之后,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平面图形,利用平面图形组成漂亮的图画
时,孩子们明显很兴奋,在最后的教学环节中我还安排了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
去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有趣图形他们都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不仅很有用而且数学还很美!
二、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教学常规管理方面有待提高,特别在学生对于学具的操作上,大部分孩子很听话的按照老师的话去做了,还有一小部分的孩子总在摆弄自己的学具,等我讲到下面的部分时,这部分孩子就没有听到,也就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课堂效率也降低了。
2、小组合作和全班交流中的引导不够明确,使少部分学生在操作时无目地,教学设计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操作时,孩子们却是截然不同的表现,例如有的孩子在小组活动时仅仅是个旁观者,而没有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交流中去。这也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注意关注每一个孩子,力求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3、多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有些孩子在幼儿园时就已经学会认识了这几种图形的特征,但对于学习较差的那部分孩子而言,掌握起来相对就要困难许多,由于学困生大部分也是学习习惯较差的孩子,所以对于他们的关注我还做的不够。
三、今后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孩子的常规训练,例如在操作学具方面,能很好地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孩子在这方面做到“有收有放”,该拿出来的时候就整齐快速的拿出,该收起来的时候就迅速的收好并摆在指定的位置。
2、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思考、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的实践机会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一种“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的状态下,自主的学习,大胆的创新,主动的发展。例如在用什么方法找出物体的面,让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在展示学生的探索结果是不急于评价是很好的做法,让学生自己评价,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如果老师直接讲授,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只有通过自己的探索,找出方法所在,这样掌握的知识是比较扎实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七: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反思
认识图形这节课堂教学是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
中识别这些图形,但不要求学生准确的表述这些图形的特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基于学生在学习
以前,对这些立体图形已经有了一些认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
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让
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
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教学比较好的方面是:在上课时我在课前的谈话中,设计了情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入部分,我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生活中
经常见到的物体动手操作等经常见到的物体根据不同的形状进行了分类。另外我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所分物体的不
概括出了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从现实的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通过教师提供的大量实物
有了最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小组合作、动手给物体分类、观察分类后每种
物体的特点,抽象概括出了每种立体的名称。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于每一种图形的认识都经历了引入—抽象—
给出图形名称三步,帮助了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建立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的表象。通过,列举生活中见到的
物体,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的使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八:(全册)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这是孩子们步入小学的第一堂数学课。我知道一年级的孩子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好动。
通过了解我还知道他们大多在学前班已接触1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指物数数,结合他们已有的数学经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数数的方法,并会按一定的顺序数数;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体会数数的方法,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多媒体教室里物体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课后布置让孩子们数一数校园里熟悉的事物,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比多少》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理解 “多一些” “少一些” “多得多” “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这四个词描述两个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需要进行一些铺垫,所以上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比较一下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多少关系,但是这里我没有进行挖掘,而直接进入新课。如果我这里板书一下 “多” “少” ,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小棒之间的比较,学生也许就能更好的掌握。还有最后摆花片这个环节,我发现有的孩子没能很好理解我的意思,我想我要数学语言进行锤炼而且还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喜欢数学。
《比长短、高矮》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学习《比长短、高矮》,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之后,让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很难,
通过三年幼儿园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掌握了知识。基于对学生的了解我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等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通过几天的课堂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于好多知识已经掌握并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了,而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不尽如意。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而这两种生活又是截然不同的,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自制能力也较差,孩子的许多习惯需要老师去培养。课堂是培养孩子的主阵地,我决定先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同桌同学之间比铅笔的长短和比个子的高矮两个环节。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请同学们从铅笔盒里拿出一支铅笔,和同桌的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在学生的汇报中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比较结果。在学生们合作学习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我想一是和孩子的性格有关,二是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老师的几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信任的眼神就会使孩子发生变化。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一种方法就想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是行不通的。几天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低年级教师工作的艰辛。
培养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艰难并坚持着!
《1―5的认识及书写》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孩子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组织孩子们先观察教学情境图再动手操作摆一摆。让孩子说一说书上的那副图里有几只小鹿、几只小象、几只小鸟、几个小朋友等,再让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动手摆摆学具。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在写数这个环节,我对每一个孩子的书写进行把关,亲自指导书写,以致于有的教学内容没有完成,我是这样想的:孩子们正在低年级起步阶段,书写习惯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孩子们在一开始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于一生都是受益的。
《比大小》教学反思
看似简单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1、学生语言表述不清楚,不流畅;这节课我主要训练学生会说谁和谁比,谁大于谁,谁小于谁,学生表述比较费力,在后面的教学中必须加强训练;2、易混知识没有按重点作为区分。认识并区分大于、小于号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却简单地认为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认识并掌握了,所以在教学中没有让孩子们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两个符号。在练习时,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由于知识掌握不扎实,到了最后,练习也没有按时处理完,结果导致学生虽然认识了两个符号,但仅仅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样子,至于它们到底什么时候用才是正确的,学生无法感知。应该在认识了两个符号之后就进行区分,让孩子们观察俩个符号的异同,说一说记忆方法,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符号的应用。
《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认识几和第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这个知识点孩子很容易混淆。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实际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教材的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手头又缺乏这幅教学情境图,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题图重新作了调整,变为让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学情境。当我将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萝卜的图片凌乱的贴在黑板上时,孩子们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一开始就被调动起来。
2、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隐藏在主题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动态的参与中学会“几”和“第几”,这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容易接受,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观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几只小兔和小猴,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①一共有几只小动物?②排在左边第2的是谁?③排在右边第2个的又是谁?④为什么同样是排在第2,小动物却不一样呢?⑤左数4个动物都有哪些?这些问题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生在不断
的辨析比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今天数学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法》,因为儿子今年也上一年级所以知道孩子们在大班基本上都会计算5以内的加法。考虑到孩子们在将来还要学习应用题理解加法的意义非常重要,我把重点放在初步认识和理解加法的含义上面。在新课开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粘贴了三个苹果,让孩子们说说图意,这里就是要让孩子产生2个和1个苹果,合起来是3个苹果的概念。让孩子对“合起来”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是这里我的时间用的较少,对于“合起来”这个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带过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对于2+1的计算,可以是由图上数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这里我问孩子3+2是怎样算的,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都不是我想要的结果,我又追问了几次,孩子其实心里可能就是在想分与合计算的,但是他们回答不上来,这里我就不应该再多次追问,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们在计算加法的时候就可以用分与合的方法,而且我们计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这个,虽然后来我也给孩子指出了可以这样算,但是在教学的环节中过于拖沓和累赘,显得教学的环节不是很紧凑。
在做练习时我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对于做一做的地2题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结果有部分孩子没有理解题意,做错了,还有的孩子因为课本使用书夹,将书页中间部分隐藏了起来,看到的鸭梨的数量有误导致做错。由此我认识到低年级培养孩子的审题、书写、思考等能力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反思伴我成长!
《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们在上大班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而对于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一道道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
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0的认识》教学反思
低年级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非常重要,在讲完0的认识之后,我重点让学生观察0的书写。在0书写示范过程中,0是从上线的中间写起,这样书写学生容易把0写尖,0从右上角开始书写可有效避免学生把0写尖。同时,书写反馈时要展示学生的书写,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写得好的地方和不足之处。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可直接指出学生写的好的地方,使学生对书写漂亮有个正确的定位,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评价使学生了解怎么把0写漂亮,指出写0的注意点,四个点碰。细致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新知探究。不管是在探究得数是“0”还是一个数与“0”相加减,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事例中理解算理。通过具体的事例,我首先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然后个别表述,接着同伴间交流算式的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地表述,扎实而有效地理解了算理。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观察算式,发现“0”的加减运算的特性。整堂课,学生不仅能较好地把握了新知,而且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九:一年级数学下册 认识图形 2教学反思 人教版
认识图形 教学反思
反思本课的教学实施,教学目标基本达成。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新课导入,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探究。
例如在导课的时候,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认识物体一课中认识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出现宏伟的图形宫以及满天飞舞的各种各样的图形),现在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 ▄□△○)谁认识它们?请介绍一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
二、引导操作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造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手是脑的老师,智慧出在手尖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学新课部分,我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当观众,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尝试、去思考想象„„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今天要认识的图形都住在立体图形上,你能想办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单独住到纸上吗?”
孩子们经过思考、讨论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的孩子说:“可以把这些盒子放在纸上,用铅笔沿着盒子周围画一圈。”有的孩子说:“可以沾一些印泥,再扣在纸上。”有的孩子说:“可以把纸包在盒子的周围,用手使劲折,就有一个图形的痕迹了。”还有的孩子说:“还可以把盒子放在纸张下面,用铅笔描„„”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或画一画?孩子们情趣高涨,纷纷回答“要”。于是教师提出合作要求,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在小组展示、汇报的时候,就有了五彩缤纷的杰作:
有的小组采用描的方法,描出了各种各样的长方形、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有的小组用印的方法,印出了好多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
就这样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孩子自由的操作、探索、思考、创新,让孩子在操作中尝试错误,品尝成功,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三、精心设计练习,激发创新思维
本册实验教材的一大特点是非常注意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而课堂练习则是学习巩固知识,实现由知识向技能和智能转化的主要环节。如何在巩固环节精心设计,起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又能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懂得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我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教师先以电脑演示展示各种各样的交通标志(孩子们手中也都有一本交通安全读物),并请孩子们说出这些各是什么交通标志,它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再请孩子们想一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东西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的?因为有了教师先前的启发引导,孩子们的思路大开,纷纷举手抢着回答:书、药盒、香烟盒、食品包装盒、中秋月饼盒的面„„
下课以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的围着老师,挥舞着沾满印泥的小手,晃动着花花绿绿的小脸蛋,兴奋的冲着老师叫到:老师,今天的课可真有意思;老师,什么时候还要让我们印图形;老师,我还想上下去;老师,我还能想出其他办法让这些图形搬家„„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好。美中不足的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考虑的不周,忽略了孩子们实际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一年级的孩子从没有使用过印泥,在没有练习使用的前提下,一下子让孩子使用印泥,结果他们把桌面、手掌、甚至小脸蛋上都涂得一片狼籍,让人哭笑不得。
下一次的教学中应改用一次性印章或用有海绵的印泥,效果会更好。
一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图形复习教学反思篇十:一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
一、《数一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让学生感受学校的环境,熟悉他们今后学习、生活、活动的场所,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在教学时,我先对学生的数数情况进行初步的了解:接着为学生出示鲜艳的图(课件出示),吸引其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活动按照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再抽象出数,然后再回到数数活动中进行。10以内各数的认读,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步骤的练习与反馈,便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数一数身边事物的数量,将数与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现数学的广泛性。最后的小结,既对本节课学习活动进行了总结,又进一步将活动扩展到课外,使数学学习走出课堂。
二、《比一比》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比一比教学一课时完成,其中包含了比长短、比轻重、比高矮等等,细细品味,这个教材的编排是非常有心的,每一种比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实际上又是相通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在例题学习中没有问题,但在操作第一题同座比铅笔时,一放就收不回来了,小朋友一个个都非要自己的铅笔长不可,当时在讲三支铅笔比的时候,我就用了一支自己的笔去比,引导观察,学生的注意力又回来了,看来课堂上活动组织的有效性还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今天教学中比较满意的是学生理解了“最多、最少”至少需要三个物体比一比,我在三支铅笔比的时候引入这句话,“三支笔比,谁最长,谁最短,为什么要加一个最呢?”
但在作业中发现学生对绳子绕三圈比绕四圈短,有的学生不理解题意;对于一个菠萝=两个苹果,一个菠萝=三个柿子,一个菠萝、一个苹果、一个柿子比一比,有个别小朋友不清。由此我采取了个个击破的方法,错的小朋友面批,边讲边实验边订正,效果不错。
三、《1~5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刚入学的孩子上课习惯尚未形成,自控能力差,需要有趣味性的学习方式。让一年级的新生投入到数学活动中的关键是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创造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情境。我利用坐火车旅游形式,将练习题串在一起,变枯燥的练习为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问题情境中的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在练习中,通过用手指表示得数,将式子列在自己的纸板上,小组交流,抢答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都得到需要的数学知识。
习题的内容上选择有生活味的、学生熟悉的情景,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兴趣。比如点点人数,看看动物园,数数小蜜蜂,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注意,去思考,从而让学生亲近数学,喜欢数学,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四、《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反思
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升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他们采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为主。怎样让孩子认识生活中的主体图形,并以实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立体图形呢?课前一段时间里,我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平日里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备教具使用,如长方体的牙膏盒、药品盒等,正方体的饼干盒、魔方等,圆柱体的茶盒、茶杯等,球体有乒乓球、皮球等,并在卡片上画出数学模型图,如长方体、圆柱、球的线描立体结构图弄。同时在课前让学生按要求收集好相关生活物品以作学具。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同时,体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6-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重视学生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计算的过程,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七、《11~2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反思
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重要的。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个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
养。
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靠教师讲解获得的,而是要结合具体情境,通过数学活动得到感受和体验。学生,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因此,我抓住这个契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给他们一个舞台,让他们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数的信息。为此,我适时安排了相应的活动。新课引入时,我就先通过“考眼力”游戏,让学生通过数数,猜数。这不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一种策略,更是让学生通过想和猜的活动,发展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又如在认识计数单位个和十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11根小棒,再通过比较得出以十为计数单位,以及在出示主题图时让学生数一数图上的事物各有多少。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数去观察事物,表达和交流生活中有关数量的信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领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另外,在尺子上除了让学生一个一个数外,还让学生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数。这些安排不仅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感。
八、《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尽管教学对象是上学才几个月的一年级学生,但上课前绝不是一张白纸。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据课前调整得知,大部分学生能够大概说出什么时刻干什么,正确认识整时。如果我们教学仍按部就班,按钟表的作用→认识钟面→认识整时、半时→合理安排时间这样的教学程序进行。无疑时间对学生的漠视,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课教学只有紧密结合生活,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自主归纳总结知识,才能将学生的知识转化教育资源。
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努力做到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并依此调整教学,从而做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通过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广阔的探究空间,放手让学生看一看、拨一拨、说一说,引导学生观察,通过说钟面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第一个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九、《20以内的进位加法》教学反思
20以内的的进位加法是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是十分重要的。
教材编排中这部分知识分为三节新授课教学,第一节学习《9加几》,在这节课中学生会初步接触“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加几》,在这节课中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凑十法”,会熟练用“凑十法”计算大数加小数;第三节课学习《、4、3、2加几》,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大数,还可以用交换加位的位置,变成大数加小数来计算,也为以后学生加法交换律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合适的凑十法进行计算,,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还是会选择“凑十法”,只有少数孩子会用交换加数的位置的方法来计算。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期间,我组织很多、各式各样的口算练习,有自制的口算卡片、有自制的口算课件、有自制的口算练习题卡,分小组口算比赛、请学生当小老师自已出题来考考其他的孩子、同桌互相出题练习口算。多形式、大剂量的练习,让学生对20以内进位加法这一知识重点的把握效果较好,口算的准确性和迅速性得到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