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一: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识字4教学反思
1、《春笋》教学反思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兴趣来了,纷纷要求做雷公公。于是,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通过这一环节,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春笋破土而出了,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个地方,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对学生说:“小朋友,这张纸代表地面,这支铅笔代表春笋。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应该说,他的演示是正确的,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人做掀翻的动作,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应该说,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也是对的。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来,“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2、《雨点》教学反思
一、表演中理解词意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教者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直观形象。瞧!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两眼一闭,多可爱。当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教者及时组织评议:图上小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学一学。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奔跑”、“跳跃”学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词意,既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识
教者播放介绍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录像资料,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雨点,能把你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瞧,一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前来,戴上老师递给的雨点头饰,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多静呀,我可要睡觉了。伸了个懒腰后,做出了睡觉的姿势。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好像带着我散步;呀!江河里的水匆匆地流着,好像带着我奔跑;嘿!海洋真大,我随着波浪一上一下,真像在跳舞。接着教者鼓励小朋友可以站起来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导朗读
教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演一演,学生的兴趣更浓。演过三遍后,对课文内容已基本记住了。教者又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老师读课文,他们演,让其他同学感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学生在议论中了解到:第一句要读得轻点,不能吵醒睡觉的小雨点;第二句要想象小雨点散步的情形,读得平缓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体会出小雨点的匆忙;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
学生边读边演,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人人是演员,人人参与,读出了语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生动活泼表演中,不仅理解了词意,了解了常识,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受到了美的陶冶。
3、《小池塘》教学反思
上完了,不知是一种内心的空洞,还是装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觉,总不是个味。
回忆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组织。只记得我不停地讲,不停地导,跟着是不停地紧张„„ 静下心来,细细地体会这节课的得失,体会着沈荣老师的话,要说的确实很多。
一、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教学方式,而是教学内容。
这阵子学校正在为各科教学征集游戏活动,脑海里几乎溢满了游戏,溢满了活跃。也是,印象中,低年级的课堂要是没有几个游戏,几个活动来组织教学,孩子怎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搜集、整理、实用,然后就是等着收获“喜悦”。为此,乐次不彼。然而,这正如沈老师所说“无谓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游戏、活动能有多大的实用?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确实,反复体会其实效除了增添一点“躁动”,所剩无几了。记得在上课前,对于《小池塘》的这课教学设计,我作了很多的工作。我曾构想着为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个环节的“闪亮”寻找可能的机会,然而,目标中所说的实实在在地理解词语,认读课文,我又作了怎样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没”来回答。看来任何虚的都是假的!关键的不是教学方式的五花八门,而是心有内容,心有学生。
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听话的小精灵。老师让他说,他就说;让他做,他就做。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简直不是简单地顺从,而是盲从了。但是有时他们也失去了“听话“这一本领,那时就会让你――教师心情烦躁。今天的课堂就是这样。此时在烦躁之余,静下心来追寻他们“失控”的原因,“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总在我耳边回响。我的设计出了问题,原本要讲的,课前他们通过多渠道的读全明白了,或者都有了浅层或深入的了解,那这课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发现,喜欢成为一个发现家。他们乐于把他们熟知的,他人未发现的讲出来。他们喜欢漫无边际地“瞎”扯。这是孩子用来吸引他人的方法。然而课堂上一旦这成为了主题,那还要课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体会就很难落实。而在此学生的认知就很难得以提高,他的想法还是从前的。学习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总之,为了孩子正确的发展,我们在设计教案上必须落到实处,以孩子原有认知为基础,好好地考虑该教些什么。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好课。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时刻牢记着!我想此刻的感觉应该等着我去落实行动了„„
4、《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⒈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课堂的教学理念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应创造和谐自然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思,没有问繁琐的问题,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读书的空间,读一遍不理解,读两遍,两遍不行,三遍,学生读得越来越好时,我从学生的话题入手,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展开联想,让他们谈谈假如自己是一个赏花人,会怎么想,怎么说?会做什么?在交流中,他们各抒己见。
⒉以看、演代讲。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自己深入课文,边读边思,梅花有什么特点,圈出感受到这一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感受不到梅花开得多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读,可学生就是读不出,于是我让学生看图片,一看,学生感受到了,然后我再让学生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且再演一演这种情景,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⒊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因此在课堂中,我不但让学生反复读好的词、句,如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句比喻句,说说自己看到梅花后的想法和做法等,培养学生感悟语言和创造语言的能力,为以后的写作做好准备。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而,本课的教学,无须老师过多的讲解,孩子们对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趣具有很强的领悟和欣赏能力。在孩子们眼中,一个词就是一幅画,一个词就是一首诗,一个词就是一个童话。
一开课我就创设了一个让学生走进梅花山的轻松愉悦的情景,首先在《春天在哪里》这首歌的背景中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在春天有哪些变化,进而让春姑娘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梅花山,细细的欣赏梅花。
课文记叙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全文分两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早春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第二自然段写休息日
人们到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借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形象地反映了课文内容,可供学生观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梅花山梅花盛开,人潮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
有人这样说:“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孩子,才能有“自主阅读”,才能谈“个性化的阅读”。这节课在文章理解方面尽量以学生自己理解为主体,在朗读上也让孩子们在情景交融中进行朗读与感悟。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课堂中会进行改进。
5、《草原的早晨》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们赶着羊群去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一片繁荣兴旺的新气象。
在导入课文时,我请孩子们听这首歌描绘的是什么地方:"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奔腾的马儿„„就是我的家。"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我从孩子们陶醉的眼神中,察觉到他们向往这个美丽的地方,然后让他们带着向往之情去读课文。
在教这课时,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方面,由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草原是陌生的,我就从学生实际出发,运用多媒体图片来展现大草原的美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朗读的时候,先让孩子们自由诵读,然后听老师范读。我用饱蘸着感情,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让孩子们正确把握语气,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
我利用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比较抽象的词语,体会人物的心情与精神。比如,我用一张春天茂密的草原图来解释“铺满新绿”,你看到草原的颜色是什么样的?(碧绿碧绿,嫩绿的,青青的)草原的草长得怎么样,多不多呀?(草原的草长得很多,很茂盛)。草原的草刚刚发出新芽,嫩绿嫩绿的,而且到处都是,所以课文中说--(铺满新绿)。再如我让学生听听牧羊人的歌声,让他们从欢快的歌声中感受牧民们辛勤劳作时喜悦的心情。
课文上下来感觉学生读书的部分还是不够理想,虽然我自己进行了范读,也让学生自己读,但请学生起来读的时候还是出现不少字音不准、漏词断句的现象。以后在教学生字词这一块时还要加强,特别是二类字要反复识记。多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多给予读书的技巧,充分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感。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二: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识字1-识字4教学反思费下载
1、《春笋》教学反思
一、学雷爷爷叫一叫
课文开头写道:"一声春雷
唤醒了春笋
"在模拟了春雷的声音以后
我说:"雷公公是怎样唤醒春笋的呢?谁来扮演雷公公?"孩子们一听
兴趣来了
纷纷要求做雷公公
于是
我让孩子们都做雷公公来唤醒春笋
愿意怎么唤就怎么唤
通过这一环节
一开课就充分的调动起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孩子们的童趣
二、把关键词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唤下
春笋破土而出了
文中这样写道:"它们冲破泥土
掀翻石块
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这个地方
我试着让学生来演一演
我随手拿起一张废纸和一支铅笔
对学生说:"小朋友
这张纸代表地面
这支铅笔代表春笋
谁能来表演'冲破'的意思?"一个学生走上来
手拿铅笔放在纸的下方
慢慢地把纸给顶破了
应该说
他的演示是正确的
他们理解了"冲破泥土"的意思
"那
掀翻石块该怎么表演呀?"我让孩子们自己想办法
他们有的还是用铅笔当春笋
石块则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当春笋
书本或铅笔盒当石块;还有的干脆站起来
整个人就是一个春笋
人做掀翻的动作
把无形的假设的石块掀翻掉
应该说
孩子们的表演是有创意的
也是对的
而当我们读到"春笋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的时候"
孩子们先是蹲下去
再慢慢站起来
"一个一个"冒出来的
孩子们是有表演天赋的
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候提供给他们表演的机会
这一环节则是通过最直观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课文中词语的含义
我觉得效果很不错!
2、《雨点》教学反思
一、表演中理解词意
"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些词的理解
教者采用了演一演的方法
直观形象
瞧!表演"睡觉"的那位同学两手一合
枕着歪着头一侧的面庞
两眼一闭
多可爱
当学生将"散步"表演成跑步时
教者及时组织评议:图上小雨点散步时是什么样儿?平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散步时是什么样儿
学一学
学生很逼真地表演了"散步"
"奔跑"、"跳跃"学生表演得都很到位
学生在演一演中理解了词意
既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
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
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二、表演中感知常识
教者播放介绍池塘、小溪、江河、海洋的录像资料
请同学们边看边想象:如果现在你就是小雨点
能把你在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感受表演出来吗?瞧
一名学生自告奋勇上前来
戴上老师递给的雨点头饰
边演边说:池塘里的水多清呀
多静呀
我可要睡觉了
伸了个懒腰后
做出了睡觉的姿势
相继有学生在师生的合作下表演了:咦!小溪里的水叮咚叮咚地流着
好像带着我散步;呀!江河里的水匆匆地流着
好像带着我奔跑;嘿!海洋真大
我随着波浪一上一下
真像在跳舞
接着教者鼓励小朋友可以站起来自由表演
三、表演中指导朗读
教者让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自己设计的动作演一演
学生的兴趣更浓
演过三遍后
对课文内容已基本记住了
教者又请几位同学到讲台前
老师读课文
他们演
让其他同学感受老师读得好在哪儿
学生在议论中了解到:第一句要读得轻点
不能吵醒睡觉的小雨点;第二句要想象小雨点散步的情形
读得平缓点;第三句语速要快些
体会出小雨点的匆忙;第四句要读得高兴些
学生边读边演
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人人是演员
人人参与
读出了语感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生动活泼表演中
不仅理解了词意
了解了常识
深层次地理解了课文
而且有效地进行了语言训练
受到了美的陶冶
3、《小池塘》教学反思
上完了
不知是一种内心的空洞
还是装的太多被一下子"宣泄"完的感觉
总不是个味
回忆课堂上
脑海里除了死命地"搬"教案
几乎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组织
只记得我不停地讲
不停地导
跟着是不停地紧张...... 静下心来
细细地体会这节课的得失
体会着沈荣老师的话
要说的确实很多
一、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不是教学方式
而是教学内容
这阵子学校正在为各科教学征集游戏活动
脑海里几乎溢满了游戏
溢满了活跃
也是
印象中
低年级的课堂要是没有几个游戏
几个活动来组织教学
孩子怎会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搜集、整理、实用
然后就是等着收获"喜悦"
为此
乐次不彼
然而
这正如沈老师所说"无谓的、与教学内容无关紧要的
与教学目标脱节的游戏、活动能有多大的实用?能给小朋友带来多大的促进作用?反而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确实
反复体会其实效除了增添一点"躁动"
所剩无几了
记得在上课前
对于《小池塘》的这课教学设计
我作了很多的工作
我曾构想着为任何一个词语
任何一个环节的"闪亮"寻找可能的机会
然而
目标中所说的实实在在地理解词语
认读课文
我又作了怎样一番努力呢?似乎可以用"没"来回答
看来任何虚的都是假的!关键的不是教学方式的五花八门
而是心有内容
心有学生
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孩子原本都是些听话的小精灵
老师让他说
他就说;让他做
他就做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
简直不是简单地顺从
而是盲从了
但是有时他们也失去了"听话"这一本领
那时就会让你――教师心情烦躁
今天的课堂就是这样
此时在烦躁之余
静下心来追寻他们"失控"的原因
"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的原理总在我耳边回响
我的设计出了问题
原本要讲的
课前他们通过多渠道的读全明白了
或者都有了浅层或深入的了解
那这课对于他们来讲还有什么吸引力呢?孩子善于发现
喜欢成为一个发现家
他们乐于把他们熟知的
他人未发现的讲出来
他们喜欢漫无边际地"瞎"扯
这是孩子用来吸引他人的方法
然而课堂上一旦这成为了主题
那还要课文干什么呢?文本的深入体会就很难落实
而在此学生的认知就很难得以提高
他的想法还是从前的
学习这一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总之
为了孩子正确的发展
我们在设计教案上必须落到实处
以孩子原有认知为基础
好好地考虑该教些什么
让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成为有效的好课
惟有懂得思考的老师才能教出善于思考的学生!时刻牢记着!我想此刻的感觉应该等着我去落实行动了......
4、《春到梅花山》教学反思
《春到梅花山》一文是苏教版一年级第二册的一篇意境很美的文章
课文图文并貌地描述了早春时节梅花山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和人们游览梅花山、观赏梅花的盛况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三: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识字四教学反思
本文属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教学弄不好就会显得枯燥无味,再加上本课的识字量较大,学生初次接触形声字,教学难度也较大。因此我在教学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尽量把一节单调的识字课上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我觉得自己本节课最大的成功点在于以下几点:1、利用实物图片相结合的方法认识比较单调的小动物名字,这样图文结合,既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生字词的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了大量的生字词。2、教学生字时我利用幻灯片出示生字,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所学生字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掌握所学生字词的认读和书写规律,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还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生字的印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阅读课文时,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理解儿歌所表达的意思。在阅读时,还引导学生边读边表演,体会小动物的可爱,从而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同时还教育学生珍爱小动物。学生还认识到小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我们要爱惜小生命。4、在教学结束后,我还给学生布置了一道课外拓展练习,布置本题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其它小动物的活动,模仿本文编成儿歌并写下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做到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只起到一个引导作用,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做得还不是很到位,学生阅读的方式还不够灵活多样,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像分组读或是齐读时,学生配合得不是很默契。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做的也还不够好,学生虽然能通过观察,了解到书写生字时该注意哪些,但表达还不是十分准确,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是很集中,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多加培养。
3、对年级学生来说组织教学做得也还不够好,虽然大多学生学习时注意力还比较集中,但还有少数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始终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知半解。
对于以上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尽量改进,不但总结反思,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四: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识字4 教学反思
《识字4》教学反思 识字4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快乐的夏天”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儿歌中描述的是小动物们在夏天活动的情形。语言生动、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一篇典型的集中识字儿歌。
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仅是小学教学的起始阶段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促使学生顺利、准确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必要途径。在教学中,我把握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写字,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并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将这些任务落在实处。
一、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这是一节识字教学,根据课程标准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能抓住教学重点,设计了认生字和写生字两个内容,教学中体现了引导学生发现识字的规律、掌握识字的方法;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削枝强干,重点突出,方向明确。在语言的引导上也能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二、创设情境,学中有乐。
这首儿歌写的是夏天里活动的小动物们,充满了情趣。这为我设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教学环节提供了依托和平台。
(1)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先把美丽的蝴蝶带入同学们的眼里。接着由视频,让同学们跟着翩翩飞舞的蝴蝶一起进入热闹、有趣的夏天。在视频中,蝴蝶为我们带来了蜻蜓、蚯蚓、蚂蚁、蝌蚪、蜘蛛这些好朋友。
(2)认读生字
在带着拼音读生字后,创设这些朋友们脱掉帽子聚在一起准备开会了的情境,让学生读出去拼音后的生字。接下来通过躲到儿歌中开会,在儿歌中把这些字去掉的方法,让学生读一遍儿歌。最后揭晓原来它们在开一个紧急会议,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了,都想听这是什么紧急会议。在知道原来是课文的一个主角——蚯蚓在造宫殿的时候遇上了麻烦之后,都很有兴趣地帮蚯蚓挖堵在地下通道的大石头。在一环扣一环,有起有伏的情境中,大部分孩子都记住了这些字的读音。
(3)多种识记方法
在课文的学习中,穿插了多种识字方法。在识记方法的教学中,也穿插了情境的创设。在“做动作”时,引导孩子们像蜻蜓一样轻盈地飞起来,往左飞,往右飞,带给了孩子们乐趣。在“猜字谜”环节中,通过采访“小蚂蚁”为什么要运食粮,要往哪里运,运了几趟的方式,让他们读出运食粮时不同的感情。在“象形字”环节中,通过采访“小蜘蛛”为什么急着结网,让学生来赞美勤劳的,为人类服务的蜘蛛。
(4)写字环节
在多种识记方式结束后,我承前启后地设计了蚯蚓的宫殿造好了这一个环节。在大家的帮助下,蚯蚓的宫殿造好了!这是晒出蚯蚓宫殿的图片,同学们会惊叹“真的好漂亮!”在同学们得到邀请的时候,再层层递进,引入蚯蚓要发邀请函请大家来,可惜它不会写“蚂蚁”这两个字,请大家都来帮帮它。由此自然地过渡到写字的环节。
根据文本,这些环节和课文紧密相连,既把整篇课文的内容串联起来,又让
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中,效果也较好。
三、多种方式,识记新字。
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识字教学要根据儿童识字的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识记要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这堂课,我根据生字的不同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识字方式。
(1)形声字
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叫形旁,表示字的意思;另一部分叫声旁,表示字的意思。形声字的组合比较简便,造字也比较有规律。本课的绝大部分生字就是由同一个形旁“虫”,不同的声旁(青、廷、胡、丘、引、马、义、科、斗、知、朱)组成的形声字。用这种方法识字,既能快速掌握字音,又能快速记住字形。
识字教学不仅仅只是把教科书上规定的那几个字教给孩子,它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独立识字。我把握了识字教学的这一目的,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并掌握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借助形声字特点识字的方法后,我出示了“识字加油站”帮助学生积累生字。在整个识字过程中,我注重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2)做动作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这课的设计中,如果能让孩子在学习一段时间后,一起站起来动一动,读一读,会让他们更有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识记“展”时,可让学生学一学蜻蜓,一起做“展”这个动作。理解“展”的撇和捺就像蜻蜓的翅膀一样舒展开来。同时还能让学生学着蜻蜓轻盈地飞一飞,读一读。
(3)猜字谜
低年级的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猜字谜的游戏很受他们的喜爱。在这节课的识字中,可将“运”用猜字谜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把这个字记下来。字谜:白云跟着走,既有意境又有趣,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很快就记住了这个字。
(4)象形字
上学期的《口耳目》中,学生们就学习了用象形字来识记汉字的方法。在这课中,“网”也是一个象形字。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象形字更有兴趣呢?在这里可以选择让学生猜的方式。先出示“网”的象形字,让他们猜,再归纳网的大致意思:像这样横竖交叉在一起,就是网。出示演变成的现代的字后,有用特效把蜘蛛网出示出来,让学生们一起说,蜘蛛结的网就叫做——蜘蛛网。
在多种识字方式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被一次次调动起来,学习氛围会更加浓郁。
四、语言生动,朗朗上口。
这首儿歌每行都是七个字,写的内容也是有规律的,都是些:什么动物,在哪里,做什么。在朗读到时候可以读成二二三,也可以读成四三。由于内容都是小动物们在夏天的活动,所以在朗读时要读出小动物们在田野里活动的情趣,要读出属于小朋友的童趣,同时也要注意把节奏感读出来。
不足:人无完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足。回想起整堂课,我在引导学生归纳“形声字”时,由于学生领悟的过程没有预设的顺利,所以在我想通过解释让学生理解形声字时把自己绕进去了,使得自己的语言在那个时候变得有些重复啰嗦,本来应该把这个概念越讲越简单,结果却越讲越难,绕不出来。在提出一些要去的时候,由于目标不够明确,说得不够清楚,导致实际教学中有的部分不如预设来得顺利,多绕了一些弯。在教写“蚂蚁”时,语言较为简练了,
但是如果能够用更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学生记住“马”的一横要托住“虫”字,也许这个字写得好的同学就会更多了。
教育真的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就算是同一篇教学设计、同一位老师,也能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上出不同的效果。在教学的生涯中,我要多多学习,多多反思,争取让自己有更多的收获,使自己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五: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4》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六:一年级下册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
一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教师让学生掌握识字方法是很重要的。进入一年级第二学期,已有一部分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了,如学生会用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猜字迷”等方法识字。对于学生识字方法的掌握,是靠平时的引导和积累。识字能力的提高,体现在交给学生掌握识字方法的多少还有学生要对识字的是否有兴趣,这也是靠老师的平时引导和积累。学生识字量增加了,阅读能力也会有一定的提高,反过来也对学生识字有一定的帮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教会学生识字方法,指导学生归类识字,掌握识字规律,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识字4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写小动物在夏天的情形的儿歌,这里写的的动物大都是昆虫。本课的识字方法是要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归类识字的特点。本课生字大部分的是:一是都是带“虫”字旁,与昆虫有关;二是大部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三是大部分生字都是形声字。教学时,老师要给予学生的时间充分地仔细地观察这些生字:“蜻、蜓、蝌、蚪、蝴、蝶、蚯、蚓、蚂、蚁、蜘、蛛”, 这都是带“虫”字旁的字与昆虫有关;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形声字。在这里,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观察这些生字的特点,要引导学生观察形声字的“声旁”和“形旁”,特别要强调形声字要先找出字的结构,“声旁”表示读音,“形旁”表示字义。掌握了规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再学习生字“运”让学生分析字的结构,再说出哪里是“形旁”,哪里是“声旁”。此外,课文还出现一个生字“网”,这是用什么方法来识字呢,可用“象形字”的识字方法,同时可以复习第一学期语文上册学的识字方法。也可以向学生提示一下,再有我们还可以复习用“会意字”的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其实识字方法掌握好的,学生识字就有兴趣了,教师教学起来也轻松了,课堂有效教就明显提高了。
总之,教无定法,但又教学有方,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习,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七:识字 8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设计意图反思
识字8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集中识字的课文,按照形声字编排的内容。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青”为声旁的字组成的6个词语;第二部分是以这六个字为基础编排的一首小诗,图文并茂;第三部分安排了本课9个要学会的生字和3个只认不写的生字,以及本课需要掌握的2个偏旁部首(竖心旁、目字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只认不写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部首:竖心旁、目字旁。清除偏旁所表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画内容,背诵儿歌。
3.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清楚竖心旁、目字旁所表示的意思。
2.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3.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转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4月24日 总第59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只认不写3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部首:竖心旁、目字旁。清除偏旁所表示的意思。
2.仔细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图画内容,背诵儿歌。
3.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清楚竖心旁、目字旁所表示的意思。
2.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3.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构字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转盘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认识新部首
1.老师这儿有一个大转盘,上面有许多部首,你认识他们吗?(指名认读)
2.这两个用红色标注的是新部首,谁认识?(竖心旁、目字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偏傍部首,让学生温故知新,从而导入新学的部首。)
二、故事激趣 认识形声字
1.师:有一个字娃娃能与上面的六个部首都成为好朋友,这个字娃娃就是——“青”(指名读、齐读),现在,周老师就给这个青娃娃整理行装,我们一起和青娃娃出去找朋友,小朋友睁大眼睛。(师边说边转动转盘)
你看到青娃娃和谁交朋友了?
2.指名交流,并以多种形式读准字音 (指名、开火车、齐读)
(板书:清、晴、睛、请、情、蜻)
3.师:青娃娃和这六个部首都交了朋友,这六个朋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六个生字,我们再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齐读)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天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在教学一开始,便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故事场景,通过青娃娃找朋友的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通过这种故事情境法,学生学习兴趣高,又易于掌握新字,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设情境 灵活识记
1.师:小朋友读得真好!(课件)太阳公公也忍不住跑出来听你们读书,瞧!它听了以后,朝你们笑眯眯呢!两朵白云在天空飘呀飘,多么好的天气呀!小朋友,你能看着图,联系句子想一想,从上面六个字中,选一个填入句子中吗?
今天是个大( )天。
(1)指名交流,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日”字旁的晴吗?
(2)师:“日”就是太阳,让我们想想太阳公公的笑脸,记住这个“晴”字。
(3)范读指导:“晴——晴天——今天是个大晴天。”
(4)谁来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指名、齐读)
2.过渡:小朋友读得真好!老师决定在这么好的天气里带你们一起到小池塘去看看!(课件)
池塘里的水真( )呀!
(1)指名交流,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我们来看他说的对不对?
(2)引导理解:“清水”——是啊!池塘里的鱼儿我们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样的水我们就把它叫做“清水”。
(3)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名,齐读)
3.过渡:(课件)小池塘这么清,这么美,小蜻蜓也赶来了!瞧!真是两只可爱的小蜻蜓,谁来跟它打声招呼?(引导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小( )蜓长着一对大眼( )。
(1)你选哪个呢?
(2)谁和他选的是一样的,帮他说说理由?
(3)就地取材,加深理解:
我们一起来看,小蜻蜓的上面长着一对(大眼睛),好像我们班的37位小朋友也都长了一对明亮的大眼睛,你们眨一下,给老师看看。一边眨一边要记住哦!眼睛是“目”字旁。
(4)谁能把这个词语读好,指导读好轻声“睛”。(开火车读好轻声)
4.过渡:看见小池塘这么热闹,小青蛙也忍不住跑来了。(课件)
青蛙( )好朋友来做客。
(1)指名交流。
(2)如果你是这只小青蛙,你打算请谁到你家玩?那你怎么对xxx说呢?(指名)
(3)指导理解:是啊!如果你不把你邀请他的意思说出来,xxx又怎么会知道你在邀请他呢?所以我们应该用言字旁。
(4)结合生活,灵活运用:
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这个“请”是一个神奇的字,他能给别人送去温暖和幸福。现在,我是你们的妈妈,下班回到家又累又渴,请你用上这个神奇的字,对我说一句话。(引
导学生口语交际训练)
5.过渡:那么多的好朋友都来到青蛙家作客,所以,青蛙——(课件)
青蛙的心( )真好呀!
(1)指名交流。
(2)指导理解:是呀!能和伙伴一起玩,青蛙的心情当然特别好。“心情”——所以我们应该用竖心旁的“情”。
(3)谁愿意做一只快乐的小青蛙读读这句话。(指名,男女读,齐读)
6.通过大家的努力呀,我们把今天学的六个字都填入了句子中,现在,请小朋友们自己再把这5句话连起来读一读,记一记我们填进去的六个字。
(设计意图:为了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个形象直观的识字情境,以“看图选字,填入句子”的形式加深了学生对字义的理解。期间,我还积极创设了两个简单的口语交际的情境,“跟小蜻蜓打招呼”和“用神奇的‘请’字说一句话”,有效地进行了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说话能力,增加了语言积累。)
四、师生互动 轻松识记
1.如果没有这5句话,这六个字你还认识吗?我来考考你们。
(1)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生去拼音认读,师动作演示帮助识记)
(2)我做你猜——老师动作演示,生猜字说部首。
2.小朋友真厉害,现在我不给你们提示了,你们自己来读。(开火车认读)
3.再请一组坐得端正的同学读。(开火车读,并相机组词)
如:“清”——除了“清水”,你还能给他找找朋友吗?
“请”——你能用这个神奇的字,再找几个朋友吗?
“晴”——读到这个字,你就想到了谁?
“情”——他的朋友也有不少。
4.小朋友真厉害!我们一起在来认有认,读一读。
(设计意图:教育学家卡罗琳说过,“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因此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做你猜”的游戏,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的读音、字形和字义。)
五、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小朋友真聪明!现在我们再来仔细看看这7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1)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都应注意左窄右宽。
(2)都是后鼻韵母ing,只是声调不同。
(3)右边都是“青”,左边的部首不同。
(4)除“睛”的声母是j,其他声母都是q。
2.师小结:
是啊!这7个字都含有一个字娃娃,就是“青”,所以读的时候它们都是后鼻韵母ing,但是我们仔细看,就可以发现有6个字的部首都不同,所以他们的意思也就不相同了,我们一定要注意区分。
(设计意图:在初步掌握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教师适时点拨。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六、趣味游戏 快乐识记
(一)朗读巩固
1.现在,请小朋友把书翻到79页,把79页上为这6个字组的词语自己读一读。
2.六个词语中,有两个词语是轻声,现在请你读给同桌听,同桌仔细听,他读得准不准。
3.我们一起来读给老师听 。
(二)游戏巩固
1.激趣参与:刚才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已经偷偷地把书翻到了80页,他们发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现在,请你们把书合上,瞧!这就是那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学的这6个生字,现在都非常调皮,都跑到这幅画里,找了一个角落躲了起来,现在,请你们把它找出来,说一句话?
2.师生互动,示范游戏:指名学生看图说一句话,教师领读找到的生字和词。
例:生:小蜻蜓长着一对大眼睛。
师:(边转转盘边领读)我找到了“眼睛”的“睛”,领读——“睛—眼睛。”
3.生生互动,参与游戏:
(1)谁也能像我们这样,说一句话,转动大转盘呢?先跟你的同桌玩玩这个游戏,呆会儿我请你上来。
(2)积极上台参加游戏。(指名参与游戏,师及时给予鼓励或指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插图”这一现有资源,创设游戏情境,通过“看图说句话转转盘”再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氛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七、指导书写 巩固识记
1.过渡:要想把这些字记得牢,我们还得动笔写一写,我们先写两个带有新部首的字。(睛、情)
2.我们再来和他俩打声招呼,生认读。
3.说说你是怎么记“情”的?有什么温馨小提示送给大家?
4.师范写带有新偏旁的字,讲述注意要点:
竖心旁是一个新部首,所以一定要看好老师的笔顺,竖心旁写在田字格左半格,左点,右点比左点略高,竖要紧靠着右点,右边的青,三横要靠拢。
5.请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情”。
6.同法教“睛”
7.生描红、临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点拨、评价。通过互动交流,学生激情更加饱满,学习更为主动,气氛融洽、热烈,写字教学快乐、扎实,体现了课改精神。)
八、走向生活 乐趣无穷
回去与你的爸爸妈妈一起玩玩刚才的游戏。
(设计意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资源。在充满温馨的家庭氛围中,这样的作业,轻松有趣,学生乐做,既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交流,体现了“家校共育”的原则,又达到了巩固识字,训练口语交际的目的。)
第二课时 4月25日 总第60课时 课时目标
1.继续巩固生字,并学习剩余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词语和儿歌。
教学重难点
能够有感情地诵读儿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情、洁”的笔顺。
2.指名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巩固学过的字词,正确认读,书空笔顺。)
二、词语延伸:
青、请、清、情、晴、蜻
( )坐 ( )蜓 ( )天
( )香 ( )菜 眼( )
心( ) 邀( ) 事( )
山( )水秀 目不转( )
(设计意图:做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教学生字
1.看笔顺描红“坐、事、捉”。
2.反馈检查:“事、坐”的笔顺。
3.给“事、坐”找朋友。
4.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
提示学生写“事、坐”时当中的竖和竖钩压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事”的第一笔横要写得长些,下面的部分要写得扁些,紧凑些。
5.生描红
(设计意图:认读生字,学习正确书写。)
四、本课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学习真认真,写字也有进步,希望小朋友继续保持下去,每次写字都能够仔仔细细,工工整整。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今后继续每次写字都能够做到仔仔细细,工工整整,把字写美观。)
板书设计
清 清洁
请 请坐
晴 晴天
青 情 事情
晴 眼睛
蜻 蜻蜓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八: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4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九: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反思
《小松鼠找花生》教学反思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征,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地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
上课伊始,我以一首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导入课题,接着学生在读完课题后,我提出了“花生长在哪里?”,“小松鼠为什么要找花生果?”,“小松鼠找到了没有,在哪找到的?”等问题,激起了学生极大的阅读兴趣。
课文教学时,我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理解重点词语。本文配有几幅插图,图文并茂。我充分发挥图片的作用,让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
在课的最后,我还帮助学生拓展课外知识,组织学生交流:除了花生果,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山芋、藕、萝卜、番薯„„)这实际上是让语文学习向生活延伸,对于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要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语文即生活。 《咏华山》教学反思
《咏华山》是苏教一年级下册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课文叙述了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华山的事,描绘了华山的雄伟壮丽,也赞扬了寇准的聪明才华。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并提供了与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和作者情况。课文还配有情境图,再现了华山的壮丽景色。通过朗读感悟,进行朗读指导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中我主要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首先转换角色,引入情境。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呢?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转变角色——“现在,我们也和文中的师徒俩一起去登华山,去看风景。”让他们转变为文中的人物去读书(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
其次细读课文,借文悟诗。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很容易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因为课文本身就是用语言来描述诗歌的意境,再配合丰富的画面,稍做引导学生就很容易受到感染,做到入情入境。但是要把课文描写诗歌意思的句子与诗歌原句结合还是重点。我在领悟文的时候,就把诗有机的融进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把诗和文联系起来,悟文又悟诗,借文悟诗,文与诗相辅相承。
但是,在我这节课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课堂我的一些提问不明确,从而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清晰。对学生也缺乏必要的评价,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乌鸦喝水》教学反思
乌鸦喝水是一篇几经修改仍保存下来的课文,教学此文应注重朗读,从学文中体会课文的道理,教学这篇课文,我有如下几点收获,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年级识字数量多,难度大,要使学生学得快,教师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采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生字的识记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孩子们一旦掌握了这些方法,自己学习生字就不那么困难了。在教学《乌鸦喝水》这节课时,我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字、写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象记忆“办”,我编了个顺口溜“一个大力士留下两滴汗”,学生在不经意间记住了字形,与学生一起玩把房子搬走这个的游戏,学生兴趣极高,不爱发言的孩子也勇敢的举起手,机会瞬间即逝,及时的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了识字的乐趣。
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来,学生光凭借感官是不够的,借助教具的演示,学生亲眼目睹了这一过程,比枯燥无味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验证了乌鸦做法的正确性,培养了学生亲身实践的能力。
在教学结束时,留给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虽然一篇课文所学的内容有限,但一组课文结束,学生的收获也会变丰富的。《司马光》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从回忆看过的课外读物和影视剧入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课文之间架起桥梁,可以促进学生有意思的迁移学习。启发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诵课题,既可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司马光的形(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
书写指导注重学习指导,可以提高书写的质量,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通过书写展示和相互评价,可以使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感悟语言,可以克服阅读教学中琐碎提问的弊端,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朗读来理课文内容,可以使学生的语感得到发展。 鲁班和橹板》教学反思
《鲁班和橹板》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3课。故事讲述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创造发明家鲁班受鸭子游泳的启示而发明橹板的故事,课文叙事具体请楚,我立足于利用朗读、观察、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鲁班爱观察、勤思考、能创造的优秀品质。
一、 紧扣字词,理解文本
第二课时复习,我设计了两道选字填空题,让学生进行同音异形、形似字的比较,并学会使用。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紧扣"十分吃力"、"满头大汗",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满头大汗",从而感受老艄公用竹篙撑船的辛苦,又让学生体会到隐含的鲁班的要发明“橹板”的原因。第二自然段我紧扣鲁班的动作"两眼盯着","默默地想",让一个孩子上台来做"两眼盯着"的动作,帮助孩子理解“两眼盯着”就是眼睛一动也不动地看着一个地方。在讲解鸭子拨水时,让学生抓住"往后拨水,身子向前"来明白鸭子拨水的轻快,第四小节抓住“眼睛一亮”再现鲁班思考的过程。
二、 利用倒叙、抓重点段
课文第4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为了能抓住重点我并没有采用学生习惯的顺序学习的思路。我采用倒叙的方法:
1、 复习第一自然段后提出鲁班最终有没有想出好办法,设计出省力的工具?这个工具叫什么?学生自然会想到到课文的最后去找答案。并给这样的答案:想出好办法,这个工具叫“橹板”。
2、 我接着提出鲁班设计的“橹板”是什么样子,你知道吗?学生在理解第4自然段的基础上通过读、说(先„„然后„„再„„)做等手段认识“橹板”的样子、体验鲁班制作的过程。(强调制作与创作的区别)。
3、 我再提出鲁班为什么要把“橹板”做成这个样子。第三小节讲鸭子在水中用脚蹼拨水的样子,是鲁班发明橹板的关键之处,这里我重点抓着“拨”体会鲁班将“橹板”制作矶成鸭爪样子的原因。
三,通过表演、制作解读文本,化难为易
第三自然段我先用图片让学生认识鸭子的“脚蹼”,然后边说边示范鸭子脚蹼拨水的样子,接着让学生走入情境:“现在你们就是那群小鸭子,你们的手就是脚蹼,快来拨水吧!”学生用手做拨水的样子,同时提醒学生把手并起来会游得更快些(拨与划的区别),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接着提高难度,请学生带上表情,加上动作来读这一小节,一次,两次„„学生的情绪高涨,在游戏中将文本的朗读提高到了一个层次。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鲁班看到鸭子用脚蹼拨水那么轻快,“眼睛一亮,马上找
来一根粗木棍”,做橹板的过程用动画的形式放出来,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明白了橹板的制作过程。接着我又安排了让学生动手制作“橹板”。力力求通过动手让学生记忆“橹板”的形状,体会制作过程,激发学生去动手制作、创作的兴趣。
四,狠抓字词,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贯穿始终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过看图片读出老艄公的累,通过朗读感受鲁班在想办法,通过朗读感受鲁班的"眼睛一亮",想出了办法,通过朗读感受一个"嗬"字,体会老艄公摇橹的轻松。
五,创设情境,线索清晰
全文抓住鲁班的看——想——看——做展开,在讲解文本中,我在每个小节的过渡时都抓住了这条线索,循循善诱,层层推进,最后到“做”,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当然,在教学中仍有许多不足,对于字的教学只设计了教学“忽”和“安”两个字,低年级的生字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练习量的不足,没有很好的巩固过程。
古诗教学三步走《古诗两首》《锄禾》、《悯农》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原文地址《21、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这两首诗浅显易懂,感情真挚,深受儿童的喜爱。
教学中,我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辛勤,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在教学时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感受其中。说到动情处,我配乐范读,出示画面,加上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也入情入境,充分地体会诗句的意思,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诗人的感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学中应多给些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自由练读,并且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这样做既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也就能熟读成诵了。
《锄禾》和《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脍炙人口的感叹诗。前者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作的情景,从而使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后者则对当时黑暗的社会进行了抨击。
这两首古诗在《好书伴我成长》上有过,利用晨读的时间也教孩子们读过,背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但是真的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一年级的学生可能无法做到,尤其是第二首《悯农》。课上我充分的利用了课文的插图,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图画:在烈日炎炎的天气下,农民们在忙着干什么?他们种的地多不多?从而理解了“无闲田”一词。农民们种了那么多的地,按说应该收到很多的粮食,可在图上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老农却躺在了地里,旁边的孩子在哭泣,小朋友们一看,就说,那个老农是饿死的。那他们的粮食都到哪儿去了呢?很自然的,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贪官污吏、地主收走了。“农民真是太可怜了/那些做官的太可恶了。”孩子们说。
而《锄禾》则为小朋友上了生动的一课。读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农民伯伯种粮食的辛苦。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句,更是提醒着他们中午在食堂里吃饭时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每一粒粮食里边都包含着农民伯伯的汗水。看着课文插图,学生爱惜粮食的情感一下就被激发出来了。《古诗两首》真的很有教育意义哦! 《三个小伙伴》教学反思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本课训练的重点是读背课文和识字写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需要创设一个体现个性化的、自主的、活跃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由于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孩子,年龄相对较小,生活阅历简单,所以在板书时利用图片代替文字的方式,这样表现的更直观、更能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实施效果反应这样的方法很有效,孩子们不但明白了种树需要用到的工具,而且对所需工具有了视觉上的了解,进一步了解了生活。 其次,现代教学中注重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因而,我在课前利用谜语把学生分为不同角色的小队,既是为了让学生放松,更是为了给学生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投入课文当中。
第三、新课改指出:读书在教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为了适应现代教学,在本课之中我采取了以读代讲的方法。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受到启迪。另外孩子们通过朗读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课文,而且有的孩子在朗读练习中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第四、由于本课内容较长,为了给大家展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因此,把识字部分放在第二课时讲解,这样能给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体会本课,感知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另外,我鼓励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自己解决“没有锄头挖树坑怎么办?”等三个问题,然后看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是怎么做的。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亲自去实践,学生不断提高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今后的一生中都能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学习。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对他们来说走进童话世界,和小动物们交朋友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因该课文是本册教材中较长的一篇,有轻声、变调、感叹句、疑问句,学生朗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课堂上,教师应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把握全文,进行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时,给孩子们留的时间较少,虽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孩子们多读、多练弥补了一些不足,最后达到了让孩子们分角色朗读、表演,使学生在活泼快乐的氛围中感悟、内化课文内容。但对于教学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教学经验,有助于我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
《三个小伙伴》这一课的中心——懂得团结协作,发挥各自的特长,才能把事情办好。孩子将来是要走向社会的,从小就懂得学会与人合作,将给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好处,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实践,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了用他人的眼光看问题,向他人学习的能力,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这在当今未来的社会中是相当重要的素质。 《这儿真好》教学实录与反思
教后反思:
1.挖掘简洁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明确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富有童趣但也发人深思、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课文描写了居住荒岛的小熊感到非常孤单,所以急切地想寻找朋友,在云朵的启示下营造树林,终于迎来许多朋友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必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爱的绿色家园的思想感情。
课文的整体思路清晰,是以小熊“梦见朋友(感到孤单)—寻找朋友(营造树林)—欢迎朋友(安家落户)这样的顺序进行。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要感受小岛的荒凉,感受小熊孤单难受的样子,为后文的教学作好铺垫。然后让学生感受小熊植树造林的艰辛和荒岛变绿岛后喜悦的心情。最后借许多小动物都来到绿岛安家,来感受这儿真好,这儿真美!低年级的文章看似简单浅显,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深奥含蓄的句子,但是,就是在这简短、平实的语句中,却也饱含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所以,即便是很简单的课文,我也要求自己反复诵读,捕捉文章的灵魂。
课文该抓些什么,放些什么?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我一遍遍地读着课文,准备从课文的关键词语入手。当读到“荒岛”、“孤零零”时,我的脑海立刻显现出一只孤苦伶仃的小熊在寸草不生的乱石中冻得瑟瑟发抖的样子。正因为孤单,小熊多么焦急地找朋友呀!于是遇到白云它“连忙”问:“我怎样才能找到朋友呢?”当明白了白云的意思,知道要种树美化环境时,小熊满怀着希望激动兴奋地“种呀种”顾不得辛苦,天天种,年年种,种了很多很多树。
苏教版一年级识字4教学反思篇十: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教学反思
《识字3》是一组以介绍公园景物与设施的词语串连起来组成的韵文,并在“公园”的统辖下按“自然美景”、“景物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分类组合而成的“模块”。编者通过韵文在情境中识字,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能力,而且为今后的阅读、写作做好必要的储备。另外,课文配以相应的图画,形象地描绘了公园的美景与设施,图文对照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和理解词义。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我将这节识字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韵文。能将画面描绘的事物与词语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公园的景物和娱乐设施。而识字和写字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识字起步的难点。
一、创设情境,游戏中识字。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趣”贯穿整节课,巧妙地创设了多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和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认识事物、认读词语、学习汉字。如:在教学时,我们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去公园玩闯关夺红花的情境。(放音乐《郊游》)当音乐响起,学生手舞足蹈,有的跟着旋律唱了起来,个个兴奋不已,仿佛置身于郊游中。
二、鼓励孩子个性化朗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情感之间的一种对话方式。在朗读过程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充分利用多种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齐读、导读)的形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朗读的评价,善于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多元化的朗读感悟,从而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正确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感悟。
三、巧妙地渗透说话训练
从教材入手,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练习仿说,拓宽学生的思路,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练说中不作统一要求,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言给予相应的鼓励。
四.利用生成资源,进行语言积累。
识字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综合训练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能及时利用学生所说的动词,编成儿歌,作为课中操,不但积累了动词,又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五、悟中识字,感受汉字形体美。
在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存在着孩子们对生字的短时记忆的情况,孩子们在学字时记得很好、很快,但过一段时间又忘记了。那么。又如何使孩子们对识的字记得牢呢?其实我们教学中国汉字,要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将文化融入汉字,使孩子们能感受到中国汉字所蕴涵的美。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象形字“水”和“火女”告诉孩子们汉字的演变、来历,记住字形,使这些汉字在孩子们的眼里不再枯燥,而且是慢慢生动、鲜活起来,变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设计一节课时心中应装着学生,深入地挖掘教材,才能带给学生更多的乐趣,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样课堂教学目标真正地落到实处。
下一篇:一年级第一课时如何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