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三年级】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一:千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计划及反思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学习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
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
(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
(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
(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
(4)测量教室的长。(米)
4.师:如果要测量小圩到大圩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小圩到大圩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
(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
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 )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
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 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
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
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71页例1和例2,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71页做一做1,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卒,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千米的应用
(一)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小圩到大圩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
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二)练习:72页2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起来。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一)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
(二)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
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
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
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巩固练习
(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汽车每小时行40米。
电线杆高6千米。
小李身高135厘米。
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
教室黑板长3分米。
一支铅笔长2千米。
(二)72页3、4。
教学反思: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过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比米小的单位,并且初步了解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
教材先通过插图说明千米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然后通过学生已经掌握的长度单位米,推算出新的长度单位千米,帮助学生建立起千米的观念,并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1千米=1000米,为了让学生掌握计量单位间的化聚,在例1、例2中都写出“想”的思路,使学生在计算时有所依据。例1是见解长度单位
的化法,例2是把米聚成千米,并设计了针对例1、例2的强化练习(试一试)。
对于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十分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强调新、旧知识的关系,从基本的长度单位米开始,在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加以复习、强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尽量使学生较快地建立起1千米的观念,使课堂教学过度自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在平时生活中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充分发表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用他们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记得我第一次上这一课时时,就是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去感知1千米,去认识1千米。结果学生对1千米观念的建立相当差。特别是联系生活实例时,学生就错误百出。使这节课的教学教学任务没有很好完成,教学的重点、难点没有克服。
在这次教学时,结合上一次教学中的不足,我对教学过程进行新的设计,主要围绕“怎样较好的使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思考。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我在学校附近测量出1千米的长度,教学中,在学生想象1千米之后,带学生去实地目测一下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二:《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7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前我布置学生走一走: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00米,走100米要多少时间,大约几步,和爸爸或妈妈一起测一测家到学校的路程有多长。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从测量铅笔的长度到测量教室的长度再到测量从杭州到上海的路程等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白: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以前看到过“千米”这个单位吗?在哪里看到过?你知道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千米”?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
为了使学生能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在课前我选了几个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测量,利用摩托车的里程数记录下了每个地方到学校的路程,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先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出发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考虑到学生对三毛乐园、秦山大厦、一号桥、百货大楼、新华书店等地方比较熟悉,所以我向学生出示这几个地方的图片,让学生先猜一猜:哪个地方到学校大约是1千米?有一个小朋友说:“秦山大厦差不多吧。”我及时引导:“从学校到秦山大厦大约是700米。”„„通过学生的猜测、比较,得到:“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
然后让学生闭眼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学生还能通过“从学校到三毛乐园大约是1千米”联想到从学校到南门广场也是1千米等等,真是很了不起。
因为课前布置同学们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出学校到家的路程,所以课堂上请几位同学说说家在哪里,再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家离学校有多远。先猜一猜比1千米多还是少或差不多,再进一步猜出大约是多少米。再请已经测量好的这位小朋友当小老师进行评判,比一比谁猜得最准。小朋友对这样的活动很感兴趣。但是全班同学一起猜,被请到的同学人数有限,学生的参与面不够,无法满足大家,所以我再让小朋友分小小组活动,让每个小朋友有猜和被猜的机会。通过猜一猜、说一说、评一评、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1千米有多长。然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对于1千米和1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摩托车上的里程数等等。再出示三个实例:小明走100米需要210步,那他需要走多少步大约是1千米?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有多长?(200米)几圈才是1千米?体育馆的环形跑道长400米,跑几圈是1千米?你是怎么想的?通过这三个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然后是千米和米的简单化聚,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最后是课堂小结。
这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参与对1千米或几千米的体验和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转化为认知结构。课前布置学生走一走、量一量是非常重要的活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而只靠学生想象1千米有多长是无法建立1千米的观念的。
收集整理:郴州市三完小张改良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三:千米的认识及换算的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及换算
教学反思
学科:三年级数学 教师:王朝英
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大约相隔1千米,加深了学生对1千米长度概念的理解。
对于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估计学生能说出来,就直接让学生说一说。然后通过讨论、汇报,使学生了解到:测量路程,除了用尺子测量,还可以步测、看车上的路程表,等等。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说一说、量一量、走一走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建立起数感,感知、体验“千米”的含义,为以后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2年9月14日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四:《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8
《千米的认识》教学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这四个长度单位,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你知道是谁吗?
生:千米。
师:关于“千米”,你已经了解了哪些?
生1:1千米=100米。
(下面学生有不同的意见)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2:不对,应该是1千米=10米。
师:为什么呀?
生2:因为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所以1千米=10米。
生3:不对。1千米=1000米,因为1千就是1000。
师:(用眼神与学生们交流,有些表示同意。)这个想法,你觉得怎么样?你理解了吗?
生:我觉得能够理解,读一读就知道了。
生4:因为1千克=1000克,所以1千米=1000米。
师:(板书1千克=1000克)千克与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对比之后可以得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也是1000,这个想法真不错,而且也是完全正确的。 小结:通过我们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1千米=1000米。
反思:
1千米=1000米,这是一个规定了的知识,只要通过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就行了。但学生往往只是死记或出现1千米=100米或10米这样的错误。原因还是对此知识学生没有思维的过程而只是机械记忆,因此遗忘得也快。同时,也由于受已学几个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负迁移,也会出现进率是10的现象。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为了尽量少的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让学生进行理解与思考。课中的两位学生想法都很
不错。一位是借助单位的读法来理解,1千米也可以读成“1千”米,想法通俗易懂。另一位学生是通过“1千克=1000克”与“1千米=1000米”进行类比推理,得出结论,触类旁通的思维更值得嘉奖。《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重要的学习资源,合理地将这些资源挖掘、整合,可以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片断二:
在认识了1千米=1000米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说了一些,老师就让学生带着几个问题到操场上去走一走、跑一跑,亲身体验一下1千米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排队到操场,就走的走,跑的跑,1千米完了之后,问他们什么感受,都说很累。回到教室后,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组织课堂,而且学生的心思也不是那么集中了。
反思:
上面这一教学环节完全是由老师在课前没有作好充分地准备引起的。而且,课中学生花了8分钟左右的时间,走了1千米,只是为了感受而感受。其实还可以让学生记一记走1千米所用的时间,数一数1千米共要走多少步,或记一记走100米所用的时间等等。知道1千米大约用了多少时间,就可以算一算,按这样的速度走1小时大约能走多少米,1分钟大约能走多少米,还可以根据这些估计从家到学校大约多远或从学生熟悉的某地大概的距离等等,为后续知识作好铺垫。同时为了能让学生能更好地上课,可以将这一些学生走一走等等的亲身体验活动放到课前完成,不仅学生有充分地时间进行体验与感受,同时也能使课堂更有序,时间安排更合理。
片断三:
练习时,我选用了练习二中的第一题(一些交通方式与它每小时的速度连一连)与第四题(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在完成了第一题之后,让学生直接就思考第四题。由于有了第一题中一些交通工具每小时的速度这一知识作铺垫,学生的回答都很精彩。如: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去植物园,用步行的
方式比较合理,因为只有3千米,刚才我们走了1千米,用几分钟,走3千米,也用不了很长时间。再说人步行1小时能走4千米,3千米还不到1小时。去黄山可以乘飞机,因为到黄山比较远,有1200千米。到沙湖玩,可以骑自行车,骑两个小时就到了。另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去槙物园也可以骑自行车,去黄山也可乘汽车,因为汽车每小时能行80千米,可以看看沿途的风景。还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也可以乘火车,比汽车快一些。„„
反思:
练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练习的多少与知识掌握的多少并不成正比。合理地选择练习题、将练习中有相互关系的习题有机的融合到一起,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述,交通工具的速度显然是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的基础,如果不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那么学生就失去的思考的依据。
收集整理:向阳小学课题组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五:《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
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我在设计人教版小学数学《千米的认识》教学方案时,尽可能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改编教材,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在教学中不同层次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整体性的发展原则,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具体体现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从生活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了恰当的教学情境。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打破课堂内外的界限,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自己去做,自己去体验、自己去获取知识,从而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体会数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自己的学校、生活的道外区的变化,感到生活的这个社会的美好,无形中达到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此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而把自己定位在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使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千米这个长度单位的认识。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利用现有教材,体现新课标
教学时,我大胆改变了教材中单一的、抽象的、脱离学生实际状况的内容,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素材引入新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采取情境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教材中的课后的实践活动提到课前进行,学生可以凭借各自的经历与体验逐步形成千米的计量观念。把书后单
一、抽象的单位换算线段图,改编成学生所熟悉的6路公共汽车行车路线图,不但使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同时了解了从哈东站到哈站的实际距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教师能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体现新理念的重要一环。
同时,在教学中学生的评价上还存在着不足。比如说:在学生的实践测量活动中,有些小组的测量方法重复、测量的方法不够丰富;还要更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增进学生学习的信心。
对 这节课如果重新设计,我只想改动一处地方,就是在学生进行实际测量时,在原有的“用尺测量出1000米”、“先测量出100米,再推测1000米”“看脉路表”“询问法”然后感受所用的时间这种做法的基础上,增加数步法和回头观看的方法,增强学生对1000米的长度的感受。
收集整理:郴州市三完小张改良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六: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陈集乡水利希望小学 张朝卫
《千米的认识》是一堂十分单调与抽象的概念课。以往的教学,在认识千米时,大都由教师示范讲解,然后通过大量的单位换算练习题,使学生扎实地掌握,学生很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获得知识和发展。这样的教学,学生虽然可以非常熟练地进行大量的计算,却不一定拥有这些长度的观念,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让学生比划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然后出示课件(人、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每小时行驶的速度)等画面。让学生发现它们共同使用的长度单位。
引出:计量路程等的长度需要用到更大的长度单位,从而比较自然地引入“千米”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1千米这一观念的建立难度较大,因为平时学生不太关注两个地方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当然,学生也并非是一张白纸,他们在马路边、公路交叉口、高速公路等地见过“千米”(也
叫“公里”),对千米已有所认识。所以,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1千米有多长,你见过吗?(同桌交流)然后让学生估计:“从学校到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用他们自己的眼光去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观念。那么我在学之前先学生到操场上走了一圈(出示课件)(学校操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学生在走的过程中感受到走200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看来200米就比较长。在课堂上在揭示1000米时,我就直接说1000米有学校操场5圈那么长,因为学生已经体验了一圈也就是200米有多长,马上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初步建立了1000米是一个更长的单位的印象,再进一步揭示出1千米与1000米的关系,学生更易于接受。在这之后我还让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就是问一问家长从家到学校有多远?在学生汇报时,每个学生的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比较长的路程就用千米做单位,同时不但更进一步了解了千米这一长度单位,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一举两得。
当然,单单靠这些要使学生很好地建立1千米的观念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的想象力有限,如果单单让学生靠想象1千米,而去认识1千米的话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学生去在今后的生活中去体会千米的长度。
同时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还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像“里程
碑”,大家都看到过,但谁都不曾留心过,这个路边的里程碑到底表示什么意思,除了表示公里以外,还有警告牌标志、指路标志等意思。这都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从中也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安全教育。这样让教材内容“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让他们切实体验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让数学课堂与生活相融。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七:《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10
《认识千米》教学反思
(一)注重生活经验
“千米”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建立1千米的表象难度很大。所以,在教学时,我力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新旧知识的引申、发展处,促成新旧知识的转化。在课前,我亲自带领学生估一估、走一走100米的路程,并量出绕操场200米走一圈的时间,通过这些实践性的课前活动,为千米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认知阶梯。在课中,我又引导学生把1千米与课前了解到的信息进行联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参照物,增强了学生对1千米距离的感性认识。我还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让学生估计1千米的路程,使学生对1千米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为学生学习“千米”提供了理性思考的依据。
(二)重视估算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中,在建立1千米的表象后,我先让学生初步估计1千米的路程,再播放录像,跟着录像走一走1千米的路段,这样,学生想象中的1千米和实际的1千米形成了一定的对比,学生对1千米的感知加深了,也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观念。然后我又出示了一张学校周围交通图,让学生进一步估计,学生有了初步的观念后,在进一步估计中对1千米就有了比较准确的认识。在练习中选择交通工具时,我又安排了估算时间的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同时还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数感的培养。
(三)问题与思考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放得很开,收得匆匆;看似热闹,效果平平。这节课我让学生“具体说说你心目中1千米的长度”,这个环节应该是放得很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充分领会、认识1千米究竟有多长,教师应该在这里着力引导学生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如:学校操场的跑道长200米,1千米是在跑道上跑5圈的长度等。所以我在这里让学生结合课前了解到的信息来描述它们与1千米之间的关系。但是虽然我这样说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不能马上从“乱猜”过渡到“有具体的可比事物”上来,以至于浪费了一些时间,我想在我以后的教学中这个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思考。
收集整理:浏正街小学 王灿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八:《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6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紧密联系生活。让数学源于生活,归于生活。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这一堂课着重体现新课程的这一理念:复习以前所学的长度单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认识中导出千米这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引导学生,并结合实际指出这些单位所表示的实际长度。在学习千米时,也是通过学校的运动场的周长等生活材料来建立千米的概念的。之后,让学生估计一下,从你家到学校,大概有多少距离?说一说生活中其它大约相隔1000米的地方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生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后,让学生了解千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如:汽车里程表、公路边的标志牌,这样让学生再次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的综合题则是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深刻体验生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至始至终体现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理念。课前让学生走走,数数,感受1千米的长度。认识千米这一单位时,由学生从学校操场一圈的周长推导出1000米大概有多长。在提示进率时,由他们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自己结合实际独立运用。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设计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如在学完千米这一概念后,即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学习2千米50米=( )米,50000米=( )千米等。综合题也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互相交流的。这样设计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群体合作意识和
探究学习意识。
3、快乐享受生活。着重体现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基于建构主义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着重体现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高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千米的概念、进率的认识。如学生从10米、100米和200米的实际长度推出1000米的具体长度,从1000米=1千米推出2000米=2千米甚至更多。 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驾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二是采用积极性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状态。三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建立千米概念的表象。四即小组协作学习。五是强化练习设计,即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都及时安排进行必要的练习等。
收集整理:郴州市三完小张改良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九:《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4
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开发研究——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主要的教学难点就在于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起1千米的概念。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学生都可以用手比划出来,也可以用眼睛去看,而1千米的长度既不可能用手去比划,也不能用眼睛去目测,只有借助学生的生活实际去感受。
在课前设计时,我考虑到了两个方面,一是要结合学生课前走操场跑道(环行)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二是要结合生活中比较熟悉的路段(直线型)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于是,我带着学生沿着操场的跑道走了7圈,课上还结合教材内容列举了“如果是200米、250米、400米一圈的跑道,多少圈是1千米?”这些填空,来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
其次,在制作课件时,特意绘制了一幅我们学校附近的路线示意图,因为那些都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线路,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这些路线上往返,所以更能使他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当然,课后王金发老师指出,如果能在这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那就更好了。这处细节,我在课前确实没有考虑到,十分遗憾。
细节决定成败,我十分认同这句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把细节问题考虑得周全、到位。
收集整理:郴州市三完小张改良
三年级千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十: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1.情境的“巧设”:在本课实际教学中,我主要创设两大教学情境,一是引入校门口到加油站距离1千米的录象,二是在练习设计中引入“„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对于录象的引入,我是这样考虑的:学生已经对1千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引入来源于生活实际—校门口至加油站的录象,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更具体的1千米,学生可以进一步在感知、感悟的基础上加深和明确1千米到底有多长,这样,也可以给学生一个比较明确的参照,懂得多长的距离就是1千米,这样情境的创设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具体的、持久的;对于“„数学大餐‟菜单”教学情境的设计,我的想法是,三年级孩子都是比较活泼的、好动的,他们还需要一定的感官刺激,一定的视觉冲击,基于这节课孩子们已经接触过了,所以我不再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而在练习设计的多样性和开放性方面下工夫,我设计了5道练习,并以“„数学大餐‟菜单”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由学生来“点菜”,“点”到什么,就“吃”什么,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同时,很认真地完成了相关的练习,明显看得出,这样的“数学大餐”很适合孩子们的口味!
2.结构的前后呼应:在课始,以“马虎小子的数学日记”来引出千米,课末布置学生完成数学日记,并提醒学生不要犯马虎小子的错误,这样的设计让整个课堂浑然一体。
3.教学的有效实在: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孩子们的学习结果来看,这节课还是挺有效、很实在的,孩子们“三维目标”方面掌握还是相当不错的。
教学缺失:
1.关于课前调查:在课前,我发给孩子们一张调查表,要求学生配合父母调查你走?步大约是1千米,你走?分钟大约是1千米,摩托车中速行驶?分钟大约是1千米,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根本就不让孩子走1千米,而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于是就出现了走200步是1千米,走3145步是1千米的答案,我想,这应该算是教育的一种悲哀吧!
2.关于预设与生成:一直以来,总是认为不需要太多的预设,看到很多老师写一课时的教案就达8、9页,自己很是不解。这次教学让自己有了深刻感触,预设是根本,有了精心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因为在“„数学大餐‟菜单”练习方面根本没有去预设,结果出现了很多诸如重复、罗嗦、遗漏等问题。希望引以为戒。
3.关于数学语言:数学语言不同于其他的教学语言,需要精炼、简洁、准确、有逻辑性,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在预设上面下些工夫,注意数学语言的逻辑、精炼。
4.关于教学评价:对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应该进行适时、有效的评价。在这方面,自认为做的不够好。我想,有效、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单纯的一节课中是无法一躇而就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应该要注意积累评价语言,结合课堂实际灵机应变.
上一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混合运算应用题
下一篇:三年级简单分数加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