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一: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专题
83 都消失 )
84.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 这 )( 凌晨 )( 撑 )
85.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白 )
86 哪能 )( 还 )
87.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畅饮 )
88 客居 )
89.带月荷锄归。( 扛着 )
90. 但使愿无违。( 只 )
91. 爱 )
92. 拄杖无时夜扣门。( 一定时 )
二,翻译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打渔的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俱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屋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片面的人完全一样。
8.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9.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1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村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说啊!”
1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16.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 ,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17. 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18.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19.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20.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惟独喜爱莲____莲从淤泥易地而处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2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
23.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24.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5.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2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27.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28. 技亦灵怪矣哉!
译: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29.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30.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藏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1.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32. 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3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4.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35.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6. 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7.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38.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的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39.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40.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41.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2.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43.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4.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45.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在水中交错的藻、荇。
46.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译: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47. 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译: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呑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48.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译: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49.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译:(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50.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呢!
51.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译:
八(上)名著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鲁迅)
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生在一个县城里的家境小康的读书人家,遭逢社会的变革和家庭的日渐败落,因此书中篇章多是写童年往事的,但具体生动地凸显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二: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â)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1 基础知识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三: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俨.yǎn然 阡陌..qiān mî 髫.tiáo 诣.yì 间.jiàn隔 问津.jīn 此中人语.yù云
点拨:注意多音字“间”“语”的读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2)仿佛..若有光。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类。
(4)悉.如外人。 悉:都。
(5)具.答之。 具:详尽,详细。
(6)问今是何世。.. 世:朝代。
(7)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详细地说出。
(8)皆叹惋。.. 惋:惊讶、惊奇。
(9)便扶.向路。 扶:沿、顺着。
(10)及.郡下,诣.太守。 及:到。诣:拜见。
(11)处处志.之。 志:做标记。
(12)欣然规.往。 规:计划。
(13)未果..,寻.病终。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
(14)后遂无问津.者。 津:渡口。
3.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便要还家。音: 要通邀,邀请。
4.辨析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义。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山穷水尽的地步。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事业的总称。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5)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够。
5.请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解释其意思。(至少三个)
(1)成语:世外桃源。意思: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成语:豁然开朗。 意思:形容由狭窄昏暗—变而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后突然明白。
(3)成语:无人问津。意思:比喻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内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表现桃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表现桃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觉得这种景象非常奇怪,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点拨:重点理解“异”“穷”等词。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点拨:重点理解“平旷”“俨然”“属”等词语。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点拨:重点理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词语。
(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他们)自己说祖上为躲避秦朝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点拨:重点理解“妻子”“邑人”“绝境”等词语。
(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点拨:重点理解“何世”“乃”“无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渔人“访问桃花源”的两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届。阡阳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间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巨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朝代)著名诗人。
五、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回答:“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 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六、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īn 苔ái 鸿儒ú 案牍ú 蕃án .x....t....r...d...f...
淤ū泥 濯ï 清涟án â玩 .y...zhu.....li....亵.xi...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出名,著名。 ..
(2)惟吾德馨。 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
(3)可以调素琴。 调:调弄,指弹(琴)。 .
(4)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身体。 .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蕃:多。 ..
(6)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
(7)亭亭净植。 植:立。 ..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
(9)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四: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项复习
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曦月:阳光,月亮。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清荣峻茂 素;白色。旦;早晨。
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4、 区别:
属:属引凄异(连续) 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 绝 献:极 自非„„(如果)
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
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7、理解性背诵: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
(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分写)
9、运用:(1)2003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
(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11、欣赏:(1)你喜欢文中那一点?说出喜欢的原因。如;用词精当,趣;表愉快心情。或 引用渔歌起反衬作用。
(2)本文语言精致、洗炼,用语俏丽贴切,选一点分析。
(如:描写三峡深秋清幽静寂,说明人们感伤程度。如:描写三峡春冬时,因急流险滩,
雪浪飞溅,故以“素”字修饰“湍”,因潭水澄碧,深沉宁静,故以“绿”字修饰“潭”字。)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南北朝]
精要笔记:
(1)写普通山川之美,清丽自然,浑然天趣,表露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2)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3)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一、解释下列词语: 答案
1五色交辉 交相辉映
2四时俱备 季
3晓雾将歇 消散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云霄,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实是欲界之仙都 实在是人间天堂。
三、简答:
1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从南朝谢灵运以来,只有自己才会欣赏这种奇境。表达了作者对谢灵运的仰慕之情,又抒发了欣赏山水时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赏、自鸣得意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户:窗户
水(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水草)。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五、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陋室铭》(刘禹锡 唐)(2002年河北省中考题)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 (宋代哲学家 周敦颐)(2001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一、 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3 分)
1、 益: 副词,更。 2、 植:树立。 3 、鲜:少。 4、濯:洗涤。 5、亵:亲近而不庄重。 6、 妖:妖媚。 7、蕃:多 8、宜:应当 9、独:只,仅
二、翻译:
1、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2、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
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三、“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四.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答: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五、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六、本文概括莲花高洁品质的句子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七、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 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 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补充说明:上文之字的标号①③④⑤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的。②⑥⑦⑧的意思都是结构助词,无义。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理解背诵:①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003年河北省中考理解题)
⑥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⑦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桃花源记
1、作者:陶渊明,朝代:晋宋诗人,散文家。本文选自《陶渊明集》。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归园田居》(其三)《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贯穿起来。(2)顺序:时间先后
3、重点字词、(1)通假字:要通“邀”,邀请。
(2)古今异议:交通,交错相通。 无论:不要说,要不必说。
妻子:妻子和儿女。 绝境:与世隔绝之地 。 鲜美:鲜艳美丽
(3)一字多义:志: 处之志之; 标记,寻向所志。
(4)重点词:欲穷其林穷:穷尽。 具答之具:详尽。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来问讯咸,都。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并怡然自乐,都。
4、成语:(1)世外桃源:与世隔绝,没有战乱,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后用此成语指虚构的超脱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地方。
(2)豁然开朗:豁然,开阔明亮的样子。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
(3)无人问津;津:渡口。没有人来问渡口。后用此成语比喻没有人过问受到冷遇。
(4)落英缤纷;落英:落花。缤纷:繁多凌乱的样子。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5、理解背诵;(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 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2)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3)从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内容是虚构的:从“桃源世界”,结果“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
(4)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同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5)作品意义:尽管这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6、讨论、 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 (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或:为了寄托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五: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讲读文言文专项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专项练习
一、第21课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缘溪行 ______________ 芳草鲜美 ______________ 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_ .....
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 阡陌交通 ______________ .....具答之 ______________ 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 咸来问讯 ______________ ...
便扶向路 __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__ 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 ...
寻病终 ______________ 后遂无问津者 ________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社会理想?
4.说说“桃花源”的比喻义。
5.本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
6.开头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有何作用?
7.用你自己的语言概括桃花源中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三段中,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为何“乃大惊”?这说明了什么?
9.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叹惋”的是谁?“叹惋”的是什么?
11.最后两段话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根据提示用原文语句填空。
(1)突出桃林之“美”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出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社会生活平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源人来此绝境的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13.“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两个“乃”字包含着怎样的意味?
14.桃花源内“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什么?
15.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6.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他们感叹的主要是外界朝代的更替及带给人们的战争灾难)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
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17.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什么?
18.根据文意,写出下面出自本文的成语的意思。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
19.说说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20.试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理想中的社会是怎样的?
21.本文作者__________,又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诗派代表人物。
二、第22课 《短文两篇》
(一)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惟吾德馨 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 ________________ 可以调素琴 ________________ ....
无案牍之劳形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 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铭,用于__________或___________的文字,一般都是用_______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贞操和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5.作者的“陋室不陋”具体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概括)
(1)
(2)
(3)
6.将本文中心句用横线画出。
7.开头作者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引起下文。
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此处作者连举三位古人,证明“陋室不陋”,再次运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个作用,以古贤自喻,突出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龙、仙在本文中的比喻义。
10.生活中,你有否发现类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事情?试举一例。
11.读了本文,你受到什么启示?
(二)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 ______________ 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 ...
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 宜乎众矣 ________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朝代)哲学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本文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表达方式,文章开头先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突出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直接赞美___________,__________贯穿全文,意在_________。
6.本文对莲花的描写分为直接描绘和间接描绘。直接描绘主要描绘了莲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间接描绘主要是通过菊花的_________和牡丹的_________(本空及前空均选填“正衬”“反衬”)来衬托出莲花的形象。
7.作者写“莲之爱”,有何用意?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完成下表。
的世风的鄙弃。
11.作者以莲的形象寄予自己的节操,这是一种___________的写法。
12. 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13. 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14.用原文回答:作者“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结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_
三、第25课 《杜甫诗三首》
(一)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翻译下列加点词语。
齐鲁青未了 ______________ 造化钟神秀 ______________ 荡胸生曾云 ______________ ....
决眦入归鸟 ______________ 会当凌绝顶 ______________ ...
2.翻译下列句子。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齐鲁青未了”一句在诗的内容方面有何作用?
4.按要求写句子。
(1)写泰山景色秀美:_________________
(2)写泰山山势高大、遮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
(3)表达诗人对泰山及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尾联具有___________的作用,表现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决心、的气概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雄伟抱负。
6.本诗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出具体解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六:八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复习资料(教师版)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期文言文复习资料《桃花源记》 陶渊明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沿着 )
2.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3. 渔人甚 异之。( 非常 )( 以之为异 )
4.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尽 )
5.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
6. 便舍船,从口入。( 放下 )
7. 初极狭,才通人。(非常 )( 仅 )
8.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整齐的样子 )(类 )
9.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全,都 )
10.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都 )
1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竟然 )( 哪里 )
12.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全,详细)( 邀请 )
13.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都 )
14.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
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 )( 更不用说 )
1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详细地说出 )( 感叹惊讶 )
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请 )
18.此中人语云:“不足 为外人道也。”( 对„..说 )(值得 )( 桃源之外 )
19.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处处志之。(已经 )(沿着 )(从前的、旧的)( 做标志)
20.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到了 )(到 )
21.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立即 )(派遣)(标志)(于是,就)
22.闻之,欣然 规往。( 高兴的样子。)(计划。 )
23.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实现 )(不久 )(渡口 )
二.翻译句子:
1.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打渔的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4.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俱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5.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屋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6.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7.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片面的人完全一样。
8.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9.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10.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1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1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余的人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13.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村里的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说啊!”
14.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15.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三.阅读理解:
1.写出几个出自本文的成语。(落英缤纷、世外桃源、鸡犬相闻、怡然自乐、黄发垂髫、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2.桃花源中人为何来此?在听了渔人的讲述后,他们为何“皆叹惋”?
3.桃花源中人为何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 )(只是 )(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弄,这里指弹琴 )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使身体劳累 )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 ,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得馨。
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室主)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4.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5.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三.阅读理解:
1.文中表明陋室不陋的原因的句子是: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陋室幽雅环境的句子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2.作者为何要提到“南阳诸葛庐,诸葛子云亭”?(类比,以先贤自况,暗示陋室不陋)
《爱莲说》 周敦颐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多 )
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大多 )
3.濯清涟而不妖。(洗涤 )( 清水 )(美丽而不端庄 )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更加 )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语气助词,啊 )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少 )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应当 )( 很多 )
二.翻译句子:
8.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我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易地而处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9.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可以贴近去玩弄啊!
10.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对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三.阅读理解:
1.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既庄重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心中的君子应具有怎样的品质?(洁身自好、不慕名利、庄重质朴、特立独行。)
《核舟记》 魏学洢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用 )(雕刻 )
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 )(顺着 )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 )(坐着船在水上游览 )
4.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同“又” )( 大约 )(左右 )
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缓缓地。 )( 起 )
6.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拿着 )(说话 )
7.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靠近 )
8.佛印绝类弥勒,坦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极像 )(举 )
9.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同“屈”,弯曲 )( 靠 )
10.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可数。 )
11.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 椎形发髻)(靠 )(同“横” )
12.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平 )
1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满)
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 长而窄 )
二.翻译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译: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译: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
5.技亦灵怪矣哉!
译: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大道之行也》 (《礼记》)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与”,通“举”,选拔)(培养)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动用法,以„„为亲)(意动用法,以„„为子)
3.男有分,女有归。(职分、职业)(女子出嫁。有归宿。)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这样„.就 )( 发生 )(造反 )( 兴起 )
6.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 )( 这 )
二.翻译句子: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译:(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藏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三.阅读理解:
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1.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峡》 郦道元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 )( 毫无 )( 通“缺” )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午 半夜 )( 太阳 月亮 )
3.至于夏水襄陵,沿 溯阻绝。( 漫上 )( 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 )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极高的山峰 )( 冲荡 )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实在 )
7.高猿长啸,属 引凄异。( 动词,连接 )( 延长 )(凄凉怪异 )
二.翻译句子:
1.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的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三.阅读理解: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水:不同季节不同景象)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一.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辉映 )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消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坠落 )( 潜游在水中的鱼 )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欣赏 )
二.翻译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两岸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七: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练习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
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
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
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译文: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
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
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
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
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
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 、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
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
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
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
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
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
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
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
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
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⑵晴初霜旦( ) ..
2. 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
A.或:或王命急宣 或以钱币乞之 ..
B.故:故渔者歌曰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C.绝:哀转久绝 沿溯阻绝 ..
D.素:素湍绿潭 可以调素琴 ..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
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
是 。
5.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
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七)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⑴念无与为乐者( ) ⑵遂至承天寺( ) ..
⑶怀民亦未寝( ) ⑷相与步于中庭( ) ...
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⒊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 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⒋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八)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八: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知识点归纳
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知识点归纳
& 《桃花源记》
1 基础知识
Ø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Ø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ã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â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â)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1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 《爱莲说》
2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2 文言词语
u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â)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众】多。
u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长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1 阅读探究
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2)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陋室铭》
1 基础知识
²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² 文言词语
【名】有名,著名。【灵】灵异。【斯】这。【德馨(xīn)】品德高尚。馨,香气。【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素,朴素,不加装饰。【金经】指佛经。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案,文书,案卷。牍,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1 理解探究
1.统领全篇并点明主旨的句子(词语)是:惟吾德馨(德馨)。
3.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的。
5.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由此可知其环境特点是:恬静雅致。
6.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由此可知室主人也是一位鸿儒。用一成语概括室中情景:谈笑风生。
7.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前两句正面实写的句子可知
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从后两句反面虚写可知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8.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类比的目的是: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进一步突出“德馨”。
9.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10.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什么情操? 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
12.写出文中的骈句,散句。
骈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散句:孔子云:“何陋之有?”
《核舟记》
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着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
5.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词类活用
(1).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例句: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2).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例句:石青糁之
(3).糁:名词用作动词,原意是煮熟的米粒,在此用于代词“之”的前面,用作动词,涂染的意思例句:石青糁之
(4).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例句:卧右膝
(5).诎:使动用法,使……屈,弯曲。例句:诎右臂支船
(6).竖:形容词用作使动,使……竖,竖起。例句:而竖其左膝
(7).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例句:居右者椎髻仰面
(8)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重点词语解释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巧:特殊的技艺
2、能以径寸之木 径寸:直径一寸,用来形容圆形物的细小
3、为宫室、器皿、人物 为:做,这里指雕刻
4、罔不因势象形 罔:无,没有 因:根据,依据 象:模拟
5、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6、盖大苏泛赤壁云 泛:乘船浮行
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奇:jī零数
8、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 可:大约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缓缓地 兴:起
10、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
11、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12、佛印绝类弥勒 绝:极 类:像
13、舟尾横卧一楫 楫:船桨
14、其人视端容寂 端:正
15、其船背稍夷 背:这里指船底 夷:平
16、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甫:古代男子的美称,多附于表字之后
17、钩画了了 了了:清清楚楚
18、其色墨 墨:黑
19、其色丹 丹:朱红色
20、为人五;为窗八 为:刻
21、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曾:尚,还 盈:满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狭:长而窄
比较多义词的用法
为宫室: 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为人五: 雕刻
能以径寸之木: 木头
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特别
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
东坡右手执卷端: 边
其人视端容寂: 正,如“端正”
说明顺序:空间方位(船舱——船头——船尾——船背,先正面后背面)为顺序
第一部分:
1. 找出本部分中能总括全文,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特点的词语。 奇巧。
2. 本部分分别从哪些方面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能以„„各具情态”分别从原材料的微小,表现题材的广泛,艺术构思的巧妙和高超的手艺说明王叔远技艺的精湛。
3. “盖大苏泛赤壁云”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总起下文。
第二部分:
2. 介绍“核舟”体积时,作者抓住了长度和高度,又写了众多小窗和对联,作者意在表现什么?
以核舟“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小船舱及小窗景物之多之细相对照,突出王叔远雕刻技艺的“奇巧”。
4. 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什么?
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表现他们豁达、豪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却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5. 从作者对佛印的神态、动作的刻画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一个不拘于世俗礼法、放浪形骸的和尚形象。
6.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
是苏东坡。因为刻画得仔细,所以作者当然也写得细腻;同时还因为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这样说明与主题吻合。
9. 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
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
10. 第五段文字中哪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11. 写船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面为什么只用一小段文字呢?
这是为了突出“核舟”的主题,同时也表现作者主次分明的技巧。
第三部分:
作者为什么要对船上的事物进行不厌其烦地点数和说明?
强调了尽管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艺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地感受。
第六段哪句话能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 嘻,技艺灵怪矣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九: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ppt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篇十: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一) 通假字: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四)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倒装句:
(1)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上一篇:一年级数学上册概念
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作业本小圣施威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