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 一年级 |

【www.guakaob.com--一年级】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一: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及练习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知识点及练习

七年级 班 姓名: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时间: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袁绍VS曹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特点:以少胜多 作用: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二、赤壁之战

形势: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统一全国;南方刘备、孙权势力有所发展。

时间:公元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VS孙刘联军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特点:以少胜多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 1 -

1、西晋的统一(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①魏灭蜀;②266年,西晋代魏;(开国皇帝:司马炎;都城:洛阳)③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内迁的各族(东汉末年开始;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

3、西晋的灭亡

原因:①统治集团腐朽,西晋皇族为争夺皇位,混战了十几年,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②西晋的官僚地主残酷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激起他们的反抗。 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力量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形势:①南方: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朝,都城在建康,史称“东晋”。

②北方: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2、时间:公元383年 作战双方:前秦VS东晋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特点:以少胜多 3、相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4、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人口,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主要原因) ③江南地区的战乱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①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②修建

了许多水利工程。③农业技术的进步: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地区。

3、江南开发的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重要意义是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北方的统一

439年,在东北地区兴起的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二、民族大融合

1、黄河流域的民族融合逐渐成为大趋势(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的原因之一)。

2、北魏孝文帝改革

迁都洛阳:根本目的和原因是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汉化政策:学汉语;穿汉服;用汉姓;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改革措施的作用:北魏孝文帝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革的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改革的主要措施内容: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三、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

- 2 -

“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因为自北魏孝武帝改革以后,北魏王朝注意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提倡以孝治国,所以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

四、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北魏和四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附:

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要求记住夏、商、西周、东周、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建立时间、都城、开国君主)

4. 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 )

A、江南气候温暖湿润 B、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C、江南统治者实行仁政 D、江南地区土地肥沃 5.建立北魏的少数民族是( )

A.鲜卑族 B.氐族 C.匈奴 D.羌族 6.如果要了解孔子,需要查阅的文字材料是( ) A.《论语》 B.《诗》 C.《书》 D.《春秋》 7.下列与佛教无关的是( )

A.白马寺 B.范缜写《神灭论》 C.开凿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 D.修建兵马俑 填空题

1. 发生于200年的 官 渡 之 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赤壁之战 发生于208年,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操,随后,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4. 266, 建立西晋,定都 。316年被内迁的匈奴人

灭亡,历时50年。

5. 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 匈 奴、 、羯 、

氐 、 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 。

- 3 -

6. 317年司马睿建立 东 晋 ,都城在 ;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东晋结束,南朝开始。

7. 4世纪后期, 人 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

8. 383 年东晋军队以少胜多打败前秦苻坚,赢得了 之战 的胜利。

9. 北魏政权是 族 建立的,439年再次统一黄河流域。 10. 南朝包括先后经历的 宋、 、 、陈 四个王朝;北朝则包括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共五个王朝。

11. 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使我国的书法升华为一种高级艺术形式。他的代表作《 》,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 ”。

12. 是东晋时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 图》和《洛神赋图》。

13. 南朝的思想家 撰写的《神灭论》系统地阐述了 论思想,揭露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

14. 山西大同的 和河南洛阳的 是北朝开凿的最著名的两大石窟。

- 4 -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40分)

6.下列人物中,对促进民族融合做出重要贡献的有( )。 ①王昭君 ②诸葛亮 ③袁绍 ④孝文帝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某剧组准备重新拍摄电视剧《三国演义》,你认为在剧中有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孙权遣使给刘备送去书法珍品《兰亭序》,以示修好 B.曹操派使臣给孙权送去纸质书信,劝其投降 C.袁绍军队粮草被曹军烧毁后,士兵只好挖甘薯充饥

D.孙吴水师配备指南针后,战斗力大大增强 8.下列与淝水之战无关的成语是( )。 A.投鞭断流 B.草木皆兵

C.破釜沉舟 D.风声鹤唳

9.魏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

A10( )。

A BCD11 AC12 AC13 A14( A15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 C.迁都洛阳 D.淝水之战

16.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

A.《缀术》 B.《齐民要术》 C.《神灭论》 D.《论衡》

17.下列哪一说法与右图不相符合( )。 A.体现了高超的雕塑和绘画艺术成就

B.反映了当时盛行佛教 C.为丝绸之路增添新的光彩 D.体现了中外艺术的完美结合 18.《水经注》是一部( )。 A.儒家经典

B.佛教经典 C.水利学著作

D.地理学著作

19.下列人物中精于绘画,主张“以形写神”画人物的是( A.王羲之 B.顾恺之 C.祖冲之 D.王献之 20.右图中的人物被称为( )。 A.医圣

B.画圣 C.书圣 D.诗圣

二、辨别题(第21题6题814分)

21

C.孙权 D.刘禅 E.苻坚 F.祖逖 ( ( )闻鸡起舞 ( )望梅止渴 ( )势不两立 ( )功败垂成 ( )乐不思蜀

21.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改正。

⑴【 】三国初期,曹操在官渡打败袁绍,奠定其统一北方的基础。

⑵【 】杜甫诗句“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品质。 ⑶【 】东汉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突厥、氐、羌等,合称“五胡”。 ⑷【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局面,南方社会取得暂时安定。

飘若浮云,娇若惊龙

改正:

三、读图识史(6分)

23.请找出与下列图片相对应的文字描述(只需填出相应的英文字母):

24 请回答:

——《三国志注》

⑴材料一中与曹操有关的两个战役分别是什么?(2分)结果如何?(2分)

⑵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说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3分)

25

⑵“魏主”还有哪些汉化的措施?(2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三: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第一学期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④

(命题人:惠州市惠城区教研室 丁惠宁)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请将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表内。)

1A.C.2A.篡夺汉朝的皇位 B.打败袁绍 C.统一中国 3.东汉末年,形成隔黄河对峙局面的军阀是 ①刘备 ②曹操 ③孙权 ④袁绍 ⑤周瑜 A.①② B.③④ C.④⑤ 4.曹操统一北方决定性的战役是

D.取得赤壁之战胜利

D.②④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5.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历史上哪位政治家的评价( )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6.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 B.东晋 C.西晋 7.按下面的性质分类,司马睿应归哪一类

D.诸葛亮

D.前秦

A.陈胜、吴广 B.司马炎、刘裕 C.司马迁、王羲之 D.张衡、祖冲之

8.好多同学为家乡经济成为全国的中心感到自豪。下列造就这成果的历史背景(南朝时期的江南)哪个是不正确

A.南方生产技术比北方先进 B.南方的社会环境比较稳定 C.北方大量人口南迁 D.北方先进生产工具传入南方 9.考古新闻:江苏南京发掘出一件青瓷羊尊(见右图),专家认为它的烧制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具。请你判断它大概是什么时期的

A.秦汉时期 B.夏商时期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D.两晋南北朝及以后

10.南方商品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也促进城市的繁荣。下列城市人口达到百万的是

A.建业 B. 长安 C.洛阳 D.建康

1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以下哪一现象的结果 A.民族融合 B.长期分裂 C.连年战争 D.民族矛盾激化

12.你同班4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争论,你赞同他们四个人中哪个 A.恢复北方农业生产 B.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 C.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D.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 13.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维护了人民的利益 B.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14.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

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

15.南京是六朝古都。下列政权曾定都南京的是 ①曹魏 ②西晋 ③东晋 ④吴 ⑤北魏 ⑥南朝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⑤ 16.右图(1)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农书,它是 A.《农政全书》 B.《水经》

C.《齐民要术》 D.《脉经》

17.右图(2)是我国优秀的地理学著作,作者是? A.贾思勰 B.郦道元 C.范缜 D.祖冲之

1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A.封建制度建立和初步发展 B.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C.政权分裂和民族汇聚

D.③④⑥

图(1) 图(2)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19.祖冲之在哪一方面的成就比欧洲人早约一千年?

A.负数的运算 B.一元一次方程 C.圆周率的运算 D.微积分的计算 20.“书成换白鹤”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A.顾恺之 B.王羲之 C.王献之

D.祖冲之

二、能力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

分。)

21.找一找:下面的地图上有错吗?如果有,看谁能把错误都找出来!

22、请认真观察右图《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回答问题:

(1)东汉末年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

(2)南迁移民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3)大批北方移民南下,给南方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实践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3.歌曲欣赏:《说唱脸谱》(分)

外国人把那京剧叫做Peking Opera,没见过那五色的油彩愣往脸上画,“四击头”一亮相,(哇„„)美极啦,妙极啦,简直OK顶呱呱!蓝脸的窦尔墩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一幅幅鲜明的鸳鸯瓦,一群群生动的活菩萨,一笔笔勾描,一点点夸大,一张张脸谱美佳佳„„

(哇哈哈„„)

请回答:

(1) 词中涉及的五位历史人物,其中四位大致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请问他们分别是

谁? (4

分)

(2) 后人根据这一时期的历史和一些民间传说,编写出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请问这部小说的名称是什么?(2分)

(3) 在歌词中用“白脸”来形容曹操,东汉名士评论曹操时用“治世之能臣,乱世

之奸雄”来形容,你认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6分)

24.如果时光倒流到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后的一天,孝文帝在宫中宴请群臣。请你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场景。(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考虑)(13分)

七年级历史单元测试题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参考答案

二、能力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1、题:(每处2分,答到六处可得满分12分。)

本题共有八处错误:(1)图上所标魏国“曹操称帝,221年,长安”,错了,应改为“曹丕”称帝,220年,“洛阳“;(2)蜀国“诸葛亮称王,220年”,也错了,应改为“刘备”称帝,“221年”;(3)吴国“孙权称帝,都城赤壁”。 也错了。应改为“孙权”称王,都建业。 22、题(本题共12)

(1)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安定。(4) (2)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岭南一带。(2分)

(3)北方人南迁不但为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2分)而且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2分)促进了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2分) 三、实践园(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3题(13分) (1)关羽(关公)、典韦、曹操、张飞(4分) (2)《三国演义》;(2分)

(3)在东汉末年,政局混乱的形势下,曹操具有为统一大业而积极进取的精 神,这是首先值得称赞的;在官渡之战中,曹操统一北方也适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在用人方面,曹操唯才是举,招贤纳士;在经济方面,曹操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生产,这些都充分反映出曹操是一个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于《三国演义》中将曹操丑化,被演成白脸奸臣这是从封建正统思想出发否定曹操,是错误的,那也只是作者的“演义”而已。(6分)

24题、(13分)

提示答题思路:大臣穿汉服上朝;大臣之间用汉语问好;孝文帝决定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娶汉族大臣的女儿为皇妃;(13分)(可结合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从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考虑,只要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四: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

历史上学期第四单元填空练习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号数:__________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 、曹操统一北方

1、 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政局混乱。

(2)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2、 措施(原因)

(1) 政治上:a、曹操控制了汉献帝,取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有利地位。

b、招贤纳士。

(2) 经济上:实行__________,逐渐形成与袁绍集团对峙的局面。

(3) 军事上:__________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胜利后,又

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_________ _。

二 、三国鼎立

1、 背景:占据江南地区的_______实力不断发展,占据荆州的_______得到_______的辅佐,力量也有所增强,占据北方的_______准备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全国。

2、 关键战役:赤壁之战

(1) 时间:__________年

(2) 交战双方:__________与__________。

(3) 结果:__________大获全胜。

(4) 作用:赤壁之战后,曹操无力南下。________攻占四川,并夺得汉中,有了立足之地。

_______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发展,并向岭南发展。

3、 三国鼎立形成:__________年,曹操病死,他的儿子__________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__________,定都_________。__________年,刘备在__________称帝,以__________为国号,史称__________。__________年,孙权称王,国号__________,定都__________。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第21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 人口南迁。

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_________。西汉时,全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__________。

2、_________(时间),由于北方___________________,南方比较安定。为了__________ ,北方人口开始南迁。_________(时间),形成南迁浪潮。北方移民南下之后,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 _,部分移民到达_________一带。

二、淝水之战

1、时间:_________;交战双方:_______________;结果:_________以少胜多。

2、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用: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再一次阻止了___________南下,使_ ____________ 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三、江南经济的发展

1、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下,为南方补充了大量____________,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

_________ ___________。②江南地区____________十分优越。③南方社会相对稳定。④南北方人民____________的结果。

2、表现:⑴农业:开辟___________;北方先进急速与南方水田种植经验想结合;江南地区实行___________,五岭以南种植_________;新建_________。⑵手工业:①纺织业:__________进步。三国时,________全国有名。东晋后期,官府建立___________管理丝织业。②冶铸业:_________的发明。③制瓷业:________成为日常生活用品。④造船业:南方的造船技术也很发达。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即今天的______。⑶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城市繁荣,人口众多,_________人口达到百万。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1、内迁的原因: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进行________,甚至强迫他们________。

2、内迁的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历史上合称“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1、背景:①北魏统一___________,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②___________成为时代的主流。

2、措施:直接原因是便于接受和学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加强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年迁都________,②实行一系列汉化政策: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

3、作用: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___________,胡食、胡服、胡床和胡乐、胡歌、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4、评价孝文帝: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面对当时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他顺应历史潮流进行改革:494年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采取汉化政策: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等。通过这些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同时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23课 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一、数学:_________是南朝宋齐之际著名的科学家。计算出圆周率的数值在3.1415926和

3.1415927之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_________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_________的人,比欧洲人早了约_______年。

二、农学: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时期著名的农学家,____________(书名)介绍了农作物、_________和_________的栽培方法,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_______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___ ______,也是____________ __的优秀著作。

三、地理学:_________是________时期杰出的地理学家。著有_________一书,记录了1250多条大河流沿途情况。此著作既是一部优秀的________著作,同时有很高的_______和_______价值。

第24课 异彩纷呈的艺术成就

一、书法:东晋的_________是著名的书法家。他改变了前代比较质朴的书风,将字写得端秀清新、秀丽华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称。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_,后人称为________。

二、绘画:东晋的_________是著名的绘画家。在他的绘画作品中,以_________最为突出,特别注重______ _____和_______ ____,代表作有摹本____ _______和_______ ____。

三、石窟艺术:石窟艺术综合了_______和_______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___________。它是随着_______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__________和河南洛阳的___________。

材料二:毛玠语太祖(曹 操)曰 “……宜奉天子以令 不臣,修耕织,蓄军资,如 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三国志》

材料三:“设使国家无有 孤(曹操),不知当几人称帝, 几人称王”

——《三国志注》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五: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表解知识点

第四单元表解知识点

5.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赤壁之战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后来又得到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任何一方都不具备很快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是什么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7.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8.释说概念:何处是“江南”————“江南”是一个地域名称。广义指长江以南。狭义指长江下游南岸,以太湖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安徽东南部。这里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魏晋以来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课文里所指的应为广义的江南。

9.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对当时局势有何影响?

失败的原因:(1)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想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希望秦军失败,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能够打胜仗。(2)指挥不当,战线过长。(3)东晋方面将领指挥得当,足智多谋,且有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部队士气高昂。

10.辨析下列概念: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新民族,是多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交往的结果。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在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过程,一般指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或是少数民族农业定居的过程,因此民族融合是历史的进步,是多民族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逐步形成的过程。

11.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首先,看一段材料。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段材料表明了这样几点:①北魏的都城僻处平城,不利于对于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②孝文帝想要充分地吸收汉族的文化制度来治理统一了的中原地区(“文轨未一”“非可文治”可看出);③他想要通过建都洛阳获得为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帝宅”“王里”可看出);④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可看出)。

其次,平城寒冷干旱,粮食产量非常有限,不能满足都城大量人口的需要。一遇荒年,就会有迁都的议论。平城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王朝的首都。

再次,正如孝文帝所说,平城是“用武之地”,北方少数民族很容易对平城形成威胁。

12.如何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大背景下,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的建议,实行改革。意义: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评价: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北方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形态斗争的结果,改革给这一历史进程作了总结。北魏统治者改革的主观动机,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其手段强调同化,但由于改革适应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融合的客观历史趋势,因而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历史进程。

13.如何理解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民族融合的一次高潮,是这一历史时期的一大特点,表现在:(1)两大方向的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和北民南迁。(2)三个阶段的民族融合:东汉末至西晋初,五胡内

迁后,长城沿线出现融合局面,东晋十六国时期,融合步伐加快,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3)四种融合方式:民族迁徙,友好交往,联合斗争,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四次短暂的统一,分析其统一的原因及影响

(本题要对历史问题纵向把握。所限定的时间范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分裂时期,需要列出这一时期几次短暂的统一再分析统一的原因及影响。)

第一次是曹操统一北方。出现的原因:东汉政权遭黄巾起义的打击而迅速瓦解,北方各地方军事集团为争夺地盘长期混战。曹操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采取了有效措施,逐渐强大起来,消灭群雄,统一北方。第二次是西晋的短期统一。三国后期各地遭受战乱之苦,西晋灭吴,终于实现统一,但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激烈,统一是短暂的,北方少数民族趁机大批内迁。第三次是前秦的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很多政权,北方陷入各割据政权混战的十六国时期。由于氐族贵族苻坚励精图治,国家逐渐强盛,统一了黄河流域。第四次是北魏的统一。苻坚要吞并东晋,强征各族人民去打仗,但在淝水之战中彻底失败,北方再度陷入混战和割据状态。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到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这一次统一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的社会经济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5.祖冲之与圆周率

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特别是在推算圆周率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孜孜探求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中国古代的《周髀算经》说“周三径一”;西汉刘歆求得3.1547;东汉张衡求出3.16;曹魏刘徽求得3.14等。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刘徽创造的“割圆术”,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超越了前人的成就,作出了了不起的贡献。祖冲之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日本学者曾建议把圆周率命名为祖率,以纪念这位杰出的中国学者。

16.魏晋时期石窟艺术盛行的历史背景及给我们的启示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战乱连绵,人民渴望得到虚幻的安宁,统治阶级也需要用佛教麻痹人民,因而佛教盛行。随着佛教盛行,江南地区出现许多佛寺,北方除了佛寺,还出现了一些石窟,宗教画成为盛行的艺术风格。其中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

给我们的启示: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同样道理,一定社会的文化特点也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例】

下列对淝水之战中前秦失败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军队战斗力不强 B.军事指挥不当 C.攻打东晋不顺应民心D.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例】能力提升题(这类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和相关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要求学生能迅速捕捉辅助答题的信息点,准确把握相关历史信息是正确回答的必要条件。)

【例】阅读下列材料: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士革爻卦,水面偏能

用火攻。”

根据材料及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右图中人物是谁?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两个成语。

【答案】

(1)诸葛亮

(2)“取西蜀”: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进占四川;“东和北拒”:指确定联孙

抗曹的策略;

“水面偏能用火攻”:指赤壁之战,火烧曹操。

(3)三顾茅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取二)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六: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题

(第18—22课)

校别 班别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作战双方是: A.刘备与孙权 B.袁术与袁绍

C.董卓与孙权 D.袁绍与曹操

( )2.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 )3.关于赤壁之战正确的一项是

①发生在200年 ②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④在这次战役中曹操大败袁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4.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 D.打败强敌袁绍

( )5.“三顾频繁天下计,一朝晤对老臣心。”这是一幅有关三国人物的联语。此

处“老臣”是指

A.刘备 B.关羽 C.张飞 D.诸葛亮

( )6.下面是分类排列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名字,司马睿应该归为在哪一类:

A.蔡伦、祖冲之、张衡 B.刘邦、刘秀、司马炎 C.陈胜、吴广、张角 C.屈原、司马迁、班固

( )7.下列哪次战役,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 )8.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联军大败曹军的大将是:

A.许攸 B.周瑜 C.诸葛亮 D.卫温 ( )9.三国鼎立时期,蜀国的所在地主要是在今天的哪些地区?

A.山东、河南 B.江西、浙江

C.四川、重庆 D.新疆、甘肃

( )10.下列关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A.曹魏重视兴修水利,蜀国丝织业发达,吴国造船业先进。 B.包含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各国为增强实力,都很重视发展生产。 ( )11.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我国出现的短暂统一的王朝是: A.曹魏 B.西晋 C.前秦 D.北魏

( )12.北魏是我国北方哪一个民族建立的王朝?

A.匈奴 B.鲜卑 C.羯 D.羌 ( )13.顾恺之的代表作是:

①《离骚》 ②《孙子兵法》 ③《女史箴图》 ④《洛神赋图》 ⑤《兰亭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④⑤ ( )14.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A.长安 B.许都 C.洛阳 D.建康 ( )15.孝文帝叫拓拔宏,又叫元宏,你知道为什么吗?

A.皇帝赐姓元 B.他喜欢银元

C.改用汉姓 D.讨厌自己的复姓

( )16.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社会安定 B.南方自然条件好

C.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 D.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

( )17.中国古代史上曾有过多次迁都,其中以接受先进文化而进行的迁都是:

A.盘庚迁都 B.周平王迁都 C.孝文帝迁都 D.明成祖迁都

( )18.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是: A.《九章算术》 B.《伤寒杂病论》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 )19.被后人称为“书圣”的是:

A.孔子 B.张仲景 C.扁鹊 D.王羲之

( )20.被人们誉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作品是:

A.秦皇兵马俑 B.云冈石窟的浮雕 C.王羲之的书法 D.顾恺之的绘画

( )21. 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即今天的 A.海南 B.日本 C.台湾 D.澎湖列岛

( )22.西晋的灭亡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有直接的关系?

A.氐族 B.匈奴 C. 鲜卑族 D.羯族

( )23.下列少数民族中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曾经统一过黄河流域的有:

①氐族 ② 匈奴 ③ 鲜卑族 ④羯族

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 )24.导致西晋是一个短命王朝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上层非常腐败,封王各自为政 B.晋惠帝实行分封制 C.统治者不重视发展生产,经济衰退 D.匈奴入侵,攻灭西晋

( )25.喜欢旅游的同学,如果要了解我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情况,应该翻阅下列

哪本书?

A.《齐民要术》 B.《史记》 C.《三国志》 D.《水经注》

二、材料解析(18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秦王坚……望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抚然始有惧色。……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死者什七八” 请回答:(8分)

①材料描述的是哪次战役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年?交战双方是哪两个政权?(3分)

②“秦王坚”指的是谁?他是哪族人?(2分)

③这次战役的结果如何?造成这样的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联合)而不可图(谋图、进攻)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回答: (5分)

① 材料中的“天子”指谁?“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分)

②从材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刘备是否接受?举一例子说明。(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5分)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1分)

(2) “壮心”在这里指什么?(2分)

(3)作者在历史上最大的功绩是什么?(2分)

三、问答题(7分)

2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请你分析一下影响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历史有何影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进的生产技术和和工具,促使南方经济的发展;而南方社会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为经济的发展也提供有利的条件。(5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2分)

二、材料题

26、①;淝水之战(1分);383年(1分);前秦和东晋(1分)

②前秦的皇帝苻坚(1分);氐族(1分)

③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1分)。原因:苻坚不听劝告进攻南方,不得人心,而且骄傲,指挥失误。(2分)

27、①是汉献帝(1分);“挟天子而令诸侯”让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1分)

②联合孙权抗曹(1分);刘备接受建议(1分);赤壁之战中刘备联合孙权抗曹(1分)。

28、(1)曹操(1分)。(2)统一中国。(2分)(3)发展北方经济,统一北方。

(2分)

三、问答题

29.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1)自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不断, 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给南方增加劳动力,也带来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七: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八: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九:七年级历史人教版上册第四单元复习课件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篇十: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政权的分离与民族汇聚》测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2.示例:官渡之战——袁绍对曹操;参照示例,“赤壁之战——”的正确搭配是( )

A.曹操对孙、刘 B.孙、刘对东晋 C.前秦对东晋 D.西晋对前秦

3.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

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分裂

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4.经过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最终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表中不完全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历史实际情况的一项是( )魏蜀吴

A建立者曹操刘备孙权 B都城洛阳成都建业

C建立时间220年221年222年 D国号魏汉吴

5.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 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

朝代北方南方 西汉80%20%

南宋37%63%

6.右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7.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8.某博物馆要求选出最能体现东晋南朝朝江南青瓷烧制技术的物,最应该当选的是( )

A. B. C. D.

9.公元4—6世纪,曾一度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政权是( )

①前秦 ②北魏 ③西晋 ④东晋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二组添一个适当的词( )

①破釜沉舟——巨鹿之战 ②草木皆兵——( )

A.官渡之战 B.长平之战 C.淝水之战 D.赤壁之战

11.《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 )

A.兴修水利工程 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行 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

12.自北魏孝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他们( )

A.与汉族贵族联姻 B.采用了汉族的官制

C.学习汉族的礼法 D.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了汉族姓氏

13.北魏孝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B.加速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化 D.巩固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14.商鞅和北魏孝帝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改革家,他们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巩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B.都促进了民族融合

C.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15.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的作者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 祖冲之 D.王羲之

16.想了解我国古代江河流经地区的川、城镇、物产、矿藏等情况,需要查阅( )

A.《九章算术》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水经注》

17.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成就的是( )

A.书法 B.绘画 C.雕塑 D.石窟艺术

18.右图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雕像艺术继承了秦汉以造型艺术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外哪一宗教的艺术养分( )

A.佛教 B.基督教 C.道教 D.伊斯兰教

19.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期时曹植的书房场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你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桌上有毛笔、纸张 ②书桌上有一叠印制的书籍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④书桌上放有一盘葡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0.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那么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

A.反对各族的斗争 B.各族人民之间经济化长期交往

C.各族之间的战争 D.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改革

二 组合列举题(8分)

1.写出《三国鼎立形势图》中字母所代表的三国都城:

A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答出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

三、 判断改错题(本题10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1)奠定三国鼎立形成基础的战役是淝水之战【 】

改正:

(2)220年,曹操废除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

改正:

(3)东汉末年由于北方动荡不安,形成北方人口南迁浪潮【 】

改正:

(4)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达到夷洲,夷洲就是今天的台湾【 】

改正:

(5)北魏孝帝把都城由开封迁到洛阳

改正: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24分)

1.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

材料二: 鲜卑姓氏改为汉姓鲜卑姓

拓跋拔拔步六狐贺赖独狐

汉 姓元长孙陆贺刘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2分)

(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

(3)除了材料一、材料二的改革措施外,请再另举2例。(4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2分)

2.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4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2分)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启示?(2分)

(4)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趋势,于是,_____________(皇帝)顺应这种趋势进行了改革,改革的作用如何?(4分)

五、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分裂的时期,但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

请回答下列问题:

【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是什么?(3分)

(2)汉武帝时期,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请问: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各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呢?(6分)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和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3)写出下图中A、B、C处政权的名称。(3分)

三国鼎立形势

(4)北魏孝帝改革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写出他改革的重要措施。(任4点,4分)

【总结认识】

(5)通过对以上历史问题的探究,你有什么认识?(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共40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AADADCCDACDCDCBDDADB

二 组合列举题(8分)

1(1)A洛阳(2)B成都(3)C建业

2.三顾茅庐、闻鸡起舞、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鞠躬尽瘁、望梅止渴等

三、 判断改错题

((1)×淝水之战改为赤壁之战(2)×曹操改为曹丕(3)东汉改为西晋(4)√(5)开封改为平城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24分)

1.(1)北魏孝帝。(2分)

(2)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化。(2分)

(3)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管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任选2例,4分)

(4)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1)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先进。l分

(2)魏晋南朝时江南得到开发。原因有: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②北方人口南迁,带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⑧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④南北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4分

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1分

(3)启示:保持安定的环境;引进人才;引进技术等等(言之有理,酌情给分)2分

(4)民族融合(1分)孝帝(1分)作用: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分)

五、分析与探究题(本题18分)

1.(1)嬴政(秦始皇)(1分)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2分)

(2)政治:接受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

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6分)

(3)A魏B蜀C吴(3分)

(4)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任意四点,4分)

(5)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和不变的追求(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本文来源:http://www.guakaob.com/xiaoxue/12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