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一年级】
比一比评课稿篇一: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腰站子学校 万海燕
《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本课遵循这一理念,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的比较方法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情境中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并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1. 让课堂充满情趣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是促使学生主动发展的必要条件,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的浓厚兴趣。 本节课在导入新课时,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利用多媒体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以森林游戏为活动背景,可爱的小动物们为活动主角,学生以小裁判员的身份自然地加入到游戏中,并以承担这一角色遇到问题作为推动力,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活动动机。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生动地、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在小动物们的翻牌游戏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昂,跃跃欲试,这时分四人小组也进行同样地翻牌游戏,让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上了一个台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2.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得发展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数学教学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人合作交流和创造等活动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一种学生能够探
索的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索。本节课为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小裁判员们为了完成自身的任务,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探究的热情,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的加以肯定、赞赏,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同时发动全班学生讨论。对于错误的说法,及时教育其他学生不能取笑,更不能挖苦,因为这些学生对问题能动脑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情,教师应该鼓励、引导他们,使学生自尊心受到尊重、保护,学习积极性、兴趣也得到提高,这样,探究的热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保护。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是课程改革所涉及的重要课题,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先后几次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获得的体验是深刻的,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比一比评课稿篇二:1.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第九小学 徐玉良
通过听徐老师的这堂公开课以后,给我的感触很深,下面我就徐老师的这一堂课谈一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1、徐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 整节课环节清晰,特别是教学设计非常新颖, 课件制作精美有趣。
2、课堂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课堂中徐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能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学到知识。
3、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就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投球游戏引入,4个男生和4个女生比赛,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那组获胜这一问题,学生一起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方法多种多样。由于老师“同情”失败队伍,加入男生队,进行第二次投球比赛,比总数时失败一方的女生,她们有点不服,造成能不能比总数的争论局面,引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在争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徐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投球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
4、通过量身高练习,徐老师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徐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使学生真真切切地
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
为了共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提一点建议:课堂上时间有一点没有把握好,还有在小结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教师没有进行完好的小结。以上是我个人不成熟的一些看法,仅供各位老师参考。如有不妥之处, 请各位老师见谅。
比一比评课稿篇三:《量一量,比一比》评课稿
《量一量,比一比》评课稿
肖老师所执教的《量一量,比一比》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认识了线段,形成了1厘米和1米的长度表象,完成了对线段、厘米和米的认识。因此,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就不能仅满足于通过测量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上,而是注重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经历实际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认识身边物体的长度,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用比较合适的方式描述物体的长度,体会测量本质,培养估测能力,构建不同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发展学生的长度观念,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量一量,二是比一比,量是比的基础,量为比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比是量的升华,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构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长度关系,体会量的本质,发展长度观念。
在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上,教师主要着眼于这样三个方面 :
一、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是关于测量的实践活动课,教师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做为重点。在课上安排了:量一庹的长度;量自己的肩宽、步长,量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一系列活动,都是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感受、体验着测量过程。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直观的感受了测量的方法与步骤,活动后学生交流了测量的数据,反思在测量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这些活动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了测量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
估测是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在没有测量工具的情况下,对一些无法或没有
必要进行精确测量的数量进行的粗略估计,如目测、步测等。它实际是学生估算能力在测量活动中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课中,教师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测量后分析数据,让学生选择代表平均范围的数值,比出身边常见物体的长度。整节课通过反复的量和估,逐步培养了学生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对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如:在活动中小组四人分工明确合作测量一庹的长度以及同桌的肩宽、步长,在小组中交流估测各种动物长度,教师通过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及合作中的反馈与评价。通过评价,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通过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数学才干,同时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与思辩,以增强整体交往合作意识。
比一比评课稿篇四:2.《比一比》评课稿
《比一比》评课稿
第九小学 涂文静
《比一比》这一课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教学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重要概念,它是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指标量,用以代表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本节课,徐老师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训练,每个操作环节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等活动来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情境的成功运用。
课一开始,徐老师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投篮游戏引入,并在比赛中引出怎样判断哪组获胜这一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学习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讨论中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为了让学生认识平均数的特征,徐老师没有直接呈现概念引出平均数,而是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逐步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并启发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
二、概念的建构认知。
本课的大致知识能力层次如下: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整节课由具体到抽象,由模糊到清晰,由平面到立体,多纬度构建主体化的平均数概念。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深刻和全面。
三、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徐老师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他所选取的“小熊卖冰糕”及“淘气过河” - 28 -
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
- 29 -
比一比评课稿篇五:《比一比》评课记录
《比一比》评课记录
西苑小学 一年级 高燕
教学中的优点:
王就英: 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率极高,特别是
老师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
王世义:老师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予了学生比较充分的
自主探究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提升。
王丽:老师语言优美,仪表大方,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学
生喜爱的教学情景。
李钰霞: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
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陈江霞:老师利用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起,有许
多地方值得学习。
刘君霞: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杜海霞: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多样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刘日霞:老师课堂激情高,教学环节紧凑,合理把握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中的缺点:
刘日霞:老师的课堂中,教者不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
色,老师不只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陈江霞:学生自控能力差课堂活动时有点乱。
王丽:时间控制的不是太好。
刘君霞:设计的学生活动有点少。
课堂效果:
这节课总体来说很成功。
比一比评课稿篇六:比一比 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比一比》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识字二的一篇识字课,课文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一幅农家小院的情景图,第二部分是词语,第三部分是一则韵文。主要通过对农家小院具体事物的比较,为学生提供识字的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本课中,要求学生学会12个生字,8个词语,认识1个偏旁“土”,正确流利地朗读韵文。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识字能力和朗读韵文的能力,掌握识字的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我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兴趣教学法。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容易分散,而兴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通过运用恰当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儿童化语言;形式多样的识字游戏;活泼有趣的朗读方式,从始至终让孩子们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2、情境教学法。这是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科整合这两方面去考虑的。在教学中我通过展示课本插图的方式,通过引导性的语言描述情境,通过文本和课件互为直观感知,通过生动形象的板书重现知识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接参与学习,在创设的情境中
促使学生更好地识字,学词和读文,达到识字和学词的目的,提高识字能力。
3、赏识教学法。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在学生练读字,词、参与游戏、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等环节,我活用赏识语言;当众表扬赏识;用欣赏、赞许的目光赏识;用友善的动作赏识;用模糊赏识等赏识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给学生注入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三、说过程
根据教材特点和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四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在开课时,我首先激励背诵与比赛相关的《比尾巴》,接着我用上声情并茂的语言引领学生进入新课内容。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到农家小院的美丽,有了这一情境效应,学生的情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游戏激学,积累字词。
在这环节里,我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了词语的基础上,以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快而准地把词语读出,我把游戏和课件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朗读儿歌,积累感悟。
本课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读的形式很多,有学生自由读,个人抽读,集体读、男女生比赛读、师生间竞赛读,拍手读。课堂上书声一片,特别是学生自拍手读,学生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起来,师生已经融入到教材所设置的情境当中,真正走进了美丽而温馨的农家小院,把课堂学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点。同时,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中华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说学法
正确的方法指向成功的道路。教学时,我着重进行以下的学法指导。
1、让学生学会在合作探究中学。
合作探究学习更加关注知识中的能力部分,它更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在教学本课中,我请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出生字,词语;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解决字词读音,互相探究记字方法,让学生思维力,想象力,理解力得到充分的展示,促进学生长远发展。
2、让学生学会在读中学。
朗读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本课教学以读为本,有目的、有效果、形式多种多样的读字,读词,读文,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韵文的语言美。
3、让学生在游戏中学。
我们常说寓教于乐。本课教学中所用的游戏形式多样,操作性强,用得恰到好处,学生在乐中积累了语言文字,也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板书
本课采用图文结合式的板书。这是依据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优势而设计的,板书是随着学习内容的先后出现的,用简笔画画图,图上的字,词是用贴字卡的形式出现,通过可爱的图象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增进学生记忆的加强。
比一比评课稿篇七: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
李志平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比一比》,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课后反思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2、教学地位: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平均分与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它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本节课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会求平均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作用。
本课是在学习了( )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 )的基础。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渗透“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2、能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新知的精神。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平均数,对其较难灵活的运用,因此运用平均数的知识灵活的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1、教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通过创设投篮比赛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哪队的实力更强,利用比赛结果不公平这一矛盾的激化,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情境中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
接着,在问题中深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平均数的意义能更好的得以体现,学生也在解决问题中深入了理解平均数。
2、学法
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已经接触到统计的有关知识,多次经历统计数据的全过程。本课是在学生已了解平均分和具有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上学习比较简单的求平均数问题。关于平均数的知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学生只是有了一些感性的经验,本节课要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平均数的意义与作用,进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采用探究式的学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思考、探究,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通过动手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矛盾引入
开课以两队投篮比赛活动展开,我预设了两场比赛。
第一场比赛人数相同。根据统计图让学生比一比哪队实力更强。交流中明确:可以用比较总数的方法。
第二场比赛人数不同,制造了矛盾。引导学生观察两场比赛的不同之处。从而体会到此时再比总数不公平,把学生引导到寻找公平的比较办法中,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得出比每个队平均每个人投中的球数。
以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哪队投篮实力更强的问题作为研究平均数的基础,突
出平均数产生的意义与价值。学生经历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也加深了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探究,寻求如何得到每个队平均每个人投中的球数的办法。学生通过在统计图中画一画、移一移,以及讨论会得出“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
通过电脑白板演示进一步明确移多补少的方法;在计算中明确每一步的意义。最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我还将引导学生在得出平均数后进行讨论,使学生明白平均数并不是每个人实实在在投中的球数。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会灵活的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问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在设计练习题时,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生能更直接的理解问题,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生会在实际中深入浅出的突破难点。
4、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主动地寻找有关平均数的运用,体会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比一比评课稿篇八:《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比一比》。
一、教材分析:
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首先通过教室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认识长短和高矮;接着通过找一找、比一比,体会比较的方法,进一步感受长短和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教学重点是知道长短、高矮的含义,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的思维方法。教学难点是掌握比较的标准和方法,会用正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比较的结果。关键是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而且比较的结果都是相对的。
二、学情分析:
1、本课时是入学后的第二课时,小朋友对小学学习生活还不熟悉,还不习惯,容易“坐不住”。因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如,通过小熊邀请大家参观客厅来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现客厅的数学秘密;用小故事来串联“想想做做”的题目;通过“发现奖”、“合作奖”“秩序奖”等奖项的颁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中始终洋溢着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2.由于学生在幼儿园已经学会辨认物体的长短、高矮,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关于长短、高矮的感性认识,可以说学生对长短、高矮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因此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在观察客厅里有了些什么东西后,就直接让学生找东西来比一比,然后再用到了书上的小图来巩固比较的方法,并指导学生用√或O来表示。另外,我的教学在关注知识性学习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如何设计更多的有意义的活动(如找一找、剪一剪、搭一搭、排一排等),让学生探究、体验比较的方法,培养仔细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事物的长短.高矮.轻重.等等.
(2).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积极参与.勇于交流的学生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经历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就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轻重.等.
难点就是:让学生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
五、教具准备:课件,小熊头饰, “秩序奖”“发现奖”“合作奖”的小奖状,吹塑纸条,2张幻灯片。生准备小剪刀,胶水,可以搭的实物。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呢?(师戴好小熊的头饰) 你们好,我是小熊,今天我邀请大家到我的好朋友小莉家去参观一下美丽的客厅,你们想去吗?
(二)、指导观察,引导比较
1.(课件出示 )小朋友,小莉家的客厅到了。你们看,漂亮吗?都有些什么东西呢?(同桌互说)
(让生看图充分地说)(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2.其实,小莉家的客厅里还藏着许多数学秘密呢,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秘密找出来?要想找到这些秘密并不难,只要小朋友睁大眼睛仔细看,开动脑筋用心想,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你们看,小莉家的客厅里有许多东西,他们有的长短不同,有的高矮不同,你能把他们找出来吗?哪个小组能找满5对就能获得“发现奖”。
小组讨论,然后分组汇报。根据回答颁奖。
3.刚才,我们是小组同学一块儿来找了一些东西来比一比的(板书课题:比一比)通过“比”,我们知道了一些东西的长短、高矮,白菜老师和茄子老师想看看是不是每位同学都会比一比了。(指导翻书)(课件出示小图,比较小图,指导画√,画O)
4.打开你的文具盒,再找一找,比一比。(面对大家,举着东西说一说)(表现好的继续颁发“发现奖”)
5.体会比的相对性
(1)师出示一枝铅笔: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生讨论,还需要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2)师拿出不同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3)这三枝铅笔中哪一枝最长,哪一枝最短。使学生明确最长的只有一枝,最短的也只有一枝。
三、实践感悟,巩固方法
1.“想想做做”(以故事串联)
小莉学校有一位大哥哥腿受伤了,有一天小莉推着大哥哥去上学。(课件出示)
(1)“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走哪条路近一些呢?(为什么呢?)(课件出示)
(2)“想想做做”第2题
刚出家门,家门前的两棵树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课件出示)
(3)“想想做做”第3题(让生讨论可以怎么看,怎么比)
小熊还带了两位好朋友来了。(课件出示)
(4)“想想做做”第4题(怎么比的,强调“最”的唯一性)
生比出来以后,师追问:为什么小熊的下面既不打√也不打O。
下面,让我们来动动手吧!
2.剪一剪
用吹塑纸条小组内每人剪一条任意长的纸条,然后比一比长短,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纸
条排列好。最先完成的小组获得“合作奖” (比一比:谁剪得最长,谁剪的最短)(组长上来汇报时,注意贴法的多样性)
4.搭一搭
拿出自己带来的东西,小组合作,看哪一组搭得高。
(生活动:拿出学具,和自己的小伙伴一起搭出高矮不同,形状各异的模型。)
比一比:哪一组搭得最高。
四、全课小结,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从参观小莉家的客厅开始找一找,后来又自己动手剪一剪、搭一搭,比较了一些东西的(长短和高矮)。在生活中,我们除了比高矮、长短以外,还能比什么?(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对一些事物进行比较,比一比它们的长短、大小、轻重、快慢等。今天,老师只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了“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以后,我们还要学会比其它的。
2,学习了今天的比一比,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生各抒己见)
有的事,我们只能课后再做,我们选现在就能做的事来试一试自己学的怎么样吧!
(1)两人比身高
a(请两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学来比一比身高)你们能一下子看出谁比谁高吗?(不能)那你们猜测一下,谁比谁长得高些呢?你能想出什么方法来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比一比)怎样比呢?大家讨论一下。(两个人站在一起;人站在墙壁旁,头顶在墙壁上的位置做个记号,看谁的记号高谁就高等等)
b说一说,谁比谁长得高,谁比谁长得矮。
c小结:看来比身高的方法很多,但比较时要注意,一是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个面上,二是人要挺直,三是用做记号的办法时,人还要贴着墙壁。
(2)小组排队活动
a四人一组。同桌两个比,另两人看一看,说一说,然后交换。
b每个小组要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c请小组长负责,哪个小组排得最快最整齐就能得到“秩序奖”。
d小组长汇报交流本组排队的方法。
e小结:小朋友刚才合作得都很好,明天我们再到小莉家去的时候就这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去吧!
3.明天,小莉还要请我们到她家去吃饭呢,到时我们还可以去她家的厨房看看,小熊想好了明天给小莉一家每人送一份礼物,不过它碰到了一个疑问,看看你们能帮它解决吗?(出示幻灯片
小熊要给他们每人准备一条皮带,谁的皮带最长?谁的皮带最短?(你是怎么想的?)
4.今天天气真好,小熊还想出去放风筝,看,(出示幻灯片)已经有人在放风筝了。3个小朋友的风筝线是一样长的,猜一猜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高?哪个小朋友的风筝放得最低?
看来,只要同学们仔细观察身边的世界,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处处都有数学。
五、课后作业
1.课后与小伙伴一起,找一找校园里最高的建筑。
2.课后与父母一起,找一些自己家里的东西来比一比他们的长短或者高矮。
3.自己想办法去了解我国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长的河流。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求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比一比评课稿篇九: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泸州十八中 张雪
一、说教材
本课是由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编排独特的词组、琅琅上口的韵文歌组成。细看背景图, 展现了一个温馨、安逸的农家小院的生活场景。身为农村的孩子,黄牛、花猫、鸭子就在我们身边;苹果、红枣、桃子随手可得;这恰是孩子的生活圈,这恰是孩子的乐园。本课可以安排故事讲述:一个丰收秋季节,小院里憨厚老实的老黄牛与舒适入睡的小花猫,读懂了和谐;悠闲嬉闹的鸭子与可爱至极的小鸟,读懂了喜悦;桌上的杏子和桃 子,树上的苹果和枣子,像一个个俏皮可爱的孩子,正说着这家院子发生的故事……好一副充满浓郁的乡村特景! 一个个活泼、调皮的词语,像一位位农家小客人把孩子们带进了文本中。一句句琅琅上口的韵文,诵读间会传达出一种暖暖的情感:丰收的喜悦、和谐的喜悦……。
韵文浅显易懂,节奏感强,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儿童朗读。其次,孩子在学前接触到的儿歌比较多,对于这样的朗读文本有独特的体会,有朗读的乐趣。一个大、一个 小,一边多、一边少是一种简单的比较,一种充满童趣的比较。
二、说目标
1、通过图片语境和生活语境,学生能熟练地认识12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理解两组词的编排规律以及量词、反义词的正确使用,并在朗读中发现韵文歌的语言特点。
3、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以及情系乡村。
为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借助与学生的生活积累和必要的资料补充、积淀,组合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
三、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环节设计为《精灵之星大比拼》的闯关活动。
教学的第一版块是神探精灵 一
城市孩子对农村了解不是很多,为了培养孩子观察能力,因此我特设计活动是:神探精灵让孩子的定格在那温馨的生活场景中,去观察去发现,并且用完整的话来叙述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设计目的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的第二版块是精灵夺旗
本课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认识12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4个生字。为了让枯燥的识字教学趣味化,我设计的第二个活动是精灵夺旗,让学生在比拼中掌握生字。在这一活动中连设四关:文中词语、带音生字、去帽后的生字、去音后的词语。闯一关夺一面旗帜。
设计的目的1是在活动竞争中掌握生字词语。2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的第三版块是智慧精灵 本课的难点是对量词和反义词的掌握。量词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很抽象,因此我采用了形象直观的图片进行量词和反义词的教学。本活动要考考最有智慧的精灵,让孩子们逐步掌握量词头、只、群、堆等。 设计目的1是在直观中掌握量词。2是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的习惯。
教学的第四版块是勇夺精灵之星 这一活动是课外的延伸,主要是考查孩子们在生活中对量词的了解,对反义词的掌握。
设计目的1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2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不仅源于书本,更重要更直接的知识是源于生活的意识。
整个教学设计源于《比一比》这一主题,知识在一次次比拼中掌握,同时让生活中的画面呈现在学生前,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同时也培养观察的能力,表达的能力。
比一比评课稿篇十:比一比说课稿
《比一比》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一比》是西师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内容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帮助它们认识相关的汉字,在读句子的过程中建立大小、多少等概念,初步了解用比较的观点看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认识十个生字,会写五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 知道大小、多少、长短、高矮是在比较中确定的。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生字和新笔画“竖提”。
难点:学会大小、多少、高矮、长短的比较,知道大小、多少、高矮、长短是在比较中确定的。
四、说教学过程
由学生熟悉的事物互相比较的游戏导入,以此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揭题后以对比图片观察对象,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出示句子齐读。初步达到学会比较。接着请两位差别较大的学生上台,要求讲出二者存在的不同,孩子们也从体型、个头等方面给出了答案。在认识高矮这对意思相反的词时,老师也加入活动中,孩子们开始认为“高”的同学和老师进行比较后,就“矮”了,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们知道高、矮是在比较中确定的,不是固定的,比较的对象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接下来是学习生字时间:出示带拼音的十个生字,自己拼读后齐
读,男女赛读,在此过程中,适时强调容易出错的平舌音和翘舌音,注意三拼音节,以强化巩固。小老师领读,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然后是去掉拼音开火车认读生字词,游戏组词,考察识字效果,加大孩子词汇量。最后是书写生字:选择了“长”和“足”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字进行讲解,要求观察笔画位置,在书空练习后再在课本上书写。为加深认识,通读课文,找出反义词,补充课外的反义词儿歌,引导学生说话,说一说生活中的什么大、什么小、什么多、什么少,还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设计,板书主要是课题“比一比”和位于田字格中的“长”和“足”字。
上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历史22课练习题
下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图形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