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uakaob.com--四年级】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一: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五、教学建议
(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先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2.初读课文,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3.深入阅读,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4.教学后,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二)《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初步了解这两位作家。 2.初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写了哪两件事,知道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也存在着独立性,然后引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
⑴ 第一件事叶讲老给“我”批改作文,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读这部分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就“叶老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么感受”这两个问题进行交流,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修改作文的方法。
⑵ 课文第二件事,语句含义深刻,是教学的难点。要通过反复朗读,抓关键词语揣摩其含义。
3.回归整体:
讨论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特别是在写作和修改作文方面的收获。
(三)《乌塔》
1.课前师生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地图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乌塔在生活上的独立?一边读一边找出相应的句段,并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进行交流。
4.通过读好乌塔的语言来体会人物的特点。
5.教师引导学生就学习课文时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谈谈自己的见解。
(四)《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些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已见。
3.鼓励学生推想:
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回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何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畅所欲言。
4.教师还应根据文后的提示,讨论从课文中发现的书信的格式、写法。 5.课后,可以建议学生之间互通书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二: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小学语文四年级(上)第七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材是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进行编排的,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两篇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语文园地七》是综合训练。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故事,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那片绿油油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他家做客的故事。《乌塔》讲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
1、 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和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4、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 能对课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6、 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7、 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8、 通过口语交际和习作,回忆成长中体验到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 在阅读中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 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3、 对文中的人或事进行评价,阐述自己的独特看法。
4、 学习书信的正确格式及写法。
5、 体会“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
6、 围绕成长的故事,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
四、教学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3、学习结合上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简介课文作者:肖复兴 北京人,1947年生,1966年高中毕业于北京汇文中学,1968年到北大荒插队,1982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当过大中小学教师,曾任《小说选刊》副主编,现任《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已出版50余种书,曾多次获全国及北京、上海地区优秀文学奖。作品主要有系列长篇小说《中学生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与当代中学生的对话》《和当代中学生通信录》等。近著有《肖复兴自选集》3卷,《肖复兴散文》艺术卷、情感卷等。《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于1992年,原文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怀念< 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叶圣陶先生》,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是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
2、设疑:回忆了什么事情?
二、预习探究
1.学习词语:一篇 翻到 推荐、眼帘、几页 删掉、动词 燥热、握手 融洽、黄昏、客厅 模模糊糊
用生字组词练习,开火车。
读读词语:规范、莫名其妙 堪称楷模 余晖 窗棂 沉郁 摇曳
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暂时不解决,等到读课文时再理解。
2.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
板书:修改文章,请我做客,给我印象。
3.谈谈其他收获。
4.指名读课文,边读边理解部分词语。
5.练习朗读: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或自己认为最难读的段落。然后展示朗读。
三、品读体验
1.出示修改后的文章,幻灯迅速而过,问,叶老修改的怎样?
2.学习第三节,肖复兴是怎样把你们讲的句子写下来的?指名读,说说,从哪个词体会到修改的认真,修改的多?
3.看到这么多的修改,我当时一下子楞住了,愣住了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愣住了?请用“居然”来说一句话。(我都获得北京市大奖了,居然还能改出这么多的毛病;一个大作家修改中学生的文章居然这么认真,真是从未见过。)
4.朗读指导:吃惊、敬佩。
学习第四节——修改方法
5.到底是怎样修改的?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修改方法?有几条,请标在书上。默读第四节,批注阅读。
6.谈谈修改方法,并从课文中找到例句。
(1) 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除课文已经举到的把“一张画像”改为“一幅画像”、把“书皮”改成“包书纸”外,
(2) 把长句断成短句。如,把“那站在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的王老师,就是我们的新班主任”,改为“我们的新班主任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手里拿着大三角板和大圆规”。
(3) 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如包字。
再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谈谈还有什么修改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4) 增添一些词句,使表达的意思更清楚、更完整。
(5)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作文中写“口里还不住地呐喊:„冲啊,向几何进军!‟”这个句子用词不准确,因为呐喊是大声喊叫、助威的意思,而画面是不可能出声的,叶老改为“从口里还吐出来几个字……”这样就既符合画面的意思,又表达确切。
(6) 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
7.总结:所有这些,叶老都一一加以修改,可见叶老对这篇作文的修改是多么仔细、认真。
8.当我读完叶老修改的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出示句子: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理解:春风拂面。“拂”,轻轻擦过,“春风拂面”指像春风一样从脸上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三: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四: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八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五: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NO.
四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NO.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
和同桌一起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找自己的(“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这怎么解释呢?”) 作伙伴共同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
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不—样,是相)
学生分组合
5.根据同一句话,会推出两个相互矛盾的结果,所以伽 6,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集体讨论,从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加深印象。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
再次朗读课?
,从文中体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因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大哲
25岁的年轻人)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人们忍
)
齐读,加深印
4.这说明什么?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 学 过 程
四年级集体备课教案
课时编号:NO.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六: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和语文园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教师在教学中应先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脉络,然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最后再回归整体,升华认识。《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课前让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国外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的资料。课后拓展如何提高自身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
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提出的成长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问题;二是学习用书信进行书面交际。在教学时,建议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主要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从中悟出什么”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整合在一起的,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活动角度是结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确定的,为学生深入地思考和交流成长中的故事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我的发现”通过小林和小东的对话,揭示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些古代名句,展现了他们对成长、人生的一些积极向上的看法。“展示台”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成果,体验成长的快乐。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本组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4、能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学习其优秀品质。
5、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
6、读懂课文,能对文章记叙的事情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单元训练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难点:
1、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2、能对文中的人物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立自强的意识。
3、培养围绕相关主题发表意见,有条理、有根据的阐述个人见解的能力。
单元课时分配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课时 《乌塔》 1课时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课时 语文园地七 5课时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七: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八: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单元备课
南古镇小学语文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九: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反思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五课第七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描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从中深刻体会文中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层次严谨,层次清晰。先写周恩来对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疑惑不解,再写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然后写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伯父、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喝彩、帝国主义、灯红酒绿、热闹非凡、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左顾右盼、得意洋洋、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与同学合作朗读课文中的对话部分。
3、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
4、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了解别人是怎样成长的。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地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师生搜集有关周恩来同志生平的资料。
2、师生搜集反映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课文
1、出示周恩来同志的照片,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周恩来同志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2、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
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
二 提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讲周恩来同志少年立志的故事。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解题:“中华”在这里指中国,“崛起”就是兴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为了中国的振兴而读书。
三 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练习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3、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用查字典、词典,联系生活实际等办法初步了解词语的意思。
四 分段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A、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课文,想想周恩来的语言和心里想的几个问题应该怎样读。
B、同座位的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A、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课文,想象当时的情景。
想一想当时这位妇女、中国巡警、那个大个子洋人以及围观的中国人都会说些什么? 学生分小组说一说,把当时的情景表演一下。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的。
B、联系全文的内容,想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想到的写下来,互相交流。
C、思考:课文在第九自然段里为什么不把周恩来沉思的内容写出来。
3、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A、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B、利用教室的环境进行现场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
C、分析一下少年周恩来的读书目的与其他学生读书目的到底有什么不同。
D、再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在写周思来的读书志向之前先写了同学们的回答,为什么具体写了魏校长在听到周恩来的回答之后的反映。
4、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听写本课中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说说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二 联系全文,深入思考
1、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2、课文中的三件事情之间是什么关系,文章又是怎样把三件事连在一起的。
三 布置综合性学习
1、我们已经了解总理小时候的故事,让我们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更多人成长的故事吧。
2、分小组,说说你想了解那些人成长的故事,你打算用什么渠道去了解。说说你想用什么方式来展示你了解的故事。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立志
教后反思
这篇课文故事性非常强,我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完全掌握和理解课文所有传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学习完生字词后,就让学生标段后,把课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方便学习,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接下来的课堂其实是很随意的,让学生自己读课文,也可以同桌、四人小组读书,学习任务是通过读书可以了解文中的三个故事,并且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明白文章所传达的感情。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主备人:
使用人:
教材分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二十六课第七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作家肖复兴在1992年为了纪念叶圣陶先生写的回忆文章,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浅的成长经历,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课文先写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的事:“我”看到了叶老对作文的修改,阅读了叶老的简短评语,对叶老的人品产生了初步印象,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然后写“我”到叶老家里做客,两次具体描写了叶老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和黄昏时落日余辉映照下的爬山虎,作者通过写爬山虎表达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最后写这件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作者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与题目呼应,含蓄地写出了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作者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他前进。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学习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同时感悟如何修改作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并从叶老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生字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 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 眼帘 删掉 规范 燥热 融洽
黄昏 客厅 余晖 蕴含 摇曳 莫名其妙
3、汇报交流自学情况。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第二课时
一 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c、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集体备课篇十: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集体备课
一、单元教材简说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古诗两首》、《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是精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是略读课文,《语文园地二》是综合性训练。 本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二、单元设计理想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要求会写的字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要求会背的地方。
3、理解古诗两首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5、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6、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7、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9、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们交流。
10、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11、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12、学生在交流各自的发现的同时,进一步体会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13、积累花名的歌谣,了解几种花的特点,并作适当拓展,让学生仿照短文试写歌谣,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句意思。
2.体会诗人的心境,能与他人交流读诗的感受。
3、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知道爬山
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加强实践、突出互动,发展学生交际语言。
5、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6、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7、熟读故事,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了解“胸有成竹”这个成语的出处。
五、教学措施: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既要在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写观察日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不断培养留心观察的好习惯。在教学时,还要充分注意“导语”“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各部分内容的相关性,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六、课时安排: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1课时
《语文园地二》 5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
一、教材分析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童话,安排了以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资料袋”“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展示台”等也围绕这一专题安排,整组教材形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教学系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感受。
3、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6、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7、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8、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9、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本组生字,会写本组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体会“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意的事情。
3、要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四、课时安排
巨人的花园 2课时
幸福是什么 1课时
去年的树 2课时
小木偶的故事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5课时
讨论交流:
1、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会童话中蕴含的道理。
2、如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多读书,多看童话书。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前两篇《白鹅》《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后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动物的可爱、可敬;二是通过同题阅读,使学生体会到,同样写动物,观察角度不同,心理体验不同,运用的表达方法就不同,语言也就各具特色。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二、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能读记文中词语。
2.以4篇课文为研究材料,通过积累,增加语言储存,并寻找描写动物的一般方法和规律,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喜爱的动物。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学会比较分析,提高学生发现语言特点的能力。
5.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动物的有趣、可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抓住特点写的方法,感受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2.通过与《白鹅》进行同题对比阅读,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人写同一类型的事物,语言各具特色;通过比较,对文章的写法有所感悟。
3.让学生继续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四、课时安排
白鹅 两课时
白公鹅 两课时
猫 两课时
母鸡 两课时
语文园地四 五课时
共计: 十三课时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3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引起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因此,训练的重点一是理解内容,增长见闻。二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三是通过朗读感受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组生字23个,会写24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指导看图,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根据事物的特点选取不同观察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4.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5.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6.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7.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8.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7 长城 2课时
18 颐和园 2课时
19 秦兵马俑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5课时
总计 10课时
上一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下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要点 人教版